Ⅰ 最早的台式電腦什麼時候進入中國市場
新中國第一、二台計算機是1958\1959年仿製的103、104電子管計算機
Ⅱ 中國的第一台電腦是誰發明的
1956年,夏培肅完成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運算器和控制器的設計工作,同時編寫了中國第一本電子計算機原理講義。
1957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模擬式電子計算機。
1958年,中國第一台計算機--103型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運行速度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國研製成功104型電子計算機,運算速度每秒1萬次。
1960年,中國第一台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107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研製成功。
1963年,中國第一台大型晶體管電子計算機--109機研製成功。
1964年,441B全晶體管計算機研製成功。
1965年,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DJS-Ⅱ"型操作系統編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體管大型通用數字計算機誕生。
1969年,北京大學承接研製百萬次集成電路數字電子計算機 --150機。
1970年,中國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時操作系統和標准匯編語言的計算機--441B-Ⅲ型全晶體管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2年,每秒運算11萬次的大型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3年,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個機型先後研製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機研製成功。
1977年,中國第一台微型計算機DJS-050機研製成功。
1979年,中國研製成功每秒運算500萬次的集成電路計算機--HDS-9,王選用中國第一台激光照排機排出樣書。
1981年,中國研製成功的260機平均運算速度達到每秒100萬次。
1983年,"銀河Ⅰ號"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運算速度達每秒1億次。
1984年,聯想集團的前身--新技術發展公司成立,中國出現第一次微機熱。
1985年,華光Ⅱ型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投入生產性使用。
1986年,中華學習機投入生產。
1987年,第一台國產的286微機--長城286正式推出。
1988年,第一台國產386微機--長城386推出,中國發現首例計算機病毒。
1990年,中國首台高智能計算機--EST/IS4260智能工作站誕生,長城486計算機問世。
1991年,新華社、科技日報、經濟日報正式啟用漢字激光照排系統。
1992年,中國最大的漢字字元集--6萬電腦漢字字型檔正式建立。
1993年,中國第一台10億次巨型銀河計算機Ⅱ型通過鑒定。
1994年,銀河計算機Ⅱ型在國家氣象局投入正式運行,用於天氣中期預報。
1995年,曙光1000大型機通過鑒定,其峰值可達每秒25億次。
1996年,國產聯想電腦在國內微機市場銷售量第一。
1997年,銀河-Ⅲ並行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
1998年,中國微機銷量達408萬台,國產佔有率高達71.9%。
1999年,銀河四代巨型機研製成功。
2000年,我國自行研製成功高性能計算機"神威I",其主要技術指標和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三個具備研製高性能計算機能力的國家。
Ⅲ 中國的第一台電腦叫什麼名字
1958年,中國第一台計算機--103型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運行速度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國研製成功104型電子計算機,運算速度每秒1萬次。
1960年,中國第一台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107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研製成功。
1963年,中國第一台大型晶體管電子計算機--109機研製成功。
1964年,441B全晶體管計算機研製成功。
1965年,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DJS-Ⅱ"型操作系統編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體管大型通用數字計算機誕生。
1969年,北京大學承接研製百萬次集成電路數字電子計算機 --150機。
1970年,中國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時操作系統和標准匯編語言的計算機--441B-Ⅲ型全晶體管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2年,每秒運算11萬次的大型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3年,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個機型先後研製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機研製成功。
1977年,中國第一台微型計算機DJS-050機研製成功。
1979年,中國研製成功每秒運算500萬次的集成電路計算機--HDS-9,王選用中國第一台激光照排機排出樣書。
1981年,中國研製成功的260機平均運算速度達到每秒100萬次。
1983年,"銀河Ⅰ號"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運算速度達每秒1億次。
1984年,聯想集團的前身--新技術發展公司成立,中國出現第一次微機熱。
1985年,華光Ⅱ型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投入生產性使用。
1986年,中華學習機投入生產。
1987年,第一台國產的286微機--長城286正式推出。
1988年,第一台國產386微機--長城386推出,中國發現首例計算機病毒。
1990年,中國首台高智能計算機--EST/IS4260智能工作站誕生,長城486計算機問世。
1991年,新華社、科技日報、經濟日報正式啟用漢字激光照排系統。
1992年,中國最大的漢字字元集--6萬電腦漢字字型檔正式建立。
1993年,中國第一台10億次巨型銀河計算機Ⅱ型通過鑒定。
1994年,銀河計算機Ⅱ型在國家氣象局投入正式運行,用於天氣中期預報。
1995年,曙光1000大型機通過鑒定,其峰值可達每秒25億次。
1996年,國產聯想電腦在國內微機市場銷售量第一。
1997年,銀河-Ⅲ並行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
1998年,中國微機銷量達408萬台,國產佔有率高達71.9%。
1999年,銀河四代巨型機研製成功。
2000年,我國自行研製成功高性能計算機"神威I",其主要技術指標和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三個具備研製高性能計算機能力的國家
Ⅳ 第一台台式電腦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所謂個人電腦就是現在人們廣泛使用的計算機,又稱個人計算機,區別於早期的用於科學或其他研究領域的大型電腦。個人電腦在機型上分為台式電腦與筆記本電腦,在系統上分為IBM整合制定的IBMPC/AT系統標准,以及蘋果電腦所開發的麥金塔系統。
1977年6月5日,喬布斯的蘋果公司推出蘋果Ⅱ型計算機,這是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蘋果Ⅱ以彩色圖形為特色並用盒式錄音磁帶存儲信息。它的出現大大改變了那個時代電腦沉重粗笨、難以操作的形象,它具有小巧輕便、操作簡便的特點,整機只有5.5千克,僅用10隻螺釘組裝,塑膠外殼美觀大方,看上去就像一部漂亮的打字機。
Ⅳ 中國哪一年擁有第一台電腦
中國計算機產業的發展
1956年,夏培肅完成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運算器和控制器的設計工作,同時編寫了中國第一本電子計算機原理講義。
1957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模擬式電子計算機。
1958年,中國第一台計算機--103型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運行速度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國研製成功104型電子計算機,運算速度每秒1萬次。
1960年,中國第一台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107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研製成功。
1963年,中國第一台大型晶體管電子計算機--109機研製成功。
1964年,441B全晶體管計算機研製成功。
1965年,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DJS-Ⅱ"型操作系統編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體管大型通用數字計算機誕生。
1969年,北京大學承接研製百萬次集成電路數字電子計算機 --150機。
1970年,中國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時操作系統和標准匯編語言的計算機--441B-Ⅲ型全晶體管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2年,每秒運算11萬次的大型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3年,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個機型先後研製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機研製成功。
1977年,中國第一台微型計算機DJS-050機研製成功。
1979年,中國研製成功每秒運算500萬次的集成電路計算機--HDS-9,王選用中國第一台激光照排機排出樣書。
1981年,中國研製成功的260機平均運算速度達到每秒100萬次。
1983年,"銀河Ⅰ號"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運算速度達每秒1億次。
1984年,聯想集團的前身--新技術發展公司成立,中國出現第一次微機熱。
1985年,華光Ⅱ型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投入生產性使用。
1986年,中華學習機投入生產。
1987年,第一台國產的286微機--長城286正式推出。
1988年,第一台國產386微機--長城386推出,中國發現首例計算機病毒。
1990年,中國首台高智能計算機--EST/IS4260智能工作站誕生,長城486計算機問世。
1991年,新華社、科技日報、經濟日報正式啟用漢字激光照排系統。
1992年,中國最大的漢字字元集--6萬電腦漢字字型檔正式建立。
1993年,中國第一台10億次巨型銀河計算機Ⅱ型通過鑒定。
1994年,銀河計算機Ⅱ型在國家氣象局投入正式運行,用於天氣中期預報。
1995年,曙光1000大型機通過鑒定,其峰值可達每秒25億次。
1996年,國產聯想電腦在國內微機市場銷售量第一。
1997年,銀河-Ⅲ並行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
1998年,中國微機銷量達408萬台,國產佔有率高達71.9%。
1999年,銀河四代巨型機研製成功。
2000年,我國自行研製成功高性能計算機"神威I",其主要技術指標和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三個具備研製高性能計算機能力的國家
Ⅵ 台式電腦在中國何時出現
中國計算機之父夏培肅
夏培肅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夏培肅(1923年7月28日—)中國計算機科學的先行者,主持研製了中國第一台電子計算機。1923年7月28日生於四川重慶,原籍四川江津。1941年考入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工學院電機系。1945年畢業後赴美留學,1950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從1952年開始從事電子計算機的研究、設計和試制,是中國最早從事電子計算機的科研人員。她編寫了中國第一本電子計算機原理書,為中國計算機科技界培養了大批人才。1950年代設計試製成功中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的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1960年代開始在高速計算機的研究和設計方面做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果。曾經創辦《計算機學報》,並創辦國際性期刊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計算機科技雜志),擔任第一任主編。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Ⅶ 電腦的起源第一台最早進入中國的電腦是哪年
中新社北京9月6日電 (陳穎)作為全球最大的計算機製造基地,中國計算機產業規模如今已位居世界首位。
今年7月份召開的「2019世界計算機大會」發布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計算機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7%;微型計算機產量3.1億台,伺服器年產量達到了295.2萬台。
如今的人們很難想像,中國的第一部電子計算機——103機,佔地達40平方米,運算速度僅為每秒30次。
1953年1月,華羅庚受命在剛成立不久的中國科學院數學所內組建中國第一個計算機科研小組,清華大學電機系閔大可教授任組長,這個小組的目標就是研製中國自己的計算機。
1956年4月,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領導制定12年科技發展遠景綱要時,華羅庚被任命為計算技術規劃組組長,負責起草中國計算機事業發展的藍圖。規劃實施的結果促成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誕生。
1956年,中國成立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中國第一台小型電腦103機設計完成。國營738廠用時8個月,實現了這部計算機的製造工作。
在計算機的領域,萬事開頭「大」,新中國的第一台計算機僅主機部分的幾個大型機櫃就佔地40平方米,機體內有近4000個半導體鍺二極體和800個電子管。
1958年8月1日,103機完成了四條指令的運行,這標志著由中國人製造的第一架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正式誕生。
103機採用磁芯和磁鼓存儲器,內存僅有1KB,運算速度為每秒30次。僅一年之後,104機就成功問世,運算速度提升到每秒1萬次。從30次到1萬次,只走過一年多的時間。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中國的計算機研發與製造不僅實現了從無到有,還達成了躋身世界前列的成就。
超級計算機是計算機中功能最強、運算速度最快、存儲容量最大的一類計算機,多用於國家高科技領域和尖端技術研究,是衡量國家科技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中國第一台億次巨型計算機是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自行研製的「銀河-I」。它的運算速度為每秒1億次以上。
「銀河-I」研製始於1978年5月,在1983年12月通過國家鑒定。在1984年,「銀河-I」模型還在天安門前參加了新中國成立35周年國慶檢閱
「銀河」之後還有「天河」。2013年6月,「天河二號」摘奪世界超算500強桂冠,中國超級計算機研製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2016年6月,世界首台峰值運算能力超過每秒10億億次、擁有千萬核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誕生,此後連續四次雄踞「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首。
今年6月17日,第53屆「全球超算TOP500名單」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辦的國際超算大會上發布。「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號」位列第三、四名。
而從上榜超級計算機的總數來看,中國以219台上榜系統數位列第一,美國以116台排第二。中國「超算三強」聯想、浪潮、曙光分別貢獻了173台、71台和63台超算。
「天河二號」副總設計師的肖立權曾說,「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太難!但我喜歡挑戰!」中國計算機不斷挑戰新速度,將給中國經濟社會騰飛,不斷配上更好的引擎
Ⅷ 中國第一台計算機是什麽
1956年,夏培肅完成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運算器和控制器的設計工作,同時編寫了中國第一本電子計算機原理講義。
1957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模擬式電子計算機。
1958年,中國第一台計算機--103型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運行速度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國研製成功104型電子計算機,運算速度每秒1萬次。
1960年,中國第一台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107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研製成功。
1963年,中國第一台大型晶體管電子計算機--109機研製成功。
1964年,441B全晶體管計算機研製成功。
1965年,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DJS-Ⅱ"型操作系統編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體管大型通用數字計算機誕生。
1969年,北京大學承接研製百萬次集成電路數字電子計算機 --150機。
1970年,中國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時操作系統和標准匯編語言的計算機--441B-Ⅲ型全晶體管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2年,每秒運算11萬次的大型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3年,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個機型先後研製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機研製成功。
1977年,中國第一台微型計算機DJS-050機研製成功。
1979年,中國研製成功每秒運算500萬次的集成電路計算機--HDS-9,王選用中國第一台激光照排機排出樣書。
1981年,中國研製成功的260機平均運算速度達到每秒100萬次。
1983年,"銀河Ⅰ號"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運算速度達每秒1億次。
1984年,聯想集團的前身--新技術發展公司成立,中國出現第一次微機熱。
1985年,華光Ⅱ型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投入生產性使用。
1986年,中華學習機投入生產。
1987年,第一台國產的286微機--長城286正式推出。
1988年,第一台國產386微機--長城386推出,中國發現首例計算機病毒。
1990年,中國首台高智能計算機--EST/IS4260智能工作站誕生,長城486計算機問世。
1991年,新華社、科技日報、經濟日報正式啟用漢字激光照排系統。
1992年,中國最大的漢字字元集--6萬電腦漢字字型檔正式建立。
1993年,中國第一台10億次巨型銀河計算機Ⅱ型通過鑒定。
1994年,銀河計算機Ⅱ型在國家氣象局投入正式運行,用於天氣中期預報。
1995年,曙光1000大型機通過鑒定,其峰值可達每秒25億次。
1996年,國產聯想電腦在國內微機市場銷售量第一。
1997年,銀河-Ⅲ並行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
1998年,中國微機銷量達408萬台,國產佔有率高達71.9%。
1999年,銀河四代巨型機研製成功。
2000年,我國自行研製成功高性能計算機"神威I",其主要技術指標和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三個具備研製高性能計算機能力的國家。
Ⅸ 中國第一台計算機誕生在什麼時候
中國第一台計算機誕生於1958年。
1958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小型電子管通用計算機103機(八一型),標志著中國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誕生。103機在山東曲阜師范大學保存著。103機體積龐大,僅主機部分就有好幾個大型機櫃,佔地達40平方米。它十分精密,在它的機體內有近四千個半導體鍺二極體和八百個電子管。
(9)中國第1台台式機電腦擴展閱讀:
我國計算機發展歷史:
1956年,國家成立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在蘇聯的援助下,中國科研人員得到了M3型計算機的相關資料,並開始對計算機技術快速地消化吸收,國營738廠用時8個月,完成了計算機的製造工作。
1958年8月1日,該計算機完成了四條指令的運行,宣告中國人製造的第一架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的誕生。雖然起初該機的運算速度僅有每秒30次,但它也成為中國計算技術這門學科建立的標志。
1965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第一台大型晶體管計算機109乙,之後推出109丙機,該機為兩彈試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4年,清華大學等單位聯合設計、研製成功採用集成電路的DJS-130小型計算機,運算速度達每秒100萬次;
1983年,國防科技大學研製成功運算速度每秒上億次的銀河-I巨型機,這是中國高速計算機研製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Ⅹ 中國最早的電腦是什麼牌的
1992年,是誰在市場上推出了第一台中國家用PC?這個問題一度有過爭議。有人認為是目前最大的本土電腦製造商聯想公司,有人則認為是最早涉足電腦領域的國內企業長城電腦,還有人甚至認為是90年代初期著名電腦品牌AST。
今天看來,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家用PC應該屬於聯想公司。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故事。
早在家用PC誕生的5年前,聯想創始人柳傳志就在考慮未來的方向是製造大型計算機還是生產小型機?當時多數人意見是做大型機,畢竟聯想科技人員多數來自中科院計算所,計算所已從事多年大型機的研發工作。但柳傳志意識到,未來的中國市場肯定是面向個人的小型機,研究開發個人電腦才是要走的路子。這個思路成為後來的聯想家用PC的萌芽。
1992年初,聯想經過慎重考慮,在國內第一個推出家用電腦的概念,這就是聯想「1+1」電腦產品。當時的聯想還只是一家小公司,生產能力有限。還記得1993年底,一位謝宏章讀者講述當年的熱點時說:「北京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上,一些電腦商店,家用電腦的銷量直線上升,單是等著買聯想1+1電腦的人就排了幾百號。聯想1+1電腦在市場供不應求,5月份出廠2000台,兩個星期就賣光,6月份上市3000台,又是不到兩星期就告罄,有的用戶乾脆帶著錢、開著車來廠門口等著提貨。」
繼聯想之後,王碼、海華、北方等電腦公司先後推出一批家用電腦。家用電腦商店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1996年,聯想第一個推出「萬元奔騰電腦普及風暴」,用多媒體的概念推銷家用電腦,由此帶來了家用PC發展的第一個高潮。在這段時間,長城、方正、同方先後進入家用PC領域,成為後來國內主要的電腦品牌。
到這個時候,中國家用PC是真正開始大規模發展起來,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企業講述:家用PC發展史的三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