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筆記本和台式機的usb介面有什麼不同
USB介面是國際標準的,沒有什麼不同。
各種電腦的USB不同處一般在於USB的版本,以前多數是USB2.0版,這幾年開始普及USB3.0版了,後者的傳輸速度比前者大得多。外觀區別是:3.0的介面是藍色的。
如果非要找出筆記本和台式機的USB口的不同,可能在於供電能力。有的移動硬碟耗電大些,在台式機能用,到了筆記本就困難了。
B. 電腦USB介面都是一樣的嗎
准確表達應該是物理外光上看起來都一樣,可能會存在顏色差異。
傳輸速度不一樣
USB匯流排推出已經有些年頭了,經過這些年的發展,USB匯流排標准也有了很多的變化。過去,我們認為USB分兩種標准:USB1.1和USB2.0 和USB3.0
USB1.1介面理論最高速度是12Mbps,USB2.0介面理論最高速度是480Mbps。
但是,事實上,這種區分現在已經不完全正確了,原USB2.0標準是1999年由康柏、HP、INTEL、NEC、微軟、飛利浦等公司聯合提出的,到現在已經經過了多次的修改。最新版本的標准將USB1.1的說法徹底的取消了,所有的介面都統稱USB2.0介面。
現在的USB2.0標准按速度將USB2.0介面劃分為三大類,分別是:480Mbps、12Mbps、1.5Mbps。
具體的分類是:
1.High-speed USB2.0:理論速度480Mbps,對應之前的USB2.0;
2.Full-speed USB2.0:理論速度12Mbps,也就是過去的USB1.1;
3.Low-speed USB2.0:理論速度1.5Mbps,這個一般用於滑鼠、鍵盤等對速度要求不高的外部設備。
所以,同為USB2.0,實際上的速度相差是十分巨大的,對於現在的大容量閃盤,移動硬DV、DC等設備來說,購買具有真正的High-speed USB2.0介面的產品對提高使用效率是很有意義的,大家在購買的時候,一定要認准High-speed USB2.0標注,而不能夠只聽見USB2.0就盲目購買。當然對於對速度要求不是十分嚴格的設備,例如:攝像頭、滑鼠、鍵盤、外置音效卡等,也就沒有必要非High-speed USB2.0不買。
USB2.0除了擁有USB1.1中規定的1.5Mbps和12Mbps兩個傳輸模式以外,還增加了480Mbps高速數據傳輸模式(註:第二版USB2.0的傳輸速率將達800Mbps,最高理想值1600Mbps)。雖然USB2.0的傳輸速度大大提升了,但其工作原理和模式是完全與USB1.1一樣的,而提高到480 Mbps的傳輸速度的最關鍵技術就是提高單位傳輸速率:USB1.1的單位數據傳輸時間是1毫秒,而USB2.0的單位數據傳輸時間則達到了125微秒。
USB2.0的最高傳輸速率為480Mbps,即60MB/s。不過,大家要注意這是理論傳輸值,如果幾台設備共用一個USB通道,主控制晶元會對每台設備可支配的帶寬進行分配、控制。如在USB1.1中,所有設備只能共享1.5MB/s的帶寬。如果單一的設備佔用USB介面所有帶寬的話,就會給其他設備的使用帶來困難。
USB2.0 High Speed:理論速度是480Mbps,對應之前的USB2.0;
USB2.0 Full Speed:理論速度是12Mbps,也就是過去的USB1.1;
選購USB無線網卡需了解以下幾點:
①USB2.0被稱為高速USB,其能夠達到更高的傳輸速度480Mbps;USB1.1的最高傳輸速率為12Mbps,標為「全速USB」,在購買USB無線網卡時不要將「全速」混解為「高速」,具體是何道理可看下面。
USB2.0的無線網卡彩色圖志標有「USB Hi-Speed」,而USB1.1的彩色標志標的是「USB Basic Speed」。此外,很多廠商常在產品包裝盒上標有「USB2.0 READY」,或「40 Times Faster Than USB 1.1(比USB1.1快40倍)」,要注意區分。
但2003年6月份,USB協會重新命名了USB的規格和標准,新命名的USB標准將原先的USB1.1的稱呼改成了「USB 2.0 Full Speed」(全速版),同時將原有的USB2.0改成了「USB2.0 High-Speed」(高速版),並同時公布了新的標識。雖然目前USB1.1和USB2.0一樣,都有了USB2.0的前綴,容易讓商家鑽字眼空子,但大家在買無線網卡時一定要注意其後面的Full Speed(全速版)和High-Speed(高速版)的區別。
②主板支持是使用USB2.0無線網卡的關鍵,特別是對於還在使用PIII乃至PII檔次的筆記本電腦或台式電腦的讀者需注意這一點。
要辨別你的電腦是否支持和具備USB2.0插口。可依次打開「設備管理器→通用串列匯流排」,如有「Enhanced(增強)」USB主控制器選項(同時也會看到其他兩個USB控制器,這兩個控制器使USB1.1設備具有向下兼容性),則證明能支持USB2.0設備(需安裝USB2.0驅動)。否則,高速無線網卡也只能以USB1.1的最大12Mbps(實際不超過6Mbps)速度傳輸。在使用USB集線器也需注意這一點,一定要選用USB2.0的集線器。
USB1.1的速度,理論最大是1.5MByte/s,不過在實際傳輸上,能超過1M/S的USB設備沒有多少,MP3也不例外,一般只有幾百KB/s。
至於USB2.0全速(Full-speed),筆者覺得是最值得大家留意的,因為,USB2.0全速(Full-speed)的MP3在2004年的下半年前所未有地多了起來,從名字看來,相當的具有氣勢,USB2.0全速,好像比USB2.0高速更強似的。但實際上,有報道稱,USB協會重新命名了USB標准:將原先的USB 1.1改成了USB 2.0 Full Speed(全速版),同時將現有的USB 2.0改成了USB 2.0 High-Speed(高速版)。
在實際應用中,USB2.0全速(Full-speed)的功力的確不如它的名字那麼響亮。遠沒有達到USB1.1規范的最大速度,跟USB1.1的實際速度差別也並不明顯
USB 3.0是最新的USB規范,該規范由英特爾等大公司發起。USB 2.0已經得到了PC廠商普遍認可,介面更成為了硬體廠商介面必備,看看家裡常用的主板就清楚了。 USB2.0的最高傳輸速率為480Mbps,即60MB/s。不過,大家要注意這是理論傳輸值,如果幾台設備共用一個USB通道,主控制晶元會對每台設備可支配的帶寬進行分配、控制。如在USB1.1中,所有設備只能共享1.5MB/s的帶寬。如果單一的設備佔用USB介面所有帶寬的話,就會給其他設備的使用帶來困難
USB 3.0 —— 也被認為是SuperSpeed USB ——為那些與PC或音頻/高頻設備相連接的各種設備提供了一個標准介面。從鍵盤到高吞吐量磁碟驅動器,各種器件都能夠採用這種低成本介面進行平穩運行的即插即用連接,用戶基本不用花太多心思在上面。新的USB 3.0在保持與USB 2.0的兼容性的同時,還提供了下面的幾項增強功能:
極大提高了帶寬——高達5Gbps全雙工(USB2.0則為480Mbps半雙工)
實現了更好的電源管理
能夠使主機為器件提供更多的功率,從而實現USB-充電電池、LED照明和迷你風扇等應用。
能夠使主機更快的識別器件
新的協議使得數據處理的效率更高
USB 3.0可以在存儲器件所限定的存儲速率下傳輸大容量文件(如HD電影)。例如,一個採用USB 3.0的快閃記憶體驅動器可以在15秒鍾將1GB的數據轉移到一個主機,而USB 2.0則需要43秒。
受到消費類電子器件不斷增加的解析度和存儲性能需求的推動,希望通過寬頻互聯網連接能夠實現更寬的媒體應用,因此,用戶需要更快速的傳輸性能,以簡化下載、存儲以及對於多媒體的大量內容的共享。USB 3.0在為消費者提供其所需的簡易連接性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用於消費類器件時,USB 3.0將解決USB 2.0無法識別無電池器件的問題。主機能夠通過USB 3.0緩慢降低電流,從而識別這些器件,如電池已經壞掉的手機。
對於系統和ASIC開發者而言,USB 3.0晶元和IP的廣泛的實用性保證了每個設計要求都可以及時得到滿足。這種全方位的支持對於像USB 3.0這樣的標准而言特別重要,因為速度、高級協議和各種電纜長度(從幾英寸到幾米)使得設計和標准兼容性成為一項挑戰。
C. 電腦前面的USB介面和後面的USB介面有區別嗎
前面的usb口和後面的usb口嚴格來說是有區別的,後面的一般是主板上集成的,前面的是用來擴展用的,很容易出現供電不足的顯現。你這種情況就是典型的usb口供電不足。一般插後邊應該能解決,另外,現在一般的移動硬碟都有專門供電的口,有usb口供電和ps2口兩種
D. 電腦前置USB介面與後置USB介面有什麼區別
電腦前置USB介面與後置USB介面的區別:
1、前置USB介面是通過機箱面板上的延長線插到主板上的USB插針形成的。延長線一般有40--50CM長,USB介面的規范是額定電壓+5V,額定電流500MA,延長線有電阻,所以前置USB介面的電流往往達不到額定。延長線質量越差,這種情況越明顯。
2、同時機箱內高頻雜波比較多,延長線屏蔽做得差或根本沒有屏蔽時,信號也受到干擾,所以前置介面是不如主板後置的USB介面的,當用大功率的移動硬碟或者刷手機,平板需要大電流,穩定信號傳輸時都建議用後置介面。
3、有些品牌和型號的主板通過直接從電源取電,強化了前置USB介面的供電,盡量解決了前置供電不足的弊端,但信號仍然不如後置穩定。
E. 台式機USB埠外置、內置的區別
機箱自帶,前置介面,主板自帶,後置介面,後置的穩定點,前置的使用方便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