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異常信息 > 拓荒牛網路異常

拓荒牛網路異常

發布時間:2022-11-20 17:23:09

㈠ 王亞平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精選7篇

天宮課堂」將於23日15時40分在中國空間站開講,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將相互配合進行授課。這是中國空間站的第二次太空授課。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王亞平第二次太空授課 觀後感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王亞平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1

一堂「太空授課」,牽動了無數國人的心,如果說此前和過去的載人航天器我們更多地驕傲於宏觀上發射和運行回收的成功,那麼我們現在驕傲的是航天科技和實驗的細節上的生動美麗的展示,一堂太空課,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首先是對青少年科學探索精神的影響。航天科技能夠強國,能夠振國威,能夠帶來民族凝聚力,這話過去也許有些抽象,但是,面對天宮課堂一次次、一件件和一回回的科學演示,會由衷地感嘆航天科技的威力和先進,民族自豪感會油然而生,天宮課堂不僅給青少年演示了科學的原理和奇妙,更是最生動的愛國主義 教育 契機。

其次是對全體國民的科學素養的影響。有趣的「太空授課」,讓平時有些枯燥的物理公式變得生動起來,看得見摸得著,一滴水珠中蘊含著幾多科學的原理,一次航天員稱重,蘊含了簡便的科技應用,不僅讓青少年興趣盎然,也讓成人觀眾更加喜歡科學,而航天科技並非是高高在上的空洞難解,航天科技最終是為生活科技化服務的,這對於培養國民的科學素養很有裨益。

第三是對航天科技改變生活的影響。航天科技中蘊含了諸多的民用科技,每一次航天科技的進步和發展,都會極大推動民用科技的發展,數字溫度表、干吃面、尿不濕、心臟泵和補充液體等等無不是航天科技的民用結晶,如今「太空蔬菜」已經廣泛栽培,服務於人類的生活,航天科技功不可沒。

第四是對趣味教育的影響。相信看了這一堂「太空授課」,即使很不願意學習科學知識的學生也會感覺到,原來科學可以這樣有趣,這樣生動,這樣實際,從水滴到失重的單擺運動,從陀螺的軸心運動規律到液體的張力和毛細現象等,如果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能夠多些像「太空授課」這樣的趣味性、直觀性和生動性,將學習科學知識從枯燥到有趣,不但能夠激發更多的孩子投身於科技事業,更會在學習中獲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總之,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都是學生,不能想當然,過去我們不少人以為航天員看天空一定是天空湛藍,通過這次「太空授課」我們知道了,航天員看到的太空是很亮的黑色天空,科學和科技永遠是一個國家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航天科技不僅壯國威,更關系我們家庭和生活的科技化和幸福,中國夢腳踏實地,科技夢張力無限!

王亞平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2

神舟出征傳遞實干拼搏之力。星辰大海不會自己向我們走來,也不會主動面向我們變得越來越廣闊,必須有我們自己去開辟、去拓展。廣大航天工作者培育和發揚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的延續和發展。邁向星辰大海的每一步,都有中國航天人踩下的堅實腳印。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征途漫漫,惟有奮斗,亦呼喚我們靠實干拼搏,向著星辰大海前行。

神舟出征煥發開拓創新之力。「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逐夢之路絕非一馬平川,而正是一代代中國航天人堅定不移開拓創新,不斷_「卡脖子」問題,勇於走向科技「無人區」,推動了中國航天科技的持續進步,奇跡迭出。有鑒於此,我們更應清醒地認識到,實現夢想必然要始終洋溢革故鼎新、一往無前的勇氣,善於創造、善於創新的銳氣。只有敢破敢立、敢闖敢試,才能跨越前行路上的「雪山」「草地」,征服前進途中的「婁山關」「臘子口」。

回首來時路,艱辛而輝煌;展望未來景,任重而道遠。神舟出征激盪邁向星辰大海的更強勁的力量,而我們的任何事業、任何夢想,也同樣期待著我們以理想信念之力、實干拼搏之力、開拓創新之力,不斷開啟更為廣闊的星辰大海。

王亞平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3

中國夢這個詞已經被我們大家熟知了,我一直在想中國夢應該是怎麼樣的夢呢?今天我終於知道了,因為今天我看了神舟13號太空授課,我看到了我們強大的祖國,看到了我們中國人的強大。

此時我想說,我們的中國夢就是太空科學夢。太空是一個和我們生活的環境完全不一樣的地方,而我們人類的腳步已經開始大步前進了。對於太空的探索,一個國家的強大,科學技術一定要強大,而我已經看到了我們的祖國科學的強大,我相信我們中國會越來越強大。我將來也要為我們的祖國作出貢獻,因為這是我的中國夢,這也是我們所有中國人的太空科學夢。

在這堂課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個神奇 乒乓球 。因為乒乓球在地球上是在水面上浮起來的,無論你把它用筷子按到水底,也會飛速的浮上水面。而在太空中,乒乓球先是浮在水面上,用筷子按下去,它就在水裡沉下去,無論如何都浮不上水面。還有許多東西也讓我們大跌眼鏡,都是一些我們在生活中根本無法看到的現象。對於太空的步伐還在繼續,我希望未來我能成為一名宇航員,能夠去探索浩瀚的宇宙,探索神奇的外太空。

我要更加努力的學習科學知識,將來能夠探索宇宙。

王亞平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4

從小我就對航天知識有著濃厚的興趣,對浩瀚的宇宙充滿著好奇,爸爸經常給我買一些科普書籍,在書上,我看到了許多 科普知識 ,同時,爸爸還告訴我,宇宙中還有許多奧秘,需要我們去不斷地探索研究,聽了爸爸的話,我夢想著在不久的將來,自己能成為一名航天員,去太空進行探索,去解開這些奧秘。

曾經有人說我是痴人說夢,也有人笑話我這是不切實際的空想,假如人類沒有飛天的夢想,萊特兄弟就不會製造發明飛機,現在,我們的祖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如此迅速,我想,在不久的將來,我的夢想一定可以實現。

振奮人心的時刻終於來了「神舟九號」載人飛船發射的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想,劉洋成了中華女子飛天第一人,我激動不已,欽佩和羨慕之情油然而生,我深知,要想成為一名女航天員必須有強壯的體魄,科學的頭腦,超人的毅力,但我認為要想實現我的航天夢,付出再多的辛苦也是值得的,因為我深知:「古人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此時,我讀了《放飛夢想》這本書之後,我的夢想之火越燃越猛烈,劉洋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中國載人航天的精神,更加堅定了我要成為一名航天員的決心。

就在那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像劉洋大姐姐一樣駕駛著宇宙飛船去太空訪問,我首先來到月球上,嫦娥阿姨熱情地接待了我,令我在月球上到處參觀,並詳細地給我介紹了月球上的情況,接著,我又去了火星、天王星、海王星等許多星球,這些星球雖然離地球遙遠,每個星球上的生存環境也各不相同,但外星人對地球人非常地友好,我正高興的與外星人交談著,一陣清脆的鈴聲驚醒了我,我感到很可惜,真想跟外星人多交談一會。

我把夢中的情景告訴了爸爸,爸爸摸著我的`頭,語重心長的說:「你有一個遠大而美好的夢想,要實現你的這個夢想,不但要有堅強的意志力,還需要有廣博的知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只有為之奮斗的人,才會取得成功,實現自己的夢想。

「少年強,則中國強」。我們承載著祖國的希望和未來,為了自己的航天夢想,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我一定要努力學習科學 文化 知識,讓我美好的夢想成為現實,讓祖國為我們這一代人而驕傲!

王亞平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5

「太空授課」開辟了科技與學生面對面授課的新方式,這是一次嶄新的教育改革,這個改革必然激發出更多社會領域與學生面對的授課方式。比如文學家與學生面對授課,比如企業家與學生面對面授課,等等。做好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全社會所有領域的責任。這個責任我們都懂,但是都做的遠遠不夠,今天,太空授課邁出了偉大的一步,我堅信,這偉大的一步,必然引領處更多領域的社會授課之步,必然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的一個嶄新內容,社會教育的神聖職責必然得到很好的落實、

「太空授課」以一人主講兩人配合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圓滿的教學。這是一個創舉,這是對課堂一人授課傳統的打破,筆者認為,這樣的講課方式應該在地 面試 驗推廣,一方面,我們的班級人數很多,一人授課,老師很累;一方面,多人配合講課,更加生動,立體,多元,必然給學生打造一個更加充實的學習氛圍。這是教育改革的一個創舉。

「太空授課」以身臨其境的感悟教學別具一格,教師與知識融為一體,與環境融為一體,教師身臨其境的教,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真正創造了教師,課堂,知識的形象合成的。作為地面授課的課堂,我們應該好好借鑒,要根據現場的環境,現在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師的個性融為一體,創造的課堂。只有的課堂才是最美的課堂。

「太空授課」是高科技的結晶,是教育現代化的碩果,必然對我們教育中國夢有無數的啟迪,必然引領教育中國夢更加精彩紛呈。

我期盼我們的教育中國夢里有更多這樣的太空授課,有種類豐富的工廠授課,商場授課,軍艦授課,飛機授課,等等,教育的中國夢,是教育的立體化,社會化,現代化,形象化,多元化,網路化的具體落實之夢。

王亞平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6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已於10月16日發射,飛行乘組由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3名航天員組成。從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返回地球到神舟十三號發射,時間僅過去短短一個月。按照計劃,神舟十三號飛船入軌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徑向埠,與天和核心艙及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航天員將進駐核心艙,按照天地同步作息制度進行長達6個月的工作生活。這就意味著,相較於神舟十二號,此次太空挑戰的時間更長、難度更大、要求更高,航天員將在太空與我們共同守歲,迎接農歷壬寅年的到來。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人類對太空的嚮往和探索從未止步。然而身處太空,浩瀚蒼穹看似壯美寥廓,實則挑戰著航天員的心理與生理極限,更經歷著很多驚心動魄的瞬間。據航天員楊利偉回憶,在執行「神五」任務時,火箭上升階段意外出現8赫茲左右低頻振動,與人體內臟產生長達26秒的共振,此時楊利偉感到了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一般,令他異常痛苦,可他卻咬緊牙關告誡自己「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事實上,這漫長的26秒共振,只是我國載人航天「首飛」征途上千難萬阻、千辛萬苦的一個小小縮影,但卻畫出了中國航天人英勇無畏、捨身為國的「愛國群像圖」。

在神舟十二號離開地球的3個月,3名外人眼中光芒四射的中國航天員,均來自普通而朴實的家庭。當他們遠離地球、巡遊寰宇、辛勤工作時,留在家鄉的父老鄉親們在一如既往、年復一年地耕耘勞作。中國航天人的奉獻和擔當,始於熱血、恆於信仰、終於愛國,他們把使命和重擔銘刻心間、扛在肩上,把榮譽和光環歸於祖國、獻給民族。

「因熱愛而執著,因夢想而堅持」,這是執行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王亞平的一番話。每一次針對空間站任務的水下訓練,體能消耗都相當於跑一次「全馬」,累到手抖得連筷子都拿不穩,但他們累並快樂著。每次離心機訓練都要最多承受8個G的過載,臉部會變形、胸部會因受壓而呼吸困難,但航天員大隊成立20多年來,從未有人按下「暫停按鈕」。這種身體可以「過載」,信仰和精神永遠「輕裝上陣」的狀態,詮釋的是一種信念、一種意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今天的中國航天人身上穿越時空、力透紙背,煥發出震撼人心、攝人心魄的強大力量。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樣的海拔,就能攀登怎樣的高度。雖然我們不能同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一樣把足跡留在浩瀚蒼穹,但我們可以在新的長征路上,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祖國建設的各行各業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黃牛」,不斷以愛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鑄魂補鈣、淬煉成鋼,始終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闖勁和「風雨無阻向前進」的韌勁,不斷開創新的歷史偉業、標注新的精神海拔!

王亞平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7

和孩子們共同觀看了「太空級」教師授課,體驗了真正的零延時空中課堂!這份震撼的全球學習資料,獨特的天地互動式授課讓我們感受了和陸地上不同的科學課堂。當天籟之音從空間站實驗艙里傳回地面大課堂,所有人凝神屏息、目不轉睛,時不時傳來陣陣驚嘆,作為孩子們的科學老師,我知道這些率真的眼神中充滿著好奇、震撼與驕傲,我想這就是中國科技的力量,是孩子們對科學最天然的興趣,是我們對中國科技的民族自信心。我相信,今日的航天種子已播撒成功,未來的璀璨星辰,中國航天少年將接力遠航!


王亞平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精選7篇相關 文章 :

★ 天宮課堂第二次太空授課直播觀後感感悟7篇

★ 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第二次直播觀後感十篇

★ 2022第二次《天宮課堂》觀後感心得(精選10篇)

★ 2022央視《天宮課堂》直播觀後感6篇

★ 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感觸十篇2022

★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啟發(精選10篇)

★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2022(精選10篇)

★ 央視2022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10篇】

★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300字(精選10篇)

★ 2022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心得10篇

㈡ 2022天宮課堂小實驗觀後感及心得7篇

天宮課堂在軌演示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介紹核心艙高微重力、無容器實驗機櫃,展示本次任務中開展的空間科學實(試)驗進展。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天宮課堂小實驗 觀後感 及心得,歡迎閱讀!

天宮課堂小實驗觀後感及心得1

的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挑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體驗,出生在新世紀的我,見證了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我看到奧運會上中國健兒矯健的身姿,為祖國感到驕傲;我看到「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成功,掩飾不住對祖國科技發展的自豪和喜悅;我還看到互聯網已經觸及千家萬戶,滑鼠一點,指尖一觸,便無處不達……

我在這個發展迅猛的社會里,回首過去,又展望著未來。如何在這大時代的浪潮里求得發展,是我,更是未來的你,我們每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抓准時代脈搏,根據時代需求來完善自我,才不會落於時代。世界的發展用「一日千里」來形容也不為過,這個時代正在走向智能化,講究高效,正在從注重簡單的實用性到滿足多樣化的精神需求發展著。身處科技人文發展不斷登上新台階的你我,唯有不斷學習本領,掌握高精尖知識,才不會淹沒在時代大潮中。

與時代同行的路上,我們需要一顆強大的抗挫折之心。人生實難,作為青少年的我們,面對著生活中的風浪,又何嘗不應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昂揚姿態去面對呢?

然而,與時代同行並不是做一顆隨波逐流的海草,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梁,我們有著自己自由的精神、獨立的思考,不會人雲亦雲,更不會迷失自我,誤入歧途。待到你們18歲的時候,也希望你們在斑駁陸離的社會里能夠明辨是非,守住底線的同時,更要擔起引領時代風向的大旗。

「後之視今,亦尤今之視昔」,無論時代如何變幻,總有一些東西值得追尋,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持,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守......當我們都明確自己的使命的時候,當我們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達到統一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在時代浪潮中奔湧向前了。

天宮課堂小實驗觀後感及心得2

中國人的航天夢做了幾千年,從 神話 故事 的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的鵲橋會,誇父追日,到實際行動的萬戶飛天的壯舉,敦煌石窟的仕女飛天壁畫,無不彰顯著中華民族對飛向太空,遨遊宇宙的嚮往。

從1999年11月20日到2021年6月17日中國共成功發射了12座神舟飛船,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闊步向前。從神舟5號航天員楊利偉一人一日游,到神舟12號的三人三個月游;從翟志剛把中國人民的五星紅旗插在太空開始,無不證明中國的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

10月16日神舟13號也將飛上太空,三名航天員將乘坐飛船完成一些科研任務,他們分別是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翟志剛是神舟7號的航天員,第一個把中國的國旗插上太空的人, 經驗 豐富;王亞平是神舟十號的太空老師,是中國人第一個站在世界講台的老師;葉光富是第一次上太空,各方面素質都非常過硬。他們三人將在太空居住6個月,要完成五大飛行任務。

一是開展機械臂輔助艙段轉位、手控遙操作等空間站組裝建造關鍵技術試驗;

二是進行2—3次出艙活動,安裝大小機械臂雙臂組合轉接件及懸掛裝置,為後續空間站建造任務做准備;

三是進一步驗證航天員在軌駐留6個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術;

四是進行航天醫學、微重力物理領域等科學技術試驗與應用,開展多樣化科普 教育 活動;

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統間的匹配性。

這次王亞平還要完成出艙任務,成為中國第一個出艙的女航天員。

在此提前祝福三位航天員在太空平平安安,圓滿完成飛天任務。

天宮課堂小實驗觀後感及心得3

振奮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後續將按計劃開展相關工作。

我國高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神舟七號發射成功,5G互聯網研究與產業化獲得重大突破,我國"首條國際一流水平的高速鐵路在京津兩大城市間開通,"首個中國人基因組序列研究成果發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建設任務圓滿完成,"曙光5000A躋身世界超級計算機前十。

蛟龍深潛,嫦娥探月。我國科技實力不斷進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涌現,科技創新日趨活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夢想,今朝實現。去年7月23日,天問一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天問一號於2021年2月到達火星,實施火星捕獲。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軟著陸火星表面,火星車駛離著陸平台,開展巡視探測等工作,對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質成分、水冰、大氣、電離層、磁場等科學探測,實現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5]。深空探測將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截至2021年2月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總飛行里程已超過4.5億公里,距地球約1.7億公里。

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即將開啟。征途漫漫,惟有奮斗。我們通過奮斗,披荊斬棘,走過了萬水千山。我們還要繼續奮斗,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按計劃將在軌駐留6個月,在這6個月時間,主要工作是要進一步驗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的關鍵技術。具體來講,就是要和核心艙、天舟二號、天舟三號一起配合進一步驗證。

科技強,則國強。自信之路成功,為中國航天點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又一次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強大。

天宮課堂小實驗觀後感及心得4

載人航天是人類航天活動中系統最為復雜、難度、要求最嚴的系統工程。按照空間站建造任務規劃,今明兩年將實施11次飛行任務,包括3次空間站艙段發射,4次貨運飛船以及4次載人飛船發射,於2022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之後,空間站將進入到應用與發展階段。

每次飛行任務都是一項「大工程」,背後凝聚著成千上萬人的心血智慧。為確保任務順利實施,各系統各單位全力備戰。

巴丹吉林沙漠深處,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內燈火通明,人影綽綽,工作人員穿行在飛船箭體與測試儀器之間,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業被形容為「千人一發箭」,任何環節都事關成敗,誰都不能掉以輕心。作為中國航天員進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一絲不苟的態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數十人的吊裝團隊協同執行任務,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錯,吊裝對接誤差更是小而又小。每個產品只允許一次吊裝落位成功,沒有重來的機會,不能有絲毫閃失。吊裝對接火箭,一圈數十個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對准連接。」基地工作人員石創峰承擔吊裝工作,為了做到既快又穩,他自創訓練 方法 ,在吊鉤上系著焊條,操作吊車從高空將其插入啤酒瓶口裡。練到最後,他和同事揮動笨重的吊車鐵臂,就像揮動自己的手臂一樣靈活自如。

飛行千萬條,安全第一條。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團隊把保護航天員生命安全作為底線,在神舟十二號發射、飛行、對接、停靠、返回等任務各階段,都准備了確保航天員安全的預案和舉措,還將首次啟用載人飛船應急救援任務模式,全力保證航天員安全往返天地間。

只有真正了解載人航天工程的起點在哪裡、道路在哪裡,才能從歷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將由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准備期間,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發射隊臨時黨委帶領大家赴東風革命烈士陵園,緬懷聶榮臻元帥、眾多革命先烈的英雄 事跡 ,號召大家以強烈的責任感、精湛的技術和奮勇拼搏的精神完成此次任務,穩操接力棒。

天宮課堂小實驗觀後感及心得5

據了解,「天宮課堂」結合載人飛行任務,貫穿中國空間站建造和在軌運營系列化推出,由中國航天員擔任「太空教師」,以青少年為主要授課對象,採取天地協同互動方式開展。由此,我想到了此前首次太空授課。

「神十」航天員王亞平姐姐在「天宮一號」進行授課,向我們青少年講述了失重環境中的物體運動和液體表面的張力情況。

失重是太空環境中最獨特的現象。在失重的環境下,人可以隨意漂浮,而且可以做出一些在地球上根本就做不到的高難度動作。

看,這是王亞平在向我們演示單擺運動。只見她把小球向後拉了一小段,然後鬆手,小球並沒有像在地球上一樣做往復擺動,而是神奇地飄浮了起來。王亞平姐姐又把小球提高了一點,再鬆手,小球還是沒有做往復擺動。這是因為小球在太空中處於失重狀態,沒有了回復力。

這時,王亞平姐姐推了小球一下,小球竟然在做圓周運動,而且一直在轉,好像永遠都不會停下來一樣。再換個角度又如何呢?小球仍在做圓周運動。在太空中,小球處於失重狀態,只給小球一個很小的初速度,它就可以繞著擺軸做圓周運動,但在地面上卻不行。

王亞平又從飲水袋中擠出了一個小水滴,這小水滴就像一個小水晶一樣,晶瑩剔透。她還把一個金屬的圓環伸進水袋裡,製成了一個水膜,並往上面加水,水膜就一點一點地變厚,形成了一個水球。王亞平姐姐還向水球中注射了兩個氣泡。

等把氣泡抽出來後,又把紅色的液體注入了水球中,紅色的液體便在水球中慢慢地擴散開來了。水球也變成了一個紅色的水球,像一個紅色的水晶球。

這就是「神十」航天員王亞平姐姐在太空授課時的情景。這次授課共用了40多分鍾呢。我認為這樣的課特別有趣而且富有吸引力,同學們都很喜歡。看的時候,同學們個個都很專注認真,沒有一個說話的。有的托著下巴,連口水都流出來了,也來不及擦。

通過這節課,我萌生了一個理想:我也想當一名宇航員,因為在太空中,我可以做一些在地球上根本就做不到的事情:譬如,在太空艙里隨意地飄來飄去、做一些奇特美妙的實驗、體驗不一樣的生活環境……

這就是令人神往的、充滿了奇思妙想的科學的無限魅力!

天宮課堂小實驗觀後感及心得6

北京時間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3名航天員帶著全體中國人的期望和祝福奔向蒼穹,前往浩瀚宇宙中的中國太空之家。

發射時間雖然是在凌晨,但「圓滿成功」的消息一出,互聯網卻是一片歡騰,無數網民守候著這一時刻,為發射成功而心潮澎湃。

按照中國航天永不止步的「慣例」,神舟十三號也將實現多個「首次」:與核心艙實現徑向交會對接;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這也是空間站運營期間航天員乘組常態化駐留周期;首次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

此外,相比於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也有很多特別之處,比如停靠中國空間站之後,屆時空間站將實現核心艙、2艘貨運飛船、1艘載人飛船共4個飛行器組合運行;而實施任務的飛船、火箭也均在發射場直接由應急待命的備份狀態轉為發射狀態。

而且,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之後,將完成空間站任務標准載人飛船所有功能的全部在軌驗證,完全具備支持我國空間站後續建造及運營需求,也標志著工程由關鍵技術驗證階段正式轉入在軌建造階段,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正如網友所說「你永遠可以相信中國航天」,中國航天總是在不斷超越,一點一點實現技術突破,以越來越快的頻率在外太空刷新刻度。經歷了幾代人的拼搏奉獻,我們今天已經可以自豪地說,中國已經是全世界宇宙探索的重要「玩家」,而太空也將會有越來越多來自中國的人類足跡。

拋開技術層面帶給我們的震撼,今天中國航天的整體氣質也越來越從容、自信、溫情、浪漫,越來越具有獨特的中國韻味。

比如,神舟十三號的飛行乘組包括中國首位空間站女航天員——王亞平,她在出發前還特地發了個朋友圈「出差半年」,雲淡風輕的幽默表達透著一股自信。在出征現場,王亞平的女兒還來為媽媽送行,高喊「媽媽加油」。這一幕令無數人動容,「媽媽出發給你摘星星了」迅速成為網路熱門話題。

神舟十三號的任務為期半年,時間上將會跨過中國的農歷新年,航天員首次在太空過 春節 同樣備受關注。而更早之前,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在給空間站送去「太空快遞」的時候,已經為航天員們准備好了春節用品。航天員屆時也會與所有中國人一起守歲,第一時間向國人送出來自太空的新春祝福。這些細致巧妙的安排,讓航天這種硬核的「科技敘事」,透出一股濃濃的人文情懷。

如今,神舟十三號已經正式開啟太空征程,我們預祝航天員們能圓滿完成任務,也相信中國航天必將給我們帶來源源不斷的驚喜,將我們的大國航天夢帶向更遠處。

天宮課堂小實驗觀後感及心得7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已於10月16日發射,飛行乘組由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3名航天員組成。從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返回地球到神舟十三號發射,時間僅過去短短一個月。按照計劃,神舟十三號飛船入軌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徑向埠,與天和核心艙及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航天員將進駐核心艙,按照天地同步作息制度進行長達6個月的工作生活。這就意味著,相較於神舟十二號,此次太空挑戰的時間更長、難度更大、要求更高,航天員將在太空與我們共同守歲,迎接農歷壬寅年的到來。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人類對太空的嚮往和探索從未止步。然而身處太空,浩瀚蒼穹看似壯美寥廓,實則挑戰著航天員的心理與生理極限,更經歷著很多驚心動魄的瞬間。據航天員楊利偉回憶,在執行「神五」任務時,火箭上升階段意外出現8赫茲左右低頻振動,與人體內臟產生長達26秒的共振,此時楊利偉感到了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一般,令他異常痛苦,可他卻咬緊牙關告誡自己「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事實上,這漫長的26秒共振,只是我國載人航天「首飛」征途上千難萬阻、千辛萬苦的一個小小縮影,但卻畫出了中國航天人英勇無畏、捨身為國的「愛國群像圖」。

在神舟十二號離開地球的3個月,3名外人眼中光芒四射的中國航天員,均來自普通而朴實的家庭。當他們遠離地球、巡遊寰宇、辛勤工作時,留在家鄉的父老鄉親們在一如既往、年復一年地耕耘勞作。中國航天人的奉獻和擔當,始於熱血、恆於信仰、終於愛國,他們把使命和重擔銘刻心間、扛在肩上,把榮譽和光環歸於祖國、獻給民族。

「因熱愛而執著,因夢想而堅持」,這是執行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王亞平的一番話。每一次針對空間站任務的水下訓練,體能消耗都相當於跑一次「全馬」,累到手抖得連筷子都拿不穩,但他們累並快樂著。每次離心機訓練都要最多承受8個G的過載,臉部會變形、胸部會因受壓而呼吸困難,但航天員大隊成立20多年來,從未有人按下「暫停按鈕」。這種身體可以「過載」,信仰和精神永遠「輕裝上陣」的狀態,詮釋的是一種信念、一種意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今天的中國航天人身上穿越時空、力透紙背,煥發出震撼人心、攝人心魄的強大力量。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樣的海拔,就能攀登怎樣的高度。雖然我們不能同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一樣把足跡留在浩瀚蒼穹,但我們可以在新的長征路上,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祖國建設的各行各業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黃牛」,不斷以愛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鑄魂補鈣、淬煉成鋼,始終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闖勁和「風雨無阻向前進」的韌勁,不斷開創新的歷史偉業、標注新的精神海拔!


2022天宮課堂小實驗觀後感及心得7篇相關 文章 :

★ 2022第二次《天宮課堂》觀後感心得(精選10篇)

★ 天宮課堂第二課2022觀後感作文7篇

★ 2022年看天宮課堂的觀後感感想(精選5篇)

★ 2022央視《天宮課堂》直播觀後感6篇

★ 2022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心得最新(10篇)

★ 2022央視《天宮課堂》直播觀後感最新20篇

★ 2022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精選10篇

★ 2022天宮課堂心得體會啟迪10篇

★ 2022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心得10篇

★ 2022天宮課堂直播觀後感心得10篇

㈢ 楊麗萍網路首演《春牛圖》,邀小辣目洋子共舞,觀眾的反響如何

楊麗萍的最新作品春牛圖,在2021年3月29日登上了某個短視頻的平台,這次春牛圖裡面她還邀請到小辣目洋子一起共舞,觀眾們有的評論這個舞蹈太震撼了,還有的人表示看不懂,而大部分人都能夠理解這個舞蹈我卻確實不太適合上春晚。

楊麗萍這次的作品春牛圖全長十五分鍾,一開場就是看到一個牧人牽著牛緩緩的走過小橋,畫面一轉就出現了這個村子裡的人都穿著盛裝,走到開滿油菜花的田野上跳著舞,希望在這一年中能夠風調雨順。讓我感覺到震撼的就是拓荒牛在田野裡面和美美牛相遇,從他們的舞蹈能看得出強者和強者的氣場,在舞蹈中顯示出了雄壯和柔美的風格的結合,隨後畫面中又出現了小牛的畫面,看著那可愛的小牛勇敢的挑戰自己強壯的父親,真是可愛又溫馨的畫面。

㈣ 觀《天宮課堂》有感

「天宮課堂」是為發揮中國空間站的綜合效益,推出的首個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宮課堂」結合載人飛行任務,貫穿中國空間站建造和在軌運營系列化推出,授課將由中國航天員擔任「太空教師」,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採取天地協同互動方式開展。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觀《天宮課堂》有感(精選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觀《天宮課堂》有感 篇1

我國科技在日益發展,飛上天空以不再是人們夢寐以求的夢想,人們將未來的發展定在了一個更高的目標。終於,隨著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中國終於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授課啦!

宇航員成功與天宮一號接通,待所有工作都一一完成時,王老師就可以和同學們面對面地交流啦!

在課上,王老師拿出了許許多多精緻的儀器,開展了一系列精彩的實驗,令我大開眼界。當王老師做擺球運動的那個實驗使我驚嘆。王老師手鬆開小球的那一刻,不只是我的身體我的心都被震了一下。小球在空中飄浮著,這與地球上的實驗完全形成了對比這真是個奇觀啊!緊接著的水膜實驗更是令我驚嘆不已。王老師心靈手巧,用雙手塑造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膜。可我真是小看了這層水膜,它盡能在表面承受住很大的重量。接著王老師又拿出許許多多的儀器做了許多令我驚訝的實驗。

課程結束了,王老師的許多問題已一一尾隨而來,有些題目很令我們費解。因此,不斷的有人來嘗試回答這些問題,而且他們全都說地有根有據的。我個人覺得雖然這些題目很深奧,但只要我們開動腦筋就沒有解不出的題。

自從這節課後,不斷去探索的明顯增加很多,求學之心增強了。我也從中獲取了很多知識。世界上的知識真是無窮的多,我總是覺得只要把現在所學的學好就行,但通過這節課我才明白這只是汪洋大海中的一滴小水滴,我心裡一股發奮學習的熱情油然而生。在茫茫的太空中不光只有一些星球,一些行星,有數不勝數的東西悄悄地躲藏在這里,只是我們的肉眼看不到他們,他們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只要我們有求學的那顆心,就能駕駛著自己的太空飛船在茫茫的太空中自由穿梭。

觀《天宮課堂》有感 篇2

振奮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後續將按計劃開展相關工作。

我國高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神舟七號發射成功,5G互聯網研究與產業化獲得重大突破,我國"首條國際一流水平的高速鐵路在京津兩大城市間開通,"首個中國人基因組序列研究成果發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建設任務圓滿完成,"曙光5000A躋身世界超級計算機前十。

蛟龍深潛,嫦娥探月。我國科技實力不斷進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涌現,科技創新日趨活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夢想,今朝實現。去年7月23日,天問一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天問一號於2021年2月到達火星,實施火星捕獲。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軟著陸火星表面,火星車駛離著陸平台,開展巡視探測等工作,對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質成分、水冰、大氣、電離層、磁場等科學探測,實現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5]。深空探測將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截至2021年2月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總飛行里程已超過4。5億公里,距地球約1。7億公里。

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即將開啟。征途漫漫,惟有奮斗。我們通過奮斗,披荊斬棘,走過了萬水千山。我們還要繼續奮斗,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按計劃將在軌駐留6個月,在這6個月時間,主要工作是要進一步驗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的關鍵技術。具體來講,就是要和核心艙、天舟二號、天舟三號一起配合進一步驗證。

科技強,則國強。自信之路成功,為中國航天點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又一次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強大。

觀《天宮課堂》有感 篇3

中國人的航天夢做了幾千年,從神話故事的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的鵲橋會,誇父追日,到實際行動的萬戶飛天的壯舉,敦煌石窟的仕女飛天壁畫,無不彰顯著中華民族對飛向太空,遨遊宇宙的嚮往。

從1999年11月20日到2021年6月17日中國共成功發射了12座神舟飛船,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闊步向前。從神舟5號航天員楊利偉一人一日游,到神舟12號的三人三個月游;從翟志剛把中國人民的五星紅旗插在太空開始,無不證明中國的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

10月16日神舟13號也將飛上太空,三名航天員將乘坐飛船完成一些科研任務,他們分別是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翟志剛是神舟7號的航天員,第一個把中國的國旗插上太空的人,經驗豐富;王亞平是神舟十號的太空老師,是中國人第一個站在世界講台的老師;葉光富是第一次上太空,各方面素質都非常過硬。他們三人將在太空居住6個月,要完成五大飛行任務。

一是開展機械臂輔助艙段轉位、手控遙操作等空間站組裝建造關鍵技術試驗;

二是進行2—3次出艙活動,安裝大小機械臂雙臂組合轉接件及懸掛裝置,為後續空間站建造任務做准備;

三是進一步驗證航天員在軌駐留6個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術;

四是進行航天醫學、微重力物理領域等科學技術試驗與應用,開展多樣化科普教育活動;

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統間的匹配性。

這次王亞平還要完成出艙任務,成為中國第一個出艙的女航天員。

在此提前祝福三位航天員在太空平平安安,圓滿完成飛天任務。

觀《天宮課堂》有感 篇4

《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正式開始了,應該說,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志著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著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欖枝。

此次,中國航天員們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並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秘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游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摩根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說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扎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打開這本書的智慧鑰匙。

中國航天員們的太空授課,已經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們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著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為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說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我們未來的接班人。

觀《天宮課堂》有感 篇5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已於10月16日發射,飛行乘組由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3名航天員組成。從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返回地球到神舟十三號發射,時間僅過去短短一個月。按照計劃,神舟十三號飛船入軌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徑向埠,與天和核心艙及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航天員將進駐核心艙,按照天地同步作息制度進行長達6個月的工作生活。這就意味著,相較於神舟十二號,此次太空挑戰的時間更長、難度更大、要求更高,航天員將在太空與我們共同守歲,迎接農歷壬寅年的到來。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人類對太空的.嚮往和探索從未止步。然而身處太空,浩瀚蒼穹看似壯美寥廓,實則挑戰著航天員的心理與生理極限,更經歷著很多驚心動魄的瞬間。據航天員楊利偉回憶,在執行「神五」任務時,火箭上升階段意外出現8赫茲左右低頻振動,與人體內臟產生長達26秒的共振,此時楊利偉感到了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一般,令他異常痛苦,可他卻咬緊牙關告誡自己「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事實上,這漫長的26秒共振,只是我國載人航天「首飛」征途上千難萬阻、千辛萬苦的一個小小縮影,但卻畫出了中國航天人英勇無畏、捨身為國的「愛國群像圖」。

在神舟十二號離開地球的3個月,3名外人眼中光芒四射的中國航天員,均來自普通而朴實的家庭。當他們遠離地球、巡遊寰宇、辛勤工作時,留在家鄉的父老鄉親們在一如既往、年復一年地耕耘勞作。中國航天人的奉獻和擔當,始於熱血、恆於信仰、終於愛國,他們把使命和重擔銘刻心間、扛在肩上,把榮譽和光環歸於祖國、獻給民族。

「因熱愛而執著,因夢想而堅持」,這是執行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王亞平的一番話。每一次針對空間站任務的水下訓練,體能消耗都相當於跑一次「全馬」,累到手抖得連筷子都拿不穩,但他們累並快樂著。每次離心機訓練都要最多承受8個G的過載,臉部會變形、胸部會因受壓而呼吸困難,但航天員大隊成立20多年來,從未有人按下「暫停按鈕」。這種身體可以「過載」,信仰和精神永遠「輕裝上陣」的狀態,詮釋的是一種信念、一種意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今天的中國航天人身上穿越時空、力透紙背,煥發出震撼人心、攝人心魄的強大力量。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樣的海拔,就能攀登怎樣的高度。雖然我們不能同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一樣把足跡留在浩瀚蒼穹,但我們可以在新的長征路上,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祖國建設的各行各業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黃牛」,不斷以愛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鑄魂補鈣、淬煉成鋼,始終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闖勁和「風雨無阻向前進」的韌勁,不斷開創新的歷史偉業、標注新的精神海拔!

觀《天宮課堂》有感 篇6

北京時間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3名航天員帶著全體中國人的期望和祝福奔向蒼穹,前往浩瀚宇宙中的中國太空之家。

發射時間雖然是在凌晨,但「圓滿成功」的消息一出,互聯網卻是一片歡騰,無數網民守候著這一時刻,為發射成功而心潮澎湃。

按照中國航天永不止步的「慣例」,神舟十三號也將實現多個「首次」:與核心艙實現徑向交會對接;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這也是空間站運營期間航天員乘組常態化駐留周期;首次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

此外,相比於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也有很多特別之處,比如停靠中國空間站之後,屆時空間站將實現核心艙、2艘貨運飛船、1艘載人飛船共4個飛行器組合運行;而實施任務的飛船、火箭也均在發射場直接由應急待命的備份狀態轉為發射狀態。

而且,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之後,將完成空間站任務標准載人飛船所有功能的全部在軌驗證,完全具備支持我國空間站後續建造及運營需求,也標志著工程由關鍵技術驗證階段正式轉入在軌建造階段,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正如網友所說「你永遠可以相信中國航天」,中國航天總是在不斷超越,一點一點實現技術突破,以越來越快的頻率在外太空刷新刻度。經歷了幾代人的拼搏奉獻,我們今天已經可以自豪地說,中國已經是全世界宇宙探索的重要「玩家」,而太空也將會有越來越多來自中國的人類足跡。

拋開技術層面帶給我們的震撼,今天中國航天的整體氣質也越來越從容、自信、溫情、浪漫,越來越具有獨特的中國韻味。

比如,神舟十三號的飛行乘組包括中國首位空間站女航天員——王亞平,她在出發前還特地發了個朋友圈「出差半年」,雲淡風輕的幽默表達透著一股自信。在出征現場,王亞平的女兒還來為媽媽送行,高喊「媽媽加油」。這一幕令無數人動容,「媽媽出發給你摘星星了」迅速成為網路熱門話題。

神舟十三號的任務為期半年,時間上將會跨過中國的農歷新年,航天員首次在太空過春節同樣備受關注。而更早之前,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在給空間站送去「太空快遞」的時候,已經為航天員們准備好了春節用品。航天員屆時也會與所有中國人一起守歲,第一時間向國人送出來自太空的新春祝福。這些細致巧妙的安排,讓航天這種硬核的「科技敘事」,透出一股濃濃的人文情懷。

如今,神舟十三號已經正式開啟太空征程,我們預祝航天員們能圓滿完成任務,也相信中國航天必將給我們帶來源源不斷的驚喜,將我們的大國航天夢帶向更遠處。

觀《天宮課堂》有感 篇7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8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為全國6000多萬名學生太空授課時的寄語尚縈繞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尋聲凝望,原本神秘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一個個美麗的「飛天夢」正成為現實。

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此時距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時間。由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組」搭乘載人飛船奔赴中國空間站。此次任務將實現與核心艙徑向交會對接、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等多個「首次」,還將在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歷時21小時23分鍾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18年來,7次載人飛行,間隔期從以年計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頻率更快、銜接更順暢,准備更從容,展現著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能力;太空之旅從「一日游」到「季度游」,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時間更長,步伐邁得更大更遠更堅定,彰顯著大國自信的豪情。

從「兩彈一星」、「嫦娥」問月,到「北斗」指路、「天宮」攬勝、「天問」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遊蒼穹、「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進,中華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從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陽;中國人民目光所及,正在從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質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區域。

「中國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滿天神話變成現實」。的確,浩瀚太空里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詩篇。根據安排,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們在軌駐留6個月,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度過春節。期待除夕守歲時,我們能夠第一時間聽到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

觀《天宮課堂》有感 篇8

當前,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幹部必須要接好革命事業的「接力棒」,在黨的奮斗史中提煉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奮進,要學做老黃牛,發揚不在乎得失的奉獻精神、兢兢業業的責任心,擔起新時代開創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奮斗姿態和精神狀態,努力學習,增長本領,積極作為,答好青春「擔當之卷」,在民族復興這場「接力賽」中,跑出屬於青年一代的好成績。廣大科研工作者,應進一步弘揚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發揚「原得此生長報國」的愛國精神。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初期,許多功成名就、才華橫溢的科學家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許多研製工作者甘當無名英雄,隱姓埋名,默默奉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動人詩篇。新時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堅定科技創新、服務國家的思想,將對事業的追求融入國家的需要,繼承前人愛國奉獻的傳統,以國家和民族需要為研究導向,在科學報國、科技強國的道路上,實現個人、事業、國家的完美融合。

發揚「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奮斗精神。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風餐露宿,不辭辛勞,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們克服了各種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他們運用有限的科研和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發奮圖強,銳意創新,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取得了「兩彈一星」事業的偉大勝利。身處這個時代,我們無疑是幸運的,不論是生活環境還是科研條件,都遠比老一輩科學家不知要好多少。當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輩科學家為榜樣,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領域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創造出新的成績。

發揚「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團結精神。在研製「兩彈一星」的不凡歷程中,來自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成千上萬的科學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後勤保障人員團結協作、群策群力,匯成了向現代科技高峰進軍的浩浩盪盪的隊伍。他們用自己的輝煌業績,為中華民族文明創造史增添了光彩奪目的一頁。科學研究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群體勞動,在科研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直接影響著科研協作和科研計劃的完成。廣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協作意識、服務意識,盯緊共同的目標,在充分發揮各自特長的同時,做好相互配合。

觀《天宮課堂》有感 篇9

的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挑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體驗,出生在新世紀的我,見證了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我看到奧運會上中國健兒矯健的身姿,為祖國感到驕傲;我看到「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成功,掩飾不住對祖國科技發展的自豪和喜悅;我還看到互聯網已經觸及千家萬戶,滑鼠一點,指尖一觸,便無處不達……

我在這個發展迅猛的社會里,回首過去,又展望著未來。如何在這大時代的浪潮里求得發展,是我,更是未來的你,我們每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抓准時代脈搏,根據時代需求來完善自我,才不會落於時代。世界的發展用「一日千里」來形容也不為過,這個時代正在走向智能化,講究高效,正在從注重簡單的實用性到滿足多樣化的精神需求發展著。身處科技人文發展不斷登上新台階的你我,唯有不斷學習本領,掌握高精尖知識,才不會淹沒在時代大潮中。

與時代同行的路上,我們需要一顆強大的抗挫折之心。人生實難,作為青少年的我們,面對著生活中的風浪,又何嘗不應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昂揚姿態去面對呢?

然而,與時代同行並不是做一顆隨波逐流的海草,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梁,我們有著自己自由的精神、獨立的思考,不會人雲亦雲,更不會迷失自我,誤入歧途。待到你們18歲的時候,也希望你們在斑駁陸離的社會里能夠明辨是非,守住底線的同時,更要擔起引領時代風向的大旗。

「後之視今,亦尤今之視昔」,無論時代如何變幻,總有一些東西值得追尋,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持,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守……當我們都明確自己的使命的時候,當我們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達到統一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在時代浪潮中奔湧向前了。

觀《天宮課堂》有感 篇10

在科學課上課之前打開我們的班班通,在電腦上忙碌了一陣,很神秘地對我們說:「同學們想隨我們的宇航員游歷天宮嗎?」

才反應過來的我們,一下子跳了起來,大聲喊:「好啊!」

原來是神舟十號宇航員要在天宮課堂為我們授課了,我們按捺不住興奮,焦急地等待直播的神聖時刻。

在天宮一號實驗艙里,宇航員聶海勝伯伯為我們表演了一個「懸空打坐」,「哇哦!」我們驚訝地張大了嘴,王亞平阿姨玉指一點,聶伯伯竟然輕飄飄地旋轉起來,這精彩的開場吸引了我們所有人的目光,太厲害了,宇航員的本領太高強了。

隨著王亞平阿姨的講解,我們才漸漸明白,這是太空的失重條件下造成的神奇現象。

王阿姨拿出一個水袋,把開口朝下,並不見一滴水珠滴下,她輕輕擠出一滴水,那水滴形成一個亮晶晶的水晶珠,穩穩地附在連接水袋的吸管上,阿姨微微一抖,水晶珠脫離了吸管,在空中飄福阿姨風趣地說:「要是詩聖李白生活在天宮,一定寫不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的詩句,因為在這里是不可能有飛流直下的景象的。」說完,她以獨特的方式收集了這顆水珠,她—口吃掉了它,說不能讓它隨意飄浮,影響了天宮裡面各種儀器的正常工作。

王亞平阿姨接著做了一個水膜實驗,她用一個金屬圈伸進剪開的水袋裡面,小心地抽出來,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像放大鏡樣的漂亮水膜了,王阿姨舉著它左右晃動,水膜被拉出半個泡泡的模樣,卻絲毫無損,我們屏住呼吸,看阿姨把一個可愛的中國結貼在了這個水透鏡上,水膜竟然安然無恙。我們長長地呼出一口氣說,哇,這水膜真結實!

最不可思議的是王阿姨開始用注射器向水膜注水,真像變魔術一下,水膜在我們眼前變化,中間慢慢鼓起來,直到變成了一個晶亮的大水球。阿姨用針管細心地吸出裡面的小氣泡,又特意從兩邊分別向水球中間注入兩個大些的氣泡,它倆在水球中游弋,相互接觸卻不會彼此相容,和在地面上看到的現象完全不一樣。

王阿姨向水球中注入紅色的液體,水球就變成了可愛的紅寶石了,鮮亮的顏色實在迷人。

小球單擺,陀螺飛旋,太空稱重,直立睡覺,三位宇航員不斷向我們演示著各種有趣的現象,教室里掌聲和驚嘆聲頻頻響起,我們瞪大眼盯著宇航員們的每一個微小的動作,生怕漏掉一個細節。

當王阿姨告訴我們,他們在天宮一號,每天能夠見到十六次日出,老師和我們一起露出驚奇的神色,我們異口同聲地說「啊?」

宇宙太空充滿了奧秘,等待我們去探尋,過去只在詩里讀到「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如今我們的宇航員叔叔阿姨們已經進入天宮,還為我們開辟了奇妙的天宮課堂,為我們傳授寶貴的知識,這一刻太奇妙。

我好想快快長大,繼續航天英雄們的飛天夢。

㈤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1

啟迪心智需要「儀式感」。「天宮課堂」的受眾主要是青少年,好奇心是青少年階段最寶貴的財富。課本中高度濃縮而又晦澀的知識往往學起來較為枯燥,而當被這些理論支撐的科學實驗,在孩子們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師」演示出來的那一刻,牛頓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題海里讓人停滯的知識之錨,因為它們全都活了起來。科普知識的活力會轉化為心智未開的少年求學途中的動力,到未來,可能會有一個或多個孩子為追尋當年的太空實驗而成為頗有建樹的科學家。

理解科學需要「儀式感」。除過那些無人不知的科學天才,沒有多少人天生對物理公式或數學推導有近乎純粹的興趣。就像科幻小說或電影的功用一般,「天宮課堂」就是一部現實中的科幻作品。《三體》三部曲的問世從感性的角度讓一代人擁抱科學,認識宇宙,「天宮課堂」則以科普教育為目的,用更理性的視角幫助青少年理解科學之美。

對外宣傳需要「儀式感」。「天宮課堂」開播面向全球,授課內容可根據新媒體平台向全社會廣泛徵集,切實把科普教育這堂大課上出了「國際味」。能在國家空間站做「天宮課堂」的項目,無疑是我國科技軟實力的彰顯。用航天事業「夾帶私貨」,早已是世界強國們做廣告宣傳的高端玩法,例如俄羅斯就曾在索契冬奧會和世界盃期間將奧運聖火和足球帶上太空造勢。航天工業需舉國力以成,在太空里的任何一步都是地球上的新聞。我國打造獨一無二的「天宮課堂」品牌,象徵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又一里程碑時刻。

搞科普教育需要「儀式感」。把課堂搬上太空並非浮於表面的科學作秀和形式主義,而是因為它同科學本身的「神秘感」相互補,用一種說服力的方式,向每一個崇尚科學家精神的孩子,提供一次驗證理想的契機。這樣的「儀式感」值得再多「億」點。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2

「太空授課」開辟了科技與學生面對面授課的新方式,這是一次嶄新的教育改革,這個改革必然激發出更多社會領域與學生面對的授課方式。比如文學家與學生面對授課,比如企業家與學生面對面授課,等等。做好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全社會所有領域的責任。這個責任我們都懂,但是都做的遠遠不夠,今天,太空授課邁出了偉大的一步,我堅信,這偉大的一步,必然引領處更多領域的社會授課之步,必然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的一個嶄新內容,社會教育的神聖職責必然得到很好的落實。

「太空授課」以一人主講兩人配合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圓滿的教學。這是一個創舉,這是對課堂一人授課傳統的打破,筆者認為,這樣的講課方式應該在地面試驗推廣,一方面,我們的班級人數很多,一人授課,老師很累;一方面,多人配合講課,更加生動,立體,多元,必然給學生打造一個更加充實的學習氛圍。這是教育改革的`一個創舉。

「太空授課」以身臨其境的感悟教學別具一格,教師與知識融為一體,與環境融為一體,教師身臨其境的教,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真正創造了教師,課堂,知識的形象合成的。作為地面授課的課堂,我們應該好好借鑒,要根據現場的環境,現在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師的個性融為一體,創造的課堂。只有的課堂才是最美的課堂。

「太空授課」是高科技的結晶,是教育現代化的碩果,必然對我們教育中國夢有無數的啟迪,必然引領教育中國夢更加精彩紛呈。

我期盼我們的教育中國夢里有更多這樣的太空授課,有種類豐富的工廠授課,商場授課,軍艦授課,飛機授課,等等,教育的中國夢,是教育的立體化,社會化,現代化,形象化,多元化,網路化的具體落實之夢。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3

「天宮」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一座空間站。你還別說,「天宮」這個名字可不是隨便定的,那裡面如一座宮殿,樣樣俱全。

空間站是一個可供宇航員短期住宿,並可以做各種太空研究和實驗的「太空酒店式實驗室」。那為什麼要修建空間站呢?空間站可以測試未來可能用於太空飛行的各種技術設備。還能獲得「失重」環境——這種在地面上難以長時間獲得的特別環境。但是往返一次太空成本相當高,能一次在太空中多待些時間,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工作效率。所以這樣一個功能全面,又能讓宇航員住久一些的地方就誕生了。

首先,我們先來介紹我們「宮殿」的規劃。天和核心艙就是宮殿的卧室,主要供宇航員們居住。貨運和載人飛船就如地上的車輛一般,用來運送貨物和人員。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目前還暫未完工,它們就是「宮殿」中的研發實驗室,用於各種太空實驗和科研工作。

太空中會面臨各種可想而知的危險,其中的威脅來自於我們熟知的太陽。眾所周知,太陽是地球生物賴以生存的依靠,它提供源源不絕的各種能量,滋養萬物生長。但是它釋放的X射線和伽馬射線都是非常致命的,這兩種射線能輕易穿透你的皮膚,破壞身體所有細胞。那我們在地球上為什麼可以天天曬太陽呢?那是因為,地球的磁場和大氣層把它們反射或者吸收了。空間站架設的位置必須考慮這個安全因素。國際上一般選擇了在距地面1000公里的位置,我們的「天宮」,為了程度的安全,架設在距地面400公里的位置。這樣既能獲得地球磁場的保護,也能獲得大氣層的保護,一舉兩得。

古時的天宮,據說在雲端,那裡住著各路神仙,虛無縹緲,看不見摸不著。今時的「天宮」住著許多宇航員和科學家,他們在高高的天上為中國的太空科技進步,不斷努力,讓我們不再依賴國外技術,在俯瞰地球的同時也能真正放眼整個宇宙,對太空的了解不斷深入。

所以,我們的「天宮」真是名副其實的空中宮殿啊!或許這就是「天宮」之名的由來和美好寓意吧。

「天宮」之門已經打開,騰雲駕霧,遨遊太空,未來可期!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4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8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為全國6000多萬名學生太空授課時的寄語尚縈繞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尋聲凝望,原本神秘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一個個美麗的「飛天夢」正成為現實。

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此時距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時間。由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組」搭乘載人飛船奔赴中國空間站。此次任務將實現與核心艙徑向交會對接、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等多個「首次」,還將在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歷時21小時23分鍾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18年來,7次載人飛行,間隔期從以年計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頻率更快、銜接更順暢,准備更從容,展現著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能力;太空之旅從「一日游」到「季度游」,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時間更長,步伐邁得更大更遠更堅定,彰顯著大國自信的豪情。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5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已於10月16日發射,飛行乘組由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3名航天員組成。從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返回地球到神舟十三號發射,時間僅過去短短一個月。按照計劃,神舟十三號飛船入軌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徑向埠,與天和核心艙及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航天員將進駐核心艙,按照天地同步作息制度進行長達6個月的工作生活。這就意味著,相較於神舟十二號,此次太空挑戰的時間更長、難度更大、要求更高,航天員將在太空與我們共同守歲,迎接農歷壬寅年的到來。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人類對太空的嚮往和探索從未止步。然而身處太空,浩瀚蒼穹看似壯美寥廓,實則挑戰著航天員的心理與生理極限,更經歷著很多驚心動魄的瞬間。據航天員楊利偉回憶,在執行「神五」任務時,火箭上升階段意外出現8赫茲左右低頻振動,與人體內臟產生長達26秒的共振,此時楊利偉感到了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一般,令他異常痛苦,可他卻咬緊牙關告誡自己「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事實上,這漫長的26秒共振,只是我國載人航天「首飛」征途上千難萬阻、千辛萬苦的一個小小縮影,但卻畫出了中國航天人英勇無畏、捨身為國的「愛國群像圖」。

在神舟十二號離開地球的3個月,3名外人眼中光芒四射的中國航天員,均來自普通而朴實的家庭。當他們遠離地球、巡遊寰宇、辛勤工作時,留在家鄉的父老鄉親們在一如既往、年復一年地耕耘勞作。中國航天人的奉獻和擔當,始於熱血、恆於信仰、終於愛國,他們把使命和重擔銘刻心間、扛在肩上,把榮譽和光環歸於祖國、獻給民族。

「因熱愛而執著,因夢想而堅持」,這是執行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王亞平的一番話。每一次針對空間站任務的水下訓練,體能消耗都相當於跑一次「全馬」,累到手抖得連筷子都拿不穩,但他們累並快樂著。每次離心機訓練都要最多承受8個G的過載,臉部會變形、胸部會因受壓而呼吸困難,但航天員大隊成立20多年來,從未有人按下「暫停按鈕」。這種身體可以「過載」,信仰和精神永遠「輕裝上陣」的狀態,詮釋的是一種信念、一種意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今天的中國航天人身上穿越時空、力透紙背,煥發出震撼人心、攝人心魄的強大力量。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樣的海拔,就能攀登怎樣的高度。雖然我們不能同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一樣把足跡留在浩瀚蒼穹,但我們可以在新的長征路上,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祖國建設的各行各業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黃牛」,不斷以愛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鑄魂補鈣、淬煉成鋼,始終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闖勁和「風雨無阻向前進」的韌勁,不斷開創新的歷史偉業、標注新的精神海拔!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6

「我是一隻小小小小鳥,想要飛呀飛呀習也飛不高……」我哼著趙傳的《我是一隻小小鳥》,走在路上,心中不免有些失落。我就像歌中的那隻小小鳥,我是人,人怎麼能飛呢?一想到這兒,我就十分沮喪。不過我有時還是想入非非:我的夢想就是也能乘坐飛船火箭,飛到太空去遨遊一番,去尋找新的有生命的星球或其他任務,呵呵,那就太爽了!不過好像不太現實,神舟五號也才載了楊利偉一個人,那能輪得上我呢?唉!

我邁進家門,按例打開了電視機,只見中央台新聞聯播的播音員正報道說:「今天上午九時,我國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船在酒泉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宇航員為費俊龍和聶海勝。」我幾乎每天都認真地觀看有關神六的新聞報道,了解了神六的基本情況、宇航員的衣食住行以及神六與神五的區別等等。我心情十分激動,同時也感到不可思議。我的天哪,才兩年的時間,我國就成功發射了兩艘航天飛船!你看,這神六可比神五先進多了,光宇航員就增加了一倍,同時,神六的飛行時間達到了115小時32分鍾,比神五的21小時多了好幾倍,這是多麼大的差距啊!另外還有食物,原來神五就簡簡單單幾種,神六卻有50多種,在太空中,連魚香肉絲、宮爆雞丁都能吃到!這下子可激活了我的腦細胞:對了!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每2年有一架航天飛船上天,每次增加一名宇航員,到2020年就應該做到一艘航天飛船一次可以乘載9名航天員了嗎?我不禁躍躍欲試,摩拳擦掌了。我心裡暗想道,我要計劃一下,爭取當一名宇航員,到太空去遨遊一番!

做宇航員所必備的條件是:高超的飛行技術、扎實的理論知識、強健的身體、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反應能力。高超的飛行技術、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反應能力以後可以慢慢培養,現在我要經常進行體育鍛練,增強體質,同時更要抓緊學習,積累知識,希望長大以後成為一名航天員。

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的飛天夢想將成為現實,我一定會圓了這個夢!

㈥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你聽說了嗎?最近有個大消息!「天宮課堂」太空授課即將舉行啦!大家都准備好了嗎?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精選8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1

當前,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幹部必須要接好革命事業的「接力棒」,在黨的奮斗史中提煉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奮進,要學做老黃牛,發揚不在乎得失的奉獻精神、兢兢業業的責任心,擔起新時代開創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奮斗姿態和精神狀態,努力學習,增長本領,積極作為,答好青春「擔當之卷」,在民族復興這場「接力賽」中,跑出屬於青年一代的好成績。廣大科研工作者,應進一步弘揚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發揚「原得此生長報國」的愛國精神。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初期,許多功成名就、才華橫溢的科學家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許多研製工作者甘當無名英雄,隱姓埋名,默默奉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動人詩篇。新時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堅定科技創新、服務國家的思想,將對事業的追求融入國家的需要,繼承前人愛國奉獻的傳統,以國家和民族需要為研究導向,在科學報國、科技強國的道路上,實現個人、事業、國家的完美融合。

發揚「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奮斗精神。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風餐露宿,不辭辛勞,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們克服了各種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他們運用有限的科研和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發奮圖強,銳意創新,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取得了「兩彈一星」事業的偉大勝利。身處這個時代,我們無疑是幸運的,不論是生活環境還是科研條件,都遠比老一輩科學家不知要好多少。當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輩科學家為榜樣,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領域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創造出新的成績。

發揚「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團結精神。在研製「兩彈一星」的不凡歷程中,來自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成千上萬的科學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後勤保障人員團結協作、群策群力,匯成了向現代科技高峰進軍的浩浩盪盪的隊伍。他們用自己的輝煌業績,為中華民族文明創造史增添了光彩奪目的一頁。科學研究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群體勞動,在科研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直接影響著科研協作和科研計劃的完成。廣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協作意識、服務意識,盯緊共同的目標,在充分發揮各自特長的同時,做好相互配合。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2

北京時間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3名航天員帶著全體中國人的期望和祝福奔向蒼穹,前往浩瀚宇宙中的中國太空之家。

發射時間雖然是在凌晨,但「圓滿成功」的消息一出,互聯網卻是一片歡騰,無數網民守候著這一時刻,為發射成功而心潮澎湃。

按照中國航天永不止步的「慣例」,神舟十三號也將實現多個「首次」:與核心艙實現徑向交會對接;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這也是空間站運營期間航天員乘組常態化駐留周期;首次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

此外,相比於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也有很多特別之處,比如停靠中國空間站之後,屆時空間站將實現核心艙、2艘貨運飛船、1艘載人飛船共4個飛行器組合運行;而實施任務的飛船、火箭也均在發射場直接由應急待命的備份狀態轉為發射狀態。

而且,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之後,將完成空間站任務標准載人飛船所有功能的全部在軌驗證,完全具備支持我國空間站後續建造及運營需求,也標志著工程由關鍵技術驗證階段正式轉入在軌建造階段,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正如網友所說「你永遠可以相信中國航天」,中國航天總是在不斷超越,一點一點實現技術突破,以越來越快的頻率在外太空刷新刻度。經歷了幾代人的拼搏奉獻,我們今天已經可以自豪地說,中國已經是全世界宇宙探索的重要「玩家」,而太空也將會有越來越多來自中國的人類足跡。

拋開技術層面帶給我們的震撼,今天中國航天的整體氣質也越來越從容、自信、溫情、浪漫,越來越具有獨特的中國韻味。

比如,神舟十三號的飛行乘組包括中國首位空間站女航天員——王亞平,她在出發前還特地發了個朋友圈「出差半年」,雲淡風輕的幽默表達透著一股自信。在出征現場,王亞平的女兒還來為媽媽送行,高喊「媽媽加油」。這一幕令無數人動容,「媽媽出發給你摘星星了」迅速成為網路熱門話題。

神舟十三號的任務為期半年,時間上將會跨過中國的農歷新年,航天員首次在太空過春節同樣備受關注。而更早之前,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在給空間站送去「太空快遞」的時候,已經為航天員們准備好了春節用品。航天員屆時也會與所有中國人一起守歲,第一時間向國人送出來自太空的新春祝福。這些細致巧妙的安排,讓航天這種硬核的「科技敘事」,透出一股濃濃的人文情懷。

如今,神舟十三號已經正式開啟太空征程,我們預祝航天員們能圓滿完成任務,也相信中國航天必將給我們帶來源源不斷的驚喜,將我們的大國航天夢帶向更遠處。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3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8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為全國6000多萬名學生太空授課時的寄語尚縈繞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尋聲凝望,原本神秘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一個個美麗的「飛天夢」正成為現實。

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此時距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時間。由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組」搭乘載人飛船奔赴中國空間站。此次任務將實現與核心艙徑向交會對接、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等多個「首次」,還將在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歷時21小時23分鍾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18年來,7次載人飛行,間隔期從以年計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頻率更快、銜接更順暢,准備更從容,展現著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能力;太空之旅從「一日游」到「季度游」,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時間更長,步伐邁得更大更遠更堅定,彰顯著大國自信的豪情。

從「兩彈一星」、「嫦娥」問月,到「北斗」指路、「天宮」攬勝、「天問」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遊蒼穹、「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進,中華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從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陽;中國人民目光所及,正在從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質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區域。

「中國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滿天神話變成現實」。的確,浩瀚太空里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詩篇。根據安排,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們在軌駐留6個月,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度過春節。期待除夕守歲時,我們能夠第一時間聽到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4

振奮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後續將按計劃開展相關工作。

我國高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神舟七號發射成功,5G互聯網研究與產業化獲得重大突破,我國"首條國際一流水平的高速鐵路在京津兩大城市間開通,"首個中國人基因組序列研究成果發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建設任務圓滿完成,"曙光5000A躋身世界超級計算機前十。

蛟龍深潛,嫦娥探月。我國科技實力不斷進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涌現,科技創新日趨活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夢想,今朝實現。去年7月23日,天問一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天問一號於2021年2月到達火星,實施火星捕獲。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軟著陸火星表面,火星車駛離著陸平台,開展巡視探測等工作,對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質成分、水冰、大氣、電離層、磁場等科學探測,實現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5]。深空探測將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截至2021年2月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總飛行里程已超過4.5億公里,距地球約1.7億公里。

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即將開啟。征途漫漫,惟有奮斗。我們通過奮斗,披荊斬棘,走過了萬水千山。我們還要繼續奮斗,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按計劃將在軌駐留6個月,在這6個月時間,主要工作是要進一步驗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的關鍵技術。具體來講,就是要和核心艙、天舟二號、天舟三號一起配合進一步驗證。

科技強,則國強。自信之路成功,為中國航天點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又一次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強大。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5

中國人的航天夢做了幾千年,從神話故事的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的鵲橋會,誇父追日,到實際行動的萬戶飛天的壯舉,敦煌石窟的仕女飛天壁畫,無不彰顯著中華民族對飛向太空,遨遊宇宙的嚮往。

從1999年11月20日到2021年6月17日中國共成功發射了12座神舟飛船,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闊步向前。從神舟5號航天員楊利偉一人一日游,到神舟12號的三人三個月游;從翟志剛把中國人民的五星紅旗插在太空開始,無不證明中國的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

10月16日神舟13號也將飛上太空,三名航天員將乘坐飛船完成一些科研任務,他們分別是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翟志剛是神舟7號的航天員,第一個把中國的國旗插上太空的人,經驗豐富;王亞平是神舟十號的太空老師,是中國人第一個站在世界講台的老師;葉光富是第一次上太空,各方面素質都非常過硬。他們三人將在太空居住6個月,要完成五大飛行任務。

一是開展機械臂輔助艙段轉位、手控遙操作等空間站組裝建造關鍵技術試驗;

二是進行2—3次出艙活動,安裝大小機械臂雙臂組合轉接件及懸掛裝置,為後續空間站建造任務做准備;

三是進一步驗證航天員在軌駐留6個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術;

四是進行航天醫學、微重力物理領域等科學技術試驗與應用,開展多樣化科普教育活動;

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統間的匹配性。

這次王亞平還要完成出艙任務,成為中國第一個出艙的女航天員。

在此提前祝福三位航天員在太空平平安安,圓滿完成飛天任務。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6

《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正式開始了,應該說,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志著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著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欖枝。

此次,中國航天員們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並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秘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游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摩根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說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扎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打開這本書的智慧鑰匙。

中國航天員們的太空授課,已經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們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著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為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說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我們未來的接班人。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7

的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挑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體驗,出生在新世紀的我,見證了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我看到奧運會上中國健兒矯健的身姿,為祖國感到驕傲;我看到「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成功,掩飾不住對祖國科技發展的自豪和喜悅;我還看到互聯網已經觸及千家萬戶,滑鼠一點,指尖一觸,便無處不達……

我在這個發展迅猛的社會里,回首過去,又展望著未來。如何在這大時代的.浪潮里求得發展,是我,更是未來的你,我們每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抓准時代脈搏,根據時代需求來完善自我,才不會落於時代。世界的發展用「一日千里」來形容也不為過,這個時代正在走向智能化,講究高效,正在從注重簡單的實用性到滿足多樣化的精神需求發展著。身處科技人文發展不斷登上新台階的你我,唯有不斷學習本領,掌握高精尖知識,才不會淹沒在時代大潮中。

與時代同行的路上,我們需要一顆強大的抗挫折之心。人生實難,作為青少年的我們,面對著生活中的風浪,又何嘗不應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昂揚姿態去面對呢?

然而,與時代同行並不是做一顆隨波逐流的海草,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梁,我們有著自己自由的精神、獨立的思考,不會人雲亦雲,更不會迷失自我,誤入歧途。待到你們18歲的時候,也希望你們在斑駁陸離的社會里能夠明辨是非,守住底線的同時,更要擔起引領時代風向的大旗。

「後之視今,亦尤今之視昔」,無論時代如何變幻,總有一些東西值得追尋,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持,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守……當我們都明確自己的使命的時候,當我們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達到統一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在時代浪潮中奔湧向前了。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8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已於10月16日發射,飛行乘組由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3名航天員組成。從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返回地球到神舟十三號發射,時間僅過去短短一個月。按照計劃,神舟十三號飛船入軌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徑向埠,與天和核心艙及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航天員將進駐核心艙,按照天地同步作息制度進行長達6個月的工作生活。這就意味著,相較於神舟十二號,此次太空挑戰的時間更長、難度更大、要求更高,航天員將在太空與我們共同守歲,迎接農歷壬寅年的到來。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人類對太空的嚮往和探索從未止步。然而身處太空,浩瀚蒼穹看似壯美寥廓,實則挑戰著航天員的心理與生理極限,更經歷著很多驚心動魄的瞬間。據航天員楊利偉回憶,在執行「神五」任務時,火箭上升階段意外出現8赫茲左右低頻振動,與人體內臟產生長達26秒的共振,此時楊利偉感到了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一般,令他異常痛苦,可他卻咬緊牙關告誡自己「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事實上,這漫長的26秒共振,只是我國載人航天「首飛」征途上千難萬阻、千辛萬苦的一個小小縮影,但卻畫出了中國航天人英勇無畏、捨身為國的「愛國群像圖」。

在神舟十二號離開地球的3個月,3名外人眼中光芒四射的中國航天員,均來自普通而朴實的家庭。當他們遠離地球、巡遊寰宇、辛勤工作時,留在家鄉的父老鄉親們在一如既往、年復一年地耕耘勞作。中國航天人的奉獻和擔當,始於熱血、恆於信仰、終於愛國,他們把使命和重擔銘刻心間、扛在肩上,把榮譽和光環歸於祖國、獻給民族。

「因熱愛而執著,因夢想而堅持」,這是執行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王亞平的一番話。每一次針對空間站任務的水下訓練,體能消耗都相當於跑一次「全馬」,累到手抖得連筷子都拿不穩,但他們累並快樂著。每次離心機訓練都要最多承受8個G的過載,臉部會變形、胸部會因受壓而呼吸困難,但航天員大隊成立20多年來,從未有人按下「暫停按鈕」。這種身體可以「過載」,信仰和精神永遠「輕裝上陣」的狀態,詮釋的是一種信念、一種意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今天的中國航天人身上穿越時空、力透紙背,煥發出震撼人心、攝人心魄的強大力量。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樣的海拔,就能攀登怎樣的高度。雖然我們不能同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一樣把足跡留在浩瀚蒼穹,但我們可以在新的長征路上,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祖國建設的各行各業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黃牛」,不斷以愛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鑄魂補鈣、淬煉成鋼,始終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闖勁和「風雨無阻向前進」的韌勁,不斷開創新的歷史偉業、標注新的精神海拔!

㈦ 天宮課堂學生優秀觀後感

天宮課堂學生優秀觀後感(通用8篇)

相信同學們觀看完《天宮課堂》太空授課以後,對太空充滿了嚮往,同時,也在心底種下了航天夢的種子,那麼《天宮課堂》的觀後感要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天宮課堂學生優秀觀後感(通用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天宮課堂學生優秀觀後感1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8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為全國6000多萬名學生太空授課時的寄語尚縈繞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尋聲凝望,原本神秘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一個個美麗的「飛天夢」正成為現實。

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此時距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時間。由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組」搭乘載人飛船奔赴中國空間站。此次任務將實現與核心艙徑向交會對接、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等多個「首次」,還將在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歷時21小時23分鍾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18年來,7次載人飛行,間隔期從以年計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頻率更快、銜接更順暢,准備更從容,展現著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能力;太空之旅從「一日游」到「季度游」,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時間更長,步伐邁得更大更遠更堅定,彰顯著大國自信的豪情。

從「兩彈一星」、「嫦娥」問月,到「北斗」指路、「天宮」攬勝、「天問」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遊蒼穹、「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進,中華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從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陽;中國人民目光所及,正在從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質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區域。

「中國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滿天神話變成現實」。的確,浩瀚太空里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詩篇。根據安排,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們在軌駐留6個月,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度過春節。期待除夕守歲時,我們能夠第一時間聽到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

天宮課堂學生優秀觀後感2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已於10月16日發射,飛行乘組由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3名航天員組成。從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返回地球到神舟十三號發射,時間僅過去短短一個月。按照計劃,神舟十三號飛船入軌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徑向埠,與天和核心艙及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航天員將進駐核心艙,按照天地同步作息制度進行長達6個月的工作生活。這就意味著,相較於神舟十二號,此次太空挑戰的時間更長、難度更大、要求更高,航天員將在太空與我們共同守歲,迎接農歷壬寅年的到來。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人類對太空的嚮往和探索從未止步。然而身處太空,浩瀚蒼穹看似壯美寥廓,實則挑戰著航天員的心理與生理極限,更經歷著很多驚心動魄的瞬間。據航天員楊利偉回憶,在執行「神五」任務時,火箭上升階段意外出現8赫茲左右低頻振動,與人體內臟產生長達26秒的共振,此時楊利偉感到了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一般,令他異常痛苦,可他卻咬緊牙關告誡自己「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事實上,這漫長的26秒共振,只是我國載人航天「首飛」征途上千難萬阻、千辛萬苦的一個小小縮影,但卻畫出了中國航天人英勇無畏、捨身為國的「愛國群像圖」。

在神舟十二號離開地球的3個月,3名外人眼中光芒四射的中國航天員,均來自普通而朴實的家庭。當他們遠離地球、巡遊寰宇、辛勤工作時,留在家鄉的父老鄉親們在一如既往、年復一年地耕耘勞作。中國航天人的奉獻和擔當,始於熱血、恆於信仰、終於愛國,他們把使命和重擔銘刻心間、扛在肩上,把榮譽和光環歸於祖國、獻給民族。

「因熱愛而執著,因夢想而堅持」,這是執行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王亞平的一番話。每一次針對空間站任務的水下訓練,體能消耗都相當於跑一次「全馬」,累到手抖得連筷子都拿不穩,但他們累並快樂著。每次離心機訓練都要最多承受8個G的過載,臉部會變形、胸部會因受壓而呼吸困難,但航天員大隊成立20多年來,從未有人按下「暫停按鈕」。這種身體可以「過載」,信仰和精神永遠「輕裝上陣」的狀態,詮釋的是一種信念、一種意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今天的`中國航天人身上穿越時空、力透紙背,煥發出震撼人心、攝人心魄的強大力量。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樣的海拔,就能攀登怎樣的高度。雖然我們不能同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一樣把足跡留在浩瀚蒼穹,但我們可以在新的長征路上,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祖國建設的各行各業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黃牛」,不斷以愛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鑄魂補鈣、淬煉成鋼,始終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闖勁和「風雨無阻向前進」的韌勁,不斷開創新的歷史偉業、標注新的精神海拔!

天宮課堂學生優秀觀後感3

《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正式開始了,應該說,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志著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著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欖枝。

此次,中國航天員們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並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秘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游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摩根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說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扎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打開這本書的智慧鑰匙。

中國航天員們的太空授課,已經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們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著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為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說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我們未來的接班人。

天宮課堂學生優秀觀後感4

中國人的航天夢做了幾千年,從神話故事的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的鵲橋會,誇父追日,到實際行動的萬戶飛天的壯舉,敦煌石窟的仕女飛天壁畫,無不彰顯著中華民族對飛向太空,遨遊宇宙的嚮往。

從1999年11月20日到2021年6月17日中國共成功發射了12座神舟飛船,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闊步向前。從神舟5號航天員楊利偉一人一日游,到神舟12號的三人三個月游;從翟志剛把中國人民的五星紅旗插在太空開始,無不證明中國的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

10月16日神舟13號也將飛上太空,三名航天員將乘坐飛船完成一些科研任務,他們分別是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翟志剛是神舟7號的航天員,第一個把中國的國旗插上太空的人,經驗豐富;王亞平是神舟十號的太空老師,是中國人第一個站在世界講台的老師;葉光富是第一次上太空,各方面素質都非常過硬。他們三人將在太空居住6個月,要完成五大飛行任務。

一是開展機械臂輔助艙段轉位、手控遙操作等空間站組裝建造關鍵技術試驗;

二是進行2—3次出艙活動,安裝大小機械臂雙臂組合轉接件及懸掛裝置,為後續空間站建造任務做准備;

三是進一步驗證航天員在軌駐留6個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術;

四是進行航天醫學、微重力物理領域等科學技術試驗與應用,開展多樣化科普教育活動;

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統間的匹配性。

這次王亞平還要完成出艙任務,成為中國第一個出艙的女航天員。

在此提前祝福三位航天員在太空平平安安,圓滿完成飛天任務。

天宮課堂學生優秀觀後感5

振奮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後續將按計劃開展相關工作。

我國高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神舟七號發射成功,5G互聯網研究與產業化獲得重大突破,我國"首條國際一流水平的高速鐵路在京津兩大城市間開通,"首個中國人基因組序列研究成果發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建設任務圓滿完成,"曙光5000A躋身世界超級計算機前十。

蛟龍深潛,嫦娥探月。我國科技實力不斷進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涌現,科技創新日趨活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夢想,今朝實現。去年7月23日,天問一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天問一號於2021年2月到達火星,實施火星捕獲。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軟著陸火星表面,火星車駛離著陸平台,開展巡視探測等工作,對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質成分、水冰、大氣、電離層、磁場等科學探測,實現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深空探測將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截至2021年2月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總飛行里程已超過4.5億公里,距地球約1.7億公里。

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即將開啟。征途漫漫,惟有奮斗。我們通過奮斗,披荊斬棘,走過了萬水千山。我們還要繼續奮斗,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按計劃將在軌駐留6個月,在這6個月時間,主要工作是要進一步驗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的關鍵技術。具體來講,就是要和核心艙、天舟二號、天舟三號一起配合進一步驗證。

科技強,則國強。自信之路成功,為中國航天點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又一次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強大。

天宮課堂學生優秀觀後感6

的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挑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體驗,出生在新世紀的我,見證了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我看到奧運會上中國健兒矯健的身姿,為祖國感到驕傲;我看到「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成功,掩飾不住對祖國科技發展的自豪和喜悅;我還看到互聯網已經觸及千家萬戶,滑鼠一點,指尖一觸,便無處不達……

我在這個發展迅猛的社會里,回首過去,又展望著未來。如何在這大時代的浪潮里求得發展,是我,更是未來的你,我們每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抓准時代脈搏,根據時代需求來完善自我,才不會落於時代。世界的發展用「一日千里」來形容也不為過,這個時代正在走向智能化,講究高效,正在從注重簡單的實用性到滿足多樣化的精神需求發展著。身處科技人文發展不斷登上新台階的你我,唯有不斷學習本領,掌握高精尖知識,才不會淹沒在時代大潮中。

與時代同行的路上,我們需要一顆強大的抗挫折之心。人生實難,作為青少年的我們,面對著生活中的風浪,又何嘗不應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昂揚姿態去面對呢?

然而,與時代同行並不是做一顆隨波逐流的海草,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梁,我們有著自己自由的.精神、獨立的思考,不會人雲亦雲,更不會迷失自我,誤入歧途。待到你們18歲的時候,也希望你們在斑駁陸離的社會里能夠明辨是非,守住底線的同時,更要擔起引領時代風向的大旗。

「後之視今,亦尤今之視昔」,無論時代如何變幻,總有一些東西值得追尋,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持,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守......當我們都明確自己的使命的時候,當我們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達到統一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在時代浪潮中奔湧向前了。

天宮課堂學生優秀觀後感7

當前,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幹部必須要接好革命事業的「接力棒」,在黨的奮斗史中提煉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奮進,要學做老黃牛,發揚不在乎得失的奉獻精神、兢兢業業的責任心,擔起新時代開創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奮斗姿態和精神狀態,努力學習,增長本領,積極作為,答好青春「擔當之卷」,在民族復興這場「接力賽」中,跑出屬於青年一代的好成績。廣大科研工作者,應進一步弘揚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發揚「原得此生長報國」的愛國精神。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初期,許多功成名就、才華橫溢的科學家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許多研製工作者甘當無名英雄,隱姓埋名,默默奉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動人詩篇。新時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堅定科技創新、服務國家的思想,將對事業的追求融入國家的需要,繼承前人愛國奉獻的傳統,以國家和民族需要為研究導向,在科學報國、科技強國的道路上,實現個人、事業、國家的完美融合。

發揚「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奮斗精神。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風餐露宿,不辭辛勞,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們克服了各種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他們運用有限的科研和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發奮圖強,銳意創新,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取得了「兩彈一星」事業的偉大勝利。身處這個時代,我們無疑是幸運的,不論是生活環境還是科研條件,都遠比老一輩科學家不知要好多少。當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輩科學家為榜樣,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領域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創造出新的成績。

發揚「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團結精神。在研製「兩彈一星」的不凡歷程中,來自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成千上萬的科學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後勤保障人員團結協作、群策群力,匯成了向現代科技高峰進軍的浩浩盪盪的隊伍。他們用自己的輝煌業績,為中華民族文明創造史增添了光彩奪目的一頁。科學研究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群體勞動,在科研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直接影響著科研協作和科研計劃的完成。廣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協作意識、服務意識,盯緊共同的目標,在充分發揮各自特長的同時,做好相互配合。

天宮課堂學生優秀觀後感8

北京時間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3名航天員帶著全體中國人的期望和祝福奔向蒼穹,前往浩瀚宇宙中的中國太空之家。

發射時間雖然是在凌晨,但「圓滿成功」的消息一出,互聯網卻是一片歡騰,無數網民守候著這一時刻,為發射成功而心潮澎湃。

按照中國航天永不止步的「慣例」,神舟十三號也將實現多個「首次」:與核心艙實現徑向交會對接;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這也是空間站運營期間航天員乘組常態化駐留周期;首次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

此外,相比於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也有很多特別之處,比如停靠中國空間站之後,屆時空間站將實現核心艙、2艘貨運飛船、1艘載人飛船共4個飛行器組合運行;而實施任務的飛船、火箭也均在發射場直接由應急待命的備份狀態轉為發射狀態。

而且,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之後,將完成空間站任務標准載人飛船所有功能的全部在軌驗證,完全具備支持我國空間站後續建造及運營需求,也標志著工程由關鍵技術驗證階段正式轉入在軌建造階段,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正如網友所說「你永遠可以相信中國航天」,中國航天總是在不斷超越,一點一點實現技術突破,以越來越快的頻率在外太空刷新刻度。經歷了幾代人的拼搏奉獻,我們今天已經可以自豪地說,中國已經是全世界宇宙探索的重要「玩家」,而太空也將會有越來越多來自中國的人類足跡。

拋開技術層面帶給我們的震撼,今天中國航天的整體氣質也越來越從容、自信、溫情、浪漫,越來越具有獨特的中國韻味。

比如,神舟十三號的飛行乘組包括中國首位空間站女航天員——王亞平,她在出發前還特地發了個朋友圈「出差半年」,雲淡風輕的幽默表達透著一股自信。在出征現場,王亞平的女兒還來為媽媽送行,高喊「媽媽加油」。這一幕令無數人動容,「媽媽出發給你摘星星了」迅速成為網路熱門話題。

神舟十三號的任務為期半年,時間上將會跨過中國的農歷新年,航天員首次在太空過春節同樣備受關注。而更早之前,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在給空間站送去「太空快遞」的時候,已經為航天員們准備好了春節用品。航天員屆時也會與所有中國人一起守歲,第一時間向國人送出來自太空的新春祝福。這些細致巧妙的安排,讓航天這種硬核的「科技敘事」,透出一股濃濃的人文情懷。

如今,神舟十三號已經正式開啟太空征程,我們預祝航天員們能圓滿完成任務,也相信中國航天必將給我們帶來源源不斷的驚喜,將我們的大國航天夢帶向更遠處。

㈧ 《命運》電視劇 觀後感

《命運》觀後感

精典壓縮版《命運》用不到60分鍾的影片時間,通過鵬城的發展與掘起將當時中國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社會與經濟的矛盾、沖突下,在關鍵時刻的命運的決擇,通過字幕與解說基上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地、具有較強思想性的史詩性的精簡的電影般的藝術作品,觀看後,給人以極強的思想沖擊力!

影片中,以李雪健飾演的鵬城市市委書記兼市長宋梓南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宋市長」以其優秀的軍人特有有膽魄,「臨危受命」勇於承擔責任;選定目標後更是堅毅不屈、奮勇向前的性格與精神,給人以心靈上的強烈沖擊!――在他的帶領與感召下,他――「宋市長」,不僅書寫個人的壯麗人生,更是寫下一個城市的精彩,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屈的脊樑的英雄代表!

其間更有兩個細節,使我感動!

第一個細節是,當鵬城以極具思想沖擊力的口號「時間就是金錢 效率就是生命」初開局面後,獲得了巨大社會與經濟效益之後,在開拓一個又一個「禁區」之後,面對國內社會與政冶上不同「看法」、「非議」甚至於是「質疑」與「批評」之後,朋友與家人開始異常的擔以他的人個安危時,尤其是當妻子強烈要求他治病、休息時,宋梓南對妻子慘痛而堅定地說到,這次既使是他因此而「倒下」, 他相信,中國也再也不會回到「文革」那個舊有時代!這是何等的犧牲精神!

第二個細節是,當全國開始了改革開放的步伐時,宋梓南,面對難得的機遇,以死而已也要為這座年青的城市爭取創建成一座國際化的城市,又一次勇敢地將鵬城作為全國試驗的特區,開拓與建立一個更大、更危險的禁區——「資本市場」。面對共同前進的同行者志追隨者的畏懼情緒時極具使命感地說到,一座城市的發展,就像一個人的人生,一座城市的發展能有幾次機會?!「失去了這次機會,我們(這些帶頭人)將成為歷史的罪人!」他又一次以極大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抓住難得機遇,以排除萬難的精神,又一次向舊的禁區發起了挑戰,希望這座城市的發展與騰飛,為帶動整個國家的發展,「殺出一條血路」,開拓一條大路!

影片最後,當宋梓南因病即將退休前,在雕塑拓荒牛落成揭幕儀式上,他留下了擲地有聲的肺腑之言「如果我必須生一千次,我願意生在這個地方;如我必須死一千次,我也願意死在這個地方!」更是他對他所從事事業與這個熱土的無限熱忱最真實的、最全面的體現!

在大時代背景下,風雨飄搖之下,強者弄潮,勇敢地站立在時代的最前沿,可能溺力而亡,也可能創立精彩華章;而膽怯的弱者,如果不能積極站好隊,就只能被沖散、沖走,甚至於嘲弄!

㈨ 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

「天宮課堂」第二課3月23日下午在中國空間站開講,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給我們上了一節生成有趣的物理課。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空間站2022天宮課堂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1

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持續約40分鍾。這一天地互動過程是在我國中繼衛星的支持下實現的,它的亮相同時標志著我國新一代載人航天測控網基本建成。

「地面上網課,最難的是網路通暢,在天上這個問題更難保證。」楊宇光說,如何確保高碼數率、高保真視頻流的通信鏈路完全暢通,是太空授課過程中挑戰、難度、不確定因素最多的環節。

楊宇光進一步解釋道,太空授課的高清視頻傳輸,我國主要依靠居高臨下的天鏈中繼衛星進行支持,以地面測控站、海面遠望號測量船作為備份,但是地面測控支持比例不高,這是因為天宮一號、空間站多數時間不在我國本土上空。

無線電通信的一個基本原理,是傳輸的數據碼速率越高,那麼傳輸的能量消耗及對傳輸設備的靈敏度要求越高。

「太空授課對音視頻的碼數率要求較高。」楊宇光解釋道,為此天鏈中繼衛星使用高增益天線,使得波束非常窄,以保證能量集中,順利傳輸高碼數率的視頻數據。另一端我國空間站上設置有蝶形天線,指向中繼衛星進行配合。這樣一來,理論上任何時候都有一顆中繼衛星能夠「看」到我國空間站,確保授課過程通信暢通。「太空授課的時延僅約0.3秒。」他說。

不僅如此,太空授課及授課前的全要素演練,均涉及廣泛的天地協同工作。

「2013年王亞平第一次太空授課時,教育部負責組織學生,中國科協負責設計准備課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負責航天員和通信系統。」龐之浩說。

「測控通信系統進行中繼星的切換也是重要的天地協同。此外,王亞平在天上演示的物理實驗,地面老師也在做相同的實驗,天地對比實驗幾乎同步呈現在視頻畫面中。」楊宇光表示。

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2

太空授課的「選題」條件是實驗所需的材料和設備必須安全可靠、質量小、體積小、功耗小、對航天員健康無影響、不會污染座艙環境等;當然,也要考慮創意新穎、簡單可行、不需要花費航天員很多時間等因素。

「當時還設計了一個磁鐵實驗,但考慮到磁鐵可能對航天器內部儀器和設備產生影響,所以這個實驗被放棄了。」龐之浩補充道,此外,化學實驗有一定的危險性,為了安全起見,太空里的化學實驗通常在實驗櫃或者手套櫃進行,難以向地面學生呈現,因此挑選物理實驗作為太空授課的內容更具安全性和可視化。

為做好中國首次太空授課科普教育活動,當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教育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部門對活動進行了系統、周密的策劃,完成了課件、教具製作和地面課堂的准備工作,航天員還為此進行了專題准備。

由於天宮一號是精密飛行器,航天員的授課活動必須小心謹慎,既不能動作幅度太大,干擾到正常飛行,還要當心漂浮的實驗器材、液滴影響到航天器安全。

作為主講人的航天員王亞平,在備課時沒少下功夫。她精心准備授課內容,向專業教師虛心請教講課技巧。指令長聶海勝擔任太空課堂的助教,負責配合王亞平管理教具,維護課堂秩序。航天員張曉光幾乎是被「捆」在艙壁上聽完這堂課的,因為擔任攝像師的他,要想在失重環境下保持平衡,必須用束縛帶把自己固定在艙壁上,才能在用手持攝像機的情況下,保持長時間穩定拍攝,把太空授課的精彩圖像傳回地面課堂。

「未來的太空授課將會有更多、更新穎的實驗內容和形式。例如天地對比實驗,比較蠶或蜘蛛在太空與地面吐絲的區別,觀察蝴蝶在太空中如何飛舞等。」龐之浩介紹,我國有關部門也已開始組織青少年設計太空實驗,並定期請專家評審,優秀的實驗方案未來有望在中國空間站上實施。

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3

「天宮」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一座空間站。你還別說,「天宮」這個名字可不是隨便定的,那裡面如一座宮殿,樣樣俱全。

空間站是一個可供宇航員短期住宿,並可以做各種太空研究和實驗的「太空酒店式實驗室」。那為什麼要修建空間站呢?空間站可以測試未來可能用於太空飛行的各種技術設備。還能獲得「失重」環境——這種在地面上難以長時間獲得的特別環境。但是往返一次太空成本相當高,能一次在太空中多待些時間,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工作效率。所以這樣一個功能全面,又能讓宇航員住久一些的地方就誕生了。

首先,我們先來介紹我們「宮殿」的規劃。

天和核心艙就是宮殿的卧室,主要供宇航員們居住。貨運和載人飛船就如地上的車輛一般,用來運送貨物和人員。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目前還暫未完工,它們就是「宮殿」中的研發實驗室,用於各種太空實驗和科研工作。

太空中會面臨各種可想而知的危險,其中的威脅來自於我們熟知的太陽。眾所周知,太陽是地球生物賴以生存的依靠,它提供源源不絕的各種能量,滋養萬物生長。但是它釋放的X射線和伽馬射線都是非常致命的,這兩種射線能輕易穿透你的皮膚,破壞身體所有細胞。那我們在地球上為什麼可以天天曬太陽呢?那是因為,地球的磁場和大氣層把它們反射或者吸收了。空間站架設的位置必須考慮這個安全因素。國際上一般選擇了在距地面1000公里的位置,我們的「天宮」,為了程度的安全,架設在距地面400公里的位置。這樣既能獲得地球磁場的保護,也能獲得大氣層的保護,一舉兩得。

古時的天宮,據說在雲端,那裡住著各路神仙,虛無縹緲,看不見摸不著。今時的「天宮」住著許多宇航員和科學家,他們在高高的天上為中國的太空科技進步,不斷努力,讓我們不再依賴國外技術,在俯瞰地球的同時也能真正放眼整個宇宙,對太空的了解不斷深入。

所以,我們的「天宮」真是名副其實的空中宮殿啊!或許這就是「天宮」之名的由來和美好寓意吧。

「天宮」之門已經打開,騰雲駕霧,遨遊太空,未來可期!

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4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已於10月16日發射,飛行乘組由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3名航天員組成。從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返回地球到神舟十三號發射,時間僅過去短短一個月。按照計劃,神舟十三號飛船入軌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徑向埠,與天和核心艙及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航天員將進駐核心艙,按照天地同步作息制度進行長達6個月的工作生活。這就意味著,相較於神舟十二號,此次太空挑戰的時間更長、難度更大、要求更高,航天員將在太空與我們共同守歲,迎接農歷壬寅年的到來。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人類對太空的嚮往和探索從未止步。然而身處太空,浩瀚蒼穹看似壯美寥廓,實則挑戰著航天員的心理與生理極限,更經歷著很多驚心動魄的瞬間。據航天員楊利偉回憶,在執行「神五」任務時,火箭上升階段意外出現8赫茲左右低頻振動,與人體內臟產生長達26秒的共振,此時楊利偉感到了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一般,令他異常痛苦,可他卻咬緊牙關告誡自己「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事實上,這漫長的26秒共振,只是我國載人航天「首飛」征途上千難萬阻、千辛萬苦的一個小小縮影,但卻畫出了中國航天人英勇無畏、捨身為國的「愛國群像圖」。

在神舟十二號離開地球的3個月,3名外人眼中光芒四射的中國航天員,均來自普通而朴實的家庭。當他們遠離地球、巡遊寰宇、辛勤工作時,留在家鄉的父老鄉親們在一如既往、年復一年地耕耘勞作。中國航天人的奉獻和擔當,始於熱血、恆於信仰、終於愛國,他們把使命和重擔銘刻心間、扛在肩上,把榮譽和光環歸於祖國、獻給民族。

「因熱愛而執著,因夢想而堅持」,這是執行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王亞平的一番話。每一次針對空間站任務的水下訓練,體能消耗都相當於跑一次「全馬」,累到手抖得連筷子都拿不穩,但他們累並快樂著。每次離心機訓練都要最多承受8個G的過載,臉部會變形、胸部會因受壓而呼吸困難,但航天員大隊成立20多年來,從未有人按下「暫停按鈕」。這種身體可以「過載」,信仰和精神永遠「輕裝上陣」的狀態,詮釋的是一種信念、一種意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今天的中國航天人身上穿越時空、力透紙背,煥發出震撼人心、攝人心魄的強大力量。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樣的海拔,就能攀登怎樣的高度。雖然我們不能同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一樣把足跡留在浩瀚蒼穹,但我們可以在新的長征路上,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祖國建設的各行各業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黃牛」,不斷以愛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鑄魂補鈣、淬煉成鋼,始終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闖勁和「風雨無阻向前進」的韌勁,不斷開創新的歷史偉業、標注新的精神海拔!

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5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航天事業有了長足的進步,當年的神舟5號、神舟七號掀開了中國載人航天的新篇章。楊利偉同志載著十二億人的夢想飛上九天攬月,但當時中國的航天事業仍舊不能稱之為完整的體系。那時的我們連一套航天服都不能自己生產,需要靠進口俄羅斯的航天服自己改造。

到了21世紀20年代,我國的航天工業才算是站在了世界的頂點。國際空間站不接納我們,那我們就建造自己的空間站,國外的技術不共享,那我們就發展完整的航天工業體系。這次載人飛船的成功同時也標志著中國航天體系正式登堂入室,可以與世界其他大國的航天工業體系分庭抗禮。現如今,中國已經以一個大國的身份站在了國際社會的發展前沿。

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6

我感受到這些為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奮斗的所有航天人的堅持和努力。這一次航天項目的完成代表著我們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進步,彰顯了在我們在這一方面的科技實力。采訪中聶海勝同志說的「就算犧牲也要把國旗插上去」屬實令人感動。可以這么說,每一位航天員都為我們的航天事業付出了自己的一生。為了完成任務,他們做好了犧牲的准備,無所畏懼,一往直前。在此期間每一位航天員都需要經過大量的訓練去適應模擬環境、失重、應對緊急情況時的操作處理等等,每一次的訓練也是為了能更好的完成任務,他們付出的汗水是我們難以想像的,他們做的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當然,不僅僅是我們的宇航員,更有千千萬萬個在載人航天事業背後默默工作的航天人。載人航天事業,需要大數據的支持,先進的科學技術,各個部門之間的默契配合,協調統一的調度等等,沒有所有航天人的一起奮斗努力,載人航天事業是難以完成的。我們今天的成功離不開每一位為載人航天事業努力過的人!寫到此處,也只剩下「致敬」!

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7

航天事業向來是一個國家追求創新發展的生動縮影。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從發射載人飛船將航天員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艙、發射空間實驗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未來擔負著發射空間站艙段的重要使命,首飛意義重大,關繫到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目標能否實現。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響,航天人克服重重困難,打贏了這場硬仗、關鍵仗,增添了完成後續任務的強大信心。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騰空而起,是中國建設航天強國和世界科技強國取得的成就,也讓人們再一次看到不懼風險挑戰、勇於突破、敢於登攀的強大精神力量。

推開空間站時代大門,中國航天展現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信心。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時間提前公布,最終火箭一秒不差地實現「零窗口」發射。從神舟九號、神舟十號到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幾次任務都將發射時間提前宣布並精準到分,充分顯露出了航天人的自信。自信的底氣來自於神舟一號飛船發射以來載人航天的16戰16捷,也源自於在系統最復雜、安全要求的載人航天工程中,質量第一、安全至上的意識始終得到貫徹和堅持。自信既是靠「十年磨一劍」的千錘百煉,更是靠登攀不止、挑戰未知的求知若渴。發射成功後,文昌航天發射場大廳屏幕上打出這樣一行字: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奮斗是對奮斗者的獎勵,中國航天劍指浩瀚蒼穹,「長征」永遠在路上。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從50年前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開啟太空時代,到今天空間站時代大幕徐徐展開,中國航天再次踏上了新征程。空間站是極其復雜、極具挑戰性的一步跨越,但巨大收獲也將無可比擬,能夠加快中國乃至人類探索、開發、利用宇宙的步伐。空間站和航天技術的飛躍,也能推動航天成果更廣更深地造福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作為近地空間的一個創舉,空間站的建造將為進一步實現載人探月、火星探測等更長遠目標鋪下基石,成為航天報國和科技強國建設的一個標志性創新實踐。

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8

宇宙海瀚無窮。我知道了,「宇宙的天空是神秘的暗黑」,「星星不會眨眼睛了,而是散發著耀目的光輝」……一切的一切洗革著我的認識,讓我的心裡也裝滿了星辰大海。

蜂蜜在天上如何流動呢?宇航員在天上如何轉身呢?他們怎樣休息?有怎樣的生活呢?那些困惑誘導著我看完了他們的介紹。那是屬於中國的空間站,是祖國的天和核心艙,是泱泱華夏孕育而生。那一刻,我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驕傲。從神舟一號返回艙誕生,中國的科技發展之路就在滾滾向前。

艙內宇航員為對抗失重效應要保持健康,太空跑步機、太空自行車由此誕生,企鵝服用來對抗肌肉委縮。所以他們做了細胞生長發育研究,看到了心肌細胞一跳一縮,知道了在太空的真空無引力環境下水的浮力會消失,水的表面張力大到可以製作一個水球,在水球內注入一個氣泡可以看到一正一反的像,產生的氣泡也只在水球內產生。太空上既無法像地面一樣行走,也無法像地面一樣轉身……多麼神奇啊!這是從未聽聞的寶藏,蘊含著無限的探索。當聽到他們90分鍾繞地球一周,一天可以看16次日出時,我們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無一為不之驚嘆,這在短小的生命中起著驚天駭浪的意義。

核心艙的成功發射離不開背後無數航天技術人員的奮斗;他們能夠登上太空離不開背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苦訓練的汗水;一項項實驗的結論突破離不開三位航天員背後半年的辛苦研究。你問我,為什麼連接前技術員那麼胸有成竹?你看見背後的滿腔熱血了嗎?成功絕不是偶然。

始於青春年華,滿腔熱血;醉於浩瀚星空,日月星辰。也成長在清風中,與光同在。國之棟梁唯少年,青春你我正當時!

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9

今天,老師組織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我懷著無比期待的心情去看天宮課堂,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太空生活,心情特別激動。

首先,我看到他們喝水的時候,並不是用我們那種普通的杯子,而是用一個袋子,上面有一個吸管來喝水。我還發現他們不是剛開始就喝,而是先把水擠出來。水可以在空中漂浮,只要一張嘴就可以把漂浮在空中的水喝到肚子里。我了解到是因為太空中沒有重力,所以東西才都漂浮起來。

隨後,他們利用水的張力,把水從水膜做成水球。給我們講解了凸透鏡成像實驗,讓我們懂得了凸透鏡成倒立的像原理。

通過這次天宮課堂的學習,我學會了很多的太空知識。他們勇於探索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也用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為祖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做貢獻!

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10

今天,我觀看了「天宮課堂」,學習到了許多知識。這次講課的老師可不是一般的「老師」,他們居然在太空授課!他們就是翟志剛老師、王亞平老師、葉光富老師,是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

這一課,亞平老師給我們介紹了許多太空科學知識,有「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場景展示」,有「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展示」,有「浮力消失實驗」,有「水膜張力實驗」,有「水球光學實驗」和「泡騰片實驗」。

其中我對「水膜張力實驗」最感興趣。這個實驗是亞平老師給我們演示的。只見桌上擺放著一個金屬圈,亞平老師小心翼翼地拿著飲水袋朝金屬圈注水,讓水吸附在金屬圈上,然後繼續慢慢注水,使水膜變成圓鼓鼓的水球。在實驗的最後,亞平老師還放了一張她和她女兒一起剪的`花朵在水球上,我驚奇地發現花朵一直在水球中旋轉,實在是太有趣了!

亞平老師還帶我們參觀了神舟十三號的內部。「太空廚房」,裡面有簡易的微波爐和飲水分配器,還有可愛的小冰箱,冰箱里還有新鮮的水果。

葉老師還給我們表演了太空轉身。我知道了吹氣,和游泳的姿勢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將雙手抱在胸前才可以轉身。太神奇了!

我的夢想是我要當上宇航員,在宇宙中遨遊,去太空探索更多的宇宙奧秘!

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11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8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為全國6000多萬名學生太空授課時的寄語尚縈繞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尋聲凝望,原本神秘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一個個美麗的「飛天夢」正成為現實。

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此時距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時間。由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組」搭乘載人飛船奔赴中國空間站。此次任務將實現與核心艙徑向交會對接、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等多個「首次」,還將在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歷時21小時23分鍾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18年來,7次載人飛行,間隔期從以年計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頻率更快、銜接更順暢,准備更從容,展現著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能力;太空之旅從「一日游」到「季度游」,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時間更長,步伐邁得更大更遠更堅定,彰顯著大國自信的豪情。

從「兩彈一星」、「嫦娥」問月,到「北斗」指路、「天宮」攬勝、「天問」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遊蒼穹、「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進,中華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從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陽;中國人民目光所及,正在從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質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區域。

「中國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滿天神話變成現實」。的確,浩瀚太空里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詩篇。根據安排,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們在軌駐留6個月,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度過春節。期待除夕守歲時,我們能夠第一時間聽到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

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12

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天宮課堂」第一課於12月9日下午開始,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

本次天宮課堂採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在約60分鍾的授課中,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生動介紹展示了空間站的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浮力消失實驗、泡騰片實驗、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現象。一個個實驗,讓大家直觀地感受到空間站太空環境和地面環境的不同。這堂太空課堂我看得津津有味,在看的過程中,我一直在驚嘆,真是太奇妙了!

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泡騰片實驗了!王亞平老師隨著藍色顏料注入水球,將泡騰片放入水球里,漸漸地小水球變成了充滿氣泡的氣泡球,像一顆蔚藍的地球,真是絢爛多彩!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雖然現在只能在遠隔千里的電視屏幕上觀看太空授課,但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可以親身上太空,與授課老師面對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樂趣。

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13

當前,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幹部必須要接好革命事業的「接力棒」,在黨的奮斗史中提煉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奮進,要學做老黃牛,發揚不在乎得失的奉獻精神,兢兢業業的責任心,擔起新時代開創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奮斗姿態和精神狀態,努力學習,增長本領,積極作為,答好青春「擔當之卷」在民族復興這場「接力賽」中,跑出屬干青年一代的好成績。廣大科研工作者,應進一步弘揚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發揚「原得此生長報國」的愛國精神。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初期,許多功成名就、才華橫溢的科學家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許多研製工作者甘當無名英雄,隱姓埋名,默默奉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動人詩篇。新時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堅定科技創新、服務國家的思想,將對事業的追求融入國家的需要,繼承前人愛國奉獻的傳統,以國家和民族需要為研究導向,在科學報國、科技強國的道路上,實現個人、事業、國家的完美融合。

發揚「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奮斗精神。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風餐露宿,不辭辛勞,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們克服了各種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他們運用有限的科研和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發奮圖強,銳意創新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取得了「兩彈一星」事業的偉大勝利,身外這個時代,我們無疑是幸運的,不論是生活環境還是科研條件,都遠比老一輩科學家不知要好多少。當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輩科學家為榜樣,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領域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創造出新的成績。

發揚「眾人拾些火焰高」的團結精神。在研製「兩彈一星」的不凡歷程中,來自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成千上萬的科學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後勤保障人員團結協作、群策群力,匯成了向現代科技高峰進軍的浩浩盪盪的隊伍。他們用自己的輝焊業績,為中華民族文明創造中增添了光彩奪目的一頁,科學研究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群體勞動,在科研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直接影響著科研協作和科研計劃的完成。廣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協作意識、服務意識,盯緊共同的目標,在充分發揮各自特長的同時,做好相互配合。

㈩ 中國政法大學校園內有哪些標志性建築

與拓荒牛網路異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共享中心沒有網卡 瀏覽:521
電腦無法檢測到網路代理 瀏覽:1374
筆記本電腦一天會用多少流量 瀏覽:575
蘋果電腦整機轉移新機 瀏覽:1376
突然無法連接工作網路 瀏覽:1058
聯通網路怎麼設置才好 瀏覽:1224
小區網路電腦怎麼連接路由器 瀏覽:1033
p1108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212
怎麼調節台式電腦護眼 瀏覽:695
深圳天虹蘋果電腦 瀏覽:931
網路總是異常斷開 瀏覽:612
中級配置台式電腦 瀏覽:990
中國網路安全的戰士 瀏覽:630
同志網站在哪裡 瀏覽:1413
版觀看完整完結免費手機在線 瀏覽:1459
怎樣切換默認數據網路設置 瀏覽:1110
肯德基無線網無法訪問網路 瀏覽:1286
光纖貓怎麼連接不上網路 瀏覽:1473
神武3手游網路連接 瀏覽:965
局網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