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網路要遵守哪些原則及遵守網路生活道德要求的重要
您好!網路道德原則的分類,依所涉及的對象范圍的不同,可以分為全民原則、個體原則;依具體內容劃分,可以分為平等原則、公正原則、兼容原則、互惠原則、自由原則、自主原則、無害原則、承認原則等。
1.全民原則
網路道德原則全民原則的基本內容是:所有的網路行為必須服從於網路社會的總體利益。此項原則要求網路主體以道德行為主體參與網路社會活動時,不得損害網路社會的整體利益;還要求網路社會決策和網路運行方式必須以服務於社會一切成員為最終目的,不允許以經濟、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不同為借口而只是滿足一部分人的需求,將另一部分人排除於網路社會之外。網路應該為一切願意參與網路社會活動的主體提供平等交流的機會。
網路社會不應依人的某些條件、某些因素的不同而容留一部分,排除一部分,只有當社會所有機構、團體和成員都能參與到網路社會之中,每一類主體都能利用網路與另一部分主體進行交往,才是真正的網路社會。就如百貨商場或超市,不能因人而異限制進出,而應對所有自由購物者都開放,才可稱之為百貨商場或超市一樣。因此可以說,全民原則是網路社會的基本要求。全民原則作為理論是對現實道德關系的概括,作為要求是人們追求的目標,要把這種理論和要求變為現實,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作為保障。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網路計算機能夠使個人用戶終端所需的設備越來越少,價格越來越便宜,網路主體依此獲得個體的各種需要,網路技術為全民原則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全民原則的要求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第一,網路主體的一切網路行為必須服從於網路社會的整體利益;第二,網路社會的決策和網路運行方式必須以服務於網路社會一切成員為最終目的,不能因網路主體存在的某些差別而因人而異。
2.個體原則
個體原則的基本內容是:網路上的一切活動應當符合人的特性,任何網路主體都應得到重視和尊重。網路主體之間亦應當互相尊重。個體原則要求無論網路如何技術化、虛擬化,網路主體始終是具體的、現實中的人,不能把人看成純粹「數字化」的,可以被隨意操縱、「計算」的符號,也不能把對方看做達到自己目的的手段。
網路為人類創立了虛擬的空間,網路作為「另類生存」的空間,有著前網路時代的不同的特點,其特點可以具體表現為「去身體」「去中心」「多重身份」、創造性等。這就決定了網路社會的網路主體的地位得到顯著提高,主體性得到充分的張揚。此項特點明顯不同於前網路時代人的生存、交往和生活所受到的諸多限制,人們可以在網路上依自己的意願去從事所允許的各類活動。但是,網路活動的自由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網路主體的活動仍應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問題是應限制到什麼程度?如果以合理限制為由,對網路主體的權利予以不平等、不公平的限制,就是對個體原則的違背。如果在隱私權和知識產權方面使網路主體受到的侵害十分嚴重,甚至會危害到網路社會的生存和發展。
個體原則是對全民原則的重要補充,其具體要求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由於提出自主原則的出發點著重於個體的存在和交往,因此要求網路主體要有自主性,對自己應有的權利應予充分的主張,充分的行使,不應自我收縮或放棄。就如同每個人都要有一定的自主性一樣,假如人連起碼的自主性都沒有,其他就更無從談起。第二,網路社會的人也並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對他人而存在,以他人為對象發生交往關系,因此在自己享有自由、行使權利時,必須堅持對他人和社會的尊重。不得侵害他人和社會的合法權益,這樣才能贏得他人、社會的尊重,實現網路社會的和諧、融洽發展。
網路道德原則的具體內容
上述的全民原則和個體原則,是依道德原則所涉及的對象范圍所做的劃分,如果將這類概括性較強、范圍較寬的道德原則細化,則可以表現為如下的具體內容。
1.網路道德的自由原則
網路社會為其主體提供了相對自由的空間,網路主體的行為的自由程度相對於傳統社會而言,已經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網路道德的自由原則,是指在網路空間里。行為主體有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自由,有充分表達自己意見和觀點的自由,任何組織、個人、其他網路主體不得干涉他人的正常的自由行為,壓制別人正常的、應有的言論自由。在這里,我們是從一般倫理意義上講的,把自由作為一種道德原則和要求。事實上,自由也是網路道德行為的主體所應享有的權利。一般來說,網路主體享有自由的權利,但不應以行使自由權利為由,妨礙其他網路主體所應享有的自由,其他主體的自由權利同樣要受到應有的尊重。
2.網路道德的平等原則
網路社會的每一個網路主體在網路社會的正常活動中,都享有平等的社會權利,並平等地履行社會義務,這一點與傳統社會的民事主體比較一致。但應注意的是,網路社會的主體結構特徵,表現為他們都具有某個特定的網路身份,即用戶、網址、口令,網路所提供的一切服務和便利,網路主體均應得到。同時,網路主體應該遵守網路社會成員的所有規范,並履行作為一個網路主體所應履行的義務。在網路社會中,無論網路主體的實際社會地位如何,職務和個人愛好如何,文化背景、民族和宗教如何,在網路上,他都只是一個帶網址的普通的「代碼」。網路不創造特權,網路同樣反對特權,每一個上網者都應持平等的心態,既不要把自己置於高於他人的地位,也不要把自己置於低於他人的地位。
3.網路道德的公正原則
在網路社會中,網路對每一位網路主體或用戶都應該做到一視同仁,不應該為某些人制訂特別的規則並給予某些用戶特殊的權利。作為網路主體,既然與別人具有同樣的權利和義務,那麼,也沒有理由強求網路社會能給予和別人不一樣待遇,或者說享有特權。一個網路主體當打開電腦發出一組信息時,會被計算機系統轉化為一組組以1,0代碼構成的比特(bit),在通訊線路上按通訊協議送到它該去的地方,這一組組比特沒有任何可以讓網路系統給予特殊照顧的社會標志,計算機只識代碼不識人。
4.網路道德的兼容原則
網路道德的兼容原則認為,網路主體間的行為方式應符合某種一致的、相互認同的規范和標准,個人的網路行為應該被他人及整個網路社會所接受,最終實現人們網路交往的行為規范化、語言的可理解化和信息交流的無障礙化。其中的核心內容就是要求消除網路社會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網路行為主體間的交流障礙。網路兼容問題的提出直接起源於計算機網路技術本身,但不僅僅是一種經濟和技術問題。事實上,網路技術、經濟問題本身就蘊含著道德倫理等社會意義。網路道德的兼容原則,要求網路主體間行為方式的相互認同;要求網路主體在參與網路社會時,所採取的行為要麼被對象一方所接受,要麼彼此間遵守共同的規范而放棄某些別人不接受或共同規范不認同的行為方式,求得行為方式的兼容;要求整個網路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的一致,確立共同的道德標准。為網路主體所一致接受;要求網路交往語言的可理解性。兼容原則作為網路道德的基本原則之一,具體應當體現出寬容原則、開放原則。
5.網路道德的互惠原則
網路道德的互惠原則表明,任何一個網路主體必須認識到,他既是網路信息和網路服務的使用者和享受者,也是網路信息的生產者和提供者,當他享有網路社會交往的一切權利時,也應承擔網路社會對其成員所要求的責任。信息交流和網路服務是雙向的,網路主體間的關系是互動式的,你從網路和網路交往對方得到什麼利益和便利,也應同時給予網路和對方什麼利益和便利。互惠原則集中體現了網路行為的主體的道德權利和義務的統一。享有權利時不應忘記所承擔的義務。承擔義務時也不應當忘記自己所應享有的權利,不應有隻享受權利不承擔義務的主體,也不應有隻承擔義務而不享有權利的主體。
6.網路道德的自主原則
自主原則是全民原則中的自由原則、平等原則和公正原則在個體道德原則中的體現。按照全民原則,假如網路主體能夠獲得意志自由、社會權利和義務上的平等,具有消除不平等的權利,則對於網路社會的個體而言,必定要表現為自主,也就是他自己作為目的而不是作為手段而存在。以此為出發點,必然要求一個人要想成為真正意義的人,就應該不受約束地自主決定他可以決定的最佳利益。如果某個主體的自主權被剝奪,就說明該主體並沒有被作為應該受到尊重的人來對待,就不具有自主性,這就是自主原則的主要內容所在。
7.網路道德的承認原則
承認原則是自主原則在處理社會或他人對自己應有的尊重關系時所應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它要求不論網路社會如何技術化、虛擬化,網路的真正的主體是人而不是機器、設備。這種尊重,首先就表現為對自己的重視。就表現為某人對某事自願表示意見一致,即所謂的「承認」「同意」「認可」。而要使承認有意義,就必須使某人對某事有比較清楚的了解,能及時作出是非判斷;某人在承認時,應當選擇正確的評價標准,並從網路社會的整體利益出發,而不是僅僅憑個人的好惡來決定。
8.網路道德的無害原則
無害原則要求任何網路行為對他人、對網路環境。以致對網路社會至少是無害的,人們不應該利用計算機和網路技術對其他網路主體和網路空間造成直接的或間接的傷害。毫無疑問,這是最低的道德標准,是網路倫理的底線,是評價網路行為的最初的道德檢驗。網路主體的行為是否有害,行為人應有基本的判斷標准和評價能力。對網路或其他主體造成損害或破壞,行為人應是故意的行為,即明知其行為會造成危害和破壞的結果還從事了相應的行為。如果是因為過失或無過錯造成損害或破壞的後果,則不應認為是違反了此項道德原則,不應承擔道德責任。
與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關系
1.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現代表述
一般認為,社會主義道德的原則包括一項基本原則和三項其他原則,即集體主義原則和人道主義原則、社會公正原則、誠信原則。
第一,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集體主義原則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個人與社會、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問題。集體主義原則認為,個人是集體中的個人,集體是由個人組成的集體,個人與集體處於一種辯證統一的關系之中,這種辯證關系體現了集體主義原則的核心內容。首先,集體利益是個人利益的總匯,而個人利益依賴於集體利益,兩者是統一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以兼顧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為基礎,利益的追求是人的存在和發展中源於天性的追求,這種利益既包括個人利益,也包括集體(集團)利益,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恰好反映的是個人與社會、集體的雙重價值關系,將兩者統一起來。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是人獲得全面自由的發展,而這種全面自由的發展,無法從單個的自我這里實現,必須依靠集體,必須堅持集體主義。集體主義原則和價值導向並不抹殺或壓抑個人的正當利益。其次,集體利益是個人利益的集中體現,而不是簡單相加,個人利益作為構成集體利益的因子,是極其活躍的,健康發展的,與集體利益是根本一致的。再次,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辯證統一的基礎是集體利益,集體利益具有至上性。最後,倡導集體主義原則之下的個人利益必要的自我犧牲。
第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原則。人道主義是對人際關系最基本的最低層次的規范或要求,可以適用於社會中的一切人。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是社會主義社會中一種對待人的倫理原則,是處理人與人之間新型關系的道德規范,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核心是尊重人、關心人,維護和提高人的權利、價值和尊嚴,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原則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先進文化中以人為本,為民謀利的思想,是中國先進文化的基本要素。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從倫理方面體現出社會主義社會對絕大多數人民的人格、權利、利益的尊重和關心,體現出絕大多數人民對社會整體利益的共同關心。
第三,社會公正原則。這一原則是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一個基礎原則。公正的內容與原則由兩大部分組成:形式上的公正原則;事實上的公正原則。公正的具體內容和基本原則主要包括:基本權利的保證,即保證原則;機會平等j即事前的原則;按照貢獻進行分配。即事後的原則;分配後的調整,即調劑的原則。社會主義公正原則是社會主義制度根本要求的體現,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反映,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一原則主要表現為:標准統一,機會均等,決策民主,權利與義務對等。社會主義公正原則同歷史上的公正原則的一個根本區別就是它正確處理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集體的辯證關系,主張社會、集體高於個人,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同時也充分肯定個人在社會、集體中的價值。第四,誠信原則。誠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人的最重要的品德。當代中國,誠信原則是社會主義道德規范體系中的重要原則,加強誠信建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條件。從詞義上理解,誠即真誠、誠實,信即守承諾、講信用。誠信的基本含義是守諾、無欺。誠信是為人之本,誠信是一個人應有的基本道德。誠信原則是個人自我完善的要求,誠信原則是人際交往的基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是保證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直接起點和核心內容,是現代市場經濟成熟的標志,是市場主體生存、發展的重要保證。誠信原則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一項基本道德准則,加強誠信建設是一項重要任務。
2.網路道德原則與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內在聯系
首先,從基本內涵來看,網路道德原則與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基本內容是相融、一致的,沒有根本沖突。從如上所述的網路道德原則和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比較中可以看出,社會主義道德原則被分解、融入網路道德原則,網路道德原則充分體現、深化、具體化了社會主義道德原則。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它與網路道德原則具有密切的內在聯系。這種聯系的表現之一是,集體主義原則是網路道德原則的基礎。網路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新興領域的道德,應被包含於社會道德之中。就我國而言,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以集體主義為基本原則,而網路道德的原則,既包含了集體主義、社會利益至上的全民原則的內容,也要以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為基礎,堅持集體主義原則,網路道德建設才能有進展和突破。這種聯系的表現之二是,集體主義原則體現網路道德原則的發展方向。現有網路道德的原則汲取了人類社會道德研究的成果,源於網路技術發展的實際,各個國家相互借鑒,尤其是借鑒了網路技術開發應用水平較高的國家、網路倫理研究起步較早的國家的成果。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是總結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站在歷史發展的新高度,所得出的高度概括的結論,為各個專門領域的道德建設指明了方向,當然要體現網路道德原則的發展方向。這種聯系的表現之三是,集體主義原則對網路道德原則的具體原則具有實際的指導價值。應在集體主義原則之下,進行全民原則、兼容原則、自由原則、互惠原則、無害原則等的構建。
其次,共同反映了人類倫理學研究的成果和道德她設的進步。道德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逐步由較低層次發展至較高層次,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產生和確立,汲取了人類倫理道德研究的成果,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性要求,代表著人類社會道德建設與研究的發展方向。是人類的共同成果。同時,每一個新的社會領域的出現,都標志著一個新的倫理研究的分支的產生,網路技術的普及、應用,伴隨著網路道德研究的興起和網路道德建設的被普遍關注,網路道德的研究成果的出現,網路道德原則的確立,同樣是人類社會道德建設發展的標志。因此可以認為.網路道德原則與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共同反映了人類倫理學研究的成果和道德建設的進步。
3.網路道德原則與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主要區別
首先,從表述的特點來看,具有概括性和具體化的區別。社會主義道德原則是社會主義社會中各領域、各階層、各集團普遍適用的原則,因此具有較強的概括性。網路道德原則一般只適用於網路領域,調整網路社會的道德關系,因此更能體現出具體化的特點。
其次,從適用的范圍來看,具有外延限制的區別。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可以適用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領域,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其調整范圍是十分寬泛的,而對於非社會主義社會,無法要求也不應要求必須適用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盡管社會主義道德原則是人類社會最進步、最先進的道德原則。網路道德原則只應適用於網路領域、網路社會,不應要求非網路領域的其他領域都適用網路道德原則,盡管相關領域具有可借鑒性。但是,網路道德原則卻可以打破國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限制。其適用的地域范圍具有全球性、無限制性,這一點又是社會主義道德原則所不能與之相比的。
最後,從意識形態的特點來看,具有政治性強與弱的區別。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於資本主義與其他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而作為反映其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社會主義道德原則,也不同於其他的道德原則,甚至是根本對立的,也就是說,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具有較強的政治性特點。比較而言,網路技術代表了人類社會的技術進步,網路道德原則的確立,世界各國相互借鑒,具有共同認可的特點。政治性相對較弱。當然,我們說網路道德原則的政治性較弱,不等於無政治性,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其網路道德原則仍可能有一定的區別。
② 社會網路關系
根據維基網路的解釋,「社會網路(Social Networking:SN)」是指個人之間的關系網路。
據一些不系統的分析,社會網路(或稱為社會性網路)的理論基礎源於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和150法則(Rule Of 150)。
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於20世紀60年代最先提出。「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由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於20世紀60年代最先提出。1967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繪一個連結人與社區的人際連系網。做過一次連鎖信實驗,結果發現了「六度分隔」現象。簡單地說:「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六度分隔」說明了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弱紐帶」,但是卻發揮著非常強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時會體會到這種弱紐帶的效果。 通過弱紐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非常「相近」。
Jon Kleinberg 把這個問題變成了一個可以評估的數學模型,並發表在自己的論文「The Small-World Phenomenon」中。我們經常在與新朋友碰面的時候說「世界真小」,因為往往可能大家有共同認識的人。Jon的研究實證了這個觀點。
曾經「六度分隔」理論只能作為理論而存在。但是,互聯網使一切成為現實。
六度理論的發展,使得構建於信息技術與互聯網路之上的應用軟體越來越人性化、社會化。軟體的社會化,即在功能上能夠反映和促進真實的社會關系的發展和交往活動的形成,使得人的活動與軟體的功能融為一體。六度理論的發現和社會性軟體的發展向人們表明:社會性軟體所構建的「弱鏈接」,正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50法則(Rule Of 150)
從歐洲發源的「赫特兄弟會」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民自發組織,這些組織在維持民風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他們有一個不成文的嚴格規定:每當聚居人數超過150人的規模,他們就把它變成兩個,再各自發展。
「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個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
150法則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很廣泛。比如中國移動的「動感地帶」sim卡只能保存150個手機號,微軟推出的聊天工具「MSN」(也是一種SS)只能是一個MSN對應150個聯系人。
150成為我們普遍公認的「我們可以與之保持社交關系的人數的最大值。」無論你曾經認識多少人,或者通過一種社會性網路服務與多少人建立了弱鏈接,那些強鏈接仍然在此次此刻符合150法則。這也符合「二八」法則[3],即80%的社會活動可能被150個強鏈接所佔有
.................................................
.............................................
社會網路分析法/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經典譯叢(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經典譯叢)
作者:(美)約翰·斯科特 譯者:劉軍 --------------------------------------------------------------------------------
內容簡介
社會是一個由多種多樣的關系構成的巨大網路。如何研究關系?視角當然多種多樣,既可以像林語堂的小說中描述的那樣對關系進行細致的刻畫,又可以像黃光國等社會心理學家那樣對人情、面子和關系網進行質的描述,更可以用社會網路分析法對關系進行量化的表徵,從而揭示關系的結構,解釋一定的社會現象。社會網路分析的意義在於,它可以對各種關系進行精確的量化分析,從而為某種中層理論的構建和實證命題的檢驗提供量化的工具,甚至可以建立「宏觀和微觀」之間的橋梁。
本書就像一本手冊,引導讀者進入社會網路分析的研究領域。它既適用於社會網路分析的初學者,也適用於對社會網路分析有所了解的人士。
--------------------------------------------------------------------------------
作者簡介
約翰·斯科特,英國埃塞克斯大學社會學教授。出版30餘部書,論文近130篇。主要出版物有《企業、階級和資本主義》,《誰支配英國》,《社會學理論》、《分層和權力》,《社會網路分析》,主編《牛津社會學詞典》。他是《社會學評論》雜志的編委,《英國社會學雜志》和《歐洲社會理論雜志》的編委會成員。最近的著述有《社會理論:社會學中的核心問題》,主編《當代50位重要社會學家》。
--------------------------------------------------------------------------------
目錄
1 網路和關系
關系和屬性
本書概要
2 社會網路分析的發展
社會計量分析和圖論
人際結構和派系
網路:全網與局部網
哈佛的突破
3 關系數據的處理
關系數據的整理
關系數據的存儲
關系數據的選擇
4 點、線和數據
社群圖的圖論
個體中心密度和社群中心密度
社區結構和密度
5 中心度和中心勢
局部中心度和整體中心度
中心勢和圖的中心
關於絕對密度的題外話
公司網路中的銀行中心性
6 成分、核與派系
成分、循環和結群
成分的輪廓
派系及其交叉
成分和引文圈
7 位置、角色和聚類
點的結構對等性
聚類:聚集和分裂
塊模型:CONCOR和BUBT
走向規則結構對等性
連鎖與參與
8 維度和展示
距離、空間和量綱
主成分和因子
一些非量綱的方法
在網路可視化方面的一些進展
精英,社區和影響力
附錄 社會網路軟體包
參考文獻
術語(人名)英漢對照表
...........................................
③ 社會網路基本內容
社會網路分析
1.領會:社會網路的重要性及應用。
2.熟知:社會網路表示方式,網路密度,網路節點進出程度,擴散分析,群組分析,
社會相似性,分割群組,群組與群組成員描述(社群領袖分析)。
3.應用:能夠運用社會網路分析進行擴散分析/群組分析模型建置、選擇模型及演算法參
數調整。
相比傳統的圈內或是局部的社交,社會網路分析更多是從社交網站的個人用戶出發,探討其更多的可能關系人,從而構建各種弱關系組成的虛擬社交網路。我們平時更多是親友鄰里,同學同事等局部社交。
但是如果是基於互聯網的社交,就會更多傾向於社會上弱關系,而這也是巨大的虛擬的存在。
社交軟體等,如微信,Facebook,qq等是以個人用戶開始延伸;
基於內容的網站平台,如視頻類、直播軟體、短視頻,B站等; 圖文綜合類,博客,資料分享,bbs等,當然還有各位細化的特定網站和app,如陌陌、世紀佳緣等各種社交app。還有更多的是我們可能忽略但是如今也越來越多開始社交化的平台,比如音樂、游戲等等各種傳統開始也增加了社交、直播等各種功能。當然所有的趨勢就是越來越重視用戶的社交需求。也可以從側門反應出流量的緣由,社交也是一個很大的連接傳播渠道,正如微商進入4.0,從而帶來了微信群、社交電商、直播電商等等新形式。
有人說未來生意將越來越難做,其實說的是未來產品到處都是,關鍵你是如何得到信息,而人們需要的是更高層次的體驗,更優惠的價格。如我們通過共同學習、共同游戲、直播互動等帶來精神上的價值。這也是我們有了越來也越多的社群的原因。這里的社群不只是我們的微信群,更重要的是有共同頻率、需求、愛好、利用組成的虛擬社群。而如果通過數據挖掘找出更多潛在的社會網路,那麼就可以建立自己的社群,甚至挖掘出新產品等,達到更快直達用戶的效果。
所以社會網路的研究也越來越重要和具有實用價值。社會網路分析就是利用數據分析和圖分析等技術對我們的虛擬社交網路進行分析。
為了形式化抽象的表示我們的社會網路,我們也需要將各種網路抽象出來,我們可以以點、線、圖來分析。
社會網路 是個由點和邊構成的網路,節點就是一個個社會行動者,節點之間的連線也是邊就是行動者之間的關系。
形式化定義
一個社會網路是由多個點 node(社會獨立行動者actor)和各點之間的連線 tie(行動者之間的關系)組成的集合 network。
獨立行動者具有獨立性和主觀能動性,而且從技術定義上不限於個人,還包括團體、組織、國家等。
關系就非常多了,可以是人際關系,組織關系和國家關系。
社會網路分析看起來挺簡單,但是計算復雜度和理論研究都比較難,需要大數據支持,知識圖譜的應用研究和推理計算等工程實現,所以直到現在大數據時代才逐漸體現出來,也成為熱點。
傳統數學方法如回歸或是隱馬爾科夫模型比較難解決潛在相依關系的問題,所以社會網路分析的方法更需要藉助圖的技術,而且這個是很多值得開發的應用。比如內容檢索、金融反欺詐、情報分析、刑偵推理、反恐和法律辯護等方面都有很大應用前景。
社交媒體與社會網路
首先我們看到臉書和推特帶來的變革,社交媒體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之一是可以有社交屬性,有發言的渠道,你看電視的時候,即使可以打上彈幕但是互相交流和發布信息還是受到局限,當然這也是安全考慮,不能讓搗亂分子發負面信息等。 社交媒體的價值和功能其實已經基本嵌入了很多互聯網產品了,這時或我們之間的各種弱鏈接就越來越方便,更重要的是多樣化,關系多變。
網路密度從圖的定義過來的,可以看出我們不是看圖有多大,而是連線多不,在同樣的人數下,社交媒體一個直播的發言率非常高,這才是密度的來源。
那麼同樣的一個群體,他們之間的關系可能就是各種社交媒體上的綜合。也許在另一個同樣的群體內估計也沒什麼連線。聯系的強弱也有影響。
所以網路密度理論的定義是行動者之間實際的聯結的個數與可能的最大聯結數目的比值。比值越高網路密度越高。
數字化表示節點與節點的聯結程度,節點度(表示一個行為人參與網路行為的程度)是行為人i(即節點)的所有關系數量,度指線的條數。
進出度是關系是有方向的時候,比如a是b的老師,同時b也是a的老師,a參考了b ,b參考了c,就有了方向性,這時候就借用有向圖的定義,入度為進入節點的連線條數,出度為節點出去的連線條數。
與之區分的是聯結強度,強聯結、弱聯結
所謂聯結強度是通過「在某一聯結山所花的時間,情感投入程度,親密程度(相互信任)以及互惠性服務等的綜合」來定義的,可以變化。
根據弱聯結假設,強度弱的聯結比強度強的聯結更可能帶來多樣化的信息。
這里也可以看聯結的多重性,比如如果A和B可能是朋友,也是同事,甚至是情侶,這意味著多重的聯結關系,聯結強度就跟高,不過多重性也代表了兩個行動者在多方面的社會活動中被捆綁在了一起,比如A和B同事,也是情侶,但是如果分手或是感情糾紛之類,就會影響到之間的朋友同事的關系,如果分手的也找了同事,那就更為麻煩了。
也就是俗話說要交叉或跨界要走出去,才能更多樣化。閉塞在自己的圈子裡是很難創新的。
指網路中所有行動者之間的全部聯結所構成的集合(與之對應的是自我中心網路)。 類似大的主題群體、興趣學習團隊等。
環繞在自我周圍的社會網路,它既包括自我與他人的直接聯結,也包括這些與我聯結的他人之間的聯結。比如主播的中心網路就包括他與觀眾的聯結,還有粉絲之間的聯結網路,也可能他們也是主播互相觀看捧場。
指滿足下列兩個條件之一的群體:(a)所有行動者均與本群體所有其他行動者有直接聯結關系:(b)不存在本群體所有成員均與之有連接的群體外行動者。小集團是一個群體中的子群體,其成員彼此間的平均喜愛程度超過對其子群外的其它成員的平均喜歡程度。比如直播平台里某個游戲直播子群,如果你都有連接那你也算是一個群粉絲了。
另一方面在系統里也可以加入推薦,比如可能根據你和某個聲音群里的多個主播有關注,那麼會推薦其他群內主播或推薦興趣群。
這就可以涉及到擴散分析了
一個兩維空間中以點代錶行動者,以線代錶行動者之間關系的一隻種圖形,也叫社群圖。
構成社會網路有三個基本要素,下列何者不包括在內?
A. 行動者(actors)
B. 關系(relationship)
C. 連帶(linkages)
D. 資源(Resources)
以下哪一個是社群領袖會有的特性?
A. Silhouette Coefficient大
B. In-Degree多
C. Network Density高
D. Out-Degree多
http://e.cda.cn/course/2472
④ 我們上網時應該遵守哪些網路規則
不得利用計算機進行黑客攻擊、埠掃描、撒播病毒等活動。禁止瀏覽和發表有損國家、黃色淫穢的內容;不利用網路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泄露國家秘密的違法犯罪活動,不製作、查閱、復制和傳播有礙社會治安及社會公德和有傷社會風化的信息。
⑤ 網路互連的原則是什麼有哪些互連類型
現在的網路是基於協議的互連。
我們現在常用的是乙太網,而我們時常接觸的也是乙太網的規則和協議。同樣的網路還有令牌環網等等。
網路是復雜的,你家裡面2台電腦用一根線連上那就是網路,然後整個城市整個世界用網路連接也叫網路。區別可就大了雖然從原理上來講都是數據的傳輸。
網路的定義就是共享資源把數據從一個地方傳輸到另外一個地方,跟電話電視一樣,不過它的介質是數據流也就是比特流,比特流在網路中充當物理層的傳輸,大量的2進制數據流代表著無數個電路管的閉合,也就是0 1 這2個數字。當接收到0的時候電路就關閉,當接受到1的時候電路就打開。
當事物多了的時候就會產生規律,比特流也一樣,大量的比特流產生了規律,比如一定規則組成的01數據流在計算機里可以使機器不斷的高速的打開關閉固定的一些晶體管執行一個固定的操作,這就形成了協議。
所謂的協議,就是規格化所有的電路製造工藝和方法,然後通過固定的數據傳輸方式或者是格式來控制這些電路運轉,這個固定的傳輸方式就可以看成是簡單的協議。
當計算機對協議開始處理的時候,那麼就上升到了數據鏈路層,數據在數據鏈路層被按照協議分割開來,進行處理然後送到網路層。
數據在網路層里區分去向目的地址就象郵政局的送信,網路層就是決定地址的層,它定義了數據的去向。
當數據送到目的地以後就被轉化為表示層上,也就是我們看到的文件的表示方式這個時候我們看到的數據就不是數據流了它按照規定的程序形成了文件或者應用程序的雛形。
當我們用到或者看到傳輸來的數據十,它就到了應用層上被我們使用也許是媒體的電影也許是網路書籍也許是我們看到的某個網業也許是一個游戲。
這就是網路了
很簡單
也很復雜
當大型的網路在運行的時候,除了上面說的以外還要運用到路由協議,交換機有控制協議,而且每個程序也都有自己的程序定義。
⑥ 怎麼解釋社會網路的概念
社會網路(socialnetwork)是一種基於「網路」(節點之間的相互連接)而非「群體」(明確的邊界和秩序)的社會組織形式,也是西方社會學從1960年代興起的一種分析視角。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行和新的通訊技術的興起,社會呈現越來越網路化的趨勢,發生「社會網路革命」(socialnetworkrevolution),與移動革命(mobilerevolution)、互聯網革命(internetrevolution)並列為新時期影響人類社會的三大革命. 社會網路是指社會個體成員之間因為互動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關系體系,社會網路關注的是人們之間的互動和聯系, 社會互動會影響人們的社會行為。社會網路是由許多 節點構成的一種社會結構,節點通常是指個人或組織,社會網路代表各種 社會關系,經由這些社會關系,把從偶然相識的泛泛之交到緊密結合的家庭關系的各種人們或組織串連起來。社會關系包括朋友關系、同學關系、生意夥伴關系、種族信仰關系等。社會網路作為一種社會學視角發端於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 1858-1918),並在 1960 年代隨著冷戰的開始和西方普遍出現的社會動亂開始在西方廣為發展。社會網路分析不把人看作是由個體規范或者獨立群體的共同活動所驅動,相反它關注人們的聯系如何影響他們行動中的可能性和限制。一個多世紀以來,社會科學家都在使用「社會網路」這一隱喻表示不同尺度上的各種復雜社會關系。
⑦ 網路布線一般的規則是
布線就是布置線纜、安放線纜。在建設智能樓宇時需要先將網線、電話線、有線電視等信號線接入到每間房裡方便使用,因此在布置線纜時是不能隨隨便便的。在實際布線中要遵循一定的標准,此標准就是結構化布線所要遵循的。只有按照一定的「結構化」來布線才能在日後的工作中將網路故障發生幾率降到最低,也能加快排查網路問題的速度。
1.設備要兼容
關鍵點:設備型號、兼容性
設備不兼容引發網路故障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兩個設備之間的不兼容,另一種是同一個設備的兩端相互不兼容。我們先來看「不同設備間的不兼容」。
①不同設備間的不兼容
所有網路設備都採用一家公司的產品是避免此類問題產生的好辦法,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高端與低端甚至是同等級別不同設備間的不兼容問題。
②同一設備兩端的不兼容
不要為了省幾十塊錢而選擇沒有質量保證的或小品牌的網路基礎材料,例如跳線、面板、網線等。這些東西在布線時都會安放在天花板或牆體中,出現問題後很難解決。同時,即使是大品牌的產品也要在安裝前用專業工具檢測一下質量。
2.插線要當心
關鍵點:廣播風暴、埠
布線後不要遺留任何部件,因為使用者一般對網路不太熟悉,出現問題時很有可能病急亂投醫,看到多餘設備就會隨便使用,使問題更加嚴重。
3.防磁是關鍵
關鍵點:電磁干擾、屏蔽
在結構化布線時一定要事先把網線的路線設計好,遠離大輻射設備與大的干擾源。
4.布線也要防「中暑」
關鍵點:溫度、散熱
設備避暑工作是一定要做的,特別是對於核心設備以及伺服器來說,需要把它們放置在一個專門的機房中進行管理,並且還需要配備空調等降溫設備。 放置設備的機房必須安裝
5.按規格連接線纜
關鍵點:直通線、交叉線
雖然目前很多網路設備都支持DIP跳線功能,也就是說不管你連接的是正線還是反線,它都可以正常使用。但有些時候設備並不具備DIP功能,只有你在連線時特別注意了接線種類,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故障。
6.留足網路接入點
關鍵點:信息點、單元盒
所謂接入點就是網路接入點,理論上要有一倍的富餘,這樣才能滿足日後升級的需求。
由於結構化布線大多數都是由布線工人完成的,這些工人都擁有專業的布線合格證,因此大多數故障都是可以避免的。不過在鋪設線路時仍然需要我們對技術把關,只有我們注意到了上面提到的這些常見問題才能真正地在結構化布線中做到「少出錢、多辦事、辦好事、不壞事」。
⑧ 社會網路的特徵有哪些
1、基於「網路」(節點之間的相互連接)構成的一種社會結構;
2、具有個人化與互動性,信息傳播更加自主化、個人化,每個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創造者;
3、社會網路是一對一交流,基於多樣化群體;
4、以朋友為基礎建立關系,較弱的社會控制及轉向其他網路,與其他網路界限模糊;
5、更偏向於私人空間和線上活動,是屬於網路化組織。
6、社會網路具有多變性、不確定性。
(8)社會網路連接的規則擴展閱讀:
社會網路的發展
社會網路作為一種社會學視角發端於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 1858-1918),並在 1960 年代隨著冷戰的開始和西方普遍出現的社會動亂開始在西方廣為發展。
一個多世紀以來,社會科學家都在使用「社會網路」這一隱喻表示不同尺度上的各種復雜社會關系。直到 1950 年代,才開始系統化而自知地使用這一詞彙表示一種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有邊界的社會群體和將人看作分離的個體的社會類別的聯系方式。
⑨ 在上網時我們應該遵守哪些網路規則(2分)
真實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社交活動有不少約定促成的禮儀,在互聯網虛擬世界中,也同樣有一套不成文的規定及禮儀,即網路禮儀,供互聯網使用者遵守。
忽視網路禮儀的後果,可能會對他人造成騷擾,甚或引發網上罵戰或抵制等事件,雖然不會像真實世界動武般造成損傷,但對當事人也不會是一種愉快的體驗。在上網時都應遵守「網路禮儀」。與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交流溝通一樣,網上溝通同樣存在著道德規范和文明禮儀。
01
當著別人的面不能說的話在網上也不要說。
02
珍惜別人的時間,在提問題以前,自己先花些時間搜索和研究。
03
平心靜氣地爭論,以理服人,不要人身攻擊。
04
在論壇、微博博客等發帖時盡量斟酌一下用詞等。
05
表達觀點時要避免口號化、情緒化、標簽化。心中有不平,可以訴說,但應該頭腦冷靜下來理性地訴說。
06
有不同觀點,可以反駁,也應該在深思熟慮後有理有節地反駁。
一、在網路上與朋友交談或寫電子郵件的時候,要保持禮貌與良好的態度。
二、在向任何人透露有關個人身份的資訊時,一定要特別留意。如果必須公布,一定要事先征詢老師、家長或年長的好朋友的意見。這些資訊包括:姓名、年齡、家庭地址、電話號碼、學校、班級名稱,各種密碼,父母的姓名、身份以及家庭的經濟情況等等,同時也包括自己和家人的照片。
三、在網路上交流時很難確切知道對方的身份,任何人在網上都可以匿名,改換自己的性別和年齡,一個寫信來說自己是「12歲小女孩」的人,可能實際上是個老頭子。
四、在網上交朋友,一定要像在生活中結交其他朋友那樣去了
⑩ 社會網路連接關系怎麼算
社會網路關系由節點和關系兩部分組成,圍繞這兩部分進行計算。
社會網路是指社會個體成員之間因為互動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關系體系。
社會網路關系就是社會資本,在新經濟中,社會網路關系即指社會資本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一個關鍵因子,是在一個組織網路能夠進行團結協作、相互促進生產收益的情況下而形成的「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