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山東陵縣屬於哪個市
陵城區(又稱陵縣),隸屬於山東省德州市轄區。
歷史沿革:
陵城區歷史悠久,名稱屢經變易,區域亦有變化。從秦漢到明初1500多年間,曾在這里十二次封侯建郡,素有古郡之稱。堯舜禹時代,大禹治水,疏通九河,陵縣屬九河流域。周大河和東漢大河分別從縣境西和縣東南境內流過。《禹貢》載陵縣屬兗州。
西漢置安德縣,屬平原郡,縣治在今縣城東南25華里處,當是今平、陵交界處的平原縣馬腰務村。漢宣帝元康四年(前62)廢厭次縣,改富平侯國。宣帝時在今趙宅附近設有將陵侯國。新莽時以平原、安德、漯陰、鬲縣、重丘五縣為定安公國。
1961年7月1日,德縣由平原縣分出,當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又將德縣復稱陵縣,屬德州行署,縣駐地陵縣城。1995年德州地區改稱德州市,陵縣隸屬德州市。2014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陵縣撤銷,設立陵城區。
(1)連接前孫鎮衛生院網路擴展閱讀:
1、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8月20日,陵城區轄經濟開發區、臨齊街道、鄭家寨鎮、神頭鎮、丁庄鎮、邊臨鎮、徽王莊鎮、滋鎮、糜鎮、義渡口鎮、前孫鎮、宋家鎮、於集鄉、德州市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合作區。
2、自然資源:
截至2013年,水資源多年平均地面水資源量為0.617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0.634億立方米(每年平均開采量為0.4億立方米),合計水資源量為1.251億立方米。客水資源主要是引黃。地下淺層水單位降深每小時出水量20~70立方米/小時,水質硬度普遍軟化,一般小於100毫克/升。氟化物普遍超標。地下水埋深4.73~7.28米。
B. 德州市陵城區前孫鎮衛生院工資
鄉鎮衛生院醫生的工資大概每月兩千到三千元。
我國醫生的收入主要由工資和獎金構成。工資基於事業編制,與工齡、學歷有關,包括崗位工資、薪級工資和一些補貼。在醫生的整體收入中,工資部分佔比約為四分之一。獎金則是由科室業績帶來的,與科室本身效益有關。此外,一些資歷深的醫生可以院外坐診,取得工資外收入。
C. 中山大學怎麼樣
簡介:中山大學位於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省。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濱。現有四個校區,總面積達6.17平方公里,廣州南校區佔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區佔地0.39平方公里,廣州東校區佔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區佔地3.48平方公里。各校區樹木蔥籠,綠草如茵,景色秀麗,各具風格,是陶冶情操、讀書治學的勝境。 中山大學是一所具有優良辦學傳統的名牌大學。1924年,由世紀偉人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並親筆題寫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原名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為紀念中山先生,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山大學設有文、理、法、工、農、醫、師范等7個學院。1935年學校設立研究院,開始招收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山大學成為一所以文理科為基礎的綜合性大學。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山大學一直是全國重點大學之一,也是我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2000年9月,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在珠海市唐家灣建成,為新世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學與中山醫科大學合並,強強聯合,組成新的中山大學,學科設置更加齊全,辦學力量更為壯大。 中山醫科大學前身之一為博濟醫學堂,成立於1866年,是我國最早設立的西醫學府,孫中山先生曾在此學醫並從事革命活動。1936年,博濟醫學堂發展成為嶺南大學醫學院。1953年,中山大學醫學院、嶺南大學醫學院合並成立華南醫學院,1954年廣東光華醫學院並入。學校先後改名為廣州醫學院、中山醫學院,1985年,改名為中山醫科大學,並逐步發展成為一所多學院醫科大學,在醫學遺傳學、眼科學、腫瘤學、寄生蟲學、內科腎臟病學、器官移植、傳染性肝病、生物醫學工程及分子醫學等方面成績顯著。 中山大學有著悠久的辦學歷史和深厚的學術傳統,學校的歷史是和一批大師級的教授、學者聯系在一起的。自建校以來,學校不斷延攬名師,魯迅、郭沫若、馮友蘭、傅斯年、趙元任、顧頡剛、周谷城、俞平伯、陳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等蜚聲海內外的專家學者都曾執教於中山大學。柯麟、梁伯強、謝志光、陳心陶、陳耀真、秦光煜、林樹模、周壽愷、鍾世藩、毛文書、陳國禎等著名醫學專家曾執教於中山醫科大學。大師們言傳身教,嚴謹治學的科學作風和開創學術新領域的勇氣給中山大學這座科學殿堂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 中山大學是一所涵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工學、醫學、葯學和管理科學等在內的綜合性大學,是中國的文化和學術在南方的一個重鎮。全校設有36個學院(直屬系), 98個本科專業,其中有19個本科專業是國家特色專業,擁有哲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7個國家級基礎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以及生命科學與技術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學校還擁有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和中國的第一個大學生體育訓練基地。研究生教育方面,全校擁有2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8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51個,還有專業學位點2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3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5個和廣東省重點學科34個。 中山大學師資力量雄厚。全校共有教職工近13000人,具有高級職稱者3000多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000多人。教師隊伍中各類學科人才輩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 中山大學擁有水平先進、設施完善的實驗室和科研基地。目前,學校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重點學科專業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8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6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以及15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中山大學有著強大的醫療資源,擁有全國高校中規模最大的附屬醫院系統。全校共有附屬第一醫院、附屬第二醫院(孫逸仙紀念醫院)、附屬第三醫院、附屬第五醫院(珠海醫院)、附屬第六醫院(附屬胃腸肛門醫院)等5所附屬綜合性醫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醫院)、腫瘤防治中心(含腫瘤醫院)、光華口腔醫院等3個專科醫院。 中山大學圖書館總建築面積達11萬余平方米,位居全國高校首位,是教育部高教文獻保障體系華南地區中心,也是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的7個中心之一。館內藏書529.63萬冊,除了提供傳統的書刊借閱服務,還有互聯網信息瀏覽、光碟資料庫檢索、網路資料庫檢索等多種形式的電子信息服務,為師生員工迅速有效地利用電子資源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中山大學四個校區均建立了規模可觀的校園網,四個校區之間的連接速率已達到千兆,在教學樓、辦公樓、學生宿舍、教工住宅之間實現了光纜連接,校園網的規模、用戶數位居華南地區高校前列,是國內高校中網路鋪設面最廣、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出口速率最高的校園網之一,為學校教學、科研、管理水平的整體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中山大學依託廣東,毗鄰港澳,對外學術交流活躍。迄今為止,學校已與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的100多所著名大學、學術機構和團體建立了學術交流關系,並與其中的40多所簽署了交流協議,其中包括7所學校的校際本科生交換協議,根據協議,我校全日制本科學生在讀期間,均可申請前往這些大學進行半年到一年的學習。 中山大學現有本科生30000多人,博士研究生4000多人,碩士研究生9000多人,在職攻讀碩士學位5000多人,外國留學生近1500人。 中山大學歷來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校園文化素以「開放性、包容性、多樣性」在全國高校中獨樹一幟。寬松自主的氛圍使得各級學生會和220多個學生社團充分發揮創意、盡情施展才華,營造了品位高雅、青春動感的校園生活。暑假「三下鄉」活動、中外優秀文化講座、醫學人文講座、藝術與人生講壇、科技藝術節、維納斯歌手大賽、「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學生創意基金等幾十個品牌活動已經成為中大學子彰顯個性、拓展素質、提升自我的大舞台。 中山大學先進的人才培養模式結出了豐碩的成果。近年來,中大學子頻頻參加國內外各類比賽,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2002年,獲亞洲創業計劃大賽會場冠軍,並囊括所有單項冠軍。繼2002年我校學生辯論隊獲全國大專辯論賽冠軍之後,2003年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大專辯論賽獲得冠軍。2004年,我校代表隊在第四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獲總決賽銀獎,在葡萄牙舉行的21屆國際企業管理挑戰賽(GMC)世界總決賽中我校管理學院暴風雪隊獲得世界總決賽冠軍。2005年,獲得第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賽一等獎。2006年,我校Blackstone團隊在 「IBM杯」中國高校SOA應用大賽中力奪冠軍;我校學生獲香港舉行的第四屆投資策劃ACCA大學生公開賽冠軍。2007年,我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葉泉志同學因在業余天文搜索與觀測中發現不少小行星而獲得由國際行星協會公布的蘇梅克近地天體獎;近幾年來我校還連續獲得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和數學建模美國賽一等獎;我校兩支參賽隊榮獲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本科組全國一等獎;我校學生榮獲第十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2008年,我校P&T團隊獲得「IBM杯」全國大學生SOA業務流程建模競賽決賽大中華區總冠軍;在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ACM/ICPC)全球總決賽中,我校一直是中國六所傳統強校之一,共10次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在第27屆ACM國際大學生計算機程序設計大賽銀獎,在第28屆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總決賽中獲銅獎,成為大陸當年唯一獲得獎牌的高校,在第30屆競賽中,出線資格隊數在亞洲大學居第二,在第32屆全球總決賽再創佳績;我校作品IQ小博網獲第六屆「挑戰杯」瓮福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銀獎;我校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羅鑫同學獲選赴德參加第58屆諾貝爾獎得主大會;我校傳播與設計學院樊瑾同學以總分第二的成績入選中國大學生北極(斯瓦爾巴德)考察隊;等等。 建校80餘年來,中山大學為社會輸送各類英才十餘萬人,校友遍及海內外,已成為了社會各界的中堅力量。在當前人才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以「綜合素質高、發展後勁大」著稱的中大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具有明顯的優勢。據統計,近年來,我校畢業生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全國知名企業、各大醫院、政府機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出國、升學深造的畢業生人數始終保持在畢業生總人數的80%以上。隨著粵港澳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南中國經濟圈的崛起必將為中大學子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我校研究生就業情況保持穩定,就業滿意度高。2006至2008年,我校畢業研究生就業率保持在95%左右,高等院校、醫療衛生系統、公務員系統、國有重點企業等成為我校畢業研究生的主要擇業對象。 中山大學位於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省。現有四個校區,總面積達6.17平方公里,分別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濱。廣州南校區佔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區佔地0.39平方公里,廣州東校區佔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區佔地3.48平方公里。各校區樹木蔥籠,綠草如茵,景色秀麗,均是陶冶情操、讀書治學的勝境。
注冊資本:111423萬人民幣
D. 為什麼感覺農村老人都在家裡去世,而城裡老人卻都在醫院去世
我干風水這一行多年所見的,就是兩種區別在於思想觀念的不同。
相對而言,城裡的老人對生命十分看重。只要還有一口氣在,都是想要在醫院里接受治療盡量延續生命!他們認為,死在醫院里。兒女算是盡到了孝道了無遺撼。我甚至見過一個老人,身患癌症堅持要動手術。連醫生都說只有5%的希望,他都堅持要動手術。並且說寧願死在手術台上都不覺得遺憾……
但是農村老人則不一樣。大多數老人一旦感覺自己大限將至,會要求回家。他們認為躺在自己的家裡走才是最好的也是最圓滿的。
這個問題與城裡人和農村人居住的環境條件有很大關系,環境不同,對老人安置的地方也就不同。
首先,城裡人居住的都是樓房,空間比較狹小,無法為逝去的老人操辦喪事。另外,在城裡樓房居住的人,來自四面八方,相互之間都不認識,沒有親情和友情可言;鄰里之間互不來往,大事小情只能靠自己,沒有人願意幫忙。所以,老人病危之時,只能把老人送進醫院,搶救起來也及時;假如一旦去世,直接送火化廠了事。
農村與城裡的住房不同,家家都有獨立的院落,又分正房偏房和廂房。農村人祖祖輩輩生活在一個村子裡,老一輩少一輩都有感情交往;幾個家庭或許是一個老祖宗,也或許是親戚和朋友關系。特別是遇到紅白喜事,婚喪嫁娶,鄰里之間都要相互幫忙。
生活在農村的老年人,一旦有病危情況發生,都要將老人馬上安排到正房(北屋)之中,再請來醫生診治。如若駕鶴西歸,也算是壽終正寢。後事則由鄰里之間,還有親朋好友來共同料理,無需主家自己伸手。
而城裡老人,有退休工:資,經濟條件優越,既便是不治之症,也要搶救治的,直到在醫院去世。
農村人為什麼不在醫院去世?答案是,醫療負擔重,如果他們在醫院去世後,沉重的看病錢就能壓的他們成了半口氣!
第二是因為農村人一但在醫院病世,即使屍體回村,但也進不去自家的院子里,而是只能在院子外邊搭個篷子,最後入土為安。原因是農村人有這種講究。
之所以是這種情況,一般的農村老年人在醫院治病眼看將要閉眼,說成個萬千,必須的立馬抬回家裡,即使是死,也的死在自家的土炕上。
鄉村山野人方得寬逸!辦紅白喜事自由!沒有多大引響!上班族沒有關系!城摟高大尚!噪音大引響力大!所以要醫院去辦事!就這簡單!
一是城裡人與農村人經濟條件不同,二是城裡人與農村人觀念不同。
城裡人在醫院去世,往往在搶救中去世。即使在醫院去世後,一般子女不向家裡運遺體,直接在醫院更衣殮衣,或搬至太平間暫存,或直接運至火化場凍櫃,擇日或排隊火化。親朋好友到殯儀館參加告別儀式。
火化後骨灰盒一般暫寄存殯儀館,等尋覓墓地落土為安。
農村人由於經濟條件限制,加上交通不便,一般老人生病後找大夫開葯服用,有病硬抗,往往終老在家中。
按農村風俗習慣,老人遺體停家中三日方可安葬。這期間按受親朋好友弔唁,子女子孫輩徹夜守靈,以示盡效。
在農村,過去老人一咽氣立馬送火化場,會被四鄰視為大逆不孝。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農村一些舊風俗習慣開始發生變化,家中老人去世後等子女都見過面後即送火化場,殯葬落土時親朋好友參加。
城裡老人去世後遺體不搬運回家停靈,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裡不像農村有閑置屋子,與其他活人隔離。城裡人居住不管套二、套三、套四,是在一個封閉區域。病亡後老人身染重病,帶有各種病菌病毒,有的遺體針孔嚮往滲液滲血,病體帶回家對親屬生命 健康 是潛在威脅,這時老人遺體成了一個病菌病毒污染源。
在醫院病人去世後要對其病房,床位消毒消殺後才能安排新病人入住。
國家推廣火化一是節約耕地,二是防止病體傳播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一個1000萬人口人口的城市,一年因病因意外事故超過1萬人,這1萬具屍體不火化埋葬土裡,將匯聚成1萬個污染源,污染土壤、地下水、空氣。
農村老人經濟條件比不上城裡老人,有些農村老人就在醫院治療覺得自己不行了,就叫兒女提前回家,農村老人大部分都怕自己死在外面,農村有些地方風俗「老人要是在外面去世是不能回家,就在外面搭一個大涼棚辦完老人後事,所以農村老人不願意自己死在醫院。
城市老人就不一樣,大部分都是退休人員,有醫保、社保在醫院住都是報銷的,有條件在醫院住到生命最後一刻,死後就直接送殯儀館火化,在一個城裡人跟農村人想法也不一樣,農村人老人去世還要請來「道士」給死者超度,一兩天才岀殯,城裡人喜歡簡單化,不找「道士」超度,在殯儀館火化送公墓安葬就算完成了,這就是農村人和城裡人的區別。
問:為什麼感覺農村老人都在家裡去世,而城裡老人卻在醫院去世?
過去,農村老人在家裡去世那叫壽終正寢,在外面去世那叫外喪,有的罵總不回家的人就是"你個死了外喪的″,外喪一般就是橫死的。
老人在家裡去世,是在正房東屋穿上壽衣,抬到堂屋後檐搭的床板上,腳蹬後房檐,讓最近的親人瞻仰,哭喪,第二天抬出入殮後停在靈棚,第三天或第五天出殯。
過去在外邊去世的,那是外喪就不能進屋了,抬回來直接入棺材。
所以,農村老人都願意在家裡去世,最好是穿上壽衣死在床板上,那壽衣就帶到陰間,如死在外喪,穿在身上的壽衣是帶不到陰間的。
農村老人生病住醫院,如果確診是絕症,在感到快不行時,本人和兒女都願意回到家裡去世,但醫院是不願放的,我的老嬸就是死說活說醫院才放人的,回來第三天就去世了。
農村人不富裕,大病治不起,在本鎮衛生院住院報銷百分之八十,去本縣醫院報百分之六十,本市醫院還少,如果去大城市醫院,就等於出省了,報銷百分之二十都不到,越往上花錢越多,去市裡就是去外地,錢花的最多,農民花不起,只能死在家裡。
而城裡人,醫院就在城裡,住醫院不出本地,在本地報銷就高於百分之八十的,農村人和城裡人同樣的病,同時住進城裡醫院,花同樣多的錢看病,到最後本地人在本地看病報銷百分之八十,農村人到市醫院看病,那是跨區看病,報銷最多百分之二十。
本地人死在醫院無所謂,外地人死在醫院就是天價。農村人在市醫院死不起。
再有,城裡人住高層,活人下樓沒事,死人下樓,同樓人是不高興的,去世在醫院就沒有下樓這個不愉快了。
題提出的問題很好回答了,為什麼農村老人在家裡去世?而城裡老人卻都在醫院去世?直接說城市人的子女沒有農村人的子女孝順,還有農村的老人都有落葉歸根,要死要死在家中,認為死在家裡就是魂歸故里。還有死在家中就代表自已永遠是這個家人的先人,子孫後代在節日期間都是會燃燒香紙祭奠。所以農村的老人在患病後,如果知道自已病情嚴重,就會要求自己的孩子把自己接回家中讓鄉下醫生治療,這樣的話,病情會痊癒更好,不會痊癒的,他們的子女也會輪流轉照顧,直到老人臨終的那一天,這個就是農村老人去世在家的原因。而城市裡的老人,有許多人的子女不是那麼孝順,老人生病後都是找家政顧一個保姆來照顧老人的飲食起居,更有甚者有些子女為了爭奪財產而不顧老人的,當然大多數城市裡的老人都是死在醫院里,直接的原因就是城市裡的人雜七雜八,他們大多數都是互不認識,還有人死後,甚至是有些城市人干擾逝去的家人,所以城市裡的老人生病後就會送到醫院里,如果老人死亡後就直接送往殯儀館,然後等待殯儀館工作人員安排火葬,當然口火葬的日子是由逝者家人確定的,火葬後直接將逝去的老人抬進公墓就行,這樣的話就避免了鄰居家般的麻煩,最大的原因就是直接避免了鄰居們的對逝去的老人及家人的干擾,這個就是城市裡的老人都死在醫院的直接原因。
隨鄉入俗吧,家是老人不可拋棄的心態,心安理得,毫無顧忌,死後能登大雅之堂,能做到上堂之祖,順理成章,而城市就不講究那麼多了是不是。
E. 英語中grandparents再一撇然後room,為什麼不是grandparents再一撇再寫一s呢不是所有格嗎
grandparents' room是所有格形式,但因為grandparents是復數所以要寫成grandparents' room
給你舉個例子:five minutes『 walk
F. 有哪些由於生活富足而被我們忽視了的現象
年前去雲南走了一圈,聽當地扶貧幹部講的每句話,都像是來自另一個世界。
1、原始社會。住在山上的少數民族群眾,大人孩子從不洗臉刷牙、衣服從來不換洗、隨地大小便、沒見過手機,與外界幾乎徹底隔絕。異地搬遷進城,上電梯就狂吐,拉屎撒尿都在客廳里,馬路紅綠燈看不懂,找零錢不會算賬。當地政府還要派年輕公務員一對一幫扶,從洗澡刷牙開始教他們生活。
經濟荒蕪。在雲南,包括電梯在內的各公共場合抽煙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為什麼?某著名貧困地區,一家煙廠占據了整個地區工業產值的九成,煙草就是唯一的命脈。大城市都在禁煙,可你說真要全國禁煙了,這里的幾百萬人口誰來養?政府從外地引來企業投資,可連合格的工人都招不到。勉強湊齊一幫人,今天偷拿、明天打架、後天家裡有事曠工半個月,企業經營非常困難,待一天虧一天,只想熬到時間(扶貧任務)撤走。
3、民族矛盾。當地幾乎所有問題背後,都有民族矛盾糾纏的印記。貧困擋不住人們建造浩大奢華的綠寺廟,新建的樓房上幾十米的條幅「清真樓盤」迎風招展。民族幹部一掌權,首先把本民族人員七七八八全部提拔,後面接任的領導根本沒法開展工作。多起震動全國的群體性事件,都牽扯民族宗教矛盾,政府焦頭爛額、無力招架。
生活在北上廣,最底層中國的復雜與艱難是無法想像的。
當我們嫌棄一個月幾千塊錢收入,像「蟻族」一樣艱難生活的時候,卻不知道還有幾百萬人像原始動物一樣,茫然無知地苟活在雲貴川藏的山川密林深處。
G. 《夢華錄》你在追嗎真有網上說的那麼好看嗎
我目前正在追這部劇,個人感覺沒有網上說的那麼好看,只能說還行吧,可能是因為我不太喜歡這題材的電視劇。
最初看《夢華錄》是奔著神仙姐姐劉亦菲去的,因為真的很久很久沒有看到過她主演的電視劇了,對她的印象還停留在她和黃曉明演的版本《神鵰俠侶》,所以她的新劇出來時我還是挺期待的,但由於更新的慢,所以我想等更到差不多的時候再去追,實在是不想看一集又等一集,煎熬!
可是現在更完了,我才看到18集,這部劇是幽默+勵志素材的,沒有什麼女主光環,主角配角的演技都在線,但可能是配角營造搞笑的戲份所以略顯浮誇,這個是我不太喜歡的,給我感覺就是很幼稚一樣。
取景是很美的,劉亦菲飾演的趙盼兒顏值和演技都經得起考驗,陳曉飾演的顧千帆也不錯,不過裡面柳岩飾演的孫三娘倒讓我挺喜歡的,角色塑造得很成功,要問我最不喜歡誰,大概就是林允飾演的宋印章吧,傻白甜類型。但是裡面的配角何四、衙內這些人物的戲份讓我看著有點尬,顯得是很刻意去帶動這個搞笑的氣氛一樣,而且劇情不是很吸引人,所以追到現在18集我沒什麼看下去的慾望了,無聊的時候又去看一下,很多地方都是開三倍速看的……
後面的一些劇情我在刷小視頻的時候也看到過,就是前任為了前途逐漸黑化,想盡辦法去對付女主,說實話我對這個劇情無感,太千篇一律了,但最近劇荒就很難受了,到後面也能猜出來了,女主創業成功,大家都收獲了各自的幸福~
不管是主角還是配角,顏值都不錯,如果滿分是10分,我會給這部劇打7分吧,個人更喜歡劇情比較精彩吸引人的,而這部劇貌似都在很平淡地講述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情,勾不起我好奇的心,就好像下一步的劇情是怎麼發展的都在我的意料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