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wifi網路的基本原理
1.無線網路相比有線網路,還是有許多的缺點的:
(*)通信雙方因為是通過無線進行通信,所以通信之前需要建立連接;而有線網路就直接用線纜連接,不用這個過程了。
(*)通信雙方通信方式是半雙工的通信方式;而有線網路可以是全雙工。
(*)通信時在網路層以下出錯的概率非常高,所以幀的重傳概率很大,需要在網路層之下的協議添加重傳的機制(不能只依賴上面TCP/IP的延時等待重傳等開銷來保證);而有線網路出錯概率非常小,無需在網路層有如此復雜的機制。
(*)數據是在無線環境下進行的,所以抓包非常容易,存在安全隱患。
(*)因為收發無線信號,所以功耗較大,對電池來說是一個考驗。
(*)相對有線網路吞吐量低,這一點正在逐步改善,802.11n協議可以達到600Mbps的吞吐量。
2、協議
Ethenet和Wifi採用的協議都屬於IEEE 802協議集。其中,Ethenet以802.3協議做為其網路層以下的協議;而Wifi以802.11做為其網路層以下的協議。無論是有線網路,還是無線網路,其網路層以上的部分,基本一樣。
這里主要關注的是Wifi網路中相關的內容。Wifi的802.11協議包含許多子部分。其中按照時間順序發展,主要有:
(1)802.11a,1999年9月制定,工作在5gHZ的頻率范圍(頻段寬度325MHZ),最大傳輸速率54mbps,但當時不是很流行,所以使用的不多。
(2)802.11b,1999年9月制定,時間比802.11a稍晚,工作在2.4g的頻率范圍(頻段寬度83.5MHZ),最大傳輸速率11mbps。
(3)802.11g,2003年6月制定,工作在2.4gHZ頻率范圍(頻段寬度83.5MHZ),最大傳輸速率54mbps。
(4)802.11n,2009年才被IEEE批准,在2.4gHZ和5gHZ均可工作,最大的傳輸速率為600mbps。
這些協議均為無線網路的通信所需的基本協議,最新發展的,一般要比最初的有所改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802.11n在MAC層上進行了一些重要的改進,所以導致網路性能有了很大的提升例如:
(*)因為傳輸速率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Channel(信道)的ChannelWidth有多寬,而802.11n中採用了一種技術,可以在傳輸數據的時候將兩個信道合並為一個,再進行傳輸,極大地提高了傳輸速率(這又稱HT-40,high through)。
(*)802.11n的MIMO(多輸入輸出)特性,使得兩對天線可以在同時同Channel上傳輸數據,而兩者卻能夠不相互干擾(採用了OFDM特殊的調制技術)
3、術語
講述之前,我們需要對無線網路中一些常用的術語有所了解。這里先列出一些,後面描述中出現的新的術語,將會在描述中解釋。
(*)LAN:即區域網,是路由和主機組成的內部區域網,一般為有線網路。
(*)WAN:即廣域網,是外部一個更大的區域網。
(*)WLAN(Wireless LAN,即無線區域網):前面我們說過LAN是區域網,其實大多數指的是有線網路中的區域網,無線網路中的區域網,一般用WLAN。
(*)AP(Access point的簡稱,即訪問點,接入點):是一個無線網路中的特殊節點,通過這個節點,無線網路中的其它類型節點可以和無線網路外部以及內部進行通信。這里,AP和無線路由都在一台設備上(即Cisco E3000)。
(*)Station(工作站):表示連接到無線網路中的設備,這些設備通過AP,可以和內部其它設備或者無線網路外部通信。
(*)Assosiate:連接。如果一個Station想要加入到無線網路中,需要和這個無線網路中的AP關聯(即Assosiate)。
(*)SSID:用來標識一個無線網路,後面會詳細介紹,我們這里只需了解,每個無線網路都有它自己的SSID。
(*)BSSID:用來標識一個BSS,其格式和MAC地址一樣,是48位的地址格式。一般來說,它就是所處的無線接入點的MAC地址。某種程度來說,它的作用和SSID類似,但是SSID是網路的名字,是給人看的,BSSID是給機器看的,BSSID類似MAC地址。
(*)BSS(Basic Service Set):由一組相互通信的工作站組成,是802.11無線網路的基本組件。主要有兩種類型的IBSS和基礎結構型網路。IBSS又叫ADHOC,組網是臨時的,通信方式為Station<->Station,這里不關注這種組網方式;我們關注的基礎結構形網路,其通信方式是Station<->AP<->Station,也就是所有無線網路中的設備要想通信,都得經過AP。在無線網路的基礎形網路中,最重要的兩類設備:AP和Station。
(*)DS(Distributed System):即分布式系統。分布式系統屬於802.11邏輯組件,負責將幀轉發至目的地址,802.11並未規定其技術細節,大多數商業產品以橋接引擎合分步式系統媒介共同構成分布式系統。分步式系統是接入點之間轉發幀的骨幹網路,一般是乙太網。其實,骨幹網路並不是分步系統的全部,而是其媒介。主要有三點:骨幹網(例如乙太網)、橋接器(具有有線無線兩個網路介面的接入點包含它)、屬於骨幹網上的接入點所管轄的基礎性網路的station通信(和外界或者BSS內部的station)必須經過DS、而外部路由只知道station的mac地址,所以也需要通過分布式系統才能知道station的具體位置並且正確送到。分步式系統中的接入點之間必須相互傳遞與之關聯的工作站的信息,這樣整個分步式系統才能知道哪個station和哪個ap關聯,保證分步式系統正常工作(即轉達給正確的station)。分步式系統也可以是使用無線媒介(WDS),不一定一定是乙太網。總之,分步式系統骨幹網路(例如乙太網)做為媒介,連接各個接入點,每個接入點與其內的station可構成BSS,各個接入點中的橋接控制器有到達骨幹網路和其內部BSS無線網的介面(類似兩個MAC地址),station通信需要通過分布式系統。
『貳』 互聯網 各國的網路是怎樣連接
國際互聯網的主伺服器是有限的,離中國比較近的可能是日本的了~ 我們國內沒有,中國接入主要是中國電信,國際互聯網的核心管理層在美國,美國擁有對國際互聯網的管理許可權,最初的國際互聯網是美國軍方使用的網路,最後加入了高校和科研單位,漸漸的接入的多了,就實現了地域和國家的互聯,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今天的國際互聯網,北美擁有全球ip的接近30%,最近世界各國呼籲美國應該將國際互聯網的管理許可權交給聯合國,可是似乎沒有反應~~ 每個網路連接都是通過路由實現的,不一定要到達總的伺服器,如果查詢不到地址,可能會到伺服器訪問查詢,路由會自動選取最佳路徑。
即使美國對互聯網有管理許可權,可是以現在網路的發展,如果中國和主網斷開連接,也是不會癱瘓的,中國有自己的下一代互聯網,中國是能繼續訪問國內的網址的,國際訪問可能有問題~
QQ:261091243
『叄』 小米的全球上網原理是什麼
其實這就是個文字信號,電信號,無限信號來回轉換的問題,就好比電視,首先用錄像機拍下來,然後通過電線,把圖像轉換成電信號給電視機,等電視機接受到的時候,它會把電信號再轉換成圖像。
1.基於wifi的發射原理,小米全球上網首先是通過APP創建一個虛擬的SIM卡,小米通過和國外目的地的移動運營商簽署協議來為這張虛擬卡提供移動數據收發服務。
2.啟動服務後,記得在手機的「雙卡和移動網路」選項中把卡2設置為默認上網選項,以保證「全球上網」功能的正常使用,功能啟用後在下拉菜單中會常駐「全球上網」選項,以便點擊進入查看套餐的使用情況。
在穩定度方面小米的「全球上網」令樓主非常滿意,由於樓主選擇的是台灣換到游,旅行路線遍布台灣的各個角落,有平原、有海岸、有山谷也有市區,在全島除了車行經過幾段非常偏僻的山路外,其餘時間都保持良好的信號強度。
同行其他人員有人使用某寶購買的電話卡,也有人租用機場的移動wifi,但都有不同程度的斷網現象,甚至有因服務故障幾小時不能上網的情況,總體來講小米手機的「全球上網」非常給力,同時「全球上網」在上網速度方面也表現不錯,日常刷新微博、朋友圈等非常流暢,樓主測試在4G環境下下載軟體,速度達到1M/S,而且下載速度非常穩定,沒有忽快忽慢的情況。
拓展資料:
全球上網是做什麼的:面向MIUI用戶提供境外通信服務的APP。目前已支持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等68個國家和地區的上網和通話服務。當前已開通全球上網(國內版)、全球上網(印尼版)、全球上網(印度版)。
『肆』 寬頻連接原理是什麼
寬頻連接在基本電子和電子通訊是描述續號或者是電子線路包含或者是能夠同時處理指拿較寬的頻率范圍,它是一種相對的描述方式,頻率的范圍愈大,也就是嫌棚頻寬愈高時唯者搭,傳送資料相對增加。那麼寬頻連接原理是什麼呢?
1、 傳統的電話線系統使用的是銅線的低頻部分(4kHz一下頻段)。而ADSL採用DMT(離散多音頻)技術,將原來電話線路okHz到1.1MHz頻段劃分成256個頻寬為4.3khz的子頻帶。
2、 其中,4khz以下頻段人用於傳送POTS(傳統電話業務),20KhZ到138KhZ的頻段用來傳送上行信號,138KhZ到1.1MHZ的頻段用來傳送下行信號。DMT技術可以根據線路的情況調整在每個信道上所調制的比特數,以便充分的地利用線路。子信道的信噪比越大,在該信道上調制的比特數越多,某個子信道餓信噪比很差,則棄之不用。ADSL可達到上行640kbps、下行8Mbps的數據傳輸率。
3、 對於原先的電話信號而言,仍使用原先的頻帶,而基於ADSL的業務,使用的是話音以外的頻帶。原先的電話業務不受任何影響。
以上就是對於寬頻連接原理是什麼的相關內容。
『伍』 Wi-Fi連接網路原理是怎樣的(請詳細)
Wi-Fi網路工作原理塌敗
Wi-Fi與無線電信號非常相似,都藉助波傳輸數據。這些波擁有不同的頻率、振幅和周期。Wi-Fi做著與無線電相同的事情,以一個截然不同的頻率進行數據傳輸。
至少需要一個ap和一個或一個以上的hi。AP每100ms將SSID經由信號台分組廣播一次,信號台分組的傳輸速率是1 Mbit/s,並則侍且長度相當的短,所以這個廣播動作對網路性能的影響不大。因為Wi-Fi規定的最低傳輸速率是1 Mbit/s,所以確保所有的Wi-Fi hi端都能收到這個SSID廣播分組,hi可以藉此決定是否要和這一個SSID的AP連接。
用戶可以設置要連接到哪一個SSID。Wi-Fi總是孫衫吵對客戶端開放其連接標准,並支持漫遊。但亦意味著,一個無線適配器有可能在性能上優於其他的適配器。由於它是通過空氣傳送信號,所以和非交換乙太網有相同的特點。
『陸』 互聯網是如何連接在一起的
互聯網
上面的網路非常接近我們所謂的 Internet,但是我們缺少一些東西。
我們不太可能在世界的每個地方之間都鋪設上電纜,事實上,電話基礎設施已經先於網路基礎設施連接起了全世界,這是我們需要完美的電線。
為了將我們的網路連接到電話基礎設施,我們需要一種稱為數據機 (俗稱"貓") 的特殊設備,這個設備可以將來自我們網路的信息轉換為可由電話基礎架構管理的信息,反之亦然。
(相信不少小夥伴都還記得需要「撥號上網」的日子,這就是把網路接入電話基礎設施的過程,現在已經優化了)
到此,我們的網路已經連上了電話基礎架構。
但我們的目的是把消息發送給我們要到達的其他網路——目前為止,這一整套網路都是基於自己的目的搭建的——為此,我們還需要把網路連接到 Internet 服務提供商(ISP)。
ISP 是管理一些特殊路由器的公司,這些路由器都鏈接在一起,並且還可以訪問其他 ISP 的路由器。
(中國的 ISP 服務商耳熟能詳:電信、網通、移動、聯通、鐵通等。)
因此,來自我們網路的消息將通過這么多 ISP 網路搭建的基礎網路架構來傳送到目標網路——互聯網的基礎結構也由這個網路組成。
現在經過一系列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三層 ISP 結構的網際網路了:
由此,整個互聯網基礎架構就搭設好了。(實際更復雜)
尋找目標終端
如果要把消息發送到計算機,則必須要指定 IP 地址,它是由一系列由點分割的四個數字組成,例如:192.168.2.10。
這對於計算機來說完全是可以的,但我們人類卻很難記住這種地址。
於是我們給 IP 地址加上了一個易於理解的名字,即 域名 domain name。
原文鏈接:blog.csdn.net/qq939419061/article/details/113502704
『柒』 境外隨身WiFi的原理是什麼為什麼去各個國家都能有網路連接
通訊專業的來解答一下,首先這些境外隨身WiFi品牌都和各個國家當地的通訊運營商有合作,然後就是機器本身的技術原理了,像漫磨耐游超人這個品牌的隨身WiFi,是有自己的的iCloudSIM雲識別技術,姿坦能自動識別並連接所處地區的最佳4G網路,獲得了三十多項國家專利技術。漫遊超人官網都有介紹,可以跡游桐去詳細看看。
『捌』 乙太網和FDDI網的工作原理和數據傳輸過程的簡述是什麼
乙太網是當今現有區域網採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協議標准,組建於七十年代早期。Ethernet(乙太網)是一種傳輸速率為10Mbps的常用區域網(LAN)標准。在乙太網中,所有計算機被連接一條同軸電纜上,採用具有沖突檢測的載波感應多處訪問(CSMA/CD)方法,採用競爭機制和匯流排拓樸結構。基本上,乙太網由共享傳輸媒體,如雙絞線電纜或同軸電纜和多埠集線器、網橋或交換機構成。在星型或匯流排型配置結構中,集線器/交換機/網橋通碰悄過電纜使得計算機、列印機和工作站彼此之間相互連接。
乙太網具有的一般特徵概述如下:
共享媒體:所有網路設備依次使用同一通信媒體。
廣播域:需要傳輸的幀被發送到所有節點,但只有定址到的節點才會接收到幀。
CSMA/CD:乙太網中利用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方法(CarrierSenseMultipleAccess/CollisionDetection)以防止twp或更多節點同時發送。
MAC地址:媒體訪問控制層的所有Ethernet網路介面卡(NIC)都採用48位網路地址。這種地址全球唯一。
Ethernet基本網路組成:
共享媒體和電纜:10BaseT(雙絞線),10Base-2(同軸細纜),10Base-5(同軸粗纜)。
轉發笑賀渣器或集線器:集線器或轉發器是用來接收網路設備上的大量乙太網連接的一類設備。通過某個連接的接收雙方獲得的數據被重新使用並發送到傳輸雙方中所有連接設備上,以獲得傳輸型設備。
網橋:網橋屬於第二層設備,負責將網路劃分為獨立的沖突域獲分段,達到能在同一個域/分段中維持廣播及共享的目標。網橋中包括一份涵蓋所有分段和轉發幀的表格,以確保分段內及其周圍的通信行為正常進行。
交換機:交換機,與網橋相同,也屬於第二層設備,且是一種多埠設備。交換機所支持的功能類似於網橋,但它比網橋更具有的優勢是,它可以臨時將任意兩個埠連接在一起。交換機包括一個交換矩陣,通過它可以迅速連接埠或解除埠連接。與集線器不同,交換機只轉發從一個埠到其它連接目標節點且不包含廣播的埠的幀。
乙太網協議:IEEE802.3標准中提供了以太幀結構。當前乙太網支持光纖和雙絞線媒體支持下的四種傳輸速率:
10Mbps_10Base-TEthernet(802.3)
100Mbps_FastEthernet(802.3u)
1000Mbps_GigabitEthernet(802.3z))
10GigabitEthernet_IEEE802.3ae
乙太網簡史:
1972年,羅伯特??梅特卡夫(RobertMetcalfe)和施樂公司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XeroxPARC)的同事們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套實驗型的乙太網系統,用來實現XeroxAlto(一種具有圖形用戶界面的個人工作站)之間的互連,這種實驗型的乙太網用於Alto工作站、伺服器以及激光列印機之間的互連,其數據傳輸率達到了2.94Mbps。
梅特卡夫發明的這套實驗型的網路當時被稱為AltoAloha網。1973年,梅特卡夫將其命名為乙太網,並指出這一系統除了支持Alto工作站外,還可以支持任何類型的計算機,而且整個網路結構已經超越了Aloha系統。他選擇「以太」(ether)這一名詞作為描述這一網路的特徵:物理介質(比如電纜)將比特流傳輸到各個站點,就像古老的拍滑「以太理論」(luminiferousether)所闡述的那樣,古代的「以太理論」認為「以太」通過電磁波充滿了整個空間。就這樣,乙太網誕生了。
最初的乙太網事一種實驗型的同軸電纜網,沖突檢測採用CSMA/CD。該網路的成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1980年,三家公司(數字設備公司、Intel公司、施樂公司)聯合研發了10M乙太網1.0規范。最初的IEEE802.3即基於該規范,並且與該規范非常相似。802.3工作組於1983年通過了草案,並於1985年出版了官方標准ANSI/IEEEStd802.3-1985。從此以後,隨著技術的發展,該標准進行了大量的補充與更新,以支持更多的傳輸介質和更高的傳輸速率等。
1979年,梅特卡夫成立了3Com公司,並生產出第一個可用的網路設備:乙太網卡(NIC),它是允許從主機到IBM終端和PC機等不同設備相互之間實現無縫通信的第一款產品,使企業能夠以無縫方式共享和列印文件,從而增強工作效率,提高企業范圍的通信能力。
乙太網和IEEE802.3:
乙太網是Xerox公司發明的基帶LAN標准。它採用帶沖突檢測的載波監聽多路訪問協議(CSMA/CD),速率為10Mbps,傳輸介質為同軸電纜。乙太網是在20世紀70年代為解決網路中零散的和偶然的堵塞而開發的,而IEEE802.3標準是在最初的乙太網技術基礎上於1980年開發成功的。現在,乙太網一詞泛指所有採用CSMA/CD協議的區域網。乙太網2.0版由數字設備公司、Intel公司和Xerox公司聯合開發,它與IEEE802.3兼容。
乙太網和IEEE802.3通常由介面卡(網卡)或主電路板上的電路實現。乙太網電纜協議規定用收發器將電纜連到網路物理設備上。收發器執行物理層的大部分功能,其中包括沖突檢測及收發器電纜將收發器連接到工作站上。
IEEE802.3提供了多種電纜規范,10Base5就是其中的一種,它與乙太網最為接近。在這一規范中,連接電纜稱作連接單元介面(AUI),網路連接設備稱為介質訪問單元(MAU)而不再是收發器。
1.乙太網和IEEE802.3的工作原理
在基於廣播的乙太網中,所有的工作站都可以收到發送到網上的信息幀。每個工作站都要確認該信息幀是不是發送給自己的,一旦確認是發給自己的,就將它發送到高一層的協議層。
在採用CSMA/CD傳輸介質訪問的乙太網中,任何一個CSMA/CDLAN工作站在任何一時刻都可以訪問網路。發送數據前,工作站要偵聽網路是否堵塞,只有檢測到網路空閑時,工作站才能發送數據。
在基於競爭的乙太網中,只要網路空閑,任一工作站均可發送數據。當兩個工作站發現網路空閑而同時發出數據時,就發生沖突。這時,兩個傳送操作都遭到破壞,工作站必須在一定時間後重發,何時重發由延時演算法決定。
2.乙太網和IEEE802.3服務的差別
盡管乙太網與IEEE802.3標准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別。乙太網提供的服務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第一層和第二層,而IEEE802.3提供的服務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第一層和第二層的信道訪問部分(即第二層的一部分)。IEEE802.3沒有定義邏輯鏈路控制協議,但定義了幾個不同物理層,而乙太網只定義了一個。
IEEE802.3的每個物理層協議都可以從三方面說明其特徵,這三方面分別是LAN的速度、信號傳輸方式和物理介質類型
『玖』 計算機網路連接原理是什麼(越詳細越好)
連接原理是TCP/IP原理..
我目前也正在學.
TCP/IP的通訊協議
這部分簡要介紹一下TCP/IP的內部結構,為討論與互聯網有關的安全問題打下基礎。TCP/IP協議組之所以流行,部分原因是因為它可以用在各種各樣的信道和底層協議(例如T1和X.25、乙太網以及RS-232串列介面)之上。確切地說,TCP/IP協議是一組包括TCP協議和IP協議,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協議、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協議和其他一些協議的協議組。
TCP/IP整體構架概述
TCP/IP協議並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層參考模型。傳統的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是一種通信協議的7層抽象的參考模型,其中每一層執行某一特定任務。該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種硬體在相同的層次上相互通信。這7層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話路層、表示層和應用層。而TCP/IP通訊協議採用了4層的層級結構,每一層都呼叫它的下一層所提供的網路來完成自己的需求。這4層分別為:
應用層:應用程序間溝通的層,如簡單電子郵件傳輸(SMTP)、文件傳輸協議(FTP)、網路遠程訪問協議(Telnet)等。
傳輸層:在此層中,它提供了節點間的數據傳送服務,如傳輸控制協議(TCP)、用戶數據報協議(UDP)等,TCP和UDP給數據包加入傳輸數據並把它傳輸到下一層中,這一層負責傳送數據,並且確定數據已被送達並接收。
互連網路層:負責提供基本的數據封包傳送功能,讓每一塊數據包都能夠到達目的主機(但不檢查是否被正確接收),如網際協議(IP)。
網路介面層:對實際的網路媒體的管理,定義如何使用實際網路(如Ethernet、Serial Line等)來傳送數據。
TCP/IP中的協議
以下簡單介紹TCP/IP中的協議都具備什麼樣的功能,都是如何工作的:
1. IP
網際協議IP是TCP/IP的心臟,也是網路層中最重要的協議。
IP層接收由更低層(網路介面層例如乙太網設備驅動程序)發來的數據包,並把該數據包發送到更高層---TCP或UDP層;相反,IP層也把從TCP或UDP層接收來的數據包傳送到更低層。IP數據包是不可靠的,因為IP並沒有做任何事情來確認數據包是按順序發送的或者沒有被破壞。IP數據包中含有發送它的主機的地址(源地址)和接收它的主機的地址(目的地址)。
高層的TCP和UDP服務在接收數據包時,通常假設包中的源地址是有效的。也可以這樣說,IP地址形成了許多服務的認證基礎,這些服務相信數據包是從一個有效的主機發送來的。IP確認包含一個選項,叫作IP source routing,可以用來指定一條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之間的直接路徑。對於一些TCP和UDP的服務來說,使用了該選項的IP包好象是從路徑上的最後一個系統傳遞過來的,而不是來自於它的真實地點。這個選項是為了測試而存在的,說明了它可以被用來欺騙系統來進行平常是被禁止的連接。那麼,許多依靠IP源地址做確認的服務將產生問題並且會被非法入侵。
2. TCP
如果IP數據包中有已經封好的TCP數據包,那麼IP將把它們向『上』傳送到TCP層。TCP將包排序並進行錯誤檢查,同時實現虛電路間的連接。TCP數據包中包括序號和確認,所以未按照順序收到的包可以被排序,而損壞的包可以被重傳。
TCP將它的信息送到更高層的應用程序,例如Telnet的服務程序和客戶程序。應用程序輪流將信息送回TCP層,TCP層便將它們向下傳送到IP層,設備驅動程序和物理介質,最後到接收方。
面向連接的服務(例如Telnet、FTP、rlogin、X Windows和SMTP)需要高度的可靠性,所以它們使用了TCP。DNS在某些情況下使用TCP(發送和接收域名資料庫),但使用UDP傳送有關單個主機的信息。
3.UDP
UDP與TCP位於同一層,但對於數據包的順序錯誤或重發。因此,UDP不被應用於那些使用虛電路的面向連接的服務,UDP主要用於那些面向查詢---應答的服務,例如NFS。相對於FTP或Telnet,這些服務需要交換的信息量較小。使用UDP的服務包括NTP(網落時間協議)和DNS(DNS也使用TCP)。
欺騙UDP包比欺騙TCP包更容易,因為UDP沒有建立初始化連接(也可以稱為握手)(因為在兩個系統間沒有虛電路),也就是說,與UDP相關的服務面臨著更大的危險。
4.ICMP
ICMP與IP位於同一層,它被用來傳送IP的的控制信息。它主要是用來提供有關通向目的地址的路徑信息。ICMP的『Redirect』信息通知主機通向其他系統的更准確的路徑,而『Unreachable』信息則指出路徑有問題。另外,如果路徑不可用了,ICMP可以使TCP連接『體面地』終止。PING是最常用的基於ICMP的服務。
5. TCP和UDP的埠結構
TCP和UDP服務通常有一個客戶/伺服器的關系,例如,一個Telnet服務進程開始在系統上處於空閑狀態,等待著連接。用戶使用Telnet客戶程序與服務進程建立一個連接。客戶程序向服務進程寫入信息,服務進程讀出信息並發出響應,客戶程序讀出響應並向用戶報告。因而,這個連接是雙工的,可以用來進行讀寫。
兩個系統間的多重Telnet連接是如何相互確認並協調一致呢?TCP或UDP連接唯一地使用每個信息中的如下四項進行確認:
源IP地址 發送包的IP地址。
目的IP地址 接收包的IP地址。
源埠 源系統上的連接的埠。
目的埠 目的系統上的連接的埠。
埠是一個軟體結構,被客戶程序或服務進程用來發送和接收信息。一個埠對應一個16比特的數。服務進程通常使用一個固定的埠,例如,SMTP使用25、Xwindows使用6000。這些埠號是『廣為人知』的,因為在建立與特定的主機或服務的連接時,需要這些地址和目的地址進行通訊。
『拾』 網路互連的基本原理
1、網路互連的要求
(1)在網路之間提供一條鏈路,至少需要一條物理和鏈路控制的鏈路;
(2)提供不同網路節點的路由選擇和數據傳送;
(3)提供網路記賬服務,記錄網路資源使用情況,提供各用戶使用網路的記錄及有關狀態信息;
(4)在提供網路互連時,應盡量避免由於互連而降低網路森者的通信性能;
(5)不修改互連在一起的各網路原有的結構罩核和協議。
2、網路互連的層次
(1)物理層
用於不同地理范圍內的網段的互連。
工作在物理層的網路設備是中繼器、集線器。
(2)數據鏈路層
用於互連兩個或多個同一類的區域網,此悶薯傳輸幀。
工作在數據鏈路層的網間設備是橋接器(或網橋)、交換機。
(3)網路層
主要用於廣域網的互連中,
工作在網路層的網間設備是路由器、第三層交換機。
(4)高層
用於在高層之間進行不同協議的轉換
工作在第三層的網間設備稱為網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