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該不該給小學生配手機
如果配的是兒童手機,那麼很有必要。起碼父母和孩子可以隨時聯系,同時還有定位、求助等功能,是很實用的,但是也就這幾種功能,沒有什麼娛樂項目,不用擔心孩子玩手機上癮。
但是如果是一般的智能手機,那就沒什麼必要了。手機最主要其實還是通訊功能,用兒童手機足夠了。
2. 農村孩子的童年正在發生變化,大多孩子沉迷於手機游戲,這是為什麼
隨著網路時代快速發展,智能手機普遍全球,智能手機和網路也在悄悄地改變人農村孩子的童年。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沉迷於手機游戲,本來可以帶給人們很多便利的智能手機卻在傷害著農村孩子的身體,影響著他們的成長。
很多年輕的父母意識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其實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影響是一生都會深深烙印在身上的。所以教育要從童年抓起,不能讓孩子們在童年時期就沉迷於手機游戲,迷失在網路中。改變農村孩子沉迷游戲的現狀,需要家長和孩子的共同努力。
3. 現在智能手機幾乎人手一部,手機已然成了標配,然而不玩手機,你能做到嗎為什麼
真的有點難,生活離不開 手機 了,新聞熱點是從手機獲取,通信方便,支付方便,購物方便,可以豐富知識面,主要好玩?
4. 代表建議開發未成年人專用手機,未成年使用手機是否會成為趨勢
建議開發未成年人專用手機,未成年人使用手機現在已經是一個大的趨勢了,這個我們是要承認的,開發未成年人專用的手機是更有利於孩子健康的學習和生活的。因為別的孩子都有的,你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總比別人差一點吧,使用手機這是一個大的趨勢,但是說規范使用手機卻並沒有提到應該提到的高度。
為啥那人控制不了自己現在是常有的事情,成年人都控制不了自己,更何況是未成年人呢,也就是他可能也有向學的心,他也想好好學習也想在成績方面有進步,但是她控制不住自己,碰到手機就想玩游戲就不想學習了,沒有辦法專心學習呢,家長要努力學習以及應用的提供方,也可以做出屬於自己的一份貢獻,這需要多方聯合,不是一方的努力就可以搞定的。
5. 什麼時候給孩子買一部智能手機合適
(1)影響三觀建設還為時過早
眾所周知,13歲之前的孩子屬於兒童期。無論身體發育進展到哪個階段,他們一般還是13歲以內的孩子,尤其是心理年齡和心理年齡。
童年的孩子沒有自製力。他們很容易被網上亂七八糟的信息所吸引,甚至被一些黑幕產業鏈所利用,可能在網上交到錯誤的壞朋友。這些都與孩子認知不完全,三觀不完善有關。
所以比爾蓋茨不允許孩子在13歲之前打開潘多拉魔盒,對於13歲以下的孩子來說太早了。
2 13歲是孩子生命的分界點
當然,家長也要注意幫孩子篩選手機里存儲的手機軟體。
6. 隨著手機的崛起,電視機是否快要被淘汰
隨著手機的崛起,電視機是有可能要被淘汰的,因為未來的世界是一個電子化,數字化的時代,隨著手機的應用的不斷強大,屏幕的不斷擴大,是有可能導致電視的不斷淘汰的,但應該達不到完全被取代,還是會有一些懷舊的人會使用。
在時代的縮影下,手機功能的不斷強大,電視機慢慢就會退出歷史舞台,但是電視台等通過衛星轉播的節目,應該不會消失,因為還可以通過網路進行觀看,而作為陪伴過我們童年的電視機,我們也可以偶爾收看,因為那些物品還是承載著我們這一代的記憶,這些記憶也是值得珍藏的。
7. 如果沒有手機,沒有網路,我們是不是會過得更快樂
網路是把雙刃劍,用好了你會受益一生,例如現在在網路上開直播的,做自媒體的,做微商的,都有許多賺錢的;如果你用不好那就會容易傷到自己,例如那些沉迷游戲的青少年們,所以就看你們自己怎麼利用了。
8. 新一代青少年的童年沉浸於智能手機,你怎樣看待
我覺得我們應該客觀理智看待這一現象,因為手機成為方便每一個人的工具已經非常普遍。所以不應緊緊抓住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來評價。
那我們該不該給孩子們配備手機呢?個人認為真沒必要,年齡小的可以配置兒童手錶,兒童手錶可以電話聯系還可以定位,是個很方便的工具。年齡大點的,我們可以配個手機放家裡,畢竟現在座機已慢慢消失。嚴厲禁止孩子帶手機到學校,不定時檢查手機,允許孩子玩點小游戲,但農葯之類的網游最好禁止。還要注意孩子玩手機的時間,孩子眼睛發育未定型,長時間玩手機會對視力造成不可修復的傷害。
9. 我發現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交通通信網路越來越方便的同時,這個時代的小孩整天就只顧著玩手機了
確實,現在的孩子們的童年純粹就是在電腦、手機、電視上度過的。金色童年變成了電腦童年,手機同年,一個個的視力下降,腰椎突出,頸椎彎曲。必須給孩子們改變這種情況。
1.大人要身先士卒,在家要剋制不玩手機,如果有使用手機的情況,用完了趕緊放下。多陪陪孩子。
2.多做些親自活動,比如一塊收拾屋子打掃衛生,一塊擇菜,和孩子一塊做玩具,交給孩子們畫圖。
3.如果可以的話,卸載手機和電腦上的游戲,拆除寬頻,斷了wifi,讓孩子想玩都沒法玩。現在手機流量都很多,如果不玩游戲,平時正常用根本都用不了。
以上。
10. 對於小學生玩手機你怎麼看
立約,就是第一次給孩子手機時跟孩子約定手機的所有權是父母的、孩子只有使用權,以後一旦使用不當,父母有權收回。
有了這條約定,孩子在被限制、監督的時候就不會那麼不舒服。有的父母一時興起或者從小就用手機當電子保姆,任由孩子沉浸其中,等孩子成績不佳或者面臨考試時就開始限制甚至沒收。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一大根肉骨頭扔給狗狗,人家啃得津津有味的時候你突然想拿走,招致的反抗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調查還顯示,盡管「父母對孩子的規定、監督、限制遠遠高於對孩子的支持,但學習好的學生在玩網路游戲方面能獲得更多的支持」。對人不對事,玩游戲本來是所有孩子的權利,變成了某些孩子的福利,讓成績不好的孩子玩的時候也不理直氣壯,一旦逮到機會玩自然不願放手。
很少有家長提到孩子玩網路游戲不皺眉頭的,與「超過九成學生認為網路游戲使業余時間更愉快,近七成認為網路游戲帶來幸福生活的能量」的調查結果形成強烈反差。家長對網路游戲的負面感受,根源之一在於對兒童的游戲權缺乏認知。中國兒童中心幾年前的一項調查顯示,75%的家長沒有聽說過「兒童權利」。
盡管我國早在1990年就簽署了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但公眾對兒童的生存權、受保護權、發展權和參與權等基本權利的知曉率仍舊很低。很多高度關注甚至只關注學習成績的中小學生家長,可能沒有想過「兒童享有休閑、娛樂和玩耍的權利」,不知道游戲是孩子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是童年的一種很重要、很有價值的活動。
這一代中小學生被稱為網路原住民,手機和網路對他們而言,關乎娛樂,關乎學習,關乎群體歸屬感,甚至關乎生存方式。父母如果還抱著網路游戲必然令孩子玩物喪志的陳見,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認識網路游戲的正面價值,後面的監管和引導已然先輸一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