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信號 > 手機網路對大學生影響

手機網路對大學生影響

發布時間:2022-08-08 12:39:28

❶ 手機對大學生學習的負面影響

手機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主要在於學生自己的自控力不足,耗費在手機上的時間過長,可能本來要學習,被手機打斷的次數會多。從而無法專注。

手機網路對大學生的存在的危害有哪些

手機不過是一種工具 就像雙刃劍 看你怎麼使用
手機輻射 這點是人們常討論的 不過我覺得還不至於造成什麼危害。。。 手機質量問題 比如電池爆炸 使用過程中燙傷等等 不過這些是個例 還不至於讓人因噎廢食
現在的手機性能越來越強大 功能越來越多 無線網路的發展等 手機連帶的功能也越來越多 導致很多人會沉迷手機
社交網路 微信 陌陌等 拉近了人們的距離 也隔離了身邊的人 手機看網路小說 很多人會對小說著迷 沉迷於虛幻的「空間」(我就喜歡看小說)

❸ 手機網路對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

手機上網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

1.1 滿足信息資訊的需求——快捷地了解社會的變化

作為每一個社會人,都具有群體性需求,對信息需求是我們的天然需求之一.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後備力量,他們容易接受新知識,非常關注周圍世界的發展和變化,有著非常強烈的願望去了解社會.因此利用手機上網可以能夠讓他們及時方便快捷地了解各種動態信息.我們每個人都不希望被孤立,被社會所遺忘,信息的暢通會使人們增強交流和信任,消除誤會.因為信息能夠消除人們之間的不確定性.再者現在的傳播渠道非常多,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媒介了解社會,了解世界各國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但是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獲取信息的通道局限性很大,它會受到設備、時間、地點等各方面的影響,而運用手機上網,會克服很多這些方面的不足.手機與電腦相比較,具有便於攜帶的優點,有著方便移動的優勢,人們隨時隨地就可以打開網路,它的上網功能相當於一台強大的移動智能化電腦,這就使得利用手機上網的人數飛速地增長,特別是遠離父母約束的大學生群體.

對於大學生而言,他們使用手機網路,熟悉和掌握信息技術,可以為今後適應社會奠定一定的基礎

❹ 手機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消極影響的表現

1、增加被騙幾率,產生信任危機

智能手機能使大學生認識陌生的網友,這些網友可能讓他們覺得親近投緣,進而會引發他們內心的剖白並全心全意的交付出信任。但這種親密卻可能只是一種偽親密,是虛假且淺薄的。

網路上的信息真真假假,難以辨別,或許有些大學生自認為自己是站在正義一方的,但實際上卻是助紂為虐。而這些很可能讓大學生感覺受到了難以彌補的傷害,漸漸對他人、對社會失去基本的信任,用最大的惡意去揣度所有事情。

2、減少面對面交流機會,淡化彼此感情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23.56%的大學生選擇只要手機能聯系的絕不見面;74.52%的大學生則選擇遠的手機聯系,近的當面交流;而僅有1.92%的大學生選擇很少使用手機交流。他們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越長,則現實的人際交往時間越少。

3、形成手機交往依賴,現實社交能力減弱

智能手機能夠讓大學生在網路平台上暢所欲言,使他們願意在社交軟體上釋放本性,滔滔不絕,但卻逐漸在現實生活中變得寡言少語。根據調查表明,76.92%的大學生存在這種情況,由此可以看出手機在促進大學生釋放個性的同時降低了現實社交能力。

4、近視加深

雖然大學生已經成年了,近視加深不會很嚴重,但是過度用眼依然會增加度數的。

5、頸椎病

頸椎病越來越年輕化,尤其是長期看手機的人。

❺ 手機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消極影響的原因分析

手機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消極影響的原因分析如下:

1、現實人際關系趨於淡漠化

手機網路上花費的時間越多,現實中與人交往的時間就越少。有專家學者指出,人與人之間感情的產生主要是通過彼此間不斷的相互接觸並逐步深化的,而隨著相互接觸頻率的減少,彼此間的感情也會隨之淡化。

彼此之間現實情感交流不重視,如我們平時所說的手機「低頭族」現象,這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礙了彼此之間感情的深入發展。

2、弱化了人際交往責任感和信任度

作為一種交流溝通媒介,手機網路將人們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巨大的社會關系網,但這張關系網具有虛擬性,看不見也摸不著。在這張關系網中,有時候互相交流的雙方對彼此根本不了解,甚至是陌生人。

由於這一特點,人們在進行網路交流時,幾乎不受現實社會中法律法規和道德的約束,也不用為自己的不良言行承擔相應的責任,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際交往的責任感。

3、有礙現實人際溝通能力的提升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要提高自身的競爭力,一方面是要擁有完備的科學文化知識,另一方面需要具有強大的與人交往的能力。在人際交往能力中,人際交流溝通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人際交流溝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交往能力的強弱。

人們在通過手機網路進行交往時,主要藉助於第三方通信軟體以互相發送文字或圖片的方式進行交流,弱化了現實情緒和情感上的互動,交往雙方所包含的情緒和情感主要是通過文字或者圖片的方式來傳達。

智能手機對人體有影響:

1、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大拇指打字發微信,食指和中指在屏幕上滑來掃去,可能是很多人每天最頻繁的「活動」。瑞士一項最新研究稱,經常使用智能手機會在大腦處理觸覺的部分留下強烈「印記」。

2、研究負責人阿爾克·高希表示,智能手機使用越頻繁,大腦體感皮層的活動越強烈,而這種頻繁觸摸的動作最終可能會重塑大腦指揮手指工作的方式。這種改變可能不全是好消息,如有證據表明,過度使用智能手機可能與運動功能障礙及慢性疼痛有關。也有研究人員認為,頻繁使用智能手機可能導致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智能手機

❻ 網路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網路及手機上網成癮會對學生的身體健康造成很多不利影響,很多大學生反映頭痛,方向感差。記不住電話,記憶力越來越差,睡眠質量急劇降低,造成他們緊張,煩躁,給大學生們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最近出現一種低頭族,說的就是那些低著頭,走路也玩手機的人,大學生佔了大多數,低著頭玩手機,很容易造成個人受到傷害,一旦有不幸發生會給大學生們及其他們的家人帶來心理傷害,導致不可消除的心理陰影。市場上的手機更新換代迅速,新款手機和功能對追求新鮮的大學生產生極大的誘惑力,同學中的手機手機攀比,加深大學生攀比心理,而大學生彼此攀比就容易產生群體效應。

具體包括,視力會產生模糊,對視力影響極大,最近越來越多的人的近視,而且近視程度越來越厲害,其中原因之一是他們經常玩電腦游戲,原因二是他們也長時間拿著手機玩。一天二十四小時手機不離手。過度依賴手機,關注手機里的網友,過多投入感情,遠離實踐生活,遠離社交,對別人產生懷疑,不信任他人,難以建立正確的人際交往關系,疏遠親朋好友,導致大學生越來越缺少安全感。沉溺於網路世界,學生對於現實世界的關注程度會顯著下降,同時,沉溺於網路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往往選擇的是如何逃避,而不是積極地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沉溺於網路世界,不利於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

❼ 網路發展對大學生的影響及應對措施有哪些

一、網路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
(一)網路帶來大學生生活方式的改變,在網路中,大學生的文化生活得到極大豐富,他們可以同時以文字、聲音、圖像等形式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和娛樂節目,一些思潮、觀念、生活方式、學習方式、消費方式、娛樂方式等都會通過各種渠道對學生產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
(二)網路為大學生的生活提供了使利,大學生利用日漸成熟的電子商務,在網上購買教材、衣服、電腦等,也可以在網路上交易二手商品;還可以在網上為自己手機充話費,更改電話服務套餐;還可以通過遠程網路視頻和遠方的親人面對面的交流。
(三)網路為大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便利。過去,學生基本上從老師及課本上獲得知識;查閱資料,往往只能到圖書館才能實現。隨著高校招生人數擴增,各高校圖書館資源都十分緊張,壓力很大,並且圖書館到了下班時間,就會閉館,所以許多同學很難能及時查詢到所需資料。網路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網際網路及數字圖書館的出現,大學生不僅可以很方便的查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還可以及時了解國內外大事件及學校的重大工作安排。
(四)網路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便利,大學生可以通過招聘單位的網站了解一些招聘信息,通過發Email的方式同招聘單位取得聯系。這樣,大大減少了應聘的盲目性,既減少了經濟開支,也節省了很多時間和精力。
(五)網路帶來大學生交往方式的改變,網上交友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一種重要方式,由於網路的虛擬性,這種方式去除了互動雙方的諸多社會屬性,網友可以直接交流思想,使個人有更多的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既可推心置腹,又可任意調侃,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緩解了生活中交友的心理壓力,擴大了交際面。
二、網路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網路對大學生也存在著很多消極影響。
(一)網路文化的虛擬性容易導致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障礙。網路文化的虛擬世界中,為大學生提供了與外界交流的途徑,這種交流是廣泛、安全和隱匿的,人們可以時刻扮演著自己非現實的理想角色,可以在虛擬的環境中為所欲為而不用受過多的約束。這番虛擬的環境對於好奇心強,喜歡憧憬、刺激,幻想新奇的大學生們來說是極具誘惑力的。網路社交雖然可以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有一定的正面影響,但同時由於脫離了現實交往,長期處於虛擬狀態,在互聯網上得到情感認同與滿足的同時,很多大學生開始由心理上對網路的強烈歸屬感和依賴感延展到對現實的厭倦與冷漠,在這種消極的不為世情所動的抵觸心理下,自我封閉和網路雙重人格的形成便在所難免。更使得大學生網民容易游離於集體、群體之外,現實的人際關系淡漠、交往困難,這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他們忽視現實中的人際交往。
(二)網路文化的交互性和開放性容易導致大學生身心受到危害,由於互聯網的開放性、匿名性和交互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藉助網路工具交流溝通,大量不良信息,如封建迷信、色情暴力、流言蜚語、反動言論等不健康的信息以及低級趣味的網上游戲不經意間便在網路上泛濫。大學生群體正處於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建立的關鍵時期,其本身又缺乏對信息的准確判斷,極易受到網路文化不良觀念的干擾,引起人格扭曲。互聯網的隱蔽性更是加劇了網路不良文化對大學生人格的影響,藉由互聯網的隱蔽性進行的欺詐、誹謗等,對於大學生的正常生活學習、甚至個人物質利益都有著嚴重的危害。由於網路傳播具有速度快、范圍廣和極易被復制的特點,有害信息在網上滋生蔓延的速度超過以往任何傳統媒介。網路輿論極易成為整個大學生信息輿論系統的不穩定因素。
(三)網路文化導致大學生道德意識弱化。由於網路文化具有多元性、開放性和自由性,網路的發展,加速了各種文化之間的相互吸收、融合,使其在廣泛傳播中得到發展。網路文化無形中影響了大學生的各種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也容易使一些西方國家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滲透到大學生中,破壞他們已有的思想、價值和文化。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在虛擬空間難免發生改變,在沒有形成穩定的世界觀和獨立價值判斷能力之前,如果沒有適當的引導,就會處於尋求新鮮刺激的心理狀態,從網上獲取和傳播各類信息,導致一些不良行為的發生和不良信息的傳播,對大學生社會化產生不良影響。如果缺乏清醒認識,久而久之,就會導致道德意識弱化、價值判斷能力弱化,進而產生道德危機。

❽ 大學生課堂使用手機 利弊怎麼看

結論:大學生課堂使用手機,利弊參半。
資料顯示,94.60%的大學生開通了手機上網功能,而且大部分學生每月使用手機上網的流量在300 M以上。智能手機功能的拓展,不僅激發了大學生對手機的擁有欲,而且對手機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瀏覽網頁、發微信、玩游戲等,幾乎機不離手。一些學校為了保障學生能夠集中精力學習,加強了對學生使用手機的管理,出台專項管理規定禁止學生攜帶手機進入課堂。但開放課程與課堂互動等學習形式是離不開手機的,這就對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手機管理提出了挑戰。
1.智能手機已成為不可缺失的學習助手
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通過調研及數據統計得出結論:一是智能手機已成為大學生上網最主要的終端,已經遠遠超過台式電腦平板電腦;二是大學生是所有網民群體中上網時間最長的,其顯著標志是手機流量居高不下。有學者通過樣本調查結果顯示:28.8%的被調查者月流量在100M以下,37.71%在100M到300M之間,還有33.49%是在300M以上,可見大多數學生用於手機消費的支出遠超出公眾的平均水平。
大學生對智能手機情有獨鍾,不僅是因為它具有無線通話、信息傳遞等功能,更主要的是它可以通過互聯網的無線接入,加上安裝各種各樣的第三方應用軟體,從而實現使用功能的無限拓展,成為學習、娛樂、交友的好夥伴。從調查數據統計分析來看,大學生使用手機主要集中在語音通話、查閱資料、微信聊天、發布信息、分享教育資源與交流學習心得、上網沖浪和游戲娛樂。其中87.01%的被調查者明確表示樂意應用智能手機的功能進行移動學習,78.08%的大學生希望學校等教育機構充分利用手機發布教育教學方面的信息資源,82.18%的被調查者希望校方提供 SMS(手機簡訊)和WAP(手機上網)服務,78.64%的大學生希望應用智能手機學習微課程等開放課程。由此可見,目前在當代大學生中智能手機不僅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夥伴,而且已經成為不可離開的學習助手。
2.智能手機對大學生課堂學習的負面影響
智能手機具有的多重功能決定了它的用途的多樣性,因而它在滿足通話、通信等需求的同時,既可以用來實施移動學習,也可以作為聊天娛樂的工具。可以說智能手機的擁有率以及利用其上網的人群以大學生為最。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大學生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長是最長的,已經佔到所有新媒體工具總和的50%以上。這其中,不同年級與不同性別的學生在使用手機上網的時間上又略有區別。從不同年級的學生來分析,以大二年級學生上網時間為最長,平均每天可達到3.34小時以上,而每天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在1.7小時以上。即使上網時間最短的大三年級學生,每天使用網路的時間也在2.72小時以上,而其中使用手機的時間也在1.45小時以上。從不同性別學生來分析,女生手機上網的時長明顯超過男生。
事實上,在課堂上學生除了應用智能手機查閱資料、下載和使用開放課程與微課資源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會利用手機編發簡訊、分享圖片、發送微信、閱讀小說、瀏覽新聞,甚至進行QQ 聊天、玩游戲等。從統計結果來看,大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玩微信或QQ 聊天的佔到57.4%,用於查閱教學資料和分享圖片的僅為36.7%,瀏覽新聞的佔到30%,玩游戲或閱讀小說的佔到36.5%,發送微博或簡訊的達到36%。即便是利用手機查閱教學資料,如果學生僅僅是針對教師的提問簡單地搜索答案來應對,而不是藉助資料深入思考分析,也容易導致學生思維上的惰性,不利於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與能力。
由此可見,智能手機雖然能給大學生帶來學習上的幫助,但它給課堂教學帶來的消極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因而需要對其加強管理。
3.積極引導大學生合理使用智能手機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主導下,教師就是課堂的主角,這種單向灌輸知識的教學方式,如果再加上枯燥的教學內容、單調的講解方式,學生對這樣的課堂教學不感興趣是不難想像的。以往學生是用逃課的方法消極抵抗,如今則用智能手機這一利器「積極應對」,還可以規避了因逃課帶來的風險。因此,對於課堂上不想聽課的學生而言,智能手機就成了「打發這段難熬時光的寶貝」。智能手機更新速度快,新品輕薄小巧、攜帶方便,學生可以很隱蔽在課桌下使用手機「信馬由韁、隨心所欲」。對於學生的這些「小動作」,教學經驗不夠豐富的教師一般是發現不了的,於是一些學校乾脆一禁了之,明文規定不允許學生攜帶手機進入課堂,有的學校則在教室牆上設置手機掛袋,讓學生進入課堂時一人一袋、依次放入。這一方法雖然有效,但卻導致智能手機應用於課堂教學的功能也隨之喪失。
國外的眾多研究表明,利用智能手機進行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增強課堂教學過程的交互作用,讓他們從消極的教育消費者轉變為積極的創造者,從而獲得的主動學習的樂趣和創造性學習的體驗。同時,在課堂上引入開放課程等教育資源,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而且也可以為教師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學空間、優化教學手段。因此在多媒體時代,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智能手機的優勢,引導學生安裝和使用網易公開課等學習類APP,將開放課程等優秀網路資源放到自己的QQ群、博客等空間或學校網路教學平台上,從而積極引導、理智合理地使用智能手機,將智能手機的多重功能在學習上得以充分發揮作用,以避免學生將過多的時間放在利用手機的其他功能上。

❾ 手機對大學生的有利影響

現在的大學課堂已經逐漸進入一種智能化模式,很多老師都會選擇用手機軟體進行課堂打卡,也會選擇在學習軟體上布置作業,對於大學生來說,這是一種即方便又容易促進學習的方式,是非常值得使用的。

其次對於大學生來說,學習的范圍更廣闊了,可以吸收的東西有很多,所以就需要有更多的學習機會,手機就能帶來這樣的學習機會,現在的網路課程十分豐富,我們可以通過手機加強課內學習,也可以豐富課外學習,非常有利於我們的技能提升。
最後,作為大學生,還有一項特別的任務,那就是面臨就業,就業的相關信息,以及適合自己的興趣的相關職業我們都可以通過手機來查詢。總之手機對於大學生來說還是非常有利的,當然前提是我們能好好利用。

閱讀全文

與手機網路對大學生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共享中心沒有網卡 瀏覽:527
電腦無法檢測到網路代理 瀏覽:1377
筆記本電腦一天會用多少流量 瀏覽:597
蘋果電腦整機轉移新機 瀏覽:1381
突然無法連接工作網路 瀏覽:1079
聯通網路怎麼設置才好 瀏覽:1230
小區網路電腦怎麼連接路由器 瀏覽:1056
p1108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215
怎麼調節台式電腦護眼 瀏覽:719
深圳天虹蘋果電腦 瀏覽:955
網路總是異常斷開 瀏覽:617
中級配置台式電腦 瀏覽:1014
中國網路安全的戰士 瀏覽:637
同志網站在哪裡 瀏覽:1422
版觀看完整完結免費手機在線 瀏覽:1464
怎樣切換默認數據網路設置 瀏覽:1114
肯德基無線網無法訪問網路 瀏覽:1290
光纖貓怎麼連接不上網路 瀏覽:1498
神武3手游網路連接 瀏覽:969
局網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