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30年前和15年前和現在人們常用的通信方式是什麼
30年前也就是90年代常用的通信方式:
書信:書信是寫給具體收信人的私人通信;
尋呼機:無線尋呼系統中的被叫用戶接收機;
口信:口頭傳達的信息。
15年前也就是二十世紀初期常用的通信方式:
固定電話:簡稱固話,俗稱座機,指固定在某個位置不移動的電話機;
行動電話:可以在較廣范圍內使用的攜帶型電話終端。
現在常用的通信方式:
現在人常用手機中的通信方式,主要包括:打電話、微信、QQ、電子郵件等。
(1)從固定電話到移動網路時代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四十年,人們通信方式的主要改變:
1、書信的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完善郵政制度,書信也成為最具生命力和最常用的通信方式;
2、BP機:BP機就是信息通知接收器,當傳呼機接收到信息後,即可接通;
3、通信時代帶來通信方式的巨大改變:從1G到2G,再到智能機的誕生,從PC端到移動端,隨之出現的QQ和微信等多種通信方式,這些不僅是通信方式的改變,更是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這一切變化最大的功勞還在於通訊網路的改變。
4、展望未來,5G新變革:通信方式的下一個變化,也許是由5g催生,更快的網速,更低的延遲,讓數據轉移向雲端成為可能。
❷ 電話的發展史
電話的發展史:
1793年,法國查佩兄弟倆在巴黎和里爾之間架設了一條230千米長的接力方式傳送信息的托架式線路。這是一種由16個信號塔組成的通信系統。信號機由信號員在下邊通過繩子和滑輪,操縱支架的不同角度,表示相關的信息。當時,法國和奧地利正在作戰,信號系統只用一個小時就把從奧軍手中奪取埃斯河畔孔代的勝利消息傳到巴黎。以後,比利時、荷蘭、義大利、德國及俄國等也先後建立了這樣的通信系統。據說查佩兩兄弟之一是第一個使用「電報」這個詞的人。
歐洲對於遠距離傳送聲音的研究始於17世紀。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羅伯特·胡克首先提出了遠距離傳送話音的建議。而在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信息的辦法,並且把這種通信方式稱為—Telephone,一直延用至今。
1832年,美國醫生傑克遜在大西洋中航行的一艘郵船上,給旅客們講電磁鐵原理,旅客中41歲的美國畫家莫爾斯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當時法國的信號機體系只能憑視力所及傳訊數英里,莫爾斯夢想著用電流傳輸電磁信號,瞬息之間把消息傳送到數千英里之外。從此以後,莫爾斯的生活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莫爾斯從在電線中流動的電流在電線突然截止時會迸出火花這一事實得到啟發:如果將電流截止片刻發出火花作為一種信號,電流接通而沒有火花作為另一種信號,電流接通時間加長又作為一種信號,這三種信號組合起來,就可以代表全部的字母和數字,文字就可以通過電流在電線中傳到遠處了。1837年,莫爾斯終於設計出了著名的莫爾斯電碼,它是利用「點」、「劃」和「間隔」的不同組合來表示字母、數字、標點和符號。1844年5月24日,在華盛頓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里,莫爾斯親手操縱著電報機,隨著一連串的「點」、「劃」信號的發出,遠在64公里外的巴爾的摩城收到由「嘀」、「嗒」聲組成的世界上第一份電報。
誰發明了電話?
目前,大家公認的電話發明人是貝爾,他是在1876年2月14日在美國專利局申請電話專利權的。其實,就在他提出申請兩小時之後,一個名叫E·格雷的人也申請了電話專利權。
在他們兩個之前,歐洲已經有很多人在進行這方面的設想和研究。早在1854年,電話原理就已由法國人鮑薩爾設想出來了,6年之後德國人賴伊斯又重復了這個設想。原理是:將兩塊薄金屬片用電線相連,一方發出聲音時,金屬片振動,變成電,傳給對方。但這僅僅是一種設想,問題是送話器和受話器的構造,怎樣才能把聲音這種機械能轉換成電能,並進行傳送。
最初,貝爾用電磁開關來形成一開一閉的脈沖信號,但是這對於聲波這樣高的頻率,這個方法顯然是行不通的。最後的成功源於一個偶然的發現,1875年6月2日,在一次試驗中,他把金屬片連接在電磁開關上,沒想到在這種狀態下,聲音奇妙地變成了電流。分析原理,原來是由於金屬片因聲音而振動,在其相連的電磁開關線圈中感生了電流。現在看來,這原理就是一個學過初中物理的學生也知道,但是那個時候這對於貝爾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發現。
格雷的設計原理與貝爾有所不同,是利用送話器內部液體的電阻變化,而受話器則與貝爾的完全相同。1877年,愛迪生又取得了發明碳粒送話器的專利。同時,還有很多人對電話的工作方式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改進。專利之爭錯綜復雜,直到1892年才算告一段落。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原因是,當時美國最大的西部聯合電報公司買下了格雷和愛迪生的專利權,與貝爾的電話公司對抗。長時期專利之爭的結果是雙方達成一項協議,西部聯合電報公司完全承認貝爾的專利權,從此不再染指電話業,交換條件是17年之內分享貝爾電話公司收入的20%。
技術發展
電話發明後的幾十年裡,圍繞著電話的經營、技術等問題,大量的專利被申請,Strowger的「自動撥號系統」減少了人工接線帶來的種種問題,干電池的應用縮小了電話的體積,裝載線圈的應用減少了長距離傳輸的信號損失。1906年,Lee De發明了電子試管,它的擴音功能領導了電話服務的方向。後來貝爾電話實驗室據此製成了電子三極體,這項研究具有重大意義。1915年1月25日,第一條跨區電話線在紐約和舊金山之間開通。它使用了2500噸銅絲,13萬根電線桿和無數的裝載線圈,沿途使用了3部真空管擴音機來加強信號。1948年7月1日,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發明了晶體管。這不僅僅對於電話發展有重大意義,對於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巨大的影響。其後幾十年裡,又有大量新技術出現,例如集成電路的生產和光纖的應用,這些都對通信系統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電話在中國
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在中國掠奪土地和財富的同時,也為中國帶來了近代的郵政和電信。1900年,我國第一部市內電話在南京問世;1904年至1905年,俄國在煙台至牛庄架設了無線電台。中國古老的郵驛制度和民間通信機構被先進的郵政和電信逐步替代。
中華民國時期,中國的郵電通信仍然在西方列強的控制中。加上連年戰亂,通信設施經常遭到破壞。抗戰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出於戰爭需要和企圖長期統治中國的目的,改造和擴建了電信網路體系,他們利用當時中國經濟、技術的落後和政治制度的腐敗,通過在技術、設備、維修、管理等方面對中國的通信事業進行控制。
1949年以前,中國電信系統發展緩慢,到1949年,中國電話的普及率僅為0.05%,電話用戶只有26萬。
1949以後,中央人民政府迅速恢復和發展通信。1958年建起來的北京電報大樓成為新中國通訊發展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十年「文革」,郵電再次遭受打擊,一直虧損,業務發展停滯。到1978年,全國電話普及率僅為0.38%,不及世界水平的1/10,佔世界1/5人口的中國擁有的話機總數還不到世界話機總數的1%,每200人中擁有話機還不到一部,比美國落後75年!交換機自動化比重低,大部分縣城、農村仍在使用「搖把子」,長途傳輸主要靠明線和模擬微波,即使北京每天也有20%的長途電話打不通,15%的要在1小時後才能接通。在電報大樓打電話的人還要帶著午飯去排隊。
1978年,全國電話容量359萬門,用戶214萬,普及率0.43%。
改革開放後,落後的通信網路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政府加快了基礎電信設施的建設,到2003年3月,固定電話用戶數達22562.6億,移 動電話用戶22149.1億戶。
古今中外,多少人曾經為了更快更好地傳遞信息而努力,在電信發展的一百多年時間里,人們嘗試了各種通信方式:最初的電報採用了類似「數字」的表達方式傳送信息;其後以模擬信號傳輸信息的電話出現了;隨著技術的進步,數字方式以其明顯的優越性再次得到重視,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數字移 動電話、光纖數字傳輸……歷史的車輪還在前進。
百年老電話
電話發明至今,從工作原理到外形設計都有不小的變化,下面就請大家跟隨我們一起去走走這條電話百年發展的道路。這些電話都是世界各地的古董電話收藏愛好者們的藏品。
1878年,手持電話
這部電話是由Werner Siemens於1878年在德國製造的。它的聽筒和話筒是一個,聽話和說話時交替使用。
1879年,盒式電話
這部電話配備了Viact製造公司生產的磁力發電機由紅木製成,還配有一個柱狀聽筒。
1880年,貝爾電話
這是第一種在歐洲使用的電話。它取代了電報,比裝有手柄的磁力發動機電話先進。
1881、1882年,磁力發電機壁式電話
左面的電話稱為美國貝爾型,1881年製造,由位於哥本哈根的國際貝爾電話公司使用。L.M.Ericsson製造。這款電話在上世紀末盛行。
1885年,「埃菲爾鐵塔」磁力發電機電話
這款電話由L. M. Ericsson於1885年製造。在當時這是第一款放在桌面上的電話。麥克風設在旋轉臂上,曲柄用來接通交換機。
1885、1902年,磁力發電機壁式電話
由Ferdinand E. Stensen於1885年在哥本哈根製造,是最早的一部由丹麥人製造的電話。這款是在霍森的Emil Mdlers電話公司製造的。
1885年,木支架桌式電話
生產廠商及產地不詳。
1892年,電動折疊櫥式桌面電話
這種電話多數用於家庭、賓館和電話亭。
1892年,帶聽筒的「埃菲爾鐵塔式」電話
這是一部真正的經典電話,1892年,由L. M. Ericsson製造。這款電話流傳全世界,生產近百萬台。
1893年,「咖啡壺式」電話
這款電話在丹麥只有幾個樣品,對收藏者來說它最富吸引力和收藏價值。 1899年,數字機械牆式電話
這種數字機械電話有牆式和桌式兩種。
1900年,直立桌式電話
這種圓肚形桌式電話是青銅鍍鎳的。在掛桿下面有一塊結實的電木。它還有一個可以炫耀的外設聽筒。
1900年,直立錐形桌面電話
這部電話有個綽號叫「油壺」,都是因為它的外形。
1900年,20線分離電話
本款是所謂的20線分離電話。只能用於內部通話,由L. M. Ericsson瑞典製造。
1901年,磁力發電機台式電話
本款是1901年由Ferdinand E. Stensens Telefonfabrik在哥本哈根製造的。注意看它的聽筒,單獨掛在掛鉤上。可能是因為當時電話接入質量不高,有時必需用兩只耳朵聽。
1902年,Kellogg角落台式電話
這種角落台式電話多數用於家庭、辦公室和電話亭。它是由美國哈得伍得電話公司製造的。是從加利弗尼亞一個小鎮的農夫手中買到的。
1902年,公用電池牆式電話
這種電話不需轉動手柄,拿起話筒直接與接線員通話。它是從舊金山一個古玩店中買來的。
1904年,磁力發電機共線電話
本款電話在1904由L.M.Ericssom製造。此款電話可由四個用戶共享一根電話線。 1753年2月17日,用電流進行通信的設想首次在一本名為《蘇格蘭人》的雜志上提出,文章署名為C.M.。
1784年8月15日,一種叫「遙望通信」的視覺通信方式首次在法國里爾和巴黎之間使用。
1796年,英國人休斯提出了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的辦法,並將之命名為Telephone,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1832年,俄國外交家希林製作出用電流計指針偏轉來接收信息的電報機。
1835年,美國人莫爾斯發明了用電磁學原理用於電報傳輸的電報機。
1837年6月,英國人庫克獲得第一個電報發明專利權,他製作的電報機首先在鐵路上獲得使用。
1837~1838年,莫爾斯又發明了將電流「通」和「斷」來編制代表數字和字母的碼—莫爾斯碼。
1843年,莫爾斯修建成了從華盛頓到巴爾的摩的電報線路,全長64.4公里。
1844年5月24日,莫爾斯在國會大廈向巴爾的摩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份電報:「上帝創造了何等的奇跡!」。
1850年8月28日,第一條海纜由約翰和雅各布?布雷特兄弟倆在法國的格里斯-奈茲海角和英國的李塞蘭海角之間的公海里鋪設,但是,只拍發了幾份電報就中斷了。原來,有個打漁人用拖網鉤起了一段電纜,並截下一節高興地向別人誇耀這種稀少的「海草」標本,驚奇地說那裡裝滿了金子。
1876年3月10日,英國蘇格蘭人貝爾發明電話,「沃森先生,快來幫我」成了人類第一句通過電話傳送的語音。當時貝爾將話筒中的酸液濺到了腿上。
1879年,天津與大沽北塘炮台之間架設了電報線。
1882年2月21日,丹高大北電報公司在上海外灘設立了電話交換所。
1895年,俄國人波波夫和義大利人馬可尼分別發明了無線電報機。
1897年5月18日,馬可尼進行橫跨布里斯托爾海峽的無線電通信取得成功。
1900年,上海南京電報局開辦市內電話,當時只有16部電話。
1901年,馬可尼實現了隔著大西洋的無線電通信。
1903年,無線電話試驗成功。
1907年11月8日,法國發明家愛德華?貝蘭在法國攝影協會大樓里表演了他的研製成果—相片傳真。
1919年,帕爾姆和貝蘭德發明了「縱橫制接線器」。十年後,瑞典松茲瓦爾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大型縱橫制電話局。
1920年7月,中華郵政開辦郵傳電報業務。
1937年,英國人里夫斯提出用脈沖所有組合來傳送語音信息的方法(脈沖編碼調制)。
1945年10月,英國人A?C?克拉克提出靜止衛星通信的設想。
1946年,埃克特和莫奇利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
194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提出了蜂窩通信的概念,將移 動電話的服務區劃分成若干個小區,每個小區設立一個基站,構成蜂窩移 動通信系統。
1950年12月,中國東北長途明線國際干線工程建成,北京到莫斯科有線載波電路開放。
1954年7月,美國海軍利用月球表面對無線電波的反射進行了地球上兩地電話的傳輸試驗。並於1956年在華盛頓和夏威夷之間建立了通信業務。
1956年,在英國和加拿大之間的大西洋海底鋪設完成了電話電纜,使遠距離的大陸之間電話通信成為現實。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於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1號」。
1958年8月,首部國產12載波電話設備在上海郵電器材廠研製成功。
1960年1月,中國首套1,000門縱橫制自動電話交換機在上海吳淞電話局開通使用。
1960年,美國物理學家梅曼用強大的普通光照到人造寶石上,製造出了比太陽光強1000萬倍的激光。
1962年,美國研究成功了脈碼調制設備,用於電話的多路化通信。
1965年,第一部由計算機控制的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在美國問世,標志著一個電話新時代的開始。
1966年,英籍華人高錕提出以玻璃纖維進行遠距激光通信的設想。
1969年,北京長途電信局安裝成功中國第一套全自動長途電話設備。
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ARPA)提出了研製ARPA網的計劃,1969年建成並投入運行,標志著計算機通信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紀元。
1970年,世界上第一部程式控制數字交換機在法國巴黎開通,這標志著數字電話的全面實用和數字通信新時代的到來。
1972年,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首次提出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的概念。
1974年,中日海底電纜開始建設,這是中國參與建設的首條國際海底電纜。
1975年,中國自行研製設計的縱橫制自動電話交換設備通過國家鑒定,開始批量生產。
1976年3月,中國自己研製的首條大容量傳輸系統—1800路中同軸電纜載波系統在北京、上海、杭州建成投產,全長1700公里。
1982年,歐洲成立了GSM,任務是制訂泛歐移 動通信漫遊的標准。
1982年,中國第一批投幣式公用電話在北京市東、西長安街等繁華街道出現,共22個投幣式公用電話亭。
1982年12月,從日本引進的首個萬門程式控制市話交換系統在福州市電信局投產使用,建成中國首個引進的程式控制電話局。
1983年,AMPS蜂窩系統在美國芝加哥開通。
1904年,「蜘蛛式」民用波段電話
L. M. Ericsson』s第一部民用波段電話。 1905年,芝加哥的樹式桌面電話
這部桌面電話被稱作「大腹便便」,因其手柄的中部隆起而得名。
1905年,門廊對講機
這是一部康涅狄格州電信公司的32門門廊對講機。
1905年,11數字撥號桌式電話
它採用了11個數字撥號的方式。
1907年,「德國模式」的電台波段電話
於1907年在德國由E.Zwuetysch&Co製造,此款電話的出現可以一定程度解決通話等待時間太長的問題。
1907年,磁力發電機式電話
這部電話1907年由L.M.Ericsson製造。值得注意的是:接聽電話時,要將聽筒懸掛在分離的掛鉤上。這是當時電話生產商的統一標准。
1908年,CH-08擴音器電話
由KTAS推出。
1910年,互聯電話
這是一部由S.H. Couch公司生產的直立桌面互聯電話,用於辦公室間的通信。
1912年,辦公用排列機
這部電話通過主機可同時帶有17個分機,每個分機都可以打出去,並且分機之間也可互相接通。
1912年,CH-08壁式電話
此款電話生產於1912年,由丹麥人在哥本哈根製造的,可自動收發電報。
1912年,磁力發電機電話
由在L.M.Ericsson製造的電報傳真電話,經常偏遠地區或小島上使用。
1914年,Magnavox抗噪音桌面電話
這部電話的獨特設計在於當對著話筒說話時,聲音穿過話頂部的小孔使電話中的振動板振動。噪音進入話筒時就會被消掉。其雙旋轉聽筒有助於阻止無用的噪音。
1914年,Magnavox抗噪音桌式電話B1型
同樣具有消除噪音的功能。
1914年,磁力發電機電話
於1914年在HORWENS製造,可以用來電報傳真。
1915年,Veau桌式電話
資料不詳。
1915年,家庭自製壁掛電話
這部電話在東俄勒崗一個廢棄的農場中發現。當地有近20個廢棄的農場的牆上留有掛過電話的痕跡。
1920年,磁力發電機壁式電話
這部電話於1904製造,並於1920更新,配備了可接、聽轉換的旋轉紅色按鈕。
1927年,D-08半自動電話
第一部撥號電話,它的出現將代替交換機的人工呼叫系統。撥號裝置是在1927年安裝的,它真正使用是在1978年。
1927年,交流發電振鈴電話
由Kristian Kirks Telefonfabrikker在丹麥Horsens製造,70年代仍在使用。
1929年,自動壁式電話
資料不詳。
1930年,D-30半自動鍍金電話
此款電話是丹麥企業在1930完成製造的,其特別之處是表面鍍金,而當時多數電話漆黑的,並且此電話有撥號裝置。
1930年,FL-30自動電話
30年代由丹麥製造的,它用字母撥號。同類電話使用了大約48年。
1935年,自動電話
此款電話被用於與偏遠地區的電信交換機的聯絡,它的設計受到30年代美國電話業的影響。
1943年,CB-43型電話
這部電話是由Kristian Kirks Telefonfabrikker在丹麥製造,它內部設計兩種振鈴聲,用於區別市內外來電。
1951年,F-51自動撥號電話
這部電話是由Kristian Kirks Telefonfabrikker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製造的。
1952年,F-52自動撥號電話機
於1952製造,不同於往日黑色電木材料,它是用象牙和較晚一些出現的塑料材料製成。
1956年,「Ericofon」自動撥號電話
此款電話由瑞典L.M.Ericsson設計和製造,命名為Ericofon。它是用新型的材料製成的,比傳統電話的聽筒還輕得多。
1968年,F-68自動撥號電話
這部電話是七十年代最為常見的電話,它最初設計是在六十年代,在丹麥被廣泛製造生產。
1970年,F-68按鈕撥號電話
丹麥首次使用的按鈕電話,這部電話是用數字按鈕代替原來的撥號方式。
1976年,76E/DK80型按鈕撥號電話
在1972由Jutland Telephone公司最初製造的。
1979年,F-79按鈕撥號式計費電話
此款電話介於普通電話與公用電話之間,它主要用於服務場所、旅館等類似地方,可以防盜打電話功能。 1980年,DA-80按鈕撥號電話
這部電話的設計標志著電子學理論真正進入電話行業。
1982年,攜帶型電報電話
此款電話由Ericsson無線系統所製造,當時它只能在丹麥、芬蘭、挪威及瑞典等國家使用,它的出現為以後GSM移 動電話系統開辟了新的天地。
1983年,DanMark 2按鈕電話
DanMark2於1983年製造,是八十年代最先進技術的體現。它具有許多功能,如電話號碼記憶功能、重撥功能、監聽功能、24種鈴聲。
電話是通過電信號雙向傳輸話音的設備。
一部普通的電話歷史上對電話的改進和發明包括:碳粉話筒,人工交換板,撥號盤,自動電話交換機,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雙音多頻撥號,語音數字采樣等。近年來的新技術包括,ISDN,DSL,模擬行動電話和數字行動電話等。
這一行業通常分為電話設備製造商和電話網路運營商。在歷史上,網路運營商通常都擁有全國性的壟斷。近年來,隨著全球電信市場的開放和整合以及技術的發展,逐漸出現多家運營商在同一市場競爭的局面。例如,貝爾系統,即AT&T的下屬公司曾擁有美國電話市場的80%。1984年,由於美國司法部反壟斷訴訟,貝爾系統被迫分割成多個獨立的地方貝爾公司。
❸ 移動通信發展歷程
移動通信發展史
移動通信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1864年麥克斯韋從理論上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1876年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1896年馬可尼在英國進行的14.4公里通訊試驗成功,從此世界進入了無線電通信的新時代。現代意義上的移動通信開始於20世紀20年代初期。而現代通信技術發展從上世紀20年代起到如今,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其中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為第四階段,這一階段是移動通信的蓬勃發展期,1G也是始於這一時期。
1G的發展
1978年底,美國貝爾試驗室研製成功先進行動電話系統(AMPS),建成了蜂窩狀移動通信網,大大提高了系統容量。1976年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的工程師馬丁·庫珀於首先將無線電應用於行動電話。
同年,國際無線電大會批准了800/900MHz頻段用於行動電話的頻率分配方案。在此之後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許多國家都開始建設基於頻分復用技術(FDMA)和模擬調制技術的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即1G。
然而由於採用的是模擬技術,1G系統的容量十分有限。此外,安全性和干擾也存在較大的問題。再加上1G系統的先天不足,使得它無法真正大規模普及和應用,價格更是非常昂貴,成為當時的一種奢侈品和財富的象徵。
2G的發展
即將邁入21世紀,通信技術也進入到了2G時代,和1G不同2G採用的是數字傳輸技術。這極大的提高了通信傳輸的保密性。2G技術基本可被切為兩種,一種是基於TDMA所發展出來的以GSM為代表,另一種則是CDMA規格,復用﹙Multiplexing﹚形式的一種。隨著2G技術的發展,手機逐漸在人們的生活中變得流行,雖然價格仍然較貴,但並不再是奢侈品。
過渡的2.5G
2G到3G的發展並不像1G到2G那樣平滑順暢,由於3G是個相當浩大的工程,要從2G直接邁向3G不可能一下就銜接得上,因此出現了介於2G和3G之間的銜接技術——2.5G。我們所熟知的HSCSD、WAP、EDGE、藍牙(Bluetooth)、EPOC等技術都是2.5G技術。
2.5G功能通常與GPRS技術有關,GPRS技術是在GSM的基礎上的一種過渡技術。GPRS的推出標志著人們在GSM的發展史上邁出了意義最重大的一步,GPRS在移動用戶和數據網路之間提供一種連接,給移動用戶提供高速無線IP和X.25分組數據接入服務。較2G服務,2.5G無線技術可以提供更高的速率和更多的功能。
2、移動通信發展歷程(二)
3G的發展
隨著移動網路的發展,人們對於數據傳輸速度的要求日趨高漲,而2G網路10幾KB每秒的傳輸速度顯然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於是高速數據傳輸的蜂窩移動通訊技術——3G應運而生。目前3G存在3種標准:CDMA2000、WCDMA、TD-SCDMA。
中國國內支持國際電聯確定三個無線介面標准,分別是中國電信的CDMA2000,中國聯通的WCDMA,中國移動的TD-SCDMA。可以說3G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智能手機的發展,由於3G的傳輸速度可以達到幾百KB每秒。
通過3G,人們可以在手機上直接瀏覽電腦網頁,收發郵件,進行視頻通話,收看直播等,還一度引出了3G手機可否取代PC的設想。
4G的發展
作為3G的延伸,4G近幾年被人們所熟知,2008年3月,在國際電信聯盟-無線電通信部門(ITU-R)指定一組用於4G標準的要求,命名為IMT-Advanced規范,設置4G服務的峰值速度要求在高速移動的通信(如在火車和汽車上使用)達到100Mbit/s,固定或低速移動的通信(如行人和定點上網的用戶)達到1Gbit/s。
該技術包括TD-LTE和FDD-LTE兩種制式(嚴格意義上來講,LTE只是3.9G,盡管被宣傳為4G無線標准,但它其實並未被3GPP認可為國際電信聯盟所描述的下一代無線通訊標准IMT-Advanced,因此在嚴格意義上其還未達到4G的標准。相對於前幾代,4G系統不支持傳統的電路交換的電話業務,而是全互聯網協議(IP)的通信。4G將為用戶提供更快的速度並滿足用戶更多的需求。
5G的發展
2013年2月,歐盟宣布,將撥款5000萬歐元,加快5G移動技術的發展,計劃到2020年推出成熟的標准。2014年5月8日,日本電信營運商NTTDoCoMo正式宣布將與Ericsson、Nokia、Samsung等六間廠商共同合作,開始測試5G網路。預計在2015年展開戶外測試,並期望於2020年開始運作。
2015年3月1日,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英國已成功研製5G網路,並進行100米內的傳送數據測試,並稱於2018年投入公眾測試,2020年正式投入商用。因此2020年也被業界認為是5G正式推出的時候,但是幾天前,美國移動運營商Verizon無線公司宣布,將從2016年開始試用5G網路,2017年在美國部分城市全面商用。雖然之後遭到了對手AT&T的反駁,但是這些無疑不在預示著人們對於5G的憧憬。
❹ 固定電話消亡,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人類自誕生以來,從未停止過對通信技術的革新。從舊時瞭望塔上的烽火,到人工訓練的信鴿,人們想盡一切辦法加快通信速度。但直到近兩百年,在逐漸懂得用電之後,人類在通信技術上的進步才可以用「突飛猛進」四字形容。
1793年,法國查佩兄弟在巴黎和里爾之間架設了一條230公里長的托架式線路,以信號塔接力的方式快速傳遞消息。1796年,休斯提出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信息的辦法,並且將這種通信方式稱為Telephone,這一我們耳熟能詳的單詞就此誕生。
換言之,人類的隱私保護和交往方式,始終處於變化之中。這有可能是固定電話的劣勢,也有可能是它的生機。
❺ 十九世紀什麼的誕生標志著一個新的通信時代的到來
電報
十九世紀電報的誕生標志著一個新的通信時代的到來。電報大大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業社會的其中一項重要發明。從1838年莫爾斯發明電報開始,通信技術經歷了從架空明線、同軸電纜到光導纖維,從步進展、縱橫制導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從固定電話、衛星通信到行動電話、從模擬通信技術到數字通信技術的演進。電報的誕生標志著一個新的通信時代的到來。
(5)從固定電話到移動網路時代擴展閱讀:
隨著通訊科技的發展,電報已不再是主要的通訊方法。自從電話網路數字化以後,電報通訊變成為數位通訊網路內其中一種以文字通訊的應用,在傳真機普及後更被傳真所取代。當互聯網及行動通訊日漸廣泛使用以後,電報更進一步被電子郵件及簡訊所取代。一般人已
不會使用電報通訊。傳統的電報新聞(即電訊新聞稿)亦已由傳真、互聯網及手提電話的短訊所取代。只有在一些很特別的舊有應用環境下,才會偶然看見使用電傳打字機的電報業務。
❻ 愛立信的發展
1880年,美國的貝爾公司利用在美國生產的設備在斯德哥爾摩、Gothenburg、Malmo、Ndsval和Soderhamn建立了瑞典首個電話網路。這對愛立信來說,形勢異常嚴峻,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他的設備可以和貝爾產品媲美,那麼愛立信公司面臨失去瑞典整個國內市場的危險。
1881年,攤牌的時刻到了,位於Baltic海岸的Avle市為當地的一個電話系統公開招標,貝爾的出價是每年為每戶安裝和運行系統需要200克朗,並可以與當地用戶簽訂為期5年的合同。愛立信通過仔細研究,勇敢地站出來挑戰貝爾,提出每個用戶的初裝費為275克朗,每用戶每年只需繳納56克朗作為運維費用。同時,貝爾和愛立信生產的設備都同時在Gavle安裝並作試用比較。
大多數試用者最後驗證認為:兩家公司的產品均運作良好,然而愛立信的電話「更加簡便、耐用、美觀」。通過Gavle交換機協會和權威專家的最後鑒定,愛立信最終獲得本次競標的巨大成功。10天後,愛立信的設備競標方案略作修改後便付諸了實施。
同年在挪威,貝爾與愛立信再次展開市場競標,愛立信獲勝。這是愛立信公司歷史上的第一次輝煌商業成就,也是愛立信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向世人公開展示,愛立信的技術和產品有能力和世界上最大的公司競爭。 1880年愛立信公司雇員表上只有10名工人,到1884年,這個數字接近100名。從此以後,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發展中,愛立信始終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幾乎沒有出現過明顯的衰退。1883年愛立信和塞德格倫創辦的斯德哥爾摩公眾電話公司(SAT)雙方就電話供應簽訂正式供貨合同,愛立信全面負責SAT的電話及相關設備供應,從此開啟了愛立信和SAT的長期合作。1883年,愛立信開始建造屬於自己的第一家較大規模的工廠。次年愛立信遷入新工廠,1885年根據安東-阿文的設計,愛立信生產出了第一部手持話筒電話機。1887年愛立信簽訂了當時最大的一筆合同,為SAT在斯德哥爾摩開辦的歐洲最大電話局供應基礎設備。
1892年愛立信的海外業務拓展取得顯著的進展,與荷蘭電話公司建立了業務聯系,並與中國簽訂了第一個供貨合同。1893年愛立信電話機產量超過10,000台。1896年,愛立信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原始股本達到100萬克朗。1897年愛立信開始在俄羅斯的聖彼得堡開辦工廠,組裝並生產電話機。
1902年,愛立信在紐約開辦辦事處。1903年愛立信與英國國家電話公司聯合組建英國愛立信製造有限公司,工廠設在比斯頓。1904年,愛立信在美國的布法羅購置地皮,准備建立愛立信電話機製造公司的工廠。1905年,愛立信和SAT等公司一起接受了墨西哥經營電話的特許權,於1909年由新組建的墨西哥愛立信公司接管。1908年愛立信公司接受委託,負責使泰國的曼谷的電話網現。1911年愛立信在巴黎成立了愛立信電話機公司,並在巴黎郊區哥倫布設廠。愛立信匈牙利公司於同年成立,設廠於布達佩斯。 愛立信公司1876年在瑞典創立,公司創始人拉什·馬格納斯·愛立信(Lars Magnus Ericsson)開辦了一家「拉·馬·愛立信機械修理」公司。創業之初,愛立信主要從事修理電報機和電器儀表。1877年,愛立信先生通過對電話機的維修和認真研究,於1878年11月推出了自己生產的電話機。1881年,愛立信公司在瑞典與挪威取得兩次關鍵性的競標成功,為愛立信開拓國際市場鋪平了道路。1892年愛立信簽訂了與中國的第一個供貨合同。
在長達13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公司經歷過數次高速增長,同時也經受過數次危機的考驗。二戰後,電話市場需求激增,愛立信率先成功研發了縱橫制系統,並籍此提升了自己的市場份額,成為電信業公認的知名通訊公司。20世紀70年代初,電信業開始進入數字時代,愛立信經過不懈努力,研發出大受市場歡迎的AXE交換機。
20世紀80年代初,經過長達10年的技術累積,愛立信的數字交換技術在行業中領先。隨著移動通信的逐漸興起,愛立信憑借技術優勢開始贏得更多市場份額。20世紀90年代,全球通訊業進入了高速增長的數字時代。這一時期也是愛立信發生重大轉變的時期,愛立信的業務重心也由固定電話向移動通信系統轉移,並在GSM/GPRS網路時代里獲得了巨大成功。擁有2G/GSM領域40%的市場份額和2.5G/GPRS近50%的市場份額,愛立信成為了無可置疑的通信業領導者。
20世紀90年代,電信行業經歷了一段爆炸式的高速增長,愛立信也保持了連續10年年均35%以上的快速增長。然而,自2000年起,受到全球經濟萎靡的消極影響,通信業也出現急剎車,全球諸多大電信企業均受到嚴重沖擊。愛立信也不例外,公司經營在高速增長10年後陷入虧損。面對虧損,愛立信快速做出了應對:2001年第一財季,愛立信推出了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效率的「成本控制計劃」,並實行了「瘦身行動」。另一方面,為了應對市場和行業的變化,愛立信開始了市場戰略的調整,將公司的核心業務做了全面的優化與整合。
2001年2月,愛立信將其手機生產業務交給偉創力(FLEXTRONICS)公司代工,自己則集中力量於手機的技術研發、設計、品牌推廣和市場營銷。
2001年9月,愛立信成立子公司愛立信移動平台公司,向全球行動電話及無線信息設備生產商提供開放標準的2.5G和3G技術平台授權,該公司後來發展成愛立信的一大新核心業務——技術授權。
2001年10月,愛立信與日本索尼(SONY)分別出資50%組建合資公司索尼愛立信(Sony Ericsson),將雙方的手機業務進行合並。索尼愛立信公司總部設在倫敦,致力於開發並向全球用戶提供2.5G和3G手機終端。
2002年,愛立信的核心業務在經歷調整之後發展成四大支柱業務:網路系統設備、全球專業服務、技術平台授權以及索尼愛立信的移動終端。2002年9月,愛立信成功增發近30億美金的新股,為公司的財務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3年4月,思文凱就任愛立信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思文凱堅持並進一步強化了前任的「成本削減計劃」,以實現公司運營的「精幹、高效、低成本」為目標。2003年第3季度,愛立信宣告結束虧損,恢復盈利。隨著全球通信產業回暖,愛立信之前的一系列戰略調整顯露成效,愛立信在全球3G市場上表現突出。愛立信擁有40%的3G WCDMA市場份額,在3G領域擁有無可爭辯的全球市場領導地位。
得益於多年的技術積累和對研發的巨額投入,繼3G之後,愛立信在4G LTE國際市場依然位居領導者位置。LTE(Long Term Evolution)就是愛立信最先提出的4G標准並為國際標准組織3GPP所確認。從2009年以來,愛立信已經全球部署了130多張4G LTE網路,覆蓋的用戶超過3億。
2012年2月15日合資公司索尼愛立信被索尼收購,成為索尼旗下全資子公司。索尼愛立信遂改名為索尼移動通信(Sony Mobile)。愛立信從手機終端領域正式退出,轉而專注於移動網路設備和通信專業服務。 衛翰思(Hans Vestberg)愛立信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衛翰思先生於2010年1月起出任愛立信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自2007年10月25日到2009年底,衛翰思先生擔任愛立信首席財務官一職。衛翰思先生於2003年開始擔任愛立信集團公司高級副總裁兼全球電信專業服務業務部總經理,並於2005年被任命為執行副總裁。
2002年至2003年,衛翰思先生擔任愛立信墨西哥公司總裁職務。
2000年至2002年,衛翰思先生擔任愛立信北美地區首席財務官並主管美洲地區的財務工作。1998年至2000年,衛翰思先生擔任愛立信巴西公司首席財務官。
自1991年加入愛立信以來,衛翰思先生曾先後在中國、瑞典、智利和巴西擔任過多個管理職位。
衛翰思先生出生於瑞典的Hudiksvall,1991年畢業於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並取得商業管理學士學位。
❼ 從固定電話的出現到行動電話的廣泛應用,再到現在的什麼
從固定電話的出現到行動電話的應用,最後再到我們現在所用的智能手機的應用。說明了科技的不斷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