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IPV6指的是什麼
1、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縮寫,譯為「互聯網協議」,用於替代IP協議(IPV4)的下一代IP協議。
2、IPv6的使用,不僅能解決網路地址資源數量的問題,而且也解決了多種接入設備連入互聯網的障礙。
❷ 有哪個網站可在看攝影像片的同時可看到拍攝參數: 曝光: 光圈: 快門: ISO: 曝光補
1、太平洋電腦網攝影論壇
http://itbbs.pconline.com.cn/dc/
2、泡泡網攝影論壇
http://dc.pcpop.com/
這兩個比較有名。
3、新攝影網
http://www.nphoto.net/
這個比較專業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❸ BT 哪裡可以下載怎麼用呢
最好是用BitComet0.56,是現在公認的最穩定的版本了,去網路上搜索一下有很多的,最好是去太平洋電腦網下.
論壇中關於BitComet的設置問題有許多不同的看法和見解,本文以BitComet0.56(0124)版本為例(以下簡稱BC),詳細介紹一下BC的各參數設置。
有很多人把BC的參數設置看作是BC下載達到理想速度的關鍵因素,其實並不盡然。筆者認為BC中的大部分的參數調整隻是針對不同網路環境所做的微調,並非是最關鍵性的因素。
影響BC下載速度的因素很多,筆者認為在進行BC參數設置之前,至少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 對系統網路參數的優化:windows操作系統默認的網路參數並不適合所有的網路環境,因此需要進行優化調整。但優化的方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觀點不一,建議大家可以選用一些專業的網路優化軟體進行優化;
2、 判斷清楚自己所處的網路環境到底屬於內網還是外網,網路帶寬是多少。這點很關鍵,它將直接影響到你的BC參數是按照怎樣的標准來設置;
關於寬頻ADSL用戶是內網還是外網之完全解析
http: //bbs2.cnxp.com/dispbbs.asp?boardID=101&ID=322913
3、 如果是內網用戶,則必須首先要進行埠映射。如果你的軟硬體都支持UPnP自動埠映射功能的話,則打開此功能即可;否則就需要進行手動埠映射。
ADSL MODEM埠映射方法詳解
http: //bbs2.cnxp.com/dispbbs.asp?boardID=101&ID=296415
4、 進行系統錯誤的檢查和病毒的全面查殺,最好做一下磁碟碎片整理,保證系統運行在一個健康良好的狀態下;
(以上文章如果無法瀏覽或者無法打開,請查閱置頂的技術區版規找解決辦法)
OK,做好這些工作,就讓我們進入BC的參數設置(以下各圖示所顯示的都是BC的默認設置,具體的參數調整請看文字說明)。
一、 網路連接: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1、 全局最大下載速率:選擇「無限制」 ;
2、 全局最大上傳速率:根據不同的網路情況做不同的設置;
a、 光纖用戶:這類用戶的網路帶寬一般為10M左右,上傳速率可能經常會超過1000kb/s。這類用戶如果完全不限制上傳速度,過於頻繁的讀寫對硬碟會有一定的損耗。對於這類情況,建議合理限制上傳速度為600kb/s至1000kb/s之間;
b、 非光纖用戶:這類用戶主要指ADSL用戶,帶寬一般為512K、1M和2M幾種,這類用戶的上傳速率本身就是受限的,如2M帶寬的上傳速率峰值一般為512Kbit/s=64kB/s。對於這類情況,筆者認為如果你習慣單任務下載,此處可以選擇「無限制」,只在下面講到的「任務設置」中單獨對每個下載任務進行上傳速率的限制即可;但如果你習慣於多任務下載,此處可設置為峰值上傳速率的60%~80%之間,如64kb/s的峰值上傳速率一般設置在40KB/S到45KB/S之間比較合適;
3、 最多同時進行的下載任務數:可以選擇默認的10。但是在實際的下載過程中不建議同時打開過多的任務,一般最好單任務下載,最多以3個任務為宜;
4、 監聽埠:BC通過隨機選擇的監聽埠進行數據的傳輸,所以一定要選擇,否則會大大影響下載的速度和效率。需要注意的是:重新安裝BC後,監聽埠可能會變化,做了埠映射的用戶要修改為原來的監聽埠號;
5、 代理設置:如果沒有穩定的代理伺服器,一般不建議使用代理進行下載;但對於一些BT下載受限的網路用戶,可以考慮使用代理,利用HTTP通道繞開網路BT管制進行下載;
6、 其它按默認設置;
二、 任務設置: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1、 默認下載目錄:如果有外掛的USB硬碟或者雙硬碟,建議把下載目錄選擇到外掛的USB硬碟或從硬碟上,這樣系統正常運行的讀寫操作和BC下載上傳的讀寫操作分開,可減輕BC下載對系統運行的影響,同時也可以最大程度的減少硬碟的讀寫頻率,降低硬碟的損耗;
2、 下載前先分配空間:此選項主要是為了降低BC下載所引起的磁碟碎片。如果選擇,那麼在BC下載前會花費一些時間進行空間分配。筆者認為此選項可以不選,磁碟碎片的整理完全可以使用專門的碎片整理軟體定期進行整理即可,沒必要每次任務下載前都花費時間進行空間分配;
3、 給未完成的文件添加.bc!後綴:此選項會直接影響到續傳,默認為選擇。但BC的官方網站建議取消此選項,筆者也建議取消此選項。但需要注意的是取消後綴後,下載目錄中的未完成的文件表面上看是個正常的文件,一定要注意在BC中確認文件到底是否下載完成;
如果選擇「給未完成的文件添加.bc!後綴」選項,對續傳的影響詳述如下:
一般如果我們不移動下載目錄,不隨意改動文件和目錄名,也不刪除BC下載的任務行,續傳基本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如果我們在文件還未下載完成的情況下,停止下載並刪除了BC中的下載任務行(只移除任務,並不刪除文件),然後再重新打開torrent文件進行續傳時,並不能進入續傳狀態,而始終是下載狀態,此時一開始下載,那麼原來下載好的文件會被覆蓋並從頭開始下載。
這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在BC的「選項」中選擇了默認的「為未完成的文件加後綴bc!」。而重新打開的torrent文件中的內容文件是沒有bc!後綴的,所以BC並不認你原來未下載完成的帶bc!後綴的文件。因此,無法進行續傳,只能進行下載操作。當下載一開始BC就自動給文件加了個bc!後綴,從而覆蓋了原來的文件。
而把「給未完成的文件添加.bc!後綴」的選項取消就不會產生此類續傳問題;
4、 當分享率達到百分之多少時自動停止任務:BC並沒有提供按照時間來決定何時停止下載或者上傳任務,而是根據分享率來決定的;分享率的概念如下:
下載任務:任務總上傳量 / 任務總下載量做種任務: 任務總上傳量 / 文件總計大小
此選項一般選擇默認的「無限制」即可,但也可根據實際要求來進行設置;
5、 當所有任務都自動停止後關閉電腦:任務下載完成時,僅當所有任務都同時滿足「分享率達到XX時自動停止任務」和「如果種子小於XX則繼續上傳」這兩個選項而自動停止後,此設置才能實現;
6、 每任務最大上傳速度:光纖用戶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600kb/s到1000kb/s;ADSL等上傳受限用戶可根據自己的上傳峰值速率來設置,一般的原則是設置為上傳峰值速率的55%到75%之間。不同帶寬類型的ADSL用戶的上傳速率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以常見的512kbit/s=64kb/s上傳速率為例,每任務最大上傳速度設置為35kb/s到45kb/s之間比較合適,這樣既可以保證下載速率,也不違背BT精神。筆者所用寬頻為512kbit/s的峰值上傳速率,此選項選擇40kb/s;
7、 其它選擇默認設置;
三、 界面外觀: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1、 最多顯示的peer數量:建議選擇默認的100。有些人把此項增大為1000,筆者認為完全沒有必要,因為此選項只是決定下載時「用戶列表」中到底顯示多少用戶信息,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浪費系統資源來顯示那麼多的peer,而且大部分是沒有連接上的peer;
2、 其它選項根據實際要求和個人喜好選擇;
四、 聊天設置:根據個人喜好選擇;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五、 高級設置:默認設置即可;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1、有些人在備用tracker列表中添加了一堆tracker伺服器,希望能增加連接效率,提高下載速度。筆者認為適得其反!因為目前主流的一些tracker伺服器都是需要進行驗證的,如果你所下載文件的torrent並未在tracker伺服器所對應的發布頁發布,那麼即使你強制連接這個tracker伺服器,伺服器也不會授權你使用它來連接其它客戶端。在BC的「伺服器列表」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伺服器所返回的未授權信息。因此頻繁的無效連接反而佔用了大量的帶寬和系統資源,從而影響了下載的速度。
而且目前主流的發布頁如BT聯盟的發布頁只支持單tracker種子文件的發布,這樣我們所下載的torrent本身就是單tracker的種子文件;
因此,大多數情況下,不建議添加備用的tracker。對於內網用戶,如果沒有做埠映射而需要使用內網互聯功能的話,可以添加udp://tracker.bitcomet.net:8080/announce內網互聯專用的伺服器,而其它的最多添加1~2個無需驗證就可以使用的tracker伺服器即可,如http: //tracker.prq.to/announce伺服器等;
2、其它設置選擇默認;
六、 高級設置->網路連接: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1、 運行打開windows網路共享和防火牆ICS/ICF埠(XP有效):選擇默認;
選擇此選項將打開windows自帶的防火牆(ICF)的BC監聽埠,但如果使用其它防火牆,仍然需要在相應的防火牆中打開BC的監聽埠;
ICS是Internet連接共享,有些家庭等小型網路採用此方法來實現多機上網,設置非常簡單,但由於需要主機伺服器常開,所以目前很少有人使用這種方法來共享上網,普遍採用的是NAT和路由的模式,不需要主機伺服器,通過交換機和路由器就可以實現多機同時上網;
2、 允許使用UPnP自動埠映射:根據情況選擇;
如果你的路由器支持UPnP功能,而且操作系統是windows XP或者是windows ME,則選擇此選項。並且要在路由器、操作系統以及防火牆中打開UPnP功能和相應的埠,UPnP功能才能生效;
如果不滿足以上的任何一項,則可以取消此選項;
3、 每任務最大連接數:建議使用默認的「自動調整」;
此選項在默認狀態下,每任務的最大連接數是60,這也是綜合各種情況下的適合大多數網路環境的一個比較均衡的連接數。內網用戶可以適當增大此連接數為80。但注意不要過分增加此連接的數目,因為頻繁的連接會消耗大量的內存和系統資源,反而對下載速度造成嚴重影響,事倍功半。
4、 最大同時嘗試的TCP連接個數:默認為10,建議調整到300,最大不要超過500;
微軟發布的Windows XP SP2增加了TCP同時連接嘗試的限制並且設定為一個很小的值10,系統的TCP連接嘗試超過這個值的時候,系統會因為安全因素而拒絕連接。這樣做的本意是為了防止沖擊波之類的蠕蟲病毒,但這樣一來某些p2p軟體就遭殃了,連接繁忙時可能導致所有網路連接都無法進行了。你可以在「控制面板->管理工具->事件查看器->系統」里看到來源為tcpip的ID為4226的警告:「TCP/IP 已經達到並發TCP連接嘗試次數的安全限制」。這個問題對BC的內網用戶的影響尤其明顯,因為內網用戶只能通過主動發起TCP連接來連上別的客戶端。
BitComet0.55及以後的版本基本解決了這個問題,無需任何配置就可以在SP2下正常工作。BitComet會自動檢測SP2然後自動設置適當的嘗試連接個數。然而SP2默認的過小的連接嘗試仍然可能導致任務開始的時候只能連接到較少的客戶端,從而導致開始的時候速度比較慢,並可能影響其他網路程序的運行,由於連接發起的速度比較慢,對內網用戶而言影響可能非常大,比如Peer很多卻很久也沒有開始下載。內網用戶如果出現常常連接不上半天不能開始下載的問題。仍然建議安裝第三方的的補丁。
下載地址:http: //www.lvllord.de/download.php?url=en/EvID4226Patch212-en.zip
5、是否允許通過UDP實現內網互聯:外網用戶可選擇「禁止」,內網用戶可選擇「允許」或者「自動檢測」;
傳統bt客戶端中,下載同一個任務的公網用戶可以幫助內網用戶中轉數據,但是內網用戶互相不能連接上。BC可以讓不同內網的用戶通過UDP互相連接實現內網互聯。對內網用戶來說這通常意味著更快的下載速度,因為可以連接上更多的用戶。無需任何設置,BitComet將會自動監測網路連接(自動判斷是否處於NAT後或者沒有埠映射),然後自動開啟內網互聯,從而加速內網下載。
對於內網用戶,如果做了埠映射,BC下載時用戶列表中已經有了「遠程」,那麼就可以選擇關閉內網互聯,以減少帶寬的額外開銷,以及由此帶來的一些統計錯誤,從而獲得最大的下載速度;
6、其它選項選擇默認;
七:高級設置->IP規則: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1、允許向伺服器報告內網IP便於子網內連接:外網不選,內網勾選;
2、啟動IP過濾配置文件ipfilter.dat:BC安裝後的默認ipfilter.dat並未添加任何IP過濾規則,因此選與不選沒有什麼區別;但如果你在ipfilter.dat中設置了IP過濾規則,則需要選上;
關於如何使用IP過濾規則,筆者也沒有深入研究過,電驢在這方面有些相關的文章大家可以查閱一下;
3、部分文章建議「下載任務每IP最大允許連接數」和「上傳務每IP最大允許連接數」分別調整為20和5,筆者並不建議這樣調整。如果在默認情況下,你的下載和上傳速度已經能夠達到或者接近峰值速度,就不必調整此參數了,尤其是ADSL等寬頻速度受限的用戶,不建議調整此參數。而對於光纖用戶,可根據情況適當增大連接數;
八、高級設置—>磁碟緩存: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1、磁碟緩存最大值:光纖用戶可以適當增大磁碟緩存來保護硬碟,避免頻繁的硬碟讀寫操作。根據內存配置的大小可以調整到80M到150M之間;非光纖用戶一般不用調整此參數,默認即可,如果內存比較寬裕,也可以調整到80到100M之間;
BC下載時在「全局統計」中會實時顯示緩存的分配情況,可以根據此狀態來調整緩存的大小到最合適的數值;
❹ 什麼網站可以查看電子產品的性能和價格
比較出名的比如中關村
http://www.zol.com.cn/
太平洋電腦網
http://www.pconline.com.cn/
這些網站有絕大多數電腦硬體和電子產品的比較詳細的資料,你可以作為參考,一般產品的信息都比較准確,但是這些網站槍手是很多的,還是自己多分析的好。
❺ 太平洋電腦網看到一台筆記本,thinkpad e系列,具體參數如下
我來說下不好的地方 你自己均衡下
0.i3,i5處理器相差20%左右,價格相差好幾百。你平常會使用cpu到100%?
1.Intel Core i5-450M CPU帶寬2.5GT/s 內存(粗略):3*8*533=12.7GT/s
一般來說 cpu的帶寬與內存帶寬相同時效率最高。這個很顯然是浪費內存的使用率(不是說不要這么大內存)。
2.內存是1G+2G,你想升級至4g怎麼辦?先把1G的賣掉,再買個兩G/(只有兩個插槽),浪費錢。
3.大學生沒必要用商務機,他散熱的確不錯,可是根據摩爾定律,18個月計算機產品降價一倍。大學4年之後,你的筆記本是原來的0.15倍價錢。何必不換個新的呢?
4.Intel GMA HD 顯卡太低,盡管他在視頻播放時硬解能力不錯,不過3D能力很弱!萬一你要做3dmax之類的怎麼辦?如果是男生,你同學過來玩個游戲都。。。如果是女生,考慮下男友也有可能會使用。
5.4芯電池續航能力太差!2個小時。更換電池要1000左右
6.接近2.3kg的機身重量+電池+適配器+滑鼠,你想想多重?移動性怎麼樣?
7.thinkpad e系列是個顛覆傳統的THINKPAD作品,一改thinkpad作風,這點不知道是否是缺點。
8.預裝了正版win7。你覺得沒多收你錢?最好預裝dos,盜版的win7才3塊錢。
當然這本身是不錯的機子,可以買。不過大家都覺得不怎麼值。
我的建議:
1.Y460
理由:性價比高,大家都用,都覺得好
2.x200(低端)
理由:輕便,thinkpad傳統
❻ 原道W11C的CPU是什麼型號
原道W11C 採用的是1920x1200高清視網膜的顯示屏,屏幕PPI為224,採用友達原裝IPS屏,此外多彩的外殼更增添年輕的活力。機身重量為548g,為輕 松便捷出行提供了方便。搭載英特爾Baytrail–T的四核四線程低功耗晶元,4x1.8Gz超高主頻,擁有X86架構和22nm製程。此外原道 W11C還支持聯通3G並且擁有64GB存儲容量和2GB的內存。
具體參數:
型號別稱
W11c
上市時間
2014年
定位
移動通訊平板,英特爾芯平板
操作系統
Windows 8.1
顏色
紅、黃、藍
尺寸
257×171×11mm
主要參數
處理器
Intel Atom Z3735D
處理器類型
四核
處理器主頻
1.8GHz
系統內存
2GB
內存類型
DDR3L
存儲容量
64GB
存儲擴展
支持TF卡(microSD卡),最大支持64GB擴展
顯卡晶元
Intel HD Graphics
感測器
重力感測器,環境光感測器,電子羅盤,陀螺儀
屏幕參數
屏幕尺寸
10.1英寸
解析度
1920×1200
顯示比例
16:10
屏幕特性
IPS屏
屏幕描述
多點觸控,電容式觸摸屏
顯示效果
178°廣視角
網路通訊
網路通信
支持3G網路,聯通3G(WCDMA)
WiFi功能
內置WIFI
藍牙功能
4.0
GPS功能
支持GPS導航,支持A-GPS定位
媒體功能
攝像頭
前置200萬後置200萬
攝像輔助
自動對焦
揚聲器
內置揚聲器
音頻功能
內置音效晶元
視頻輸出
支持視頻輸出
格式支持
音頻格式
MP3
視頻格式
MP4
圖片格式
JPEG,BMP,PNG
文本格式
TXT
應用功能
預裝軟體
隨機軟體
應用擴展
支持微軟Windows Store
介面按鍵
USB
內置USB介面
其它介面
HDMI介面,3.5mm耳機插孔,直流電源插孔,Micro SD卡插槽,Dock介面
按鈕
電源按鍵,音量按鍵
其它
續航時間
具體時間視使用環境而定
電池類型
8400mAh
電源適配器
100V-240V 自適應交流電源供應器
其它性能
支持U盤、滑鼠、鍵盤等USB設備拓展
客服電話
0755-26582600
質保政策
全國聯保,享受三包服務
質保時間
一年保修服務
詳細內容
售後服務由品牌廠商提供,支持全國聯保,可享有三包服務。如出現質量問題或故障 ,可查詢最近的維修點,由廠商的售後解決;也可憑廠商維修中心或特約維修點的質量檢測證明,享受7日內退貨,15日內換貨。超過15天又在質保期內,可享受免費保修等三包服務。
參數來自太平洋電腦網,具體參看鏈接
http://proct.pconline.com.cn/tabletpc/window/568222_detail.html
希望對你有幫助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❼ 尋求大屏手寫單輸入手機,注要超大屏的,
多普達S1精英版~詳細情況可查看太平洋電腦網
❽ 帶寬和網速都是什麼意思啊有什麼關系嗎
在各類電子設備和元器件中,我們都可以接觸到帶寬的概念,例如我們熟知的顯示
器的帶寬,內存的帶寬,匯流排的帶寬和網路的帶寬等等;對這些設備而言,帶寬是一個
非常重要的指標.不過容易讓人迷惑的是,在顯示器中它的單位是MHz,這是一個頻率
的概念;而在匯流排和內存中的單位則是GB/s,相當於數據傳輸率的概念;而在通訊領域,
帶寬的描述單位又變成了MHz,GHz……這兩種不同單位的帶寬表達的是同一個內涵么
二者存在哪些方面的聯系呢 本文就帶你走入精彩的帶寬世界.
一, 帶寬的兩種概念
如果從電子電路角度出發,帶寬(Bandwidth)本意指的是電子電路中存在一個固
有通頻帶,這個概念或許比較抽象,我們有必要作進一步解釋.大家都知道,各類復雜
的電子電路無一例外都存在電感,電容或相當功能的儲能元件,即使沒有採用現成的電
感線圈或電容,導線自身就是一個電感,而導線與導線之間,導線與地之間便可以組成
電容——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雜散電容或分布電容;不管是哪種類型的電容,電感,都會
對信號起著阻滯作用從而消耗信號能量,嚴重的話會影響信號品質.這種效應與交流電
信號的頻率成正比關系,當頻率高到一定程度,令信號難以保持穩定時,整個電子電路
自然就無法正常工作.為此,電子學上就提出了"帶寬"的概念,它指的是電路可以保
持穩定工作的頻率范圍.而屬於該體系的有顯示器帶寬,通訊/網路中的帶寬等等.
而第二種帶寬的概念大家也許會更熟悉,它所指的其實是數據傳輸率,譬如內存帶
寬,匯流排帶寬,網路帶寬等等,都是以"位元組/秒"為單位.我們不清楚從什麼時候起
這些數據傳輸率的概念被稱為"帶寬",但因業界與公眾都接受了這種說法,代表數據
傳輸率的帶寬概念非常流行,盡管它與電子電路中"帶寬"的本意相差很遠.
對於電子電路中的帶寬,決定因素在於電路設計.它主要是由高頻放大部分元件的
特性決定,而高頻電路的設計是比較困難的部分,成本也比普通電路要高很多.這部分
內容涉及到電路設計的知識,對此我們就不做深入的分析.而對於匯流排,內存中的帶寬,
決定其數值的主要因素在於工作頻率和位寬,在這兩個領域,帶寬等於工作頻率與位寬
的乘積,因此帶寬和工作頻率,位寬兩個指標成正比.不過工作頻率或位寬並不能無限
制提高,它們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我們會在接下來的匯流排,內存部分對其作專門論述.
二, 匯流排中的帶寬
在計算機系統中,匯流排的作用就好比是人體中的神經系統,它承擔的是所有數據傳
輸的職責,而各個子系統間都必須籍由匯流排才能通訊,例如,CPU和北橋間有前端匯流排,
北橋與顯卡間為AGP匯流排,晶元組間有南北橋匯流排,各類擴展設備通過PCI,PCI-X總
線與系統連接;主機與外部設備的連接也是通過匯流排進行,如目前流行的USB 2.0,
IEEE1394匯流排等等,一句話,在一部計算機系統內,所有數據交換的需求都必須通過總
線來實現!
按照工作模式不同,匯流排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並行匯流排,它在同一時刻可以傳
輸多位數據,好比是一條允許多輛車並排開的寬敞道路,而且它還有雙向單向之分;另
一種為串列匯流排,它在同一時刻只能傳輸一個數據,好比只容許一輛車行走的狹窄道路,
數據必須一個接一個傳輸,看起來彷彿一個長長的數據串,故稱為"串列".
並行匯流排和串列匯流排的描述參數存在一定差別.對並行匯流排來說,描述的性能參數
有以下三個:匯流排寬度,時鍾頻率,數據傳輸頻率.其中,匯流排寬度就是該匯流排可同時
傳輸數據的位數,好比是車道容許並排行走的車輛的數量;例如,16位匯流排在同一時刻
傳輸的數據為16位,也就是2個位元組;而32位匯流排可同時傳輸4個位元組,64位匯流排可
以同時傳輸8個位元組......顯然,匯流排的寬度越大,它在同一時刻就能夠傳輸更多的數
據.不過匯流排的位寬無法無限制增加.時鍾頻率和數據傳輸頻率的概念在上一期的文章
中有過詳細介紹,我們就不作贅述.
匯流排的帶寬指的是這條匯流排在單位時間內可以傳輸的數據總量,它等於匯流排位寬與
工作頻率的乘積.例如,對於64位,800MHz的前端匯流排,它的數據傳輸率就等於
64bit×800MHz÷8(Byte)=6.4GB/s;32位,33MHz PCI匯流排的數據傳輸率就是
32bit×33MHz÷8=133MB/s,等等,這項法則可以用於所有並行匯流排上面——看到這里,
讀者應該明白我們所說的匯流排帶寬指的就是它的數據傳輸率,其實"匯流排帶寬"的概念
同"電路帶寬"的原始概念已經風馬牛不相及.
對串列匯流排來說,帶寬和工作頻率的概念與並行匯流排完全相同,只是它改變了傳統
意義上的匯流排位寬的概念.在頻率相同的情況下,並行匯流排比串列匯流排快得多,那麼,
為什麼現在各類並行匯流排反而要被串列匯流排接替呢 原因在於並行匯流排雖然一次可以
傳輸多位數據,但它存在並行傳輸信號間的干擾現象,頻率越高,位寬越大,干擾就越
嚴重,因此要大幅提高現有並行匯流排的帶寬是非常困難的;而串列匯流排不存在這個問題,
匯流排頻率可以大幅向上提升,這樣串列匯流排就可以憑借高頻率的優勢獲得高帶寬.而為
了彌補一次只能傳送一位數據的不足,串列匯流排常常採用多條管線(或通道)的做法實
現更高的速度——管線之間各自獨立,多條管線組成一條匯流排系統,從表面看來它和並
行匯流排很類似,但在內部它是以串列原理運作的.對這類匯流排,帶寬的計算公式就等於
"匯流排頻率×管線數",這方面的例子有PCI Express和HyperTransport,前者有×1,
×2,×4,×8,×16和×32多個版本,在第一代PCI Express技術當中,單通道的單
向信號頻率可達2.5GHz,我們以×16舉例,這里的16就代表16對雙向匯流排,一共64
條線路,每4條線路組成一個通道,二條接收,二條發送.這樣我們可以換算出其匯流排
的帶寬為2.5GHz×16/10=4GB/s(單向).除10是因為每位元組採用10位編碼.
三, 內存中的帶寬
除匯流排之外,內存也存在類似的帶寬概念.其實所謂的內存帶寬,指的也就是內存
匯流排所能提供的數據傳輸能力,但它決定於內存晶元和內存模組而非純粹的匯流排設計,
加上地位重要,往往作為單獨的對象討論.
SDRAM,DDR和DDRⅡ的匯流排位寬為64位,RDRAM的位寬為16位.而這兩者在結構
上有很大區別:SDRAM,DDR和DDRⅡ的64位匯流排必須由多枚晶元共同實現,計算方法
如下:內存模組位寬=內存晶元位寬×單面晶元數量(假定為單面單物理BANK);如果
內存晶元的位寬為8位,那麼模組中必須,也只能有8顆晶元,多一枚,少一枚都是不
允許的;如果晶元的位寬為4位,模組就必須有16顆晶元才行,顯然,為實現更高的
模組容量,採用高位寬的晶元是一個好辦法.而對RDRAM來說就不是如此,它的內存總
線為串聯架構,匯流排位寬就等於內存晶元的位寬.
和並行匯流排一樣,內存的帶寬等於位寬與數據傳輸頻率的乘積,例如,DDR400內存
的數據傳輸頻率為400MHz,那麼單條模組就擁有64bit×400MHz÷8(Byte)=3.2GB/s的
帶寬;PC 800標准RDRAM的頻率達到800MHz,單條模組帶寬為16bit×800MHz÷
8=1.6GB/s.為了實現更高的帶寬,在內存控制器中使用雙通道技術是一個理想的辦法,
所謂雙通道就是讓兩組內存並行運作,內存的總位寬提高一倍,帶寬也隨之提高了一倍!
帶寬可以說是內存性能最主要的標志,業界也以內存帶寬作為主要的分類標准,但
它並非決定性能的唯一要素,在實際應用中,內存延遲的影響並不亞於帶寬.如果延遲
時間太長的話相當不利,此時即便帶寬再高也無濟於事.
四, 帶寬匹配的問題
計算機系統中存在形形色色的匯流排,這不可避免帶來匯流排速度匹配問題,其中最常
出問題的地方在於前端匯流排和內存,南北橋匯流排和PCI匯流排.
前端匯流排與內存匹配與否對整套系統影響最大,最理想的情況是前端匯流排帶寬與內
存帶寬相等,而且內存延遲要盡可能低.在Pentium4剛推出的時候,Intel採用RDRAM
內存以達到同前端匯流排匹配,但RDRAM成本昂貴,嚴重影響推廣工作,Intel曾推出搭
配PC133 SDRAM的845晶元組,但SDRAM僅能提供1.06GB/s的帶寬,僅相當於400MHz
前端匯流排帶寬的1/3,嚴重不匹配導致系統性能大幅度下降;後來,Intel推出支持
DDR266的845D才勉強好轉,但仍未實現與前端匯流排匹配;接著,Intel將P4前端匯流排
提升到533MHz,帶寬增長至5.4GB/s,雖然配套晶元組可支持DDR333內存,可也僅能
滿足1/2而已;現在,P4的前端匯流排提升到800MHz,而配套的865/875P晶元組可支持
雙通道DDR400——這個時候才實現匹配的理想狀態,當然,這個時候繼續提高內存帶寬
意義就不是特別大,因為它超出了前端匯流排的接收能力.
南北橋匯流排帶寬曾是一個尖銳的問題,早期的晶元組都是通過PCI匯流排來連接南北
橋,而它所能提供的帶寬僅僅只有133MB/s,若南橋連接兩個ATA-100硬碟,100M網路,
IEEE1394介面......區區133MB/s帶寬勢必形成嚴重的瓶頸,為此,各晶元組廠商都發
展出不同的南北橋匯流排方案,如Intel的Hub-Link,VIA的V-Link,SiS 的MuTIOL,
還有AMD的 HyperTransport等等,目前它們的帶寬都大大超過了133MB/s,最高紀錄
已超過1GB/s,瓶頸效應已不復存在.
PCI匯流排帶寬不足還是比較大的矛盾,目前PC上使用的PCI匯流排均為32位,33MHz
類型,帶寬133MB/s,而這區區133MB/s必須滿足網路,硬碟控制卡(如果有的話)之
類的擴展需要,一旦使用千兆網路,瓶頸馬上出現,業界打算自2004年開始以PCI
Express匯流排來全面取代PCI匯流排,屆時PCI帶寬不足的問題將成為歷史.
五, 顯示器中的帶寬
以上我們所說的"帶寬"指的都是速度概念,但對CRT顯示器來說,它所指的帶寬
則是頻率概念,屬於電路范疇,更符合"帶寬"本來的含義.
要了解顯示器帶寬的真正含義,必須簡單介紹一下CRT顯示器的工作原理——由燈
絲,陰極,控制柵組成的電子槍,向外發射電子流,這些電子流被擁有高電壓的加速器
加速後獲得很高的速度,接著這些高速電子流經過透鏡聚焦成極細的電子束打在屏幕的
熒光粉層上,而被電子束擊中的地方就會產生一個光點;光點的位置由偏轉線圈產生的
磁場控制,而通過控制電子束的強弱和通斷狀態就可以在屏幕上形成不同顏色,不同灰
度的光點——在某一個特定的時刻,整個屏幕上其實只有一個點可以被電子束擊中並發
光.為了實現滿屏幕顯示,這些電子束必須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一個一個象素點進行掃
描,若要完成800×600解析度的畫面顯示,電子槍必須完成800×600=480000個點的
順序掃描.由於熒光粉受到電子束擊打後發光的時間很短,電子束在掃描完一個屏幕後
必須立刻再從頭開始——這個過程其實十分短暫,在一秒鍾時間電子束往往都能完成超
過85個完整畫面的掃描,屏幕畫面更新85次,人眼無法感知到如此小的時間差異會"誤
以為"屏幕處於始終發亮的狀態.而每秒鍾屏幕畫面刷新的次數就叫場頻,或稱為屏幕
的垂直掃描頻率,以Hz(赫茲)為單位,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刷新率".以800×600
解析度,85Hz刷新率計算,電子槍在一秒鍾至少要掃描800×600×85=40800000個點的
顯示;如果將解析度提高到1024×768,將刷新率提高到100Hz,電子槍要掃描的點數
將大幅提高.
按照業界公認的計算方法,顯示器帶寬指的就是顯示器的電子槍在一秒鍾內可掃描
的最高點數總和,它等於"水平解析度×垂直解析度×場頻(畫面刷新次數)",單位
為MHz(兆赫);由於顯像管電子束的掃描過程是非線性的,為避免信號在掃描邊緣出現
衰減影響效果,保證圖像的清晰度,總是將邊緣掃描部分忽略掉,但在電路中它們依然
是存在的.因此,我們在計算顯示器帶寬的時候還應該除一個取值為0.6~0.8 的"有效
掃描系數",故得出帶寬計算公式如下:"帶寬=水平像素(行數)×垂直像素(列數)
×場頻(刷新頻率)÷掃描系數".掃描系數一般取為0.744.例如,要獲得解析度
1024×768,刷新率85Hz的畫面,所需要的帶寬應該等於:1024×768×85÷0.744,結
果大約是90MHz.
不過,這個定義並不符合帶寬的原意,稱之為"像素掃描頻率"似乎更為貼切.帶
寬的 最初概念確實也是電路中的問題——簡單點說就是:在"帶寬"這個頻率寬度之
內,放大器可以處於良好的工作狀態,如果超出帶寬范圍,信號會很快出現衰減失真現
象.從本質上說,顯示器的帶寬描述的也是控制電路的頻率范圍,帶寬高低直接決定顯
示器所能達到的性能等級.由於前文描述的"像素掃描頻率"與控制電路的"帶寬"基
本是成正比關系,顯示器廠商就乾脆把它當作顯示器的"帶寬"——這種做法當然沒有
什麼錯,只是容易讓人產生認識上的誤區.當然,從用戶的角度考慮沒必要追究這么多,
畢竟以"像素掃描頻率"作為"帶寬"是很合乎人們習慣的,大家可方便使用公式計算
出達到某種顯示狀態需要的最低帶寬數值.
但是反過來說,"帶寬數值完全決定著屏幕的顯示狀態"是否也成立呢 答案是不
完全成立,因為屏幕的顯示狀態除了與帶寬有關系之外,還與一個重要的概念相關——
它就是"行頻".行頻又稱為"水平掃描頻率",它指的是電子槍每秒在熒光屏上掃描
過的水平線數量,計算公式為:"行頻=垂直解析度×場頻(畫面刷新率)×1.07",
其中1.07為校正參數,因為顯示屏上下方都存在我們看不到的區域.可見,行頻是一
個綜合解析度和刷新率的參數,行頻越大,顯示器就可以提供越高的解析度或者刷新率.
例如,1台17寸顯示器要在1600×1200解析度下達到75Hz的刷新率,那麼帶寬值至少
需要221MHz,行頻則需要96KHz,兩項條件缺一不可;要達到這么高的帶寬相對容易,
而要達到如此高的行頻就相當困難,後者成為主要的制約因素,而出於商業因素考慮,
顯示器廠商會突出帶寬而忽略行頻,這種宣傳其實是一種誤導.
六, 通訊中的帶寬
在通訊和網路領域,帶寬的含義又與上述定義存在差異,它指的是網路信號可使用
的最高頻率與最低頻率之差,或者說是"頻帶的寬度",也就是所謂的"Bandwidth",
"信道帶寬"——這也是最嚴謹的技術定義.
在100M乙太網之類的銅介質布線系統中,雙絞線的信道帶寬通常用MHz為單位,
它指的是信噪比恆定的情況下允許的信道頻率范圍,不過,網路的信道帶寬與它的數據
傳輸能力(單位Byte/s)存在一個穩定的基本關系.我們也可以用高速公路來作比喻:
在高速路上,它所能承受的最大交通流量就相當於網路的數據運輸能力,而這條高速路
允許形成的寬度就相當於網路的帶寬.顯然,帶寬越高,數據傳輸可利用的資源就越多,
因而能達到越高的速度;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改善信號質量和消除瓶頸效應實現
更高的傳輸速度.
網路帶寬與數據傳輸能力的正比關系最早是由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Claude
Shannon所發現,因此這一規律也被稱為Shannon定律.而通俗起見普遍也將網路的數
據傳輸能力與"網路帶寬"完全等同起來,這樣"網路帶寬"表面上看與"匯流排帶寬"
形成概念上的統一,但這兩者本質上就不是一個意思,相差甚遠.
七, 總結:帶寬與性能
對匯流排和內存來說,帶寬高低對系統性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倘若匯流排,內存
的帶寬不夠高的話,處理器的工作頻率再高也無濟於事,因此帶寬可謂是與頻率並立的
兩大性能決定要素.而對CRT顯示器而言,帶寬越高,往往可以獲得更高的解析度,顯
示精度越高,不過現在CRT顯示器的帶寬都能夠滿足標准解析度下85Hz刷新率或以上
的顯示需要(相信沒有太多的朋友喜歡用非常高的解析度去運行程序或者游戲),這樣
帶寬高低就不是一個太敏感的參數了,當然,如果你追求高顯示品質那是另一回事了.
❾ 為什麼電腦會越用越慢呢
電腦運行速度慢的原因:
1、中毒。
2、系統盤垃圾比較多,需及時清理。
3、開啟的服務太多。
4、許多人連接你的機器。
5、同時打開執行過多的程序。
...
電腦運行速度慢的各種原因及解決方法
大家應該都遇到過電腦速度慢 cpu佔用率很大的情況吧 我看論壇裡面很多人也提出過很多這樣的問題 發了許多帖子 那麼今天我同意回答一下 介紹一個是什麼原因才會導致出現這種情況 第一次寫貼 請大家支持
有這么幾個原因會導致上述情況
1. cpu溫度過高所造成所以 自動採用了「降頻」保護自己(cpu) 摸一下散熱器 如果溫度正常 會不會是cpu風扇給燒壞了我們可以看一下計算機的自檢過程 如果沒有什麼異常 我們可以基本排除了 硬體出問題 那麼會不會是BIOS程序中的設置參數出了什麼問題呢?我們進入BIOS看看「BIOS FEATURES SETUP」項中的「CPU Level 1 Cache」被「Disabled」了。CPU Level 1 Cache」是一個對CPU性能起著至關重要的參數!一旦被關閉,CPU性能馬上就會下降好幾個數量等級。將其調整為「Enabled」,然後保存設置,就會解決這個問題了 如果運行大型軟體速度慢的話可以用萬能表測試一下電壓問題 如果小 cpu也會自動降頻 換一個電源就好了
2. 很普通的情況 這是 因為winodws 經過長時間的使用 頻繁的裝各種軟體所以會
顯得比較慢 比較遲鈍 可以通過清理注冊表來解決這個問題也可以使用《Windows優化大師》等工具軟體,刪除一些平時不常用的軟體來解決這個問題 最好的方法就是重新裝一遍windows 無須格式化 系統盤使用FAT32,它將大幅度減少磁碟的佔用空間
3. 配置問題 相信看到缺少足夠內存這幾個字眼,一定會有很多朋友說這怎麼可能呢,我的機器可是有多少多少內存啊。下面就請大家來看一台PⅡ 266的實例,該機使用了流行的AGP顯示卡,加裝了64MB SDRAM,那麼其真正能夠使用的內存有多少呢?首先Windows操作系統會用掉大約6~10MB的內存,用於存放其自身的模塊;其次第二個殺手便要數 AGP顯示卡匯流排了。誠然使用AGP顯示卡匯流排可以節省大量價格昂貴的顯存,但是如果在一台配置了64MB內存的計算機上激活AGP功能,則系統便會分配給AGP顯示卡高達32MB的主存(由系統統一控制),如此一來,系統就只剩下20MB左右的內存,這其中還要留有3~5MB備用,以免系統資源耗盡而崩潰,所以你真正擁有的只是不足20MB的內存空間。而且這有限的空間還要被諸多的後台駐留程序瓜分,如反病毒軟體realone midea Netmeeting等等。朋友們都知道即使是一個最常用的WORD軟體也要求最好有16MB左右的內存,而運行如3D MAX等大型軟體時,64MB的內存也不夠用。所以此時系統就會自動採用硬碟空間來虛擬主內存,用於運行程序和儲存交換文件以及各種臨時文件。由於硬碟是機械結構,而內存是電子結構,它們兩者之間的速度相差好幾個數量級,因而使用硬碟來虛擬主內存將導致程序運行的速度大幅度降低。只需要買兩根內存就搞定了
4.Windows操作系統所帶來的優點之一就是多線性、多任務,系統可以利用CPU來進行分時操作,以便你同時做許多事情。但事情有利自然有弊,多任務操作也會對你的機器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你同時打開了過多的應用程序,即使內存再大,這時候系統的主內存也將會告急,系統資源會被耗盡,從而降低了程序的運行速度甚至導致系統的崩潰。以128MB主內存的機器為例,一次同時打開約50個程序時,在幫助中發現系統的資源已經為0可用空間,此時除非關閉一些應用程序,否則任何操作皆無效。因而如果要運行多任務,就得考慮機器檔次夠不夠高,內存是否充裕,否則其運行速度會比蝸牛爬快不了多少
5.硬體不支持 原因有兩個:一是CPU馬力不夠強勁,盡管它很努力的為你服務,可是往往還是力不從心只能怪intel更新換代太快?二是部件太老,以3D游戲為例,如果你的顯示卡不是最新的型號,在運行這類游戲時便會因為顯示卡不支持游戲模式(如 openGL、D3D)而不得不採用軟體模擬加速,導致游戲速度驟降,讓你很郁悶 發誓再也不玩游戲。
6 [FONT=Arial]最最討厭的原因本人也曾經深受其害。。。。。。病毒發作由於計算機中感染了病毒,使計算機運行速度大幅度變慢。其作用機理有兩個:一是病毒入侵後,首先佔領內存這個據點,然後便以此為根據地在內存中開始漫無休止地復制自己,隨著它越來越龐大,很快就佔用了系統大量的內存,導致正常程序運行時因缺少主內存而變慢,甚至不能啟動;二是因為病毒程序迫使CPU轉而執行無用的垃圾程序,使得系統始終處於忙碌狀態,從而影響了正常程序的運行,導致計算機速度變慢。及時更新自己的病毒防火牆 網路防火牆 不讓別人有機可乘 是最重要的!!!
上網速度慢
速度慢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般與線路、設備、環境和用戶使用保養,以及微機等終端設備的優劣、操作、設置等有關。但只要我們對故障現象認真觀察和分析,找出速度慢的原因,還是很好解決的。
1.網卡綁定的協議太多 這種情況在區域網用戶中很常見。網卡上如果綁定了許多協議,當數據通過網卡時,計算機就要花費很多時間來確定該數據使用哪種協議來傳送,這時用戶就會感覺到速度慢。解決方法是:用一塊網卡只綁定PPPoE協議來連接ADSL
提供上網的外部連接,用另一塊網卡綁定區域網的其他協議,從而各盡其職,提高性能,這樣客戶端上網速度就會提高。
2.ADSL設備散熱不良 ADSL設備工作時發熱量比較大,平時要注意散熱。許多用戶把ADSL設備和路由器、集線器等放在一個機櫃里,不利於散熱,對ADSL的正常工作有影響。 ADSL等設備不可放在櫃內,要分開擺放,設備之間留有通風散熱通道,機房最好做到恆溫,一般環境溫度應控制在10~30℃。
3.訪問互聯網介面錯誤 這是由於Windows系統的Internet連接向導給IE指定的訪問互聯網介面錯誤引起的。EnterNet
300(虛擬撥號軟體)使用的是區域網類型虛擬撥號,而IE預設使用普通撥號。瀏覽的時候IE首先尋找撥號介面,找不到撥號以後就找區域網裡面有沒有代理伺服器,最後才會找到EnterNet
300的介面,因此會很慢。只需要重新運行一遍Internet連接向導,選擇區域網方式,並取消自動搜索代理伺服器就可解決。
4.不能綁定TCP/IP協議 不能綁定TCP/IP多為網卡驅動程序未正確安裝、網卡質量問題和PCI插槽不良。應先把設備管理器里的網卡驅動刪除,重啟後安裝驅動程序;如果不好,再把網卡換一個PCI插槽;仍不好換一塊網卡。
5.電話線路質量低劣 ADSL技術對電話線路的質量要求較高,目前採用的ADSL是一種RADSL(速率自適應DSL)。如果電信局到用戶間的電話線路在某段時間受到外界因素干擾,RADSL會根據線路質量的優劣和傳輸距離的遠近,動態地調整用戶的訪問速度。如訪問的是國外站點,速度會受到出口帶寬及對方站點線路、設備配置情況等因素影響,需要全網協調配合解決。線路問題主要有施工時未遵循施工標准而遺留的質量隱患,如沒加塑料套管導致老鼠咬斷線路;配線架或其他材料質量問題導致跳線接觸不良;用戶在裝修時暗敷的室內線損壞等。
6.軟體沒有重新設置用戶裝了ADSL後,上網條件已經發生變化,相應的工具軟體沒有重新設置,也是造成速度慢的原因之一。如通信軟體QQ,就需要對它進行一些設置。從QQ面板中選擇「系統參數」命令,點擊「網路設置」標簽,將原來的「撥號上網」改為「區域網接入Internet」就可以了。
7.微機硬體軟體問題硬體故障主要表現在網卡壞或沒有正確安裝;微機主板和網卡不兼容;微機配置低,尤其內存少導致運行速度慢。軟體故障主要是由於用戶不了解計算機知識,在使用過程中誤操作,導致操作系統出錯或撥號軟體損壞而無法上網;用戶瀏覽一些網頁後,系統出現問題,在處理時不慎將備份的撥號軟體刪掉;微機重裝系統後,沒有安裝撥號軟體等等。這些軟體故障只要重新安裝撥號軟體即可排除。
8.某一網站長時間網頁打不開。 原因是在上網高峰期,許多用戶訪問同一個熱點網站,由於該網站伺服器處理不過來,或帶寬較窄
會出現網路速度慢、長時間網頁打不開的情況,請您最好避開高峰時段上網或改訪問其它站點。
9.由於互聯網節點故障,網路系統自動進行路由迂迴,產生網路速度慢。請您耐心等待系統恢復。
10.由於"貓"的自身品質問題,引起的上網速度慢。請您更換優質"貓"。
11.電話線路的電氣指標過低,引起的上網速度慢,請您更換優質線路。
12.外"貓"和主機的連接速率低,引起的上網速度慢,請您重新進行介面參數設置。
13.在低檔機上運行高級操作系統,引起的上網速度慢,請您重新選擇適合自己電腦的操作系統和瀏覽器。
14.由於瀏覽器的設置不當,引起的上網速度慢,請您重新設置網頁的保留天數,把瀏覽器的緩存目錄設置在傳輸速率最高的硬碟上,並適當增加容量。
目前大多數撥號上網用戶的電腦都用Windows系統,很多時都聽到用戶抱怨上網速度慢,但我們發現有一種情況是:當認為慢的時候其實是已經斷線了,不過此時上網的圖標仍然存在,這就造成了還在上網的假象。如你身邊有電話可拿起電話來鑒別,還可以將滑鼠拉至上網的圖標上,按右鍵選擇「狀態」,觀察有否收到數據,如在一段時間內都未有數據收到則可認定線路已斷開,只能重新撥號。
目前的互聯網速度普遍下降,這歸因於現時網路軟體的路由選擇演算法。現時的大多數網路軟體的路由選擇演算法是:不停地發送數據包以測試路由速度,一發現更快的路由,就馬上更換現時的路由。當用戶很少時,這種演算法的確可以提高效率;但問題是,如果有許多用戶同時在線,那麼,速度較快的路由很快就會被堵塞;這時,軟體就會再次更換路由,再次造成堵塞,再次更換路由……不斷惡性循環,導致整個互聯網速度變慢。
❿ 重裝系統要幾長時間啊
首先買張碟子,番茄花園和雨林的都不錯,最好買XP的,兼容好,操作好,佔用C盤少,千萬不要防VISTA主題的XP碟子,最好買原版,盜版的也就不過10元吧。 裝系統的過程可以在BAIDU視屏里邊找到視屏,里邊的第一個就是,一步步的教你如何裝,這個視屏也是教學用的,簡單易懂,網址如下(版主也可以自己在BAIDU視屏搜索) :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D7%F6%CF%B5%CD%B3 圖片教程在太平洋電腦網可以找到:http://pce.pconline.com.cn/specialtopic/20060727_windowsxpinstall/ 如果非要用文字來說的話:(裝系統前下載好音效卡、網卡、顯卡驅動,這個型號在電腦說明書或配置單上有) 一、准備安裝 1、准備好系統盤和驅動盤。 2、將要裝系統的C盤中你認為有用的數據保存到其它分區盤中。 3、將驅動程序備分到D盤備用。 4、對磁碟進行掃描--我的電腦—右擊要裝系統的磁碟驅動器(C)—屬性—工具--開始檢查—開始—檢查後確定退出。 二、光碟機啟動 1.啟動計算機,並按住DEL鍵不放,直到出現BIOS設置窗口 2.選擇並進入第二項,「BIOS SETUP」(BIOS設置)。在裡面找到包含BOOT文字的項或組,並找到依次排列的「FIRST」「SECEND」「THIRD」三項,分別代表「第一項啟動」「第二項啟動」和「第三項啟動」。應該選擇「FIRST」敲回車鍵,在出來的子菜單選擇CD-ROM。再按回車鍵。 3.選擇好啟動方式後,按F10鍵,出現對話框,按「Y」鍵(可省略),並回車,計算機自動重啟,證明更改的設置生效了。 二.從光碟安裝XP系統 在重啟之前放入XP安裝光碟,在看到屏幕底部出現CD字樣的時候,按回車鍵。才能實現光啟,否則計算機開始讀取硬碟,也就是跳過光啟從硬碟啟動了。 三、預前安裝 1、掃描後進歡迎安裝程序,選安裝--回車; 2、檢查啟動環境--回車; 3、協議,同意,按F8; 4、指定安裝到那個分區,C--回車; 5、指定使用文件系統,用XXX格式化磁碟分區--回車; 6、進安裝程序格式化,創建復制列表,將文件復制到WIN安裝文件夾; 7、開始初始化XP相關文件和配置,保存初始化參數,重啟。 四、安裝向導 1、區域和語言選項—下一步; 2、姓名、公司名稱—下一步; 3、產品密鑰—下一步(盜版碟子有密匙或者沒有這個步驟) 4、計算機名、管理員密碼,下一步; 5、日期和時間設置—下一步; 6、安裝網路,選典型 –下一步; 7、工作組和計算機域—下一步; 8、復制文件,安裝開始菜單,注冊組件,保存設置,刪除安裝的臨時文件,重啟。 五、完成安裝(這步可以跳過,等以後安裝) 1、自動調整解析度; 2、啟用自動更新—下一步; 3、連接到IT—下一步; 4、激活WIN—下一步(盜版碟子沒有這步) 5、誰使用這台計算機—重啟。 六、設置計算機 1、重啟後即進入XP桌面,這時的桌面只有回收站快捷圖標和任務欄,在桌面上單擊滑鼠右鍵,選擇「屬性」--「桌面」--「自定義桌面」--勾選「我的電腦」、「網上鄰居」 等--「確定」,返回桌面。 2、右鍵單擊「我的電腦」,選擇「屬性」,選擇「硬體」選項卡,選擇「設備管理器」,裡面是計算機所有硬體的管理窗口,此中所有前面出現黃色問號+嘆號的選項代表未安裝驅動程序的硬體,雙擊打開其屬性,選擇「重新安裝驅動程序」,放入相應當驅動光碟,選擇「自動安裝」,系統會自動識別對應當驅動程序並安裝完成。(AUDIO為音效卡,VGA為顯卡,SM為主板,需要首先安裝主板驅動,如沒有SM項則代表不用安裝)。安裝好所有驅動之後重新啟動計算機。至此驅動程序安裝完成。 如果版主沒有驅動盤或安裝不來驅動的話,可以下載驅動精靈,讓起自動下載。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