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網路制式的手機制式的發展
中國移動使用的GSM(2G)/TD-SCDMA(3G)/TD-LTE(4G)這3模;
中國聯通使用的是GSM(2G)/WCDMA(3G)/TD-LTE(4G)/FDD-LTE(4G);
中國電信使用的是CDMA1X(2G)/EVDO(3G)/TD-LTE(4G)/FDD-LTE(4G)。
對於國內的運營商來說,只要達到7模即GSM/TD-SCDMA/WCDMA/TD-LTE/FDD-LTE/CDMA1X/EVDO即可稱之為全網通機型。
1G(first generation)表示第一代移動通訊技術。代表為現已淘汰的模擬移動網。
2G(second generation)表示第二代移動通訊技術。代表為GSM。以數字語音傳輸技術為核心。
2.5G是基於2G與3G之間的過渡類型。比2G在速度、帶寬上有所提高。可使現有GSM網路輕易地實現與高速數據分組的簡便接入。
已經進行商業應用的2.5G(Generation)移動通信技術是從2G邁向3G的銜接性技術,突破了2G電路交換技術對數據傳輸速率的制約,引入了分組交換技術,從而使數據傳輸速率有了質的突破,是一種介於2G與3G之間的過度技術。2.5G的出現主要是由於3G是個相當浩大的工程,所牽扯的層面較多且復雜,要從2G一下邁向3G是不可能馬上實現的。代表為:GPRS, HSCSD、WAP、EDGE、藍牙(Bluetooth)、EPOC等技術。
3G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縮寫,指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相對第一代模擬制式手機(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數字手機(2G),第三代手機一般是指將無線通信與國際互聯網等多媒體通信結合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它能夠方便、快捷的處理圖像、音樂、視頻流等多種媒體形式,提供包括網頁瀏覽、電話會議、電子商務等多種信息服務。為手機融入多媒體元素提供強大的支持。但為了提供這種服務,無線網路必須能夠支持不同的數據傳輸速度,也就是說在任何環境中能夠分別支持至少2Mbps(兆比特/每秒)、384kbps(千比特/每秒)以及144kbps的傳輸速度。2G網路提供的帶寬是9.6Kbps。2.5G增加到56Kbps。 3G將具有更寬的帶寬,其傳輸速度將達到100-300Kbps,不僅能傳輸話音,還能傳輸數據,從而提供快捷、方便的無線應用。
4G移動系統網路結構可分為三層:物理網路層、中間環境層、應用網路層。物理網路層提供接入和路由選擇功能,它們由無線和核心網的結合格式完成。中間環境層的功能有QoS映射、地址變換和完全性管理等。物理網路層與中間環境層及其應用環境之間的介面是開放的,它使發展和提供新的應用及服務變得更為容易,提供無縫高數據率的無線服務,並運行於多個頻帶。這一服務能自適應多個無線標准及多模終端能力,跨越多個運營者和服務,提供大范圍服務。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的關鍵技術包括信道傳輸;抗干擾性強的高速接入技術、調制和信息傳輸技術;高性能、小型化和低成本的自適應陣列智能天線;大容量、低成本的無線介面和光介面;系統管理資源;軟體無線電、網路結構協議等。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主要是以正交頻分復用(OFDM)為技術核心。OFDM技術的特點是網路結構高度可擴展,具有良好的抗雜訊性能和抗多信道干擾能力,可以提供比無線數據技術質量更高(速率高、時延小)的服務和更好的性能價格比,能為4G無線網提供更好的方案。例如無線區域環路(WLL)、數字音訊廣播(DAB)等,都將採用OFDM技術。4G移動通信對加速增長的廣帶無線連接的要求提供技術上的回應,對跨越公眾的和專用的、室內和室外的多種無線系統和網路保證提供無縫的服務。通過對最適合的可用網路提供用戶所需求的最佳服務,能應付基於網際網路通信所期望的增長,增添新的頻段,使頻譜資源大擴展,提供不同類型的通信介面,運用路由技術為主的網路架構,以傅利葉變換來發展硬體架構實現第四代網路架構。移動通信將向數據化,高速化、寬頻化、頻段更高化方向發展,移動數據、移動IP將成為未來移動網的主流業務。
註:GSM網路使用最多。CDMA2000可以用133、153、189卡,其餘WCDMA與TD-SCDMA暫時無法使用133、153、189卡。2008年,我國開始應用3G手機,成為「3G」元年。
2. 淺談3G技術和4G LTE網路架構之間的區別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2G/3G向LTE演進過程
●2G/3G階段:語音業務是主要收入來源,寬頻和分組域網路不斷引入新的增值業務,寬頻業務收入呈現上升趨勢;
●業務IP化階段:固定網路和移動網路,都通過網路智能化和軟交換的部署進行電路域網路向IP承載的改造和升級;
●固定業務、移動業務融合階段:固定、移動用戶的帶寬和速率都將大幅提升,固定和移動的業務網路建設可以進行多方面的融合;
●增值業務引入階段:在業務層通過引入IMS,為固定和移動的寬頻用戶提供增值業務,Femto(家庭基站)的部署則實現終端融合;
●綜合業務運營階段:隨著IMS不斷發展擴大,網路演進為基於IP的寬頻全分組網路,提供包括語音、數據、視頻和流媒體融合的業務;
●LTE階段:固定網路向三網融合發展,移動網路的無線部分全面部署LTE,核心部分則演進到EPC網路。
3G網路架構和LTE網路架構對比
在討論3G和LTE網路架構之前,大家先要理解以下幾個專業名詞:
●NodeB:由控制子系統、傳輸子系統、射頻子系統、中頻/基帶子系統、天饋子系統等部分組成,即3G無線通信基站;
●RNC:Radio Network Controller(無線網路控制器),用於提供NodeB移動性管理、呼叫處理、鏈接管理和切換機制,即3G基站控制器;
●Iub:Iub介面是RNC和NodeB之間的邏輯介面,完成RNC和NodeB之間的用戶數據傳送、用戶數據及信令的處理;
●CS:Circuit Switch(電路交換),屬於電路域,用於TDM語音業務;
●PS:Packet Switch(分組交換),屬於分組域,用於IP數據業務;
●MGW:Media GateWay(媒體網關),主要功能是提供承載控制和傳輸資源;
●MSC:Mobile Switching Center(移動交換中心),MSC是2G通信系統的核心網元之一。是在電話和數據系統之間提供呼叫轉換服務和呼叫控制的地方。MSC轉換所有的在行動電話和PSTN和其他行動電話之間的呼叫;
●SGSN:Serving GPRS SUPPORT NODE GPRS(服務支持節點),SGSN作為GPRS/TD-SCDMA/WCDMA核心網分組域設備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完成分組數據包的路由轉發、移動性管理、會話管理、邏輯鏈路管理、鑒權和加密、話單產生和輸出等功能;
●GGSN:Gateway GPRS Support Node(網關GPRS支持節點),起網關作用,它可以和多種不同的數據網路連接,可以把GSM網中的GPRS分組數據包進行協議轉換,從而可以把這些分組數據包傳送到遠端的TCP/IP或X.25網路;
●eNodeB:演進型NodeB,LTE中基站,相比現有3G中的NodeB,集成了部分RNC的功能,減少了通信時協議的層次;
●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移動性管理設備),負責移動性管理、信令處理等功能;
●S-GW:Signal Gateway(信令網關),連接NO.7信令網與IP網的設備,主要完成傳輸層信令轉換,負責媒體流處理及轉發等功能;
●PDN GW:是連接外部數據網的網關,UE(用戶設備,如手機)可以通過連接到不同的PDN Gateway訪問不同的外部數據網。
4G網路架構的變化
1、實現了控制與承載的分離,MME負責移動性管理、信令處理等功能,S-GW負責媒體流處理及轉發等功能;
2、核心網取消了CS(電路域),全IP的EPC(Evolved Packet Core,移動核心網演進)支持各類技術統一接入,實現固網和移動融合(FMC),靈活支持VoIP及基於IMS多媒體業務,實現了網路全IP化;
3、取消了RNC,原來RNC功能被分散到了eNodeB和網關(GW)中,eNodeB直接接入EPC,LTE網路結構更加扁平化,降低了用戶可感知的時延,大幅提升用戶的移動通信體驗;
4、介面連接方面,引入S1-Flex和X2介面,移動承載需實現多點到多點的連接,X2是相鄰eNB間的分布式介面,主要用於用戶移動性管理;S1-Flex是從eNB到EPC的動態介面,主要用於提高網路冗餘性以及實現負載均衡;
5、傳輸帶寬方面:較3G基站的傳輸帶寬需求增加10倍,初期200-300Mb/s,後期將達到1Gb/s。>>
如若滿意,請點擊右側【採納答案】,如若還有問題,請點擊【追問】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望採納!
~ O(∩_∩)O~
3. 移動網路與聯通構造原理
移動網路和聯通網路構造原理都屬於移動通信網路體系架構:網路架構,該架構可分為三大模塊:網路部署場景、接入網和核心網。
具體的構造原理和試驗如下:
3.1.1中國移動黑龍江公司網路部署場景設計方案
1.室外藉助分布式天線(distributedantennasystem,DAS)和大規模MIMO(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配備基站,天線元件分散放置在小區,且通過光纖與基站連接。移動事物(如終端)部署Mo-bileFemtocell,可以動態地改變其到運營商核心網路的連接。同時,部署虛擬蜂窩作為宏蜂窩的補充,提升了室外覆蓋率。
2.室內用戶需要與安裝在室外建築的大型天線陣列的室內AP進行通信,這樣就可以利用多種適用於短距離通信的技術實現高速率傳輸,比如60GHz毫米波通信,可以解決頻譜稀缺問題。
3.1.2 中國移動黑龍江公司接入網設計方案
5G通信網路接入網部署中,採用新型的分布式基站進行組網把宏基站的部分載波通過標準的CPRI介面拉遠實現分布式組網,也就是將傳統基站的基帶處理部分(BBU)和射頻收發信機部分(RRU)設計成單獨的模塊。分布式基站不僅帶來快速、便捷的網路部署,而且有利於大幅降低運營商建網的成本。由於無線頻譜資源的高價格、高頻通信技術的使用,使原有基站覆蓋密度越來越大,因此必須對無線接入側的網路做相應的調整,才能保證5G網路下的無線帶寬及物聯需求的應用。
CoP(CPRI over Packet)承載技術是承接5G通信網路接入網中的研究和部署重點。為滿足業務需求和基站承載,需要建立一種新的承載技術架構來滿足雲通信的需求,現通過以下幾點方案進行接入網部署:
在RRU增加的情況下使其滿足免機房需要,新的CoP FO 設備能跟RRU供址部署,建立成一個新的前傳網路(Fronthanl),通過CoP FO 設備將RRU進行匯聚傳給接入側的A設備。該方式針對現有IP RAN設備基本無需改動,只需要在原有的設備中插入帶有CRPI協議的新增板卡就可以工作。
對於Fronthanl接入側的保護機制有CPRI介面和ETH介面;網路側保護機制可以採用線性「1+1」保護或環網Wrapping、Steering保護。
對於無線側RRU的接入點模塊FO是全室外模式,易部署、省機房,滿足於大網路容量要求。
在組網類型上,優先選用環型拓撲結構,可以實現RRU任意的部署,實現接入設備A無源CWDM解決方案。
3.1.2 中國移動黑龍江公司核心網設計方案
1.現有核心網網元由傳統平台向雲平台演進
(1)RCS在互聯網基地部署應用,IMS AS、CSCF/BGCF等網元進行技術試點;
(2)控制類網元(MME、PCRF)、數據類網元(HSS、HLR)、信令轉接網元(DRA)等正在研究設計階段,成熟後馬上推動現網引入;
(3)媒體轉發面網元(MGW/SBC),根據SDN技術進行進行部署;
(4)2G、3G電路域相關網元正逐步融合、替換和退網,不再考慮運化升級。
構建以DC為中心的網路雲化平台,部署基於雲化架構的NFV(網路功能虛擬化),引入跨DC部署與無狀態設計,並將傳統核心網業務搬遷至此雲化平台;
2.控制面網元功能重構
(1)業務處理節點:承接傳統核心網GW/SBC等媒體接入處理類網元的功能;
(2)融合控制接節點:承接傳統核心網MME/CSCF/HSS等管理控制類網元和HSS的等用戶數據類網元的功能;
(3)業務能力節點:承接傳統核心網應用服務AS/業務平台類網元的功能層次,同時支持提供網路能力開放和網路拓撲設置功能。
3.引入C/U分離,並利用MEC技術構建分布式網路,保障低時延業務應用。
4.引入SBA架構、網路切片Slicing、接入無關技術Access Agnostic,為各式各樣差異化需求提供on demand服務,以支撐5G業務。
3.2 5G關鍵技術
3.2.1 CoP(CPRI over Packet)承載技術
CoP承載技術是集成前傳承載和後傳承載的中心樞紐模塊,採用的是高效裝載技術,其由於CRPI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是的數據成幀靈活,便於整個網路調節,採用光承載,繼承了原有波分承載的有點,也能進一步節省傳輸光纜。CPRI over Packet的NGFI承載方案,具體對比指標比較如下:
3.2.2 網路功能虛擬化(net-workfunctionvirtualization,NFV)
NFV(網路功能虛擬化)利用軟硬體解耦及功能抽象,以虛擬化技術降低昂貴的設備成本費,根據業務需求進行自動部署、彈性伸縮、故障隔離等步驟,讓運營商可通過此極速將承載各種網路功能的通用硬體與雲計算虛擬化技術相結合,實現網元虛擬化和虛擬網路可編程,簡化網路升級的步驟和降低購買新專用網路硬體的成本,把網路技術重點放到部署新的網路軟體上。
3.2.3 基於OFDM優化的波形和多址接入
5G NR設計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項決定,就是採用基於OFDM優化的波形和多址接入技術,因為OFDM 技術被當今的 4G LTE 和 Wi-Fi 系統廣泛採用,因其可擴展至大帶寬應用,而具有高頻譜效率和較低的數據復雜性,因此能夠很好地滿足 5G 要求。 OFDM 技術家族可實現多種增強功能,例如通過加窗或濾波增強頻率本地化、在不同用戶與服務間提高多路傳輸效率,以及創建單載波 OFDM 波形,實現高能效上行鏈路傳輸。
不過OFDM體系也需要創新改造,才能滿足5G的需求:
1. 通過子載波間隔擴展實現可擴展的OFDM參數配置;
2. 通過OFDM加窗提高多路傳輸效率。
3.2.4 靈活的框架設計
5G NR靈活的框架設計:
1. 可擴展的時間間隔(Scalable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TTI))
相比當前的 4G LTE網路,5G NR將使時延降低一個數量級。目前LTE網路中,TTI(時間間隔)固定在1 ms(毫秒)。為此,3GPP在4G演進的過程中提出一個降低時延的項目。盡管技術細節還不得而知,但這一項目的規劃目標就是要將一次傅里葉變換的時延降低為目前的1/8(即從1.14ms降低至143µs(微秒)。
2. 自包含集成子幀(Self-contained integrated subframe)
自包含集成子幀是另一項關鍵技術,對降低時延、向前兼容和其他一系列5G特性意義重大。通過把數據的傳輸(transmission)和確認(acknowledgement)包含在一個子幀內,時延可顯著降低。
3. 先進的新型無線技術(Advanced wireless technologies)
5G必然是在充分利用現有技術的基礎之上,充分創新才能實現的,而4G LTE正是目前最先進的移動網路平台,5G在演進的同時,LTE本身也還在不斷進化(比如最近實現的千兆級4G+),5G不可避免地要利用目前用在4G LTE上的先進技術,如載波聚合,MIMO技術,非共享頻譜的利用等等。
大規模MIMO:
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術是目前無線通信領域的一個重要創新研究項目,通過智能使用多根天線(設備端或基站端),發射或接受更多的信號空間流,能顯著提高信道容量;而通過智能波束成型,將射頻的能量集中在一個方向上,可以提高信號的覆蓋范圍。
毫米波:
全新 5G 技術正首次將頻率大於 24 GHz 以上頻段(通常稱為毫米波)應用於移動寬頻通信。大量可用的高頻段頻譜可提供極致數據傳輸速度和容量,這將重塑移動體驗。但毫米波的利用並非易事,使用毫米波頻段傳輸更容易造成路徑受阻與損耗(信號衍射能力有限)。通常情況下,毫米波頻段傳輸的信號甚至無法穿透牆體,此外,它還面臨著波形和能量消耗等問題。
4. 手機通話celltype什麼意思
celltype是程式控制的意思。
程式控制電話系統是電信業務分類中的一種系統。程式控制電話服務項目包括縮位撥號、熱線服務、呼叫等待、三方通話、轉移呼叫、鬧鍾服務、免打擾服務、來電顯示等。
手機cell的意思是手機的蜂窩網路,又稱移動網路是一種移動通信硬體架構,分為模擬蜂窩網路和數字蜂窩網路。由於構成網路覆蓋的各通信基地台的信號覆蓋呈六邊形,從而使整個網路像一個蜂窩而得名。
5. 移動網路分接入層,匯聚層,核心層,其中各層的主要設備是什麼啊
核心層:核心層是網路的高速交換主幹,對整個網路的連通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核心層應該具有如下幾個特性:可靠性、高效性、冗餘性、容錯性、可管理性、適應性、低延時性等。在核心層中,應該採用高帶寬的千兆以上交換機。
因為核心層是網路的樞紐中心,重要性突出。核心層設備採用雙機冗餘熱備份是非常必要的,也可以使用負載均衡功能,來改善網路性能。
匯聚層:匯聚層是網路接入層和核心層的「中介」,就是在工作站接入核心層前先做匯聚,以減輕核心層設備的負荷。
匯聚層具有實施策略、安全、工作組接入、虛擬區域網(VLAN)之間的路由、源地址或目的地址過濾等多種功能。在匯聚層中,應該選用支持三層交換技術和VLAN的交換機,以達到網路隔離和分段的目的。
接入層:接入層向本地網段提供工作站接入。在接入層中,減少同一網段的工作站數量,能夠向工作組提供高速帶寬。接入層可以選擇不支持VLAN和三層交換技術的普通交換機。
(5)手機在移動網路中的架構擴展閱讀
三層網路結構基於性能瓶頸和網路利用率等等的原因,資深的網路設計師都在探索新的數據中心的拓撲結構。
三層網路結構數據中心網路傳輸模式是不斷地改變的。大多數網路都是縱向(north-south)的傳輸模式---主機與網路中的其它非相同網段的主機通信都是設備-交換機-路由到達目的地。同時,三層網路結構在同一個網段的主機通常連接到同一個交換機,可以直接相互通訊。
然而,三層網路結構現代數據中心的計算和存儲基礎設施,主要網路流量模式從已經不止是單純的不同網段之間通訊。三層網路結構內外網的通訊、網路段分布在多個接入交換機,要求主機通過網路互連等這些環境。這些三層網路結構網路環境的變化催生了兩種技術趨勢:網路收斂和虛擬化。
網路收斂:三層網路結構中,儲存網路和通信網路在同一個物理網路中。主機和陣列之間的數據傳輸通過儲存網路來傳輸,在邏輯拓撲上就像是直接連接的一樣。如ISCSI等。
虛擬化:將物理客戶端向虛擬客戶端轉化。虛擬化伺服器是未來發展的主流和趨勢,它將使三層網路結構的網路節點的移動變得非常簡單。
橫向網路(east-west)在縱向設計的三層網路結構中傳輸數據會帶有傳輸的瓶頸,因為數據經過了許多不必要的節點(如路由和交換機等設備)。如果三層網路結構上主機需要通過高速帶寬相互訪問,但通過層層的uplink口,會導致潛在的、而且非常明顯的性能衰減。
三層網路結構的原始設計更會加劇這種性能衰減,由於生成樹協議會防止冗餘鏈路存在環路,雙上行鏈路接入交換機只能使用一個指定的網路介面鏈接。
雖然增大內部交換層的帶寬有助於改善三層網路結構的傳輸阻塞,但這樣受益的只是一個節點。E-W模式中主機之間的的數據傳輸並非同一時間只是存在兩個節點之間。相反,三層網路結構數據中心中的主機之間在任何時間都有數據傳輸的。因此,三層網路結構增加帶寬這種高成本低效率的投資只是治標不治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層網路結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匯聚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接入層
6. 移動4G是什麼工作原理
4G是第四代移動通信及其技術的簡稱。 4G LTE系統能夠以100Mbps的速度下載,比撥號上網快50倍,上傳的速度也能達到50Mbps,並能夠滿足幾乎所有用戶對於無線服務的要求。而4G LTE Advanced採用載波聚合技術,下行峰值速度可達150Mbps。此外,4G可以在DSL和有線電視數據機沒有覆蓋的地方部署,然後再擴展到整個地區。 很明顯,4G有著不可比擬的優越性。4G最大的數據傳輸速率超過100Mbit/s,這個速率是行動電話數據傳輸速率的1萬倍,也是3G行動電話速率的50倍。4G手機可以提供高性能的匯流媒體內容,並通過ID應用程序成為個人身份鑒定設備。它也可以接受高解析度的電影和電視節目,從而成為合並廣播和通信的新基礎設施中的一個紐帶。此外,4G的無線即時連接等某些服務費用會比3G便宜。還有,4G有望集成不同模式的無線通信——從無線區域網和藍牙等室內網路、蜂窩信號、廣播電視到衛星通信,移動用戶可以自由地從一個標准漫遊到另一個標准。與傳統的通信技術相比,4G通信技術最明顯的優勢在於通話質量及數據通信速度。
4G移動系統網路結構可分為三層:物理網路層、中間環境層、應用網路層。物理網路層提供接入和路由選擇功能,它們由無線和核心網的結合格式完成。中間環境層的功能有QoS映射、地址變換和完全性管理等。物理網路層與中間環境層及其應用環境之間的介面是開放的,它使發展和提供新的應用及服務變得更為容易,提供無縫高數據率的無線服務,並運行於多個頻帶。這一服務能自適應多個無線標准及多模終端能力,跨越多個運營者和服務,提供大范圍服務。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的關鍵技術包括信道傳輸;抗干擾性強的高速接入技術、調制和信息傳輸技術;高性能、小型化和低成本的自適應陣列智能天線;大容量、低成本的無線介面和光介面;系統管理資源;軟體無線電、網路結構協議等。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主要是以正交頻分復用(OFDM)為技術核心。OFDM技術的特點是網路結構高度可擴展,具有良好的抗雜訊性能和抗多信道干擾能力,可以提供無線數據技術質量更高(速率高、時延小)的服務和更好的性能價格比,能為4G無線網提供更好的方案。例如無線區域環路(WLL)、數字音訊廣播(DAB)等,預計都採用OFDM技術。4G移動通信對加速增長的寬頻無線連接的要求提供技術上的回應,對跨越公眾的和專用的、室內和室外的多種無線系統和網路保證提供無縫的服務。通過對最適合的可用網路提供用戶所需求的最佳服務,能應付基於網際網路通信所期望的增長,增添新的頻段,使頻譜資源大擴展,提供不同類型的通信介面,運用路由技術為主的網路架構,以傅利葉變換來發展硬體架構實現第四代網路架構。移動通信會向數據化,高速化、寬頻化、頻段更高化方向發展,移動數據、移動IP預計會成為未來移動網的主流業務。
7. 移動通信網的主要結構有哪些
移動通信網的組成
移動通信網由無線接入網、核心網和骨幹網三部分組成。無線接入網主要為移動終端提供接入網路服務,核心網和骨幹網主要為各種業務提供交換和傳輸服務。從通信技術層面看,移動通信網的基本技術可分為傳輸技術和交換技術兩大類。
從傳輸技術來看,在核心網和骨幹網中由於通信媒質是有線的,對信號傳輸的損傷相對較小,傳輸技術的難度相對較低。但在無線接入網中由於通信媒質是無線的,而且終端是移動的,這樣的信道可稱為移動(無線)信道,它具有多徑衰落的特徵,並且是開放的信道,容易受到外界干擾,這樣的信道對信號傳輸的損傷是比較嚴重的,因此,信號在這樣信道傳輸時可靠性較低。同時,無線信道的頻率資源有限,因此有效地利用頻率資源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說,在無線接入網中,提高傳輸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的難度比較高。
從網路技術來看,交換技術包括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兩種方式。目前移動通信網和移動數據網通常都有這兩種交換方式。在核心網中,分組交換實質上是為分組選擇路由,這是一種類似於移動IP選路機制(或稱為路由技術),它是通過網路的移動性管理(MM)功能來實現的
8. 蜂窩網路是什麼意思
蜂窩網路又稱移動網路(mobile network)是一種移動通信硬體架構,分為模擬蜂窩網路和數字蜂窩網路。由於構成網路覆蓋的各通信基地台的信號覆蓋呈六邊形,從而使整個網路像一個蜂窩而得名。
蜂窩網路的組成:蜂窩網路組成主要有以下三部分:移動站,基站子系統,網路子系統。移動站就是我們的網路終端設備,比如手機或者一些蜂窩工控設備。基站子系統包括我們日常見到的移動基站(大鐵塔)、無線收發設備、專用網路(一般是光纖)、無數的數字設備等等的。
優點
自從20世紀70年代貝爾實驗室發明蜂窩概念以來,蜂窩技術就是移動通信的基礎。有時候,大家就將移動通信稱為蜂窩通信。蜂窩概念中包括幾個重要的部分是移動通信發展的基礎。
頻率復用。有限的頻率資源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被重復使用。小區分裂。當容量不夠的時候,可以減小蜂窩的范圍,劃分出更多的蜂窩,進一步提高頻率的利用效率。
9. 手機網路制式的發展
1G(first generation)表示第一代移動通訊技術。代表為現已淘汰的模擬移動網。
2G(second generation)表示第二代移動通訊技術。代表為GSM。以數字語音傳輸技術為核心。
2.5G是基於2G與3G之間的過渡類型。比2G在速度、帶寬上有所提高。可使現有GSM網路輕易地實現與高速數據分組的簡便接入。
已經進行商業應用的2.5G(Generation)移動通信技術是從2G邁向3G的銜接性技術,突破了2G電路交換技術對數據傳輸速率的制約,引入了分組交換技術,從而使數據傳輸速率有了質的突破,是一種介於2G與3G之間的過渡技術。2.5G的出現主要是由於3G是個相當浩大的工程,所牽扯的層面較多且復雜,要從2G一下邁向3G是不可能馬上實現的。代表為:GPRS, HSCSD、WAP、EDGE、藍牙(Bluetooth)、EPOC等技術。
3G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縮寫,指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我們國家主要有三種3G標准,分別是TD-SCDMA,WCDMA和CDMA2000,這三種3G的標准分別由移動、聯通和電信來運營。相對第一代模擬制式手機(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數字手機(2G),第三代手機一般是指將無線通信與國際互聯網等多媒體通信結合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它能夠方便、快捷的處理圖像、音樂、視頻流等多種媒體形式,提供包括網頁瀏覽、電話會議、電子商務等多種信息服務。為手機融入多媒體元素提供強大的支持。但為了提供這種服務,無線網路必須能夠支持不同的數據傳輸速度,也就是說在任何環境中能夠分別支持至少2Mbps(兆位元組/每秒)、384kbps(千位元組/每秒)以及144kbps的傳輸速度。2G網路提供的帶寬是9.6Kbps。2.5G增加到56Kbps。 3G將具有更寬的帶寬,其傳輸速度將達到100-300Kbps,不僅能傳輸話音,還能傳輸數據,從而提供快捷、方便的無線應用。
4G移動系統網路結構可分為三層:物理網路層、中間環境層、應用網路層。物理網路層提供接入和路由選擇功能,它們由無線和核心網的結合格式完成。中間環境層的功能有QoS映射、地址變換和完全性管理等。物理網路層與中間環境層及其應用環境之間的介面是開放的,它使發展和提供新的應用及服務變得更為容易,提供無縫高數據率的無線服務,並運行於多個頻帶。這一服務能自適應多個無線標准及多模終端能力,跨越多個運營者和服務,提供大范圍服務。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的關鍵技術包括信道傳輸;抗干擾性強的高速接入技術、調制和信息傳輸技術;高性能、小型化和低成本的自適應陣列智能天線;大容量、低成本的無線介面和光介面;系統管理資源;軟體無線電、網路結構協議等。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主要是以正交頻分復用(OFDM)為技術核心。OFDM技術的特點是網路結構高度可擴展,具有良好的抗雜訊性能和抗多信道干擾能力,可以提供比無線數據技術質量更高(速率高、時延小)的服務和更好的性能價格比,能為4G無線網提供更好的方案。例如無線區域環路(WLL)、數字音訊廣播(DAB)等,都將採用OFDM技術。4G移動通信對加速增長的廣帶無線連接的要求提供技術上的回應,對跨越公眾的和專用的、室內和室外的多種無線系統和網路保證提供無縫的服務。通過對最適合的可用網路提供用戶所需求的最佳服務,能應付基於網際網路通信所期望的增長,增添新的頻段,使頻譜資源大擴展,提供不同類型的通信介面,運用路由技術為主的網路架構,以傅利葉變換來發展硬體架構實現第四代網路架構。移動通信將向數據化,高速化、寬頻化、頻段更高化方向發展,移動數據、移動IP將成為未來移動網的主流業務。
註:2008年,我國開始應用3G手機,稱為「3G」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