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信號 > 手機和網路成癮有感

手機和網路成癮有感

發布時間:2022-11-25 01:49:02

㈠ 怎樣看待網路成癮等現象該如何預防和對待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政策保障三者結合形成的社會效應,是扭轉青少年網癮的關鍵。那麼對上網成癮的孩子該採取怎樣適當的家庭教育呢?不同的孩子雖然上網成癮的原因也有不同,但作為家長首先要轉變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擁有成人感,他們渴望能與家長進行平等的對話,而多數家長通常對青春期的孩子採用對待兒童的態度,從而造成了與孩子間溝通的障礙。「要相信孩子是可以改變的!」孩子要覺醒,父母首先要覺醒,即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1、和孩子平等對話
孩子上網成癮,主要原因是家長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尊重孩子,設立教育底線,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尊重孩子的意見,不要用居高臨下的態度對孩子說話,應將自己擺在一個「參謀」的位置上。在作出有關孩子的決定時,多引導孩子發表看法,家長則以建議的形式將自己的決定告訴孩子,讓他們自己作出判斷。同時,在引導孩子自我決策時,家長也應設立一個教育底線。比如,可以給孩子設立一個上網時間段,但前提是他們必須完成學習任務,比如老師布置的作業或家長的考核;在管理孩子上網時,家長應結合孩子的個性和愛好,跟他們一起聊聊網上的輕松話題,將他們的興趣引到一些有利於孩子成長的網路信息上來等。

理性、平等、友好地和孩子對話。讓孩子戒網癮的訣竅就是同孩子溝通。作為家長,要保持理性的態度,慢慢與孩子溝通並從各方面切入他的盲點,這樣做就是水到渠成。我們孩子上網成癮是一個果,不是因,是很多的不良因素造成的,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造成的。不要先問孩子為什麼上網成癮,這樣是錯誤的。大部分家長說你怎麼天天上網,不學習,孩子反感透了。我跟他們聊天根本不談網路的問題,談你多大了?哪個學校的?是重點班嗎?就是自然的聊天,就是問各方面的情況。來看「病」的孩子一開始也是被騙來的,根本不理我,不看我,說話的態度非常不好。很多父母和老師會問孩子:「你怎麼這個態度?」孩子就不說了。你不能光說孩子有問題,家長也有問題。我是從事教育的,所以要保持我理性的態度,慢慢地走進他的心裡,慢慢談,從各方面切入他的盲點,這樣會比較自然,也就是水到渠成。
通過大量幫助青少年的工作,探索和總結出了「五心」(責任心、愛心、耐心、細心、關心)「兩律」(紀律、自律)、「三德」(社會道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等心得體會。我們很多做思想工作的,往往一開始就直指人家的缺點,哪壺不開提哪壺,直戳痛處,叫人難以接受。上網少年首先是心智發育不健全的孩子,甚至是問題少年,而我們一些家長、老師和其他做思想工作的人,往往用簡單的方法,以不變的方法應對萬變的孩子,這樣怎能有效果呢。
2、培養孩子愛好,轉移興趣點
常聽到很多家長反映,為什麼我的孩子大道理都說得頭頭是道,可就是偏偏知錯而為,其實這是青春期孩子的正常反應,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模仿家長的說教,但卻並不能理解其中深遠的內涵,他們更關注的是眼前快樂與否和得失。家長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溫暖和愛心,應首先明白這個道理。當孩子沉迷網路後,家長不應採取放任或暴怒的極端方法,而應以包容、客觀的態度。家長可在生活中對孩子的一些積極行為給予肯定,對孩子的不良行為進行淡化,對孩子的愛好和特長進行有意識的培養,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有針對性的把他們對上網的興趣扭轉到生活和學習中來。
3、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交流
對待青少年上網成癮現象,應以預防為主。家長和老師都不應強行排斥孩子接觸網路,這樣反而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應在有效的監管下,引導孩子正確使用網路,將他們在網上單純玩樂的興趣,轉移到對這一科學技術的興趣上來。
對於已經上網成癮的孩子,家長不要急切地逼著孩子迅速扭轉,而應給他們一個自我覺悟和轉變的時間。在這一調整過程中,家長應根據與孩子溝通的程度、孩子對家庭教育的接受程度及時進行反思。如果家長感到孩子自控力不足,或無法找到家庭教育的障礙時,可求助於心理咨詢師、教育專家這類專業人士來對孩子進行指導,鼓勵並設法為孩子營造出與同齡人現實交往、展現自我的交流環境。當孩子逐漸產生改變自我的想法後,便可以結合孩子的興趣,引導他們培養另一個興趣點。
同時,迷戀上網的孩子通常在現實生活中存在不願與人交流、對網路以外的事物反應冷淡、情緒不穩定等現象,對這類孩子最好的方法是為他們建立一個全新的、相對獨立的轉變環境,家長可讓孩子參加一些夏令營、素質培養班之類的同齡人團體,讓他們在無法接觸網路的環境中,在老師的引導下試著與人交際,嘗試體驗網路以外的同齡人群體游戲的樂趣,使孩子從虛擬的網路世界中擺脫出來。
4、心理咨詢專家建議
心理咨詢專家陳智雄提醒部分網路成癮青少年的家長,要作好「八年抗戰」式的長期「愛的支持」的心理准備。他認為,青少年網路成癮,部分責任在他們自己,也有部分責任在親友和社會。

㈡ 研究青少年手機網路成癮的心理及解決對策

研究青少年手機網路成癮的心理及解決對策

摘要: 網路成癮是指由於過度使用互聯網而導致的明顯社會,心理損害的一種現象。而當前由於通訊的發達,智能機的流行,學生中又衍生出了手機上網成癮的理由,本文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這一理由形成的理由,以及解決的策略。

關鍵詞: 手機;網路成癮;解決辦法

手機網路成癮在當前很多學校都成為了一個理由。學生上癮後具體表現為離不開手機,手機能使學生獲得一定的滿足,而離開了手機學生則悵然若失,無法正常生活;並且由於長時間玩手機,無法專心學習,上課愛睡覺等理由;而且此類學生還沒有意識到過度使用手機網路對自己的身心造成的巨大傷害。

一、造成學生手機網路成癮的理由

造成學生手機網路成癮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學生的孤獨感;學習能力欠缺;從眾心理等。下面分別分析以下理由:

1.學生的孤獨感

由於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因而部分學存活在孤獨感較強的理由,不願意過多的與他人交流。而且容易造成這部分學生的溝通能力偏弱,無法有效的排解內心的孤獨,也許拿著手機什麼也不幹,但是相當於給學生自己找一個心靈的寄託。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學生對手機網路的依賴,進而成癮,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影響。

2.學習能力的欠缺

這是造成學生手機網路成癮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學生的學習能力欠缺,導致其無法安心的完成自己的學業。然後就需要干一些事情消磨時間,很多學生選擇了玩兒手機。繼而造成對手機網路的依賴。如果能夠把這部分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來,理由也許就能夠得到一定的解決。

3.從眾心理

由於當前智能機的普及,學生特別是高中學生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機,這是學生手機網路成癮的又一大誘因。很多同學拿手機並不是為了和家人聯系,而是典型的從眾心理,大家都帶了,自己不帶很沒有面子。帶了自然就要玩兒,於是久而久之,也就有了手機網癮。

當然,手機網路成癮的誘因遠不止這些,但是類似互聯網一樣,手機網路也是一把雙刃劍。關鍵看如何合理使用,如果藉助手機網路,弄明白自己沒有弄懂的知識,未嘗不可,但是對於大多數學生,意志力薄弱,無法合理使用。

二、手機網路成癮的預防策略

手機網路成癮是一個很嚴重的理由,但是關於手機網路成癮的預防和干預目前尚未形成一定的理論研究體系,這里簡單的談一下筆者的經驗。

1.思想教育

對於大多手機網路成癮的學生,並非不可救葯,這時候老師和家長的思想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如果直接沒收手機進行強行干預,達不到幫助學生戒掉手機網癮的目的,反而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家長和老師要用說教的方式使學生學生明白過度依賴使用手機,會導致睡眠不足影響身心健康等,能夠達到一定的效果。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部分學生沉迷於手機上網,是由於學習動力不足,無法有效的搞好學習,導致該部分學生學習興趣不足,學習成就感不強,因而玩手機成了他們的主要任務。如果能夠調動起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那麼他們的注意力就會發生轉移,可能就會戒掉手機網癮。

3.心理輔導

這是治療網路成癮的一個有效手段,因為形成手機網路成癮的理由基本相同,由於學生孤獨感強,比較不自信,需要在虛擬的世界裡找到信心,因而可以採取心理輔導的方式使學生戒掉手機網路成癮。(1)團體輔導。以青少年的個體經驗為載體,以活動為中介,通過精心設計的互動活動,如角色扮演、情景體驗、經驗分享、談話溝通、行為訓練等豐富多彩的具有心理指導作用的活動形式,讓青少年對自我深層次的內在需求得以覺察,並用積極的策略得以滿足和實現,以產生正向的積極影響。在互動中讓青少年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學會與人交往,建立起自己良好的形象、良好的行為規范和人生價值觀,認識自己現階段的任務和目標,從而更好地建立自信、接納自己、轉變自己,特別是體會到父母的愛,理解父母的艱辛,從而產生感恩的思想。(2)個體輔導。針對不同青少年的家庭背景進行個別輔導。一個網路成癮青少年的背後往往都有一個理由的家庭,因而在對青少年進行個體輔導的同時,要十分重視家庭治療,通過舉辦“家長課堂”,幫助、鼓勵家長關注孩子網路依賴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促其改善家庭關系,讓每個家庭成員認識各自的責任和目標,從而改善孩子的行為。

當然,面對日益嚴重的手機網路成癮理由,會引來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的關注。希望可以通過共同努力,使學生能夠合理的使用手機網路,不至於沉迷於手機網路。

參考文獻:

[1]金伯利,網蟲綜合症一網癮的症狀與康復策略,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陳斌文,新的心理疾病,網路成癮症[J]社會,2000年第6期;

[3]顏世富信息時代與心理調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㈢ 手機成癮的大學生心理會有什麼樣的變化該怎麼預防呢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3-22

㈣ 如何看待中小學生暑期沉迷網路調查顯示:玩手機精神煥發,提作業萎靡抗拒

●暑假期間,未成年人沉迷網路成為令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
●長期沉迷於電子產品,會直接導致注意力下降、學習成績下滑。此外,未成年人正處於身體快速發育時期,過早或較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極易影響孩子身體發育
●引導未成年人正確使用網路的同時,家庭、學校也應該採取措施來幫助孩子形成自主性,以防其因自製力差而掉入網路成癮的陷阱中
又是一場追逐戰。拿著手機跑在前面的是4歲的女兒瑩瑩,她嘴裡念叨著「就看一會兒」,媽媽岳彤則在後面追,想要把她的手機奪下來。這樣的場景每天幾乎都要上演5次以上。
岳彤發現,瑩瑩在兩歲時便會用手指滑動手機屏幕,最開始只是看一些照片和視頻,現在已經會玩一些簡單的手機游戲。在岳彤看來,這猶如開啟了潘多拉魔盒,「上了一年幼兒園小班,好不容易快戒了平板電腦,可一放暑假就又打回了原形」。
「暑假期間,孩子吃飯、上洗手間、睡覺前都離不開手機。我們提醒她一次,她就把手機放下一會兒,然後趁我們不注意又偷偷拿起來了。」北京市民吳先生也向記者抱怨,她讀四年級的女兒每天都把注意力放在手機上,對於手機和網路以外的事情漠不關心,親戚來家裡串門也愛理不理,「我准備請假帶孩子到北京郊區玩幾天,希望能有所改善」。
暑假期間,未成年人沉迷網路成為令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興起,互聯網觸角無處不在。伴隨移動互聯網成長的孩子們日漸養成了「不移動」的生活方式,不少人的課餘生活基本都在電視、電腦、手機等不同屏幕間切換。
如何引導未成年人正確使用網路,預防中小學生沉迷其中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近日,《法治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長期沉迷電子產品
影響孩子身心健康
「管不住,根本管不住!只要讓玩手機,她飯都可以不吃。」河南省正陽縣幼兒園中班學生家長劉穎(化名)一邊安撫因為想玩手機而正在哭鬧的女兒涵涵,一邊搖頭嘆息,「平時上學還好,這一放假,玩手機玩得更瘋了,不給玩就哭,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在計算機行業工作的焦海卻不這樣嚴格。她的兒子從兩歲便開始玩父母的智能手機,當他可以拿得動iPad時,其他玩具都黯然失色。兒子通過App學會了唐詩、成語、三字經。有一天,兒子突然對著屏幕唱起了「小燕子穿花衣」。「這個暑假我已經給他開始上錄播類型的網課,效果不錯。」焦海說。
在我國,像這樣的「小網蟲」已成為互聯網大軍的重要成員。《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連續兩年保持增長,2020年已經達到1.83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高達94.9%。超過三分之一的小學生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互聯網,而且呈逐年上升趨勢。隨著數字時代發展,孩子們首次觸網的年齡越來越小,手機沉迷低幼化趨勢也越發明顯。
使用時間過長、頻率較高以及使用電子產品時表現異常興奮,是未成年人沉迷電子產品的主要表現。不少家長向記者反映,孩子一玩手機,便精神煥發,但一提到學習、寫作業,便精神萎靡,十分抗拒。
在問到涵涵最常觀看的內容時,劉穎說:「一般看動畫片比較多,還有就是刷短視頻平台上那些唱歌跳舞、動物類的短視頻。」
據了解,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於電子產品的使用略有不同,聊微信、玩游戲、看小說等門檻較高的娛樂項目,主要受眾大多是中高年級的學生。
正陽縣高級中學班主任孫夢介紹,在她的班上,至少三分之二的同學長期隨身攜帶手機,或有過攜帶手機出入校園的情況,「玩手機的學生中,大多是在網聊、玩游戲或者追劇,用手機來學習的基本沒有,認真學習的同學也基本不帶手機。」
近日,有媒體記者在擁有467名家長的「昆明市家長聯盟」QQ群里調查發現,389名參與回復的家長中,近九成表示自己的孩子暑假期間迷戀電子產品,且多數為小學生、初中生;只有不到一成的家長稱自己的孩子基本不玩,但前提是家長有大把時間帶孩子出門旅遊,或者孩子的時間已被補課占滿。
采訪中,不少孩子稱,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是正常的生活、學習方式,如果自己不用會落伍,且暑假期間玩手機、電腦的時間比平時多一些,對學習也不會有什麼影響。
但在受訪的老師以及家長看來,未成年人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長期沉迷於電子產品,消耗較多學習時間以及個人精力,會直接導致注意力下降、學習成績下滑。此外,未成年人正處於身體快速發育時期,過早或較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極易影響孩子身體發育。
孫夢告訴記者:「因為學校老師管得比較嚴格,學生們只有在晚上放學後才有時間玩手機。我在查寢的時候經常發現,半夜一兩點還有同學不睡覺,在被窩里偷偷玩手機,第二天上課萎靡不振。時間一長,孩子的身體和精神上都容易出現問題。」
此外,家長還擔心孩子在網上接觸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更害怕孩子受人誘騙,被人慫恿參與違法行為。

㈤ 國人平均每天看手機三小時,長期看手機有哪些危害呢

現在很多人一有空閑時間就看一看手機。長時間看手機使人容易上網成癮,脾氣變得古怪。比如,一個人經常看視頻,看電影,看電視劇,他看的時候你打斷他,這樣他就容易變得脾氣暴躁。會對你發火。別人看到他的表情,很容易就會害怕。甚至在親戚之間。你會突然發現感受到親人的可怕。你絕對想不到,與你關系如此密切的人也會生氣。這讓你的靈魂受到傷害。


長時間看手機,手機屏幕上的藍光對眼睛和都是有害的,然後長時間盯著屏幕,然後整個心臟血壓都不好,然後如果要藉手機,可以選擇其他方法,比如說通過閱讀或者聽音樂,或者讀書,呃,把這種時間花在真正有價值和有意義的事情上。不要玩游戲,或者你可以在手機上安裝一個Pomodoro,這種時間管理軟體 ,然後你可以合理安排時間,嗯,選擇一個手機上有統治模式的手機,打開統治模式,然後手機就會被鎖定,然後,嗯,除了打電話和拍照,其他都可以。不,重啟手機是不行的,也不能關機,只是要等到時間到了才能關機。這也可以通過某些技術手段完成,呃,這款手機有一定的限制。

㈥ 手機過度依賴網路會有什麼影響

在互聯網發達的時代,過度依賴網路,會造成身體狀況發生影響,作息時間不規律,沒精神做事

㈦ 如今的人們都得了手機依賴綜合症,你認同嗎玩手機有什麼危害

感謝您的閱讀。手機只是一個物體,並不是有智慧的東西,所以當手機對我們有衛害時,那是因為我們自己長時間的玩耍手機造成的,所以手機能不能對於我們有害處全靠我們自己的使用的習慣,使用手機要養成好習慣很重要,這才是我們要做的。

別我們創造了手機,到頭來如果手機卻毀了我們,這是一個非常非常不好笑的笑話。

工作中的手機: 基本功能打電話,也是最原始的功能,就算現在有了很多聊天軟體能實現即時通訊,但也無法取代這種簡單而又強大的打電話的通訊方式,當然還有發簡訊。

下載聊天的軟體:除了有這方面不如打電話以外,比如通過發送文件、圖片、語音及視頻聊天都是非常棒的。

還有我們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購物、訂外賣也是十分方便的,我們通過手機做了這些為我們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我們用省下來的時間幹了很多很多的事情。

日常休閑中的手機: 看視頻和小視頻,手機尺寸小視覺體驗差是缺點,但也因為手機體積小,它的移動性更加方便快捷。還可以買各大視頻網站的VIP會員,使得廣告能遠離我們,而用電視機上的看劇,廣告我們不能花錢去除,只能苦惱的看著我們寶貴的休息時間被各種煩人廣告給占據了, 做這些事情要知道自我剋制,不然後悔的就是自己。

再次感謝您的閱讀,哪裡寫的不好歡迎大家留言指正。手機只是一個物品,覺得手機坑人的只是因為自製力不足,要反思自己。手機沒有好與壞,關鍵要看大家怎麼使用它了,凡事都有兩面性,心若光明,便是光明,反之亦然。

玩手機危害巨大,重則傷極性命,輕了把眼睛搞近視了,手機雖好,但也不要老玩呀!!!

非常認同題主的觀點,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都有手機依賴綜合症。


美國蘋果手機之父斯蒂文喬布斯就嚴禁家人過度使用手機,一個手機之父卻限制自己的家人過度使用手機,看來他深深的明白手機帶來的各種副作用,就是我們所說的危害。到底是什麼危害?那就是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時間就這樣不知不覺的流失了。


雖然手機已經強大到無所不能,包攬了衣食住行所有的功能,可是如何讓手機真正的為我們創造價值,而不受手機的束縛才是每個人要面對的課題,讓手機成為學習和工作的工具,減少 娛樂 的功能,我個人就把所有帶 娛樂 和購物的APP給刪除了,除非要買東西,臨時下載,也不會讓這些APP佔有我的時間和內存,這個辦法還是有點效果的。


雖然現在人的生活壓力很大,放鬆和 娛樂 是一種緩沖的良葯,適當的 娛樂 是必須的,但是過度的 娛樂 就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和時間。設定一個清晰的限制,哪些時間段可以刷視頻,看新聞,而哪些時間段嚴格遵守時間的約定,堅決不碰觸手機,一開始可能有點困難,但是慢慢就會習慣。


現在的社交圈太小了,智能手機沒有出現前,我們的社交圈與我們小時候相比就變小了很多,集中出現在人類以小區(高樓大廈)生活開始,我們小時候多以村落,鄉鎮聚集,那時候的我們,認識的都是發小,身邊的也是鄰居居多,父母親人也都在身邊,打工潮出現後,很多人都不住在一起了,或者說因為住的左鄰右舍根本不認識,出於父母和書本上寫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慢慢的大家都龜縮在自己狹小的空間


等我們長大了,上班了,工作壓力大,快節奏,等多重原因,每天下班了都只想休息,或者看看電視打發這些時間,慢慢的很多人就變得更宅了。也更不願意出去社交了


生活所迫,年輕的時候,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等有了家庭後,出去唱K,吃火鍋,蹦迪,溜冰,聚餐這些熱鬧費錢的活動越來越不想參加,慢慢的也就自然而然的宅在家裡了。

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 以往只能通過電視觀看的節目,現在一台手機就可以搞定,接著網購的出現,讓購物變得更簡單和方便,人們連去商城購物的想法都沒有了。


短視頻,朋友圈,微小博客,論壇的出現,讓更多人碎片化的時間再次有了去處,除了這些,現在人們的很多衣食住行玩樂,都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實現,手機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通訊工具,而是我們的幫手,助手,智能管家。所以越來越多的人依賴於手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不過好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比如參與社交活動,參與志願者活動,書友會,戶外活動,鍛煉身體,旅行等等。

認同

隨著手機功能越來越強大,各種應用軟體應運而生,手機作為一種智能化的通訊設備,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一系列影響,使得人際交流極為方便,也使得我們的生活更加絢麗多彩。

手機逐漸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什麼是手機依賴綜合征?

隨著手機使用的普及化,「手機依賴」逐漸發展成為類似「網路成癮」等行為成癮的一種異常的行為方式。

有學者稱其為「手機綜合症」、「手機依賴綜合症」、「手機焦慮症」、「手機成癮」。

「手機依賴」被定義為:由重復地使用手機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周期性的著迷狀態,並產生強烈的、持續的需求感和依賴感的心理和行為。

手機依賴會帶來哪些不良影響?

1.身體與心理 健康 方面

低頭看手機的時間過久會引起頸椎的不適感以及頭疼等疾病,同時也會影響到個人視力;

用耳機聽音樂、看視頻、通話等,也會對聽覺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有些人不分場合玩手機,在過馬路時還在看手機,威脅到自身生命安全。

在心理方面,對手機的過度依賴會使一些人在手機沒電或者手機不在身邊時變得焦慮而急躁。

2.人際交往方面

手機給人們的交流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使得人們擺脫了距離的影響,可以隨時隨地視頻和語音交流,對於當面交流時可能出現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緩解作用。

但是,目前人們在日常溝通與交流中對於手機過度依賴,大家已經習慣了通過QQ、微信等方式去聯系對方,使得交流雖然即時但是卻忽視了現實交往的重要性,反而使彼此的感情越來越淡薄。

如何「治」你的手機依賴?

日常生活中合理利用手機,必須得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

1.學會自我管理

正確認識手機的積極作用,合理安排使用時間和地點,在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時,要理性看待,不能轉移至對手機的依賴上,影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在現實中要制定好目標,努力在實踐中去實現自我。

如果發現有離不開手機的思想和行為,可以試著將注意力轉移,慢慢減少對手機的依賴。

2.學會調節與求助,提升心理素質

大學生由於 社會 經驗不足,心智還不是很成熟,經常會出現一些心理沖突與困惑,如果應對不當,就會形成對手機的依賴。因此,要著重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

首先,要學會調節情緒,將負面情緒及時通過合理的途徑宣洩;

其次,要有積極的心態,在日常學習與生活的安排中,多參加一些文化和實踐活動,不斷鍛煉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最後,在遇到心理困惑與壓力時,調整心態,增加面對面的交流與溝通,建立屬於自己的 社會 支持系統。

在必要時,要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從而減少對手機的極端依賴。

手機沒有危害,關鍵看你怎麼去用好現代通信工具。(主觀在人嘛)

我也是這樣認為的!現在無論大人小孩都是低頭族!

還是很多,認同

這個問題還是比較認同,由於 科技 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手機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須品了,這在以前真的是無法想到的。巴掌大的東西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所以說大家也免不了對它產生依賴。相反如果不是正確利用它,也是會對人體產生危害的,長時間看手機,屏幕對眼睛的傷害是大家不容小覷的,還有很多沉迷網路 游戲 ,網路賭博和對非法網站的瀏覽,這些都是會對人們的身心有不好的影響。希望人們減少得了手機依賴綜合征。[我想靜靜]

㈧ 隨時想要玩手機可能是網路成癮,還可能是精神疾病!

網路成癮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教授KIMBERLY S. YOUNG提出的,他在1996年對396名嚴重上網成癮的人做了調查研究後,認為網路成癮是一種臨床心理障礙。

沉迷於網路游戲、網上交友、網路購物等都屬於網路成癮的范疇,但隨著網路、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要從職業、使用習慣、性質等多方面去專業地界定和診斷網路成癮,是比較困難的。 因此,在國際公認的疾病診斷及分類標准中,尚未將網路成癮正式定義為一種疾病。

然而,隨著病理性網路使用/網路成癮對心身健康的不良影響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學界對網路成癮相關問題的研究日益深入,也對形成了基本的共識。

根據國家衛健委會發布的《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的定義:

網路成癮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對互聯網使用沖動的失控行為,表現為過度使用互聯網後導致明顯的學業、職業和社會功能損傷等問題。

其中,持續時間是界定網路成癮的一項重要標准,一般情況下,相關行為和問題需至少持續12個月才能界定為網路成癮。

雖然網路成癮還沒有100%被認定就是一種病,但現有國際診斷體系已將網路游戲成癮納入了疾病范疇。

在國際上,目前針對網路游戲成癮有兩種診斷標准,不管是哪一種診斷標准,都指出了「病理性游戲行為」的2條核心表現:

第一,游戲成癮的人不僅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在游戲上,更重要的是他們忽略了現實生活,無法再承擔以往的社會角色,也不想再參與社會生活;

第二,喪失了對自我行為的控制,讓游戲完全支配了生活。

大數據顯示:網路成癮與精神疾病關系密切

雖然說目前網路成癮算不上病,但並不能忽視它帶來的影響,尤其業內有研究提示網路成癮與睡眠質量差、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焦慮、抑鬱甚至自殺問題都有關系。

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曾對某大學里30000+名大一新生做了身心健康狀態調查,結果發現,44.46%的同學都可能有網路成癮的問題;隨著網路成癮程度的加重,出現心理、精神問題的風險顯著增高。

這些同學們在剛入學後接受了第一次調查,結果顯示,44.46%的同學可能存在網路成癮的問題,其中輕度網路成癮佔比為37.93%,中度網路成癮為6.33%、重度網路成癮為0.20%。

同時,心理專家們根據這些同學網路成癮的嚴重程度劃分了四種嚴重程度等級(無、輕、中、重度成癮),進行了四種精神病理綜合征(嚴重軀體症狀、具有臨床意義的抑鬱、精神病質、偏執)、嚴重精神疾病、自殺意念、計劃及行為的共患比例及風險的比較。

發現在沒有網路成癮問題組中,出現這些心理或精神病理現象的共患比例及風險是低於四個組平均水平的,而輕度網癮組則處於平均水平,中度和重度網癮組的風險就明顯升高。

拿抑鬱來說,研究發現沒有網癮問題組里的學生,抑鬱的患病率僅為1.01%,而輕度網癮組抑鬱的患病率增加到4.85%,在中度及重度網癮組中直接飆升到了24.8%及58.73%。而在嚴重網路成癮組中,至少共患一種精神病理綜合征的概率接近70%。

由於這四個精神病理征還不包括其它一些較常見的精神病理現象(如焦慮、強迫、注意缺陷-多動等),所以在這組人群中實際存在精神病理綜合征的概率還會更高。

為了更科學地得出結論,在距離第一次調查12個月後,華西心理專家又開展了第二次調查。這次發現,抑鬱和網路成癮之間的關系的確緊密,常常一起出現,或者一個先出現,另一個緊隨其後。

比如,入學時存在網癮問題的學生,一年後抑鬱的風險顯著升高,而入學時存在抑鬱的學生,一年後成為網路成癮者的風險也顯著升高。不僅如此,抑鬱和網路成癮可能比牛皮糖還粘人,第一年跟著你,第二年可能也還跟著你。

同時,華西心理專家還比較了網路成癮及單純游戲成癮與多種精神病理現象(強迫、抑鬱、焦慮、嚴重軀體症狀、睡眠質量、精神病特質及自殺風險)的相關性,發現網路成癮比單純的游戲成癮更凶,因為它和這些精神病理征的關系普遍更緊密。

為什麼會導致網路成癮?

網路成癮是一種行為成癮,其發生可能涉及(但並不限於)以下四種機制:

1.認知行為模型

由於自身原因難以建立現實人際關系,從而更傾向於虛擬環境,在其中獲得滿足。比如平時不善言辭、不擅交際的人,在學校單位甚至家庭里沒有存在感,一旦發現自己在網上發帖引起了關注,或者游戲打得好獲得了認同和滿足,那這個人肯定就更願意活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

2.神經心理學模型

每個人都喜歡追求愉悅,逃避痛苦,這是人的天性,而網路的使用可以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獲得愉悅和滿足,這種感受可以促使這個人持續地使用網路,一旦成癮形成,這種感受就會轉化為一種習慣狀態,從而把上網變成一個固定行為。

3.補償理論

目前社會上普遍存在學習好=好孩子的單一評價系統,這也就導致許多年輕人需要在網路線上活動中找尋「精神補償」,通過參與網路活動找尋自尊與自我身份認同。

4.情景因素

網路可以幫助我們逃避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和困境,比如剛經歷離婚痛苦的人可能上網尋求幫助,考試失敗的學生可能通過游戲尋求安慰。

此外,網路還可以幫我們應對孤獨感,比如在家寂寞的老人通過上網找尋熱鬧或者親情,比如有人新到一個單位不適應,跟同事不熟悉,下班後就會把時間投入到網上緩解孤獨感。 

測一測有沒有網路成癮?

很多人以為愛上網、愛打網路游戲入迷了,不想上學、不想上班,才算是網路成癮,但其實網路成癮通常起病較為隱匿,不容易被發現。

為了方便大家快速評估,這里為大家准備了Dr. Young 研發的網路成癮測試量表(Internet Addiction Test, IAT),一共20道題,做完加一下得分,看看網路成癮嚴不嚴重。

正常使用:0~30分

輕度成癮:31~49分

中度成癮:50~79分

重度成癮:80~100分

根據研究,如何得分符合中度以上成癮,存在精神病理綜合征的可能性就接近4成了!

化解網癮要找對方法

在網路成癮的人群中,青少年網癮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重點問題,而想要讓問題得到解決,找對方法是關鍵。

1. 「戒癮學校」封閉式管理不靠譜

不管是已經被曝光的一些網戒機構,還是隱藏得深,號稱能戒除網癮的什麼書院、游學營,把孩子丟進去只會遭受心靈和身體的雙重摧殘。

當然,也有部分家長反映孩子在進入這些機構後,真的聽話了,但從心理專家的角度來看,這種聽話只是孩子更加懂得隱藏自己,他們的內心深處,也許只剩下了麻木和仇恨。

2. 暴力斷網或者沒收手機等電子產品也沒用

這樣的方法想必不少家長都用過。以為把網斷了,把手機、電腦收了,孩子接觸不到這些東西,就可以把網癮戒了,但這樣的方式只會引起孩子激烈的情緒反應,甚至有新聞報道這樣的行為導致孩子跳樓自殺,或者傷害家人的慘劇……

3.及時尋找專業的幫助才是正解

關注可能存在的抑鬱、強迫、焦慮等共患精神障礙,及時到專業的精神科醫生處評估、診斷和治療,必要時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葯物治療。

此外,可針對家庭教育、生活環境、心理創傷與應激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防治心理干預與調整。由於「缺少關愛「可能是導致網路成癮的一個重要因素,需要得到家庭成員的足夠重視。

如果家庭成員之間的干預和調整難以進行或效果不佳,建議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或咨詢。

㈨ 手機成癮的危害和擺脫方法

開車玩手機撞亡人 手機成癮如何擺脫

開車玩手機、等紅綠燈時發信息、過馬路時也不忘刷微信……這些玩手機的「低頭族」所引發的交通事故日益增多,一項調查顯示,2成的接受調查者表示,自己有開車時使用手機的習慣,其中超過70%的網友,曾經在開車時發過微信或刷過微博,而開車看手機時發生事故概率是正常駕駛的23倍,開車打電話時發生事故的概率是正常駕駛的2.8倍……凡此種種,問題都出現在日趨發達的手機上,而人們的「手機依賴症」已經很普遍。

傳播學研究者曾經說,「媒介是人體的延伸」,被稱為「第五媒體」的手機之於我們,幾乎像身上新長出的器官,手機的功能早就超出了單純的通訊意義,變成一個無所不能的終端,一個人體與社會接壤的剖面,成了人們須臾不可離開之物,真的如此嗎?

越來越多的數據顯示,雖然醫學不斷發展,但現代人的健康問題並沒減少,甚至於疾病開始花樣翻新,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人們承受的壓力不斷增加,這個壓力又相關於日益豐富、快捷的信息,後者是人們慾望提高,壓力增大的幫凶。

盡管有如此多的事故在全世界發生,但大家使用手機的頻率卻沒有一點減少。近日,一則《男子過馬路時被撞身亡死者邊上手機還在放視頻》的消息更是讓人震驚。現代人對手機的痴迷程度已經到一種「病態」。

正因如此,近年來全球多個國家不同領域的研究者發起了對「手機罪狀」的聲討,呼籲人們放下手機。下面來看看國外都有什麼高招幫人們戒除手機依賴。

義大利:飯店用餐先交電話

電子產品的使用越來越便利,滲透到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包括用餐時間。用餐時,人們往往只顧著拍照、曬照片。為了讓顧客找回「用餐的初衷」,專注享受美食,和親友共享美好時光,越來越多的義大利餐廳發起「禁用手機」運動。

據報道,位於義大利摩狄納郊區的露比亞拉小館已有超過150年的歷史,該飯館有個特別的規定,顧客在進餐館時,必須把手機放在門外的更衣櫃內,以確保客人用餐時不受打擾,專心享受地道的傳統美食。

位於米蘭的「修道院自助餐廳」,裝潢極其簡約。為了讓客人細細品嘗食材的天然風味,與好友共度美好的用餐時間,餐廳建議客人吃飯時不要使用手機。還有位於義大利中部恩伯利亞自然保護區的艾瑞米托飯店,它是由修道院改建而成的休閑農庄。在這里,行動電話收不到任何信號,顧客在此可以擺脫世俗的羈絆,享受寧靜、放鬆的氛圍,專心品嘗中世紀的菜色,以及古老的修道士素餐。

此外,義大利北部的烏汀內的市政府和商業局聯合發起了「無手機」就餐計劃,加入該計劃的餐廳和咖啡館,可要求客人就餐時不要使用手機,其後很多餐廳紛紛颳起了一股「寧靜風」,還會在餐廳顯眼處張貼宣傳海報(如上圖)。其中一位餐廳管理者馬里奧表示:「這不僅是對用餐同伴的尊重,也減少了電磁波對人體的傷害。」

韓國:政府專辦戒癮學校

最新調查顯示,韓國有1/4青少年屬於智能手機「中毒」危險人群。他們過度使用智能手機,並由此帶來成癮、叛逆等日常生活障礙。為此,韓國政府已制定相關計劃,准備強化應對網路和智能手機「中毒」。

韓國教育部、法務部、文化體育觀光部、女性家庭部等多個部門,聯合制定了《2014互聯網中毒預防及緩解推進計劃》。根據該計劃,將義務對韓國714萬名小學、初中、高中生進行網癮預防教育。並將無償實施「網路游戲文化教室」的受惠者,由目前的17萬人增加到22萬人,並新增20家「智能媒體清凈學校」,以推動學生們自我預防網路和游戲「中毒」。

這些「戒網癮學校」訓練非常嚴格,就像軍訓一樣。為防止孩子們用手機上網,「學校」會限制其上網時間。而且,每天都要參加跑步、騎馬等團體活動,增加與外界的溝通。有的「學校」還會讓父母全程陪同參與,目的是讓孩子們走出虛幻的網路世界,增加與父母之間的交流。據調查顯示,在「戒網癮學校」中受過訓練的孩子,普遍減輕了對手機、iPad、電腦的依賴。

美國:五管齊下治網癮

你是不是每天抱著手機過日子,沒了手機就毫無安全感?2013年,美國演員查勒妮拍攝了一段短片,記錄了主人公沒帶手機的一天。讓觀眾清晰地看到了人們對智能手機的病態迷戀。科學家指出,對手機的心理依賴,也是一種網癮,這已經成為了令全美頭疼的頑疾。

最早給網路成癮下定義的美國網路成癮中心執行主任金伯利·楊博士指出,網路成癮大致和賭博成癮等行為類似,都屬於「沖動控制失序」范疇。他認為,如果具有以下4個特點,便有網路成癮的嫌疑:強迫性的使用網路,對日常活動和人際交往喪失興趣,生活被網路活動所佔據,上網沖動無法控制。上網的時間長短並不重要,總的來看,上網成癮者的生活已完全被網路所主宰,與現實的距離則越來越疏遠。

鑒於此,金伯利教授表示,要治網癮,尤其是孩子,最好「五管齊下」:1.老師和學校管理者要了解網路成癮的危害,並規范管理學生上網,約束學生的網路行為。2.在課程中添加「網路成癮」內容,告訴學生網路成癮危害無窮。3.一旦發現學生有上網成癮的`苗頭,老師和家長就要及時疏導。4.鼓勵學生發展多方面興趣,多參加集體活動,多與外界交流。5.讓學生全面了解互聯網的利與弊,共同討論究竟該如何正確對待網路。

金伯利教授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網路成癮者重新認識網路,而不是徹底與網路「斷交」。網路及電子產品只是工具,而不是我們的朋友。可以開發一種不涉及網路的興趣愛好,例如打球、游泳,或幫家人准備晚餐,飯後聊天、看電視;每次玩手機時給自己設個鬧鍾,從而更好地分配時間。

法國:換回老式手機

面對豐富多彩的網路信息及各種推陳出新的現代通訊工具,許多人在其中無法自拔。但據法國《解放報》報道,法國颳起了一股「斷網」熱潮,人們常常用「斷網」的方式讓自己重新找回生活的樂趣。

所謂「斷網」,就是指擺脫網癮,不讓上網取代生活的一切。如今,很多法國人將「無所不能」的智能手機換成只能發簡訊、打電話的老式非智能手機,關掉無休止的消息提示,假期及閑暇時間盡量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法國小伙肖恩就是「斷網」族中的一員,他表示,「過去,每當假期到海邊度假時,我都會順其自然地拿出手機、平板電腦,瀏覽『臉譜網』、上視頻網站,第一時間與網友分享度假心得,可我的親人、朋友就在我的身邊,我卻都忽略了,真是太可笑了。所以,我下定決心『斷網』。而且,這並沒有讓我感到手足無措,生活反而更加充實了。」

電腦工程師克魯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他由於網路焦慮症而住進醫院,一到醫院還立即要用手機上網。這時,他才突然意識到是網路主宰了自己的靈魂和意識,自己已經成了網路的奴隸。於是,他下定決心半年不上網,終於治好了網癮。他為此還寫了一本書,受到熱捧,許多人表示願意向他學習。

如今的法國,形成這樣一種共識:與朋友聚會時盡量不看手機,以表示對朋友的尊重;度假時還上網的人,絕對是傻瓜。斷網,才是明智的選擇。

如何戒掉手機依賴症

(1)讓家人、朋友監督自己,少發簡訊或刪掉多餘的手機應用程序。

(2)對手機很依賴說明你感覺無聊,沒什麼可以乾的所以才玩手機。學會轉移注意力,多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群體活動,比如做運動、健身、郊遊等。通過自我約束逐漸減少不必要使用手機的次數,盡量將生活的重心從手機上轉移出去。

(3)如果對手機上網上癮,可以嘗試斷網呀。

(4)試著不帶充電器,逼著自己減少手機上網(這個很耗電)的時間,這個辦法很有效。

(5)換一個非智能手機,功能單一、無復雜操作……對手機依賴的毛病或許慢慢就沒有了。

㈩ 手機上癮是一種精神病

手機上癮是一種精神病

手機上癮是一種精神病,如果人們在學習或工作中無法抵制電子設備的誘惑,他們可能無法集中精力做事,從而影響他們的日常學習和工作。那麼手機上癮是一種精神病嗎?

手機上癮是一種精神病1

手機上癮是一種精神障礙

對許多人來說,智能手機就像身體的延伸,像始終固定在手上的額外器官。醒來第一件事是看手機,睡前最後一件事還是看手機。

許多人每5分鍾看一次手機,如果手機丟了或忘在了家,就會感到不安。這種行為,常被大家稱為上癮。用手機社交、網購、游戲都會上癮。

針對游戲上癮,世界衛生組織最近有了比較明確的界定:首次在《國際疾病分類》修訂本中將「游戲障礙」列入精神和行為障礙。「游戲障礙」患者無法正常生活、工作和社交。不過,世衛組織並未對此提出具體的治療指導。

需要指出的是,這並不意味著所有參與游戲的人都具有「游戲障礙」。研究表明,在參與數字或視頻游戲活動的人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受游戲障礙影響。

「大多數玩電子游戲的人不會受這種障礙影響,就像大多數喝酒的人不會受酒精使用障礙影響。但是,在特定情形下,使用過度會導致不良影響。」世衛組織精神衛生和物質濫用司弗拉基米爾·波茲尼亞克博士表示。

大人成癮更嚴重

手機成癮問題最嚴重的,不是年輕人與兒童,而是中年人和嬰兒潮世代。

美國 35-49 歲的族群,差不多屬於 1966-1980 年出生的 X 世代,每周使用社交媒體時間,比 18-34 歲的人多 40 分鍾,嬰兒潮世代更糟糕。X 世代的人花在手機、電腦、平板電腦上的時間,都超過 1980 年後出生的千禧世代。但是邊駕駛邊看手機的時間沒有千禧世代多,但仍然超出該有的水準。

為何中年人特別愛看手機?

分析指出,這個年紀的人也是最需要與外界溝通的階段,在核心家庭中,X 世代是最重要的中介角色,是來自一家老小訊息的交會點,相較 30 歲以下的人大多喜歡自拍,上傳 【I】nstagram 等社交媒體與朋友分享,中年人要與孩子、學校、父母透過他們習慣使用的溝通管道,進行各種訊息來往。

警惕!手機上癮易使人抑鬱

賓厄姆頓大學研究人員調查了182名大學生,根據他們日常使用手機的頻率分為「深思熟慮」「經常」「密切」「狂熱」和「上癮」5個等級。

7%的調查對象用手機「上癮」,12%「狂熱」。這兩組調查對象都因內心迫切需要手機而遭遇個人、社交和工作問題,且都有抑鬱、社交孤立、社交焦慮、沖動和自卑症狀。

女性對手機上癮現象持續增長

如今網購的便捷,加上手機上各式各樣的娛樂項目,例如很火的短視頻,都在成為女性非常受歡迎的一種娛樂方式

而過度使用手機之所以容易令人抑鬱,是因為智能手機能夠便捷、快速地令人得到滿足,且會縮短注意力持續時間,讓人越來越容易感到厭倦。

那麼你對手機上癮嗎?

研究人員說,如果有下列任何一種情況,你可能需要專業幫助:

1.你把手機當作逃避問題或者緩解無助感、罪惡感、焦慮和抑鬱的途徑。

2.你更關注虛擬世界發生的事情,反而忽略現實世界。

3.你經常查看手機,即便它並沒有發出提示音。

4.一旦手機不在身邊,你就神思不屬、度日如年。

手機上癮是一種精神病2

據國外媒體報道,對智能手機的問題性使用(或者智能手機成癮)現在被視為一種精神障礙,平均有23%的兒童和年輕人被發現患有這種疾病。

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人員對40多項研究進行了整合分析,結果發現,年齡在25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和年輕人中,有10%到30%受此影響。這項研究論文11月29日發表在英國醫學委員會(BMC)精神病學雜志上。

該論文寫道,「智能手機於2011年開始變得普及,通過分析自2011年以來發表的文獻,一系列研究表明,10%-30%的兒童和年輕人使用智能手機出現功能失調,這意味著平均有23%的兒童和年輕人存在智能手機問題性使用問題(PSU)。」

「PSU被定義為任何與智能手機相關的具有成癮特徵的行為,比如當無法使用手機時感到恐慌或不安,感覺很難控制在手機上所花費的時間以及使用手機對其它令人愉快活動的.損害。」

對41項研究進行的分析,涵蓋4171名兒童和青年。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人員稱,PSU和精神健康問題之間存在著「一致的聯系」。

該論文表示,「研究人員還調查了這類智能手機使用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聯系,發現PSU與心理健康指標之間存在持續的關聯,包括抑鬱情緒、焦慮、壓力、睡眠質量差和受教育程度低等。」

「行為成癮會對心理健康和日常功能產生嚴重影響,因此有必要對英國智能手機的使用問題進行進一步的調查。」

「我們的審查評估不僅只著眼過度使用手機所產生的影響,而且還評估了智能手機使用出現的功能失調影響,並通過對智能手機的「成癮」行為模式進行觀察,我們已經建立了這種功能失調行為與較差的心理健康結果之間的相關性。」

該論文稱,智能手機「上癮」是一個有爭議的學術概念,被列為PSU問題。但是論文得出的結論是,有足夠的損害證據證明這是一個臨床精神病問題。

「PSU一直與精神健康不良相關,特別是與抑鬱、焦慮、壓力、睡眠質量差以及受教育程度不高所顯示的日常功能障礙有關。」

「研究了不同性格和情緒因素對PSU的影響,發現有些自相矛盾的是,具有更大風險承擔特徵(如低自我控制、沖動性、情緒不穩定性和開放性),以及與避免冒險相關特徵(如完美主義和盡責性),在智能手機有問題性使用的用戶中更為常見。不安全的依戀風格、孤獨和自卑都與PSU有關。」

該論文的結論是,「迫切需要」需要進一步開發面向PSU的評估工具,以便能夠採取適當的干預措施。

針對智能手機上癮問題,蘋果以及其他公司已經表示擔心。蘋果在iOS 13中推出了Screen Time,讓家長能夠控制自己孩子使用iPhone的時間。但是,這確實刪除或限制了使用「危險」方法訪問數據的第三方應用程序,其中一些建議意味著官方的Screen Time API將是理想的解決方案。

手機上癮是一種精神病3

為什麼會導致網路成癮?

網路成癮是一種行為成癮,其發生可能涉及(但並不限於)以下四種機制:

1.認知行為模型

由於自身原因難以建立現實人際關系,從而更傾向於虛擬環境,在其中獲得滿足。比如平時不善言辭、不擅交際的人,在學校單位甚至家庭里沒有存在感,一旦發現自己在網上發帖引起了關注,或者游戲打得好獲得了認同和滿足,那這個人肯定就更願意活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

2.神經心理學模型

每個人都喜歡追求愉悅,逃避痛苦,這是人的天性,而網路的使用可以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獲得愉悅和滿足,這種感受可以促使這個人持續地使用網路,一旦成癮形成,這種感受就會轉化為一種習慣狀態,從而把上網變成一個固定行為。

3.補償理論

目前社會上普遍存在學習好=好孩子的單一評價系統,這也就導致許多年輕人需要在網路線上活動中找尋「精神補償」,通過參與網路活動找尋自尊與自我身份認同。

4.情景因素

網路可以幫助我們逃避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和困境,比如剛經歷離婚痛苦的人可能上網尋求幫助,考試失敗的學生可能通過游戲尋求安慰。

此外,網路還可以幫我們應對孤獨感,比如在家寂寞的老人通過上網找尋熱鬧或者親情,比如有人新到一個單位不適應,跟同事不熟悉,下班後就會把時間投入到網上緩解孤獨感。

閱讀全文

與手機和網路成癮有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共享中心沒有網卡 瀏覽:521
電腦無法檢測到網路代理 瀏覽:1374
筆記本電腦一天會用多少流量 瀏覽:575
蘋果電腦整機轉移新機 瀏覽:1376
突然無法連接工作網路 瀏覽:1058
聯通網路怎麼設置才好 瀏覽:1224
小區網路電腦怎麼連接路由器 瀏覽:1033
p1108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212
怎麼調節台式電腦護眼 瀏覽:695
深圳天虹蘋果電腦 瀏覽:932
網路總是異常斷開 瀏覽:612
中級配置台式電腦 瀏覽:990
中國網路安全的戰士 瀏覽:630
同志網站在哪裡 瀏覽:1413
版觀看完整完結免費手機在線 瀏覽:1459
怎樣切換默認數據網路設置 瀏覽:1110
肯德基無線網無法訪問網路 瀏覽:1286
光纖貓怎麼連接不上網路 瀏覽:1473
神武3手游網路連接 瀏覽:965
局網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