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是學網路工程師的,我們學校的交換機老是壞,我想請問下有沒有什麼比較全的交換機故障解決方法
在一個論壇上看到這篇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對交換機進行故障診斷的5種技術
可以採取5種基本方式來透視交換機。每一種方法都不同,都有積極或者消極的一面。類似在網路中遇到的其他問題一樣,沒有一個最好的答案。最合適的方案往往取決於您手中可以利用到的資源(什麼工具可以使用或者以前安裝過什麼工具),而且使用這些技術有可能造成服務中斷。
即使把這些方式組合起來,也不能監測到所連接的網路,在交換的環境裡面,也不像集線器那樣方便監測。我們幾乎不可能看到通過一個交換機的全部流量。大多數的故障診斷會假設流量會在站點和所連接的伺服器之間或經過故障診斷交換機uplink口通過。而實際上如果2台機直接傳輸信息的話,就不會使用交換機的uplink口或者任何其他的埠來交換流量。除非你知道具體用到哪個埠,否則是監測不到的。
舉個例子,一台伺服器接入一台交換機。在反映有問題的用戶中,一部分是直接與這台交換機相連,另外的一部分用戶是由這台交換機的uplink口從其他路由器或者交換機連接上來的。故障報告是訪問伺服器「慢」,這樣的故障報告對技術支持工程師來說基本上沒有任何價值。
一個最基本的交換機環境
方法1:通過TELNET或者串列口接入伺服器
高級的網路技術支持工程師或其他知道交換機密碼的人在進行故障診斷時可以選擇通過TELENET或者交換機的串口登陸,來檢查交換機的配置。(如圖2)
使用RS-232 控制埠
交換機配置可以通過上面提到的2種方法查看,雖然問題不一定是配置引起的。不管問題是操作系統有BUG還是配置不完善,都不能從配置列表中輕易的查看出。配置信息在定位交換機是否像預期的那樣運行上比較有用,但針對故障診斷就不是了。為了驗證交換機的配置,往往需要使用多種的交換機故障診斷方法配合。
很多交換機都帶有實時的故障診斷工具,因為交換機生產廠家和型號的不同,這些故障解決工具的特徵也各不相同。但是要使用好這些工具,必須依靠一定的理論知識和實際經驗。
方法2:連接到一個空閑埠
最簡單的故障診斷方法是在交換機的空閑埠接入一個監測工具,例如協議分析儀。
從任意埠監測
把監測工具接入交換機的一個空閑埠,不用中斷服務就可以查看所屬廣播域。該監測工具與廣播域里的其他站點一樣有相同的許可權。
不幸的是,交換機(做為一個多埠的橋接設備)幾乎不轉發流量到監測埠。因為橋接設備就是這樣設計的,流量直轉發到所屬的目的埠,不會去其他的埠。協議分析儀因此幾乎監測不到流量。
交換機在源埠和目的埠之間轉發流量
非常少的流量會轉到其他埠。站點和伺服器之間可能每秒鍾會轉發幾千個幀,但是監測埠每分鍾只能看到幾個幀。
轉發到監測埠的流量幾乎全部都是廣播,包含一些零星的目的地址不明的幀。這些零星的幀是由於路由轉發表老化的結果,經常是目的埠不明的幀。一些經驗不夠的技術人員看到這么高的廣播(接近100%),卻沒有注意到埠利用率很低,就誤判網路出現了廣播風暴,其實不是。
這樣查看交換網路幾乎沒有用,因為監測工具必須獲取流量。獲得的流量或者對廣播域的查詢對網路搜索和發現其他類型問題是有很有幫助的,但對解決用戶連接慢的問題並沒有多大的幫助。
對大多數交換機來說,都有一個更好的選擇,可以把需要監測的埠流量備份到一個專門的空閑口。這種技術通常稱為埠鏡像。
大多數交換機廠家都提供備份或鏡像流量的功能,可以把監測工具接入交換機一個專門配置過的埠。老的交換機必須指定一個專門的監測口做為鏡像口,但現在大多數新的交換機可以指定任何一個埠做為鏡像口。
雖然交換機廠家實現鏡像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有一些基本相同的監測選項。值得注意的是,幾乎在所有的情況下,交換機在轉發流量到鏡像口的時候,同時把錯誤都過濾掉了。對於故障診斷來說,這意味著同時過濾掉了有用的信息。
此外,實際操作當中需要我們通過控制口(交換機的RS232埠),或者Telnet進程來配置鏡像。這意味著除了監測工具之外,我們通常還需要帶一台電腦或者終端來對交換機進行配置。
鏡像埠經常只是一個「監聽」埠,不過很多交換機廠家允許把該埠配置成全雙工的。配置了鏡像口,監測工具就可以查看報告連接慢的機和伺服器之間的實際流量的備份。鏡像口可以只監測交換機的任意一個埠,甚至可以是Uplink口,也可以同時監測交換機的多個埠。但是同時監測的埠很多的話,過高的流量就有可能會超過鏡像口的接收能力。
監測埠的輸出能力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鏡像口可以收,也可以發。在配置的時候,經常關掉了鏡像口發的功能。但不管有沒有關掉鏡像口發的功能(不管鏡像口是全雙工或者不是),鏡像口的接收能力都是有限制的。如果被監測的全雙工埠的速率和鏡像口是一樣的話,交換機在轉發流量的時候很容易就會丟包,但是交換機不會通知您。
假設您在監測一個以100MB全雙工速率連接到交換機的伺服器的話,那麼伺服器在全雙工工作的時候,伺服器的收發速率都是100MB,那麼總共就有了200MB。然而交換機的100MB鏡像口最多隻能接收100MB的流量。所以任何交換機的埠(全雙工的)利用率超過50%的時候,鏡像口接收到的包就會有丟失。
如果把多個埠鏡像到一個埠,丟包的問題就會更加的嚴重。因為大多數交換機都工作在低容量,這個問題並不會被立刻注意到。大多數用戶連接的平均利用率都很低。只是偶爾會有流量的突發。
如果選擇一個高速的鏡像口,就可以減少丟包的問題。例如把圖6中的100MB鏡像口換成1000MB,那麼就可以很容易的接收200MB的監測流量。
方法3:在鏈路上接入集線器
使用集線器很具有戰略意義。對很多網路來說,大多數發送和接收的流量都來源於文件伺服器之類的共享設備。在交換機埠和文件伺服器中間接入一個集線器,再把分析儀接入集線器,實際上就把分析儀和文件伺服器接入了同一個廣播域。使用這種方法,技術支持人員就可以看到文件伺服器所有進出的流量,幫助技術支持人員解決一系列的問題,包括用戶登陸失敗、性能低效、連接丟失等。
使用集線器監測交換機埠
接入集線器的方法很多時候都不實用,特別是在需要監測多個伺服器的時候。在哪裡接入集線器合適?所有的伺服器都要連接嗎?如果是用一個集線器,換來換去連接的話,您一定不希望您的網路這樣頻繁地被干擾。連接集線器所帶來的時延,經常會帶來連接的丟失。另外,很多時候監測工具並不支持伺服器所採用的技術或者連接速率。
使用共享集線器監測一條鏈路上的所有流量和錯誤仍然是一個有效的方法。這幾乎是唯一一種可以在交換網路環境中實際查看和分析MAC層錯誤的方法。使用SNMP來發現這些錯誤也可以。但是,為了更好地進行錯誤分析,還是用監測工具直接查看最直接。
接入集線器的方法有2種主要缺陷。伺服器鏈路有可能不是全雙工的,或者和集線器的埠雙工狀態不匹配,這會給監測帶來更多的不願意看到的錯誤結果。而且使用這種方法時,手頭必須要有一個共享集線器。現在很多新型的集線器都類似於交換機,而不是共享的轉發設備。接入這種新型的集線器,相當於接入了一個新的交換機,您會看不到想要查看的流量,對監測起不到什麼作用。安恆公司如果接入的是雙速率的集線器,例如10MB/100MB雙速率的,可能每個速率都提供了一個廣播域,兩個速率之間再進行轉發。在這種情況下,需要確認被監測鏈路和監測工具運行在相同速率,才能夠使用這種雙速率集線器。還有一些集線器提供在所有埠之間轉發的功能,更因此把自己標榜為價格便宜的交換機,給人造成誤解。他們都不能用在這種監測方法上。
電腦網路技術再開新群,歡迎各位對電腦網路技術熱愛的新老朋友加入
新群號碼 38736366
❷ 一台路由器通過交換機連接的電腦,怎麼訪問那台路由器
一台路由器通過交換機連接的電腦訪問路由器方法:都在同一區域網,正常訪問即可。
方法1:
1、查看路由器背面的路由器登陸信息。
2、在IE地址欄中輸入地址:192.168.1.1。
3、彈出路由器登陸界面輸入路由器的默認登陸用戶名:admin ,密碼:admin。
方法2:
1、先查看ip,方法:win+r---輸入:cmd---在再黑白界面輸入:ipconfig,按回車。
2、根據網關查看路由器地址。若網關是:192.168.2.1,那麼路由器的ip一般就是。192.168.2.1。
3、在IE地址欄中輸入地址:192.168.2.1。
4、彈出路由器登陸界面輸入路由器的默認登陸用戶名:admin 密碼:admin(如果不正確,就看路由器背面)。
❸ 交換機和路由器連接,內網互相訪問問題
要是沒猜錯話,無線路由器用的是WAN口連的大網,用LAN口接的設計室的兩台電腦吧?
通常MODEN上網需要有一套上網協議,在你的這個網路中,只有無線路由器能提供這套協議。
方案1:如果辦公室的電腦比較少,少於3台,可用:
MODEN——>無線路路由器WAN口——無線路由器LAN口——>辦公室電腦和去設計室——>設計室接交換——>設計室電腦
方案2:如果辦公室電腦較多,需要增加一個4口HUB:
MODEN——>無線路路由器WAN口——無線路由器LAN口——>TEH-2400S交換機——>辦公室電腦和去設計室——>設計室接HUB——>設計室電腦
=====================================================
如果不想增加一根從交換機到設計室的網線,方案2是唯一選擇。不需做任何配置,接好了就能用。4口HUB只有幾十RMB,應該能接受
❹ 網路工程師考試的內容是什麼
網路工程師一直弱電與通信行業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情況下,網路工程師分為售前工程師、實施工程師、售後工程師和維護工程師,當然還有一部分網路工程師的主要工作是產品研發,這部分通常稱為網路研發工程師。
網路工程師考試網路工程師考試屬於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體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簡稱計算機軟體資格考試)中的一個中級考試,是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人事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原信息產業部)領導的國家級考試。
主要產生背景: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是經原國家教育委員會(現教育部)主辦的。網路工程師考試是科學、公正地對全國計算機與軟體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職業資格、專業技術資格認定和專業技術水平測試。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用於考查應試人員計算機應用知識與技能的全國性計算機水平考試體系。
❺ 計算機軟考網路工程師
網路工程師考試屬於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體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簡稱計算機軟體資格考試)中的一個中級考試。考試不設學歷與資歷條件,也不論年齡和專業,考生可根據自己的技術水平選擇合適的級別合適的資格,但一次考試只能報考一種資格。考試採用筆試形式,考試實行全國統一大綱、統一試題、統一時間、統一標准、統一證書的考試辦法。計算機與網路知識與網路系統設計與管理,筆試安排在一天之內。
網路工程師考試屬於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體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簡稱計算機軟體資格考試)中的一個中級考試。考試不設學歷與資歷條件,也不論年齡和專業,考生可根據自己的技術水平選擇合適的級別合適的資格,但一次考試只能報考一種資格。考試採用筆試形式,考試實行全國統一大綱、統一試題、統一時間、統一標准、統一證書的考試辦法。計算機與網路知識與網路系統設計與管理,筆試安排在一天之內。
基礎知識
一、計算機系統知識
1.1
硬體知識
1.1.1計算機組成
·計算機部件
·指令系統
·處理器的性能
1.1.2
存儲器
·存儲介質
·主存(類型、容量和性能)
·主存配置(交叉存取、多級主存)
·輔存(容量、性能)
·存儲系統(虛擬存儲器、高速緩存)
1.1.3
輸入輸出結構和設備
·中斷、DMA、通道、SCSI
·I/O介面
·輸入輸出設備類型和特徵
1.2
操作系統知識
1.2.1
基本概念
·操作系統的功能及分類
·多道程序
·內核和中斷控制
·進程和線程
1.2.2
處理機管理、存儲管理、設備管理、文件管理
·進程的狀態及轉換
·進程調度演算法
·死鎖
·存儲管理方案
·文件管理
·作業調度演算法
1.3
系統管理
1.3.1
系統配置技術
·系統構架模式(2層、3層及多層C/S和B/S系統)
·高可用性配置方法
·
RAID技術
1.3.2 系統性能
·性能設計
·性能指標、性能評估
1.3.3
系統可靠性
·可靠性度量
·可靠性設計
·可靠性指標和可靠性評估,RAS
二、系統開發和運行基礎知識
2.1
系統開發基礎知識
2.1.1
需求分析和設計
·需求分析和管理
·結構化分析與設計
·面向對象分析與設計
·模塊設計、I/O設計、人機界面設計
2.1.2
測試評審方法
·測試方法
·評審方法
·測試設計和管理方法(注入故障、系統測試)
2.1.3
項目管理基礎知識
·制定項目計劃
·質量控制計劃、管理和評估
·過程管理(PERT圖、甘特圖、工作分解結構、進度控制、關鍵路徑)
·配置管理
·人員計劃和管理
·文檔管理(文檔規范、變更管理)
·成本管理和風險管理
2.2
系統維護
·維護的類型
·維護過程管理
·硬體維護,軟體維護
三、網路技術
3.1
網路體系結構
3.1.1網路拓撲結構
3.1.2
網路分類
·LAN、MAN、WAN
·接入網、主幹網
3.1.3 ISO OSI/RM
3.2
TCP/IP協議
·應用層協議
·傳輸層協議(TCP、UDP)
·網路層協議IP
·數據鏈路層協議
3.3
數據通信基礎
3.3.1 信道特性
3.3.2
調制和編碼
·ASK、FSK、PSK、QPSK
·抽樣定理、PCM
·編碼
3.3.3
傳輸技術
·通信方式(單工/半雙工/全雙工、串列/並行)
·差錯控制
·同步控制
·多路復用
3.3.4
傳輸介質
·有線介質
·無線介質
3.3.5線路連接設備(數據機、DSU、DCU)
3.3.6物理層
3.4區域網
·IEEE體系結構
·乙太網
·網路連接設備
·高速LAN技術
·VLAN
·無線LAN、CSMA/CA
3.5
網路互連
·網際互聯設備
·交換技術
·接入技術
3.6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概念
·Internet服務
·電子商務
·電子政務
3.7網路操作系統
·網路操作系統的功能、分類和特點
·網路設備驅動程序(ODI、NDIS)
·Windows
2003
·ISA 2004
·RedHat
Linux
3.8網路管理
·網路管理的功能域
·網路管理協議
·網路管理命令
·網路管理工具
·網路管理平台
·分布式網路管理
四、網路安全
4.1
安全技術與協議
4.1.1 保密
·私鑰加密體制
·公鑰加密體制
4.1.2
安全機制
·認證
·數字簽名
·完整性
·訪問控制
4.1.3
安全協議
4.1.4 病毒防範和入侵檢測
4.2
訪問控制技術
五、標准化知識
5.1信息系統基礎設施標准化
5.1.1
標准
·國際標准(ISO、IEC)與美國標准(ANSI)
·國家標准(GB)
·行業標准與企業標准
5.1.2
安全性標准
·信息系統安全措施
·CC標准
·BS7799標准
5.2
標准化組織
·國際標准化組織
·美國標准組織
·歐洲標准化組織
·中國國家標准化委員會
六、信息化基礎知識
全球信息化趨勢、國家信息化戰略、企業信息化戰略和策略
·互聯網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
·個人信息保護規則
·遠程教育、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等基礎知識
·企業信息化資源管理基礎知識
七、計算機專業英語
·具有工程師所要求的英語閱讀水平
·掌握本領域的基本英語詞彙
設計與管理
網路系統分析與設計
1.1
網路系統的需求分析
1.1.1 應用需求分析
·應用需求的調研
·網路應用的分析
1.1.2
現有網路系統分析
·現有網路系統結構調研
·現有網路體系結構分析
1.1.3
需求分析
·功能需求
·通信需求
·性能需求
·可靠性需求
·安全需求
·維護和運行需求
·管理需求(管理策略)
1.2
網路系統的設計
1.2.1
技術和產品的調研和評估
·收集信息
·採用的技術和產品的比較研究
·採用的技術和設備的比較要點
1.2.2
網路系統的設計
·確定協議
·確定拓撲結構
·確定連接(鏈路的通信性能)
·確定節點(節點的處理能力)
·確定網路的性能
·確定可靠性措施
·確定安全性措施
·結構化布線系統
·網路設備的選擇,制定選擇標准
·通信子網的設計
·資源子網的設計
1.2.3
新網路業務運營計劃
1.2.4 設計評審
1.3 網路系統的構建和測試
1.3.1 安裝工作
1.3.2
測試和評估
1.3.3
轉換到新網路的工作計劃
2.網路系統的運行、維護管理、評價
2.1網路系統的運行和維護
2.1.1
用戶措施
·用戶管理、用戶培訓、用戶協商
2.1.2
制定維護和升級的策略和計劃
·確定策略
·設備的編制
·審查的時間
·升級的時間
2.1.3
維護和升級的實施
·外部合同要點
·內部執行要點
2.1.4
備份與數據恢復
·數據的存儲與處置
·備份
·數據恢復
2.1.5
網路系統的配置管理
·設備管理
·軟體管理
·網路配置圖
2.2
網路系統的管理
2.2.1
網路系統的監視
·網路管理協議(SNMP、MIB-2、RMON)
·利用工具監視網路性能
·利用工具監視網路故障
·利用工具監視網路安全(入侵檢測系統)
·性能監視的檢查點
·安全監視的檢查點
2.2.2
故障恢復分析
·故障分析要點(LAN監控程序)
·排除故障要點
·故障報告撰寫要點
2.2.3
系統性能分析
·系統性能要點
2.2.4
危害安全的對策
·危害安全情況分析
·入侵檢測要點
·對付計算機病毒的要點
2.3
網路系統的評價
2.3.1
系統評價
·系統能力的限制
·潛在的問題分析
·系統評價要點
2.3.2
改進系統的建議
·系統生命周期
·系統經濟效益
·系統的可擴充性
3.網路系統實現技術
3.1
網路協議
·商用網路協議(SNA/APPN、IPX/SPX、AppleTalk、TCP/IP)
·商務協議(XML、CORBA、COM/DCOM、EJB)
·Web服務(WSDL、SOAP、UDDI)
3.2
可靠性設計
·硬體高可靠性技術
·軟體高可靠性技術
·系統維護高可靠性技術
·容錯技術
·通信質量
·RAID
3.3
網路設施
3.3.1 xDSL數據機
3.3.2
FRAD(幀裝配/拆除)、CLAD(信元裝配/拆裝)
·介面
·功能
3.3.3
交換機和路由器的配置
·命令行介面配置
·Web方式訪問交換機和路由器
·VLAN配置
·VOIP配置
·路由協議的配置
·廣域聯網
·DTP、STP、RSTP
3.3.4遠程訪問伺服器
·功能和機制
3.3.5多層交換機功能和機制
3.3.6
IP路由器功能和控制
3.4 網路應用與服務
3.4.1
IP地址
·IPv4、IPv6
·動態分配和靜態分配
·DHCP伺服器的原理及配置(Windows、Linux)
3.4.2
網路系統管理
·網路管理命令
·Linux系統
·Windows系統
·Windows活動目錄
·Windows終端服務與遠程管理
3.4.3
DNS
·URL
·域名解析
·DNS伺服器的配置(Windows、Linux)
3.4.4電子郵件伺服器配置(Windows、Linux)
3.4.5
WWW
·虛擬主機
·WWW伺服器配置(Windows、Linux)
·WWW伺服器的安全配置
3.4.6
代理伺服器的配置(Windows、Linux)
3.4.7
FTP伺服器
·FTP伺服器的訪問
·FTP伺服器的配置(Windows、Linux)
3.4.8
網路接入與服務
·HFC、ADSL、FTTx+LAN、WLAN、移動通信
·服務供應商
·網際網路廣播、電子商務、電子政務
·主機服務提供者、數據中心
3.5
網路安全
3.5.1訪問控制與防火牆
·ACL命令
·過濾規則
·防火牆配置
3.5.2
數字證書
3.5.3 VPN配置
3.5.4 PGP
3.5.5 病毒防護
4.網路新技術
4.1
光纖網
·無源光網PON(APON、EPON)
4.2
無線網
·行動電話系統(WCDMA、CMDA2000、TD-SCDMA)
·微波接入(MMDS
LMDS)
·衛星接入
·藍牙接入
4.3主幹網
·IP over
SONET/SDH
·IP over Optical
·IP over DWDM
4.4
通信服務
·全天候IP連接服務(租用線路IP)
·IPv6
4.5
網路管理
·基於TMN的網路管理
·基於CORBA的網路管理
❻ 交換機下的電腦怎麼訪問另一台路由器
你這種情況,需要把路由器做成交換機的形式,否則你是無法訪問的,設置方法如下:
1、把路由器的LAN口地址改來和電腦在同一個網段(不在同一網段也可,但是前提是電腦能夠訪問那個網段),只要地址不沖突即可。
2、關閉dhcp
3、用LAN口上連(注意不能用wan口,如果用wan口,那麼就不能訪問了)
❼ 交換機和路由器連接,內網互相訪問問題
先在設計室的電腦進入TL-WR340G+無線路由器,把DHCP關閉了,然後把接到這個TL-WR340G+無線路由器上的線接在lan口上,也就是把你的TL-WR340G+無線路由器當成交換機來用了,這樣你的電腦才在同一個區域網內,之後的資源共享就可以正常啦。。。
❽ 學網路工程師都需要看什麼書
《網路工程師教程》這個本書就夠了,這是目錄:
第一章 計算機基礎知識
1.1 計算機系統的組成
1.2 計算機工作原理
1.3 計算機體系結構
第二章 計算機網路概論
2.1 計算機網路的形成和發展
2.2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和應用
2.3 我國互聯網的發展
2.4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2.5 幾種商用網路的體系結構
2.6 OSI協議集
第三章 數據通信基礎
3.1 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
3.2 信道特性
3.3 傳輸介質
3.4 數據編碼
3.5 數字調制技術
3.6 脈沖編碼調制
3.7 通信方式和交換方式
3.8 多路復用技術
3.9 差錯控制
第四章 廣域通信網
4.1 公共交換電話網
4.2 X.25公用數據網
4.3 幀中繼網
4.4 ISDN和ATM
第五章 區域網和城域網
5.1 LAN技術概論
5.2 邏輯鏈路控制(LLC)子層
5.3 介質訪問控制(MAC)技術
5.4 CSMA/CD協議和IEEE802.3標准
5.5 令牌匯流排和IEEE802.4標准
5.6 令牌環和IEEE802.5標准
5.7 分布隊列雙絞線和IEEE802.6標准
5.8 光纖環網和FDDI
5.9 ATM區域網
5.10 無線區域網
第六章 網路互連和互聯網
6.1 網路互連設備
6.2 區域網的互連
6.3 廣域網互連
6.4 Internet協議和組網技術
6.5 Internet應用
第七章 網路安全
7.1 網路安全的基本概念
7.2 信息加密技術
7.3 認證
7.4 數字簽名
7.5 數字證書
7.6 密鑰管理
7.7 SSL和IPSec
7.8 虛擬專用網
7.9 SHTTP和SET
7.10 可信任系統
7.11 Kerberos
7.12 防火牆
7.13 病毒防護
7.14 入侵檢測
7.15 網路安全的發展趨勢
第8章 網路操作系統
8.1 網路操作系統的功能
8.2 Windows NT/2000/XP
8.3 UNIX操作系統
8.4 Linux操作系統
8.5 對等式區域網
第九章 網站設計和配置技術
9.1 Windows 2000 IIS 伺服器的配置
9.2 Windows 2000 DHCP 伺服器的配置
9.3 Windows 2000 DNS 伺服器的配置
9.4 在Windows 2000 Server上配置 IMAIL 伺服器
9.5 LINUX BIND DNS伺服器的配置
9.6 LINUX APACHE伺服器的配置
第十章 接入網技術
10.1 接入網的基本概念
10.2 網路介面層協議
10.3 xDSL及ADSL接入
10.4 HFC接入
10.5 高速乙太網接入
10.6 寬頻無線接入
10.7 公共數據網路的接入
10.8 端用戶的網際網路接入方式
第十一章 組網技術
11.1 結構化布線
11.2 訪問路由器和交換機
11.3 交換機的配置
11.4 路由器的配置
11.5 配置路由協議
11.6 配置廣域網接入
11.7 L2TP配置與測試
11.8 IPSec配置與測試
第十二章 網路管理
12.1 CMIP/CMIS
12.2 管理信息庫MIB-2
12.3 SNMP
12.4 RMON
12.5網路管理工具及其相關技術
12.7 網路存儲SAN
第十三章 網路需求分析和網路規劃
13.1 網路工程組建方案設計
13.2 校園網網路方案設計
13.3 企業網網路方案設計
13.4 網路測試
13.5 網路性能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