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三大移動運營商的通信標準是什麼
軟銀已經正式關閉其GSM網路全部上到WCDMA了,NTT 後續也會關閉GSM,保留WCDMA和LTE。 KDDI使用的是CDMA網路,早期上下行和國際標准相反。2012年將全面更改為統一標准。
3家運營商將從今年底開始陸續商用LTE網, NTT docomo 2010年底,軟銀,KDDI 2012年。
不用和中國移動對比了,日本GSM馬上就全部消失了
B. 日本攜30億入局6G,美國6G也優勢明顯,中國院士為何發聲警示
中國院士再次發聲警示:日本攜30億入局6G,美國6G也優勢明顯!
眾所周知,自從5G網路被提出以後,就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關注,作為最新一代的移動互聯網技術;5G網路的到來無疑也將會讓整個科技領域再一次的迎來大洗牌;據悉,5G網路時代到來以後,將會給全球帶來一個超過萬億級的大市場,為了抓住5G網路的風口,如今很多國家和運營商都已經開始快速地對5G網路進行了布局!
正如任正非所說的那樣,華為5G領先競爭對手至少1-2年的時間。所以我們必須要盡快在6G網路技術領域進行研發,對於6G領域的投入,不能有絲毫放鬆。只有這樣未來我們才不會在下一代的6G網路通信技術領域被人趕超,不知道你覺得6G網路市場,最終誰會勝出呢?歡迎留言發表你的看法
C. 日本現在的移動通信是什麼制式
日本有5大電信運營商,就好比中國有三大運營商一樣
網路制式主要有GSM、WCDMA、CDMA2000
聯通WCDMA3G卡只要開通國際漫遊,過去之後是可以用的
D. 日本是一個游戲大國,為什麼在網路游戲領域卻少有日本的身影
E. 日本移動通信是什麼網路
日本有五大移動通訊的運營商,分別是Docomo,Softbank,AU,eMobile和WILLCOM。
一、NTTドコモ(NTT DOCOMO,INC)
NTT(日本電信電話公社),是日本最早開始研發,運營電訊服務的企業,早在1868年開始運營東京和橫濱間的電信服務。在貝爾發明電話機的第二年1877年,著手電筒話機的國產化,是日本首屈一指的通訊大手企業。1968年以運營移動傳呼服務(中國曾經曇花一現的BP機)為契機,成立NTT子會社NTT
Docomo,寓意do communications over the mobile network。
Docomo的優勢在於NTT雄厚背景的支持,所以在基站的建設,信號強度,通話質量和手機服務上就優於其他對手。但是在日本提到移動運營商比較的話,普通日本國民對於Docomo的第一印象就是信號和周邊服務都很好,同時話費比較昂貴。
Docomo目前提供兩種通訊格式:
Foma 2001年開始實行,利用W-CDMA、HSPA的第3代,第3.5代移動通訊系統。
Xi 2010年開始實行,利用LTE的第3.9代移動通訊系統。
Docomo以dMarket為中心,整合所有Docomo手機周邊服務。從動畫,購物,游戲到閱讀,音樂,視頻等等應用。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應用並不是只針對智能手機,再普通的蜂窩電話也可以通過menu中的Docomo
Market來打開手機瀏覽器使用上訴的服務。
二、Softbank(SoftBank Corp.)
軟銀,由傳奇人物孫正義於1981年成立。主要經營移動通信,固定電話,棒球隊,風投,Internet關聯等業務,是日本罕見的Top-Down型經營方式。在風投方面,頗多成功,最為我們熟知的就是,風投阿里巴巴,雅虎,PPTV,人人網等案例。
Softbank移動通信給我的感覺用異軍突起來形容非常的恰當。幾大手筆介紹如下:
1-區間免費通話:首推凌晨1:00 – 晚9:00
Softbank用戶之間免費通話(收費時段只有晚上9點到凌晨1點,對於這點中國人肯定無法理解大跌眼鏡吧)。再配合MNP提供Cash
Back(從其他運營商比如Docomo轉換到Softbank網路,電話號碼不變,Softbank免費贈送手機並獎勵幾萬日元的現金。由此也可見日本移動運營商之間競爭的白熱化程度)。迅速在日本移動市場佔領一席之地。
2-學割(面向學生的優惠活動)+家族Plan:幫助Softbank攻佔學生市場和日本各個家庭。對於在校學生提供非常優惠的活動。不僅很多種手機本體不要錢,還減去每月980元的基本通話費或每月贈送固定金額的通話費。筆者在學生期間使用Softbank手機,每月手機經常為0元。同時推出面向家庭成員的家族Plan,加入家族Plan的手機之間24小時免費通話,免費簡訊。學割的低價使得Softbank網路在學生和家庭單位中蔓延。
3-LTE建設:Softbank最被人詬病之處在於信號不好,為了提高用戶體驗,Softbank大力著手LTE3.9代移動通訊系統建設。參考Yahoo發布的調查報告,在通勤高峰時期,人流量最大的東京山手線新宿,池袋,澀谷,東京,品川,新橋站測試速度排名,Softbank排名第一,AU則耗時為Softbank的一倍以上。參考資料為了加強信號的建設,Softbank還和eMobile合作共享網路。及Softbank基站壓力過大時轉移回線到eMobile網路;以此交換eMobile網路負荷壓力過大時轉移壓力至Softbank網路。這里補充,eMobile的優勢在於手機可以當作路由器,使得PC,平板都可以通過eMobile的網路上網。Softbank最初的想法是直接收購eMobile,不過這項提案違反了日本的反壟斷法,最後破產告終,在eMobile中詳細介紹。
4-iPhone:簽下蘋果,讓Softbank更是勢不可擋,賺得盆溢缽滿。
Softbank當前發展雖然如日中天,但是依然沒能撼動Docomo百多年的霸主地位。原因除了信號不好這個硬傷之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手機周邊服務。Docomo通過dMarket可以把幾十種應用(音樂,游戲,閱讀,動漫,購物等)快速傳遞給用戶。外加Softbank不支持Sim-Free解鎖(Docomo提供3150日元的手機解鎖服務,解鎖後可自由使用其它運營商的Sim卡)。以及Phone不支持NFC功能,缺失了移動支付這塊在日本使用率非常高的應用也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NFC介紹參看《NFC日本流行之路》)
三、 AU By KDDI
前身是日本移動通訊(IDO)和DDI
Cellular兩大Group,作為地方性運營服務提供商,運營范圍是關東,東海,甲信,北海道,東北,四國,九州,沖繩等地區。2001年10月由KDDI合並成立au
by KDDI。
AU(方便稱呼,統一稱呼)最早提出了1日元SMS(Short Message
Service,100日元購買力為一瓶飲料)。並在當時佔有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但隨著通信技術的進步,利用3G網路發送Short
Mail或Email成為主流,加上各個運營商內的SMS全部免費,AU的1日元戰略也就隨是銷聲匿跡了。
閑話不說,AU的強勢在採用CDMA技術,通話質量相比其他運營商要好的多。同時步Softbank的後塵,推出1AM-9PM時段通話免費,因而保留住了一部分用戶,尤其吸引電話業務非常頻繁的顧客(好話質低費用)。外加地震情報實時推送等非常有用的業務和AU
Pass系列(手機增值服務,包括MusicPass,生活信息吃喝玩樂的SmartPass,閱讀相關的BookPass,視頻相關VideoPass)使得AU佔領了一定的份額。
AU短板-事故頻發。在如此重視質量和安全的日本,AU卻事故頻發。先是2006年2007年被公正取引委員會警告,警告內容是將費用體系復雜化,容易使顧客誤解並誤導其支付費用。然後2007年捲入Pre-Paid市場不良競爭,被總務省起訴。最嚴重的莫屬2008年3月發生的13起電池爆炸和自燃事故,雖然AU迅速回購市面上的21萬4000多台手機,但是AU公司對於原因的調查,事故責任明究等卻遲遲未見動作,直到2周後又發生2起電池爆炸事故後才發表調查結果。2011年又現二手手機回購個人數據未刪除,轉賣引起個人信息外泄。在對產品質量,安全,個人信息保護,服務質量要求極度苛刻的日本,上訴事件掀起軒然大波,AU的市場佔有率也隨之急劇下跌。
四、eMobile
eMobile的市場定位非常的有側重,也是日本差異化服務的典型案例。
首先日本的幾大移動運營商都是對手機加鎖的,也就是說softbank的SIM卡不能在AU的手機上使用。而eMobile則和華為合作,推行手機無鎖。任何運營商的手機SIM卡均可在eMobile手機上使用。
其次主打移動網路。eMobile的手機就可以當作小型路由器來使用。家庭中的PC,Tablet等設備可以通過eMobile手機來連接LTE網路,當然前提就是顧客契約的內容是流量包月無限制。這種方式必然會帶來網路高負載問題,eMobile為了解決該問題,對手機流量做了限定,超過限定後下行速度將變慢。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進而達到共贏,eMobile接受了Softbank收購的方針。
方針大致為,Softbank收購額Mobile,收購eMobile後Softbank可以順理成章的在負荷大的情況下分散壓力,將一部分用戶轉移到eMobile的網路(Softbank信號差被用戶詬病)。而對於eMobile,也可以利用Softbank的LTE網路分擔流量的壓力(Softbank
LTE網路測速排名第一)。雙贏的合作卻在政令面前破產,日本有明確的反壟斷法,因為收購成功後Softbank將擁有比其他運營商多出一倍的帶寬(各大運營商所使用的頻段均由日本政府工信部決定),日本政府判斷這起收購會帶給市場不良競爭的結果,進而損害顧客群體的利益,因此痛下殺手,令行禁止。雖然目前Softbank和eMobile以其他合作的方式打通一部分網路,但由此事件可以看出,政府在反壟斷中的強硬態度。
eMobile留給日本國民的印象就是手機路由和流量放題。
五、WILLCOM
WILLCOM業務主要是PHS業務,類似中國的小靈通。但是沒有固定的使用區域限制,通話費用非常低廉。由於頻率不會對人體和電子儀器造成干擾,在醫院,保育院,護理機構均可使用WILLCOM的PHS電話。
WILLCOM的PHS電話通訊技術比較落後,雖然待機時間和通話音質良好,但是沒有跟上市場發展,不支持3G通訊,使其定位始終在公司中聯絡用,很難在大眾市場中有所作為。隨著各個運營商話費越來越低廉,遲早有一天會攻佔法人市場(面向公司的契約)。
日本的五大移動運營商可謂各自特色,各有領地,雖互有攻伐,但依舊是犄角鼎立之勢。良性的競爭下才催生出越來越廉價的資費,越來越優秀的服務和越來越精彩的應用。
F. 日本手機網路有多強大
上面沒有一個回答是專業的…… 說日本手機網路世界第一,其實過於寬泛了?在網人數第一?網路覆蓋面積第一?網路品質第一?還是?這些並沒有一個客觀的評判,也沒有一個具體的排名。但是的確,日本的手機網路腳步從未停止,幾乎步步領先。 2001年10月,NTT基於WCDMA標准,全球首先推出商用3G網,2002年4月,KDDI基於CDMA 2000 1X標准,開始經營第三代移動通信。2003年5月28日,NTTDoCoMo於宣布開始進行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的無線接入系統的戶外試驗2005年,日本有6920萬人使用手機上網,而使用常規PC上網的用戶數量是6600萬,用手機上網的互聯網用戶數量已經超過了使用計算機上網的用戶。2006年,KDDI將CDMA 2000 1X升級到CDMA 2000 1xEV-DO網路,建立全IP平台。2009年,NTT Docomo總裁山田隆持表示,將於2010年推出其下一代4G行動電話網路。…… 糾正一下對日本手機終端的認識誤區。日本的手機終端市場與中國不同,並非開放型市場主導。日本手機的從平台搭建、外觀設計、銷售策略、售後服務,幾乎通通是運營商主導並實施的。正由於這種深度運營商定製,從一開始運營商便選擇了日系廠家進行合作,其合作緊密度以及長期以來的經驗積累,使得運營商習慣於與日系廠商合作,因此非日系終端廠商成為運營商合作夥伴相當的困難。Nokia以及IPHONE對日本市場的理解遠遠不及本地運營商的水平,並且其終端對內容的支持以及與3G網路的結合及其應用拓寬都遇到了瓶頸,因此失敗是難免的。當初IPHONE推出的時候,曾經有約200萬用戶,幾個月的熱度過去了,慢慢的都回歸了原本的運營商陣營,因為大家都習慣了「日式的3G」。另外一點,日本人的品牌觀念非常非常重,NOKIA的品牌效應在日本基本失效,而蘋果也只是作為時尚商品得到了一時的追捧,但並未成為深入生活的手機終端。 但是,日本手機技術和國內不少廠商相比,其實並沒有太大差距。手機收看電視,並不是免費,而是其費用包括在了定額制的套餐內了,並且將來會與固定電話、固定上網、固定電視等無縫切換,即FMBC(固定移動廣播融合)。GPS在日本叫做NAVI,即手機導航,比我們國內的導航更細致更人性化些,有了手機基本就不會迷路,而速度上並沒有太大的感覺。 順便鄙視某D人睇唔明廣東話喺度扮曬蟹~
G. 日本的網路模式和中國移動聯動通用嗎
日本的手機網路制式與中國不同,中國的手機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才能在日本使用: 1.3G手機;2.開通國際漫遊業務。 如果你的手機不是3G手機,即使開通了國際漫遊,抵達日本當地後也沒有信號,不能使用。所以,因業務需用手機者,需提前咨詢當地中國電信、移動、聯通等營業廳租用日本手機。從日本往國內打電話的方法如下(如廣州):001(國際)+86(中國)+20(廣州)+所要撥打的電話號碼。(如購買當地電話卡,均可用於公共場所、酒店固定電話及當地手機撥打)。
H. 日本的移動運營商和中國的移動聯通電信有什麼區別
日本的移動運營商如docomo等,經營的是日本的網路通信服務,其通訊頻段由日本工信部決定,外國的通訊卡,比如你帶著電信天翼的卡到日本去是無法正常接打電話上網的。
中國的三大運營商同樣經營著我國工信部指定的頻率。唯一不同的是中國移動的全球通業務是基本可以全球使用的。
通訊運營商,是指可以提供固話、互聯網接入以及移動通訊的服務商,由於通訊資源有可能會被敵人利用,所以我國三大運營商均為國有壟斷企業,所有涉及國家安全和資源的行業一般都是國有。
I. 日本互聯網行業為什麼落後,原因都有哪些
觀點一:
誰說日本IT不行?日本世界上第二大軟體消費國,移動互聯網當年日本更是領先美國以十年計。05年到日本,那時人家就可以手機看電視,上網,坐地鐵。要說落後主要是在軟體領域。而這方面的落後主要是日本的經濟結構決定的,基本上都是原先的那些大公司唱戲,比如NTT,日立,NEC,富士通,小公司,新公司難有出頭之日。而大公司里層級很多,公司領導很多都是製造業出身。優秀的人才難以嶄露頭角,創新也是難上加難。我參加的一個項目組里,一群普通的程序員居然在試圖開發一個大型資料庫!讓人匪夷所思。所以日本大公司壟斷軟體業應該是日本軟體業難以媲美歐美的根本原因。
觀點二:
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圍繞鋼鐵和煤炭展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是石油和電力,第三次工業革命則是網路,通信,計算機和多種能源。
當初日本經濟崛起是因為日本在控制第二次所產生的各行業,但是日本太過於依靠美國的市場,心態又過於自膨脹,所以在美國的壓力下,簽下了使日元升值的《廣場協定》,隨後,日本個人和企業購買力大增,出於一種對美國的表面自大,實則自卑的想法,日本企業花費巨資去並購已經泡?i化的美國服務業和房地產,而從泡沫危機中解脫出來的美國投資者,則將資金投入矽谷,發展新科技,最後泡沫破裂,日本各企業損失慘重,資金運轉困難。
同時,中韓企業崛起,對日本的壓力增大。這時,日本投資者面臨前有美國的科技業已經崛起,市場和科技兩手抓,日本難以與其競爭,後有中韓追趕,傳統企業也需要資金救援,這時日本已經難以發展第三次工業革命行業,所以,日本不只在lT行業不行,連其他和第三次工業革命有關行業都難以與美國競爭,這就是日本衰落的二十年,造成這一點的原因,正是日本太過於在乎美國,日本企業只知道跟著美國走,在傳統行業與美國競爭不能拓展新行業,日本的政府只在乎依附美國,不能為企業找到更多的市場。古人說南轅北轍,當你大方向錯了,你的優勢只會加速你的倒退。日本正是如此,錯誤的投資,錯誤的國家戰略,使日本的優勢變劣勢,南轅北轍是因為人太愚蠢,而日本則是格局太小,日本人眼中只有美國,美國人眼裡裝著全世界
J. 日本的網路相當於國內的電信、移動、還是聯通
中國有三大移動通訊運營,商日本有五大移動通訊的運營商,分別是Docomo,Softbank,AU,eMobile和WILLCOM。和中國的運營商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