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信號 > 電腦網路安全指標

電腦網路安全指標

發布時間:2022-05-31 10:35:05

㈠ 簡述計算機和網路的四項安全要求

計算機和網路的四項安全要求有凈化網站,網頁,杜絕點擊木馬鏈接,做好安全防護。

網路安全是什麼

網路安全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因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
網路安全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因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
網路安全,通常指計算機網路的安全,實際上也可以指計算機通信網路的安全。計算機通信網路是將若乾颱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通過通信設備及傳輸媒體互連起來,在通信軟體的支持下,實現計算機間的信息傳輸與交換的系統。而計算機網路是指以共享資源為目的,利用通信手段把地域上相對分散的若干獨立的計算機系統、終端設備和數據設備連接起來,並在協議的控制下進行數據交換的系統。
計算機網路的根本目的在於資源共享,通信網路是實現網路資源共享的途徑,因此,計算機網路是安全的,相應的計算機通信網路也必須是安全的,應該能為網路用戶實現信息交換與資源共享。下文中,網路安全既指計算機網路安全,又指計算機通信網路安全。
安全的基本含義:客觀上不存在威脅,主觀上不存在恐懼。即客體不擔心其正常狀態受到影響。可以把網路安全定義為:一個網路系統不受任何威脅與侵害,能正常地實現資源共享功能。要使網路能正常地實現資源共享功能,首先要保證網路的硬體、軟體能正常運行,然後要保證數據信息交換的安全。從前面兩節可以看到,由於資源共享的濫用,導致了網路的安全問題。因此網路安全的技術途徑就是要實行有限制的共享。絡安全在不同的應用環境下有不同的解釋。針對網路中的一個運行系統而言,網路安全就是指信息處理和傳輸的安全。它包括硬體系統的安全、可靠運行,操作系統和應用軟體的安全,資料庫系統的安全,電磁信息泄露的防護等。狹義的網路安全,側重於網路傳輸的安全。

㈢ 網路安全指標是什麼

一是保證傳播信息的真實性,二是保證使用者的個人信息的安全性不被泄露。

㈣ 計算機網路安全等級劃分是什麼

TCSEC中根據計算機系統所採用的安全策略、系統所具備的安全功能將系統分為A、 B(B1、B2、B3)、C(C1、C2)、D等4類7個安全級別。

(1)D類:最低保護(minimal protection),未加任何實際的安全措施。這是最低的一類,不再分級。常見的無密碼保護的個人計算機系統屬於這一類。

(2)C類:被動的自主訪問策略(discretionary access policy enforced),分以下兩個子類。

·C1:無條件的安全保護。這是C類中較低的一個子類,提供的安全策略是無條件的訪問控制,具有識別與授權的責任。早期的UNIX系統屬於這一類。

·C2:有控制的存取保護。這是C類中較高的一個子類,除了提供C1中的策略與責任外,還有訪問保護和審計跟蹤功能。

(3)B類:被動的強制訪問策略(mandatory access policy enforced),屬強制保護,要求系統在其生成的數據結構中帶有標記,並要求提供對數據流的監視,B類又分3個子類。

·B1:標記安全保護,是B類中最低的子類。除滿足C類要求外,要求提供數據標記。

·B2:結構安全保護,是B類中的中間子類。除滿足B1要求外,要實行強制性的控制。

·B3:安全域保護,是B類中的最高子類,提供可信設備的管理和恢復。即使計算機系統崩潰,也不會泄露系統信息。

(4)A類:經過驗證的保護(formally proven),是安全系統等級的最高類。

㈤ 網路安全涉及哪幾個方面.

網路安全主要有系統安全、網路的安全、信息傳播安全、信息內容安全。具體如下:

1、系統安全

運行系統安全即保證信息處理和傳輸系統的安全,側重於保證系統正常運行。避免因為系統的崩演和損壞而對系統存儲、處理和傳輸的消息造成破壞和損失。避免由於電磁泄翻,產生信息泄露,干擾他人或受他人干擾。

2、網路的安全

網路上系統信息的安全,包括用戶口令鑒別,用戶存取許可權控制,數據存取許可權、方式控制,安全審計。安全問題跟踩。計算機病毒防治,數據加密等。

3、信息傳播安全

網路上信息傳播安全,即信息傳播後果的安全,包括信息過濾等。它側重於防止和控制由非法、有害的信息進行傳播所產生的後果,避免公用網路上大雲自由傳翰的信息失控。

4、信息內容安全

網路上信息內容的安全側重於保護信息的保密性、真實性和完整性。避免攻擊者利用系統的安全漏洞進行竊聽、冒充、詐騙等有損於合法用戶的行為。其本質是保護用戶的利益和隱私。

(5)電腦網路安全指標擴展閱讀:

維護網路安全的工具有VIEID、數字證書、數字簽名和基於本地或雲端的殺毒軟體等構成。

1、Internet防火牆

它能增強機構內部網路的安全性。Internet防火牆負責管理Internet和機構內部網路之間的訪問。在沒有防火牆時,內部網路上的每個節點都暴露給Internet上的其它主機,極易受到攻擊。這就意味著內部網路的安全性要由每一個主機的堅固程度來決定,並且安全性等同於其中最弱的系統。

2、VIEID

在這個網路生態系統內,每個網路用戶都可以相互信任彼此的身份,網路用戶也可以自主選擇是否擁有電子標識。除了能夠增加網路安全,電子標識還可以讓網路用戶通過創建和應用更多可信的虛擬身份,讓網路用戶少記甚至完全不用去記那些煩人的密碼。

3、數字證書

CA中心採用的是以數字加密技術為核心的數字證書認證技術,通過數字證書,CA中心可以對互聯網上所傳輸的各種信息進行加密、解密、數字簽名與簽名認證等各種處理,同時也能保障在數字傳輸的過程中不被不法分子所侵入,或者即使受到侵入也無法查看其中的內容。

㈥ 簡述網路安全的相關評估標准.

1 我國評價標准

1999年10月經過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批准發布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等級劃分准則》將計算機安全保護劃分為以下5個級別。
l 第1級為用戶自主保護級(GB1安全級):它的安全保護機制使用戶具備自主安全保護的能力,保護用戶的信息免受非法的讀寫破壞。
l 第2級為系統審計保護級(GB2安全級):除具備第一級所有的安全保護功能外,要求創建和維護訪問的審計跟蹤記錄,使所有的用戶對自己的行為的合法性負責。
l 第3級為安全標記保護級(GB3安全級):除繼承前一個級別的安全功能外,還要求以訪問對象標記的安全級別限制訪問者的訪問許可權,實現對訪問對象的強制保護。
l 第4級為結構化保護級(GB4安全級):在繼承前面安全級別安全功能的基礎上,將安全保護機制劃分為關鍵部分和非關鍵部分,對關鍵部分直接控制訪問者對訪問對象的存取,從而加強系統的抗滲透能力。
l 第5級為訪問驗證保護級(GB5安全級):這一個級別特別增設了訪問驗證功能,負責仲裁訪問者對訪問對象的所有訪問活動。
我國是國際標准化組織的成員國,信息安全標准化工作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正在積極開展之中。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自主制定和採用了一批相應的信息安全標准。但是,應該承認,標準的制定需要較為廣泛的應用經驗和較為深入的研究背景。這兩方面的差距,使我國的信息安全標准化工作與國際已有的工作相比,覆蓋的范圍還不夠大,宏觀和微觀的指導作用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2 國際評價標准

根據美國國防部開發的計算機安全標准——可信任計算機標准評價准則(Trusted Computer Standards Evaluation Criteria,TCSEC),即網路安全橙皮書,一些計算機安全級別被用來評價一個計算機系統的安全性。
自從1985年橙皮書成為美國國防部的標准以來,就一直沒有改變過,多年以來一直是評估多用戶主機和小型操作系統的主要方法。其他子系統(如資料庫和網路)也一直用橙皮書來解釋評估。橙皮書把安全的級別從低到高分成4個類別:D類、C類、B類和A類,每類又分幾個級別,如表1-1所示。
表 安全 級 別
類 別
級 別
名 稱
主 要 特 征
D
D
低級保護
沒有安全保護
C
C1
自主安全保護
自主存儲控制
C2
受控存儲控制
單獨的可查性,安全標識
B
B1
標識的安全保護
強制存取控制,安全標識
B2
結構化保護
面向安全的體系結構,較好的抗滲透能力
B3
安全區域
存取監控、高抗滲透能力
A
A
驗證設計
形式化的最高級描述和驗證
D級是最低的安全級別,擁有這個級別的操作系統就像一個門戶大開的房子,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進出,是完全不可信任的。對於硬體來說,沒有任何保護措施,操作系統容易受到損害,沒有系統訪問限制和數據訪問限制,任何人不需任何賬戶都可以進入系統,不受任何限制可以訪問他人的數據文件。屬於這個級別的操作系統有DOS和Windows 98等。
C1是C類的一個安全子級。C1又稱選擇性安全保護(Discretionary Security Protection)系統,它描述了一個典型的用在UNIX系統上安全級別。這種級別的系統對硬體又有某種程度的保護,如用戶擁有注冊賬號和口令,系統通過賬號和口令來識別用戶是否合法,並決定用戶對程序和信息擁有什麼樣的訪問權,但硬體受到損害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用戶擁有的訪問權是指對文件和目標的訪問權。文件的擁有者和超級用戶可以改變文件的訪問屬性,從而對不同的用戶授予不通的訪問許可權。
C2級除了包含C1級的特徵外,應該具有訪問控制環境(Controlled Access Environment)權力。該環境具有進一步限制用戶執行某些命令或者訪問某些文件的許可權,而且還加入了身份認證等級。另外,系統對發生的事情加以審計,並寫入日誌中,如什麼時候開機,哪個用戶在什麼時候從什麼地方登錄,等等,這樣通過查看日誌,就可以發現入侵的痕跡,如多次登錄失敗,也可以大致推測出可能有人想入侵系統。審計除了可以記錄下系統管理員執行的活動以外,還加入了身份認證級別,這樣就可以知道誰在執行這些命令。審計的缺點在於它需要額外的處理時間和磁碟空間。
使用附加身份驗證就可以讓一個C2級系統用戶在不是超級用戶的情況下有權執行系統管理任務。授權分級使系統管理員能夠給用戶分組,授予他們訪問某些程序的許可權或訪問特定的目錄。能夠達到C2級別的常見操作系統有如下幾種:
(1)UNIX系統;
(2)Novell 3.X或者更高版本;
(3)Windows NT,Windows 2000和Windows 2003。
B級中有三個級別,B1級即標志安全保護(Labeled Security Protection),是支持多級安全(例如:秘密和絕密)的第一個級別,這個級別說明處於強制性訪問控制之下的對象,系統不允許文件的擁有者改變其許可許可權。
安全級別存在秘密和絕密級別,這種安全級別的計算機系統一般在政府機構中,比如國防部和國家安全局的計算機系統。
B2級,又叫結構保護(Structured Protection)級別,它要求計算機系統中所有的對象都要加上標簽,而且給設備(磁碟、磁帶和終端)分配單個或者多個安全級別。
B3級,又叫做安全域(Security Domain)級別,使用安裝硬體的方式來加強域的安全,例如,內存管理硬體用於保護安全域免遭無授權訪問或更改其他安全域的對象。該級別也要求用戶通過一條可信任途徑連接到系統上。
A級,又稱驗證設計(Verified Design)級別,是當前橙皮書的最高級別,它包含了一個嚴格的設計、控制和驗證過程。該級別包含較低級別的所有的安全特性。
安全級別設計必須從數學角度上進行驗證,而且必須進行秘密通道和可信任分布分析。可信任分布(Trusted Distribution)的含義是:硬體和軟體在物理傳輸過程中已經受到保護,以防止破壞安全系統。橙皮書也存在不足,TCSEC是針對孤立計算機系統,特別是小型機和主機系統。假設有一定的物理保障,該標准適合政府和軍隊,不適合企業,這個模型是靜態的。

㈦ 網路安全包括哪些方面

網路安全應包括:企業安全制度、數據安全、傳輸安全、伺服器安全、防火牆安全(硬體或軟體實現、背靠背、DMZ等)、防病毒安全。

㈧ 網路安全分為幾個級別

網路安全分為四個級別,詳情如下:

1、系統安全

運行系統安全即保證信息處理和傳輸系統的安全。它側重於保證系統正常運行。

2、網路的安全

網路上系統信息的安全。包括用戶口令鑒別,用戶存取許可權控制,數據存取許可權、方式控制,安全審計。安全問題跟踩。計算機病毒防治,數據加密等。

3、信息傳播安全

網路上信息傳播安全,即信息傳播後果的安全,包括信息過濾等。它側重於防止和控制由非法、有害的信息進行傳播所產生的後果,避免公用網路上大雲自由傳翰的信息失控。

4、信息內容安全

網路上信息內容的安全。它側重於保護信息的保密性、真實性和完整性。

(8)電腦網路安全指標擴展閱讀

網路安全的影響因素:

自然災害、意外事故;計算機犯罪; 人為行為,比如使用不當,安全意識差等;黑客」 行為:由於黑客的入侵或侵擾,比如非法訪問、拒絕服務計算機病毒、非法連接等;內部泄密;外部泄密;信息丟失;電子諜報,比如信息流量分析、信息竊取等。

網路協議中的缺陷,例如TCP/IP協議的安全問題等等。網路安全威脅主要包括兩類:滲入威脅和植入威脅。滲入威脅主要有:假冒、旁路控制、授權侵犯。

㈨ 計算機網路安全的指標以及意義

通俗地說,網路信息安全與保密主要是指保護網路信息系統,使其沒有危險、不受威脅、不出事故。從技術角度來說,網路信息安全與保密的目標主要表現在系統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實性、可靠性、可用性、不可抵賴性等方面。

一、可靠性

可靠性是網路信息系統能夠在規定條件下和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功能的特性。可靠性是系統安全的最基於要求之一,是所有網路信息系統的建設和運行目標。網路信息系統的可靠性測度主要有三種:抗毀性、生存性和有效性。

抗毀性是指系統在人為破壞下的可靠性。比如,部分線路或節點失效後,系統是否仍然能夠提供一定程度的服務。增強抗毀性可以有效地避免因各種災害(戰爭、地震等)造成的大面積癱瘓事件。

生存性是在隨機破壞下系統的可靠性。生存性主要反映隨機性破壞和網路拓撲結構對系統可靠性的影響。這里,隨機性破壞是指系統部件因為自然老化等造成的自然失效。

有效性是一種基於業務性能的可靠性。有效性主要反映在網路信息系統的部件失效情況下,滿足業務性能要求的程度。比如,網路部件失效雖然沒有引起連接性故障,但是卻造成質量指標下降、平均延時增加、線路阻塞等現象。

可靠性主要表現在硬體可靠性、軟體可靠性、人員可靠性、環境可靠性等方面。硬體可靠性最為直觀和常見。軟體可靠性是指在規定的時間內,程序成功運行的概率。人員可靠性是指人員成功地完成工作或任務的概率。人員可靠性在整個系統可靠性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系統失效的大部分原因是人為差錯造成的。人的行為要受到生理和心理的影響,受到其技術熟練程度、責任心和品德等素質方面的影響。因此,人員的教育、培養、訓練和管理以及合理的人機界面是提高可靠性的重要方面。環境可靠性是指在規定的環境內,保證網路成功運行的概率。這里的環境主要是指自然環境和電磁環境。

二、可用性

可用性是網路信息可被授權實體訪問並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網路信息服務在需要時,允許授權用戶或實體使用的特性,或者是網路部分受損或需要降級使用時,仍能為授權用戶提供有效服務的特性。可用性是網路信息系統面向用戶的安全性能。網路信息系統最基本的功能是向用戶提供服務,而用戶的需求是隨機的、多方面的、有時還有時間要求。可用性一般用系統正常使用時間和整個工作時間之比來度量。

可用性還應該滿足以下要求:身份識別與確認、訪問控制(對用戶的許可權進行控制,只能訪問相應許可權的資源,防止或限制經隱蔽通道的非法訪問。包括自主訪問控制和強制訪問控制)、業務流控制(利用均分負荷方法,防止業務流量過度集中而引起網路阻塞)、路由選擇控制(選擇那些穩定可靠的子網,中繼線或鏈路等)、審計跟蹤(把網路信息系統中發生的所有安全事件情況存儲在安全審計跟蹤之中,以便分析原因,分清責任,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審計跟蹤的信息主要包括:事件類型、被管客體等級、事件時間、事件信息、事件回答以及事件統計等方面的信息。)

三、保密性

保密性是網路信息不被泄露給非授權的用戶、實體或過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即,防止信息泄漏給非授權個人或實體,信息只為授權用戶使用的特性。保密性是在可靠性和可用性基礎之上,保障網路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保密技術包括:防偵收(使對手偵收不到有用的信息)、防輻射(防止有用信息以各種途徑輻射出去)、信息加密(在密鑰的控制下,用加密演算法對信息進行加密處理。即使對手得到了加密後的信息也會因為沒有密鑰而無法讀懂有效信息)、物理保密(利用各種物理方法,如限制、隔離、掩蔽、控制等措施,保護信息不被泄露)。

四、完整性

完整性是網路信息未經授權不能進行改變的特性。即網路信息在存儲或傳輸過程中保持不被偶然或蓄意地刪除、修改、偽造、亂序、重放、插入等破壞和丟失的特性。完整性是一種面向信息的安全性,它要求保持信息的原樣,即信息的正確生成和正確存儲和傳輸。

完整性與保密性不同,保密性要求信息不被泄露給未授權的人,而完整性則要求信息不致受到各種原因的破壞。影響網路信息完整性的主要因素有:設備故障、誤碼(傳輸、處理和存儲過程中產生的誤碼,定時的穩定度和精度降低造成的誤碼,各種干擾源造成的誤碼)、人為攻擊、計算機病毒等。

保障網路信息完整性的主要方法有:

協議:通過各種安全協議可以有效地檢測出被復制的信息、被刪除的欄位、失效的欄位和被修改的欄位;

糾錯編碼方法:由此完成檢錯和糾錯功能。最簡單和常用的糾錯編碼方法是奇偶校驗法;

密碼校驗和方法:它是抗撰改和傳輸失敗的重要手段;

數字簽名:保障信息的真實性;

公證:請求網路管理或中介機構證明信息的真實性。

五、不可抵賴性

不可抵賴性也稱作不可否認性,在網路信息系統的信息交互過程中,確信參與者的真實同一性。即,所有參與者都不可能否認或抵賴曾經完成的操作和承諾。利用信息源證據可以防止發信方不真實地否認已發送信息,利用遞交接收證據可以防止收信方事後否認已經接收的信息。

六、可控性

可控性是對網路信息的傳播及內容具有控制能力的特性。

概括地說,網路信息安全與保密的核心是通過計算機、網路、密碼技術和安全技術,保護在公用網路信息系統中傳輸、交換和存儲的消息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實性、可靠性、可用性、不可抵賴性等。

閱讀全文

與電腦網路安全指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共享中心沒有網卡 瀏覽:527
電腦無法檢測到網路代理 瀏覽:1377
筆記本電腦一天會用多少流量 瀏覽:598
蘋果電腦整機轉移新機 瀏覽:1381
突然無法連接工作網路 瀏覽:1083
聯通網路怎麼設置才好 瀏覽:1231
小區網路電腦怎麼連接路由器 瀏覽:1061
p1108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215
怎麼調節台式電腦護眼 瀏覽:724
深圳天虹蘋果電腦 瀏覽:959
網路總是異常斷開 瀏覽:618
中級配置台式電腦 瀏覽:1020
中國網路安全的戰士 瀏覽:639
同志網站在哪裡 瀏覽:1422
版觀看完整完結免費手機在線 瀏覽:1464
怎樣切換默認數據網路設置 瀏覽:1114
肯德基無線網無法訪問網路 瀏覽:1290
光纖貓怎麼連接不上網路 瀏覽:1504
神武3手游網路連接 瀏覽:969
局網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