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份懸賞「中國移動人的責任」為主題的文章。
把話費降下來,把服務提上去,其它的先放放再說吧。
因為立意就太假了,所以自己都覺得無從提筆。
㈡ 關於網路安全的故事或事例
1、聊天陷阱
2006年2月24日晚上,上海「網蟲」錢某終於見到了網上聊天認識的女網友「仇某」。然而,兩人散步至一處花店附近時,突然冒出4名手持剪刀的青年男子。毫無准備的錢某不僅遭到一陣毆打,身上僅有的1部手機和300元人民幣也被搶走。
3天以後,案情大白,犯罪嫌疑人裘某正是那位自稱「仇某」的女網友。原來,兩人在網上搭識以後,錢某經常出言不遜,裘某萌發報復念頭,找到以前的男友搶劫錢某財物。
2、低價陷阱
2018年1月,徐某無意中進入一個買賣二手車的網址,發現其中一輛本田CRV車只要13000元。徐某心動不已,隨即聯系網站客服,按照對方要求填寫信息並通過網銀轉賬500元訂金。2天後,對方告知押車員已將車子運送至天台縣,要求徐某支付餘款12500元。
徐某打款後興沖沖等著去提車,結果對方又找各種理由要求他再付16870元,徐某這才恍然大悟自己是被騙了。
3、「支付寶」發郵件稱需升級
小美在淘寶開了一家汽車用品店。一個「買家」來店裡拍了一套汽車坐墊後發了一張截圖,顯示「本次支付失敗」,並提示「由於賣家賬號異常,已發郵件給賣家」。小美打開郵箱,果然有一封主題為「來自支付寶的安全提醒」的未讀郵件。
小美沒有多想就點擊郵件里的鏈接,按提示一步步進行了「升級」,期間幾次輸入支付寶賬號和密碼。隔天,小美發現賬戶里的8000多元余額被人以支付紅包的形式盜空。
4、代「刷信譽」先交「服務費」
阿珍在淘寶網上開了一家賣襪子的小店。去年5月,她在網上看到可以幫忙「刷信譽」的廣告,便心動了。加QQ後,對方要求先付錢才能幫其代刷,阿珍就向對方賬戶匯了1500元「服務費」。沒過多久對方又稱,需要阿珍再付3000元「保證金」。
這下阿珍起了疑心,要求對方先刷一部分信譽再談,對方卻堅持要阿珍再匯款。阿珍越想越覺得可疑,要求對方退回1500元,對方卻怎麼都不理她了。阿珍這才明白,自己是被騙了。
5、「大客戶」下單後要「回扣」
去年7月,小羅的汽車用品淘寶店來了一個「大客戶」。這買家自稱是公司的采購,想要長期合作,但希望小羅給「回扣」。一番溝通後,買家很快用另一個旺旺號拍下1萬多元的寶貝並付款,隨後要求小羅將說好的近2000元「回扣」轉給他。
小羅轉了回扣後,對方卻申請了退款,因為「回扣」是通過支付寶直接轉賬的,無法申請退款,小羅因此損失近2000元。
㈢ 劉建秋的主要事跡
2008年5月19日凌晨,當劉建秋遺體被送回家鄉雙流縣東升鎮雙桂村時,得知消息的1000多父老鄉親手拉白底黑字橫幅,沉痛迎接抗震救災英雄魂歸故里;劉建秋年初參加抗救災戰斗過的江西吉安、贛州、撫州的群眾,在得知劉建秋英勇獻身的消息後,自發地為劉建秋的遺屬捐款5萬多元……劉建秋,一個普通通信員工的事跡,正在抗震救災一線、在巴蜀大地傳揚。
汶川地震發生前,劉建秋一直在阿壩州馬爾康縣進行移動村通工程建設。地震發生後,劉建秋受上級指派進入阿壩分公司移動通信搶修隊,於5月13日一早開始進行「馬爾康-理縣-汶川」二級干線光纜的搶險工作。5月16日13時30分,搶修隊正在馬爾康-理縣段的古爾溝鎮進行光纜搶險施工,突遭5.9級強烈餘震,在山體滑坡中滾落的飛石將劉建秋、李維祥擊中,二人當即傷重入院。後劉建秋因失血過多、搶救無效,於5月17日9時犧牲,英年36歲。
為表彰劉建秋的先進事跡,激勵幹部員工立足崗位、勇挑重擔,中國移動集團公司5月19日決定,追記劉建秋「抗震災、搶通信一等功」,號召全體員工要以劉建秋為榜樣,攜手同心,眾志成城,共渡難關,為奪取抗震救災的全面勝利爭作貢獻。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阿壩州汶川縣發生了里氏8級地震。一場巨大的災難突然降臨。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四川移動通信工程局一處的抗震搶險工程隊隊長劉建秋,在搶修阿壩至汶川通信光纜的戰斗中臨危不懼,捨己救人,不幸被飛石擊中,英勇獻身,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曲中國通信員工無私無畏抗震救災的英雄頌歌。
當飛石落下的一剎那……
5·12大地震過後,5月13日9時,正在四川阿壩州進行「村通工程」施工的劉建秋接到上級命令,其所率36人的工程隊,立即就地轉為抗震搶險突擊隊。劉建秋二話沒說,馬上組織全隊進入臨戰狀態,安排落實突擊搶險的各項准備工作。
5月14日下午6點,阿壩州移動通信搶險指揮部命令劉建秋一行率搶險突擊隊迅即搶通馬爾康經理縣至汶川的通信光纜,盡快恢復該路段已中斷兩天的汶川、理縣及107個鄉鎮的通信。
接到任務後,劉建秋率突擊隊36名隊員立即出發奔赴汶川。
15日6時,劉建秋和他的隊友冒著餘震的危險,連夜搶通了馬爾康至理縣90餘公里的通信光纜線路。
天剛放亮,奮戰一夜的搶險隊終於到達理縣。劉建秋拖著疲憊的身軀,剛准備吃飯,便聽說凌晨他們搶通的光纜又被餘震破壞,上級要求立即恢復。考慮到劉建秋所率突擊隊已經累了一個通宵,指揮部打算另外組織人員進行搶修。劉建秋聞訊後立即找到搶險現場負責的公司項目經理張勇,主動要求再上一線:「情況我熟,讓我去!」望著一身灰土、滿臉倦容的劉建秋,張勇不忍地說:「有問題沒有?你還是休息一下吧。」劉建秋神色堅定地說:「沒問題。」
就這樣,一口飯沒顧上吃,劉建秋又隨搶險隊上了一線。
16日兩點半,經過連夜搶修,光纜通信得以恢復,又累又餓的劉建秋才和隊友們一同返回理縣。
5月16日早晨,天剛蒙蒙亮,只眯了一會兒的劉建秋帶領著搶險突擊隊又趕赴一線抗震救災。他們所負責搶修的光纜位於古爾溝至理縣縣城之間的高家莊路段,地勢險峻,兩山夾一江,江兩岸峭壁陡立,光纜路由一側山崖,高近150米處大片岩壁裸露,地震後疏鬆的岩石不時從石壁上飛流而下,揚起陣陣塵土,轟鳴著落入江中,激起高高的水柱,景象驚險,攝人心魄。
劉建秋與搶險隊的20餘名工友,置險情於不顧,奮力搶險,此時此刻,在他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盡快修復中斷的光纜,打通到汶川的電路。
下午1點25分,理縣突然發生5.9級強烈餘震,引發高家莊段山體大面積滑坡。一時間地動山搖,山石飛落,塵煙滾滾,遮天蔽日,在地震襲來的那一剎那,眼見離自己不遠處的工友李維祥被飛石砸傷,劉建秋立即抬頭朝正在布放光纜的20餘名工友拚命大喊:「大家快往安全的地方跑……」話音剛落,一塊飛石擊中了他右臂,頓時血流如注,劉建秋一頭栽倒在地。
「劉建秋遭了!」人們發現劉建秋和李維祥被飛石擊中,立即招呼著,冒著如矢般飛落的石雨,把劉建秋和李維祥抬離了危險地段。
此時,恰巧路過此地的第三軍醫大學醫療隊,立即對劉建秋進行了手術搶救,並迅即將劉建秋、李維祥送往理縣救治。然而,因傷勢過重,流血過多,經搶救無效,5月17日9時,劉建秋停止了呼吸,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年僅36歲。
「我沒有白養他一場」
「建秋回來了。」
5月19日凌晨,劉建秋的遺體被送回家鄉雙流縣東升鎮雙桂村。得知這一消息後,雙桂村1000多父老鄉親,扶老攜幼,手拉一白底黑字橫幅:「沉痛迎接抗震救災英雄劉建秋魂歸故里。」自發地湧向村外的路口,飽含熱淚,呼喚著建秋的乳名,用鄉下人最崇高的禮遇,把劉建秋的遺體迎回了這生養了他36載的故鄉。
「我沒有白養他一場。」面對前來看望、守靈的鄉親們和建秋生前單位的領導與同事,劉建秋61歲的老父親,老淚縱橫,數度哽咽。
「不是我一個人的娃兒走了,還有這么多人都走了,我心痛啊……」頭發花白的老父親再也說不下去了。
3月底,在外施工的劉建秋抽空回了趟家,臨行前,飯桌上,父親破天荒地和兒子碰了杯酒,老子和兒子秉性相近都不善言辭,老子舉起杯只說了一句話:「今年子鬧雪災,你娃幹得好,當了先進,給屋頭爭了光,我們倆爺子喝杯酒。」兒子沒吭聲,一仰脖兒,酒下肚,沒想到這一杯酒竟成了父子間的訣別。
劉建秋是個孝順娃,心靈手巧,樂於助人,人緣極好。只要在家,對鄉親們是有求必應,從不計較。他家離機場近,單位上出差的同事來回都喜歡到他家歇歇腳、借宿,無論是誰,無論親疏,他都熱情款待,視同親人。5月13日,在馬爾康,劉建秋擔心地震後地處災區家人的安危,給愛人打了最後一個電話,他和妻子開玩笑:「屋頭電話沒人接,我還以為你遭埋了呢。」妻子囑咐他:「小心一點。」「我曉得。」他只回了三個字。
爸爸的乖女兒玲玲,到7月30號才滿13歲。爸爸愛得很,只是話不多。玲玲回想起,爸爸對她說得最多隻有一句話:「你要好好學習,長大做個有用的人。」玲玲記憶里好像長這么大,爸爸就對她說過這句話。玲玲說,她記住了爸爸這句話。孩子說著,那晶瑩的淚珠,成串地往下掉……
與劉建秋同在搶險現場被飛石擊傷的李維祥,躺在床上,含著眼淚:「劉建秋當時如果不喊大家跑,自己趕緊跑,他也許就不得遭,但他要是不喊那一聲,我們20多個人遭到的肯定就不只我們兩個了。」「他要是不指揮我們跑,他應該找得到地方躲,沒有他,我們很多隊友就沒有了,我心裡真的非常難過……」李維祥說著,眼淚止不住落了下來。
是的,劉建秋走了,而更多的人卻因為他活了下來。
5月19日18點30分,前方抗震搶險指揮部傳來消息:沿著劉建秋用鮮血和生命染紅的足跡,劉建秋的戰友們連續奮戰三天,終於將光纜鋪到理縣。至此,馬爾康至汶川的光纜再次全線貫通。
5月17日晚,在劉建秋英勇獻身後,中國移動集團公司迅即作出決定:授予劉建秋「抗震災搶通信一等功」榮譽稱號。
建秋,你可以安息了。
珠峰的懷念
劉建秋在抗震搶險中英勇獻身的消息傳回他生前所在的四川移動通信建設工程局後,全局上下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十多年來,說起這位言語不多,身先士卒,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小夥子,往事歷歷在目,大家倍感痛惜。
就像說起昨天才發生的事情,工程局的業務部主任王建,向記者講述了2005年與劉建秋一道,在川藏高原修建中國移動第一條進藏光纜的那日日夜夜。
那一年6月,劉建秋率工程隊20餘人來到西藏,任務是架設拉孜到定日珠峰大本營的光纜,為奧運火炬珠峰傳遞提供移動通信保障。
任務是光榮的,而條件卻是艱苦的。
在海拔5200米的定日縣楊柏村,隊伍住在老鄉廢棄的房屋裡,打的是地鋪,鋪的是稻草。吃水要靠人到4公里之外去背。這么高的海拔,別說幹活,走路快了都大喘氣,而劉建秋所帶領的團隊,卻特別有戰鬥力。為什麼?就因為他們有一個以身作則的好隊長。早上他比誰都起得早,晚上他比誰都睡得晚,工作中流的汗,他比誰都多。施工中需要人工牽引鋼絞線和光纜,這最重最累的活,他一定是在最前面……
就這樣,從拉孜到定日近百公里的光纜架設任務原定45天完成,在劉建秋和隊友們的努力下,不到40天就保質保量地提前完工,並創造了全工程局高原施工一個工作日立桿150根的高原施工紀錄。
這年7月,在西藏工程完工後,劉建秋率隊兵不卸甲,馬不離鞍,立即轉戰四川甘孜,在施工地點,由於交通不便,副食供應緊張,隊員們吃肉一時間成了困難。有人便提議沒肉吃,咱們在河裡打點魚吧!劉建秋聞訊堅決制止,他耐心地告訴大家,我們到高原少數民族地區施工,是為了造福當地人民,所以一定要遵守民族政策,尊重民族習慣。道理講通了,大家也想通了。
在施工中,全隊員工自覺地遵守黨的民族政策,尊重藏族人民的風俗習慣,密切了藏漢關系,贏得了當地藏族同胞的尊敬與愛戴。在施工中藏族老鄉主動到工地幫助立桿架設,義務幫忙,不要任何報酬。基站建成,行動電話開通後,當地藏族同胞載歌載舞,給劉建秋他們施工隊送來了酥油、糌粑和風乾的氂牛肉,稱贊他們:「像當年的文成公主進藏和親一樣,為我們帶來了吉祥。」
珠峰作證,劉建秋和他的戰友們用滴滴汗水和無私的奉獻,把「扎西德勒」的美好祝福永遠地留在了藏區,留在了珠峰。
江西人民沒有忘記他
今年年初,一場特大的冰雪災害降臨我國南方。江西成為全國矚目的重災區。一時間,災區路斷、電斷、水斷、通信中斷。災情十分嚴重。
當得知局裡要派人去江西支援災區搶修通信線路消息後,劉建秋便主動放棄春節休假,到局裡要求赴江西支援災區。經領導批准,大年初三,劉建秋便告別家人整裝出發,與隊友們一同奔赴江西災區,抗雪救災。
在江西省受災最重的吉安遂川縣,劉建秋與隊友們來到了緊鄰湖南郴州的營盤吁山上,搶修被冰雪損毀的江西吉安至湖南郴州的干線通信光纜。
在零下一二十攝氏度的嚴寒中,海拔1200多米的高山上,雪沒過膝,荊棘叢生,劉建秋自告奮勇,走在上山查找線路故障隊伍的最前列。他手持砍刀,披荊斬棘,破冰踏雪,為搶險隊伍開路前行,汗水交融,衣褲全濕,幾公里山路走下來已是手臉劃破,血跡斑斑。
在一次檢修光纜的施工中,劉建秋發現一根電桿嚴重傾斜,需立即取下電桿上的鋼絞線重新立桿架纜。面對危險和零下近20攝氏度的嚴寒,劉建秋二話沒說,徒手爬上已傾斜四十五度的電桿,在取鋼絞線時,右手拇指不慎卡在鋼絞線里,頓時血流如注,在營盤吁山上那晶瑩剔透的白雪中留下了鮮紅的記憶……
從桿上下來,劉建秋不顧隊友的勸阻,用幾張衛生紙草草地裹了裹受傷的拇指,又繼續投入到線路的搶修之中……
由於表現突出,劉建秋和他的抗災救援隊受到了江西當地有關單位的高度評價,劉建秋也因此被四川移動通信工程局評為抗雪救災「先進個人」。
就在我們即將結束對劉建秋事跡的采訪時,5月20日下午,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在今年年初抗冰雪救災期間,劉建秋所戰斗過的江西吉安、贛州、撫州三地市的人民群眾,在得知劉建秋在汶川大地震中抗震搶險英勇獻身的消息後,紛紛自發地為劉建秋的遺屬捐款。至5月20日止,江西災區群眾已捐款5萬余元,不日,這筆飽含著江西人民深情厚誼和無限緬懷之情的捐款,即可送達四川劉建秋親人的手中。
——建秋,江西人民沒有忘記你,我們將永遠記住你。
㈣ 請大家幫我寫一篇關於 中國移動網路最安全能體現移動的品質通信的短文,300-700字就可以
昧良心的事不幹。。。
㈤ 「關鍵時刻,信賴全球通!」講的那幾個依靠一部手機在危難之中挽救眾多生命的故事有真是報導嗎
那是假的,廣告當然有虛假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