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信號 > 西洞庭移動網路公司電話

西洞庭移動網路公司電話

發布時間:2022-06-13 08:36:41

① 湖南嶽陽移動和聯通營業廳在哪

你可以通過聯通官網查詢各地營業廳分布情況:http://info.10010.com/lt/services/yytfb/index.jsp 選擇所對應的城市後進行搜索。點擊「詳情」還可以查詢到營業廳地址、營業廳時間、聯系電話等信息。

② 常德西洞庭城管局電話

尊敬的用戶,您好。 希望下面的回答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如需辦理光纖寬頻,用戶可以直接到附近的電信營業廳申請辦理,選擇合適套餐,完成繳費和相關手續後即可辦理成功,工作人員會再規定的時間內上門完成安裝和調試。 中國電信提供最優質的網路...

③ 求南潯的歷史

南潯區的歷史可追溯其前身即東遷縣,始建於西晉(282年),距今已有1730多年的歷史。縣境東至平望官河(今江蘇省吳江市平望鎮老運河),北至太湖諸溇港,南至新市、烏鎮、雙林、璉市(今練市)、含山,西至湖州府城東二十八里。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中心城區南潯鎮自南宋淳祜季年(1252)建鎮至今已有757年歷史。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南潯東57里的地區劃歸平江(蘇州)鎮區成為湖州境東之門戶,聚居居民日增,村落規模初具,因濱溪遂稱潯溪。潯溪之名一直沿用至南宋寧宗(1195~1224)朝。南宋理宗時(1225~1264)文獻記載「南林一聚落,而耕桑之富,甲於浙右」。由於潯溪之南商賈雲集,屋宇林立,遂稱南林。至淳祜季年(1252)建鎮,取南林、潯溪兩名之首字,稱南潯,並設鎮官,元末張士誠據南潯,於至正十六年(1356)築城(南潯太尉古城距今已有653年歷史)。明洪武二年(1369)拆城修建蘇州城。 明末潘爾夔《潯溪文獻》雲:「闤閡鱗次,煙火萬家;苕水碧流,舟航輻輳。雖吳興之東部,實江浙之雄鎮。關於「煙火萬家」之說,明萬曆至清康熙、乾隆、道光時,史志都有此記述。明萬曆至清代中葉為南潯經濟繁榮時期。南潯之成為江浙雄鎮,是因蠶桑業和手工業繅絲的興起和商品經濟發展。1958年10月南潯與東遷、馬腰、橫街、北里、三長五個鄉合並建為南潯人民公社,南潯鎮屬公社的18個大隊之一。1983年由省轄湖州市郊區人民政府管轄,1986年撤北里鄉,歸並入鎮。1988年,湖州市撤郊區人民政府,南潯直接由市領導。1992年7月,經湖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鎮區為市級經濟開發區。1993年11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經濟開發區。 南潯水陸交通方便,鮑診在《南潯小泊》中說:「水市千家聚,商漁自結鄰」稱之為水市。經過近十多年的建設,已構成了水陸並舉的交通網路,被譽為「小萊茵河」的長湖申航道(含運河段)和318國道與周圍都市、鎮鄉相通,東至震澤、平望、上海、嘉興,西至湖州、長興、安吉、梅溪,南至桐鄉、德清、杭州,北至太湖東、西洞庭山、蘇州均有水、陸路相通。鎮轄的16個村也已通了公路。郵電通訊已形成傳真通信、電子傳真、程式控制直撥、行動電話等現代化通訊網路。便捷的交通、郵電既有利於商品的交換,又有利於投資開發,促進市鎮經濟的發展。南潯處於蘇、杭、湖、嘉、滬諸大都市的中心,成為這些城市與周邊鎮村經濟商貿的樞紐,以及湖州市臨浦東開發區的前沿地位。 南潯建鎮至今的漫長歲月中以經濟、政治為主線來剖析,基本上可分為六個歷史階段。 一、從村落到建鎮階段。南宋初,本地僅一村落,稱潯溪村,後稱南林,耕桑之富已有浙右,且為行商坐賈薈萃之所,淳祜末立南潯鎮,這表明鎮的形成,是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此後直至明萬曆中,蠶桑種植經濟和家庭手工繅絲日益發展。 二、明萬曆至清中葉雄鎮階段。南潯七里(輯里)村民在洪武十六年(1383)前後曾多次改進繅絲方法,明萬曆(1573---1620)間對育蠶、植桑、繅絲等又進行技術革新,如培育了名聞中外的蓮心種,製成了3緒絲車等,因而七里湖絲聲名鵲起,杭、嘉、湖、蘇所產生絲均冠以七里之名。清乾、嘉年間,七里絲行銷范圍除江南外,經明州(今寧波)、廣州大量外銷日本及歐美。史家稱:人明,「蠶桑之利,其盛於湖」。「蠶事吾湖獨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潯為甲」。時,鎮境「家家門外桑陰繞,不患葉稀患地少」。「潯溪溪畔盡桑麻」。「無尺地之不桑,無匹婦之不蠶」。可見蠶桑種植經濟的盛貌,而七里絲之暢銷,又與蠶桑業、手工繅絲業形成良性循環,互相促進,鎮村經濟的繁榮,「江浙之雄鎮」為民間之共識,史家之定論。 三、江南名鎮階段。近代,自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鴉片戰爭失敗後,上海辟為通商口岸,湖絲貿易以南潯為重要集散中心,在全國生絲出口貿易中居舉足輕重的地位。道光初及同治末年,南潯人先後搖成絲經,這二次革新,改變了出口「有絲無經」狀態,以致對外貿易激增,並促進了繅絲業的大發展。全鎮至少有十分之六以上的農民以紡經為業,絲經行最盛時達56家之多。清末民初,絲棧達42家,上海的91家絲經行中,7096為南潯人所開設。從出口貿易看,道光二十七年(1847)上海口岸蠶絲出口總數為21176包,其中南潯出口數為13426包,占出口總數的63.396。「同治九年(1870)中國蠶絲出口達到五萬擔。到光緒十八年(1892)出口超過了十萬擔。在短短二十年,蠶絲出口量又翻了一番,其中大部分還是湖州輯里絲」。(《近代浙江絲綢業民族資本的發生與發展》求良儒)。在此期間,七里絲在海上絲綢之路中居主要地位。 七里絲以質優量多,而暢銷海內外,南潯經濟由此空前繁榮,它以江南蠶絲名鎮載譽國際。到清同光年間,南潯因經營蠶絲貿易而成為富豪者達數百十家,所積累的財富少則數十萬兩白銀,多則達千餘萬兩白銀之巨,在江南各鎮中首屈一指。除致力發展蠶絲外貿外,還投資鹽業、鐵路、房地產、典當業、銀錢業和現代企業,其范圍包括江、浙、皖等地。特別是雄厚的商業資本在近代上海商場中佔有重要地位,當時上海稱之為「南潯幫」的商人,其中多數是「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家族中的成員。如此發家致富後,在故里建宏大宅第,置田地房產,築庭園書齋,以及捐資築路造橋,興辦教育等社會公益。這些民族資本家,是伴隨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應運而生的,他們不僅為本地,乃至中國初期的民族資本主義繁榮和文教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這一歷史階段,整個中國社會處於封建自然經濟逐步解體,資本主義從萌芽到發展的時期。南潯蠶桑、手工制絲業發達,外貿興旺,百業昌盛,市場繁榮,從性質上說,已是名噪江南的典型商業性市鎮,它以生絲銷售為主兼有蠶繭原料加工手工業的絲市專業為特色。清末,史家稱「整個湖州城,不及南潯半個鎮」,將因商業發展而新興的南潯與傳統古老的行政中心的湖州,作了鮮明對比,也概括地表明南潯鎮在湖州府的經濟地位。 四、民國中期進入式微階段。這期間,七里絲面臨資本主義國家機械絲的嚴重挑戰,雖然從民國元年至23年(1912~1934)這二十三年中,七里絲出口平均數占上海出口生絲總數仍然高居38%,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的八年間,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忙於戰爭和醫治戰爭創傷,七里絲每年出口數量不減,但好景不長,民國18年開始,出口數直線滑落,23年出口數慘跌到300包。抗日戰爭期間,蠶絲生產又備受摧殘,直至解放前,呈一蹶不振的衰落局面。作為南潯經濟命脈的絲生產的萎縮,造成市場蕭條,農村破產,缺糧嚴重,民生凋蔽狀態。解放後的44年,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南潯經濟建設歷經了兩個階段,至今已建成了現代中小型工業為主體,商貿、農業協調發展的社會主義新的市鎮。 五、新中國建立到1978年。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力得以解放,經濟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57年工業總產值為580萬元,比解放初增加了11倍多。至1978年工業總產值達3805.26萬元,比1957年增長6.6倍。1950年,鎮區僅有5家私營小廠,151家個體手工業戶, 南潯文園
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和技術革新,許多現代企業脫穎而出,工業內部結構逐步發生變化,制絲、皮革、皮件、化工、印刷、食品等企業紛紛建立,工業從過去單一的絲織業跨人多門類的渠道。農業從解放前的單季稻發展到春花連作稻三熟制。1949年全年糧食總產量僅為5618.5噸,畝產193.5公斤。到1978年,全年糧食總產量達19119.9噸,畝產704.5公斤,分別增長3.4倍和3.64倍。蠶繭,1949年年產54.2噸,到1977年達到239.2噸,猛增44倍。但由於受到「大躍進」的折騰,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以及計劃經濟的制約,經濟建設的速度是緩慢的。 六、1978年開始進入快速健康發展的新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南潯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開創了新的前景。工業總產值,逐年呈滾動式遞增,1988年全鎮工業總產值為3.22億元,比1978年增長8.4倍,其中鎮村工業總產值從406.78萬元,提高到1億元,增長了24.7倍。商品零售總額從3334.23萬元,提高到1.98億元,增加了4.9倍。農業總產值從1022萬元,提高到1313萬元,增長了29%。其中蠶繭從215.2噸,提高到436.29噸,增加了1倍,糧食、油菜生產也連續增長。工業內部結構則起了根本性變化,1988年全鎮已擁有工業企業183家,職2211749人,並形成機電、製革、皮革、制絲、化工為主體的多門類產業體系。同時,村辦企業異軍突起,發展到117家。出口創匯1847.98萬美元。全鎮儲蓄總額增加到4931.29萬元,比1978年增加了18倍,十年的發展變化,表明只有堅持改革、開放,經濟才能發展,才能使工、商、貿、農生產保持高速度,不斷登上新的台階。 1990年至今的三年來,鎮黨委和鎮政府,根據鄧小平南巡講話精神,緊緊依靠全鎮人民,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從鎮情出發,大膽改革創新,實現經濟建設快速、高效發展。 1992年,工業已形成制絲服裝、製革皮件、通訊電纜、建材、家電、輕工業機械六大系列,工業總產值達到7億元,實現利稅4885萬元,比1989年分別增長10096和6496。其中鎮村工業產值達到3億元,利稅1820萬元,分別增長了兩倍。商品零售額達4.6億元;村辦工業的發展,有力保證了農業穩定豐收,糧食總產量23000噸,蠶繭總產量665噸,為歷史上最高年份(1930年)總產量250噸的2.65倍。全鎮三年累計上繳國家財政9392萬元,比前三年增長13%。城鎮建設也有很大發展。新區泰安路、嘉業路、適園路等初步竣工;以皮貨、農貿、建材、水果為中心的新商業區日益興旺,城鎮建成區由1989年的1.5平方公里擴展到2.5平方公里。與此同時,人民生活相應提高,村民人均收入達1600元(按:全國為784元);鎮區職工年平均工資收入達3000元(按:全國為1826元);年末城鄉儲蓄達1.7億元,比1989年增加一倍。1992年7月,市級南潯經濟開發區建立,經濟建設取得了新的突破。僅半年時間,引進項目68個,新辦中外合資企業14家,總投資2567萬美元。 南潯有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文化昌盛,教育發達,名人輩出,其中許多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卓有建樹,影響及於鄉里以至海內外。 據宋、明、清三朝統計,南潯籍進士41人,宋、元、明、清時期,潯籍京官56人,明、清兩代任全國各地州縣官57人。南宋至民國,在全國有影響的潯籍專家、學者80多人。當代,潯籍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者240餘人,現任中央委員、候補委員3人。 歷史上,南潯有「詩書之邦」和「鎮志之鄉」之美譽,許多名人著書立說,學術研究成果豐碩。如朱閨禎著有《涌幢小品》、《明史概》、《皇明紀傳》等;董斯張著有《吳興備志》、《廣博物志》、《七國考》等;陳忱著有《後水滸》;董說著有《易發》、《西遊補》以及大量詩集。清代有著述問世的南潯人達280餘人之多,其中許多是具有較高價值的學術論著,如「南潯三先生』』的施國祁撰有《金史詳校》、《金源札記》等;邢典撰有《書城雜著》等;揚鳳苞撰有《十八家晉史纂》、《補正湖州詩錄》;沈轟撰有《新疆私議》等;董蠡舟撰有《三國志雜校》、《補五代史匯誤》、《十六國史摭逸》等;董恂撰有《古今醫籍備考》、《兩宋宮閨詞》、《南潯蠶桑樂府》等;沈鷂撰有《地道記》、《台灣鄭氏始末注》等;紀南星撰有《痘科集腋》等。明末至民 國,撰寫鎮志蔚然成風,達十餘部之多。總之,南潯名人著述不勝枚舉,其學術研究及著述領域包括經史、天文、史地、志書、水利、農藝、蠶桑、醫學、樂律、音韶、六書、金石、書畫、詩詞等等。有史家說,南潯「書聲與機杼聲往往夜分相續」誠不為過。 歷代許多潯籍官員吏治廉明,為民稱道者頗不乏人。如明萬曆東閣大學士朱國禎,在朝時反對魏忠賢專權弄國。辛酉(1601)他創均田均役,貧民得蘇。戊申(1608)、甲子(1624)等年,江浙大水,他力主減賦稅以解民困。萬曆刑部主事張斗,以不畏權勢,秉公執法而著名於當代。明末任徽州推官的溫璜,召集義勇在績溪、黃山等地抗擊清兵而殉難。清雍正時,任湖南華容知縣的董炎,在抗洪時身先士卒,同時對苗民賑糧,苗民頌其德,說:「非董公,吾族無遺種也。」他死後,民眾立祠以祭祀他。乾隆時,任風山知縣的張升吉在台灣大田奮擊日本侵略者。道光、咸豐年間歷任清廷駐韓、法、葡、日、比等國參贊、領事等職共12年的吳爾昌,能維護民族尊嚴,不稍屈撓而進行外交活動。 南潯人民具有光榮的反抗侵略的革命傳統。如清康熙年間復社領袖之一的董思;辛亥革命期間以巨款資助孫中山同作革命經費的張靜江、龐青城、龐萊臣,參與攻打上海製造局的周柏年,以及在經濟等各方面全力支持秋瑾從事革命的徐自華姐妹;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期間,許多潯籍兒女,投身疆場,張新華(女)等烈士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解放前夕,黨的地下組織在潯成立,同時黨的外圍組織和南潯中學的愛國人士也積極開展工作,共同為和平解放作出了貢獻。解放後,黨的組織建設不斷加強,~1992年黨員1807名,他們在鎮黨委領導下,按黨章要求,團結同志在改革開放和兩個文明建設中起到先鋒、模範作用。 現代,南潯還涌現許多傑出的專家,諸如體育教育家徐一冰,新中國第一代飛機設計師徐舜壽,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陸志韋、屠守鍔,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桂世鏞,教育家、實業家顧乾麟博士,作家徐遲等等。至於潯籍具有高級職稱的各界人士,他們都在不同的崗位上有所建樹,並在多方面關心、支持家鄉的建設。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發展,有賴於人才,而培養人才的搖籃則是各級各類學校。據此,南潯歷屆鎮黨委、鎮人民政府承前啟後,重視在抓經濟建設的同時,大力發展教育。近年來,全鎮實施了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入學率普及率和鞏固率小學平均達到97%,中學達9296;基礎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已形成配套發展網路;還設置了叔蘋、劉湖涵、振奮和倪萍蓀等四個獎學金基金會,全鎮尊師重教蔚為風氣,教育效果顯著,多次受到市、省、國家教委的表彰。 綜觀建鎮以來近七個半世紀的歷程,南潯在風雨中沿著歷史發展的軌道前進,鎮民在生產發展和文化建設中曾寫下輝煌一頁。但解放前,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圍繞著單一的蠶絲產銷而興衰,缺乏迴旋餘地,更由於受舊社會的生產關系束縛,以及資本主義列強經濟侵略與先進生產技術的挑戰,導致經濟日漸衰落的後果。 新中國建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依靠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鎮民走上了寬廣的社會主義道路,生產關系的變革,新的經濟體制的建立,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新天地。44年來,南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作出的成績,先後多次受到市、省、國家的褒獎。其中衛生、教育、群眾體育、村鎮建設、農村科普、醫院管理等11個方面獲得全國先進。文化管理、法庭工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綠化等10個方面獲得省級先進。1991年,浙江省人民政府評定南潯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 列寧說:「判斷歷史的功績,……是根據他們比他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經濟浪漫主義》)。縱向比較,解放44年來,南潯在社會建設和經濟文化建設中所作出的功績,所創造的社會物質財富,包括工業、農業、商業、財貿、城建、交通、郵電、文教、體育、衛生、社會治安,以及全鎮綜合經濟實力,全鎮人民生活水平,都碩果累累。其中以經濟支柱的工業而論,1992年總產值為7億元,1993年躍升到12.8億元,為解放初的231.7倍。特別自改革開放的十多年來,全鎮經濟的增長與發展,每年登上一個新的台階,且呈跳躍式趨勢。鎮規劃1994年工業總產值目標為18億元,1995年達到26億元,預測都可望實現,這表明發展速度是驚人的,史無前例的。事實雄辯地證明,南潯的成就,是符合列寧的論斷的。誠如一些經濟學家、歷史學家所說,南潯是上海周邊地區、太湖南岸的江南經濟重鎮。1992年和1993年,南潯先後被湖州市、浙江省批准為市級、省級經濟開發區,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也是深化改革的新的起點,它對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起到促進和改革作用,也為吸引外商投資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繼往開來,任重道遠,前程如錦,形勢喜人。
編輯本段四象八牛
(富商) 清末民初整個南潯區絲商雲集,菱湖,南潯,雙林都是中國的四大絲市之一,商賈雲集,尤以南潯鎮之四象八牛為典型。 南潯潯湖(江蔣漾)新城
南潯鎮四象八牛,即「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為代表的南潯富商,清光緒年間,出現在湖州南潯民間及江浙一帶。劉大均《吳興農村經濟》:「南潯以絲商起家者,其家財之大小,一隨資本之多寡及經手人關系之親疏以為斷。所謂『四象、八牛、七十二狗』者,皆資本雄厚,或自為絲通事,或有近親為絲通事者。財產達百萬以上者稱之曰『象』。五十萬以上不過百萬者,稱之曰『牛』,其在二十萬以上不達五十萬者則譬之曰『狗』。所謂『象』、『牛』、『狗』,皆以其身軀之大小,象徵絲商財產之巨細也。」。南潯「四象八牛」之說,屬於民間說法,根本無正規的統計和詳細記載,七十二墩狗僅僅是泛制指。「四象八牛」之說,反映南潯自南宋淳年(1252)建鎮,潯溪、南林、設鎮官、南潯,耕桑以富,行商坐賈薈萃,為江南雄鎮。 南潯「四象八牛」,都以湖絲發家---《元和郡縣志》記載:「湖州外開貢絲布」。早在唐開元年間,湖絲已成為貢品,形成產業---《宋史·食貨志》中稱:「繭箔山立,續車之聲連屋相聞。」。南宋湖絲已出口國外,《嘉泰吳興志》載:「湖絲遍天下」之說了。輯里湖絲更馳名於國內外,因為輯里湖絲質地潔白細勻,富有拉力,優於其他湖絲,如《南林報國寺記》中所載:「南林一聚落耳,而耕桑之富,甲於浙右。」(南潯古稱南林)。當時的湖絲生產和質地就數南潯了,清道光年間的詩人董蠡舟在《蠶桑樂府》中贊道:「蠶事吾湖獨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潯為甲。」天時地利以營絲而富,光緒間成豪紳大戶「四象八牛」。 劉鏞為「四象」之首,據傳劉鏞的財富達二干多萬兩銀子之多,被譽為四象中「劉家的銀子」之美稱。30年代南潯民謠雲:「劉家的銀子,張家的才子,龐家的面子,顧家的房子」。 當劉鏞發跡後,深感列祖以來,都缺少文化,雖有財,但無祿,不上門第,故亟力教子讀書,應試科舉,使他的四個兒子都能進入仕途,劉鏞也因兒子的及第,恩封為通奉大夫,達到了榮宗耀祖的目的。劉鏞還把女兒嫁給一品大學士徐甫的兒子為妻,另-個女兒嫁給蔣錫紳之子清學部總務司郎蔣汝藻為妻,使劉氏更加光耀了門第,在南潯成了一戶有錢有勢的大戶。 張頌賢(1817-1892),據傳他的財富僅次於劉家,佔四象之第二位。字竹齋,祖籍徽州休寧,其父張維岳在南潯開一小醬鹽店為生。張維岳有兩個兒子,張頌賢為老二。張頌賢善經營,遂從事絲業後,全力經營輯里絲出口業務,並開設了「張恆和絲行」,營絲發家後,又著眼於鹽務,為鹽業界巨頭,據張謇《烏程張封公墓碣》:「同治初元,私販充斥,引滯課絀,鹽法太壞。巡撫召商集議,頌賢連約諸商,收餘姚岱山之私,輕課減價,以陰敵緣江並海之私。於是商利益滋,官課以充,而家亦日益豐大。」張頌賢有二個兒子,長子張寶慶,字質甫;次子張寶善,字定甫。 張鈞衡,字石銘,系張寶慶的獨生子,張頌賢的長孫。張鈞衡光緒二十年(1894)中舉人,承襲祖業後,經商有方,產業盛豐。他奉母至孝,在自家宏麗的園林「適園」內,為母建佛堂,供玉佛,讓母焚香拜佛,還建造一座石塔,篆刻唐柳公權書《金剛經》。張靜江,名增澄,又名人傑,字靜江,號飲光,另號卧禪,系張頌賢次子張寶善之子。張靜江早年參加孫中山所領導的同盟會,為革命捐款效勞,孫中山先生曾說過:「自同盟會成立後,始有向外籌資文舉,當時出資最勇而多者張靜江也。但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萬元,盡以助餉。」張靜江,是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張頌賢的兩孫被譽為四象中「張家的才子」。 四象中還有龐雲曾(金字傍,1833---1889),字芸皋,原籍浙江紹興,父為師爺,龐雲曾也為絲業行學徒出身,故通曉蠶絲經營之道,發家後,開設了「龐怡泰行」,在經營中,結識了杭州胡慶余堂國葯店老闆,人稱「紅頂商人」的胡雪岩,在合夥做蠶絲生意的同時,還與胡雪岩同做軍火生意,為左宗堂向洋商購買軍火。龐雲曾有官場朋友的幫忙,後又通過李鴻章,使兒子龐元濟在光緒十七年(1891),得慈禧太後旨恩賞舉人,特賞龐雲曾一品封典,候補四品京堂,恩贈榮祿大夫,光祿大夫之稱,故被譽為四象中「龐家的面子」之美稱。龐雲曾還仿胡雪岩的胡慶余堂,在南潯開設了規模較大的「龐滋德」國葯店,並建有葯棧和制葯工場,直至現在老字型大小的「龐滋德」葯店還開設在南潯寶善街上。龐雲曾有三個兒子,長於龐景麟,早夭。次子龐元濟,三子龐元澄。龐元濟,字萊臣,別號虛齋,光緒六年(1880)秀才,授例刑部江西司郎中之職。元濟,鎮人都稱他龐萊臣,他善於繪畫和古畫鑒賞,為國內外有名的古畫鑒賞家和收藏家。解放前,中國古代書畫只要蓋有龐虛齋的鑒定印章,就可認定是真品,連外國收藏家,也願以重價購買。龐元澄,原字清臣,後改青城,-號淵如。光緒二十一年(1895)中秀才,他致力於教育和創辦醫院,並提倡西醫。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上海捐款支持馬相伯為抗議帝國主義勢力干涉我國教育,創辦復旦公學(1917年改復旦大學),青城列名復且公學募捐公啟。元澄也是孫中山所領導的同盟會會員,是同盟會上海支部核心人物之一。 顧福昌(1796一1868),字成之,號春池,是南潯的四象之一,國學生,因排行第六,創業後,被稱為顧六公公。顧福昌早年的家境也屬清貧,棄 學從商,起初擺個布攤。後至南潯鄰鎮江蘇震澤開小布店為生,兼營蠶絲後發家,與洋人往來後,遂成為上海早期的絲通事,經理洋務。並開設顧豐盛絲號,屬南潯絲商中發跡最早的一家。 顧福昌經營蠶絲致富後,又經營了當時-上海灘上唯一的外洋輪船碼頭--金利源碼頭,並成了怡和洋行買辦和怡和打包公司經理,還大做房地產生意,被譽為四象中「顧家的房子」之美稱。 顧福昌有三個兒子,長子顧壽松,字容齋;次子顧壽藏,字子嘉;三子顧壽明,字頌三。都是有名的古物、金石、書畫收藏家。顧氏三兄弟繼承父業,經營蠶絲,以顧壽減最有聲望,曾任上海絲業公所董事長,有名的愛國教育家顧乾翰先生就是顧福昌的曾孫。 邢庚星,是南潯八牛之首,開設邢正茂絲經行,後易名為恆順絲經行。並開設典當,為南潯開設當鋪最多的一家。 周昌大,一名味詩,字樂耆。祖籍浙匯餘姚,乾隆中遷潯,開設申泰絲號和申昌絲號,鎮人都以周申泰稱呼他家,南潯八牛之一。 邱仙槎,字其深,開設啟昌絲經行。南潯八牛之一。 陳煦元,原名熊,字竹坪。是一位有名的絲事通,外設裕昌紀經行,南潯八個之一。 金桐,字竹庭。早年棄學就商於上海,成為絲事通,營絲發家。他的大兒子金壽亦,號稱「小金山」,南潯八牛之一。 張佩紳,開設源泰絲行,曾在上海商業銀行總行任營業部主任。南潯八牛之一。 梅鴻吉,字月槎。開設恆裕絲經行,其子梅展中,開設南潯最早的用機器生產的絲廠,南潯八牛之一。 邵易森,開設森大絲經行,在上海設有邵月記絲號,出品青獅牌絲經。鎮人稱他為邵森大,南潯八牛之一。 南潯鎮的七十二墩狗,包括南潯的四鄉。在鎮上的有:邱茂泰、邱蓋茂、邱義昌、邱德升、沈塗記、沈永昌、沈永豐、沈天長、李恆德、李萬順、李德茂、吳晉昌、吳其昌、吳永記、朱寵茂、朱廣隆、庄恆慶、邢豐記、卜同昌、韓怡昌、桂致和、潘泳記、潘大順、張豐泰、張恆豐、徐世興、徐惠和、許仁昌、謝森元、劉通德、龐同順、丁昌記等,都數是開設絲經行致富的。四鄉有北小圩張家、橋下張家、吳樓張家、斜橋(土斗)金家、五家亭盛家、石匠(土斗)邱家、七里村溫家、子嘶灣陳家、藏谷橋王家等。
編輯本段沈萬三
沈萬三,本名沈富,字仲榮。其父,乃自湖州路烏程縣南潯鎮徙居平江路長洲縣東蔡村的沈祐。見敘於劉三吾《坦齋集》卷下〈沈漢傑墓誌銘〉:「[沈]漢傑之先,吳興人,家南潯。其大父祐,始徙今姑蘇長洲之東蔡村,因家焉。二子:長諱富,字仲榮,即萬三公。次諱貴,字仲華,即萬四公。仲華二子:德昌其長,漢傑其次。漢傑復善相土之宜,徙家西之北周庄。元朝中葉,沈萬三的父親沈祐由湖州路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南潯鎮沈庄漾遷徙至周東垞,後又遷至銀子浜。

④ 西洞庭一中二零二一年高中招生辦電話

摘要 你好,西洞庭一中招生電話是:0736-7508494

⑤ 我的兒子新兵在湖南省常德市白鶴山

常德是個好地方。

常德,位於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岸,史稱「川黔咽喉,雲貴門戶」。
一篇《桃花源記》,讓常德擁有了「世外桃源」、「福地洞天」的美譽,常德因此擁有了一個美麗的名字——桃花源里的城市。
一則「善卷讓王」的典故,
使「常德德山山有德」的民謠千古流傳,常德因此被譽為中華民族道德文化發祥地。
一個「劉海砍樵」的傳說,把常德「愛神」追求幸福生活、美好愛情的壯舉代代頌揚,常德因此成為一片多情的熱土。
今天的常德已成為中國中等城市建設的典範。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首屆魅力城市、國際花園城市、全國交通管理模範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中華詩詞之市的稱號。

地理位置:

常德位於北緯28度至31度,東經110度至113度之間,時區屬於國際時區東8區。地處中國的中南部,長江中游,湖南省的西北部。東臨洞庭,西接黔渝,南通長沙,北連荊襄。從經濟區位劃分,常德屬於中國經濟中部崛起重心地帶,位於泛珠江三角洲和泛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區域結合部,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黃金地段。常德現轄武陵、鼎城2區,漢壽、桃源、臨澧、石門、澧縣、安鄉6縣和一個縣級市津市。全市面積1818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1.7218萬,戶籍人口622.5905萬。
常德地貌以平面為主。境內山水相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有「湖南屋脊」之稱的壺瓶山。東南部是地肥水美的西洞庭湖平原,平均海拔在50米以下。中部過渡地段為丘陵。湖南四大水系中的沅江和澧水流經常德,境內有大小河流432條。平湖區江河縱橫,水網密布,有廣闊的天然濕地。

初步核算,2012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038.5億元,比上年增長12.1%。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302.4億元,增長3.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3%;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008.4億元,增長14.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5.5%;其中工業完成增加值917.0億元,增長14.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1.1%;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727.6億元,增長13.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9.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5475元。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6.3:49.1:34.6調整為14.8:49.5:35.7。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87%。
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148.6億元,比上年增長18.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6.7億元,增長19.7%;其中地方稅收收入63.8億元,增長21.3%。財政總支出254.2億元,增長16.0%,其中重點支出項目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5.0億元,增長7.2%;教育支出52.4億元,增長59.4%;農林水事務支出33.5億元,增長37.9%;醫療衛生支出23.1億元,增長10.6%。增速較快的支出項目分別是教育、農林水事務、節能環保,分別增長59.4%、37.9%、26.2%。
農村公路建設432.7公里。解決了41.98萬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新建農村用戶沼氣池10490口。農村危房改造17105戶。改擴建鄉鎮敬老院24所。農村五保戶年分散供養標准2000元。城市、農村低保對象月人均補助水平分別為246元、104元。農家書屋工程建設933個。新建城鎮廉租住房5591套(開工),新增公共租賃住房6130套(開工)。新增城鎮就業人員68550人。建設義務教育階段合格學校30所。新建改造市城區、縣市區農貿市場28個。新建擴建公辦幼兒園(含鄉鎮公辦中心園)70所。新建普惠性民辦幼兒園50所。小區配套幼兒園10所。
2012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分別為102.0%和101.5%。消費品價格指數分類別按提高幅度由高到低排序,食品類、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娛樂文化和教育用品類、居住類、衣著類、煙酒類、交通和通訊類、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價格指數分別為103.6%、102.3%、102.2%、101.7%、101.2%、100.9%、99.9%、98.9%。
當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發展要素制約明顯,經濟持續保持高速發展後勁不足;居民增收、物價調控、就業社保等方面壓力較大。

農 業:
2012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684.5千公頃,增長5.1%;棉花種植面積96.1千公頃,增長2.0%;油料種植面積300.6千公頃,下降0.4 %;糖料種植面積2.5千公頃,下降11.7%;蔬菜種植面積86.5千公頃,下降4.2%。
全年糧食總產量377.2萬噸,比上年增產2.5%。棉花產量16萬噸,比上年增產12.1%。油料產量53萬噸,減產5.6%。蔬菜產量187萬噸,減產5.2%。水果產量86.5萬噸,增產1.4%。茶葉產量1.4萬噸,增產7.6%。全年出欄生豬613萬頭,增長3.8%;出欄牛15.7萬頭,增長6.6%;出欄羊177.5萬頭,增長4.3%。全年肉類總產量62.8萬噸,增長3.5%。水產品產量40.1萬噸,增長13.6%。牛奶產量1.8萬噸,增長106.7%。
全市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76.75萬台,增長0.5%;農業機械總動力514.06萬千瓦,增長1.7%。農村用電量9.59億千瓦時,增長2.5%。

工業和建築業:
2012年,全市完成工業增加值917.0億元,增長14.3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15.3%。非公有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9.4%。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494.8%,增長29.9%;產銷率為99.4%,提高1.9個百分點;實現利稅總額532.2億元,增長18.7%;實現利潤148.1億元,增長17.4%;虧損企業虧損額7.9億元,增長64.6%。2012年,全市建築業完成增加值91.5億元,增長12.5%。

固定資產投資:
2012年,全市上下繼續把項目建設作為穩增長的重要抓手,深入推進項目建設年活動,全力以赴擴投資、促增長。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含跨區)956.7億元,增長37.2%。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94.8億元,增長10.6%。商品房竣工面積272.4萬平方米,增長6.7%,商品房屋銷售面積269.8萬平方米,下降20.0%。其中商品房期房銷售面積118.8萬平方米,增長11.9%,商品房現房銷售面積151.0萬平方米,下降34.7%。商品房待售面積54.3萬平方米,增長75.9%。

國內貿易:
2012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8.8億元,增長15.4%。分地域看,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54.5億元,增長14.7%;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84.3億元,增長20.2%。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33.4億元,增長18.8%;零售業零售額510.5億元,增長14.9%;住宿業零售額9.7億元,增長17.2%;餐飲業零售額85.2億元,增長16.8%。

交通運輸、郵電和旅遊業:
2012年,全市完成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97.4億元,增長13.8%。公路及水路客運量1.4億人,比上年增長6.9%,客運周轉量71.1億人公里,增長11.2%;公路及水路貨運量1.1億噸,增長9.0%,貨運周轉量218.8億噸公里,增長21.2%。
年末全市汽車保有量19.6萬輛,比上年增長20%。本年新注冊汽車3.36萬輛,增長16.5%。年末私人汽車保有量16.9萬輛,增長28.4%。年末私人轎車保有量9.0萬輛,增長32.6%。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36.3億元。其中郵政業務總量為2.39億元,電信業務總量為33.9億元。年末局用交換機總容量為391.3萬門。年末固定電話用戶數達62.06萬戶。年末行動電話用戶320.9萬戶。年末國際互聯網用戶42.59萬戶。
全年接待海內外遊客2150萬人次,增長21.5%。接待國內旅遊者2130.4萬人次,增長21.6%;接待境外入境旅遊者19.6萬人次,增長13%。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130億元,增長25.8%。國內旅遊收入127.5億元,增長25.8%;國際旅遊外匯收入0.39億美元,增長10.9%。全市星級賓館49家,旅行社50家。

招商引資和對外貿易:
2012年全市實際引進內外資總額362.3億元,增長33.5%。其中外資到位41038萬美元,增長33.2%;引進522個內資項目(含續建項目),實際到資336.4億元,增長34.0%,其中省外境內資金項目237個,實際到資170.7億元,增長19.5%。共有40家外商投資企業到資,到位外資4.1億美元,增長33.2%。第二產業仍然是吸引外商投資的主力,全年到位外資3.42億美元,佔到資總額的66.6%,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合計到位外資0.68億美元,佔到資總額的33.4%。
2012年全年完成進出口總值6.02億美元,同比增長68.4%,其中出口3.21億美元,增長64.1%;進口2.81億美元,增長73.5%。

銀行、保險和證券:
2012年,全市金融機構存貸款穩步增長,金融機構本外幣年末各項存款余額為1392.2億元,比去年增長20.6%,其中單位年末存款余額為410.9億元,增長25.5%;個人儲蓄存款941.7億元,增長20.2%。金融機構本外幣年末各項貸款余額為641.2億元,比去年增長17.7%,其中本外幣短期貸款為255.3億元,增長8.8%;本外幣中長期貸款為381.8億元,增長23.6%。
2012年,全市新增了英大財險一家產險公司,全市保險機構總數增加到36家,其中財險公司17家,壽險公司16家,中介公司3家。保費收入共46.5億元,增長3.0%,其中財險保費收入11.0億元(含農業險2.4億元),增長16.5%;壽險保費收入35.5億元,下降0.55%。賠款支出15.5億元,其中財險賠付5.7億元,增長31.5%,壽險賠給付9.9億元(含退保金),增長11.0%。
2012年,市域內7家證券交易公司營業部新增股民數6907戶,比上年同期減少4868戶;股票、基金、權證等交易額462.2億元,減少116.7億元,其中股票交易額456.7億元,減少116.4億元。股民股票市值33.8億元。市域內2家期貨公司全年成交金額621億元。

教育和科學技術:
年末全市有普通高校4所,招生1.21萬人,比上年增長7.1%,在校學生3.91萬人,增長3.7%,畢業學生1.05萬人,增長9.4%。中等職業學校56所,下降16.4%,招生1.93萬人,下降16.1%,在校學生6.24萬人,下降6.9%,畢業學生2.3萬人,增長35.3 %。普通高中49所,招生3.19萬人,下降5.9%,在校學生9.51萬人,下降1.3%,畢業學生2.95萬人,下降8.4%。初中學校247所,招生4.53萬人,下降5.8%,在校學生13.95萬人,下降7.8%,畢業學生5.2萬人,下降8.8%,適齡人口入學率100%。普通小學652所,招生4.87萬人,增長1.9%,在校學生26.6萬人,下降3.6%,畢業學生4.55萬人,下降2.4%。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畢業生升學率100%。特殊教育學校4所,招生118人,增長22.9%,在校學生512人,增長12.8%。幼兒園在園幼兒12.55萬人,增長7.5%。各類民辦學校54所,在校生6.42萬人,增長12.6%。民辦普通高校2所,在校生1.71,增長3.6%。發放國家獎學金、助學金1265.77萬元,國家獎學金、助學金資助高校學生7486人次。
全市擁有產品檢測實驗室5個,特種設備檢驗機構1個,法定計量檢定機構1個,發放工業品、食品生產許可證分別為20張、130張。參與制定國家標准3項,組織制定地方標准3項。
全年高新技術產品總產值達554.1億元,比上年增長27.1%,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154.5億元,增長21.1%。全年專利申請達1788件,增長25.8%,授權專利達1187件,增長31.9%。

文化、衛生和體育:
年末全市擁有藝術表演團體9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0個,公共圖書館9個,博物館、紀念館7個,廣播電台1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9.55%;電視台1座,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5.64%,有線電視用戶70.84萬戶。檔案館12個,已開放各類檔案37.0萬卷(件)。
全市擁有衛生機構5224個,衛生技術人員共23019人,其中執業和執業助理醫師16950人,注冊護士8350人。全市擁有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5個,衛生技術人員共498人;衛生監督所(中心)11個,衛生技術人員共187人;鄉鎮衛生院216個,衛生院技術人員共6588人。新建、改建鄉鎮衛生院20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456.5萬人,參保率98.8%
體育事業健康發展。現有體育館22座,運動場2015個,游泳池17個,各種訓練房218個。開展全民健身項目37項次。獲得全國冠軍7個。

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2012年,全市森林覆蓋率46.05%,完成造林面積1.86萬公頃,退耕還林0.51萬公頃。已發現的礦種59種,有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20種。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的各種航攝成果8976片。2012年市城區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准。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81.69%。城市人均綠地面積49.8平方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
全社會用電量125.7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4.1%,其中工業用電量89.6億千瓦時,增長0.3%,生活用電量18.9億千瓦時,增長12.1%。2家國家「千家節能行動」企業綜合能源消費量92.1萬噸,下降17.1%,11家省「百家節能行動」企業綜合能源消費量94.1萬噸,下降30.5%。工業項目環保「三同時」執行合格率100%。
全年共發生事故979起,死亡174人,傷951人,直接經濟損失1892.5萬元,事故起數增加62起,上升6.8%,死亡、受傷人數分別下降10.8%、2.7%。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09人,下降0.02%。工礦商貿企業從業人員每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1.17人;煤礦百萬噸死亡人數6.44人;全年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728起。道路交通萬車死亡人數2.05人。

人口、人民生活及社會保障:
年末戶籍總人口為614.8萬人(2012年公安部門戶口整頓數據),其中非農業人口143.5
萬人。全市男性人口312.9萬人,女性人口301.9萬人。0—17歲人口94.1萬人,18—35歲人口138.7萬人,36—59歲人口266.8萬人,60歲以上人口115.2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申報61920人,死亡人數5448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2‰。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60元,比上年增長13.4%。農民人均純收入8023元,增長20.4%。
全年城鎮居民基本醫療參保人數98.7萬人,增長0.01%。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87.4萬人,比上年增長5.4
%,其中職工有58.4萬人,增長3.3%,離退休人員29.1萬人,增長9.8%,企業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離退休人員有23.4萬人,增長10.7%。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23.1萬人,與上年持平。參加醫療保險職工人數58.2萬人,增長1.8%,其中職工有39.1 萬人,增長1.3%,退休人員有19.1萬人,增長2.3%。參加工傷保險職工人數40.7萬人,增長8.3%。參加生育保險職工人數35.1萬人,增長1.8%。領取失業保險金職工人數0.38萬人,比上年持平。擁有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鎮居民達12.32萬人,農村居民達17.88萬人。農村低保覆蓋率3.9%。銷售社會福利彩票3.63億元,發放救災救濟款0.43億元。
注: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⑥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湖南有限公司常德市德山分公司怎麼樣

簡介: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湖南有限公司常德市德山分公司成立於2002年10月23日,主要經營范圍為移動通信、IP電話和互聯網等網路的建設和投資等。
法定代表人:李欣
成立時間:2002-10-23
工商注冊號:430700500000834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分公司
公司地址:常德經濟技術開發區德山街道辦事處洞庭北路居委會(農信社對面)

⑦ 互聯網,為什麼現在視頻直播平台會這么火

第一就是社交性,
用戶提的要求,主播也會盡量滿足,比如說唱首歌之類的。主播回應和同意用戶提的要求,都會讓用戶有參與感。主播可以在評論區看到用戶的評論和問題,可以立即口頭回復,收到禮物也能及時感謝。
第二是真實感,不少人選擇看真人直播,主要是因為能實時的、近距離觀察主播。比如說看顏值高的帥哥美女直播,會感覺主播近在眼前,且是生動的。
第三獵奇心理,有一些直播內容就更加特殊點,帶有獵奇的意味。和看電影的體驗差不多,就是從直播中,跟著主播去經歷自己平經歷不到的東西,比如有人帶著直播去旅行。

首先做網路主播門檻低,且不會佔用過多時間,稍加努力就可以收獲大量粉絲,討好用戶為自己送禮,吸引力是相當大的。目前流量費用下降,移動端直播興起,只要有一部手機,人人都可以作主播。真人直播更是發展到隨時隨地直播,吃飯、按摩、化妝都可以直播,沒有任何限制。
其次來錢快,顧客刷的各種鑽石、汽車虛擬禮物可以兌換成現金,而且價格不菲,給主播帶來不菲收入。
還有就是可以出名,真人直播更是直接通過人氣,篩選最火的主播。以映客為例,映票數就越高代表人氣就越高。因此一些公司也會有孵化網紅,投放到直播領域的計劃。品牌代言、經紀合約就會隨之而來。
所以在資本、互聯網平台推動下,用戶有需求心裡下,人人都想成主播下,誕生了一個火爆行業,網路直播。

閱讀全文

與西洞庭移動網路公司電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共享中心沒有網卡 瀏覽:527
電腦無法檢測到網路代理 瀏覽:1377
筆記本電腦一天會用多少流量 瀏覽:598
蘋果電腦整機轉移新機 瀏覽:1381
突然無法連接工作網路 瀏覽:1083
聯通網路怎麼設置才好 瀏覽:1230
小區網路電腦怎麼連接路由器 瀏覽:1060
p1108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215
怎麼調節台式電腦護眼 瀏覽:723
深圳天虹蘋果電腦 瀏覽:958
網路總是異常斷開 瀏覽:618
中級配置台式電腦 瀏覽:1019
中國網路安全的戰士 瀏覽:639
同志網站在哪裡 瀏覽:1422
版觀看完整完結免費手機在線 瀏覽:1464
怎樣切換默認數據網路設置 瀏覽:1114
肯德基無線網無法訪問網路 瀏覽:1290
光纖貓怎麼連接不上網路 瀏覽:1504
神武3手游網路連接 瀏覽:969
局網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