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國碳交易市場開市,它究竟是什麼有何深遠意義
碳總讓人聯想的到的物質就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其中一氧化碳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燃料煤氣,是屬於有毒物質;而二氧化碳就是我們熟悉的化學物質,可以是我們人體排出來的二氧化碳也可能是其他作用下產生出來的二氧化碳;其實這個全國碳交易市場就是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權當作商品來進行買賣的交易活動,它具有的深遠的意義就是可以讓生產型控制了碳排放總量,又能鼓勵企業通過優化能源結構、提升能效等手段實現減排,具有一定環保意義。
總的來說,碳交易市場的開市不管是對企業還是對我們的環境都是有好處的,可能有些企業覺得這個碳交易市場的出現無疑是在增加成本,並沒有好處,但是如果從長遠的發展來看,企業只有不斷的升級和優化能源結構才能讓企業更加健康的發展。我們的環境來說,有了這個碳交易市場的開市,在一定程度上很多企業考慮到成本的原因都會控制排放量,從而起到了環保的作用。
2. 全國有幾個碳交易中心
全國共有九家,包括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深圳碳排放權交易所、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海峽股權交易中心。
1、北京環境交易所:是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特許經營實體,是集各類環境權益交易服務為一體的專業化市場平台。
2、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是上海市碳交易試點的指定實施平台,也是經國家發展改革委備案的中國核證自願減排量交易平台,目前已經成為全國規模和業務量最大的環境交易所之一。
3、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是全國首家綜合性環境權益交易機構,是一個利用市場化手段和金融創新方式促進節能減排的國際化交易平台。
4、深圳碳排放權交易所:是全國首批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機構,和深圳市范圍內唯一指定從事排放權交易的專業化平台和服務性機構。
5、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廣碳所由廣州交易所集團獨資成立,致力於搭建「立足廣東、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第三方公共交易服務平台,為企業進行碳排放權交易、排污權交易提供規范的、具有信用保證的服務。
6、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介紹,省政府正式批復,由武漢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作為發起單位,設立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
7、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簡稱重慶聯交所,附掛「重慶市國有資產產權交易中心」和「重慶技術產權交易中心」兩塊牌子,為重慶市國資委指定的重慶市唯一的國有產權交易及鑒證機構。
8、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經營范圍包括排放排污權交易、節能減排權益交易、碳交易、生態補償及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項目交易、合同能源管理服務、環境資源項目投融資服務、低碳轉型和節能減排咨詢服務。
9、海峽股權交易中心:是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環節和有機組成部分,是對主板、創業板和「新三板」的重要補充,是企業上市的預備市場,為未達到上市條件的中小企業提供便捷、透明、高效、低成本的融資渠道。
3. 碳交易是什麼意思
碳交易是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的統稱,在《京都協議書》要求減排的6種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為最大宗,因此,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為計算單位。在排放總量控制的前提下,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溫室氣體排放權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從而具備了商品屬性。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通過艱難談判,於1992年5月9日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年12月於日本京都通過了《公約》的第一個附加協議,即《京都議定書》(簡稱《議定書》)。
《議定書》把市場機製作為解決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減排問題的新路徑,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簡稱碳交易。
碳排放交易能源轉換
石化企業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業。顯然如果不採取節能減排的技術改造措施,將很難滿足未來環保要求。企業將對生產工藝、設備、技術進行改進。但關鍵還是替代現有石化能源的新能源的開發。比如風能、核能、光伏等
長遠來講,石化企業將隨著新能源的開發與應用比例將逐漸減少。但是這還需要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企業、居民應該選用節能環保產品。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碳排放交易;網路-碳交易
4. 在電子商務中交易對象和交易過程的安全性如何實現
通過分析電子商務交易特點、過程,用經濟學觀點分析交易環境和交易個體的經濟性和行為特徵,提出電子商務 交易風險的內、外在因素及其對交易效用的影響,並通過效用函數闡釋了網路交易行為風險特徵和風險規避現象。
[關鍵詞] 電子商務;交易;風險分析
一、電子商務交易的概念
隨著Internet的發展,信息技術被引入到商貿活動中,產生了電子商務。企業或個人利用網路環境進行和開展商務活動,通過網路進行交易信息傳遞、完成商品交易活動並以此達到企業經營目標或個人消費行為的實現過程,稱為電子商務交易過程。
電子商務交易過程是電子商務活動的重要組成環節,是企業或個人利用網路環境完成傳統交易中商品的所有權和價值的轉移過程,整個過程又包括談判、訂貨、簽約、支付、合同履行過程等,同傳統的貿易方式一樣,會經歷以下四個階段,即交易前的准備階段、商務洽談及簽約階段、交易辦理及合同履行與索賠階段。由於網路環境的開放性、信息傳遞的快捷性,電子支付手段的應用,大大豐富和提高了商品交易的營銷宣傳,擴大了貿易范圍、增加了貿易夥伴參與、溝通和交易機會,使企業的經營范圍擴大,商務效率和效益提高。但電子商務帶來效益的同時,也伴隨著全新的商業風險,即存在交易,總會有風險存在。
因此,電子商務活動既存在傳統交易活動的特徵和交易風險,又存在其在特定環境下的特殊性。本文將從電子商務增長較快的商務模式類型企業—消費者即BTOC交易模式中,從個體參與網上交易活動的行為和得益特徵來分析其風險存在的經濟學解釋和主要的風險規避行為。
二、電子商務交易風險的分類和影響因素
電子商務交易過程是在開放的網路環境下,利用信息平台完成傳統的交易環節和過程。電子商務的發展與應用,使企業在擴大產品宣傳、增進溝通和交易機會,減少交易環節,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由於網路的虛擬性,交易各方非面對面的交易特徵,電子支付手段的安全性,使參與電子商務交易的各方(銷售方和購買方)都面臨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安全威脅,統稱為電子商務交易風險。
在互聯網路環境下從事電子商務,可能的風險歸結為三類,即信用風險、管理風險和法律風險,其中管理風險表現為交易流程管理風險及業務技術管理風險。例如,交易管理和手段的不完善,網路技術如支付技術的安全性、數據存儲的安全性、遠程傳輸的安全性等。而法律風險則表現為對市場交易環境和主體的制度約束,包括各種圍繞消費者和服務者權益的法律制度的建立和相關制度的健全性,會產生如隱私風險、知識產權風險等,以上兩類風險均體現了對BTOC交易模式中活動主體(企業和消費者)交易風險產生的外部約束,故筆者稱其為交易風險外在因素,而信用風險則指由於交易雙方信任的缺失造成的交易障礙,主要分為賣方信用風險、買方信用風險和否認交易風險,這種信任的缺失主要發生在充滿不確定性和風險的環境中,網路交易環境的虛擬性,使得信任在網路交易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超過了它在傳統交易活動中所起的作用,人們對於交易雙方的真實性更難判斷。據iResearch的調查統計,48.4%的被調查網民認為目前網上交易存在的首要問題是交易過程中的認用得不到保障。由於該類風險往往表現出與交易主體行為選擇、心理、道德的關聯特徵,在本文中稱其為交易主體風險產生的內在因素。
1.信息不對稱引發交易風險內在因素。市場經濟有效性的基本觀點認為,市場中的信息完全透明化,而現實網路交易市場中,交易場所的網路化、交易手段的電子化以及交易信息的無紙化、交易主體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對大多數交易來說,交易信息很難把握或得到,交易前信息的不完全、交易中的價值損失以及道德風險均使得電子商務交易過程存在大量的風險。
經濟博奕論中特別指出商品市場交易中,只有在商品信息傳遞的完全性和交易方的守信行為會使雙方的博奕過程得以重復,同時通過競爭使得買賣雙方增加了選擇餘地,守信的夥伴會替代舊的失信者,從而壓縮了失信者再博弈的空間;電子商務交易中存在的信息非確定性和信用風險不僅使得未違約的交易方未購得商品或變現需再次交易,造成已交錢未得到商品或因市場價格變化不利而帶來消費者的價值損失,同時又會影響再次網上交易的信任和激發水平。
市場交易的良性循環是使得交易雙方獲得更多的交易機會並從中獲得更多的消費者剩餘,交易雙方的誠信和欺詐行為是影響交易主體選擇和交易重復發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市場經濟的競爭性與市場交易的重復性是建立合作均衡的基本條件。信息的不對稱需要引發和創造更高的市場信用機制來降低信用風險,從而創造交易雙方可重復的交易行為,進而創造長期穩定的獲利機會和博弈的均衡態勢。
2.交易風險外在因素對交易行為的影響
(1)電子商務市場環境影響消費者價格敏感度。決定一種產品或服務的需求價格彈性的關鍵性因素指消費者對價格變化引發的需求變化。電子商務環境通過網路銷售產品或服務,相對來說消費者容易獲得有關產品或服務的價格或產品質量的比較信息,獲取信息的邊際成本或便利性,會引起需求價格彈性提高,同時由於網上購物的便利性,網路的規模效應卻容易引起消費者購物的沖動,銷售商對商品的靈活定價等都會造成消費者的需求價格彈性下降的變化,相對於傳統購買行為,消費者的價格敏感度呈現不確定的變化特徵,網上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則表現出更易變動或不確定的特點,如圖1所示。
(2)交易信用制度。傳統的交易活動中,所涉及到的交易風險可通過社會機制、法律機制和技術機制加以限制。例如,通過法律機制的建立,可以對違反合同的人加以懲罰,對誠實的一方給予補償。通過社會規則和法律的相互作用,建立一個較為穩定的貿易環境,使貿易可在最低風險條件下進行。
由信息不對稱引起的信用風險,在網路環境中,由於網路的開放性、跨國界性以及技術資源限制、網路認證安全技術的待完善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信用風險制約的外部機制的建立。交易過程中的信用遵守與違約行為成為交易雙方進行交易決策的隨機行為。
三、網路環境中的交易主體(消費者)的交易風險分析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分析電子商務交易行為的經濟特徵應重點反映和突出交易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特別是人在交易過程中產生的利益沖突和制約因素方面來體現行為偏好和決策特徵。
1.網路環境中存在多因素制約的消費者偏好行為。網路環境中,交易主體(特指消費者)參與或不參與交易體現了其預期動機和交易投資與收益的比較,同時對不同的購買決策選擇和分析,也依然存在交易主體不同的風險偏好。
馬歇爾需求函數x(p,y),指出消費者需求函數為產品價格P0與消費者收入y的函數。不同的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由於自身收入的不同,或對商品的偏好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支付價格(即自己對物品的評價Vi),從而產生消費者剩餘Vi-P0, 只有當消費者剩餘Vi-P0>0時,消費者才產生購買行為。廠商的盈餘可表示為q·P0-C(其中C為廠商生產成本)
平新喬在《微觀經濟十八講》中對交易主體的購買決策收益亦通過消費者剩餘來權衡,同時提出由於商品價格變化會引起消費者消費計劃變動(替代效應)與消費者實際收入變動進而引起消費計劃變動的(收入效應)兩種效應,從而提出由於商品價格變動帶動和引起消費者購買行為本身引起的消費者偏好,即顯示性偏好弱公理。
電子商務環境加大了商品信息傳遞的便利性,擴大了產品范圍,有利於消費者選擇更貼近產品價格的支付行為,同時交易信用風險使消費者實際購買行為也存在違反顯示性偏好弱公理現象,反映出消費者在進行交易決策時,存在著多因素制約的消費者偏好行為,價格不是唯一確定因素。即消費者行為具有不確定性,同時具有風險存在和度量的可能。網路環境對於廠商則使其獲得單位產品的盈餘空間減少,只有通過擴大銷售規模而獲利。
2.網路環境中消費者風險特徵。Richard H.Thaler在《Mental Accounting Matters》中提出消費者存在兩種購買效用,即贏得效用(acquisition utility)和交易效用(transaction u-tility),前者等同於消費者剩餘,Vi-P0,反映消費者對購買物的偏好與產品銷售價格存在剩餘,使消費者獲得佔有商品的樂趣,而後者則反映消費者付出與商品自身價值之間的比較,也就是商品價值的真實性和等值性問題。
由於網路環境的特殊性,網上消費者所進行的交易決策更多地面臨對交易效用不確定的風險估計,只不過在網路環境中,商品價格與交易雙方的信用風險同時作用於交易效用,使消費者在網路環境中的風險程度加大,於是表現在消費者交易效用在網路環境中表現出更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特徵。
5. 中金碳交易是正規交易所嗎
中金碳交易並不是正規的交易所。
個人建議:
中金碳交易所只不過是打著投資旗號的違規平台,希望每個人在投資之前都能夠慎重選擇才行,同時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對於一些騙子軟體來說,我們一定要理性看待,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的保障我們的財產安全,一般來說會通過社交平台拉人的方式來進行行騙。在群裡面會有人看到發布做任務賺錢,然後進入平台之後就開始上當受騙了,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在進行投資之前理性投資才行,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的保障我們的合法權益。對於一些損失較大的案件來說,也是可以通過報警立案來進行解決的,就股票交易來說,一定要選擇合理合法的平台才行,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的守住我們的錢袋子,為了更好的保證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不受影響,一定要遠離非法交易。
(5)碳交易所網路安全擴展閱讀:
相關法律條文:
《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九條規定對刑事附帶民事 訴訟問題做了規定,《刑法》第六十四條規定,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應當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予以返還。
人民法院在刑事判決中將追繳犯罪分子違法所得或責令犯罪分子退賠作為刑事判決的一項內容,當犯罪分子不能主動履行該義務時,即可依職權追繳或責令退賠,被害人也可根據這一判決內容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 7 條規定了消費者在接受服務時享有人身與財產權利不受損害的權利,第 19 條規定了如果經營者發現提供的服務存在缺陷,有危及消費者人身、財產危險的應當及時告知並採取有關措施。
6. 碳排放交易所國內有幾家,是不是政府機構目前有沒有具體交易
中國已有3家主要的碳排放交易所: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權交易所。
在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尚不承擔有法律約束力的溫室氣體限控義務的情況下,這些碳排放交易所希望推動自願減排。
這三家交易所的自願減排交易生意比較清淡,且大多具有「演示」性質。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處長王庶在此間另一個關於碳市場的邊會上說,自願減排以企業社會責任和個人覺悟作為交易前提,技術條件雖已基本具備,但在缺乏總量限制激勵的情況下,需求十分有限。
7. 碳交易是什麼
什麼是碳交易? 2008-12-02 11:06 碳交易(即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也就是購買合同或者碳減排購買協議(ERPAs),其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於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
通常來說,碳交易可以分成兩大類:其一是基於配額的交易。買家在「限量與貿易」體制下購買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賣)的減排配額,譬如《京都議定書》下的分配數量單位(AAU),或者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下的歐盟配額(EUAs)。其二是基於項目的交易。買主向可證實減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項目購買減排額。最典型的此類交易為CDM以及聯合履行機制下分別產生核證減排量和減排單位(ERUs)。
世界銀行和國際排放貿易協會(IETA)去年10月發布的《2006年碳市場發展狀況與趨勢分析》顯示,無論就其市場價值或是成交量來說,截至2006年9月,EU ETS都是全球最大的碳市場,其成交額達到189億美元,佔全球碳市場總規模的87%,而同期CDM的成交額僅為碳市場總規模的11%。
實際上,早在《京都議定書》生效的同年,歐洲氣候交易所(ECX)就上市了EU ETS下的二氧化碳排放權期貨。除了ECX外,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芝加哥氣候期貨交易所(CCFX)也交易著相似現貨和期貨合約。此外,法國的Powernext Carbon是主要的歐盟二氧化碳排放配額現貨交易市場。
除了排放權買家多集中在歐洲的因素外,適宜的場內交易機制為EU ETS框架下的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事實上,對於歷史上大多數大宗商品而言,標准化的場內交易都是推動該品種成交量上升的重要動力。而在為排放權市場提供了充足的流動性及定價參考的同時,場內交易也為交易所本身帶來了良好的經濟利益。各地希望上市排放權相關品種的舉動也正基於對溫室氣體排放更為有效的控制以及相關經濟利益的考慮。
8. 什麼是碳交易碳交易是怎麼交易的具體如何操作
碳交易是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採用的市場機制。把市場機製作為解決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減排問題的新路徑,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簡稱碳交易。
碳交易的基本原則是合同一方向另一方支付溫室氣體減排的費用,買方可以利用購買的減排來緩解溫室效應,實現自己的減排目標。在需要減少排放的六種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CO2)是最大的,所以這種交易是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為單位計算的,所以俗稱「碳交易」。這個市場被稱為碳市場。規則是碳市場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核心要素。有些規則是強制性的。例如,議定書是碳市場最重要的強制性規則之一。
議定書規定了公約附件一國家(發達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的量化減排目標。2008年至2012年間,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的水平平均減少了5.2%。議定書衍生出的其他規則,如歐盟到2012年的集體減排目標是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8%,歐盟以此重新分配給成員國,以及歐盟排放交易系統(EU ETS)於2005年建立以建立交易規則。當然,有些規定是自願的,沒有國際或國家政策或法律的強制性約束,由地區、企業或個人自願發起履行環境責任。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後,全球碳市場迅猛發展。碳交易量從2006年的16億噸增加到2007年的27億噸,增長了68.75%。營業額的增長甚至更快。2007年全球碳市場規模為400億歐元,比2006年的220億歐元增長了81.8%,2008年上半年甚至與2007年全年持平。
從交易規則來看,交易時間和股市一致,為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9:30至11:30、下午13:00至15:00。交易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價格」為計價單位,買賣申報量的最小變動計量為1噸二氧化碳當量,申報價格的最小變動計量為0.01元人民幣。
具體操作來看,交易分買入和賣出,和買賣股票基本一致。碳配額買賣的申報,被交易系統接受後即刻生效,並在當日交易時間內有效,相應的資金和交易產品即被鎖定,未成交的買賣申報可以撤銷。買賣申報在交易系統成交後,交易即告成立,已買入的交易產品,當日內不得再次賣出,而賣出的資金可用於當天的交易。
據了解,納入首批碳市場覆蓋的企業碳排放量超過40億噸。這意味著中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一經啟動,就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9. 我國為什麼要做碳交易市場的原因作用和意義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雖然沒有減排約束,但中國被許多國家看作是最具潛力的減排市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統計顯示,截止到2008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減排量已佔到全球市場的1/3左右,預計到2012年,中國將占聯合國發放全部排放指標的41%。 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積極參與碳交易。2005年10月,中國最大的氟利昂製造公司山東省東岳化工集團與日本最大的鋼鐵公司新日鐵和三菱商事合作,展開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業務。估計到2012年年底,這兩家公司將獲得55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量,此項目涉及溫室氣體排放權的規模每年將達到1000萬噸,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項目。
自2006年10月19日起,一場「碳風暴」在北京、成都、重慶等地颳起。掀起這場「碳風暴」的是由l5家英國碳基金公司和服務機構組成的、有史以來最大的求購二氧化碳排放權的英國氣候經濟代表團。這些手握數十億美元采購二氧化碳減排權的國際買家,所到之處均引起了眾多中國工業企業的關注。
盡管我國早在2009年就已主動提出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但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至少在2020年以前,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不承擔有法律約束力的溫室氣體絕對總量的減排。而且,我國尚不具備在全國范圍內推進配額交易的條件,在全球減排的總趨勢下,從履行承諾和控制國內減排角度,我國可以在部分省(市)進行配額碳交易的試點,明確相關行業或企業減排控制指標,但短期內建立與完善自願碳交易市場仍然是推進國內碳交易市場建設的重點。
建立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特別是配額交易市場,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分階段推進。而建立自願碳交易市場是建立國內統一碳交易市場的有益嘗試,通過自願碳交易市場的基礎制度和管理辦法的制定與實施,可為研究與制定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的交易機制、法規政策等提供重要的實踐依據,從而為順利推進我國碳交易市場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十二五」規劃提出了到2015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標,並強調要更多發揮市場機制對實現減排目標的作用。通過建立自願碳交易市場,鼓勵企業自願參與碳減排交易,不僅可以培育與提升企業及個人減排的社會責任意識,而且可以激勵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從而有助於我國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
盡管目前我國已經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多個城市建立了多家環境能源交易所,但交易所內真正完成的自願碳減排交易卻非常少。當前達成的自願減排交易也僅僅是一些環保意識強的買家的個別行為,很少有來自高耗能行業企業的參與。可以說,交易所大都處於「有場無市」的尷尬境地。
應答時間:2021-10-20,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