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食品安全培訓感想
食品安全學習心得體會
近幾年來,由於關於食品安全的事件層出不窮,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這些事件暴露了我國食品安全的監督和管理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下面就我就幾個方面來講講加強食品安全性的幾項措施:
一、強化源頭管理
近年來我國食品產業發展快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年加大,但同時由於准入門檻低等原因,大量食品企業規模小、分布散、集約化程度不高,自身質量安全管理能力較低。龐大的食品生產消費量、眾多的生產經營者,再加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還不健全,這些我國食品安全基礎薄弱的最大制約因素。要從根源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首先應建立從農場到餐桌全過程的產業鏈監控體系,無論是蔬菜還是肉食,只要是食品范疇都應該列入監控范圍之內。從生產資料如水、土壤、飼料開始,就應該加強監控,不能等到進入市場時再檢測。
二、建立信用檔案加大教育宣傳
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凸顯了我國食品行業的信用缺失問題,信用缺失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食品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政府應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信用檔案,真正在全社會建立產品源頭可追溯、去向可追蹤、信息可存儲、產品可召回、查有線索、找有依據的良性運行機制。同時,完善食品安全宣傳教育機制,加大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力度。當前公眾的食品安全防範意識、法制觀念並未有大的加強,教育是食品安全防禦措施的基本環節。社會應形成一種氛圍,使食品的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兼具食品安全的支持者、維護者和創造者三重身份,從而降低監管成本,提高監管效力。
三、整合監管機構
我國食品安全管理分別由食品葯品監管、農業、商務、衛生、質監、工商等多部門實施分段管理,可能出現「多頭分散、銜接不緊」的狀況。因此應該進一步理順食品安全管理體制,由一個部門為主實施「綜合性、專業化、成體系」的監管。不論食品哪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追究該部門的責任,從而避免監管缺位或者職責交叉、責任不清,最大限度地堵住監管漏洞。
四、加大執法力度
在我國,之所以出現接連不斷的食品安全事件,與法律對違法者的懲罰力度是有關系的。【食品安全學習心得體會3篇】食品安全學習心得體會3篇。當企業違法時,中國法律對其的處罰是: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10倍的賠償金。這種標準的處罰絲毫不能威懾到企業。一些違法食品生產商就是因為「過低的違法成本」,才敢生產「問題食品」。因此,要對食品安全違法犯罪活動始終保持嚴厲打擊的高壓態勢,違反法律法規的要從嚴懲處。
B. 求關於食品安全的感悟200字
思路:根據食品安全這一話題展開,並結合自己的觀點加以說明。
最近,食品安全問題成了人人關注的焦點,為了讓同學們更好的認識食品安全,語文老師在班上舉行了一次討論會,要大家就食品安全問題發表看法。
討論會開始了,有的同學介紹了食品安全案例,有的同學介紹了辨別食品好壞的方法,還有的同學發表了對這件事的看法。
張城志說:有一些生產葡萄酒的廠家往葡萄酒里添加色素,有的葡萄酒里竟然沒有葡萄,太可恥了!
我說:是啊!現在我連饅頭都不敢吃了,因為在上海查出了染色饅頭,目前截至12日下午在上海查獲染色饅頭一共有1.6萬只!如果這些饅頭全部賣出去,並且讓消費者吃掉的話,得讓多少人受害!」接下來有很多同學說了幾個可怕的案例。
語文老師說:「那大家有沒有辨別的方法呢?」戰嘉程說:「現在市場上出現注水豬肉,下面我教大家辨別注水豬肉的方法:一是摸注水豬肉表面有一些水珠,而且非常光滑;二是用一張紙放在豬肉上,如果是真豬肉,紙能很容易的揭下來,如果是注水豬肉就不容易揭下來。」
最後語文老師總結了一下大家的發言,說明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讓大家時刻注意食品安全,注意身體健康。討論會結束了。大家一致希望那些不法商販良心發現,悔過自新,不再害人害己了。
C. 《食品安全法》學習心得
把下面的一些內容歸納總結一下,找一些比較貼近自己的內容來作為你的心得體會。學習新食品安全法心得體會
認真學習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後,個人體會有以下8點:
1、國家重視、體察民心
2、考慮全面、內容詳細
3、體制健全、分工明確
4、條款細致、執法嚴明
5、告之清楚、鼓勵自律
6、責任到人、兼顧八面
7、事故處理、規范嚴謹
8、處罰有力、釋義詳盡
另外,對《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五條:調查食品安全事故,除了查明事故單位的責任,還應當查明負有監督管理和認證職責的監督管理部門、認證機構的工作人員失職、瀆職情況。
個人工作體會是:這一條規定在嚴懲到監管或認證部門失職、瀆職人員的同時,不排除會嚴懲到工作積極肯干、做事認真負責的好人。其他食品安全事故這里不討論,就拿食物中毒來說,每年全國要發生多少起?這里僅看看衛生部通報的2008年第二季度全國食物中毒就有97起,而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高發季節是在夏秋季,也就是說在第三季度。因此,像食物中毒這樣的食品安全事故發生了,很多情況並非是監管部門或人員失職、瀆職,但深究起來也可能靠得上。最後我的結論是:大政方針是好的,只是在食物中毒這方面沒有失職、瀆職的界定標准。當地政府或有關部門可能根據第七十五條或事故的大小,一定要追查監管責任時傷害到好人。《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五條的出台,預計未來2-3年內各相關職責部門及人員會受到不度的追查到責任。
備受關注的《食品安全法》已於2009年2月28日正式公布,將於2009年6月1日起實施。《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表明了我國正式從法律的高度確立了食品監管從食品衛生向食品安全轉變,明確監管的目的是保障公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該法理順了食品監管相關部門的監管職責,明確了監管要求,加大了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細細品讀,本人覺得該法在監管方式方面有以下四個顯著特點: 一是明確監管部門的職責。農業、質監、工商、葯監等部門實施分段監管,衛生部門綜合協調,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一負責領導。進出口食品由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監督檢驗。二是確立食品安全監管重點。即建立食品風險監測與風險評估機制,以風險評估結果為依據,制定食品安全標准。企業必須按照食品安全標准進行生產經營。監管部門按照食品安全標准進行檢驗、許可、進出口管理等監管,發現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立即進行報告、評估、召回、查封、處罰等處置。三是實施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監管。該法涵蓋了初級農產品、食品生產和加工以及食品流通等各環節。四是加強對食品添加劑的監管。食品添加劑要經過許可,企業應當依照規定的品種、使用范圍和用……
2月2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食品安全法》,並將於6月1日起正式施行,《食品衛生法》同時作廢。從「衛生」到「安全」,這一看似簡單的文件名稱變動,其實表明了我國食品監管的側重點從食品衛生向食品安全轉變,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更加受到重視。通過認真品讀學習,本人覺得該法在監管上有三個亮點:一、食品免檢取消。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對食品不得實施免檢,縣級以上相關部門對食品需要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樣檢驗。二、重視企業的食品生產經營安全管理。相關企業要建立並執行從業人員健康管理制度,並加強對職工食品安全知識的培訓,配備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做好對所生產經營食品的檢驗工作。國家也鼓勵企業符合良好生產規范要求,實施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體系,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三、食品成份的監管力度加強。食品生產者要采購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並對這些材料進行進貨查驗記錄。
水產品加工是我們雲鵬集團的支柱產業,作為一家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公司非常關注新的《食品安全法》,在該法發布的當天下午,集團松門海洋休閑食品廠區辦公室就已將文件發至各員工手中,要求每人認真學習,從思想上重視食品的安全生產。其實,早在該法發布前,公司就已經認識到食品安全生產的重要性。集團在建的海洋休閑食品生產車間,從當初的圖紙設計到現在的具體實施,都充分考慮到生產安全可靠產品所需的環境因素,並且在基建材料的選擇和施工工序的使用上,都嚴格按照國家的各項規定,保證以後的安全生產。而且,公司已經規劃建立食品化驗部等《食品安全法》中規定的檢驗程序。
國家在以民為本的思維下制定了《食品安全法》,食品的監管肯定會不斷完善成熟。我們集團在對消費者負責的承諾中去執行《食品安全法》,企業的發展定能蒸蒸日上。
通過此次學習,學員們充分意識到了《食品安全法》的重要意義,為該法6月1日起施行作了一次思想動員,並把學習《食品安全法》作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有效途徑,從實際工作中努力踐行科學發展觀。
D. 食品 安全 的心 德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問題頻頻出現的根源,究竟是法律監管不足還是道德淪喪所致? 「小悅悅」事件折射出了社會問題,需不需要為「好心人」設立法律的防火牆呢?這些貼近老百姓生活的社會熱點,在上海律師辯論賽半決賽的賽場上被越辯越明。
食品安全中的法律與道德
開場辯題就是針對大家都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
正方從法律角度切入,認為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是法律監管不力所致。雖然我國不缺少法律,也不是缺少執法,但系統的法律監管應當及時和科學,不是有監管就等於監管得力。目前我國食品標准落後,監管混亂,預警機制缺失,監管部門職責不清,處罰力度明顯不足,這都是食品監管不力的表現。
食品安全問題有的與道德有關,有的與道德無關。因為食品安全問題有時是因天災等不可抗力所導致, 「可見道德非但不是主要原因,有時連原因都不算。」正方表示,即便有人確實道德水平不高,但只要法律監管得力了,也不會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如果當法律向人們昭示違法成本很低,而所得很高時,他就會心動。客觀上,即便行為人將心動付諸為行動,如果市場准入機制足夠嚴格,那麼有毒有害的食品也無法流向市場。 「蒸饅頭時念段道德經,炒菜時念段聖人訓,食品安全問題就不是問題了嗎?全面覆蓋,全程負責才是杜絕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本。」正方辯手詼諧的語句引得全場一片掌聲。
而反方則據理力爭,認為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是道德淪喪所致。辯題的題眼是兩個:「主要」和「所致」。「所致」表明要探究的是引發的原因,而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主要」表明食品安全的成因確實很復雜,要討論的是眾多的原因中那個最根本,不能將食品安全中的種種表象,簡單地等同為原因。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是形形色色的,其中最令人關注和憤怒的是人為的如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質所引發的食品安全事件。
在駭人聽聞的事件背後,是生產者、銷售者利慾熏心,貪得無厭;而作為監管者的執法人員與黑心商家狼狽為奸,或者明明有機會查處卻聽之任之。在這種道德淪喪面前,法律的監不監管早已成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游戲,忠於職守、誠實信用竟然變成了一種奢談,這才是問題根源。 「一個丈夫出軌是他花心,難道100個丈夫出軌就是妻子監管不力嗎?」反方辯手與正方針鋒相對,指出執法不嚴實際上是個職業道德問題,是執法的人員不執行法律,徇私舞弊,拋棄了應有的職業道德。如果將這個歸咎於法律那麼離真相就越來越遠。生產環節至關重要,正是商家道德淪喪這才導致了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
該不該為「好心人免責」立法
彭宇案,讓攙扶老人成為了 「高危行為」, 「小悅悅」事件折射出的是社會冷漠還是人們的心有餘悸?第二場比賽就圍繞著這一社會 「怪現象」展開討論, 「為好心人免責立法利弊孰大?」
值得一提的是正方選手,全部來自前幾輪惜敗隊伍中的優秀辯手。這支由復活選手組成的「全明星聯隊」,從大家關心的「小悅悅」事件入手,用感性的語調表達了社會對於好心人的呼喚,對於為好心人免責立法的需求。「要對好心人以制度保障,讓好心人不再有後顧之憂。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善的種子,通過立法,讓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我們想對小悅悅說,愛還在,天使已經回來。」
正方提出的一組網路調查數據印證出,在由於「好心」所致的爭議中,「好心人做不得」在某種程度上已演化成社會共識,因此好心人免責立法能讓好心人在做好事時不再有後顧之憂,好心人行善不再承擔巨大風險。「如果救人成為了高危行為,我們要做轉身帝,轉身就走嗎?」正方的反問讓現場的觀眾都感同身受,「讓社會上的好心人更多一點,讓社會更有溫情,利大弊大不言而喻」。
反方則更多地從法律的理性角度予以反駁。在反方看來,為好心人立法弊大於利。首先,這屬於重復性立法,目前關於好心人的法律條文有十幾種,散見於多部法律,不存在著法律空白。 「道德生病了,卻讓法律去吃葯。我國已有了組合性立法。不能將立法推向極端。 」其次,這屬於極端化立法,現實生活中不乏「好心辦壞事」的案例,專門為好心人立法,極易創造一個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權階層。 「好人一生平安只能是一句祝福語,不能成為法律用語。否則道德將繼續滑坡,法律莫名 『摔倒』。」反方認為 「相比立法,普法顯得更為迫切。」
最終,黃浦盧灣隊、閔行弘閔隊勝出。 3月17日勝出隊還將上演冠軍爭奪賽,而浦東2隊、復活選手聯隊也將於同日爭奪第三名。
專家點評
這是在搶奪辯題的邏輯戰場
觀眾看的是熱鬧,而對於到場的專家聽的則是 「門道」。本場比賽延續了專家點評的模式,而點評也成為了整場比賽畫龍點睛之筆。
開賽前,市律師協會會長盛雷鳴指出,本屆辯論大賽的辯題既兼顧了法律方面的專業水平,也兼顧了社會性。雖然上場的只是100名左右的律師,但他們的背後有著一個強大的後援團,其中包括了共同研究剖題,確立辯論思路和教授論辯技巧的教練。前三輪比賽分外精彩,難分伯仲。為此,大賽專門設立了復活機制,在惜敗的隊伍中選擇優秀的辯手組成復活選手聯隊。這也和大賽發現人才,鍛煉人才,培養人才的宗旨相吻合。
第一場比賽後,曾參加首屆全國律師辯論大賽獲總冠軍及優秀辯手獎的周知明律師首先進行點評。他的評點從三個角度進行:格調、邏輯和美感。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辯題,是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作為一個社會毒瘤,該怎麼找到它的成因。」正方立論之初,提出了三個看法,法律現狀對於食品安全問題造成了影響和推動。食品安全問題不全部和道德有關。不管道德好與壞,只要法律監管得到也可以避免食品安全問題。 「這是在搶奪辯題的邏輯戰場。」而反方則抓住了兩個核心要點:主要和所致。 「100起公共安全問題,大多是人為道德因素引起。道德淪喪在先,法律有滯後性,道德淪喪貫穿生產銷售整個過程。」雙方大量使用排比增強辯論氣勢,圍繞爭議焦點提升論證高度,這些都讓這場比賽充滿張力。
第二場比賽的點評嘉賓王嶸律師是十年前奪冠全國賽的上海律師辯論隊教練之一。作為辯論的行家,他對第二輪的辯題也充滿感慨。他認為,辯題圍繞 「社會病」,正反雙方一方偏情,一方重理,都在辯題的理解和認識上下足了功夫,層層遞進,讓人耳目一新。 「辯論之後,我想社會各界對於立法的思考會有一種新的認識,而我對於自己的職業也感到自豪,為這個職業能夠推動法治進程而自豪。」
本次比賽還邀請了社會人士作為特邀觀察員。東方衛視著名主持人駱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認為食品安全的底線是監管,更高要求是道德,而好心人免責立法則可以舉其優而攻其弊,是否好心人也應看主觀動機。駱新認為,辯論目的並非要比出輸贏,重要的是辯論賽帶來的思考和啟發,包括以辯會友,發現人才和傳播法律等。
E. 關於 食品安全 的 心得體會 300字 謝謝了 幫個忙。。
生產泡菜使用工業鹽,餵奶粉吃出大頭娃娃,喝黃酒丟了性命。一種種假冒偽劣食品不斷被揭露。『『民以食為天』』可想而知食品對我們是多麼重要!
小學生們常常被校門口一包包假冒偽劣食品吸引過去,辣條、汽水、等一些油炸彭化食品。
肯德基、麥當勞、、、、、、里摻有蘇丹紅;粉里有三聚氰安;海帶有染料、漂白粉;一種種有害物質悄悄地危害著我們的身體使我們的身體一天天消瘦下來一條條鮮活的生命,一顆顆善良的心靈就這樣被欺騙。用豬大糞浸泡製作臭豆腐用人尿浸泡的鮮海蝦;一個個欺騙的一舉一動,讓綠色的世界就這樣變成了灰色的海洋;讓健康的身體變得及及可危。
讓我們一起為健康的身體,為綠色的世界一起努力吧!
F. 小學生食品安全講座心得體會200字
安全教育心得體會
這周六,我看了安全教育的電視節目。節目內容分為五個部分:地震、火災、溺水、洪水和交通事故。我最關注的是關於交通事故的部分。
交通事故講的是在馬路上的安全知識。比如,不要在機動車道上追跑打鬧,不要在機動車道上騎車、或攔住車輛,不要翻越車道中間的欄桿。
預防火災的主要有:晚上不要點蠟燭看書,不要玩明火。如果發現身上有火,不能快跑而是趕緊在地上打滾。
地震來時,應該保護好頭部,快速躲到不易倒塌的物體下,如果被埋在廢墟下,千萬不要大喊,,用敲擊的方式來引起救援人員的注意,如果有條件,可以適當補充食物或者水等。
這次節目,我學到了很多安全知識。
G. 關於食品安全的徵文
關注食品安全 關愛生命健康
---食品安全監管小議
新聞事件背景回放
2008年三鹿事件發生後,網路上出現了有關對食品安全的一些調侃:
1、中國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學掃盲:
從大米里我們認識了石蠟
從火腿里我們認識了敵敵畏
從咸鴨蛋、辣椒醬里我們認識了蘇丹紅
從火鍋里我們認識了福爾馬林
從銀耳、蜜棗里我們認識了硫磺
從木耳中認識了硫酸銅
而三鹿事件又讓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學作用
2、外國人喝牛奶結實了
中國人喝牛奶結石了
3、日本人口號:一天一杯牛奶,振興一個民族
中國人口號:一天一杯牛奶,震驚一個民族
三鹿系列刑事案件中一干涉案人員最後被依法嚴懲,田文華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罰金人民幣2468.7411萬元。生產、銷售 「蛋白粉」( 摻含三聚氰胺)的被告人高俊傑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處死緩,被告人張彥章、薛建忠以同樣罪名被判處無期徒刑。其他15名被告人各獲二年至十五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透過三鹿「毒奶粉」事件,以數萬名兒童的生命和健康為代價,給中國上了一堂生動的食品安全教育課。事後,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地方政府、乳製品行業等都進行了總結和反思,做出了各種承諾和表態。但是食品安全問題並沒有得到遏制,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勢。僅2011年以來多個地方再度曝出食品安全問題,河南瘦肉精事件鬧得沸沸揚揚,10年間瘦肉精屢禁不絕;隨後重慶「毒花椒」事件、廣東中山墨汁粉條事件、湖北宜昌「毒生薑」事件、遼寧沈陽毒豆芽事件、江蘇丹陽西瓜膨大劑事件、上海染色饅頭事件以及最近席捲全國的地溝油事件……
(一)我國食品安全的現狀
針對「你最擔憂的安全問題是什麼」,前一段時間新浪網調查結果顯示,30.7%受調查者認為是食品安全,位居第一。據記者走訪發現,當前食品安全存在「四宗罪」,最令消費者感到擔憂。
一宗罪:「葯你命」。蔬菜、水果殘留農葯超標,部分食品中非法使用、濫用添加劑,危害消費者健康。
二宗罪:「黑心腸」。每年有大量食品從「黑作坊」「黑工廠」「黑市場」「黑窩點」流向市場,環境臟亂差,生產不規范,質量不達標。
三宗罪:「假面具」。部分食品生產、銷售者「以假亂真」「以次充好」,變著花樣對食品弄虛作假,令消費者難辨真偽,上當受騙。
四宗罪:「玩概念」。各種貼著高科技標簽的轉基因食品、納米技術食品、有機食品等大行其道,其中不乏模糊標注、不規范產品,往往使普通消費者不明就裡花錢,稀里糊塗消費。
談及如何根治「四宗罪」,受訪消費者有「三盼」:一盼杜絕「軟監管」。二盼食品行業重建誠信體系。三盼自身提高監督和維權意識。(以上信息來源自2011年9月9日現代快報)
就食品安全問題概括起來,有如下三個特點:一是問題食品的涉及面越來越廣。問題食品已從過去的糧油肉禽蛋菜、豆製品、水產品等傳統主副食品,擴展到水果、酒類、干貨類、奶製品、炒貨食品等,呈立體式、全方位態勢。二是問題食品的危害程度越來越深,已從食品外部的衛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內部的安全危害。過去只注意食品細菌總數,現在是深入食品內部的農葯、化肥、化學品殘留。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來越多樣、越來越「深入」、手法越來越隱蔽,從食品外部的走向內部的、從物理的走向化學的。從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犯罪分子制毒制假手法花樣翻新、五花八門,難以想像,已到了「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的地步。
(二)產生原因
來自權威部門的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有關部門共檢查各類食用農產品、食品及相關產品生產經營單位3552萬戶次,查處各環節違法違規行為13萬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48人,取締和停產違規企業單位10萬余家(來源新華社2011年5月5日電)。最高人民檢察院通報打擊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情況,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副檢察長邱學強介紹,去年9月以來,最高檢共對76件重大影響的制售假冒偽劣食品案件進行掛牌督辦。今年以來,全國檢察機關共立案偵查涉及食品安全的國家工作人員職務犯罪37件57人,其中瀆職犯罪者39人(來源自2011年5月23日法制晚報)。由此可見,食品安全的整頓力度不可謂不大,但有毒食品的「生命力」並沒有明顯衰退的跡象,為何食品安全事件依然頻現?
有毒食品層出不窮,完全無視從中央到地方的三令五申,成為「打不死的小強」,這其中既有制度缺失、執法不嚴、官員政績等因素,更有道德因素。 經過分析比較,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沒有行業准入門檻,生產經營者良莠難分,特別是原來食品免檢制度的存在,放任企業胡作非為,留下了諸多監管空白。加上目前我國的法律對於違規企業的處罰力度較輕,不痛不癢的起不到「殺雞儆猴」的效果,現在我們是「拔雞毛給猴子看」,企業的違法成本太低,這使得許多企業存在僥幸心理。
2、多頭監管,執行不力。目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是一種「分段管理為主,品種管理為輔」的模式,導致食品安全管理出現條塊分割、溝通不暢。由於這些部門管理體制不同,人、財、物的主管部門各有其主,因此,「機構雲集」增加了政府對食品安全工作的管理難度。多個部門監管一個方面的事務往往需要政府協調,提高了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與衛生部分分合合的歷史表明,國家建立獨立食品安全監督部門的思路似乎並不十分清楚,這不僅影響了食品安全監管的效力,更造成了問責不明確的弊病。
3、食品安全標准體系不健全。主要表現在與國際標准不能接軌,食品安全標准體系結構設計不夠合理,對標準的深人研究不夠,部分標準的實施較差,甚至強制性標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實施等。如7月修改出台的《乳業行業標准》就被專家評價為「倒退了25年,堪稱全球最差」,並稱中國被「個別大企業綁架,是全球最差標准」。
4、政府監管食品安全需要運用法律法規及相應的政策工具,目前政策法規不健全,無法做到法規化,制度化,缺乏長效機制。面對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是往往採取「救火」式的治理,哪裡發生問題治哪裡,事情過後「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從而導致制假售假屢治不絕,屢禁不止,甚全有愈演愈烈之勢。
5、財政投入不足,檢測機構資源配置不合理。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國家財力不足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國家財政投入的不足,引發了以下三個問題:一是國家急需的部分檢測項目能力不足。如食品中不明有毒有害物質的鑒定技術、違禁物品、 激素、農葯殘留、獸葯殘留、二惡英、瘋牛病的檢測、 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評價等,監督檢驗能力與國際水平差距逐漸加大,制約了食品衛生監督管理水平的提高。二是利益驅動導致執法部門的執法行為產生偏差。如有的執法機構偏重於有經濟利益的執法行為,以罰代刑、以罰代管,一罰了之,監督執法工作時緊時松,違法行為屢禁不止,有的甚至為不法經營者充當保護傘。三是基層食品衛生監督機構的設置和技術人員配備不能適應監督工作開展的需要。
6、食品生產和經營者誠信缺失,道德觀扭曲。食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眼睛盯著的只有錢,喪失道德底線,他們當中的很多人不顧法律禁令,鋌而走險,以身試法,屢禁不止。目前,不管政府部門還是消費者掌握企業食品衛生質量的信用狀況難度很大,很難起到消除信息不對稱、鼓勵守信者、打擊遏制失信者、追溯責任、形成誠信經營氛圍的作用。
白岩松在微博上發表的一段話很值得我們深思:我們現在都是原告,也都是被告。賣豬肉的人用夾雜瘦肉精豬肉掙來的錢,興高采烈地出來買饅頭,沒想到饅頭被別人染了色;然後賣染色饅頭的人出來給孩子買奶粉,裡面有三聚氰胺。每個人都在害別人,每個人都是受害者,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三、政府監管的必要和缺失
為了懲治肆無忌憚和非法的食品生產商,國務院成立了一個食品安全委員會。它的職責包括:分析食品安全狀況,制訂規劃和指導原則,提出監督政策並領導它們的實施。但監管要落到實處和長效,而不是口號和承諾。上海出現染色饅頭後,上海食安辦主任王龍興就「染色」饅頭向市民致歉,並表示查處過程中「堅決不護短」。 在道歉之後公眾更渴望看到的,不只是口頭上的表態、決心甚至保證、承諾,公眾最渴望看到的,是以後老百姓的餐桌上能不能不再出現類似染色饅頭的食品,是在以後的生活中,怎麼樣才能吃得上放心菜、放心肉、放心饅頭、放心食品,這才是老百姓眼光始終緊盯的,也就在這個方面,老百姓最希望政府把工作做實、做細、做到位。既然染色饅頭在超市已經銷售多時,那麼政府之前監管在哪裡?不要出了問題才被迫出面承諾和道歉,進行所謂的危機公關,因為承諾和道歉不會改變存在缺陷的食品安全體系。老百姓最放心不下的,恐怕就是這樣的事後諸葛、事後動作,老百姓最渴望的,應該是常態化的日常監管,源頭治理,而絕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否則,以後難免再出現類似「饅頭事件」的其他什麼事件,到時又要麻煩有關部門出來道歉、保證、表態、查處了。
(一)政府監管的必要
1、信息不對稱導致市場失靈
由於信息不對稱,掌握較多信息的生產廠商就有可能產生機會主義行為,損害消費者利益,降低整個社會福利,使市場效率低下。首先,食品質量究竟如何只有在消費後才能得出判斷。在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大量的現代技術被應用,這就使得消費者僅憑感覺或經驗對食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做出合理評判已變得越來越不現實。其次,許多關於食品質量與安全品質的信息,比如食品中有無激素、是否含有抗生素、農獸葯殘留是否超標等等,消費者個人是沒有能力了解的。這說明食品市場存在嚴重的不對稱狀況,消費者總是處於劣勢,難以對所選食品的安全性做出准確判斷,從而導致市場機制失靈,出現劣質食品驅逐優質現象,最終導致食品市場秩序混亂。因此,為維護食品安全,保證生命健康,適當的政府監管就顯得十分必要。
2、公共利益需要
問題食品首先是對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危害,這關繫到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繫到全民的生活質量,甚至關繫到人民體質的長遠大計。第二是對食品產業健康發展的影響。食品產業的發展取決於消費需求,消費需求取決於質量安全帶來的消費信心。歷次食品安全事件甚至一些關於食品安全的不實傳言,都帶來了企業減產、職工下崗等嚴重後果,有些甚至對整個行業帶來極大影響,產業恢復十分困難。第三是對政府公信力和國家形象的影響。接連發生食品安全事件,大大影響群眾消費的信心,嚴重沖擊社會誠信道德體系,甚至影響了政府的公信力。一些食品安全事件還涉及境外,給國家形象及外貿出口造成不利影響。
3、抵制惡意競爭的需要
當前,我國食品行業競爭十分激烈,與此同時,盡管我們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逐步提高,但總的來講,對價格的反應還是十分敏感的,因此,食品行業一方面必須通過深加工以提高產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保持產品的低成本以獲取競爭優勢。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雖然也會貨比三家,但比的往往是價格而非質量,至於食品安全與否,也只是簡單地通過食品包裝上的保質期來判斷。這就使得有些不法廠商在食品生產過程中使用劣質原料、降低加工質量,以低價吸引消費者,從而出現劣勝優汰的市場錯位。
(二)政府監管的缺失
如果追本溯源,要追究最主要責任者的話,生產者、銷售者、監管者等,哪個應該負更大的責任?似乎沒有確切答案。但是,我們所能了解的是,每一回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爆發,幾乎只有生產者負責抵罪、整頓、挨罰;而負責監管的質檢、工商等行政部門其實只負責突擊行動、道歉、表決心,這里邊或許存在權力得不到有效「監管」的嚴重問題。在以往一系列震驚中外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除了懲治幾個生產、流通領域的相關責任人之外,很少有監管領域的相關責任人受到懲罰。不受懲罰的監管部門,在一波接一波的重大食品事件中,其一次次表現出的「連夜突擊檢查」、表決心、做總結的精神,就容易被視為只是權力的一場政治秀。作秀的背後,是權力的傲慢和不真誠。
1、衙門作風,監管部門高高在上。一些監管部門已經養成「讓生產者自己取樣送檢」,以及「在辦公室看樣品」的監督習慣。
2、地方保護。基層監管人員有時候在做監管檢查時,也會遇到來自上級領導「打招呼」,要求對個別食品企業「有所照顧」,而這些企業要麼是地方上的納稅大戶,要麼是某個領導招商引資的項目,輕易動不得。
3、集中突擊式的抽檢和清查,只管得了一時,治標不治本。重大節日我們常常在新聞中看到政府相關部門深入農貿市場、超市檢查的身影,平時卻難覓芳蹤,甚至消費者投訴無門。政治運動式的一陣風監管,難以取得實效。要知道我們並不是只在節日才需要安全食品。所以只有建立長效和常態的工作機制,才能真正拉緊食品安全網,重塑消費信心。
懲罰食品安全違規行為並不困難,2009年6月開始實施的《食品安全法》規定,罰金可以達到問題食品原價的10倍,嚴重問題可能導致吊銷營業執照。去年9月出台的法規將死刑納入懲罰手段,但甚至這也沒能威懾黑心生產商。從制定實施食品安全法,到成立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從奶業整頓到各種專項整治和抽檢,監管力度不可謂不大,食品安全立法不可謂不多,然而,屢屢曝光的安全事件和屢屢受挫的消費信心說明,反思和整頓依然乏力,目前更需要對食品行業來一次各個環節和制度的「全盤掃描」和「全面升級」。
四、國外經驗借鑒:全程監控 外加巨額賠償
食品安全問題關繫到每個人的生命健康,也是一個全球性難題。在世界許多國家,食品安全事故也時常發生,像德國在2010年年底相繼在雞蛋、豬肉和雞肉等食品內發現致癌的二惡英;截止2011年10月4日美國「毒香瓜」疫情蔓延19州 ,致死17人,84人染病。相比而言,這些國家和地區已經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從田頭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保障系統,但食品安全事故仍然時有發生,可見根治食品安全問題任重道遠,讓我們看看有什麼招數是值得借鑒的。
第一招:嚴把源頭關——監管觸角伸向產地
從食品供應的源頭開始,實行嚴格的監控措施。供食用的牲畜如牛、羊、豬都會掛有識別標簽,並由網路計算機系統追蹤監測。屠宰場還要保留這些牲畜的詳細資料,並標定被宰殺牲畜的來源。肉製品上市要攜帶「身份證」,標明其來源和去向。
第二招:重視流通環節——為每份食品「建檔案」
米面、果蔬、肉製品和乳製品等農產品的生產者、農田所在地、使用的農葯和肥料、使用次數、收獲和出售日期等信息都要記錄在案。相關部門收集這些信息整理成資料庫並開設網頁,為每種農產品分配一個「身份證」號碼,供消費者查詢。農產品有了「身份證」後,可追溯管理模式就變得易於操作。
在德國,食品的食物鏈原則和可追溯性原則得到了很好的貫徹。以消費者在超市裡見到雞蛋為例,每一枚雞蛋上,都有一行紅色的數字。比如說:2-DE-0356352,第一位數字用來表示產蛋母雞的飼養方式,「2」表示是圈養母雞生產;DE表示出產國是德國;第三部分的數字則代表著產蛋母雞所在的養雞場、雞含或雞籠的編號。消費者可以根據紅色數字傳遞的信息視情況選購。
如果出現食品安全危機,也可以根據編碼迅速找到原因。2010年12月底,德國安全食品管理機構在一些雞蛋中發現超標的致癌物質二惡英,引起德國上下的極大關注。通過對有毒雞蛋的追查,有關機構順藤摸瓜將焦點快速鎖定在了石勒蘇益格一荷爾施泰因州的一家飼料原料提供企業身上。這家公司將受到工業原料污染的脂肪酸提供給生產飼料的企業,才導致了其下游產業產品二惡英超標。隨後,德國政府迅速隔離了4700個受波及的養豬場和家禽飼養場,強制宰殺了超過8000隻雞。
第三招:食品造假要出狠招重罰
在食品安全制度相對先進的發達國家,食品安全事故也時有發生,各國為此都加大了懲罰力度,其中的許多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德國:刑事訴訟外加巨額賠償
2010年底,德國西部北威州的養雞場首次發現飼料遭致癌物質二惡英污染。今年1月6日,德國警方即調查位於石荷州的飼料製造商「哈勒斯和延奇」公司。7日,德國農業部宣布臨時關閉4700多家農場,禁止受污染農場生產的肉類和蛋類產品出售。
對於這次二惡英事件中的肇事者,德國檢察部門提起刑事訴訟,同時受損農場則擬提出民事賠償,數額可能高達每周4000萬至6000萬歐元,完全可能讓肇事者破產。
韓國:造毒食品10年內禁營業,還附以高額罰款。
法國:賣過期食品立刻關門
第四招:食品召回構築最後屏障
問題食品召回制度是發現食品質量存在缺陷之後採取的補救措施,是防止問題食品流向餐桌的最後一道屏障。
對於不合格食品召回,德國食品安全局和聯邦消費者協會等部門聯合成立了一個「食品召回委員會」,專門負責問題食品召回事宜。2004年,在「食品召回委員會」監督下,亨特格爾公司調查發現,該公司生產的孕產婦奶粉和嬰兒豆粉中有「坂歧氏腸桿菌」,威脅消費者尤其是嬰兒健康。事件發生後,亨特格爾公司以最快速度召回了產品,另外還向消費者支付了1000萬歐元的賠償金。
第五招:完善食品安全法 用法律來保障
美國於2009年加快了食品安全立法進程,繼《2009年消費品安全改進法》後,又通過了幾經修改的《2009年食品安全加強法案》。沒有什麼制度是萬能的,美國相對先進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仍需不斷完善,今年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美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迎來一次大變革。奧巴馬政府的這次改革是根據不斷變化的現實對美國食品安全體系進行的一次調整。100多年來,美國的食品安全體系在不斷改進中日漸成熟。
英國和德國的食品監管體系同樣經過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積累和發展。英國食品安全監管機構食品標准署成立於2000年。此前,英國在1990年頒布《食品安全法》,對食品質量和標准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定。而《食品安全法》又是在1984年的《食品法》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再往前追溯,還可以找到一些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法律。而德國食品法的歷史則最早可追溯到1879年。迄今,德國關於食品安全的各種法律法規多達200多個,涵蓋了原材料采購、生產加工、運輸、貯藏和銷售所有環節。由此可以看出,發達國家對食品安全的重視源遠流長,而且相關法律和監管體系在與時俱進地不斷修訂和完善。
五、對整治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一些構想和建議
我們要確立「一切為了人,為了人的健康」和「謹慎義務」的執政理念,真正把消費者作為上帝來對待。保護消費者健康,僅允許提供安全的食品;保護消費者不受欺騙,嚴格防止欺詐;保護消費者知情權,向消費者提供實事求是的信息。具體構想和建議如下:
1、完善立法和食品安全標准。按照《食品安全法》關於食品安全監管的要求,打造一種無縫監督與管理體制,形成一個科學合理、層次分明的完整的法律責任體系,為追究食品安全責任和補償食品安全問題受害當事人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要盡快完善標准體系,全面清理整合現行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食品衛生、食品質量標准和行業標准,加快解決標准缺失、重復和矛盾問題。一時難以出台國家標準的,要先行制定地方標准或產品安全、生產工藝、檢驗方法的規范性要求,鼓勵企業制定嚴於國家和地方標準的企業標准,防止出現監管空白。
2、加強行政管理,通過對監管制度的整合,既要避免出現監管空白,提高監管效率,節約監管資源,又要防止出現職能交叉,相互掣肘,更好地發揮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效能。強化地方政府屬地責任,加強對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領導,克服地方保護對食品安全監管的干擾。須把食品安全作為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支持監管部門正確履行職責,創造良好的執法環境;要求各監管部門恪盡職守,密切配合,責任到位,相互銜接,形成完整的監管鏈和責任追究體系。食品行業產業鏈條長、環節多,監管力量分散,必須形成監管合力,提高監管效率。我們常說食品安全問題是『九龍治水』,為什麼?這在經濟學上存在著『搭便車』的尷尬。食品的監管部門眾多,每個監管環節都會認為,我這里沒管住,自然會有別人來管;反過來,如果我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去管,食品安全不出問題反讓其他部門「搭便車」,破除這種職權交叉的體制勢在必行。
3、延長和完善監管產業鏈。食品質量監督要覆蓋整個產業鏈。實施「全產業鏈」,「從田野到餐桌盤」的食品質量及製造食品的原料進行檢驗和監督。有必要在立法上明確各監管部門的職能范圍、明確追究責任的程序,在此基礎上可以考慮建立跨部門的食品監督機構,統一協調管理各個流程的食品安全,以杜絕機構間的相互扯皮推諉的困境。尤其需要對監管部門的失職瀆職進行明確界定,一旦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對相關責任人嚴懲不貸。可以參考的例子是,在一些西方國家,一旦出現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最高到衛生部長,最低到相關監管部門的負責人必須為此負責而引咎辭職。
4、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社會力量介入食品問題治理,應該受政府的歡迎和提倡,並做相關的制度設計。
面對一波波重大食品安全問題的沖擊而無法有效解決,很多學者認為,由於食品問題涉及各種利益關系和行為主體,單一地突擊哪一方都不能有效解決,而必須具備綜合的「社會治理」觀念,即在社會利益和主體多元化的現代社會,政府只有讓企業、民間組織、社區等主體共同參與治理,運用法律、市場、協商、行政等手段,才能有效地治理社會,因此,食品問題的治理,不僅急需對生產者、監管者、銷售者等多個主體進行有效的權力制約和立法跟進,更需要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食品安全的監督監管。相比之下,後者更急需發展。
就食品安全領域來說,要重視行業協會在制定行業標准以及規范行業自律方面的作用和獨立性,但目前行業協會所能發揮的作用相對有限。此外,還要特別重視媒體在食品安全監督方面的職能,媒體可以和高校食品安全研究機構合作,適時發布來自權威研究機構的食品安全相關信息,從而對監管部門形成監管壓力。
5、提高食品安全違法的成本
必須堅持重典治亂,提高違法的成本,增加違法者的痛感。生產者之所以敢鋌而走險,在於其鋌而走險的收益遠遠大於違法成本,正是這種經濟利益讓生產者在誘惑面前放棄了道德理性。因此,食品安全法也應該通過懲罰性的賠償,來增加生產假冒偽劣食品者的成本,以經濟杠桿促使生產者由經濟人向道德人轉變。具體而言,可以提高賠償的額度和處罰的力度。現有的 10 倍賠償顯然是一個有待爭論的額度,因為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他們維權的成本就可能超過了 10 倍賠償的數額,而一次 10 倍賠償的數額也可能傷不了故意生產者的筋骨。
6、建立企業誠信制度
賺錢是企業經營的目的固然重要,但企業生產的產品是面向廣大人民的,不能因一己私慾,而生產損害人民群眾生民健康的產品。而加強企業內部的管理,塑造一個誠信的企業可以從源頭上防止食品安全的產生。誠信建設,說到底就是法制建設,誠實信用,是民法中的帝王條款,是傳統美德的法律化。今後應當把企業或經營者的誠信建設當做一項基礎的,常規的工程,建立量化考核體系,堅持不懈,因為這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只有這樣,企業,商人才會把消費者當做真正的上帝,食品安全才會有保證。
7、按照查獲情況重獎舉報者,充分發揮群眾的監督力量,讓不良分子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無藏身之地,從而凈化食品市場。
8、加強基層監管部門人力、設備和經費保障力度,讓罰款與部門利益脫鉤,嚴禁罰款返還、變相「坐收坐支」。我國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統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工作。絕大多數食品安全問題發生在基層,也解決在基層,地方政府是否建立了工作責任制、經費保障落實情況應當是近期檢查和問責的重點。
結語
要提升消費者信心,政府就得有實在的舉措。「零容忍」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該懲罰的,罰他個傾家盪產;該追究的,不能不了了之。違法成本遠遠大於違法收入,才能形成「高壓線」、帶來威懾力。食品安全關繫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繫到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關繫到政府和國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為衡量人民生活質量、社會管理水平和國家法制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食品安全與人民生命財產息息相關。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我們相信,只要有關部門嚴格監管,市場積極配置資源,企業的誠信經營,食品安全問題終會解決,讓我們企盼這一天早日到來,我們都可以吃上放心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