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連市火葬場附近所有樓盤 聽說火葬場要搬走,是真的嗎還是開發商傳播的謠言
那看你敢不敢住了 建議個人體虛 精神不好 八字不好的別買那裡的房子 哪怕就是火葬場搬了都不要去
❷ 請問在雷雨天氣時用電
當雷電天氣來臨時要注意以下幾種情況:
①雷雨閃電時,請將電源插頭拔掉,不要開電視、電腦、VCD機等家用電器,以免雷電傷人及損壞電器。
②屋內進水時,應及時斷開進線電源總開關,防止電器設備進水漏電。
③雷雨天不宜使用太陽能熱水器洗澡,太陽能熱水器基本上都安裝在屋頂,很可能引雷電。
④不宜接觸煤氣管道、自來水管道等金屬物體。
⑤大雨和雷電交加時,應該慎用有線和無線電話,雷雨天氣,手機開機狀態下,特別是在接打電話時,電磁波信號較強,容易引發「感應雷」。
希望我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❸ 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礦產資源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礦產資源,加強對礦山企業和個體、私營采礦的管理,保障采礦者的合法權益,促進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以下簡稱自治縣)民族經濟的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等法律法規和《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自治條例》的規定,結合自治縣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凡在自治縣行政區域內勘查、開采礦產資源、加工或經銷礦產品的單位或個人,必須遵守本辦法。第三條自治縣行政區域內的礦產資源屬於國家所有,地表或者地下的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不同而改變。第四條自治縣人民政府地質礦產管理部門是自治縣礦產資源管理的職能部門。自治縣人民政府根據工作需要,可在重點礦區設立地質礦產管理站。各地質礦產管理站在自治縣地質礦產管理部門的統一領導下開展工作。地質礦產管理部門的主要職責是:
(一)宣傳貫徹礦產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監督管理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利用和保護。
(二)參與本地區礦產資源開發規劃的制定。
(三)根據法律法規規定的許可權及上級地質礦產管理部門的委託依法審批頒發采礦許可證。
(四)承辦獎懲事宜,調查處理礦業糾紛。
(五)指導礦山企業採取合理的開采順序、科學的開采方法和選礦工藝,並積極做好相應的服務工作。
(六)依法收取礦產資源補償費、登記費和采礦權使用費。
(七)辦理上級主管部門交辦的其它事宜。第五條自治縣根據法律、法規和國家的統一規劃,優先合理開發利用自治縣境內的礦產資源。
自治縣為省內外各種經濟組織和個人依法在自治縣境內投資興辦礦山企業、共同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提供方便,給予優惠。第六條自治縣鼓勵地質勘查單位到自治縣境內勘查礦產資源,依法保障地質勘查單位的合法權益。
探礦權人可以將探礦權折價入股,與自治縣聯合興辦礦山企業。
自治縣鼓勵單位、個人投資勘查礦產資源。第七條在自治縣境內勘查、開采礦產資源、經銷礦產品的單位和個人,必須依法申請辦理勘查、開采、經銷許可證。禁止無證勘查、開采礦產資源和經銷礦產品。
探礦權和采礦權的流轉,要嚴格按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探礦權和采礦變更登記手續。第八條凡申請采礦的單位和個人應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辦理審批登記手續,由采礦登記機關劃定礦區范圍,確定開采年限,頒發采礦許可證。
采礦權申請人辦理采礦登記後,由自治縣人民政府對礦區范圍予以公告。第九條申請采礦權應具備下列條件:
(一)礦產資源基本可靠,有地質礦產資料。
(二)不影響鄰礦生產和安全,有合理的開采方案。
(三)有與建礦規模相適應的辦礦資金、技術力量和機械設備條件。
(四)與毗鄰礦山企業沒有礦界爭議。
(五)有符合規定的安全生產、勞動保護和環境保護措施。
(六)有戶籍所在地鄉(鎮)以上人民政府的證明。第十條采礦權申請人在申請劃定礦區范圍後,到自治縣工商、稅務和土地管理部門辦理有關手續,再到地質礦產管理部門辦理采礦登記手續。第十一條領取了采礦許可證和營業執照的礦山企業,由自治縣地質礦產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按標定的范圍,實地界定並埋設界樁,每年進行一次年檢。第十二條采礦許可證的有效期以采礦登記機關批準的開采年限為准。需要延長開采年限的,應當在有效期滿前兩個月到原登記管理機關辦理延續手續。
礦山企業變更企業名稱、開采礦種、開采方式、開采范圍,應向登記管理機關辦理變更登記手續,換領采礦許可證。第十三條關閉礦山企業或停止開採的,必須提前兩個月向原批准機關提出申請報告,經原批准機關審核同意,會同工商、礦山安全、環境保護等部門檢查驗收後,辦理注銷采礦證和營業執照等有關手續。第十四條地質礦產管理部門在劃定礦區范圍時,本著尊重歷史、照顧現狀的原則,以采礦單位現有生產能力、礦山服務年限、發展規劃和合理開采資源等情況為依據。第十五條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者,必須採取合理的開采順序、科學的開采方法和選礦工藝。礦山企業應採用先進技術,提高開采率和選礦回收率,降低采礦貧化率,充分利用礦產資源。
❹ 怎樣讓播音主持課堂更有趣味
上課要有互動 播音主持切忌捧著書本講理論 也不要弄的像數學一樣枯燥乏味 時不常的帶一些幽默的話語 我講課的方式主要就是舉例子 多一些的例子 學生像聽講故事似的 一定要吸引住他們的注意力 當然例子要有目的性 不要太多 控制好課堂 別讓學生們皮了 呵呵 其實挺多的
❺ 甘肅省有哪些少數民族
甘肅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全省現有54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總人口219.9萬,佔全省總人口的8.7%。世居甘肅的少數民族有回、藏、東鄉、土、裕固、保安、蒙古、薩拉、哈薩克、滿等16個少數民族。其中,東鄉族、裕固族、保安族為甘肅的獨有民族。
省內現有甘南、臨夏兩個民族自治州,有天祝、肅南、肅北、阿克塞、東鄉、麥積山、張家川7個民族自治縣,有39個民族鄉,民族自治地方面積17.9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39.8%。
甘肅省少數民族如下:
1、回族925000多人,主要分市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省內。其他各地均有居住,信仰伊斯蘭教,使用漢語文,從事農業、手工業等。
2、藏族281000多人,主要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誠族自治縣,肅南、蘭州市、l協夏縣也有居住,二信仰喇嘛教,有才本民族語言和文字,從事農牧業。
3、東鄉族218000多人,生要分布在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臨夏縣、和政縣、蘭州市也有居住,信仰伊斯蘭教,有本民族語言,使用漢文,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
4、土族11000多人,主要分布在天祝、永登、臨夏等縣,信仰喇嘛教,有本民族語言,使用漢文,從事農業。
5、裕固族9400多人,主要居住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酒泉黃泥堡等地也有居住,信仰佛教,有.本民族語言,使用漢文從事畜妝業、農業。
6、保安族了400多人,主要居住在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和撒拉族自治縣,信仰伊斯蘭教,有本民族語言,使用漢文,從事農業、手工業。
7、蒙古族5600多人,生要居一住在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天祝、蘭州市等地也有居住,信仰喇嘛教,有本民族語言文字,從事妝業
8、滿族4800多人,主要分布在武威和天祝,蘭州市等地也有居了住,滿語滿文已不使用,採用腸語文
9、撒拉族4400多人,主要居住在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信仰伊斯蘭教,有本民族語言,使用漢文,從事農業。
10、哈薩克族2100多人,主要居住在阿克塞哈窿克族有治縣,蘭州市也有居住,信仰伊斯蘭教,有本民族語言文字,從事牧業。。
11、朝鮮族420多人
12、壯族280多人。
13、維吾爾族300多人。
❻ 誰有西部大開發和絲綢之路的具體資料
西部大開發 西部大開發的范圍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廣西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面積68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71.4%。2002年末人口3.67億人,佔全國的28.8%。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22660億元,佔全國的16.8%。西部地區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大,戰略位置重要。但由於自然、歷史、社會等原因,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一、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意義、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深入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實踐,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確保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勝利實現的重大部署,是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和富餘的重要舉措,是保障邊疆鞏固和國家安全的必要措施,關系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有利於推動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有利於改善全國的生態狀況,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有利於培育全國統一市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於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根據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任務和要求,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方針政策和重點任務。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不斷探索西部大開發的新路子。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社會進步協調推進,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積極進取,量力而行,有重點、有步驟地解決關系全局的重大問題。堅持把西部地區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與國家政策支持結合起來,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西部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
實施西部大開發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也是一項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既要有緊迫感,又要有長期奮斗的思想准備。總的戰略目標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21世紀中葉全國基本實現現代化時,從根本上改變西部地區相對落後的面貌,努力建成一個山川秀美、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民族團結、人民富裕的新西部。21世紀頭10年,力爭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有較大發展,重點地帶開發步伐明顯加快,科技教育和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出現新局面,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是西部地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積極發展有特色的優勢產業,推進重點地帶開發;發展科技教育,培育和用好各類人才;國家要在投資項目、稅收政策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持,逐步建立長期穩定的西部開發資金渠道;著力改善投資環境,引導外資和國內資本參與西部開發;西部地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在改革開放中走出一條加快發展的新路。
二、四年多來西部大開發的主要進展
2000年1月,黨中央對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出了明確要求,國務院成立了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黨和國家主要領導同志多次深入西部地區調研考察並主持召開座談會,對西部大開發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做出了重要指示。國務院先後頒布了《關於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關於進一步做好退耕還林還草試點工作的若干意見》、《關於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見》。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西部地區人才開發十年規劃》。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務院西部開發辦《關於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實施意見》。經國務院批准,國家計委、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印發了《"十五"西部開發總體規劃》。國家加大了對西部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四年累計4000多億元。
四年多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各地區、各部門特別是西部地區廣大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西部大開發取得重要進展,西部地區投資和經濟加快增長,城鄉面貌出現新氣象。2000-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增長8.5%、8.7%、9.9%和11.2%,比1999年的7.2%明顯加快;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大幅提高,其中2003年增長30.7%。
(一)國家政策措施向西部地區傾斜,基礎設施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四年來,國家加大了對西部地區建設資金投入的力度,中央財政性建設資金用於西部開發約3600多億元,其中,長期建設國債資金2200多億元。西部地區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增加9500多億元。國家在西部地區新開工了50項重點工程,投資總規模7300多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000多億元。青藏鐵路新線鋪軌317公里;西氣東輸東段工程全面建成,已向華東四省一市商業供氣;西電東送新開工項目總裝機容量2800多萬千瓦,建設輸變電線路9800多公里;新建和改造大型水庫43座,塔里木河、黑河綜合治理初見成效,兩河下游胡楊林開始復活;新增公路通車里程累計7.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600公里;新建鐵路新線、復線和電氣化線路4570多公里,新建和改擴建機場30個,其中,竣工15個,在建15個。
(二)退耕還林工程全面啟動,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顯著加強。經過兩年多的試點,從2002年起,退耕還林工程在以中西部地區為重點的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全面啟動。到2003年底,累計完成退耕還林任務2.28億畝,其中完成退耕地還林1.08億畝,荒山荒地造林1.2億畝,造林成活率基本可達到要求。四年多來,退耕還林工程直接增加中西部地區農民糧食、種苗和現金補助收入492億元,促進了生態改善和農民增收。退牧還草工程開始試點,安排治理嚴重退化草原1億畝。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全面展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進入實施階段。江河上游和西部中心城市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大。
(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強,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油路到縣工程已基本完成總里程2.6萬公里的建設;改造和新建300多個貧困縣的出口公路1.7萬公里;縣際公路工程總里程4.6萬公里,累計開工3.0萬公里,完成路面工程4400公里。送電到鄉工程解決了969個無電鄉的通電問題。廣播電視到村工程的實施使西部行政村通廣播電視的比例達到97%以上。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基本解決了西部地區2600萬人的飲水問題。2001年開始在雲南、貴州、內蒙古、寧夏進行試點的生態移民工程,已使70萬生活在生態環境惡劣、不具備人類基本生存條件地區困難群眾得到易地安置。
(四)科技、教育和社會事業加快發展,人才開發力度加大。近年來,國家在西部地區累計安排科技開發項目2100多個,建設科研基地18個,支持高技術產業化示範項目230個。安排7000多所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支持240多所縣級職業教育中心、中專和技校建設,重點建設25所高校基礎設施和152所大學的計算機校園網、500多所縣級優質普通高中以及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示範試點等工程。支持西部地區建設260所貧困縣醫院、800多個疾控機構、290多個血站和血液中心,配備1190多輛計劃生育流動服務車、770多輛巡迴醫療車,6萬多個廣播電視接收裝置和一批基層文化設施。中央國家機關加大了對西部地區幹部的培訓,與西部地區交流幹部人數增多,僅2003年,省部級幹部交流 17人,220名局級幹部到西部掛職;454名西部、少數民族民族幹部到中央國家機關和東部地區掛職鍛煉。中央組織部、團中央、教育部等組織實施了博士服務團、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等活動。
(五)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推進,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西部地區水電、天然氣、石油、有色金屬、棉花、糖料、水果、肉類等特色產品初步形成優勢。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強。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由1999年的35.2%提高到2002年的38.7%。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力度加大,個體、私營經濟快速發展。世界500強企業已有近百家到西部地區投資或設立辦事機構。四年累計利用外商直接投資75億美元。東西部經濟合作和對口支援加強。僅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投向西部地區的資金就達1000多億元。
(六)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步伐加快。國家增加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資金投入和財政轉移支付,全國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和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全部納入西部開發的范圍。國家在西部開發投資中對西藏作了重點安排,第四次援藏建設項目117個,組織有關省市對口支援西藏建設項目70個,總投資400多億元。國家在新疆布局了西氣東輸、水利開發、流域治理、退耕還林、交通建設、商品棉基地建設、優勢資源勘探等一批重點項目。內蒙古、寧夏、廣西自治區投資和經濟快速增長。
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落後仍然是制約西部地區發展的薄弱環節,生態環境局部有所改善、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資源短缺矛盾突出,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嚴重滯後,人才不足、人才流失嚴重,在改革開放方面存在較大差距,投資環境存在不少問題,自我發展能力不足。解決這些困難和問題,既要有緊迫感,又要做好長期艱苦奮斗的准備,進行持續不懈的努力。
三、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的任務和措施
要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中央關於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方針政策和重點任務,把加快改革發展作為西部大開發的中心工作,堅持以人為本,落實"五個統籌",繼續加強生態環境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推進西部教育"兩基"攻堅,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積極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快改革開放步伐,改善投資環境,努力開創西部大開發的新局面。
(一)堅持"五結合",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繼續抓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生態建設工程。退耕還林工作重點是鞏固成果,在"五結合"上下工夫。2004年安排退耕地還林任務1000萬畝,荒山荒地造林任務5000萬畝。集中治理25度以上陡坡耕地和嚴重沙化耕地,特別是江河兩岸、湖泊水庫周圍的陡坡耕地。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規律,注重實效。退牧還草工程要總結試點經驗,完善政策措施。2004年安排退牧還草任務9000萬畝。要把退耕還林、退牧還草與基本農田建設、農村能源建設、生態移民、後續產業發展、封山禁牧舍飼結合起來,解決好農民吃飯、燒柴、增收等長遠生計問題。
要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落實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任務。加強重大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和生態環境監管,加強江河上游水污染治理、工業污染防治、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等環境保護工程。加強西部地區中心城市環保設施建設。
(二)堅持"抓兩頭",繼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要繼續抓好關系西部長遠發展的重大工程和與群眾當前利益密切相關的中小項目。集中力量建設好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水利樞紐、交通干線等重大項目,在抓緊續建工程的同時,根據規劃要求和項目前期工作進展情況,2004年適時新開工一批重點工程。加強西部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2004年再安排開工建設縣際公路1.6萬公里,繼續實施人畜飲水工程、縣城電網改造工程,完善部分地區農網改造,支持少數民族地區缺電縣電力設施建設。支持西部地區已通電自然村(20戶以上)通廣播電視建設。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
(三)推進"兩基"攻堅和公共衛生事業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強西部地區科技能力建設和重點科研基地建設。加快發展西部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要用五年時間實現西部地區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集中力量支持西部未"普九"縣的中小學校舍和初中寄宿制學校建設。逐步對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貧困學生免除雜費、書本費,對寄宿生補助生活費。加強貧困縣醫院和鄉鎮衛生院建設,重點支持以鄉鎮衛生院為主體的農村醫療設施建設,加強重大傳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加強基層計劃生育服務網路建設。繼續支持西部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及鄉鎮文化站建設。
(四)加快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增強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抓緊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把加快發展西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增強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來。根據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和產業比較優勢,要著力培育能源、礦產、旅遊和特色農業等優勢產業。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先進適用技術為支撐,走市場配置資源的新路子。由國家投資或需國家批準的重點項目,只要西部地區基本具備條件,有市場,有競爭力,應當優先在西部地區布局。
(五)大力改善西部地區發展環境,擴大東中西部地區經濟合作。西部地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大力改善投資環境,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形成社會信用制度。積極推進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把東中部地區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優勢與西部地區的資源、市場和勞動力優勢結合起來,實行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建立市場化的地區之間企業協作機制。要依託優勢產業、重點工程、重點地帶,吸引外來投資。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鼓勵社會資本和外資參與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優勢產業發展,參與國有企業改造、重組。
(六)加快法制建設步伐,強化人才隊伍建設。要認真研究、借鑒國際上成功的經驗,結合西部大開發的實踐,加強對帶有全局性和制度性的重大法律問題的調查研究。在國家總體法制框架下,以制定《西部開發促進法》、《西部開發生態環境監督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為重點,以推動西部地區法制環境改善為中心,加大法制建設工作力度,為西部大開發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貫徹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精神,落實《西部地區人才開發十年規劃》。制定靈活的用人政策,創造良好的用人機制和環境,改革收入分配製度。加大縣處級以上黨政主要領導幹部的交流力度。建立大中城市專業人員到西部地區基層服務制度。加大人才培養和培訓力度 。
(七)研究落實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措施,開展"十一五"西部開發規劃前期研究工作。要抓緊研究制定進一步推進西部開發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各地區、各部門的工作規劃和年度計劃中,要將本屆政府關於西部大開發的目標和重點任務落到實處。開展"十一五"西部開發規劃的前期重大問題研究。啟動重點經濟區域規劃編制工作.
絲綢之路
中國古代經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通道。因大量中國絲和絲織品多經此路西運,故稱絲綢之路,簡稱絲路。絲綢之路這一名稱是由德國地理學家F.P.W.von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國》一書中首先提出的。原指兩漢時期中國與中亞河中地區以及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主的交通路線。其後,德國歷史學家A.赫爾曼把絲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確定了絲路的基本內涵。
沿革 絲綢之路很早就已存在。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 。考古資料已充分證明,自商、周至戰國時期,絲綢的生產技術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那時中國絲綢經西北各民族之手少量地輾轉販運到中亞、印度。公元前60年漢置西域都護,屯田於烏壘城(今新疆輪台東),以保西域通道。早自張騫西使烏孫結盟後,漢使者、商人便接踵西行。至此絲綢之路益加暢通,大量絲帛錦綉沿此路不斷西運,同時西域各國的珍奇異物也輸入中國。魏晉時,東西商業往來不斷,位於絲路咽喉重地的敦煌,就是胡商的聚集地之一。5~6世紀時,南北朝分立,但沿絲路的東西交往卻進一步繁榮 。北魏建國後不久就派使者前往西域,以後中亞各國的貢使、商人常集於平城(北魏前期都城,今山西大同東北)。遷都洛陽後,洛陽更成為各國商人薈萃之地,北齊的都城中也聚集著不少商胡。隋煬帝曾派黃門侍郎裴矩到張掖招徠西域商人,說明當時絲路的興旺。唐朝西部的疆域超過漢代,在伊州、西州、庭州設立了同於內地的州縣。在龜茲、於闐、疏勒、碎葉設立安西四鎮(後以焉耆代碎葉)駐兵防守,由安西都護府管轄。以後又置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北路的羈縻州府,這為絲路的暢通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證。因此唐代長安、洛陽以及其他重要都市都有大量商胡,呈現出國際都會的風貌。從9世紀末到11世紀,由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向東南沿海轉移,以及阿拉伯世界的興起,東西海上往來逐漸頻繁起來;同時,中國西北地區各民族政權的分裂、對立,使絲路上的安全難以保障,這就降低了這條陸上通道的重要性。在蒙元時期,由於蒙古的西征和對中亞、西亞廣大地區的直接統治,使東西驛路通暢,許多歐洲使者、教士和商人,都沿此路東來中國,絲路又繁榮一時。明朝建立後,採取閉關政策,雖然出嘉峪關經哈密去中亞的道路未斷,但陸上絲路作為中西交通路線已遠不如海路重要了。
走向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奠定於兩漢時期。大致東起漢長安,西行上隴坂,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先到樓蘭。樓蘭在古鹽澤(蒲昌海,今羅布泊西北部今羅布泊已近乾涸,古樓蘭遺址幾全為荒沙所湮沒)。漢代西域有南北兩道,樓蘭是兩道的分岔點。北道自此向西,沿孔雀河至渠犁(今新疆庫爾勒 、烏壘 、輪台,再西經龜茲(今新疆庫車)、姑墨(今新疆阿克蘇)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南道自鄯善的扜泥城,西南沿今車爾臣河,經且末、扜彌、於闐(今新疆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由於千餘年戈壁沙漠向南移徙,致使南道東段逐漸沙漠化,伊循、扜泥諸古城均為沙漠所湮,所以今日的南道東段已遠在古南道之南。永平十六年(公元73)漢明帝北攻匈奴取得伊吾廬(今新疆哈密)地,置宜禾都尉屯田,以阻截北匈奴之南侵西域。此後「新北道」,改由敦煌向北到伊吾,然後西經柳中、高昌壁、車師前部交河城(均在今吐魯番盆地)、越天山經焉耆至龜茲,再循漢北道西行抵疏勒。南北朝時期,南朝與西域的往來,主要是從益州(今四川成都)北上龍涸(今四川松潘),經青海湖旁吐谷渾都城,向西經柴達木盆地,北上敦煌,或更向西越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隋唐時期,又開辟了從瓜州北玉門關經伊州、北庭、輪台,越伊犁河至碎葉進入中亞的道路,即北新道。在上述絲路干線外,還有許多支路,而且隨著時代變遷,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各條路線在不同時期的重要性不同,而且不斷有新的道路開辟。一些學者更擴大了絲綢之路的概念,認為上述道路只是通過沙漠綠洲的道路,因稱之為綠洲道。又將通過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地區的道路稱為草原道,經中國南方海上西行的道路稱為「海上絲綢之路」或「南海道」等等。這些提法雖然對研究東西交通有意義,但已非原來意義上的絲路了。
絲綢之路上的古驛站遺址.唐代�盤陀遺址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歷史意義 絲綢之路不僅是東西商業貿易之路,而且是中國和亞歐各國間政治往來、文化交流的通道。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等藝術,天文、歷算、醫葯等科技知識,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等宗教,通過此路先後傳來中國,並在中國產生了很大影響。中國的紡織、造紙、印刷、火葯、指南針、制瓷等工藝技術,繪畫等藝術手法,儒家、道教思想,也通過此路傳向西方,產生了影響。絲綢之路是東西交往的友好象徵。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商隊圖,描繪了唐代中外商人在絲綢之路上的情景
❼ 關於酒泉的地理知識
酒泉市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爾金山、祁連山與馬鬃山(北山)之間。甘肅省名「肅」字由來地。東接張掖市和內蒙古自治區,南接青海省,西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接蒙古國。東西長約680公里,南北寬約550公里,總面積19.2萬平方公里,占甘肅省面積的42%,全市轄「一區兩市四縣」(肅州區,玉門市、敦煌市,金塔縣、瓜州縣、肅北縣和阿克塞縣),有漢、蒙、哈薩克、回等40多個民族,總人口110萬人
❽ 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繼承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自治縣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自治縣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活動,適用本條例。
法律、法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活動已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執行。第三條本條例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自治縣各民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
(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五)傳統體育和游藝;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中屬於文物的實物和場所,適用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第四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當尊重傳統,維護民族團結,注重真實性、完整性、傳承性和公益性;遵循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第五條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的領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將保護、保存經費列入自治縣財政預算。第六條自治縣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
自治縣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住房和城鄉建設、教育和科技、民族宗教、衛生和健康、市場監督管理等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會同自治縣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協助鄉鎮人民政府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第七條自治縣行政區域內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公民,都有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和義務。
自治縣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宣傳,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提高全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鼓勵、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志願者隊伍,引導公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宣傳。
鼓勵、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捐贈、資助、獎勵、提供商業保險、設立基金等形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合作和交流。第二章調查與名錄第八條自治縣人民政府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需要,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具體實施由自治縣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負責。自治縣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可以對其工作領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
自治縣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認定、記錄,建立檔案,健全調查信息共享機制。
自治縣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收集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代表性實物,整理調查工作中取得的資料,並妥善保存,防止損毀、流失。其他有關部門取得的實物圖片、資料復製件,應當匯交給文化行政部門。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依法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第九條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徵得被調查對象的同意,尊重其民族風俗、信仰和習慣,不得損害調查對象的合法權益,不得歪曲和濫用調查成果,不得非法佔有或者損毀實物和資料。第十條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中建立的檔案及相關資料庫,除依法應當保密的外,應向社會公開,便於公眾查閱。第十一條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列入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項目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
(二)具有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性、代表性;
(三)具有在一定群體或者地域范圍內世代傳承傳播的特點;
(四)具有地域或者民族特色,在自治縣行政區域內有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