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設置 > 網路議題設置能力不足

網路議題設置能力不足

發布時間:2022-09-12 06:06:33

『壹』 如何提高網路輿情的監控和應對能力

提高網路輿情的監控和應對能力的方法:建立健全應對網路輿情的工作制度和機制,提升網路輿情危機的化解能力等。

在論壇、博客、微博、新聞、報紙等非受控渠道是目前發表個人觀點的首要方法。關於公眾重視的事情很快就會構成網上言論,個別人在其中煽風點火,極易形成網路非理性心情的蔓延,進而發生嚴峻的不良影響,對相關部門形成巨大的言論壓力。關於這樣的言論性適當會集的地方,那麼就需要對其中的內容進行預警,輿情預警就是針對從互聯網得到輿情數據,經過輿情分類演算法對其內容進行分類處理,將分類的成果第一時間推送出來,到達預警的意圖,進而能最快得到最新社會輿情事情。

想要達到預警的意圖就得有一個信得過的平台,而新浪輿情通就符合條件。新浪輿情通是上海蜜度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政企輿情大數據服務平台。 新浪輿情通以中文互聯網大數據及新浪微博的官方數據為基礎,7*24小時不間斷採集新聞、報刊、政務、微博、公眾號、博客、論壇、視頻、網站、客戶端等全網11大信息來源,每天採集超過1.4億條數據。

『貳』 與傳統媒體比較,在網路傳播中進行議程設置有哪些不同

議程設置:議程設置是大眾傳播的重要社會功能和效果之一.是通過大眾媒介形成或影響輿論的理論假設.
70年代,美國傳播學者 麥康(McCombs,M)和肖(Shaw.D)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在公眾對社會公共事務中重要問題的認識和判斷與傳播媒介的報道活動之間,存在著一種高度對應德關系,即傳播媒介作為」大事」加以報道的問題.
同樣也作為大事反映在公眾的意識中;傳播媒介給予的強調越多,公眾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越高.根據這種高度對應的相關關系,麥庫姆斯和肖認為大眾傳播具有一種形成社會」議事日程」的功能,傳播媒介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公眾矚目的焦點和對社會環境的認知.後來也有一些研究對報紙,廣播電視媒介等不同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的特點進行了探討.
議程設置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斷.
特點:1)傳播效果分為認知、態度和行動三個層面,議程設置功能假說是這個過程的最初階段,即認知層面的階段.
2)議程設置功能考察的整體的大眾傳播具有較長時間跨度的一系列報道活動所產生的中長期的、綜合的、宏觀的社會效果.
3)議程設置功能暗示了傳播媒介是從事「環境再構成作業」的機構.
有關議程設置的直接表述最先見於1958年諾頓·朗(Norton Long)的一篇文章中:
在某種意義上說,報紙是設置地方性議題的源動力.在決定人們將會談論些什麼,以及多數人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是什麼這些問題上,它起著很大的作用.
「新聞時效性」是關乎媒體議程影響力的重要因素.而網路,的時效性,當屬現在最快.關乎媒體議程影響力的重要因素,網路是不可比擬的.
網路和議程設置理論出現的時間是接近的.議程設置理論是在傳統的大眾媒介的基礎上提出的,可以說這個理論的提出者沒有考慮到網路這個新一代媒體.所以議程設置理論在針對網路討論時是有所變化的.
並且根據,議程設置理論中的特點分析.議程設置功能考察的整體的大眾傳播具有較長時間跨度的一系列報道活動所產生的中長期的、綜合的、宏觀的社會效果.
顯然網路,是具有議程設置這個功能點的.
其次,在某種意義上說,報紙是設置地方性議題的源動力.在決定人們將會談論些什麼,以及多數人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
網路,雖然是現代化的一個虛擬平台,但是他也具備,設置議題的原動力.也再在決定人們將會談論些什麼,以及多數人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
然電視、廣播等的現場直播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和加強了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方式與功能,但由於出版製作的時間、空間限制,由於內容甄別和把關的需要,通常不可能做到新聞信息的實時傳播.
網路媒體完全可以做到實時更新、實時報道.也正是由於這個「時間差」的存在,使得網路媒體擺脫了只是轉載傳統大眾傳媒新聞內容的狀況.實時互動性這個特點,使得網路媒體得以通過對新聞事件的價值判斷、加工手法等對傳統平面傳媒的媒體議程設置產生實質性影響.
需要說明的是,在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實現形式中,現場直播也是廣播和電視能夠採用的手段,這一點也充分體現了傳統大眾媒體的快速實時性特點.但是,廣播電視的直播一般適用於偶然性和突發性的新聞事件,而現實生活中,實時性互動傳播在傳統電子媒體的日常新聞傳播過程中並不是報道的主要形式.
而從網路中,這樣一個新媒介,立即衍生出一個,多元互動性的影響 .
多元互動性是網路媒體區別於傳統媒體的另一個重要屬性.網路媒體的多元互動性可以幫助受眾形成公眾議程.網路媒體作為一個被多元要素影響的媒體,一部分傳播權力分散到廣大網民手中,傳統新聞發布的單向度信息傳播變成了互動性多向度信息傳播.傳統媒體不再是第一手的、或者唯一的新聞來源,多元化的傳播者、復合式的傳播形態、多樣的傳播渠道等因素,使得以網民為代表的公眾可以自行選擇、加工信息,並通過網路傳播形成網上輿情.一些重大事件,如SARS事件、農民工工資問題等,網上輿情對於媒體的議程設置起了很大作用,進而影響到政府議程.

『叄』 網路傳播中,議程設置是否有弱化

傳統傳播環境中,議程設置是傳播者的特權。網路環境中,議程設置的權利下放,所有能利用網路的力量都有可能設置議題。所以,如果說此環境中議程設置有弱化的話,也只是表現在傳統媒體方面。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肆』 如何提升地方政府網路輿情應對能力

想要提升政府網路輿情應對能力,樂思軟體認為需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1、建立和完善網路輿情管理工作體系。

要建立上下一致、內外協作的配合機制,切實形成整體聯動的工作格局。盡快出台有關網路輿情管理的規范性文件和政策,建立輿情監測制度,打造專門網路人才隊伍,切實了解和掌握網路輿情,對監測中發現的不穩定因素展開風險分析,做出預測報告,向上級機關和有關部門通報和發布預警信息。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路、報紙等各種傳統媒體以及博客、微博、移動新聞客戶端等新興媒體,實現網路輿情預警「一張網」全覆蓋,保障數據收集的及時性、准確性和有效性。要加快推進網路輿情應對協調聯動機制。積極探索形成信息通報機制、聯席會議機制、突發輿情直報機制、聯合辦公機制等協調機制,努力形成互聯網信息內容主管部門總體協調、實際工作部門主動應對、重點新聞網站發揮主渠道作用的網上輿情應對工作格局。主動提升、加強省級平台建設。為適應網路輿情應對工作的實際需要,要統籌安排,集中更新設備,實現功能升級,以領先的技術裝備不斷提升網路輿情監測預警能力。同時,要拓展升級互聯網信息內容綜合管理平台的功能和用途,積極推動建立覆蓋各省、市、縣的網路輿情監測系統,努力形成涉網部門全天候、一體化、立體式的工作態勢。

2、著力提升專業隊伍實戰應對能力。

要加強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把有效應對網路輿情列入各級機關輪訓課程,對各級領導幹部進行系統化培訓,提升其網路執政能力,使其在實際工作中避免「瞞、拖、拒、刪」等消極處置手段,積極推行主動、公開和溝通等手段,通過實際工作減少和壓縮網路炒作空間。繼續強化專業隊伍建設,逐步建立網路新聞發言人制度,加強網路發言人隊伍建設,讓主流、權威、可信、具有親和力的聲音佔領輿論高地。可以邀請一批在各行業有建樹、有一定社會影響力和一定威望的專家學者在媒體上發聲,使宣傳能夠有效覆蓋不同年齡、不同行業及不同社會階層的群體。要強化應急處置演練。面對當前網路管理相對混亂的實際局面,可不定期開展網路輿情應對模擬實戰演練,組織輿情應急機構人員開展突發網路輿情應急演練和處置技能大比武,在實戰練兵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改進工作,並在此基礎上定期召開突發網路輿情典型案例交流會,不斷提升網路輿情管理業務能力。

3、及時主動回應網民的不同聲音。

網路媒體所具有的雙向互動性和言論隨意性等特點,導致網民容易產生非理性情緒,而這種情緒一旦擴展,將會給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帶來困擾。面對輿論熱點問題,一味迴避不但不能解決,反而容易激化矛盾,因此,只有直面輿情風暴,快速作出回應,將真相公之於眾,才能有效化解負面輿情。各級領導要把及時回應網民意見、及時說明事實真相、及時解決實際問題,作為網路輿情應對的重中之重。要通過制定並完善相關制度,強化對涉輿情部門的協調督導力度,設置專人進行輿情監督,定時梳理網路輿情,並提交相關單位限時辦理、及時回復。確有問題的要明確限期整改並跟蹤落實,屬於溝通協調不暢造成誤解的,應要求相關行業或部門按政策規定進行解釋答復。對於已經發生的網路輿情事件,要以積極、公平、公正的態度,第一時間回應網民關切,嚴肅處理相關責任人,通過傳播理性觀點防止事態擴大。

4、健全網路輿情應急機制,完善應急工作體系。

應完善指揮協調工作體系,在網路輿情熱點發酵後,立即安排人員密切跟蹤網路言論,及時在相關論壇、貼吧發布事件進展情況。要完善網路輿情深度分析研判工作體系,對網路輿情進行分類、分級和定位,實施全方位動態監控,及早發現傾向性、苗頭性問題,開展專題性、綜合性分析,研判輿情走向、發展趨勢和網民關注點、關注熱度。制定不同層級和部門的專項應急預案。在現有應急預案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各組織及單位,根據本地區、本部門工作實際和各階段工作重點,分析梳理有可能成為網路輿論熱點、敏感話題的信息,有針對性地制定操作性和針對性強的專項應急預案,增強預防和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實行風險分析評估制度。各部門在調整政策、研究部署重大工作時,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要以提前介入為原則,事先對工作開展進行穩定風險評估,凡是經評估認為方案有漏洞的,按要求及時修改完善。

在網路時代,只有切實完善相關制度,加強網路輿情管理,拓寬監督渠道,加大信息透明度,才能進一步推動網路管理常態化、規范化,才能更好避免網民因偏聽偏信產生的誤會和不滿情緒,減少負面輿論,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社會凝聚力。

『伍』 請問在新媒體背景下議程設置的表現是什麼是不是那些新聞網站的標題或者是論壇的標題以及微博的熱點話題

議程設置最早見於美國傳播學家麥庫姆斯和肖的論文《大眾傳媒的議程設置功能》中,他們認為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程度的判斷。隨著新興媒體平台的不斷出現,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發布議題的主體,這導致傳統的以大眾傳媒為主體的議程設置發生了重組性的改變。接下來將以熱搜排行榜為例論述新媒體時代下議程設置的改變。

一.議程設置主體的泛化

在傳統媒體時代,議程設置的傳播主體是大眾傳媒,是「傳媒精英」,他們通過設置議題來影響受眾,受眾往往處於被動接受狀態,不能自由選擇議題,也不能自己設置議題。但是在現在的新媒體時代,賦予了每個人公開發表自己言論,評論他人言論的機會,在這個話語平機,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議程設置的主體。例如,網紅papi醬就是通過在微博發布視頻而走紅的,她的視頻就可以看做是設置的議題。

二.議程設置內容的泛娛樂化

在傳統媒體時代,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代表的是黨、政府、人民的利益,發布的也是與之有關的議題。但是在新媒體時代,議程設置內容的出現了泛娛樂化。花邊新聞、八卦新聞經常霸佔微博熱搜排行榜前幾名,鹿晗等流量明星出現在飛機場之類的消息動輒成為榜首,而一些真正利於人民的問題熱度卻遠不如此。

三.議程設置渠道的多元化

在傳統媒體時代,大眾傳媒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對公眾進行議程設置,渠道種類少,傳播范圍也比較小。在新媒體時代,由於各種各樣新媒介新技術的普及,議程設置的渠道和方式變得多元化。微博熱搜排行榜就是一種議程設置的渠道,排名靠前的議題更容易影響更多受眾,因此出現了很多明星或企業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買熱搜」的情況

四.用戶屬性的多樣化

在傳統媒體時代,由於傳播技術的不發達,傳播的信息能保存的時間不夠長,傳播的距離也不夠遠。然而在新媒體時代各種媒介以及互聯網的普及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信息傳播的及時性也有很大的提高,使越來越多的受眾可以接受到傳播內容,參與到其中。之前的滴滴事件,各行各業的人都發聲了,這是傳統的議程設置達不到的效果。

五.影響效果的不確定性

在傳統媒體時代,大眾傳媒對議題具有主導作用,議題的選擇、傳播等環節都是按照傳播主體的意願進行的。而在新媒體時代,傳播渠道、傳播人群、傳播主體都變得多樣化,大眾傳媒無法控制議題所產生的影響。不確定性體現在受眾擁有了輿論監督的權利,可以隨意發表自己的觀點,不同的人對事件的不同解讀都可能影響到其他人對該事件的看法,之前對於王鳳雅事件的錯誤解讀就他們一家形成了傷害。

『陸』 如何完善網路輿情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

如何完善網路輿情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
1.主動及時客觀報道突發事件的真相,贏得輿論引導主動權。
近年來我們遇到的大量事件說明,當重大突發性事件發生時,主流媒體在政府和宣傳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在第一時間及時、准確地進行報道,就有可能抑制謠言傳播的空間,維護社會穩定和人心安定,在第一時間掌握話語權,排解萌芽中的非理性輿論壓力。在互聯網時代,人們通過互聯網、手機簡訊等渠道,獲取信息快捷便利,一有重大事件發生,消息會不脛而走,短期內就會對大眾心理產生強大沖擊。通過大家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系統輿論監督平台,可以幫助主流媒體在履行相關的審稿程序後,在事件一發生就占據輿論的先機,主動、及時地公開報道,以樹立本媒體的公信力,贏得受眾的信任。
2.報網融合,優勢互補,形成正確引導輿論走向的合力。
過去電視比報紙快,現在網路比電視快,將來手機比網路快。傳播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輿論引導的效果。面對輿論傳播中的這種新情況,作為平面媒體的黨報,該怎樣在競爭和競合中,努力發揮自己的傳統優勢,同時藉助其他媒體的速度優勢,提高輿論引導的有效性?實踐表明,報網融合,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傳統媒體與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之間,只有實現優勢互補、彼此融合、形成合力,才能更為主動。
不久前,有家大型商場為了搞店慶促銷活動,貼出告示:開張當天排隊進店的前100名顧客,每人可領到一定數額的免費購物券。第二天一早,前來店門口排隊的達數千人,有的凌晨就來了。購物券發完後,沒有領到的人心中不滿,往前亂沖,現場秩序混亂,店門的玻璃被擠破。這起突發性事件由於發生在市中心,很快有人通過手機、網路快速傳播,質疑「商場在商業炒作,吹泡泡」,「購物券早就分給了關系戶」,等等,一時傳言四起,引發了網路和現實的雙重關注。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媒體在第一時間迅速通過網路版將最新了解到的情況告訴網民,既報道了商場分發購物券的活動是公正的,同時又指出現場管理、秩序維護做得不夠,估計不足。面對網路上對這種促銷手段的質疑,我們還主動設置議題,在網路論壇中就「商場該如何促銷讓利顧客」為主題,展開網上討論,力求把媒體輿論和民間輿論最大限度重疊,以群眾需求點、關注點為助推,對事件進行多方位、多層次的深入探討,整合網友議論,努力發掘這起事件中值得引發人們進行有意義的深度思考的內容,正確引導輿論走向。
事實證明,在突發事件發生時,社會最需要的是傳媒的准確、及時傳播,以及態度鮮明、立場明確、導向清晰的評論。現在,我們地方黨報大都同時辦有網站,要搶占第一時間發出第一個聲音,首先可以通過網路發布消息,以及時滿足受眾的需求,將受眾的注意力盡可能多地吸引到本媒體中。通過報網聯動,將網路上發布的消息與報紙的進一步報道加以整合,使報道更深入地走進受眾,擴大黨報的輿論影響力。
3.堅持以人為本,以降低突發事件的危害性為准則,承擔起主流媒體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
突發性事件,國際上稱為「危機事件」,一般由地震、礦難、空難、火災、交通事故、恐怖襲擊等自然災害及人為事故或價值觀念、利益的沖突而引發,具有很強的「眼球吸引力」。它的震撼性、負面性和未來走向的不可預料性,直接牽動著受眾的閱讀期待。中國的發展,離不開穩定與和諧。對於突發事件的報道,黨報不能隨波逐流,不能搞西方新聞教科書中的「壞新聞就是好新聞」那一套,而必須站在黨和政府的立場上,以大局為重,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重,精心部署,精心引導。其中,必須以降低事件對於公眾的危害性影響為第一準則,以提振信心、凝聚人心、扶正祛邪、維護穩定為己任。特別是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時,黨和政府要實現的目標是最大程度地降低災害帶來的破壞沖擊和負面影響,地方黨報必須毫不猶豫地與黨和政府站在一起,全面承擔起主流媒體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
受突發性事件的影響,人們在初期會產生疑惑、緊張、不安的情緒,這是正常的。對這種情緒的引導,重點在做好對人的報道。同處於災害中的人的表現與理念,會對其他人產生無形的影響。在2008年初那場嚴重雨雪冰凍災害中,金華日報、晚報一改以往災害報道的傳統方式,既及時報道災情、提供各類相關信息,又注意把報道重點放在捕捉以人為焦點的新聞上,關注人的命運、人的情感,展現向上的、積極的人生態度,使報道更有魂魄和厚度,更有親和力和影響力。這是媒體對災難關注角度的調整,也是對報道內容新聞價值的重新定位,更是主流媒體在提升輿論引導能力上的新探索。回鄉民工、解放軍、社區志願者、電力工人、執勤交警……這些普通人與雨雪冰凍災害抗爭的故事,通過記者筆尖娓娓道來,他們奮力抗災的精神讓讀者感動,他們信任黨和政府的態度讓讀者受到感染,他們鎮靜、樂觀的情緒也使讀者有所感悟,消減人們不安的情緒,從而產生積極的作用。
4.周密部署,主動出擊,提高對突發事件的前瞻性、預判力。
主流媒體能否在突發事件中迅速到位、主動出擊,以嫻熟的專業技巧和現代傳播理念,藉助各方優勢和資源,及時、准確、全面地進行報道、評論、互動,關繫到是否能掌握話語權的問題。因此,作為地方主流媒體的排頭兵,黨報應對突發事件,必須周密部署,主動出擊,對突發事件要有前瞻性、預判力,從「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關注重點」的高度出發,主動搶占輿論高地,運用好傳播規律,把堅持正面宣傳與疏導公眾情緒結合起來,發揮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
在重大事件面前,輿論引導必須聞風而動,全力提速,這是最有效的方式和路徑。作為黨報,既要第一時間出擊,第一現場采訪,也要認真分析研究,精心組織策劃,提高前瞻性,增強預判力,挖掘出內在的新聞價值。
2007年11月底,解放軍駐浙江金華某部副連職機要參謀孟祥斌從10米高的橋上跳入婺江,勇救跳江輕生女青年,自己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一個人感動了一座城。數萬金華市民先後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孟祥斌。《金華日報》立刻判斷出這個突發性事件不是一般的社會新聞,而是可以做大做強的一個系列典型報道。從事發的第二天到隨後的一個多月里,《金華日報》及所屬子報經過周密部署,跟蹤報道,發稿超過一百篇。在這一系列報道中,記者始終堅持到現場去近距離地觀察,忠實地記錄,真實地呈現;充分發揮文字的優勢和圖像的魅力,高揚主流價值觀道德觀的旗幟,追求新聞輿論場與群眾口頭輿論場高度重合;精兵組成突擊隊,多媒體形成大合唱,實現先進典型報道的最大最佳的社會效果。金華日報社的這組系列報道得到了專家和群眾的一致好評,在浙江新聞獎評選中獲得5個一等獎。
5.加強對突發事件的動態引導,提高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突發事件發生後,就會引起社會公眾對事件發生的起因、過程、危害等十分關心,同時對調查過程、善後工作以及處理結果也密切關注。因此,要做好突發公共事件核心議題、次生議題的分級動態引導,根據各個階段輿論發展動態,針對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熱點議題,提高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做好這些,我們主流媒體必須做到三點。首先是直面熱點。主流媒體如果繞開社會熱點,就等於把公共輿論場的控制權拱手讓給了網路流言。因此,我們主流媒體必須圍繞突發性事件的社會熱點和網民關注的問題做新聞,讓民眾的訴求不斷得到釋放,也使媒體自身的信息與觀點富有社會價值。通過對熱點問題的深入調查采訪,推進民主問題的解決,就是幫助黨委政府樹立良好形象。即使在平時,主流媒體也必須高度關注網路上的信息、事件與言論,主動出擊,還原事實,解讀熱點,以正視聽。通過直面熱點,樹立黨報可信、可親的良好形象,也是做到輿論引導針對性和有效性的前提。其次是解剖難點。其實,政府工作的難題往往就是百姓關注的焦點。突發事件難在及時公布真相。針對不實傳言,媒體應該與權威部門一起及時開展調查,澄清事實,從而遏制謠言傳播擴散 。杭州「5·7」飆車事件中,關於肇事者的家庭背景傳言四起,地方黨報選派得力記者,通過調查走訪,用事實攻破了肇事者身家如何顯赫的謠言,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矛盾,改善了事故處理工作的輿論環境。第三是亮出觀點。突發事件發生後,在互聯網的海量信息面前,我們黨報作為主流媒體要站在更高層次來觀察、整理信息,及時發表評論亮明觀點,贏得輿論引導主動權。這種以事說理、以事論理的評論方式,正是黨報應對和引導突發事件的優勢所在。

『柒』 關於「議程設置功能」理論的小問題

經典新聞傳播理論對推動人類傳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在新的傳播環境下,新聞傳播理論受到了挑戰。網路媒體的普及使傳播環境發生了裂變,一些適用於傳統媒體的理論在網路時代依然適用,但是也有不少理論不能適應新的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議程設置理論是傳播學效果研究的經典理論,本文探討議程設置理論在新的媒體環境下的變化。議程設置理論概述議程設置理論的基本思想最初來自於美國新聞工作者沃特·李普曼。早在20世紀20年代,李普曼就提出,大眾傳媒的報道活動是一種營造「擬態環境」的活動。「擬態環境」是指存在於我們頭腦中的關於世界的看法,與現實相比,這種看法總是不完整的,並且通常是不準確的。①這種「擬態環境」是由媒體設置而形成的。他認為,我們的行為是對這個「擬態環境」的反應,而並非對真實環境的反應,我們只能看見媒體所反映的現實,這成為議程設置理論的思想發端。1972年和1976年,美國傳播學者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在總統競選研究中,通過定量研究證實了這一理論假說,他們的研究標志著議程設置理論的誕生,為傳播效果研究開辟了新的視野。隨後,有眾多傳播學者對此作了進一步研究,使這一理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我國學者郭慶光在其《傳播學教程》中對議程設置理論這樣表述: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播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②如今,在網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麥克盧漢所預言的「地球村」時代已經到來。網路中多元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權的泛化,使受眾的自主性和互動性大大增強,使傳統媒體中議程設置理論的基礎被打破,新的傳播模式中議程設置理論發生了改變。新的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的變化隨著實證研究和理論探討的,「議程設置功能」的有關概念也不斷趨於細致化和明確化。議程設置理論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這是廣受關注的話題。在新的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主要在以下幾方面發生了變化或得到了修正。1.受眾的地位改變,議題設置主體發生變化傳統傳播過程中的受眾總是被動地接收媒體提供的新聞信息,無法同媒體進行平等的交流與對話,他們只能在媒體為之設置的議題中挑選和接收信息。而在新媒體時代,網路傳播釋放了受眾參與信息傳播的主動性,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需要來挑選新聞信息,或發表自己的看法。互聯網因其網路分布式傳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體的控制權,能實現傳者與受者的互動雙向交流,公眾和媒體成為議程設置的共同主體。新媒體時代,議程設置主體也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首先,議程設置主體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其次,議程設置主體地位具有平等性,不同的議程設置主體間呈現互動交叉性。③這就是新聞傳播領域出現的「二重議程設置」現象,即在傳統的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之外又出現了「網民議程設置」,使原先「沉默的大多數」不僅不再沉默,而且積極參與到社會議題的討論中來。2.公眾的自我議程設置出現,個人議題更易轉化為公共議題在新媒體時代,公眾議題是自我形成,而不是設置形成的。公眾議題形成的過程或方式也變得很簡單,那就是「互動」,公眾在互動中選擇哪些事情或議題是重要的。網路時代公眾自我議程設置功能的實現,是對「議程設置」理論內涵的補充和延伸。如果公眾自我設置議程引發社會普遍關注,那麼這一議程就會進入傳統媒體的議程范圍,在網路傳播中,某一網民自我設置議程如果能很快引起大量網民關注,也就會很快引起傳統媒體的關注。④傳統媒體關注後又會很快轉化為公共議題。總之,個人議題更加容易轉化為公共議題,網民成為許多議題的第一設置者,經過網民的激烈討論互動以及各大媒體的轉載和重新設計,最後上升為人人皆知的熱門議題。3.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弱化,網路媒體增強了議程設置的時效性網路媒體改變了網民的思維方式、信息接收方式,實現了從下向上的傳播,不僅可以放大一些重要新聞的影響力,也會弱化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有些議題可能是傳統媒體比較關注的問題,但如果網路媒體不予重視,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影響力就會弱化。另一方面,網路媒體增強了議程設置的時效性。根據心理學中的「首因效應」,人們在接受外部信息時往往更相信第一次看到、聽到的情況。網路媒體的快捷性等優勢,使它可以在突發事件發生時隨時隨地發布消息。比如,在溫州動車事故等突發事件發生後,微博等自媒體就同步直播事件的進展,在第一時間為公眾設置議題。因此,新聞時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媒體對公眾議程的設置能力。4.媒體間的議程設置進一步發展議程設置不僅存在於媒體與公眾、媒體與政府之間,同時,不同的媒體之間也存在著議程設置。在網路媒體出現以前,傳統媒體一直是公共議題的設置者,並且引導著公共輿論。然而,由於互聯網的低門檻、信息發布的自主性和互動性強等特點,每一位網民都可以成為議程設置者。一旦網民設置的議題被廣泛關注和討論,該議題的重要性和顯著性就會大大提升,很快傳統媒體就會將這一網路議題引用過來,進行深入討論。凡是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重大議題,都存在著傳統媒體和網路媒體積極互動的現象。比如在2012年的寧波PX事件中,由於網民對這一問題的爭議以及意見領袖在微博上的助力,使該議題在網路上被迅速擴散和傳播,隨後傳統媒體相繼跟進報道,最終促成了事件的解決。另一方面,一些強勢媒體的報道也會對一些小媒體的報道產生影響,比如人民日報及中央電視台側重於報道哪些方面的新聞,各省、市媒體就會以此為導向來組織相關新聞報道。結語互聯網的出現對傳統媒體產生了強有力的沖擊和影響,也因此為議程設置理論研究提供了新視角。新媒體的出現也促使傳統的議程設置理論發生了變化。大眾媒體議程設置的功能沒有終結,但的確在弱化,而社會生活並未因此就失去了議程的設置,各種議題仍然在公眾中不斷地傳播著。正如麥庫姆斯所言:「不可否認,網際網路的確會帶來新聞媒介議程設置效果上的一些變化,但在目前看來,這些變化僅僅是某種程度上的變化,細節上的變化,而不是議程設置本質上的變化。」⑤注釋:①【美】麥庫姆斯著,郭鎮之徐培喜譯:《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24頁②劉德傑:《網路傳播中的「議程設置」探析》,《新聞窗》,2009年第4期,第88頁③徐春霞:《新媒體時代的議程設置「主體」分析》,《新聞窗》,2009年第6期,第77頁④谷頻:《網路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軍事記者》,2004年第11期,第48頁⑤董文娜:《網路時代議程設置理論的新變化》,《青年記者》,2010年2月下,第37頁

『捌』 如何改善網路民意對政府制定政策的影響

一、網路民意給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積極影響
當今互聯網逐步作為採集民情的一種途徑。希瑟·薩維尼曾說過,互聯網是信息傳播的一種途徑,同樣更是民主進程改革的有利武器。公眾通過互聯網發達民意的辦法逐漸成為趨勢,這種形式可以摒棄現實中存在的階層觀念,使人們在虛擬的互聯網世界中不分年齡、不分階層,暢所欲言,這樣更加有益於公眾參與公共決策。同時,公眾輿論可以為政策決議提供參考,有助於政府的制定和實施。
互聯網民眾輿論是社會輿論的一種形式,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公民可以通過互聯網實時快速的對政治活動、公共事件進行關注和討論,因此互聯網民意在當今社會對各種政治社會問題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對政府決策起著積極的作用。具體作用可分為如下幾點:
(1)分放決策權,保證公共決策公正
「重大的事情必須讓廣大人民群眾知道,重大的問題必須經過廣大人民群眾的討論」。政府擬定政策時,為了保證公共決策的公正性,可適當將決策權力轉交給民眾,通過媒體途徑,根據民眾輿論導向來確定決策是否滿足民眾需求。
(2)富集多種民意信息,改善公共危機
公共危機指的是一些突發的危機性事件,通常相對而言比較大的公共危機不僅具有緊急性,同時還有信息不完整、不一致、非正規化傳遞等多種特性。這些特性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信息的完整採集和規律性獲取在應對公共危機時都是相當困難的。因此,所謂的小道消息則屢屢皆是,這樣就會形成很多不真實的傳言和報道。而互聯網則可以作用民意採集的平台,同時通過該平台提供實時的公共危機的詳細信息也有利於民心的穩定,而且也可以很好的遏制謠言的傳播。
(3)提高平等觀念,完善公共事務督促體制
互聯網為民眾提供了一個虛擬的空間,在這個空間中人們沒有年齡之分,沒有貴賤之分,沒有等級之分,這種輕松自由的氛圍為每一個人都提供了平等自由的發言機會。同時,互聯網縮小了地域性,不同區域的人都可以進行實時的互動,互聯網的這些特性使得公眾可以實時便捷的監督公共事務的發展趨勢,同時每個人都能平等的參與到政策決議中。
(4)心聲多元化傳遞,保障不同階層的利益
民意是以「立國、治國」為根本,促進可持續化發展的有力能量。同時,民意是整個歷史發展長河中民眾發揮主導作用的凝聚體現,表達了民眾維護自身權利的根本訴求。民意表現出的多元化特性是不同民意的體現形式,也是各階級不同需求的體現形式。
(5)共享決策信息,促進議程進度
社會公共問題曾十分嚴重的被政府所壟斷,公眾不具備參與公共政策決議的權利,而且所謂社會公共問題的確定也只有政府能夠決定。而互聯網的開發性實現了信息的共享,公民可以通過互聯網平台自由平等的發表言論,同時,公民通過各種互聯網技術可以實現人們之間對於公共事務的交流,這種開放性的互動式平台打破了政府對於社會公共問題決議的壟斷性,公民的參與不僅可以優化政策議題,同時還可以促進公共政策的議程進度。
(6)開展公共領域開發,完善政治環境
互聯網不僅為人們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捷,同時,也對當前的政治環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實現民主政治提供了新的便捷途徑。
、二網路民意給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消極影響
所有事均存在多面性。因為互聯網本身具有匿名性、無障礙性以及虛擬性之類的缺點,網路民意一方面展現出正面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部分消極作用。
首先,網路民意存在關於代表性的問題。網路民意最顯著的特點是,它所具有的表徵特徵不能涵蓋方方面面。因為現實中科技、經濟這些制約因素的存在,讓網路民意發聲代表人群產生分布不均衡的現象。就年齡層面看,到2014年6月為止,20至29歲區間內人群為發聲總體的最大組成部分,占總體30.7%。而50歲以上人群僅有5.3%。以上數據表明上網民眾主體年齡分布具有嚴重的不均衡現象。而就分布區域來說,上網民眾主體的區域性結構也發生較為明顯的失衡,上網民眾的主要分布情況與城市化和區域發展狀況存在較為明顯的關聯,城鄉及東西部之間的分布狀況不同。「利益的權威性分配」的目標對象是全體人民群眾,就普遍層面來說,其包括所有公民的權益,可是就以上數字來看,上網主體民眾分布的失衡並不能適應目標對象廣泛性的需求,所以網路民意並不具有普適性,它與實際民意間有一定的差異。
其次,在互聯網中,信息的真實性難以確定,匿名性質一方面為網民提供言論上自由,另一方面也使互聯網成為謠言滋生的平台。互聯網之所以成為謠言蔓延擴散的主要陣地,是因為在互聯網中,信息的擴散是及其自由的,缺少障礙的存在,同時信息源和資源的出口具有多樣性。曾經有人表示,互聯網中,網路病毒之外,最恐怖的武器正是謠言的流傳擴散。民眾在面對數量龐大、優劣不一的新聞及資源時,如果沒有變成真假方法,在海量的信息中,常常變得茫然無錯,這也進一步導致他們的分辨能力易被過強的感性思維或具有教唆煽動性的話語所影響,一時的沖動和感性情緒會取代正確的邏輯判斷,從而使真正的民意被「偽民意」所取代,如果這一點被心懷不軌真者加以利用,會嚴重威脅的社會的正常秩序,影響我國良好的發展勢頭。此外,在互聯網文化中,缺少依據、不管真實狀況的滿嘴亂言、胡說八道也是屢見不鮮。曲解自身所聽所看之言,扭曲事實之事也常有發生。作為網民,需要從實際出發,以事實為依據,出言有據,說自己說的話負責。可是一大部分網友缺乏這種認識和概念,僅憑自己的主觀想法肆意亂說,巧言胡語,更有甚者,不了解事實狀況就確信地傳播著他們堅定為「事實」的謠言。而對自身話語會產成何種社會反映以及後果完全不顧。即使被實際情況證明所說言論是錯誤的,仍然毫無悔改之意,更不用說去自我檢討,認識和改正自身錯誤。一些掩藏真實情況的的政治言論,乃至那些居心叵測的對政府、對黨、對國家誣陷、謾罵的話語,如果通過互聯網被大范圍擴散,會讓謠言四起,迷惑群眾的認識,影響公共輿論傾向。倘若在這個時候官方仍然不去對事實作出解釋,而任謠言肆虐,這種置之不理的態度會造謠言影響政府公信力,造成人民群眾的恐慌心理,打破社會的各個方面穩定發展的環境。
釋放各種不良情緒的情況。另一個層面是一些學者發現互聯網具有很多不同的搜索工具,一些個性化的設置讓互聯網一方面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因為一些技術,如屏蔽技術的使用導致人們之間交流有被隔絕的風險。此外,我國現有的互聯網文化依舊缺乏積極向上的環境,互聯網中存在很多低俗文化。互聯網給予了廣大人民群眾極大的自由發表自身言論,可是須多人依舊不會使用這種權利。一方面網路民意對言論自由具有顯著的良好影響,另一方面它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了民眾思維的不理性,使整體民意在表述過程中更加不理性,最明顯的是顯示出民眾缺乏理性的感性思維。倘若對民眾的表述空間不加以制約,極易導致很多盲目性的活動和行動,如抗議等。互聯網文化的不和諧,最明顯地反映在互聯網的語言暴力。很多話語以監督為名,對反對自己觀念的人斥責辱罵,不容不同意見,乃至惡言相譏,常常用傻子相諷,或用窮矮搓相擊。諷刺辱罵等等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
通過對於以上網路民意的不良作用的討論,能夠發現其對公共政策也存在很大的負面作用。因為上網民眾主體分布的不均衡,使民意無法真正的作為人民群眾的心中所想。並且如果被小部分居心叵測者加以利用,會導致互聯網上不了解事實真相的人被大肆煽動蠱惑,這樣的民意也不是人民群眾的真實想法,而僅僅是為小部分人的利益服務。並且在數字化世界中,信息數量太過龐大,政府能否在確保不重復的情況下從大量數據信息中得到有效的信息,得到不同民意的分布,並且為大部分人的權益服務,都有待進一步探索以排除干擾。
網路民意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的影響
具體到涉及大眾利益的法律制定中,一定要關注如何讓網路民意發揮作用從而實現其進入到決策層面,此外還要認識到它在制定這些條款之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地位。那麼,它在實現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以下問題:
相關法律內容進入到決策層面時應當注意到社會大眾的意願以及在這方面的社會效應; 在設計的過程中倡導一點,即應當及時地同社會大眾溝通,如開設聽證會等。 網路民意在這些方面所呈現出來的巨大推動力主要表現為:
(1).網路民意有利於公共政策制定民主化
這是能夠有效地體現大眾意願的行政方式之一,同時也是當前行政部門出台法律條款的一大基礎。這就意味著行政部門必須要將社會各界的意願充分調動起來,並且在出台過程之中協調民眾的想法和要求。因為這些條款的設定是基於社會人士之平等地位而建立的,並藉助交流、互動、商定等方式得以實現的。畢竟,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因此每個人的意願都具有各種差異性,那麼,能否將這些差異協調好從而傳達出群眾的想法是一大難題。在這樣的背景下,行政部門必然要藉助多與民眾交流、多同社會各界建立友好關系,從而促進不同獨立群體能夠有效地為相關規章制度的出台貢獻力量。
(2).網路民意有利於公共政策制定科學化
相關規章制度設計倡導的是進一步實現政策更大化地反映民意。同平面媒體相比,藉助網路平台開展的媒介活動就在數據傳播、速度化、受眾多等方面具有優勢。互聯網上體現出來的民眾意願可以更好地為行政部門建言獻策,並且在海量信息中獲得最有利於大眾共同權益的方法,從而更好地確保了相關法律條款出台的有效性。所以,互聯網上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發揮了群眾的智慧,繼而更好地發展行政部門規劃設計的水平。
(3). 民意表達有利於公共政策制定更加完善
政府部門設定的法律條款規定能不能取得良好的社會影響力,這一評判標準是民眾的反映。新型的公民藉助網路表達自己的訴求,不但說明群眾是其主體構成,也說明群眾是社會活動參與的主體。因此,在相關規章制度的實踐過程中,這一類人群完全能夠將直觀的體會藉助互聯網進行傳播。而且,眾多的行政部門也開始藉助互聯網這一平台來加強同民眾的溝通。基於互聯網為平台的這種對話使得行政部門直接同群眾交流,從而更加直觀地了解了民眾的要求,而這也成為判斷相關規章制度實施好壞的重要標准。如:早在2007年,兩會通過媒介開通的反饋方式,其實就是集中化的一種體現。

『玖』 阿卡普爾科模型

哈貝馬斯將大眾傳媒的出現視為資產階級公共領域形成和瓦解的線索之一。在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發生時,「信息的交流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商品交換的要求,信息本身成為了商品。……一部分現成的信息材料被定期翻印,匿名發表——這樣,它們就獲得了公共性。」①「藉助於新聞媒體,政府當局已經把社會變成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公共事務。」②在公共領域政治功能轉型時「傳播機構最初的基礎被徹底顛覆了……由於商業化以及在經濟、技術和組織上的一體化,它們變成了社會權力的綜合體……公共傳媒的批判功能不斷受到侵害。」 ③即,傳媒公私性質的變化是公共領域轉型的線索。哈貝馬斯認為大眾傳播機構的出現,使得公共利益「實際上是一種精心策劃的公共輿論。」④在大眾傳播的時代,信息失去了公共性而成為大型社會機構的產品。大眾傳媒主導了輿論,公眾失去了批判的能力,淪為輿論的傀儡:公眾(Public)成了大眾�Mass、公眾傳媒成了大眾傳媒、公眾輿論成了大眾輿論。
大眾傳播理論中的議程設置理論⑤給出了哈貝馬斯意義上大眾輿論具體的注釋。具有個人傳媒特徵⑥的網路的出現,極大地擴展了個體自我傳播的時空界限和傳播對象的范圍,改變了個體與大眾媒體間「別回嘴」⑦單向的交流方式;網路中雙向的交流方式有助於恢復個體的批判性,為實現由「商談形成的公共輿論」對抗大眾輿論提供了可能。理論上,網路提供了個體與大眾之間(或者是個體交往和制度交往)平等對話的條件,可以被視為建設(重建)公共領域的曙光。本文,採用「阿卡普爾科模型」的第1、3種模式定性分析BBS上形成的議題,分析(1)、個體在網路上進行議程設置的能力,(2)、網路議題和大眾媒體議題之間的議程設置關系;從經驗上探討網路空間里,恢復真實交往、形成公共輿論的可能。進而,思考網路形成公共領域的潛力。
一、調查方法
1、模型選擇
「阿卡普爾科模型」第1種模式:一系列主要議題的新聞報道與集中的公眾議程的比較。第3種模式:調查在一段時期內媒介就某一單個議題的報道對公眾意見傾向的關系。⑧其中模式1,大眾媒體的議程排序參照李本乾、張國良的研究結果。⑨本文所稱的大眾媒體,相應指的也是主流媒體。
2、樣本選擇
研究選擇了某BBS上的議題作為研究對象,有以下兩個原因:(1)該BBS是以學生為主體,具有民間性質;群體的教育背景較好,其完全的自主性可以作為大眾媒體的空白對照;(2)該BBS是目前我國最優秀的校園BBS,在線人數最多,討論水平最高,討論尺度最為寬松。
(1)模式1的樣本來源:8月16日某BBS上某版(以社會熱點問題討論為主)內的全天225個議題(議題篩選見樣本處理)。8月23日某BBS上近期100個熱門議題(涵蓋該BBS中所有熱門議題)。
(2)模式3的樣本來源:以「金牌」為檢索詞,檢索某BBS上某某版內關於奧運金牌的議題得到23個議題,帖子數166個。
3、樣本處理
(1)模式1的樣本處理:由於是調查的目的是了解網路上日常議題和大眾媒體議題之間的相互關系;所以,刪除強制回帖的議題,刪除具有特殊時間段的議題如:奧運、抗日紀念日、亞洲杯、高校招生(但是保留由以上議題引發的討論性議題)的議題,以及版規討論、歷史常識介紹;合並了相同ID設置的重復議題。從當天301個議題中篩選出225個議題。按照李本乾、張國良的分類主題進行歸類統計。對一個提議中涉及到不同的主題或主題不明確的,則在每個相關主題相應都計入;如議題「如此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我看越少越好」涉及到社會和教育兩個主題,則在這兩個主題中議題數上各加1個。
8月23日某BBS上近期100個熱門議題,由於網路議題的特點,按照龔蕾的分類增加了:情感生活、休閑娛樂、日常生活等主題。⑩統計方法同上。
(2)模式3的樣本處理:按照帖子與主流媒體觀點相一致、沖突以及持中間立場進行分類。
4、分析方法
(1)本文中將BBS上樓主(第一個發貼的人)的帖子稱為議題,通過統計不同類型議題的數量,定性描述不同分類主題在BBS上議程排序。
(2)通過統計回帖的數量來確定:議題是否被重視、網民間交往是否形成了討論。
(3)因為考慮到瀏覽次數並不能反映作者和讀者間的互動,所以不考慮帖子被瀏覽的次數。但是,瀏覽數量可以作為熱門帖子的衡量標准。
二、結果及分析
1、模式1的統計結果及分析
表1以議題的數量來確定主題的排序,可以見,BBS的主題排序和大眾傳媒相比較,存在自身的主題排序,即獨立於大眾媒體的議程設置。
表2以熱門議題的來確定主題的排序,即,以回帖的數量和被瀏覽次數來確定主題的排序。和表1相比,可以見BBS上獨立於大眾媒體的議程設置更為明顯,休閑娛樂、情感生活是BBS上主要的議題。表2的數據也從龔蕾的研究中得到了驗證。紒紜矠
以上兩個結果似乎反映了BBS上存在著獨立的議程設置。但李本乾、張國良的研究結果�9�表明,大眾的具體議題存在著許多前置因素,而沒有表現出直接出的議程設置效果。BBS上議題的前置因素可能由於(1)以學生為主體,(2)網友獵奇和求異心理決定的:前一個因素決定了BBS上教育的議題和休閑娛樂、情感生活議題排序要高於大眾媒體的排序,而經濟類的議題排序較低。後一個因素則影響了貼子的人氣和議題的重復設置:熱門貼的其中一個評價標準是瀏覽該議題的人數決定的,一個新奇的標題往往有助於跳高議題的瀏覽量;對於自己熟悉的議題,發貼者往往更傾向於自己發貼而不願意跟貼。
另外,從本研究選擇的參照系來看,其主題排序來自《人民日報》、《解放日報》、《雲南日報》和《新民晚報》等綜合性的報紙,而沒有統計專業性報紙的議題。其次,該參照系沒有考慮被調查對象的身份因素和閱讀習慣等心理行為因素。
根據以上校正,只排序社會、政治、教育三個主題,則可以發現BBS上的主題排序與大眾傳媒的主題排序相關:都是社會、政治、教育。這個假設在對超過150個回帖的熱門議題的分析中(見表3),得到了間接的證明:大眾傳媒決定了BBS上議題的重要性(統計方法同上)。
從表3可以看出大眾主題在BBS上仍然佔有主導地位:盡管BBS上個體可以通過設置議題來引發討論,但是網友關注的更多是大眾主題,也就是,大眾媒體設置的議程。
2、模式3的統計結果及分析
8月16日起,某出現了直接以奧運金牌為標題議題《中國隊拿的金牌有什麼意思?》;20日版內轉載了一篇題為《警惕奧運金牌的陷阱》一文,將奧運金牌的討論推向了高潮;在24日以版內合集的形式出現以《奧運會金牌數量是跟國家實力和國運成正比》為題的文章,討論接近尾聲。該議題歷時9天,發表議題23個,回帖143個。與此相關議題延伸到對奧運精神的思考等問題,形成了版內討論的小高潮。同期主流媒體則未有相似的報道。但BBS上群體的立場卻和主流媒體對奧運金牌的報道立場基本是一致的。
雖然,版內出現了23個議題中,有15個與主流媒體的立場相沖突,但是從帖子總的數量分析BBS上網民的立場,可以發現網民的基本立場和主流媒體保持一致:肯定奧運金牌對於民族自豪感、象徵國運昌盛具有正面的意義。這部分帖子佔了43.4%。持中間立場的的帖子基本認同金牌的價值,但,要求在體育和其他社會問題、競技體育和大眾體育之間保持良好的平衡。這部分帖子佔了21.7%。也就是肯定的立場佔了近2/3強;並且,考慮到該版面討論的寬松程度。所以,可以認為在BBS上出現了大眾議程設置的現象。
三、討論
以上調查簡單勾勒了大眾媒體對網路議程設置的線索,對網路和大眾媒體之間的相互影響還有待於更深入的實證研究。然而,本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結論:網路解放了個體交往的時空邊界,為個體設置公共議題提供了可能;但是,個體在網路上進行議程設置的能力十分有限,網路中仍然存在大眾媒體的議程設置現象。
1、個體在BBS上設立的議題不是自覺地以普遍價值為目的,而是以宣洩情緒為目的。
「公眾輿論試圖為社會領域建立的法律除了普遍性和抽象性的形式標准外,還要求自身具有合理性這一客觀標准。」紒紝矠而BBS上的議題則多以宣洩情緒為目的。龔蕾的研究表明情感和休閑娛樂是BBS重要的議題,三個調查案例中這兩個主題佔了50%到70%不等紒紞矠,其比例與本項調查結果基本一致。藍勁松、詠鵬的研究也表明網民將BBS作為化解壓力的渠道。
涉及到社會熱點問題,將問題指向普遍合理性標准時,議題作者往往表現出極端立場和武斷的態度,而非以探討真理為目的。如有網友評價BBS上的討論「寫作文要在最後拔高一下,升華一下主題,和大道理聯系一下。……平凡事中上綱上線。丁點兒大的事要和民族命運、大學前途聯系在一起;一個特例可以推出社會的腐敗、學校的墮落。」 紒紟矠從表4也可以看到,對問題能持批判立場的帖子只佔了21.7%。非商談的交流方式,往往將議題限制在單純的「支持」和「反對」上。
2、個體可以在BBS上設立議題,但是展開討論的能力十分有限。
BBS上某個議題如果要形成議程設置,則必需具備一定的回帖數量和持續足夠長的保留時間,但網路行為的特徵限制了個體間展開討論,形成議程設置的可能性。
熱點議題持續的時間大體都在一周到半個月左右,而且,議題的交流缺乏連貫性。這些特點在本次調查以及陳彤旭、鄧理峰的研究中得到了體現紒紡矠。以某為例,8月16日,版內議題301個,回帖367個,平均每個議題只得到1.2個回復。從8月16日到22日,版內有議題2634個,回帖2149個,平均每個議題得到的回復不足1個。一周內被瀏覽超過100次,或回復超過10個的議題只有42個,只佔總議題的1.6%。再如本次調查的「奧運金牌」的議題持續了9天,而沒有進一步的討論。
造成BBS上議題回復少、持續時間短的現象,可能是由網民的行為習慣和BBS的管理方式決定的。網路上海量信息決定網民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認真閱讀每一個議題。以某為例,每天更新的議題數量約為300個。而且,一般發帖子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宣洩情緒紒紣矠,缺乏理性的思考。此外,BBS上保存議題的時間是有限制,議題的時效性顯著。還以某為例,可以瀏覽到一周之內的議題,可以檢索到10天內的議題。
3、BBS上設立的議題和制度的聯結能力有限。
存在著網路推進了民主化進程這樣的提法,而且,也可以舉出若干例子;但是,這種樂觀的情緒必須將網路和現實中制度的運作聯結在一起討論才更具說服力,需要分析案例因果流向的關系。
BBS是否具有聯結制度的能力,要從BBS與制度間關系來探討。對於BBS的作用典型的論述是這樣的:「在事態得到緩解,或情緒得到釋放後,BBS議題常常就發生衰變乃至終止,這表明BBS有類似社會安全閥的意義。」紒紤矠也就是說,制度將網路虛擬生活視為對現實生活的保護帶、緩沖帶,而不是將其視為個體和制度間對話的平台。對BBS這種定位限制了網路交往對制度交往的建設性輸出。
四、思考
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概念具有烏托邦的性質,以恢復人際交往為目的,向我們展示了「自由世界」的某些特徵:多元共處,非「策略」、非暴力等。所以,可以運用公共領域的概念分析社會子領域間的權力關系,「通過網路是否能夠實現公共領域」的立論顯然太強;而一些相對弱的立論如 「網路為民主化開辟了新的道路」等 「技術決定論」立場,則十分有吸引力。
然而,要理解網路在什麼樣的程度上成為人類解放的條件,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網路的技術內涵。技術解放了人類活動邊界;同時也孤立了個體、削弱了個體的話語能力。網路已經提供了一個個體與個體、個體與「大眾」間商談的平台,但是在這個平台上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商談。「只有當公眾輿論或多或少是經過討論,即根據重要信息、具有充分理由,以及是人的自發活動能夠由下層形成時,才是有價值的。」 紒紥矠
1、網路也是工具的,網路形成的社會是制度對個體生活的延伸而非個體生活對制度的超越。
網路和其他技術一樣是人類目的理性的體現,沒有先驗的價值取向。網路拓展了人類的交往的時空邊界,如BBS為每一個個體提供了面向群體進行自我傳播的條件。但是,相應制度如政府、大眾傳媒、商業組織等大型機構的網路化,改變了網路傳播的私人性質、賦予其越來越多的大眾傳播性質、實現了對個體更有效力的控制。個體在網路上相應的空間越來越狹小。不僅如此,網路的普及加劇了原本錯綜復雜的制度間競爭。「通過媒體與互聯網為其他國家設置議程,這已經成為國際政治中一種軟力量的入侵。」紒紦矠
此外,網路社會的出現並不會改善社會階層間的對抗,而是改變社會分層的狀況、擴大了「知溝」效應。「未來社會將出現兩大互相對抗的新的階級或階層,即掌握和控制信息的群體�knows和不佔有信息的群體�knows-nots,前者是網路中的技術強者而後者為弱者。」紓紛矠技術掌握者制定規范、單向地和具有同樣技術水平的網路使用者進行約定,只是象徵性地照顧技術上的弱者。
2、網路形成的是一個自覺的虛擬空間,而構築現實空間的元素則具有神秘性,不可反思。
個體參與了網路中虛擬空間的建構,能自覺地意識到:網路的交往的虛擬性質。相應,也能夠自覺地限制著虛擬生活的范圍。而構建現實空間的元素大大超出了個體參與的能力而具有神秘性,強迫個體接受既定的「真實」,限制了個體的反思活動:制度生活的真實性遠遠高於網路生活。
以BBS中的交往為例,表現為個體自覺地意識到了網路主體和網路行為的虛擬性。藍勁松、詠鵬的研究表明紓紜矠擁有兩個以上ID的網民佔90%以上,網民會根據不同的需要使用不同的ID。該調查還顯示95%以上的網民接受BBS的虛擬性——解除了現實交流中的許多禁忌,將它作為化解心理壓力的途徑,但一般不會將BBS上建立的關系反射到現實生活中。即,個體參與了網路虛構的過程,從而意識到「這是假的」;因此,可以自覺地限制網路「真實」侵蝕現實「真實」。
相反,現實生活的構建過程獨立於個體的參與,個體無力反思現實的空間,而不得不接受其真實性。例如,大眾媒體延伸了人們「聽」、「看」、「想」的范圍,擴展了人們周圍的世界。但在這個擴展和延伸了的世界中,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不可能親身參與、親自體驗。因此,制度中的大型機構能創造出網路交往更加真實的「世界」。
3、網路促生了亞文化群體的形成,但是這些群體的活動仍然被局限在制度范圍之內。
雖然,網路提供了一個與制度協商的平台,但是網路中形成的議題最主要還是局限在休閑娛樂、個人情感交流上。其中,一些亞文化群體的網路社區尤為引人注目。這些亞文化網路社區,以相近的價值觀為基礎,交往中比較容易形成共識。例如網路中非商業目的的音樂、體育、電玩等BBS,一些BBS的主題甚至細分到以某個明星、某個游戲為主。這類網路議題在形式上確實形成以「真實性、正當性、真誠性」為目的的交往;網路社區中個人通過協商完全自主的設立了「公共性」議題。但是,這些社區本身卻是消費文化在網路中的延伸。馬爾庫賽對消費文化的批判同樣適合於這種現象,「正是這合理的世界,單靠設備的分量和能力,封閉了一切逃避行為。……對立面的征服和同一,在高級文化向通俗文化轉變中找到它的意識形態榮譽。這種征服和同一是在增長起來的滿足的物質基礎上進行的。」紓紝矠
另一方面,也不能落入馬爾庫塞的窠臼,將解放的希望寄託在亞文化群體身上。「有一些亞階層……他們全都在民主過程之外存在著;他們的生活最直接最現實地要求結束不可容忍的條件和制度。因此,即使他們的意識不是革命的,他們的敵對行為也是革命的。」紓紞矠因為,在網路中亞文化群體中形成的議題,除了其虛擬性和消費性主題的特點外,這類議題是在預設的合理性標准下形成的,沒有探討議題合理性的必要。而設置這些合理性標準的則是制度交往。因此,這些議題游離於普遍價值,是邊緣性的議題。以本研究為例,邊緣性的議題占熱門議題的80%以上,但是回帖的數量只徘徊在20、30個;而且一般是對發貼人的支持和鼓勵,沒有商榷的願望。
綜上所述,真正的解放必須指向「如何形成批判主體」。建設(恢復)公共領域的希望還必須落實到恢復主體的批判性上。只有批判的主體活動,才能形成具有批判性的議題;只有批判性的議題,才能將活動導向發現普遍的價值。

『拾』 議程設置功能的經典解讀

1)傳播效果分為認知、態度和行動三個層面,議程設置功能假說是這個過程的最初階段,即認知層面的階段。2)議程設置功能考察的整體的大眾傳播具有較長時間跨度的一系列報道活動所產生的中長期的、綜合的、宏觀的社會效果。
3)議程設置功能暗示了傳播媒介是從事「環境再構成作業」的機構。議程設置的「0/1」效果、 「0/1/2」和「0/1/2/n「三個傳播效果,「0/1」效果指的是大眾傳媒報道或不報道某個「議題」,會影響到公眾對少數議題的感知。 「0/1/2」效果指的是媒介對少數議題的突出強調,會引起公眾對這些議題的突出重視。「0/1/2/、、/n」效果指的是傳媒對一系列議題按照一定的優先次序所給予的不同程度的報道,會影響公眾對這些議題的重要性順序所做的判斷。
議題設置理論(the agenda-setting theory),由美國傳播學者麥克斯維爾?麥庫姆斯(McCombs)和唐納德?肖

網上的信息比傳統媒體多很多,但是不等於有價值的信息也多很多,更不意味著所有發布在網上的消息都會成為議題。許多網路媒體對同一事件的報道都是雷同的,網路言論也太散漫。信息的泛濫帶來了閱讀的困難,那些有意義的信息可能得不到受眾的注意,也沒有進一步成為議題的可能,不少本應成為議題的信息湮沒在大量的垃圾信息當中。
(2)議題的失真。在網路中發布信息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隨意性,缺乏必要的過濾、質量控制與管理機制。網路上的許多消息是未經核實的,在論壇或者聊天室,人們可以接觸到各種不同的聲音。受眾對網上消息的不信任度往往大於傳統媒體,嚴重影響了傳播效果和輿論引導功能的實現。
在美國非常著名的個人新聞網站「德魯吉報道」經常先於其他權威媒體推出「獨家報道」,如最早報道柯林頓與萊溫斯基的緋聞,雖然其中也有一些確有其事,但相當部分是子虛烏有或失實的。有人做過調查,從1998年1月到10月,德魯吉推出了51篇自稱的「獨家報道」,其中只有31篇是真正的獨家報道。而在這31篇獨家報道中,有32%是「不真實」或「從未發生過」的,還有32%的准確性值得懷疑或無從考查,只有36%是屬實的。一個「著名」的網站尚且如此,那些形形色色的個人網站和網頁提供的新聞信息的可信性就更無從談起了。
(3)色情信息泛濫。互聯網在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如同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其負面影響日益明顯。互聯網上的色情文化發展速度驚人,現在幾乎已經滲透到網路空間的每一個角落。台灣一個網路調查公司1997年的調查表明:在台灣最受歡迎的前30個網站中,有50%的網站是黃色網站,而訪問者中學生佔75%。
色情網站大行其道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商業利潤的驅使。這些色情淫穢的東西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而青少年無疑是最大的受害者。青少年尚處於社會化的早期階段,判斷力和自我約束力較差,同時好奇心又強,接觸網路色情會對他們的健康成長造成極大的傷害,甚至走向墮落和犯罪。讓人擔憂的是,由於技術上的原因,互聯網上的色情信息還無法有效控制。
加強網路議程設置功能的對策
(1)增強網路媒體的權威性
網路傳播在權威性上似乎先天不足,而良好的社會信譽是網路媒體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缺乏權威性,網路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從何談起?人們更願意從權威媒體那兒獲取信息、證實觀點,在多種媒體造成信息自相矛盾的時候,人們對權威媒體的依賴心理更加明顯。網路媒體要增強權威性必須做到對網上信息真實性的過濾和確認,在報道的正式性、權威性、代表性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優勢,並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贏得特定受眾群的信任。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句話對網路新聞同樣適用。新聞報道必須真實,是對網路新聞工作者的首要職業道德要求,也是網路媒體在競爭中獲勝的根本保障。
(2)增強把關人的功能
「把關人」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提出來的。後來傳播學者懷特進一步提出:社會上有著大量的新聞素材,大眾傳媒的新聞報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聞必錄」,而是一個選擇取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傳媒組織形成了一道「關口」,通過這道「關口」傳達到受眾那裡的新聞只是眾多新聞素材中的少數。在網路中,網路編輯和版主是主要的把關人。他們在信息採集、加工、製作、傳布的整個流程中起著一定的作用,網路把關人要恪守「客觀、公正、真實」的原則,盡量減少虛假、色情和垃圾信息在網路傳播活動中的流通,使信息傳播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搜狐首席執行官張朝陽說:「目前,搜狐承載著巨大的流量和社會對我們重大的責任要求。我們每天有接近兩億的頁面下載,我的文字怎麼說,先後順序怎麼擺,哪張圖片做題圖,這些細微之處表達的觀點都會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我深知我們的責任重大,我們必須懷有服務社會、尊重民生的良心。一篇被熱炒但有悖公德的文章放在醒目位置雖然足以使點擊率上升,但不是一個有責任心、關注人本的媒體應該做的。」
(3)提高網民的整體水平
由於缺乏有效的統一管理機制,把關人在網路傳播活動中的地位比傳統媒體來說已經有所下降,不再占絕對的主導地位,而受眾則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權力:不僅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網上自由地發布信息。信息的重要與否,不再完全由傳播者決定,而是可以由受眾自己決定,受眾通過選擇權和主動權來實現議程設置功能。
網路受眾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信息的缺失,而是如何進行信息的篩選、對方方面面的報道作出正確的評價。由於不同的社會背景和受教育程度,網民的鑒別力、判斷力參差不齊,因此網民整體水平的提高,自覺地遵守和維護網路規則,身體力行地承擔把關責任,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4)道德建設和法律建設並舉
一方面,網路媒介要堅持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通過議程設置功能提倡健康、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處理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遵守職業道德、倫理道德,做好媒介自律。
另一方面,道德要產生必要的約束力,需要相關法律的配合。法律手段是社會控制中最強有力的權威性手段,如果沒有法律的支持,道德建設就會軟弱無力。同時,互聯網的全球性決定了僅僅靠某個國家的立法是不能解決網路傳播的國際性問題的,應在全球范圍內制定統一的法律框架,共同遵守、聯合行動,才能確保互聯網的健康發展和安全暢通。

閱讀全文

與網路議題設置能力不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共享中心沒有網卡 瀏覽:521
電腦無法檢測到網路代理 瀏覽:1373
筆記本電腦一天會用多少流量 瀏覽:574
蘋果電腦整機轉移新機 瀏覽:1376
突然無法連接工作網路 瀏覽:1057
聯通網路怎麼設置才好 瀏覽:1224
小區網路電腦怎麼連接路由器 瀏覽:1032
p1108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211
怎麼調節台式電腦護眼 瀏覽:694
深圳天虹蘋果電腦 瀏覽:931
網路總是異常斷開 瀏覽:612
中級配置台式電腦 瀏覽:989
中國網路安全的戰士 瀏覽:630
同志網站在哪裡 瀏覽:1413
版觀看完整完結免費手機在線 瀏覽:1459
怎樣切換默認數據網路設置 瀏覽:1110
肯德基無線網無法訪問網路 瀏覽:1286
光纖貓怎麼連接不上網路 瀏覽:1472
神武3手游網路連接 瀏覽:965
局網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