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設置 > 本地網路信息設置與網路對時程序設計

本地網路信息設置與網路對時程序設計

發布時間:2022-11-04 00:00:15

⑴ 關於網路和信息

Windows 系統(包括Windows 95/98/2000)提供了一種很方便的區域網連接方式,即工作組聯網方式。利用Windows 系統的這一功能,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把家庭之間或單位部門內部的計算機連成一個小區域網,不僅可以做到軟硬體資源共享,而且通過運行NetMeeting 還能實現簡單的網上會議功能。

一、硬體連接

硬體包括: 網卡、電纜、接頭及集線器。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區域網的規模對這些價格並不太貴的硬體酌情選擇。

1.網卡

建議使用PCI匯流排類型的乙太網卡,這樣可以省去許多麻煩,因為Windows 98或Windows 2000系統一般可以自動識別這種類型的網卡並正確設置它的各項參數。家庭之間聯網選用傳輸速率為10Mbps的網卡即可,單位或部門內部聯網最好選用100Mbps的網卡。若選用ISA匯流排類型的網卡,可能需要用戶自己安裝驅動程序並設置各項參數。

2.電纜和接頭

建議選用5類線(5級UTP電纜)或超5類線和RJ45型接頭。與集線器連接時,將RJ45接頭的卡子向下,由左至右編號為1~8,依次接上5類線的白橙、橙、白綠白、藍、白藍、綠、白棕、棕等8根線。當然,接法並不是惟一的,只要保證直通即可,但100Mbps的區域網最好採用這種接法。若兩台計算機直接相連,則在連接頭時須將編號為1和3以及2和6的兩對線交叉連接。也可選用同軸電纜和BNC T型接頭,這時必須同時選用兩個終接器,接在電纜的兩端。

3.集線器

若僅將兩台機器聯網,可以不用集線器(即採用上述的交叉連線方式)。將部門內的多台機器聯網時則需選用集線器,集線器有5口、8口、16口和24口之分,可根據聯網的規模來選擇相應口數的集線器。

將買來的網卡插入主板上相應的插槽中,按上述線序接好RJ45接頭(一定要卡緊接頭),並插入網卡和集線器的插孔中,硬體連接便宣告完成。

二、系統設置

下面以Windows 2000系統為例說明系統設置的操作步驟。
1.設置網卡

安裝好網卡後重啟系統,Windows系統一般能自動識別並設置網卡。否則,可以打開"控制面板",選擇"添加/刪除硬體",利用向導將網卡添加到系統中,必要時還要安裝驅動程序。安裝設置完成後,打開"設備管理器",若網卡工作正常,則在"網路適配器"中能看到網卡的圖標(注意:圖標上必須既無"×"也無"!",否則可能是被禁用或工作不正常)。

2.設置IP地址

用滑鼠右鍵單擊"網上鄰居",選擇"屬性",進入"網路和撥號連接"窗口,右鍵單擊"本地連接"圖標(該圖標在安裝設置完網卡後自動出現),選擇"屬性",進入"本地連接屬性"窗口(如圖1所示),在這里可以看到連接時選用的網卡和可採用的協議,選擇"Internet協議(TCP/IP)",單擊"屬性"按鈕,進入"Internet協議(TCP/IP)屬性"窗口(如圖2所示),選擇"使用下面的IP地址",輸入IP地址和相應的子網掩碼,IP地址建議使用C類地址,如200.200.200.xxx,子網掩碼選默認的即可(255.255.255.0),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您所連接的區域網內部,各台計算機的IP地址必須不同。輸入完IP地址和子網掩碼後單擊"確定"即可完成IP地址的設置。在"本地連接屬性"窗口中若選擇"連接後在任務欄中顯示圖標",則區域網連接時,能夠在任務欄上出現連接圖標,並且當發送/接收數據時該圖標會有相應的顏色變化。

3.設置網路標識

用滑鼠右鍵單擊"我的電腦",選擇"屬性",打開"系統特性"窗口。選擇"網路標識"選項卡,單擊"屬性"按鈕,打開"標識更改"窗口(如圖3所示),輸入計算機名,在"隸屬於"一欄中選擇"工作組"按鈕,並輸入設定的工作組名。需要注意的是,區域網中的所有計算機必須隸屬於同一工作組。單擊"確定",完成對網路標識的設置。

4.設置共享資源

Windows 2000系統默認的共享資源有"列印機"和"任務計劃",其他的共享資源必須由用戶設置。打開"我的電腦"或"資源管理器",找到要設置成共享資源的文件夾,用滑鼠右鍵單擊相應的圖標,選擇"屬性",進入該資源的屬性窗口,在"共享"選項卡(如圖4所示)中選擇"共享該文件夾",輸入共享名,並可通過單擊"許可權"按鈕進入該資源的許可權窗口,進行共享許可權設置。許可權設置完成後返回屬性窗口,單擊"確定"完成設置共享資源。

三、系統應用

1.訪問共享資源

雙擊"網上鄰居",進入"網上鄰居"窗口,雙擊"鄰近的計算機",若聯網正確,則在"鄰近的計算機"窗口中會看到區域網中的所有計算機的名稱,雙擊計算機名稱圖標,就可訪問相應的計算機上的共享資源。

2.發送控制台消息

打開"控制面板",雙擊"管理工具",打開"計算機管理"(如圖5所示),用滑鼠右鍵單擊"計算機管理(本地)"或點擊"操作"菜單項,在"所有任務"中選擇"發送控制台消息"(如圖6所示),打開"發送控制台消息"窗口(如圖7所示),單擊"添加"按鈕,輸入要接收消息的計算機名稱,然後在"消息"窗口中輸入消息內容,單擊"發送"按鈕即可完成控制台消息的發送。發送和接收過程如圖8、9所示。

3.實現網上會議

使用Microsoft提供的NetMeeting("開始"*"附件"*"通訊")可以實現簡單的網上會議功能。第一次運行NetMeeting時,必須按照向導程序的指示對NetMeeting進行配置。首先,是NetMeeting的功能介紹,單擊"下一步",出現"個人消息"窗口,這時需要輸入必要的個人消息,包括姓名、電子郵件地址以及位置等,單擊"下一步"進行目錄設置,取消"當NetMeeting啟動時登錄到目錄伺服器",然後進行帶寬設置,可選擇"區域網",接著選擇"在桌面顯示NetMeeting圖標"和"在任務欄上顯示NetMeeting圖標",最後是調節音頻設置,完成後便可隨時啟動NetMeeting。要進行網上會議,必須保證區域網上的計算機都在運行NetMeeting。邀請其他計算機參加會議,可在"呼叫"中選擇"新呼叫",然後輸入要呼叫的計算機名稱,單擊"呼叫"即可。呼叫成功後,雙方即可通過麥克風和耳機(音箱)對話; 通過對"共享程序"的設置來進行雙方系統的互操作;通過"聊天室"可以與其他人進行鍵盤上的字元信息交互; 通過"白板"可以與其他人進行圖形方面信息的交互; 通過"傳送文件"可以與其他人進行文件交互等等。NetMeeting還有許多其他的功能,您可以親身一試。

這個網站里全是教程,你下載一套用好了

⑵ 設計一個局域組網方案,提供網路結構設計、各層設備選擇及其理由

2.1方案綜述

校園主幹網通過多模光纖連接各子系統,各區域網採用快速乙太網,系統採用星形結構連接,還可擴充學校教職工住宅區.

具體方案如下:

(1) 網路具有傳遞語音、圖形、圖像等多媒體信息功能,具備性能優越的資源共享功能。

(2) 校園網中各終端間具有快速交換功能。

(3) 中心系統交換機採用虛擬網技術對網路用戶具有分類控制功能。

(4) 對網路資源的訪問提供完善的許可權控制。

(5) 網路具有防止及便於捕殺病毒功能,保證網路使用安全。

(6) 校園網與Internet網相連後具有「防火牆」過濾功能,以防止網路黑客入侵網路系統。

(7) 可以對接入Internet網的各網路用戶進行許可權控制。

2.2網路拓撲圖

2.3綜合布線系統方案

結構化布線設計應該滿足以下目標:

(1) 滿足大樓各項主要業務的需求,且兼顧未來長遠發展;

(2) 符合當前和長遠的信息傳輸要求;

(3) 布線系統設計遵從國際(ISO/IEC11801)標准和信息產業部、建設部標准;

(4) 布線系統應支持語音、數據等綜合信息的高質量傳輸,並適應各種不同類型不同廠商的計算機及網路產品;

(5) 布線系統的信息的埠採用國際標準的RJ-45插座,以統一線路規格和設備介面,是任意信息點都能接插不同類型的終端設備,如計算機、列印機、網路終端、電話機、傳真機等,一支持語音、數據、圖像等數據信息和多媒體信息的傳輸,布線系統符合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的要求,以便與國內國際其他網路互聯。

校園網為園區網,建築群子系統採用光纜連接,可提供千兆位的帶寬,有充分的擴展餘地。垂直子系統則位於高層建築物的豎井內,可採用多模光纖或大對數雙絞線。管理子系統並入設備子系統,集中管理。

對於多幢樓宇,可採用多設備間的方法,分為中心設備間和樓棟設備間部分。中心設備間椒整個區域網的控制中心,內設有對外(Internet)對內通信的各種網路設備(交換機、路由器、視頻伺服器等),中心交換機通過光纜(地下直埋)與樓棟設備間的交換設備連接,以保證數據的高速傳輸。在樓棟設備間放置布線的配線架和網路設備,端接樓內來自各層的主幹線纜,並端連接網路中心的光纖。

樓內布線包括水平布線和主幹布線,水平系統採用超五類雙絞線,新的樓宇採用暗裝牆內的方式,舊的樓宇採用PVC線槽明裝的方式。

2.4網路硬體設備構選型

在本方案中,整個校園網採用層次化網路拓撲結構,核心層採用聯想LRS-6706G第三層交換機。這是一種功能強大的主幹交換機,使網路管理者能方便地監督和管理網路,同時,又能將主幹網帶寬提升到千兆速度。

LRS-6706G與工作組交換機聯想DES-6000之間採用生成樹(SpanningTree)冗餘連接,可以保證與骨幹交換機之間的備份連接。DES-6000與接入層交換機聯想DES-36241之間可採用鏈路匯聚技術,用以保證負載均衡及線路備份。通過鏈路匯聚技術可以在交換機之間連接最多4條線路,實現負載均衡線路冗餘。採用快速乙太網連接,可以達到800M帶寬,若採用千兆乙太網作多鏈路冗餘連接,最多可以實現8G帶寬,當兩個交換機之間的一條線路出現故障,傳輸的數據會快速自動切換到另外一條線路上進行傳輸,不影響網路系統的正常工作,無需人工干預。

DES-36241可以根據所需要埠的數量進行堆疊群,網路管理軟體通過一個IP地址就可以完成整個堆疊群的管理,可以實時監測交換機,並且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顯示以便於觀察,隨時監控網路運行狀況。

用聯想LR-2501A路由器實現廣域網的路由連接,同時採用聯想LF-2000防火牆,用以提供全面的訪問策略和安全防護能力。

2.5客戶機和伺服器

2.5.1客戶機

客戶機是一種網路終端,校園網中的客戶機大多是教師機、學生機及各級管理用的PC機。在本方案中建議使用品牌PC機,售後保修,使用年限較長。

選型標准如下( 簡述):

CPU
Intel P4
硬碟
4G

主板
Micro ATX
ADSL
華為SmartAX MT800

內存
256M
Moderm
花王系列Moderm卡

顯示器
TCL MF767 純屏電腦顯示器
網卡
10、100Mbit/s

2.5.2伺服器

伺服器是網路中的控制和數據的中心,是網路中的關鍵設備之一。一般伺服器是專用的,沒有主要的用戶,它是多客戶機共享的多用戶計算機。在大型校園網中一般選用企業級伺服器作為主伺服器。它可以連接客戶機120—500台之間的網路

1、網管工作站設計

網路管理是校園網必須考慮的關鍵技術,這里的網路管理主要指網路設備及其系統的管理,它包括配置、性能、安全、故障管理等,網路管理設計需要在配置每個網路設備時,都選擇具有網路管理代理的、駐留有網路管理協議的設備。

網路管理設計的另一方面,是配置一個網路管理中心,配置網路管理平台,在平台上運行管理每個網路設備的應用軟體。網管軟體應能夠支持對網路進行設備級和系統級的管理,並能支持通用瀏覽器進行網路設備的管理及配置。

2、WWW伺服器設計

WWW應用是Intranet的標志性應用,最核心的應用服務集中在WWW伺服器上完成。因而對於WWW伺服器的設計首要考慮的就是伺服器性能問題,另外考慮到將來在Intranet平台上做應用開發的可能,對於WWW伺服器同資料庫互聯的問題也應作為重點考慮。

因為WWW伺服器是被大量實時訪問的超文本伺服器,它要求在支持大量網路實時訪問、磁碟空間、I/O吞吐能力、快速處理能力等方面具有較高的要求。

3、DNS伺服器設計

建立Intranet,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就是DNS(域名系統)。IP地址和機器名稱的統一管理由DNS(DomainNameSystem)來完成的。

4、FTP伺服器的設計

FTP是Internet中一種廣泛使用的服務,主要用來在兩台機器之間(甚至是一同系統)傳輸文件。FTP採用C/S模式,FTP客戶軟體必須與遠程FTP伺服器建立連接並登錄後才能進行文件傳輸。為了實現有效的FTP連接和登錄,用戶必須在FTP伺服器進行注冊,建立帳號,擁有合法的用戶名和口令。

5、E-mail伺服器設計

為了作到Intranet內部Mail系統同公共InternetMail系統的平滑對接,要求採用Internet公共標準的通用MAIL系統,在內部的MAIL系統同外部通信時需要一個Proxy應用作適當的轉接服務,進行相應的地址轉換工作。

6、Proxy伺服器的設計

代理伺服器是作為內部私有網路和INTERNET之間的一個網關。通過代理方式,首先可以大大降低網路使用費,另外代理可以保護區域網的安全,起到防火牆的作用。

2.5.3操作系統

伺服器採用Windows server2003企業版作為網路操作系統。工作站客戶端採用Windows XP操作系統。

具體的安裝方法與日常裝機時相同。

2.6網路配置和管理

2.6.1綜合配置和管理

校園主幹網採用一台千兆多層交換機作為中心交換機,配置多台二層交換機作為二級交換機;在網路中心配置多台工作站,一台網管工作站,一台作為連入INTERNET/CERNET的路由器,同時在路由器上配置相應的撥號訪問模塊供撥號用戶訪問校園網;二級交換機通過千兆光纖上連到主幹交換機上,構成星形的拓撲結構,使得主幹網具有較好的可擴展性和可管理性;下屬站點採用10/100M接入方式,可以實現100M到桌面.網路中心的設備配置各高校可根據方案的「需求分析」部分,本著實用、高效的原則進行選型、配置(含二級接點和其他接點交換設備的選擇)。

所有系統內的用戶,IP地址規劃由網路中心統一規劃;對於上公網的用戶,需要進行IP地址轉換(NAT),即將內部私有地址轉換為公有IP地址。這樣的好處是既節省了有限的公有IP地址資源,又對外屏蔽了內部的網路,有利於網路的安全管理。

2.6.2網路核心層設計

作為網路核心,起到網間互聯作用的路由器技術卻沒有質的突破。傳統的路由器基於軟體,協議復雜,與區域網速度相比,其數據傳輸的效率較低。隨著Internet/Intranet的迅猛發展肯B/S(瀏覽器)計算模式的廣泛應用,跨地域、跨網路的業務急劇增長,業界和用戶深感傳統的路由器在網路中的瓶頸效應,第三層交換技術應運而生。第三層交換技術也稱為IP交換技術,高速路由技術等。

在本解決方案中,整個校園網路採用層次化網路拓撲結構,在網路中心的核心層配置聯想LRS-6706G第三層交換機。通過LRS-6706G第三層交換機完成高帶寬、大容量網路層路由交換功能交換,是一種功能強大的企業網主幹交換機,使網路管理者能方便地監督和管理網路,同時,又能將主幹網帶寬提升到千兆速度。LRS-6706G配置靈活、實用。可選的擴展模塊包括一個6埠的千兆模塊,一個16埠的10/100Base-TX擴展模塊。

LRS-6706G同時提供了增強的網路傳輸能力,例如:IP路由、服務質量(QoS)、分級傳送和IP組播。網路管理員能夠隨時通過任意一個埠配置以上功能,以消除傳統路由器的瓶頸,設置優先順序給不同類型的網路傳輸及保證某些應用的流量帶寬,如視頻傳輸。

LRS-6706G提供了廣泛的管理選擇,使用Netscape或IE瀏覽器,可以很容易地通過Web方式對交換機進行配置和監控。其中包括配置IP路由、IP組播、靜態VLAN、生成樹、設置陷阱和警報,察看RMON狀態和登錄事件。也可以通過VT100模擬終端以文本界面方式設置交換機。

2.6.3網路分布層設計

在校園園區內樓宇間連接時,主要樓宇可放置聯想機箱式言主幹交換機DES-6000作為分布層交換機,與主幹第三層交換機LRS-6706採用千兆以太鏈路冗餘方式連接,用以保證主幹鏈路的冗餘不連接。DES-6000採用級不連方式,通過千兆們埠與該樓宇的聯想可堆疊交換機DES-3624L連接。使得分布層交換機和接入層交換機之間均在全雙工模式下以1G的帶寬不連接,保證分支主幹無帶寬阻塞瓶頸。

2.6.4網路接入層設計

校園網廣域網的設計主要考慮如何實現和INTERNET、CERNET的互聯。校園網的撥號網路,主要目的是解決校內和校外零散用戶以及出差在外的臨時用戶的接入服務。訪問網中的技術關鍵是撥號訪問伺服器的選擇和對撥號上網用戶的安全控制。要求路由器有簡單的防火牆功能,具有良好的擴展性,即以後撥號用戶的擴展,其它公網的接入等。根據實際需要,能夠不斷增加撥號用戶的數量

在本方案設計中,採用聯想DES-3624系列可網管、可堆疊千兆乙太網交換機作為網路的接入級交換機,即放置於每幢樓的樓層內,可用以直接接入到辦公室或住宅內部。DES-3624系列是可網管、可堆疊的高性能交換機,包括:DES-3624I交換機和DES-3624交換機。DES-3624I提供了20個固定10/100Mbit/s埠和3個插槽,分別可插3口的堆疊模塊、單口或雙口的千兆模塊以及2口10/100Mbit/s(已內置)、100Base-FX模塊;DES-3624提供了22個固定10/100Mbit/s埠和2個插槽,分別可插單口堆疊模塊(已內置)和2口10/100Mbit/s、100Base-FX模塊。

DES-3624系列交換機堆疊後,可使用於高埠密度的部門級大中型網路;提供千兆乙太網模塊可適用於上連高速率主幹網路,用以有效地緩解網路骨乾的瓶頸。

採用1台DES-3624與3台DES-3624組成一個堆疊,可提供最多94個10/100BASE-TX埠和2個千兆乙太網埠。由於該技術採用背板堆疊,堆疊時不需佔用網路埠,而且堆疊後仍可以達到線速交換。

在設計接入Internet時,本方案推薦採用區域網專線接入方式。此方式需要配備聯想接入路由器LR-2501A租用電信部門的專線並向CERNET管理部門申請IP地址及注冊域名。聯想接入路由器LR-2501A可以通過DDN專線(最高可達2.048M帶寬)、FrameRelay、X.25、ISDN撥號等方式與Internet相連,還可以按照需要靈活配置多種廣域網埠模塊,提供寬頻、具有QOS保證的遠程多媒體服務。為了保證園區網路的安全,方案中在聯想接入路由器LR-2501A後,設置一台聯想LF-2000硬體防火牆,該防火牆可及時追蹤Internet的黑客攻擊行為和方法,實現了抗攻擊和反攻擊的安全策略,為用戶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務。在網路中亦可實現實時郵件病毒檢測、實時檢測是否有入侵行為、進行快速的流量過濾、訪問控制和加密,防止外部非法用戶的侵入以及內部用戶對外部網路的不安全訪問等。

另外,某些教師或學生如果要在園區外訪問校園內部網查找資料,這些遠程訪問用戶需要撥號訪問校園內部網,這就需要校園網提供遠程訪問服務。通過配備訪問伺服器可以滿足這些需求。使用聯想DI-520和DI540訪問伺服器,安裝在本地區域網中,通過1至4個數據機(或ISDNTA)和1至4根電話線,為們於任何地方遠程訪問人員提供撥號訪問本地區域網的服務。遠程用戶只要在當地擁有1個數據機和1根電話線,通過 撥接DI-540上所連接的電話號碼,就可以使其計算機登陸,訪問校園網上的資源。

2.7校園網內部信息資源建設

內部信息資源建設包括校園辦公管理系統、多媒體電子圖書閱覽室、網路多媒體課件製作系統等。外部信息資源包括學校主頁、遠程教學、Internet信息管理等。

1、校園辦公管理系統

校園辦公管理系統可分為以下幾個模塊:校長查詢、學生管理、教工管理、課程管理、工資管理、財產管理、人事檔案管理、文件管理等。

2、多媒體網路教室

多媒體網路教室有以下幾個功能模塊:教學功能、管理功能、輔助功能等。

3、外部信息資源建設

外部信息資源建設應包括以下功能模塊:Internet功能、遠程訪問功能、電子函件功能學校主頁、討論和交流功能、住處發布功能。

{1}Internet功能及遠程訪問功能 在信息時代宣傳學校、發布學校的信息,對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同時共享教育資源非常有意義。只要學校還沒有條件通過專線上Internet,可安裝Modem讓用戶遠程撥號入網。

(2)電子函件功能 校園網信息平台應用功能強大的郵件系統,可以為每個使用者建立自己的信箱,安全保密以極大地方便了通信。許多事務處理均可以通過郵件提醒,高效便利。

(3)建立學校主頁碼 在校園網中建立學校的主頁,可以以靈活生動的方式綜合介紹學校。這是展示學校風採的最佳手段。

(4)討論和漿功能 校園網信息平台具有討論的功能,可以允許所有人就一個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面這種討論的好處在於它可以保留討論的過程,並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如教學研討、經驗交流等均是以討論的形式出現。

(5)信息發布功能 學校有許多信息需要向老師、學生或社會公布,如學校的規章制度、招生信息、教學信息等,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只許看不能改,校園網信息平台的安全體系保證這一點。

2.8網路安全

2.8.1網路安全性設計

網路的安全性是評價校園網的重要指標之一,對於校園網這樣的大型園區網,網路的安全問題就越發重要。

1、 本地主機系統的安全考慮

計算機病毒是伴隨著計算機而產生的,它同時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發展,在網路環境中,計算機病毒更易於傳播,其對系統的危害也是明顯的,在校園網工程中建議採用網路與單機相結合的方式來避免計算機病毒的危害。

2、 內部網安全控制

通過VLAN的劃分,利用中心交換機上高性能路由模塊的管理和控制,可以控制內部各VLAN間的訪問。

3、 外聯網的安全控制

網路的安全問題主要是由網路的開放性、無邊界性、自由性造成的,所以考慮信息網路的安全首先應該考慮把被保護的網路由開放的、無邊界的網路環境中獨立出來,成為可管理、可控制的安全的內部網路。也只有做到這一點,實現信息網路的安全才有可能,而最基本的分隔手段就是防火牆。利用防火牆,可以實現內部網與外部網路(如網際網路)之間或是內部網不同網路安全域的隔離與訪問控制,保證網路系統及網路服務的可用性。

4、 撥號訪問的安全設計

對於從外部撥號訪問中心內部區域網的用戶,由於使用公用電話網進行數據傳輸所帶來的風險,必須嚴格控制其安全性。

主要措施如下:*通過在撥號訪問伺服器後設置防火牆來實現網路的安全性,以嚴格限制撥號上網用戶所訪問的系統信息和資源。

*使用專用身份驗證伺服器,以加強對撥號用戶的身份認證。

*在數據傳輸過程中採用加密技術,防止數據被非法竊取。

5、數據的安全: ]

網路系統應能通過身份驗證實現信息的鑒別,通過存取控制達到對信息的控制,通過數字簽名或數據壓縮等演算法保證數據在傳送過程中保持完整、保證信息的機密。在實現時重點考慮信息系統整體的安全控制策略和重要設備的安全控制。

2.8.2網路防火牆

防火牆界於網路出口,將網路分成內部網路和外部網路,並認為內部網路是安全的和可信賴的,而外部網路則是不太安全和不太可信的。防火牆檢查和檢測所有進出內部網路的信息流,防止未經授權的通信進出被保護的內部網路。

防火牆除了具有包過濾功能外,通常還可以對應用層數據進行安全控制和信息過濾,對主機地址轉換(SAT)和地址隱藏(NAT),具有認證、日誌、計費等功能。防火牆的實現技術非常復雜,由於所有進出內部網路的信息都需要通過防火牆的處理,因此對其可靠性和處理效益都有很高的要求。

此設計方案選用天網防火牆,它量款國產軟體。具有嚴密的襯里監測、靈活的安全規則及詳細的訪問記錄。可從www.sky.net.cn下載安裝。

2.8.3防毒軟體

面對計算機病毒的威脅,人們都希望能做好預防工作,而不是面對事後被病毒感染破壞的殺毒和數據恢復工作。預防計算機病毒最好的方法是安裝一套防毒軟體。防毒軟體對於保持系統安全很重要。目前國內主流的反病毒軟體有KV3000、Kill、瑞星、諾頓等多種品牌,它們各有所長,而且都有自己的特殊技術作為後盾。本方案選用「瑞星殺毒軟體」。它是北京瑞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針對流行於國內外危害較大的計算機病毒和有害程序,自主研製的反病毒安全工具。可以到瑞星公司的主頁(http://www.rising.com.cn)上去獲取試用版本。

2.8.4安全建議

1.建立良好的安全習慣。例如:對一些來歷不明的郵件及附件不要打開,不要上一些不太了解的網站、不要執行從 Internet 下載後未經殺毒處理的軟體等,這些必要的習慣會使您的計算機更安全。

2.關閉或刪除系統中不需要的服務。默認情況下,許多操作系統會安裝一些輔助服務,如 FTP 客戶端、Telnet 和 Web 伺服器。這些服務為攻擊者提供了方便,而又對用戶沒有太大用處,如果刪除它們,就能大大減少被攻擊的可能性。

3.經常升級安全補丁。據統計,有80%的網路病毒是通過系統安全漏洞進行傳播的,象蠕蟲王、沖擊波、震盪波等,所以我們應該定期到微軟網站去下載最新的安全補丁,以防範未然。

4.使用復雜的密碼。有許多網路病毒就是通過猜測簡單密碼的方式攻擊系統的,因此使用復雜的密碼,將會大大提高計算機的安全系數。

5.迅速隔離受感染的計算機。當您的計算機發現病毒或異常時應立刻斷網,以防止計算機受到更多的感染,或者成為傳播源,再次感染其它計算機。

6.了解一些病毒知識。這樣就可以及時發現新病毒並採取相應措施,在關鍵時刻使自己的計算機免受病毒破壞。定期看一看注冊表的自啟動項是否有可疑鍵值和內存中是否有可疑程序。

7.最好安裝專業的殺毒軟體進行全面監控。用戶還應該安裝個人防火牆軟體進行防黑將安全級別設為中、高,這樣才能有效地防止網路上的黑客攻擊。

⑶ 網路程序設計和web程序設計有什麼區別

web2.0:正在變化中的互聯網

誰在炒作web2.0提到我希望繼續深入web2.0,雖然這個名詞已經傳播得較為廣泛了,但是我以為還有很多值得說的,而且web2.0隻是一個符號,它表明的是正在變化中的互聯網,這些變化相輔相成,彼此聯系在一起,才促使互聯網出現今天的模樣,才讓社會性、用戶、參與和創作浮到表面成為互聯網文化的中堅力量並表徵了未來。以下的提綱稿算是為中文網志年會准備的,還有很多思考沒有成熟和完善的地方。先貼出來,今晚離京16日回來再展開。

一、web2.0的基礎

那些認為web2.0是炒作概念的人忽視了互聯網在泡沫後沉潛的這幾年中發生的大大小小變化,一些應用和商業模式或者概念在這幾年裡獲得了發展,才導致web2.0的出現。我覺得這包括如下內容:

1、咳,咳,首先是用戶習慣的改變和用戶需求的改變。這句老套的話卻明確在發生,我們從上網「沖浪」到自己「織網」,從尋找信息變成分享信息。web1.0創造了一大批網民,從中誕生了web2.0的網民,而web2.0的潮流將會創造更多的織網者。

2、技術與資金的壁壘正在降低。現在我可以120元包月享受速度還算不錯的ADSL網路,而且域名和虛擬空間價格也能接受,最關鍵毫無技術功底的我也能利用建站程序輕松搭建我的blog,並且css模板和js語句方便我組織我的blog。

3、開源程序+開放內容+開放API。開放的精神正在籠罩著互聯網,正是這些敲響了技術集中和內容集中以及網站先發壁壘的喪鍾。它不僅提供了開放的精神,而且讓資源變得非常容易獲得,同時開發提供了參與與分享的可能。開源程序眾所周知,而開放內容則以MIT開放課程和wiki網路為典型代表,開放API不僅讓web有更好的聯結,而且方便用戶自己創造。

4、GPL、CC和Copyleft版權。是這樣一些版權協議確保了web2.0的可能,促進了知識創造與知識傳播。這些協議的功勞比想像的要重要得多,而且web2.0會像web1.0伴隨火熱的版權討論一樣,在未來產生新的版權討論熱潮。我和很多人一樣期盼這類版權協議能夠深入改變知識的創新與傳播。

5、我覺得微支付也比想像中要對web2.0的意義大。因為電子商務在一開始就基於b2c、b2b和c2c的方式並且應用互聯網的技術平台,能夠促進個人電子商務的發展。而web2.0將加速個人電子商務尤其是c2c交易,這個過程中,微支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paypal、支付寶等應該算是典型,同時paypal同時還有力支持了開源軟體和其它分享行為。

二、web2.0的精神

這些我覺得基本大家都達成共識了。
1、個人、去中心:這個太具有標志性了,基本上web2.0的絕大部分服務都存在一個個人標識明確的頁面。
2、社會化:我認為web2.0基本等於社會性網路
3、開放、共享
4、參與、創造

三、web2.0的技術與典型應用

1、rss、xml、ajax、traceback、tag等,這些技術並不是革命,也不一定最新出現,但是web2.0讓其廣泛應用,代表著技術的應用創新,參考1、技術創新與應用創新:blog、qq群與web2.0,2、應用導向的技術創新
2、blog、wiki、sns、文摘、group

四、web2.0的網站特點

1、分散化,小型站點的發展:類似flickr、delicious、feedburner這樣廣受歡迎的站點並不需要很大的規模,因為用戶參與其中。
2、用戶主導、用戶參與、用戶建設,參考互聯網用戶自主時代與互聯網企業的用戶為王策略
3、輸入輸出與cms的組織方式,可讀寫,參考1、rss,聚合的無數可能,2、Blog、CMS與網站內容的組織
4、用戶忠誠與用戶(社區)文化
5、服務型

五、web2.0的商業問題

1、用戶付費的可能:這一點在國外已經證實完全可行的模式,但是在國內確實比較難說,只是我個人持比較樂觀的態度,還是很看好這種模式在一定范圍內是可以實現的。
2、小型網站的可能:成本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3、web2.0產業鏈條:比如bsp、rss搜索、rss處理等等。
4、微支付:個人對個人的商務即web2.0電子商務實現的基礎。
5、長尾模式的商業理念:這是一種平台化的思路,其實現方法有多種,它和分銷等有本質區別,強調小規模交易在技術平台支持下的可能及其利潤創造。回頭再述。
6、行業應用:我覺得這是最直接的,依舊保持原有的商業模式和利潤來源,只是網站組織和與用戶的關系改變,而且更強調服務。比如IT行業網站的web2.0化已經比較明顯;旅遊行業網站的web2.0正在進行;人才招聘方面已經有了不少web2.0的應用等等

ASP網路程序設計 簡介

ASP即Microsoft Active Server Pages 的簡稱。

ASP是一套微軟開發的伺服器端運行的腳本平台,ASP 內含於 IIS當中,目前IIS最高版本為5.0版本。

通過 ASP 我們可以結合HTML網頁、 ASP 指令和 ActiveX 元件建立動態、交互且高效的 WEB 伺服器應用程序。同時,asp也支持VbScript和javascript等腳本語言,默認為VbScript。

ASP是經過伺服器解析之後再向瀏覽器返回數據,所以有了 ASP 就不必擔心客戶的瀏覽器是否能運行你所編寫的代碼。因為所有的程序都將在伺服器端執行,包括所有嵌在普通 HTML 中的腳本程序。當程序執行完畢後,伺服器僅將執行的結果返回給客戶瀏覽器,這樣也就減輕了客戶端瀏覽器的負擔,大大提高了交互的速度。

但是這樣也導致一個問題,運行ASP頁面相對於普通的html頁面要慢一點,因為普通的html頁面只需要瀏覽器就能夠解析,而ASP則必須是伺服器將整頁的代碼都執行一篇之後再發送數據。

對於ASP的優點特點,我就不多講了。但是ASP的安全性還是要提一提,由於代碼是需要經過伺服器執行之後才向瀏覽器發送的,所以在客戶端看到的只能是經過解析之後的數據,而無法獲得源代碼,故編寫者不用擔心自己的代碼會被別人剽竊。

COPY來的,你自己比較下吧

⑷ 網路操作系統與網路結構

網路操作系統與網路結構

操作系統概述

單機操作系統l作為計算機和用戶之間的介面,是為用戶提供計算機資源的手段;由一些程序模塊組成,管理和控制計算機系統中的硬體及軟體資源;

合理地組織計算機工作流程,以便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為用戶提供一個功能強、使用方便的工作環境;

只為本地用戶服務,不能滿足網路環境的要求;網路操作系統l網路操作系統l屏蔽本地資源與網路資源的差異;

作為網路用戶和計算機網路的介面;

管理計算機的硬體和軟體資源,如網卡、網路列印機、大容量外存等;

為用戶提供文件共享、列印共享等各種網路服務;

完成網路的共享資源管理、網路的安全管理;

網路操作系統的定義:「利用區域網底層所提供的數據傳輸功能,為網路用戶提供區域網共享資源管理服務和其他網路服務功能的區域網系統軟體」;網路操作系統的特徵 l與硬體無關l廣域網連接l支持多客戶端和多用戶l網路管理l系統容錯l安全性和存取控制網路操作系統的服務功能l文件服務l列印服務l資料庫服務l通信服務

信息服務

目錄服務

網路管理服務Internet/Intranet服務網路系統的結構及相關概念

計算機網路有兩種基本的網路結構類型:對等網路;基於伺服器的網路;

從資源的分配和管理的角度來看,對等網路和基於伺服器的網路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共享網路資源是分散到網路的所有計算機上,還是使用集中的網路伺服器。

l對等網路採用分散管理的結構;基於伺服器的網路採用集中管理的結構。對等網路 l網路上的計算機平等地進行通信。每一台計算機都負責提供自己的資源(文件、目錄、應用程序、列印機、數據機或傳真卡等),供網路上的其他計算機使用。

每一台計算機還負責維護自己資源的安全性。

對等網路的優點 l對等網路的結構簡單,網路中對硬體的需求比較低。由於對等網路中的資源被分布到許多計算機中,因此不需要高端伺服器,節省了網路成本。針對網路用戶較少的網路,對等網路很容易安裝和管理。

每一台機器都可以對本機的資源進行管理,如設置網路上其他用戶可以訪問的本地資源,以及設置訪問密碼等。管理網路的工作人員被分配給每台計算機的用戶。

對等網路並不需要使用網路操作系統,只要每台計算機安裝有支持對等連網功能的操作系統,就可以實現對等網路。

支持對等網路的操作系統有Windows 95/98、Windows NT Workstation/2000 Professional等。

對等網路的缺點

用戶計算機的性能會受影響

網路的安全性無法保證

備份困難基於伺服器的網路

使用一台高性能的計算機(伺服器)用於存儲共享資源,並向用戶計算機分發文件和信息。

網路資源由伺服器集中管理,伺服器控制數據、列印機以及客戶機需要訪問的其他資源,當客戶機或工作站需要使用共享資源時,可以向伺服器發出請求,要求伺服器提供服務。基於伺服器網路的優點

易於實現資源的管理和備份l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l具有較好的性能l可靠性較高網路伺服器的種類 l

文件伺服器l文件伺服器主要提供共享的硬碟來存儲數據和應用程序,以便向客戶機分發這些資源。當一台客戶機需要使用文件伺服器上的資源時,客戶機首先將所需的文件復制到客戶機本地,然後再對這些資源進行處理。在伺服器上,不進行應用程序的處理,所有任務都在客戶機本地進行。

應用伺服器l在客戶機和應用伺服器上都運行有應用程序。客戶機運行本地的程序,向伺服器發出服務請求,要求伺服器對某個數據進行處理,而伺服器會將處理後的信息返送給客戶機。通過這種方法,客戶機幾乎不處理信息,所有任務都由伺服器處理。

資料庫伺服器: 其他類型的伺服器;

郵件伺服器。

郵件伺服器專為處理客戶機的電子郵件需要而建立,為客戶機提供發送和接收電子郵件的環境。Web伺服器Web伺服器廣泛應用於Internet和Intranet,用戶通過客戶機上的瀏覽器應用程序,瀏覽Web伺服器上的信息。

通信伺服器

通信伺服器為處理遠程用戶撥號入網而建立。為安全起見,通信伺服器應用程序通常放置在單獨的伺服器上。

視頻伺服器l視頻伺服器可以提供視頻點播業務,同時支持多個視頻流的單播或廣播。伺服器技術

多處理器技術

匯流排能力

內存

磁碟介面技術

容錯技術

磁碟陣列技術

熱插撥技術

雙機熱備份

伺服器狀態監視多處理器技術

l中央處理器(CPU)是決定伺服器性能好壞的重要因素之一。雖然伺服器對其他組件的性能要求也很高,但處理器對於決定伺服器的性能仍然是很重要的。伺服器可以使用一個處理器或多個處理器運行l多處理器技術的類型l非對稱多處理器AMP;

對稱多處理器SMP;

對多處理器的選擇l根據使用的網路操作系統;l根據伺服器所完成的功能;lCPU的種類Intel、AMD、Cyrix等匯流排和內存l伺服器需要內部的高速匯流排來完成各種任務。l匯流排是計算機系統中的數據傳送的「主幹線路」,CPU、內存和其他的設備組件都連接到匯流排上。在某一時刻,伺服器可能將大量的數據從磁碟傳送到網卡、處理器、系統內存,並在處理完數據後將其傳送回磁碟。

內存分為三種l非奇偶校驗RAMl奇偶校驗RAMl帶有錯誤檢查和更正(ECC)的RAM 磁碟介面技術 l計算機系統基本上採用兩種硬碟介面,即EIDE(Enhanced 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和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s Interface)。

SCSI系列標准:

SCSI-1

SCSI-1是最基本的SCSI技術規范,它使用8位的數據帶寬,以大約5Mbps的速度將數據讀出或寫入硬碟。由於SCSI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SCSI-1基本上不再使用了。

SCSI-2

SCSI-2擴展了SCSI技術規范,而且向SCSI添加了許多特性,還允許更快的SCSI連接。另外,SCSI-2 大大提高了不同SCSI設備製造商之間的SCSI兼容性。lFAST-SCSIlFAST-SCSI使用了基本的SCSI-2技術規范,將SCSI匯流排的數據傳輸速度從5Mbps增加到10Mbps。FAST-SCSI也被稱為「Fast NARROW-SCSI」。磁碟介面技術lSCSI系列標准lWIDE-SCSIlWIDE-SCSI也是基於SCSI-2的技術,WIDE-SCSI將SCSI-2從8位增加到16位或32位的數據帶寬。使用16位的WIDE-SCSI最高可以達到20Mbps。

Ultra-SCSIlUltra-SCSI也被稱為「SCSI-3」,它將SCSI匯流排的數據傳輸速度增加到20Mbps。使用8位的匯流排時,Ultra-SCSI可以達到20Mbps的速度。使用16位匯流排時,速度可以提高到40Mbps。

Ultra2-SCSI

Ultra2-SCSI是SCSI標準的另一個發展,Ultra2-SCSI 使Ultra-SCSI 性能再次提高。Ultra2-SCSI 系統使用16位的匯流排,速度可達到80Mbps。

Ultra3-SCSIlUltra3-SCSI使得Ultra2-SCSI 的性能再一次提高,達到了160Mbps的速度。SCSI系列標准l容錯是指在硬體或軟體出現故障時,仍能完成處理和運算,不降低系統性能,即用冗餘的資源使計算機具有容忍故障的能力,容錯技術可分為:

軟體容錯 採用多處理器和具有容錯功能的操作系統來實現容錯。

硬體容錯 由於硬體成本不斷下降,而軟體成本不斷升高,因此硬體容錯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普遍。

硬體容錯系統應具有的特性為:

使用雙匯流排體系結構,確保系統的某一部分發生故障時仍能運行,不降低系統性能;l冗餘CPU、內存、通信子系統、磁碟、電源等,確保這些關鍵部件的可靠性;

自動故障檢測,以及故障部件的隔離和更換。磁碟陣列技術

磁碟陣列(Disk Array)是由一個硬碟控制器來控制多個硬碟的相互連接,使多個硬碟的讀寫同步,以減少錯誤,提高效率和可靠性的技術。

lRAID(Re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表示的是廉價磁碟冗餘陣列,是磁碟陣列技術標准,RAID採用冗餘的硬碟來對信息進行冗餘保存,從而提高磁碟系統的可靠性。如果某個硬碟發生故障,則可以通過保存在其他硬碟上的冗餘信息恢復故障硬碟的信息。 RAID技術1.RAID 0 oRAID 0採用數據分割技術,將所有硬碟構成一個磁碟陣列,可以同時對多個硬碟進行讀寫操作;oRAID 0陣列將數據分成多個數據塊,並將數據分塊分布在兩個或更多的硬碟上。 oRAID 0陣列中的一個驅動器出錯將會導致所有硬碟上的數據全部丟失,因此可靠性最差。 RAID技術2.RAID 1 oRAID 1不採用將數據分塊存儲在多個硬碟上的方法,而是採用磁碟鏡像技術。o使用兩個硬碟,並且將一個硬碟的內容同步復制到另一個硬碟上。如果其中一個硬碟出現故障,另一個硬碟將繼續正常工作。 oRAID 1的可靠性較高,但硬碟的使用效率較低。 RAID技術3.RAID 3oRAID 3採用數據交錯存儲技術。RAID 3在多個數據磁碟上分塊分布數據,然後對各個數據磁碟上存儲的所有數據使用異或操作,以產生一個校驗數據(ECC數據),並將這個數據存儲到一個校驗硬碟(ECC硬碟)。如果其中一個存儲數據的硬碟發生故障,導致數據出錯或丟失,那麼RAID 3先讀出其餘硬碟上的數據,再讀出ECC硬碟上的校驗數據,就可以恢復出錯或丟失的數據。 RAID技術4.RAID 5oRAID 5對RAID3技術進行了改進,除了保持分塊存儲數據的功能外,RAID 5將校驗數據存放在所有的硬碟中。oRAID 5的優點是不必依賴一個ECC驅動器來進行所有寫操作,所有硬碟都共享ECC工作,因此RAlD 5的性能要比RAID 3稍高一些,如果任何一個硬碟出現故障,可以將其替換,且數據也能夠恢復。oRAID5能夠將三至三十二個硬碟組合到一個陣列中。其他伺服器技術

熱插撥技術

大多數伺服器都支持熱插撥技術的組件(熱插撥硬碟、熱插撥電源和熱插撥風扇等),它們可以在系統保持運行的同時被替換。l雙機熱備份l

雙機熱備份是指在系統使用兩台或多台伺服器,其中一台主用,另外一台備用,而且這些伺服器都處於正常運行狀態,如果主用伺服器發生故障,則可自動啟動備用伺服器。

伺服器狀態監視 l大多數伺服器可以監視內部組件,並預先發出可能會出現問題的警告。高端的伺服器通常可以監視以下情況:

風扇的轉動、系統電壓、內存錯誤、磁碟錯誤、內部溫度、機箱被打開等。典型的網路操作系統

早期的網路操作系統具有簡單的文件服務和某些安全性特性。隨著用戶要求的增加,現代網路操作系統提供了更為廣泛的服務。

目前,常用的網路操作系統有:Novell 公司的NetWare;

Microsoft的Windows NT/2000;l帶有網路功能的UNIX。

Windows NT和Windows 2000

1983年11月,Microsoft第一個Windows產品——Windows 1.0;l1987年12月,Windows 2.0,其在技術上已有了明顯的進步,允許同時執行多個程序,利用微處理器中的保護模式,突破了DOS中的640KB內存的限制 ;l1990年5月,Windows 3.0,對Windows 2.0進行了改進;

1992年5月,工作組網路Windows for Workgroup 3.1;Windows NT和Windows 2000l1993年5月,Windows NT 3.1,與DOS脫離,採用了很多新技術,但對硬體資源要求較高; l1994年9月,Windows NT 3.5,對NT 3.1進行了改進,降低了對硬體資源的要求,增加了與UNIX和NetWare等的連接和集成;

1996年7月,Windows NT 4.0,在性能、易用性與可管理性以及支持Internet/Intranet方面,有了重大的改進;

2000年,Windows 2000,適用於個人和企業對操作系統的各種需要;

2001年,Window XP。Windows NT的特性 l體系結構的獨立性;

多處理器支持;

多線程的多任務;

大量的內存空間;

集中化的用戶環境文件;

遠程訪問服務;

基於域和工作組的管理功能;

容錯與多驅動器陣列(RAID)支持;Windows 2000 產品系列 l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l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是Microsoft在Windows NT Workstation 4.0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客戶端的操作系統,不僅繼承了NT Workstation 4.0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等優點,而且還擁有了更好的用戶界面、支持即插即用、管理起來也更加方便,而且具有更高級別的安全性和更好的性能。Windows 2000產品系列lWindows 2000 Serverl用來支持文件和列印、應用程序、Web以及通信服務功能的多任務操作系統。

提供可擴展、基於Internet標准、與操作系統緊密結合的活動目錄服務,方便了網路資源的管理和查找。

提供了Web和Internet服務,為客戶在商業上採用Web技術提供了便利條件,它能適應從簡單的Web站點到Web應用及視頻點播等流媒體服務的各種需要。l支持4GB的物理內存和兩路SMP對稱多處理系統,並包含了活動目錄、COM+、公共密鑰設施、智能鏡像(ntellimirror)和Terminal服務等特性,它適合於中小型規模企業作為應用分發、Web伺服器、工作組和分支辦公室的伺服器操作系統。Windows 2000產品系列l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l部門和應用伺服器,比Windows 2000 Server提供了更多的網路功能和Internet服務;支持四路SMP和64GB物理內存;

集成了可伸縮集群服務,是資料庫應用、高可用集群和為大型系統和應用的可伸縮性提供負載平衡服務的理想平台。Windows 2000 Server產品系列lWindows 2000 Datacenter ServerlDatacenter Server是功能性最強的伺服器操作系統。l支持16路SMP和64GB的物理內存。lWindows 2000 Datacenter Server提供了集群和負載平衡服務兩個基本特徵服務,適合於大規模數據倉庫、計量經濟學分析、大規模科學和工程計算、事務處理、大規模的ISP等應用。 NetWare操作系統 lNetWare操作系統的發展起源於1981年,Novell公司首次提出了LAN文件伺服器的概念;

1983年,基於Motorola MC68000 (操作系統為CP/M)的網路操作系統Novell SHARE-NET。 1984年, NetWare 1.0,以MS-DOS為環境的網路操作系統。

1985年,Advanced NetWare 1.X,增加了多任務處理功能,完善了低層協議,並支持基於不同網卡的結點互連;

1986年,Advanced NetWare 2.0,擴充了虛擬內存工作方式,並且內存定址突破640KB;NetWare操作系統

1987年, NetWare 2.1,在Netware文件伺服器增加了系統容錯機制(SFT),包括熱修復、磁碟鏡像和磁碟雙工等特性;

1990年, NetWare 3.1,在網路整體性能、系統的可靠性、網路管理 和應用開發平台等方面予以增強;

1993年, NetWare 4.0,在3.11的基礎上,增加了目錄服務和磁碟文件壓縮功能,具有良好的可靠性、易用性、可縮放性和靈活性。

1998年9月,NetWare 5,更大程度地支持並加強了Internet/Intranet以及資料庫的應用與服務。

NetWare操作系統的結構 lIPX(Internet Packet eXchange)作為網路層的分組交換協議,提供分組定址和選擇路由功能,但不保證可靠到達,相當於數據報功能。IPX是Netware結構中關鍵部分,是工作站和文件伺服器相互通信的協議,是較高層SPX和NetBIOS的基礎。lSPX(Sequenced Packet eXchange)是NetWare的運輸層協議,它與TCP/IP協議組中的TCP協議類似,以面向連接的通信方式工作,向上提供簡單卻功能很強的服務。它可以保證信息流按序、可靠地傳送。NetWare操作系統的結構 oNetWare核心協議NCP(NetWare Core Protocol)在用戶發送請求給伺服器的遠端文件服務過程中執行。文件服務過程所產生的相應信息送回給用戶。在NCP的基礎上形成了文件和網路所有的服務。利用這些服務,可以構成各種功能的應用程序。NCP支持使用虛電路和數據報兩種網路應用接入介面。oNCP的主要功能是:服務連接維護、目錄維護、文件維護、數據訪問同步、保密庫維護、網路維護、列印維護、軟體拷貝保護、計費服務和隊列管理服務。

Netware的特點

具有多任務、多用戶的功能,工作站軟體所佔內存較小,支持多種區域網硬體,保護了已有硬體投資;NetWare使用開放性協議技術OPT(Open Protocol Technology),允許各種協議的結合,使各類工作站可與公共伺服器通信;NetWare高效的硬碟存取管理技術消除了伺服器的瓶頸。Netware文件伺服器具有五種安全性措施:注冊口令、受託者權、目錄權、文件屬性和文件伺服器安全性。這些安全性措施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Netware的系統容錯技術

三級容錯l第一級針對硬碟表面介質出故障而設計,採用雙重目錄、文件夾、磁碟熱修復等;

第二級針對硬碟故障而設計,採用硬碟鏡像方法;

第三級提供文件伺服器鏡像的功能;

UNIX操作系統

UNIX不是網路操作系統,但由於它能支持通信功能,並提供一些大型伺服器的操作系統的功能,因此也可把它作為網路操作系統;

在20世紀80年代,UNIX是用於小型計算機的操作系統,以替代一些專用操作系統。在這些系統中,UNIX作為一種多用戶操作系統運行,應用軟體和數據集中在一起,經過不斷的發展,UNIX已成為可移植的操作系統,能運行在范圍廣闊的各種計算機上,包括大型主機和巨型計算機,從而大大擴大了應用范圍。 UNIX操作系統的結構
UNIX內核

UNIX內核的功能是完成底層與硬體相關的功能,控制著計算機的資源,並且將這些資源分配給正在計算機上運行的應用程序。

ShelllShell的作用是解釋來自用戶和應用的命令,使計算機資源的管理更加容易和高效。Shell程序與用戶進行交互,使用戶能夠運行程序、拷貝文件、登錄或退出系統以及完成一些其它的任務。Shell程序可以顯示簡單的命令行提示游標,或者顯示一個有圖標與窗口的圖形用戶界面(X-Windows)。Shell程序與在UNIX上運行的應用程序一起利用內核提供的服務,對文件與外圍設備進行管理。由於Shell程序與硬體無關,因此更容易移植,UNIX可具有多種 Shell。o實用程序與應用n實用程序處於Shell的外層,提供了大部分的可執行程序,而用戶的應用程序在實用程序之上。嚴格來講,實用程序和應用程序是屬於同一性質的,但實用程序大多是為了幫助操作系統執行作業以及幫助程序員開發軟體。由於UNIX具有很多的實用程序,使UNIX實際上成為和硬體獨立的操作系統,適用於開發范圍甚廣的各種應用。UNIX操作系統的結構 UNIX操作系統的功能特性

UNIX是一個多用戶、多任務操作系統;

UNIX具有良好的用戶界面;

UNIX的設備獨立性;l具有很好的可移植性;l可以直接支持網路功能;l可靠的系統安全。關於Linux操作系統

UNIX操作系統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UNIX價格昂貴,Linux是一個自由軟體,它對各廠家的UNIX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Linux是一套免費使用和自由傳播的類UNIX操作系統,它主要用於基於Intel x86系列CPU的計算機上。這個系統是由全世界各地的成千上萬的程序員設計和實現的。其目的是建立不受任何商品化軟體的版權制約的、全世界都能自由使用的UNIX兼容產品。

⑸ 本地網傳輸網設計方案

例如:(1) A市本地SDH傳輸網設計方案
一、A市概況簡介
二、 A市電信局SDH傳輸網路現狀(或PDH傳輸網路現狀)
1、 A市本地網網路結構,交換局數量及位置,傳輸設備類型及容量
2、 存在的問題及擴大SDH網的必要性(或建設SDH網的必要性)----需求及業務預測
三、 A市電信局SDH傳輸網路結構設計方案
1、 網路拓撲結構設計
2、設備簡介
3、 局間中繼電路的計算與分配
4、 局間中繼距離的計算
四、 SDH網路保護方式
1、 SDH網路保護的基本原理
2、 A市電信局SDH網網路保護方式的選擇及具體設計
五、 SDH網同步
1、 同步網概念與結構
2、 定時信號的傳送方式
3、 A市電信局SDH網路同步方式具體設計
六、 方案論證,評估

(2 ) A 地區GSM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網路優化設計方案
一、A 地區GSM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現狀
1、A地區概況;人口、地形、發展情況
2、系統現狀;現有基站、話務狀況
3、現行網路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①接通率數據採集與分析
②掉話率數據採集與分析
③擁塞率數據採集與分析
4、話務預測分析計算
二、A 地區GSM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網路優化設計方案
1、優化網路拓撲圖設計
2、硬體配置及參數的優化
3、基站勘測設計及安裝
4、交換局容量及基站數量
5、傳輸線路的設計
三、網路性能及分析對比
1、優化前網路運行情況
2、數據採集與分析
3、撥打測試
四、網路優化方案評價

(3 ) 2004-2006年A 市本地傳輸網規劃設計
第一部分 A 市概況
第二部分 A 市本地電話網及長途電話網現狀
2.1 現有網路結構
2.2 各局容量、局間電路容量、話務量、傳輸方式
2.2.1 A 市中繼傳輸現狀
2.2.2 市區中繼傳輸現狀
2.2.3 各縣中繼傳輸現狀
第三部分 2004•2006年A 市本地傳輸網規劃設計
3.1 傳輸網規劃原則
3.2 傳輸業務量預測
(l)電話業務量預測
(2)IP業務量預測
(3)數據業務量預測
(4)信令業務量預測
3.3 A 市本地傳輸網網路結構設計
(1) 傳輸段業務量計算
(2) 傳輸設備容量的計算
(3) 傳輸設備選型及功能描述
(4) 各段通路組織及時隙的安排
3.4 各縣傳輸網規劃
3.5 方案論證評估
3.計算機類型題目選題要求與注意事項

四、參考實例
(1) 管理信息系統

•需求分析(含設計目標)
•總體方案設計(總體功能框圖、軟體平台的選擇、運行模式等)
•資料庫設計(需求分析、概念庫設計、邏輯庫設計、物理庫設計,E-R圖,數據流圖、數據字典、資料庫表結構及關系),
•模塊軟體設計(各模塊的設計流程),
•系統運行與調試。
•附主要程序清單(與學生設計相關的部分,目的是檢測是否是學生自己作的)。

(2) 校園網、企業網等區域網設計

•功能需求
•對通信量的分析
•網路系統拓撲設計
•設備選型、配置
•軟體配置
•子網及VLAN的劃分
•IP地址規劃
•接入Internet
•網路安全

例如: (1)×××人事勞資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與設計
1,開發人事勞資管理信息系統的設想
(1)人事勞資管理信息系統簡介
(2)人事勞資管理信息系統的用戶需求
2,人事勞資管理信息系統的分析設計
(1)系統功能模塊設計
(2)資料庫設計
—資料庫概念結構設計
—資料庫邏輯結構設計
(3)系統開發環境簡介
3,人事勞資管理信息系統的具體實現
(1)資料庫結構的實現
(2)應用程序對象的創建
(3)應用程序的主窗口
(4)菜單結構
(5)數據窗口對象的創建
(6)登錄程序設計
(7)輸入程序設計
(8)查詢程序設計
(9)報表程序設計
4,總結
(2 ) A 市 X 局OA網的設計與應用
一、A 市 X 局 行政結構及功能需求分析
1. A 市 X 局 概況及下屬各分支機構分布狀況
2.辦公、業務功能需求分析
二、系統設計原則和實現目標
1.網路系統設計原則、系統建設目標
2.網路性能分析
三、系統硬體環境的總體設計
1.網路拓撲結構設計
a.X 局中心局網路拓撲結構設計
b. 分支機構網路拓撲結構設計
c.網路信息流量及各級交換機埠數和埠速率的計算
2.傳輸方式的設計
3.VLAN劃分及子網配置
4.路由規劃和IP地址分配
5.網路設備的選型
四、系統軟體環境的總體設計
1.系統功能模塊設計、組織結構
2.操作系統及應用軟體
3.訪問許可權的設置
4.網路安全
五、論文總結

七、 設計報告格式與書寫要求
•設計報告應按統一格式裝訂成冊,其順序為:封面、任務書、指導教師評語、內容摘要(200~400字)、目錄、報告正文、圖紙、測試數據及計算機程序清單。
•報告構思,書寫要求是:邏輯性強,條理清楚;語言通順簡練、文字列印清楚;插圖清晰准確;文字字數要求1萬字以上。

八、有關畢業設計工作的幾點說明

1、聘請指導教師
在相關教學站的協助下聘請指導教師,指導教師應具有工程師以上的技術職稱,可以有多個指導教師,或一個指導教師組。指導教師負責指導學生撰寫畢業設計任務書的主要內容和指導學生撰寫畢業設計論文。

2、撰寫任務書
畢業設計任務書應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在規定時間內,交教學總站或校外學習中心審核蓋章後寄往北郵網院待審批。如果任務書合格,即可繼續撰寫畢業論文。屆時將在網上公布任務書的審批情況,如果不合格,應按照任務書審批要求進行修改,在指定時間內重復完成上述工作。
如果任務書在規定時間內未能通過,將只能推遲半年隨下屆應屆學生完成畢業設計。
不能出現同一名學生多個題目任務書的情況,如果出現此類問題將視為取消本次畢業設計處理。

3、畢業設計報告
不能擅自更改論文題目,即論文題目與任務書的題目保持一致。如果確需更改題目,應提前申請,經教學總站或校外學習中心批准後方能發給網院教學部重新履行任務書的審批。
對於有條件通過的任務書的學生,應注意教師加批的意見,並在論文中加以體現,以保證按任務書的要求完成畢業設計。
不能抄襲他人文章或論文,一經查出,視為抄襲處理。
不能抄襲巳有的工程設計報告之類的現成文件,這樣做的結果是設計內容看起來很多、很全面,但沒有本人的具體設計內容,這樣的論文答辯是不能通過的。

關於畢業答辯

一、 論文答辯的程序及准備要求
論文答辯是我們整個教學過程的最後一個環節,也是比較關鍵的一個環節,希望各位同學認真對待、作好准備、園滿地完成這最後一個環節。
1.答辯程序:
①個人講述報告主要內容及本人所做工作,重點是本人所作主要設計內容、設計思路及得到的主要結果。占時10∽15分鍾;
對論文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論、基本概念等可以不必講述。
這一環節是培養和鍛練做為一個技術人員如何進行技術交流,如何表述自己的技術觀點。對這一環節的要求是:講述問題的邏輯性強、條理清晰、語言表述簡練。
②由答辯老師提出問題,答辯人回答,在答辯過程中還可能追加問題,回答問題占時20分鍾。
提出問題的主要范圍是論文所涉及的有關內容的問題以及論文相關學科的一些基礎知識的問題。
這一環節考核的是對所設計的內容掌握的深度及相關基礎知識掌握的情況。這就要設計者對所設計的內容掌握到較深入的程度,不能只是掌握了一些皮毛的概念或者從其他資料上抄來的內容,這樣就很難回答好問題。
這就要求對論文中所涉及的基本內容要有較深入的了解,例如某些數據和公式的引用一定要有依據,並能說明其概念。再如一些軟體和程序的設計一定要能講清楚設計思路和流程,並能解釋某一段程序的含義及作用。

2.准備要求:
①准備好個人講述提綱,並作一定的試講以便掌握好時間,給你的15分鍾時間不能超過,也希望能充分利用,這是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
②事先准備好掛圖、表格或計算機演示條件
3. 答辯時只准參閱本人所作論文及准備的講述提綱,不能參閱其他書籍和文件。
4. 答辯時要聽清所提問的題目,要對題目理解後再回答。如果暫不能理解或不太清楚題意可請老師再講述題意或給予提示,不能題意沒清楚問題就回答。
5. 答辯時不要緊張,要能冷靜思考。

二、 評分標准

• 報告成績: 50分
• 個人講述: 10分
• 回答問題: 40分
• 以上三項總合100分;59分以下為不及格;60~69分為及格;70~89分為良好;90分以上為優。
•取得學位的要求標準是:良好成績以上 .

參考選題
畢業設計參考選題-------通信類及計算機類

通信類各種選題及參考內容:
(1 ) A市本地SDH傳輸網設計方案
一、A市概況簡介
二、 A市電信局SDH傳輸網路現狀(或PDH傳輸網路現狀)
1、 網路結構,交換局數量及位置,傳輸設備類型及容量
2、 存在的問題及擴大SDH網的必要性(或建設SDH網的必要性)
三、 A市電信局SDH傳輸網路結構設計方案
1、 網路拓撲結構設計
2、設備簡介
3、 局間中繼電路的計算與分配
4、 局間中繼距離的計算
四、 SDH網路保護方式
1、 SDH網路保護的基本原理
2、 A市電信局SDH網網路保護方式的選擇
五、 SDH網同步
1、 同步網概念與結構
2、 定時信號的傳送方式
3、 A市電信局SDH網路同步方式
六、 方案論證,評估

(2 ) A 地區GSM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網路優化設計方案
一、A 地區GSM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現狀
1、A地區概況;人口、地形、發展情況
2、系統現狀;現有基站、話務狀況
3、現行網路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①接通率數據採集與分析
②掉話率數據採集與分析
③擁塞率數據採集與分析
4、話務預測分析計算
二、A 地區GSM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網路優化設計方案
1、優化網路拓撲圖設計
2、硬體配置及參數的優化
3、基站勘測設計及安裝
4、交換局容量及基站數量
5、傳輸線路的設計
三、網路性能及分析對比
1、優化前網路運行情況
2、數據採集與分析
3、撥打測試
四、網路優化方案評價

(3 ) A 市無線市話系統無線側網路規劃設計
一、無線市話網路概述
1、A 市通信網路發展情況
2、IPAS網路特點
二、A 市本地電活網路現狀
1、現有傳輸網路結構
2、傳統無線網路規劃
三、無線網路規劃設計方案
1、A 市自然概況介紹
2、總體話務預測計算
3、IPAS網路結構設計及說明
4、覆蓋區域劃分,基站數量預測計算
(l〉每個覆蓋區話務預測計算
(2)基站容量頻道設計
5、基站選址,計算覆蓋區域內信號覆蓋情況
6、尋呼區的劃分
(1〉各個網關尋呼區的劃分
(2〉各個基站控制器尋呼區的劃分
7、網關及CSC的規劃
(1)網關到CSC側 2M 鏈路設計
(2)CSC到CS線路設計
四、基站同步規劃

(4 )A 市 GSM無線網路優化

一、GSM網路概述
二、A市GSM網路情況介紹
2.1 網路結構
2.2 網元配置
2.3 現網突出問題表現
三、GSM網路優化工作分類及流程
3. 1GSM網路優化工作分類
3.2 交換網路優化流程
3.3 無線網路優化流程
3.3.1 無線網路優化流程
3.3.2 無線網路優化流程的實際應用
四、網路優化的相關技術指標
4.1接通率
4.2掉話率
4.3話務量
4.4長途來話接通率
4.5擁塞率
4.6 其它
五、無線網路優化設計及調整
5.1 網路運行質量數據收集
5.2 網路質量優化及參數調整
5.3 網路優化建設
六、優化後總結及建議

( 5 ) A 市lP城域網建設及規劃

一、IP網路的發展現狀
二、A 市概況介紹
l、各縣網路結構及設備容量情況
2、IP業務預測及建設必要性
三、A 市IP城域網結構設計及設備配置
1、網路結構及拓撲結構設計
2、骨幹層網路設計
3、匯集層網路設計
4、網路接入層的設計
5、傳輸方式設計
6、設備的選型
四、接入方式設計
1、ADSL方式接入
2、FTTX+LAN方式接入
3、光纖接入方式
4、DDN 方式接入
五、IP地址規劃
1、IP地址的分配
2、子網劃分
六、IP城域網業務開展及實現

(6 ) 2004-2006年A 市本地傳輸網規劃設計

第一部分 A 市概況
第二部分 A 市本地電話網及長途電話網現狀
2.1 現有網路結構
2.2 各局容量、局間電路容量、話務量、傳輸方式
2.2.1 A 市中繼傳輸現狀
2.2.2 市區中繼傳輸現狀
2.2.3 各縣中繼傳輸現狀
第三部分 2004•2006年A 市本地傳輸網規劃設計
3.1 傳輸網規劃原則
3.2 傳輸業務量預測
(l)電話業務量預測
(2)IP業務量預測
(3)數據業務量預測
(4)信令業務量預測
3.3 A 市本地傳輸網網路結構設計
(1) 傳輸段業務量計算
(2) 傳輸設備容量的計算
(3) 傳輸設備選型及功能描述
(4) 各段通路組織及時隙的安排
3.4 各縣傳輸網規劃
3.5 方案論證評估

(7 ) X 地區GSM系統網路優化設計
第一章:X 地區網路概況:
第一節:自然概況介紹
第二節:網路結構
第三節:網路參數
第二章:全網存在問題及分析
第一節:接通率和掉話率及通話質量情況
第二節:影響接通率和掉話率及通話質量的原因
第三節:網路健康檢查及存在問題分析
第四節:故障分析及處理
第三章:網路優化前數據提取
第一節:原始數據提取及分析
第二節:路測數據及情況分析
第四章:優化網路結構及其參數修改
第一節:數據修改情況
第二節:優化後網路情況
第五章:優化總結提出合理化建議

(8 ) A 市無線(IPAS)系統及網路優化

一、A 市無線(IPAS)系統介紹
1、A 市本地網及IPAS系統網路結構圖
2、本地網及IPAS系統容量介紹
3、基站數量及可容納的最大用戶數
4、編碼方式
5、多址接入方式
6、無線頻率的使用介紹
二、A 市IPAS系統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1、接通率數據採集與分析
2、掉話率數據採集與分析
3、盲區測試與分析
4、全網同步數據採集與分析
三、A 市IPAS系統優化網路結構和參數設計
1、尋呼區優化設計
2、站點的優化設計
3、參數的調整
四、優化後運行結果
1、接通率情況
2、掉話率情況
3、覆蓋情況
五、結論

(9 ) A 市動力與環境集中監控網路的設計與實現

一、現行A 市動力與環境集中監控網路結構概述。
1、A 市動力與環境集中監控網路結構的說明。
2、A 市動力與環境集中監控網路結構圖。
二、A 市動力與環境集中監控的功能要求及系統的設備。
1、動力與環境集中監控的功能。
2、動力與環境集中監控的系統結構。
三、A 市監控中心系統結構及設備功能的設計
1、監控中心的系統結構設計。
2、監控中心的設備。
3、監控中心的功能設計。
4、監控中心的信號傳輸方式及速率。
四、A 市動力與環境集中監控各站點的系統結構及設備功能的設計。
1、各監控站的系統結構設計。
2、各監控站的設備。
3、各監控站的功能設計。
4、各監控站的信號傳輸方式及速率。
五、A 市市動力與環境集中監控系統功能實施過程舉例。

(10 ) A 市 X 局OA網的設計與應用
一、A 市 X 局 行政結構及功能需求分析
1. A 市 X 局 概況及下屬各分支機構分布狀況
2.辦公、業務功能需求分析
二、系統設計原則和實現目標
1.網路系統設計原則、系統建設目標
2.網路性能分析
三、系統硬體環境的總體設計
1.網路拓撲結構設計
a.X 局中心局網路拓撲結構設計
b. 分支機構網路拓撲結構設計
2.傳輸方式的設計
3.VLAN劃分及子網配置
4.路由規劃和IP地址分配
5.網路設備的選塑
四、系統軟體環境的總體設計
1.系統功能模塊設計、組織結構
2.操作系統及應用軟體
3.訪問許可權的設置
4.網路安全

⑹ 怎麼設置本地連接和無線網卡同時使用

在網路和共享中心將兩個同時打開,就可以了。具體操作如下:

1.點擊開始,打開控制面板

⑺ 1、以下網路配置信息各有什麼作用(計算機名、工作組、IP地址、子網掩碼、網關、DNS伺服器)

計算機名就是區別於網路中別的計算機
IP地址:網路中各主機都要區別於別的主機,這樣訪問才不會產生沖突,IP 地址就是基於網路傳輸層協議的32位二進制數,用來區別不同的主機,為便於使用,把32位二進制數換算成4段十進制數,就是我們常用的IP地址 如:192.168.0.1
子網掩碼:IP地址是由網路位和主機位組成,網路位用1表示,主機位用0表示就構成了子網掩碼,同樣把它轉換為十進制數.如:255.255.255.0 那麼就相當於IP乎192.168.0.1的網路地址就是192.168.0.0主機地址1
網關:同一網段類,一個設備接入網路,其它設備可通過這個設備來接入網路,如192.168.0.2可以通過192.168.0.1來上網,需要把網關設為192.168.0.1 而192.168.0.1這個設備是直接按入外網的
DNS:由於IP地址都是數字表示的,雖轉換成了十進制數,由於數字不能直觀地表示主機的含義,就不便於記憶.於是就產生了便於記憶的域名,如:.com DNS的作用就是查詢.com這個主機的IP地址,或者知道IP地址,查詢域名.
DNS伺服器:提供DNS服務的主機

⑻ 網路與新媒體專業開設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學什麼

網路與新媒體專業是基於互聯網等新興媒介形態對新聞傳播行業及整個社會的的巨大推動,順應數字信息時代發展所需,順應移動互聯媒介融合的趨勢要求而產生的新聞傳播類新專業。該專業是對2011年開始招生的新媒體與信息網路專業進一步發展。

高等教育出版社9月出版的《網路與新媒體應用模式——創新設計及運營戰略》一書中指出,一個網路與新媒體應用產品要最終推向市場,一般要經歷用戶心理、需求和行為分析,應用模式創新設計,運營戰略制定,應用系統分析,應用系統設計(包括信息架構設計、界面設計、交互設計、用戶體驗設計、軟體設計等),以及應用系統開發與實施(程序設計)等基本環節。其中應用模式創新設計是一種最具戰略性的關鍵環節。我們能否培養出傑出的網路與新媒體應用創新性人才,培養的一代又一代學生能否在未來不斷創造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新型應用模式,關繫到在中國網路與新媒體事業發展的未來,關繫到中國能否成為世界網路與新媒體應用發展潮流的引領者。

但在各大高校有關專業的培養方案和教學安排中這一方面能力的培養被長期忽視。

2012年教育部開始組織該專業申報工作。2013年首次批復28所高校招生,批復20所高校招生,2015批復29所高校招生。該專業文理兼收,畢業授予文學學士學位。

主幹課程,新聞學與傳播學

本專業文理科招生,部分學校實行「新聞傳播」和「信息技術」的「雙學位」培養模式,修業年限四年,畢業後授予雙學位,第一學位:文學學士(傳播學),第二學位:工學士(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專業以傳播學為基礎,以網路產品策劃和設計為核心,以數字媒體技術為特色,培養「通傳播、懂技術、精設計」的文理交叉復合型傳播人才,是未來首席信息執行官(CIO)搖籃。

因學校不同而略有差異

傳播學原理、新媒體與社會、網路傳播導論、傳播心理學、傳播統計學、新媒體用戶分析、網路與新媒體應用模式、網路策劃與編輯、網路信息管理、網路傳播功能設計、資料庫系統原理、C++程序設計、Java程序設計、計算機網路、人機交互技術及應用、軟體工程、WEB信息框架、網頁設計、媒介經營管理等(華中科技大學)。

策劃學概論、專業通識、新媒體數據分析與應用、新媒體技術與運用、數字圖像採集與製作、視頻合成與剪輯、數字時代著作導讀、新聞采訪與寫作、媒體活動策劃、新媒體創意與策劃、新媒體產品設計與運營、網頁策劃與編輯、互動營銷、微電影創作、整合營銷傳播、電子商務、媒介經營管理概論、網路與新媒體實務、新媒體輿情監測與分析、新媒體前沿等。(浙江傳媒學院)

數字媒體概論、新聞學概論、網路傳播、多媒體新聞製作、資料庫與媒體信息處理、專業網頁製作、網路新聞編輯與發布、英語新聞采訪與寫作、國際傳播、網路中英文新聞編譯、中外傳媒史、網路媒體經營與管理等。( 上海外國語大學 )

網路與新媒體導論、網路與傳播、網路新聞編輯、網頁設計製作、網路廣告、網路播音主持、網路媒體經營管理、網路營銷、網路與新媒體受眾行為分析、網路與新媒體數據分析、新聞制圖、移動媒體研究、手機媒體創意坊、融媒體創意坊等。(河南工業大學)

新媒體概論、傳播學、市場營銷、廣告學概論、信息網路傳播管理、新媒體藝術概論、強化寫作訓練、網頁設計與製作、計算機網路、信息網路互動技術與應用、信息網路法規倫理、數字媒體技術、新媒體業務策劃、新媒介數據分析與應用、新媒體調查方法、新媒體內容集成、攝影攝像技術、企業形象與品牌傳播。(合肥師范學院)

新媒體技術導論、新媒體概論、視聽語言、數字攝像、多媒體信息編輯、數字視頻編輯、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數字攝影、新媒體信息策劃、手機媒體研究、網路傳播、大眾傳播、傳播心理學、新聞學概論、新聞采訪、新聞寫作、中外新聞史等。

⑼ 網路方案設計過程主要分哪幾個步驟

步驟如下:

1,需求調研

2,需求分析

3,概要設計

4,詳細設計

設計方案內容包括:網路拓撲、IP地址規劃、網路設備選型等等。

(9)本地網路信息設置與網路對時程序設計擴展閱讀:

網路工程設計原則

網路信息工程建設目標關繫到現在和今後的幾年內用戶方網路信息化水平和網上應用系統的成敗。在工程設計前對主要設計原則進行選擇和平衡,並排定其在方案設計中的優先順序,對網路工程設計和實施將具有指導意義。

1,實用、好用與夠用性原則

計算機與外設、伺服器和網路通信等設備在技術性能逐步提升的同時,其價格卻在逐年或逐季下降,不可能也沒必要實現所謂「一步到位」。所以,網路方案設計中應採用成熟可靠的技術和設備,充分體現「夠用」、「好用」、「實用」建網原則,切不可用「今天」的錢,買「明、後天」才可用得上的設備。
2,開放性原則

網路系統應採用開放的標准和技術,資源系統建設要採用國家標准,有些還要遵循國際標准(如:財務管理系統、電子商務系統)。其目的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有利於網路工程系統的後期擴充;第二,有利於與外部網路互連互通,切不可「閉門造車」形成信息化孤島。

3,可靠性原則

無論是企業還是事業,也無論網路規模大小,網路系統的可靠性是一個工程的生命線。比如,一個網路系統中的關鍵設備和應用系統,偶爾出現的死鎖,對於政府、教育、企業、稅務、證券、金融、鐵路、民航等行業產生的將是災難性的事故。因此,應確保網路系統很高的平均無故障時間和盡可能低的平均無故障率。

4, 安全性原則

網路的安全主要是指網路系統防病毒、防黑客等破壞系統、數據可用性、一致性、高效性、可信賴性及可靠性等安全問題。為了網路系統安全,在方案設計時,應考慮用戶方在網路安全方面可投入的資金,建議用戶方選用網路防火牆、網路防殺毒系統等網路安全設施;網路信息中心對外的伺服器要與對內的伺服器隔離。

5, 先進性原則

網路系統應採用國際先進、主流、成熟的技術。比如,區域網可採用千兆乙太網和全交換乙太網技術。視網路規模的大小(比如網路中連接機器的台數在250台以上時),選用多層交換技術,支持多層幹道傳輸、生成樹等協議。

6,易用性原則

網路系統的硬體設備和軟體程序應易於安裝、管理和維護。各種主要網路設備,比如核心交換機、匯聚交換機、接入交換機、伺服器、大功率長延時UPS等設備均要支持流行的網管系統,以方便用戶管理、配置網路系統。

7,可擴展性原則

網路總體設計不僅要考慮到近期目標,也要為網路的進一步發展留有擴展的餘地,因此要選用主流產品和技術。若有可能,最好選用同一品牌的產品,或兼容性好的產品。在一個系統中切不可選用技術和性能不兼容的產品。

閱讀全文

與本地網路信息設置與網路對時程序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共享中心沒有網卡 瀏覽:582
電腦無法檢測到網路代理 瀏覽:1465
筆記本電腦一天會用多少流量 瀏覽:778
蘋果電腦整機轉移新機 瀏覽:1428
突然無法連接工作網路 瀏覽:1187
聯通網路怎麼設置才好 瀏覽:1291
小區網路電腦怎麼連接路由器 瀏覽:1183
p1108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265
怎麼調節台式電腦護眼 瀏覽:823
深圳天虹蘋果電腦 瀏覽:1064
網路總是異常斷開 瀏覽:665
中級配置台式電腦 瀏覽:1123
中國網路安全的戰士 瀏覽:688
同志網站在哪裡 瀏覽:1503
版觀看完整完結免費手機在線 瀏覽:1507
怎樣切換默認數據網路設置 瀏覽:1181
肯德基無線網無法訪問網路 瀏覽:1423
光纖貓怎麼連接不上網路 瀏覽:1629
神武3手游網路連接 瀏覽:1021
局網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