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通信線路的安全問題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1.
電磁泄露
絡埠,傳輸線路和計算機都有可能因屏蔽不嚴或未屏蔽而造成電磁泄露.目前,大多數機房屏蔽和防輻射設施都不健全,通信線路也同樣容易出現信息泄露.
2.
搭線竊聽
隨著信息傳遞量的不斷增加,傳遞數據的密級也在不斷提高,犯罪分子為了獲取大量情報,可能監聽通信線路,非法接收信息.
3.
非法終端
有可能在現有終端上並接一個終端,或合法用戶從網上斷開時,非法用戶乘機接入,並操縱該計算機通信介面使信息傳到非法終端.
4.
非法入侵
非法分子通過技術滲透或利用電話線侵入網路,非法使用,破壞或獲取數據和系統資源.目前的網路系統大都採用口令驗證機制來防止非法訪問,一旦口令被竊,就無安全可言.
5.
注入非法信息
通過電話線有預謀地注入非法信息,截獲所傳信息,再刪除原有信息或注入非法信息後再發出,使接收者收到錯誤信息.
6.
線路干擾
當公共轉接載波設備陳舊和通信線路質量低劣時,會產生線路干擾.如數據機會隨著傳輸速率的上升,迅速增加錯誤.
對於網路通信線路的安全問題通常採用數據加密,用戶認證和室外使用光纜傳輸介質等措施來解決.近年來,計算機網路系統由於電磁輻射使信息被截獲而失密的案例很多,這種截獲,其距離可達幾百甚至千米,給計算機系統信息的保密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危害.為了防止計算機網路系統中信息在空間上擴散,通常在物理上採取對主機房和重要部門進行屏蔽處理的防護措施,以減少擴散出去的空間信號.終端分散的重要部門採取主動式的干擾設備(如干擾機)來干擾擴散出去的空間信號,以破壞信息的竊取.
2. 網路安全法禁止的危害網路安全行為有
網路安全法禁止的危害網路安全行為包括:
1、禁止非法侵入他人網路;
2、干擾他人網路正常功能;
3、竊取網路數據等危害網路安全的活動;
4、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個人信息;
5、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
6、設立用亍實施詐騙,傳授犯罪方法;
7、製作或者銷售違禁物品、管制物品等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群組。
網路安全包含網路設備安全、網路信息安全、網路軟體安全,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因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可審查性的特性。
主要特徵包括:
1、保密性,信息不泄露給非 授權用戶、 實體或過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
2、完整性,數據未經授權不能進行改變的特性。即信息在 存儲或傳輸過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壞和丟失的特性;
3、可用性可被授權 實體訪問並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當需要時能否存取所需的信息。例如網路環境下拒絕服務、破壞網路和有關系統的正常運行等都屬於對 可用性的攻擊;
4、可控性,對信息的傳播及內容具有控制能力;
5、可審查性,出現安全問題時提供依據與手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第十二條 國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使用網路的權利,促進網路接入普及,提升網路服務水平,為社會提供安全、便利的網路服務,保障網路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動。
任何個人和組織使用網路應當遵守憲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危害網路安全,不得利用網路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宣揚民族仇恨、民族歧視,傳播暴力、淫穢色情信息,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擾亂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以及侵害他人名譽、隱私、知識產權和其他合法權益等活動。
3. 常見的網路安全風險有哪些
網路安全可以從狹義及廣義兩個定位進行分析。狹義方面,網路安全主要可以分為軟硬體安全及數據安全,網路安全指的是網路信息安全,需對其中數據進行保護,保證相關程序不會被惡意攻擊,以免出現不能正常運行的情況;廣義方面,會直接涉及到網路信息的保密性及安全完整性,會隨重視角度變化而變化。
1、計算機技術方面
網路設備及系統安全是網路系統中安全問題的潛在問題,計算機系統實際運行中會因為自身設備因素,導致相應安全問題的出現。除此之外,網路信息技術相關優勢一般會體現在信息資源共享及資源開放上,所以更容易被侵襲,計算機網路協議在整體安全方面也存在潛在問題。
2、由於病毒引起的安全風險
計算機網路安全中最常出現的問題為病毒,病毒是由黑客進行編寫的計算機代碼或計算機指令,可以對計算機中相關數據造成嚴重破壞。按照數據實際摧毀力度分析,可以分為良性及惡性,這兩種病毒都能夠進行迅速傳播,具有較強的摧毀性能力,病毒可進行自行復制。現代社會計算機網路逐漸普及,病毒在網路上的傳播也更加迅速,通過網頁瀏覽或郵件傳播等,都可以受到病毒影響,使得計算機系統內部收到計算機病毒攻擊而癱瘓。
3、用戶問題
目前我國網路用戶對安全問題沒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及正確的態度,使用非法網站、下載安全風險較大的文件、不經常清除病毒、為設置安全保護軟體及防火牆等問題,用戶的不重視很容易讓黑客對網路安全進行攻擊。互聯網用戶使用網路時,並不能看到病毒,所以對病毒問題沒有足夠的重視,也缺乏相關防範意識。用戶一般情況下只能看到網路帶來的便利,忽視安全問題,部分用戶不注重隱私保護,隨意泄露隱私,所以近年來網路欺詐事件層出不窮。
4. 網路安全事件會帶來哪些常見的危害
1計算機病毒是現在最常見的威脅計算機安全的問題。計算機病毒命名規則:病毒前綴、病毒名稱、病毒後綴。其實只看前綴就能分辨出是那種病毒了。系統病毒(
例如windows2000)腳本病毒( 例如js和vbscript)捆綁病毒( 例如binder)宏病毒( 例如macor)種植病毒(
例如dorpper)蠕蟲病毒(worm)木馬病毒。破壞性病毒( 例如harm)hack
3 拒絕服務攻擊是最厲害的攻擊手段。攻擊方法有好多種:syn flood攻擊是針對TCP協議的。
smurf攻擊方式是利用廣播機制。
ping of death是利用ping發送大小不合法的測試包。
tear drop攻擊方式是利用IP數據片段重組上的弱點。
2 口令破解。(1)網路監聽。(你的信息有可能在中途被黑客所截獲)(2)口令猜測。用網上的軟體可以破解你的密碼。
5. 危害網路安全的行為有哪些表現
危害網路安全的行為包括三種類型:
一,是直接非法 侵入他人網路、干擾他人網路正常功能或者竊取網路數據。
二,是為他人實施上述行為提供專門的程序和工具。
三,是明知他人從事危害網路安全的活動,而為其提供技 術支持、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行為。
《網路安全法》第27條規定: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 從事非法侵入他人網路、干擾他人網路正常功能、竊取 網路數據等危害網路安全的活動。
不得提供專門用於從 事侵入網路、千擾網路正常功能及防護措施、竊取網路 數據等危害網路安全活動的程序、工具。明知他人從事 危害網路安全的活動的,不得為其提供技術支持、廣告 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
危害網路安全行為侵害他人權利的,應承擔相應的 民事責任。情節嚴重的,還可能受到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應承擔刑事責任。
6. 網路帶給人們的壞處
網路時代增加了人們生活的便利性,但同時也帶給人們各種不良的影響,主要影響方面如下:
對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構成潛在威脅。互聯網是一張無邊無際的"網",內容雖豐富卻龐雜,良莠不齊,青少年在互聯網上頻繁接觸西方國家的宣傳論調、文化思想等,這使得他們頭腦中沉澱的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和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形成沖突,使青少年的價值觀產生傾斜,甚至盲從西方。長此以往,對於我國青少年的人生觀和意識形態必將起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對於國家的政治安定顯然是一種潛在的巨大威脅。
當今社會信息安全越來越受到重視是因為它己經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的一個權重高的因素,它直接關繫到國家的金融環境、意識形態、政治氛圍等各個方面,信息安全問題無憂,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也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7. 從事危害網路安全的活動會怎麼樣
會被逮捕。
從事危害網路安全活動的人因為其行為已經實質性地攻擊到網路安全,將可能會群眾在使用網路上網的過程中,產生一定的直接危害,或者潛在的危害性,從而導致網路用戶的個人隱私信息安全泄露,對社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因此網警在網路系統的輔助下,發現後會選擇在第一時間對其進行禁言一類的操作,並且根據其上網使用的IP地址對其進行追蹤,而後將其抓捕歸案。
利用網路,人們不僅可以實現資源共享,還可以交換資料、保持聯系、進行娛樂等。很多人的生活和工作已經和網路密不可分了。網路的實現,使單一的、分散的計算機有機地連成一個系統,它主要有以下特性:
1、資源共享
網路的主要功能就是資源共享。共享的資源包括軟體資源、硬體資源以及存儲在公共資料庫中的各類數據資源。網上用戶能部分或全部地共享這些資源,使網路中的資源能夠互通有無、分工協作,從而大大提高系統資源的利用率。
2、快速傳輸信息
分布在不同地區的計算機系統,可以通過網路及時、高速地傳遞各種信息,交換數據,發送電子郵件,使人們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
8. 網路安全威脅有什麼後果
網路安全所面臨的威脅可以來自很多方面,並且隨著時間的的變化而變化。網路安全威脅的類型有如下幾類。
(1)竊聽。
在廣播式網路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可以讀取網上傳播的數據,如搭線竊聽,安裝通信監視器和讀取網上的信息等。網路體系結構允許監視器接受網上傳輸的所有數據幀而不考慮幀的傳輸目標地址,這種特性使得偷聽網上的數據或非授權的訪問很容易而且不易發現。
(2)假冒。 當一個實體假扮成另一個實體進行網路活動時就發生假冒。
(3)重放。重復一份報文或報文的一部分,以便產生一個授權的效果。
(4)流量分析。通過對網上的信息流的觀察和分析推斷出網上傳輸的有用信息,例如有無傳輸、傳輸的數量、方向和頻率等。由於報文信息不能加密,所以即使數據進行了加密處理,也可以進行有效的流量分析。
(5)數據完整性破壞。有意或無意地修改或破壞信息系統,或者在非授權和不能監視的方式下對數據進行修改。
(6)拒絕服務。當一個授權的實體不能獲得應有的對網路資源的訪問或緊急操作被延遲是,就發生了拒絕服務。
(7)資源的非授權使用。 及與所定義的安全策略不一致的使用。
(8)陷阱和特洛伊木馬。通過替換系統的合法程序,或者在合法程序里插入惡意的代碼,以實現非授權進程,從而達到某種特定的目的。
(9)病毒。隨著人們對計算機系統和網路依賴程度的增加,計算機病毒已經構成對計算機系統和網路的嚴重威脅。
(10)誹謗。利用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廣泛互連性和匿名性,散步錯誤的消息以達到詆毀某個對象的形象和知名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