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設置 > 舉例論述網路議程設置理論傳播學

舉例論述網路議程設置理論傳播學

發布時間:2023-02-16 13:17:35

① 傳播學四大宏觀效果理論

傳播學四大宏觀效果理論包括:「議程設置」理論(agenda setting); 沉默的螺旋理論(spiral of silence); 培養理論(cultivation theory)以及知溝理論(knowledge-gap theory)。

一、議程設置
議程設置的中心思想是: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
作為一種效果理論,議程設置假說具有三個特徵:
1. 認知層面的效果
2. 長期、綜合、宏觀的效果
3. 暗示了一種媒介觀,即,傳媒是一種從事「環境再構成作業」的機構。
意義與問題
1、重新揭示了大眾傳媒的有力影響,為效果研究擺脫「有限論」的束縛起了重要的作用。
2、揭示了大眾傳播過程背後的控制問題。
3、沒有涉及反映社會議題的一面。
二、沉默的螺旋——諾依曼
理論內涵
個人意見的表達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也就是說,人作為一種社會動物,總是力圖從周圍的環境中尋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狀態,這是人的社會天性。為了防止受到孤立,避免社會懲罰,當發現自己屬於多數或優勢意見時,他們便傾向於積極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而當發覺自己屬於少數或劣勢意見時,一般人會屈於環境壓力而轉向沉默或附和;
意見的表達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形成螺旋式的過程和輿論一邊倒現象;
大眾傳播通過營造「意見環境」來影響和制約輿論。諾依曼認為,影響人們判斷周圍意見分布的信息源有兩個,一是社會群體,二是大眾傳播,其中大眾傳播的影響尤其大,包括了類似的共鳴效果、同類信息持續與重復傳播的累積效果、傳播范圍廣的遍在效果等,重新提出了大眾傳播的強效果論。
輿論形成包括了三個要素:

(1)輿論的形成是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和人們對意見環境認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
(2)經大眾傳播強調提示的意見由於具有公開性和傳播的廣泛性,容易被當作多數或優勢意見所認知;
(3)這種環境認知所帶來的壓力或安全感,會引起人際接觸中「劣勢意見的沉默和優勢意見的大聲疾呼」的螺旋式的擴展過程,並導致社會生活中壓倒優勢的多數意見——輿論的誕生。
三、培養理論
培養分析,又稱教養分析、涵化分析。傳播學者格伯納主要對電視對受眾的傳播效果進行研究的理論。
研究表明,電視節目與暴力犯罪沒有必然的聯系,但暴力內容對人們對現實環境的危險程度的判斷產生了較大影響,即,電視節目中充斥的暴力內容增大了人們對現實社會環境危險程度(遭遇犯罪和暴力侵害的概率)的判斷,而且,電視媒介接觸量越大的人,這種社會不安全感越強。
理論影響:傳播與社會的關系闡釋
(1)社會存在與發展需要成員共識;
(2)傳播培養與社會共識有很大關系。媒介時代,大眾傳播代替了教育和宗教,成為故事講解員、緩和矛盾的熔爐、維護現存制度的文化武器,是形成社會共識的工具;
(3)媒介對人的主觀現實的影響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是一個利用象徵性現實進行培養的過程,在不知不覺中制約著人的現實觀,包括世界觀、角色觀和價值觀。
四、知溝理論
框架(戈夫曼)指的是人們用來認識和闡釋外在世界的認知結構,人們對現實生活經驗的歸納、結構與闡釋都依賴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們能夠定位、感知、理解、歸納眾多具體信息。
研究表明,大眾傳媒的新聞報道並不是對現實「鏡子式的反映,而是根據一定的新聞立場和新聞價值標准對各種事實進行取捨、選擇和加工的過程,這個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對現實世界及其意義的一種重構或者建構。
參考鏈接:
傳播學五大效果理論_網路文庫
http://wenku..com/link?url=KJY_7LoGThhBAf_BLmpv-BXIgG2_5ziVM6-A3y9teBbuogF8keNIWyVjDO-GszhJgZFkFCDZdJIZaGHL-6UDO9IVa6W9A159p3NyvsuF2RK

② 傳播學中的議程設置是否可以理解為就是媒體以偏概全,歪曲事實的去報道

不是這樣的。
「議程設置功能」理論的提出揭示了大眾傳播過程中背後的控制問題。在傳統媒體環境下,大眾傳播的主動權掌握在少數統治階級的手中,他們通過新聞人的「把關」篩掉影響其統治勢力的信息,在通過設置信息的排列順序,從而實現對社會輿論的引導與控制,雖然公眾有自我判斷能力,但是呈現在廣大受眾面前的信息,絕大多數都是經由媒體(統治力量控制下的媒介機構)擴大傳播的,供大眾傳播的信息是有限的。
但這與媒體以偏概全、歪曲事實是截然不同的。在傳統媒體環境下,大眾媒體不過是比普通受眾更多、更早地掌握信息源,然後依據媒體自身的新聞評判標准選出他們認為最重要的一些信息,畢竟媒體每天可播報的信息數量是有限的,同時還要考慮到時效性等因素,在選出重要信息後,媒體又根據自身的輕重判斷標准為信息排列了順序。大眾媒體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吸引眼球,第一時間抓住受眾,但是傳播渠道除了大眾媒體外,還有人際傳播,尤其是網媒的出現,使得傳統媒體在議程設置上又有了新的發展,比如,過去的熱點可能是大眾媒體呈現在受眾眼前的,而現在的熱點有很多都是來自受眾自發形成的,一些網路熱點就是很好實例。
這一切都說明,議程設置在隨著傳播環境的改變而改變。
這一理論的出現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信息的傳播,並不是為了拆穿什麼。

③ 在傳播學議程設置功能理論中有「媒介使用越方便省力,越能適應受眾的導向需求」的結論,不懂,求解!

聯想一下歷史和實際情況,就容易理解了。
比方說:當初是報紙一家獨大,後來出現的廣播,相比之下,廣播更為實用方便吧,出現的廣播劇:「外星人入侵地球事件」,引起了眾多人的恐慌,尤其是婦女,因為她們在做家務的時候,喜歡收聽廣播。
再後來出現電視,娛樂功能更為強大,更喜歡迎合受眾,比如美國的暴力影視。
再後來的網路,不僅綜合功能強大,而且還能增加互動功能,更得人們的青睞,很多的網路熱點話題其實一半是由網民推動起來的,正式如此,議題設置更為適應受眾的導向需求。
現在的手機媒體微博微信,也是使用越方便,越能適應受眾的導向需求。

其實怎麼說呢?任何一個理論超出一定的范圍後,都會變成謬論,想想看,現在網路是最大化的開放與自由,手機媒體幾乎是人手一部了,但是為什麼我們還是有很多痛苦的事情呢?這些媒介不可否認傳播了一些議題,但更多的是在娛樂化、低俗化,對於有點冷靜分析的人來說,一點也不能或者反映不出他們的導向需求。

④ 關於「議程設置功能」理論的小問題

經典新聞傳播理論對推動人類傳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在新的傳播環境下,新聞傳播理論受到了挑戰。網路媒體的普及使傳播環境發生了裂變,一些適用於傳統媒體的理論在網路時代依然適用,但是也有不少理論不能適應新的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議程設置理論是傳播學效果研究的經典理論,本文探討議程設置理論在新的媒體環境下的變化。議程設置理論概述議程設置理論的基本思想最初來自於美國新聞工作者沃特·李普曼。早在20世紀20年代,李普曼就提出,大眾傳媒的報道活動是一種營造「擬態環境」的活動。「擬態環境」是指存在於我們頭腦中的關於世界的看法,與現實相比,這種看法總是不完整的,並且通常是不準確的。①這種「擬態環境」是由媒體設置而形成的。他認為,我們的行為是對這個「擬態環境」的反應,而並非對真實環境的反應,我們只能看見媒體所反映的現實,這成為議程設置理論的思想發端。1972年和1976年,美國傳播學者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在總統競選研究中,通過定量研究證實了這一理論假說,他們的研究標志著議程設置理論的誕生,為傳播效果研究開辟了新的視野。隨後,有眾多傳播學者對此作了進一步研究,使這一理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我國學者郭慶光在其《傳播學教程》中對議程設置理論這樣表述: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播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②如今,在網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麥克盧漢所預言的「地球村」時代已經到來。網路中多元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權的泛化,使受眾的自主性和互動性大大增強,使傳統媒體中議程設置理論的基礎被打破,新的傳播模式中議程設置理論發生了改變。新的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的變化隨著實證研究和理論探討的,「議程設置功能」的有關概念也不斷趨於細致化和明確化。議程設置理論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這是廣受關注的話題。在新的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主要在以下幾方面發生了變化或得到了修正。1.受眾的地位改變,議題設置主體發生變化傳統傳播過程中的受眾總是被動地接收媒體提供的新聞信息,無法同媒體進行平等的交流與對話,他們只能在媒體為之設置的議題中挑選和接收信息。而在新媒體時代,網路傳播釋放了受眾參與信息傳播的主動性,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需要來挑選新聞信息,或發表自己的看法。互聯網因其網路分布式傳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體的控制權,能實現傳者與受者的互動雙向交流,公眾和媒體成為議程設置的共同主體。新媒體時代,議程設置主體也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首先,議程設置主體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其次,議程設置主體地位具有平等性,不同的議程設置主體間呈現互動交叉性。③這就是新聞傳播領域出現的「二重議程設置」現象,即在傳統的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之外又出現了「網民議程設置」,使原先「沉默的大多數」不僅不再沉默,而且積極參與到社會議題的討論中來。2.公眾的自我議程設置出現,個人議題更易轉化為公共議題在新媒體時代,公眾議題是自我形成,而不是設置形成的。公眾議題形成的過程或方式也變得很簡單,那就是「互動」,公眾在互動中選擇哪些事情或議題是重要的。網路時代公眾自我議程設置功能的實現,是對「議程設置」理論內涵的補充和延伸。如果公眾自我設置議程引發社會普遍關注,那麼這一議程就會進入傳統媒體的議程范圍,在網路傳播中,某一網民自我設置議程如果能很快引起大量網民關注,也就會很快引起傳統媒體的關注。④傳統媒體關注後又會很快轉化為公共議題。總之,個人議題更加容易轉化為公共議題,網民成為許多議題的第一設置者,經過網民的激烈討論互動以及各大媒體的轉載和重新設計,最後上升為人人皆知的熱門議題。3.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弱化,網路媒體增強了議程設置的時效性網路媒體改變了網民的思維方式、信息接收方式,實現了從下向上的傳播,不僅可以放大一些重要新聞的影響力,也會弱化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有些議題可能是傳統媒體比較關注的問題,但如果網路媒體不予重視,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影響力就會弱化。另一方面,網路媒體增強了議程設置的時效性。根據心理學中的「首因效應」,人們在接受外部信息時往往更相信第一次看到、聽到的情況。網路媒體的快捷性等優勢,使它可以在突發事件發生時隨時隨地發布消息。比如,在溫州動車事故等突發事件發生後,微博等自媒體就同步直播事件的進展,在第一時間為公眾設置議題。因此,新聞時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媒體對公眾議程的設置能力。4.媒體間的議程設置進一步發展議程設置不僅存在於媒體與公眾、媒體與政府之間,同時,不同的媒體之間也存在著議程設置。在網路媒體出現以前,傳統媒體一直是公共議題的設置者,並且引導著公共輿論。然而,由於互聯網的低門檻、信息發布的自主性和互動性強等特點,每一位網民都可以成為議程設置者。一旦網民設置的議題被廣泛關注和討論,該議題的重要性和顯著性就會大大提升,很快傳統媒體就會將這一網路議題引用過來,進行深入討論。凡是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重大議題,都存在著傳統媒體和網路媒體積極互動的現象。比如在2012年的寧波PX事件中,由於網民對這一問題的爭議以及意見領袖在微博上的助力,使該議題在網路上被迅速擴散和傳播,隨後傳統媒體相繼跟進報道,最終促成了事件的解決。另一方面,一些強勢媒體的報道也會對一些小媒體的報道產生影響,比如人民日報及中央電視台側重於報道哪些方面的新聞,各省、市媒體就會以此為導向來組織相關新聞報道。結語互聯網的出現對傳統媒體產生了強有力的沖擊和影響,也因此為議程設置理論研究提供了新視角。新媒體的出現也促使傳統的議程設置理論發生了變化。大眾媒體議程設置的功能沒有終結,但的確在弱化,而社會生活並未因此就失去了議程的設置,各種議題仍然在公眾中不斷地傳播著。正如麥庫姆斯所言:「不可否認,網際網路的確會帶來新聞媒介議程設置效果上的一些變化,但在目前看來,這些變化僅僅是某種程度上的變化,細節上的變化,而不是議程設置本質上的變化。」⑤注釋:①【美】麥庫姆斯著,郭鎮之徐培喜譯:《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24頁②劉德傑:《網路傳播中的「議程設置」探析》,《新聞窗》,2009年第4期,第88頁③徐春霞:《新媒體時代的議程設置「主體」分析》,《新聞窗》,2009年第6期,第77頁④谷頻:《網路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軍事記者》,2004年第11期,第48頁⑤董文娜:《網路時代議程設置理論的新變化》,《青年記者》,2010年2月下,第37頁

⑤ 什麼是議程設置理論,它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議程設置是大眾傳播媒介影響社會的重要方式,其觀點主要來自政治學,李普曼的《輿論》最早提出該思想,被認為是傳播學領域的奠基之作。"議程設置"理論對我們詳細考察傳媒的輿論導向過程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http://ke..com/link?url=YegJghgwjjvI-uVWUJAKU-xP7n5-bqxslOeLfZRdrd4wE1kSiLXMUk_rKcDOWKDAk2olHHhp8SqC3w59b0g_Ka

⑥ 議程設置功能的經典解讀

1)傳播效果分為認知、態度和行動三個層面,議程設置功能假說是這個過程的最初階段,即認知層面的階段。2)議程設置功能考察的整體的大眾傳播具有較長時間跨度的一系列報道活動所產生的中長期的、綜合的、宏觀的社會效果。
3)議程設置功能暗示了傳播媒介是從事「環境再構成作業」的機構。議程設置的「0/1」效果、 「0/1/2」和「0/1/2/n「三個傳播效果,「0/1」效果指的是大眾傳媒報道或不報道某個「議題」,會影響到公眾對少數議題的感知。 「0/1/2」效果指的是媒介對少數議題的突出強調,會引起公眾對這些議題的突出重視。「0/1/2/、、/n」效果指的是傳媒對一系列議題按照一定的優先次序所給予的不同程度的報道,會影響公眾對這些議題的重要性順序所做的判斷。
議題設置理論(the agenda-setting theory),由美國傳播學者麥克斯維爾?麥庫姆斯(McCombs)和唐納德?肖

網上的信息比傳統媒體多很多,但是不等於有價值的信息也多很多,更不意味著所有發布在網上的消息都會成為議題。許多網路媒體對同一事件的報道都是雷同的,網路言論也太散漫。信息的泛濫帶來了閱讀的困難,那些有意義的信息可能得不到受眾的注意,也沒有進一步成為議題的可能,不少本應成為議題的信息湮沒在大量的垃圾信息當中。
(2)議題的失真。在網路中發布信息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隨意性,缺乏必要的過濾、質量控制與管理機制。網路上的許多消息是未經核實的,在論壇或者聊天室,人們可以接觸到各種不同的聲音。受眾對網上消息的不信任度往往大於傳統媒體,嚴重影響了傳播效果和輿論引導功能的實現。
在美國非常著名的個人新聞網站「德魯吉報道」經常先於其他權威媒體推出「獨家報道」,如最早報道柯林頓與萊溫斯基的緋聞,雖然其中也有一些確有其事,但相當部分是子虛烏有或失實的。有人做過調查,從1998年1月到10月,德魯吉推出了51篇自稱的「獨家報道」,其中只有31篇是真正的獨家報道。而在這31篇獨家報道中,有32%是「不真實」或「從未發生過」的,還有32%的准確性值得懷疑或無從考查,只有36%是屬實的。一個「著名」的網站尚且如此,那些形形色色的個人網站和網頁提供的新聞信息的可信性就更無從談起了。
(3)色情信息泛濫。互聯網在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如同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其負面影響日益明顯。互聯網上的色情文化發展速度驚人,現在幾乎已經滲透到網路空間的每一個角落。台灣一個網路調查公司1997年的調查表明:在台灣最受歡迎的前30個網站中,有50%的網站是黃色網站,而訪問者中學生佔75%。
色情網站大行其道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商業利潤的驅使。這些色情淫穢的東西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而青少年無疑是最大的受害者。青少年尚處於社會化的早期階段,判斷力和自我約束力較差,同時好奇心又強,接觸網路色情會對他們的健康成長造成極大的傷害,甚至走向墮落和犯罪。讓人擔憂的是,由於技術上的原因,互聯網上的色情信息還無法有效控制。
加強網路議程設置功能的對策
(1)增強網路媒體的權威性
網路傳播在權威性上似乎先天不足,而良好的社會信譽是網路媒體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缺乏權威性,網路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從何談起?人們更願意從權威媒體那兒獲取信息、證實觀點,在多種媒體造成信息自相矛盾的時候,人們對權威媒體的依賴心理更加明顯。網路媒體要增強權威性必須做到對網上信息真實性的過濾和確認,在報道的正式性、權威性、代表性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優勢,並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贏得特定受眾群的信任。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句話對網路新聞同樣適用。新聞報道必須真實,是對網路新聞工作者的首要職業道德要求,也是網路媒體在競爭中獲勝的根本保障。
(2)增強把關人的功能
「把關人」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提出來的。後來傳播學者懷特進一步提出:社會上有著大量的新聞素材,大眾傳媒的新聞報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聞必錄」,而是一個選擇取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傳媒組織形成了一道「關口」,通過這道「關口」傳達到受眾那裡的新聞只是眾多新聞素材中的少數。在網路中,網路編輯和版主是主要的把關人。他們在信息採集、加工、製作、傳布的整個流程中起著一定的作用,網路把關人要恪守「客觀、公正、真實」的原則,盡量減少虛假、色情和垃圾信息在網路傳播活動中的流通,使信息傳播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搜狐首席執行官張朝陽說:「目前,搜狐承載著巨大的流量和社會對我們重大的責任要求。我們每天有接近兩億的頁面下載,我的文字怎麼說,先後順序怎麼擺,哪張圖片做題圖,這些細微之處表達的觀點都會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我深知我們的責任重大,我們必須懷有服務社會、尊重民生的良心。一篇被熱炒但有悖公德的文章放在醒目位置雖然足以使點擊率上升,但不是一個有責任心、關注人本的媒體應該做的。」
(3)提高網民的整體水平
由於缺乏有效的統一管理機制,把關人在網路傳播活動中的地位比傳統媒體來說已經有所下降,不再占絕對的主導地位,而受眾則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權力:不僅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網上自由地發布信息。信息的重要與否,不再完全由傳播者決定,而是可以由受眾自己決定,受眾通過選擇權和主動權來實現議程設置功能。
網路受眾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信息的缺失,而是如何進行信息的篩選、對方方面面的報道作出正確的評價。由於不同的社會背景和受教育程度,網民的鑒別力、判斷力參差不齊,因此網民整體水平的提高,自覺地遵守和維護網路規則,身體力行地承擔把關責任,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4)道德建設和法律建設並舉
一方面,網路媒介要堅持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通過議程設置功能提倡健康、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處理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遵守職業道德、倫理道德,做好媒介自律。
另一方面,道德要產生必要的約束力,需要相關法律的配合。法律手段是社會控制中最強有力的權威性手段,如果沒有法律的支持,道德建設就會軟弱無力。同時,互聯網的全球性決定了僅僅靠某個國家的立法是不能解決網路傳播的國際性問題的,應在全球范圍內制定統一的法律框架,共同遵守、聯合行動,才能確保互聯網的健康發展和安全暢通。

⑦ 傳播學中的議程設置是什麼,有哪些內容

議程設置就是通過提供給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及他們談論的先後順序。它的主要內容和流程就是 構造事件,吸引眼球:公關人員要想捕捉公眾的注意力,就應該以恰當的方式來構造相應的媒介事件。提高責任,引導輿論:記者對新聞事件的評判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著公眾關注與該事件相關的議題,故記者的責任心就很重要。建立共識,實現對話:通過議程設置,媒介可以使意見相左的團體就某些議題達成某種一致,從而實現不同團體的對話。
1968年,麥克姆斯和肖對總統大選進行了調查,看媒介議程對公眾議程有多大的影響。1972年提出了議程設置理論,該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給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及他們談論的先後順序。大眾傳播可能無法影響人們怎麼想,卻可以影響人們想什麼。

議程設置是大眾傳播的重要社會功能和效果之一。20世紀70年代,美國傳播學者麥克姆斯和肖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在公眾對社會公共事務中重要問題的認識和判斷與傳播媒介的報道活動之間,存在著一種高度對應的關系,即傳播媒介作為「大事」加以報道的問題,同樣也作為大事反映在公眾的意識中;傳播媒介給予的強調越多,公眾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越高.根據這種高度對應的相關關系,麥克姆斯和肖認為大眾傳播具有一種形成社會「議事日程」的功能,傳播媒介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公眾矚目的焦點和對社會環境的認知。後來也有一些研究對報紙,廣播電視媒介等不同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的特點進行了探討。議程設置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斷。

⑧ 傳播學四大宏觀效果理論是哪些

1、傳播學四大宏觀效果理論包括:「議程設置」理論(agenda setting); 沉默的螺旋理論(spiral of silence); 培養理論(cultivation theory)以及知溝理論(knowledge-gap theory)。(不過個人認為,還可以加上第三人效果the third person effect理論)
2、議程設置」這一理論,在學術思想上與李普曼的「擬態環境」(pseudo-environment)是一脈相承的。李普曼認為存在於我們頭腦中關於世界的看法,與現實相比,這種看法總是不完整的,並且通常是不準確的。我們的行動是對這個擬態環境的反應,而不是對真實環境的反應。而新聞媒介是「外部世界與我們頭腦中的圖畫」之間的橋梁。
當今社會,人們對於環境的認識多通過媒介來進行。同時,每天發生的新聞事件有很多,新聞媒介沒有能力去採集新聞信息,也沒有能力將所有的新聞都告知公眾,因此,新聞從業人員只能根據職業規范,對新聞信息進行選擇性的報道。所以,媒體可以通過報道某些特定的新聞事件,以及通過新聞的順序以及長短等影響我們對於新聞事件及其重要性的說法。
但是,對於公眾關心的議題而言,新聞媒介並不是唯一的信息來源或是認識渠道。議題也可以分為顯性議題(obstrusive issue,人們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議題)以及隱性議題(unobstrusive issue,人們只能通過媒介了解的議題)。而大量的案例表明,對於隱性議題,新聞報道會產生很強的議程設置作用,而對於顯性議題,新聞報道則沒有這種作用。
議程設置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包括議題(object)和屬性(attribute)議程設置兩個層次。多數的議程設置的研究單位通常是一個公眾議題,並且進行分析的基礎議題對象(object)——這個詞與社會心理學家所使用的態度對象(attitude object)一詞同義——在這個層面上來說大眾傳媒的確在影響著人們想什麼的問題。另外,因為同一議程中的不同議題都具有多重屬性(attributes),並且這些屬性也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因此諸如媒介可以影響新聞事件重要性排序的現象表明,媒介不僅能夠告訴人們想什麼(what to think about),而且還能告訴人們怎樣想(how to think about)某些議題。
如在大選舉過程中,為某一職務而競爭的候選人名單是對象議程,新聞媒介對各候選人的描述和候選人在公眾心中的形象則是屬性議程。
而屬性議程設置與框架理論(framing)常常聯系在一上進心,他們關注的都是傳播者和受眾在描述新聞議題時所採取的視角。此外,通過媒介的議程設置,相應地引發公眾人物和其他事物的看法,媒介在這個過程中還發揮了預示作用(priming)。大眾傳媒著重對某些對象及其屬性的報道與受眾持某種觀點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媒介的著重報道對公眾意見的形成與表達起到了預示作用。

⑨ 與傳統媒體比較,在網路傳播中進行議程設置有哪些不同

議程設置:議程設置是大眾傳播的重要社會功能和效果之一.是通過大眾媒介形成或影響輿論的理論假設.
70年代,美國傳播學者 麥康(McCombs,M)和肖(Shaw.D)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在公眾對社會公共事務中重要問題的認識和判斷與傳播媒介的報道活動之間,存在著一種高度對應德關系,即傳播媒介作為」大事」加以報道的問題.
同樣也作為大事反映在公眾的意識中;傳播媒介給予的強調越多,公眾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越高.根據這種高度對應的相關關系,麥庫姆斯和肖認為大眾傳播具有一種形成社會」議事日程」的功能,傳播媒介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公眾矚目的焦點和對社會環境的認知.後來也有一些研究對報紙,廣播電視媒介等不同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的特點進行了探討.
議程設置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斷.
特點:1)傳播效果分為認知、態度和行動三個層面,議程設置功能假說是這個過程的最初階段,即認知層面的階段.
2)議程設置功能考察的整體的大眾傳播具有較長時間跨度的一系列報道活動所產生的中長期的、綜合的、宏觀的社會效果.
3)議程設置功能暗示了傳播媒介是從事「環境再構成作業」的機構.
有關議程設置的直接表述最先見於1958年諾頓·朗(Norton Long)的一篇文章中:
在某種意義上說,報紙是設置地方性議題的源動力.在決定人們將會談論些什麼,以及多數人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是什麼這些問題上,它起著很大的作用.
「新聞時效性」是關乎媒體議程影響力的重要因素.而網路,的時效性,當屬現在最快.關乎媒體議程影響力的重要因素,網路是不可比擬的.
網路和議程設置理論出現的時間是接近的.議程設置理論是在傳統的大眾媒介的基礎上提出的,可以說這個理論的提出者沒有考慮到網路這個新一代媒體.所以議程設置理論在針對網路討論時是有所變化的.
並且根據,議程設置理論中的特點分析.議程設置功能考察的整體的大眾傳播具有較長時間跨度的一系列報道活動所產生的中長期的、綜合的、宏觀的社會效果.
顯然網路,是具有議程設置這個功能點的.
其次,在某種意義上說,報紙是設置地方性議題的源動力.在決定人們將會談論些什麼,以及多數人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
網路,雖然是現代化的一個虛擬平台,但是他也具備,設置議題的原動力.也再在決定人們將會談論些什麼,以及多數人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
然電視、廣播等的現場直播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和加強了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方式與功能,但由於出版製作的時間、空間限制,由於內容甄別和把關的需要,通常不可能做到新聞信息的實時傳播.
網路媒體完全可以做到實時更新、實時報道.也正是由於這個「時間差」的存在,使得網路媒體擺脫了只是轉載傳統大眾傳媒新聞內容的狀況.實時互動性這個特點,使得網路媒體得以通過對新聞事件的價值判斷、加工手法等對傳統平面傳媒的媒體議程設置產生實質性影響.
需要說明的是,在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實現形式中,現場直播也是廣播和電視能夠採用的手段,這一點也充分體現了傳統大眾媒體的快速實時性特點.但是,廣播電視的直播一般適用於偶然性和突發性的新聞事件,而現實生活中,實時性互動傳播在傳統電子媒體的日常新聞傳播過程中並不是報道的主要形式.
而從網路中,這樣一個新媒介,立即衍生出一個,多元互動性的影響 .
多元互動性是網路媒體區別於傳統媒體的另一個重要屬性.網路媒體的多元互動性可以幫助受眾形成公眾議程.網路媒體作為一個被多元要素影響的媒體,一部分傳播權力分散到廣大網民手中,傳統新聞發布的單向度信息傳播變成了互動性多向度信息傳播.傳統媒體不再是第一手的、或者唯一的新聞來源,多元化的傳播者、復合式的傳播形態、多樣的傳播渠道等因素,使得以網民為代表的公眾可以自行選擇、加工信息,並通過網路傳播形成網上輿情.一些重大事件,如SARS事件、農民工工資問題等,網上輿情對於媒體的議程設置起了很大作用,進而影響到政府議程.

⑩ 議程設置功能的議程設置理論

議程設置,《新聞學大辭典》對其解釋是:「由馬爾科姆·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於1972年提出,核心觀點是:大眾傳播媒介在一定階段內對某個事件和社會問題的突出報道,會引起公眾的普遍關心和重視,進而成為社會輿論討論的中心議題。」議程設置理論源於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發表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份實證報告《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該報告分析了1968年美國總統大選的情形後認為,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媒介所強化和報道的題材、事件,會引起人們的重視,並且報道所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
與上述理論相近的是伯納德·科恩1963年就報業威力所講的一段話:在多數時間,報界告訴人們該怎樣想時可能並不成功,但它告訴讀者想些什麼時,卻是驚人的成功。
這以後,議程設置理論在理論和實踐中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如今,人們對議程設置理論有了一個較為理性的認識:「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就是媒介具有這樣一種功能:通過反復播出某類新聞報道,強化該話題在公眾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出現,人們開始越來越依靠大眾傳媒對信息的篩選和傳播,大眾傳媒對輿論的影響力也更大了。大眾傳媒的這種主導作用的表現之一就是新聞媒體常常把受眾的注意力導向某些特定的問題或現象,這也就是傳播學中的「議程設置」理論。研究議程設置,對我們深入理解媒介的輿論導向,進而做好對「熱點問題」的報道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世博報道的議程設置
</strong>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City,BetterLife)是此次上海世博會的核心主題,這是首次以城市為主題的世博會。上海世博另有五個副主題,分別是「城市多元化文化的融合」、「城市新經濟的繁榮」、「城市科技的創新」、「城市社區的重塑」和「城市與鄉村的互動」。圍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主題,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將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文化交流作為報道的重中之重。從這個角度上講,媒體關於世博會的報道也是對中國民眾的一次關於「未來城市」的科技普及和啟蒙。
(一)低碳——引領時代生活方式
</strong>
亞里士多德曾說,人們進入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美好。城市化,無論對於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是備受關注的一個話題。以這樣一個跨時空的概念為主題,在世博歷史上尚屬首次。那麼什麼樣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什麼樣的生活方式讓城市更和諧?什麼樣的發展模式更適合於人類自身?這就是此次世博會希望帶給人們思考並試圖提供解決之道的「議程」。從這個意義上講,世博會本身就是一個媒介。
上海世博會是全世界共同探討、展示城市未來發展和生活的重要平台。主辦方從籌備之初就將「低碳世博」作為成功舉辦本屆世博會的重要目標之一,努力使之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典範。
上海世博是第一個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世博會。世博園區內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4.5兆瓦,這是中國國內面積最大的太陽能光伏電池示範區;整個園區80%以上夜景照明採用節能的LED光源;區內公共交通系統採用電動汽車、超級電容汽車和氫能源汽車等,使園區內公共交通實現「零排放」;生態節能建築、江水源熱能採集等新技術也將在世博園內廣泛應用。據測算,這些環保措施能夠抵消世博會60%~90%的碳排放。
媒體對於「低碳世博」的集中報道,使中國民眾的生活提前進入了「低碳時代」。「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等環保節能話題也提上了中國民眾的議事日程,第一次如此深入地滲入到中國民眾的生活方式當中。
(二)創新——集世界智慧共解人類難題
</strong>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思想的革新,世博會的初衷也從一開始的產品展示、誇耀自我變為綜合展示、創新合作。歷時半年之久的世博展,通過媒介的各種宣傳,使公眾對「城市時代」中各種挑戰的憂患意識有所提高,一些凝聚人類智慧的發明創造更是為破解城市發展難題提供了思路。
回顧歷史,每一屆世界博覽會,無論規模大小,都使人類文明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城市是現代文明的產物,但城市同時也使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污染、噪音等「城市病」也時時困擾著都市裡的人們,環境、人口、糧食、能源等各種關系人類自身生存的根本問題需要我們破解。怎樣充分展示城市文明進步的成果,交流城市發展中積累的經驗,相互學習城市建設的先進理念,揚長補短,為新世紀人類的居住、生活、工作探索嶄新的模式,也正是上海世博會提出並試圖求解的問題。從節能、環保、可循環利用的志願者制服,到英國館的低碳餐廳;從未來的家庭菜園、「滬上生態家」,到來自德國漢堡的「被動式房屋」;從荷蘭鹿特丹的「水廣場」到法國阿爾薩斯的「水幕太陽能牆」,從日本館外牆表面的「發電膜」技術到世博軸「陽光谷」的新穎通透建築……低碳、環保、綠色,成為引領未來生活的旗幟,人類智慧、理性之光在上海世博會上交匯、交融,形成共同破解難題的強大動力,並通過新聞媒體預設的「議程」被集中傳播。
(三)展示——塑造和傳播國家(城市)形象
</strong>
長期以來,中國文化在以西方文明為中心的世界體系中處於失語狀態,通過上海世博這次機會中國可以重塑或者修正一個新的別人接受的國際形象。如果說北京奧運會展示了中國歷史文化,上海世博則是展示了上海都市的金融、時尚的開放性,給對中國或者說對上海還不了解的西方國家一種視野來看中國國家的多元性。
西方媒體在上海世博的報道上傾注了空前的熱情,其相關報道總體趨於客觀正面。考察全球媒體有關上海世博的報道,會發現他們的視角較為多元化,一般不會只停留在對世博會本身,而是以世博為由頭,切入上海整個城市乃至整個中國。世博開幕至今,歐美媒體則對上海世博的綠色理念與科技暢想進行了較多報道,而且對於「生態世博」「科技世博」也給予了積極的肯定。西方網路媒體的報道以及超過500萬外國遊客的親身體驗肯定也會影響海外民眾對上海世博的認知,其所展現的各種綠色理念,也會成為西方民眾理解上海世博的一個重要窗口,甚至某種程度上會改變對中國的形象認知。反觀世博會的歷史,法國巴黎正是通過多次世博會的舉辦,成為世界文化傳播的中心和時尚之都。法國全國人口不過6000萬,但每年到法國游覽的人次卻有7000萬,從這個意義上講,法國每天都在舉辦世博會,巴黎成為世界城市新潮文化、科技文明的引領者。

閱讀全文

與舉例論述網路議程設置理論傳播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共享中心沒有網卡 瀏覽:513
電腦無法檢測到網路代理 瀏覽:1364
筆記本電腦一天會用多少流量 瀏覽:547
蘋果電腦整機轉移新機 瀏覽:1368
突然無法連接工作網路 瀏覽:1029
聯通網路怎麼設置才好 瀏覽:1213
小區網路電腦怎麼連接路由器 瀏覽:1006
p1108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203
怎麼調節台式電腦護眼 瀏覽:666
深圳天虹蘋果電腦 瀏覽:905
網路總是異常斷開 瀏覽:603
中級配置台式電腦 瀏覽:963
中國網路安全的戰士 瀏覽:623
同志網站在哪裡 瀏覽:1404
版觀看完整完結免費手機在線 瀏覽:1449
怎樣切換默認數據網路設置 瀏覽:1099
肯德基無線網無法訪問網路 瀏覽:1275
光纖貓怎麼連接不上網路 瀏覽:1445
神武3手游網路連接 瀏覽:956
局網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