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運用知識管理打造共享的知識文化
很多人都聽說過煮青蛙的故事,這里贅敘一下:將一隻青蛙放在大鍋里,鍋里加水並用小火緩慢加熱,青蛙雖然可以隱約感覺到外界溫度慢慢變化,卻因惰性沒有立即往外跳,最後只落得被熱水煮熟卻不自知的結局。對企業來說,劇烈的環境變化往往並不是最可怕的,因為炙熱大家都可以立即感知,反而是漸熱式的改變更難防範。 現在競爭環境就正發生著一場漸熱式的改變,在這個變局中,有一個標志性詞語:知識經濟。這與其說是一個新概念,不如說是一種競爭環境的改變。在這個環境下,看不見的東西往往比看得見的東西更重要,這無疑對企業經營和管理者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但已經有很多企業在實實在在的做著一種工作——知識管理。摩托羅拉主管在每季推廣的TCS(Total Customer Satisfaction)活動中,主動讓員工了解知識管理所推動的共享及創新對組織非常重要,這樣跨部門的品管圈活動,可分享知識及整合其它部門意見;IBM則通過建立知識分享和信任的文化,培養員工貢獻想法的習慣;麥肯錫的資深管理者會說服專業人員去和他們的同事分享知識和經驗,以幫助提升他們的人際網路;惠普建立了專家網路,讓遍布全球、擁有個別特殊專業知識的員工能在需要的時候迅速被找到;而台積電的每個新人一入司都會被指派一個資深員工來進行傳幫帶。 這些都是一些先進的企業在知識管理方面的點滴做法,而這些做法也非常值得目前的很多國內企業加以借鑒和學習。但在以往的知識管理咨詢實踐中,還是有很多企業會問兩個問題:一是知識管理的標桿企業有什麼樣的知識文化?二是如何塑造這樣的知識文化?聽到這樣的問題,首先是欣喜,欣喜在於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不再一談知識管理就是OA、就是IT,對知識管理的認識更加深入;然後則擔憂,擔憂在於總會有企業不可避免地抱著「就文化而談文化」的傾向。 這些問題帶給自己的思索則是多方面的,比如:組織文化的內涵是什麼?有哪些知識導向的文化?知識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麼?知識文化如何塑造?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步驟?反復思來,覺得有三個方面需要重點抓住:一是知識文化內核;二是知識文化塑造之道;三是知識文化推動之路。知識文化內核:走出共享困境 記得有位外國學者用一種人際活動的觀點來探討企業文化,他覺得可以用四種顏色來代表不同的企業文化形態: 冷淡的綠文化:組織成員通常都非常聰明能幹,偏好以自己的方式做事而不依賴別人的指導。 熱烈的紅文化:組織成員通常都胸懷大志,認為自己強大有力,可承擔更大的領導者職責。 真誠的藍文化:組織成員是人群導向的,渴望相互支持並注重友善的人際關系,樂好助人。 愚鈍的灰文化:組織成員通常循規蹈矩,視野狹窄,只關注份內之事而不是公司目標的達成。 而知識管理,尤其是知識文化的核心可以說正在於組織在知識方面的一種人際活動方式。如果從價值的觀點來看知識文化,知識文化所倡導的組織人際活動就應該有助於達成兩種效果:一是作為個體的每個成員要有更強的能力;二是作為群體的組織應該充分發揮知識聚集效應。因此,理想的知識文化,我覺得應該是這樣的一種圖景:以藍色為底,紅色點綴其間。 更直接來說,知識文化的核心就是「共享」,正是共享給個人和組織帶來了更大的價值,這可以通過知識共享困境圖來說明(圖1)。假設企業中有兩名員工,各自所具有的知識競爭力指數各為6,即 (6,6);但若其中一位員工願意共享知識,另一位卻害怕共享知識給他人會降低自已的競爭力而選擇藏私,則其競爭力會因吸收他人知識而提高為8,但共享的一方則因單方面共享而造成相對競爭力降為5;另外,若兩者都願意共享知識,則可以通過共享而產生互動並激盪出更強的知識競爭力,雙方的相對競爭力指數均提高為10。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如果兩名員工都藏私而不願意共享,則總體競爭力為12;如果一名員工共享而另一藏私,則總體競爭力為13,而且共享一方的共享意願會因得不到知識回報而降低,共享難以維系;而如果兩名員工都選擇共享,則總體競爭力達到20,並會形成不斷的共享反饋環。 因此,對一個企業來說,藏私型的員工越多,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就會遠低於具有共享文化的企業,知識共享文化將是知識文化塑造的核心所在。在具體的共享文化塑造中,企業通常需要以共享為指向,營造和共享價值取向相一致的組織氛圍,比如,AMT為某一家企業制訂了這樣的以共享為核心的知識文化願景。 學習——員工有主動學習和成長的意願,並以創新精神挑戰不可能之事 和諧——良好的團隊合作、相互信任的氛圍,以創造充實的工作和人生 行動——與其做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員工積極主動地將知識共享貫徹到日常行為中 反思——不僅總結成功經驗,也要形成失敗經驗反思機制 生態——企業內形成了網路式的知識分享環境,知識社區成為組織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 有了明確的知識文化願景,將使知識管理的系統化管理成為可能,所有企業人員,從高層、主管到員工都要經常性地去問自己:「為保持公司、本部門以及個人的知識管理與公司知識文化願景目標相一致,我所做的已經足夠了嗎?」。 遺憾地是,仍然有很多企業並沒有制訂明確的知識文化願景,或者即使制訂了,也很難在日常工作中貫徹。這樣,就造成不能走出知識共享困境的情況仍比比皆是。知識文化塑造之道:木桶理論的啟示 那麼,究竟應該怎麼樣走出知識共享困境,塑造知識共享文化呢?我們發現,有很多企業會經常陷入「就文化談文化」的又一個困境。事實上,我們根據很多咨詢經驗發現,文化問題的解決常常依賴於文化之外的手段。談到這,就想起了木桶理論。經典木桶理論說的是,一個木桶所能裝的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快木板。類別到知識管理,覺得知識管理首要追求的就是建造一個密封的保證知識不致流失的知識木桶,而且組成這個知識木通的各塊木板是具有成長特性的,能夠保障這個知識木桶能夠盛放因知識共享和創新而產生的更多知識。那麼,這樣的一個知識木捅到底應該需要由哪些木板來裝配而成呢?以前,很多企業嘗試用IT這塊木板來單獨構造木捅,卻發現難如人意;也有企業東拼西湊又拿了些其他的木板,卻發現不同木板之間仍會留下很大縫隙,知識照舊流失。我們發現,要裝配一個密封的知識木捅,常常需要以下幾種不同類型的木板:戰略型木板 這塊木板的作用在於讓企業所有員工能夠清晰地感知要共享知識,要達成一種共識化——共享是企業的價值取向和工作方式。在打造戰略型木板時,常常需要從知識管理建設願景、知識管理長短期目標、知識管理建設策略等幾方面來入手。業務型木板 這塊木板的作用在於讓企業所有員工清楚有哪些知識可以共享,要使知識有序化——知識是經過系統梳理的,是和業務相結合的,而且是有系統地組織的。目的是使知識成為指導員工工作的指南,每個員工都知道在業務工作的各個環節需要參考哪些信息?利用哪些知識?工作完成需要提交哪些知識?管理型木板 這塊木板的作用在於讓企業能夠在制度層面激勵員工共享知識,要形成制度化——企業知識管理的推動組織架構如何設計?需要有哪些具體的知識管理運行、考核和激勵制度來保證員工來共享知識?在這些方面,有很多具體的做法和措施,比如可以在企業評選最佳知識共享部門、最佳專業社區、知識貢獻傑出員工,並採取財務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的方式,如頒發由高層簽署的榮譽證書,並發給一定的獎金或者獎品、在公司入口處建設一面「榮譽牆」公布獲獎人員名單等等。系統型木板 這塊木板的作用在於為企業員工提供有效的知識共享平台,促成員工形成工具化意識——大家的日常工作已經離不開知識管理系統,大家共享知識、實時協作、上傳電子文檔都成為自然而然的事,誰也不會覺得奇怪或者是麻煩,這根本就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不用反而是不正常的。 所有這些都是一些很基礎的工作,看似和文化無關,但都可以切切實實地改變企業的行為方式,促成共享文化的形成。知識文化推動之路:變革之心,而不是變革之腦 知識木桶給了我們看知識文化塑造的一種更寬廣的視角,指出了打破知識共享壁壘的幾個關鍵作用點。但是如何用力?如何在企業中一步步落實?也還是一個藝術性的工作。從這個角度來看,就需要有一種科學、實用的促成知識文化變革的方式。全球首屈一指的領導學和變革權威約翰·科特(John Kotter)在其著作《變革之心》中認為,「目睹——感受——變革」的機制才是改變行為的最佳方式,強調直觀印象所激起的情感比理論分析更能引導變革的發生,而不是常見的「分析——思考——改變」,更不是「命令——接受——改變」的過程來改變自己的行為。 這里的核心就在於:改變行為更多的依賴於變革之心,而不是變革之腦。 那麼,如何在知識文化推動之路中,用變革之心引領前行呢?大致也可以分為八個步驟: 第一 增強緊迫感:這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要讓大家認識到知識共享不是可有可無、可做可不做的事情。比如,可以編制知識共享的相關宣傳手冊,重點放在外部標桿介紹,尤其是同行業的知識管理標桿介紹,讓企業內部形成緊迫感。 第二,建立指導團隊:這正是管理型木板發揮作用的地方,需要建立一支有力量的知識管理指導團隊,以提供足夠的推動力。 第三,確立正確的願景:在戰略型木板中,最關鍵的工作就是確立正確而鼓舞人心的知識管理願景和戰略目標。這個願景和目標的確定不是簡單地想幾句口號就可以了,而是要從企業的整體戰略、經營目標出發來考慮,通過不斷地溝通來形成對企業知識管理的長期建設具有指導意義的方針。 第四,有效地溝通願景:溝通願景是一項需要廣泛開展的工作,要讓員工最大程度地認同企業正在發生的變革。如:可以開展包括高層個別訪談、企業關鍵中級主管座談會、員工代表座談會的各種定性定點調查;開展相關的文化研討營活動。 第五,授權行動:授權行動的核心在於能讓企業更多地成員親身參與進來,用自己的行動來體驗,這是業務型木板發揮作用的地方。雖然,我們不贊成採取那種大張旗鼓的所謂「革命性」文化活動,但是在日常工作的開展中,也不能使工作逐漸鈍化而沒有活力,需要周期性地造點微瀾,比如:可以開展部門自主演講行動,讓每個員工在充分展示自己的同時,實現知識的傳播和共享;還可以召開領導經驗傳播會,讓企業的每個高層領導周期性的進行主題演講,實現高層智慧共享。 第六,創造短期成效:創造短期成效是增進員工信心、深化變革的重要一環,在這方面,可以通過業務型木版和系統型木板的結合,讓員工感受到知識管理系統給日常業務工作所帶來的幫助。 第七,不要放鬆:一方面需要將階段性成果通過各種途徑在企業內推廣,如簡報、錄像、海報等方式;另一方面,需要將逐漸發揮管理型木板的配套作用,通過執行知識考核和激勵制度,對知識貢獻度高的員工進行激勵。通過這些方式使企業和員工不至於鬆懈,推動變革進一步向前。 第八,使變革長期化,形成文化:最終的目標是將變革作為一種新的企業文化固定下來,使共享成為一種行為習慣和工作方式。在這方面,可以輔助相關評估手段來周期性考察和督促相關工作的持續開展。如:每年度對集團、各子公司、各部門的知識管理工作進行評估,重點評估知識共享文化理念是否深入人心?員工行為發生了什麼變化?變化程度如何?企業的管理風格和管理制度是否發生了相應變化?在進行知識共享文化建設中,各級領導和員工是否盡到了責任?等等方面,以形成一種有效的正反饋。
『貳』 計算機網路技術實驗心得體會,要詳細點!!!寫的好一百分送上,每個實驗寫一篇啊
【導言】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自身也在不斷改進。尤其實施新課程以來,無論是教育目標、教育內容,還是教育觀念、教育方式和行為,以及教育評價,都發生著巨大的變革,對教師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們認為,加強教師教育教學理論修養,夯實文化底蘊,提高教育教學技能,是全面實施新課程的基本保證。近年來,我們充分利用計算機網路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化校本培訓結構,實行「研訓一體化」為核心的教師繼續教育校本培訓,實現優質資源最大限度共享,優化教師學習研究的條件和環境,增加教師有效學習容量,提高教師研究質量,使教師不斷「超越自我」,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和研究水平的提升,不斷改善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從而達到實現教師教育現代化、深化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
一、課題的提出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信息網路化,科學技術加速發展,教育改革彼伏此起,一浪高於一浪。為了適應這種發展趨勢,世界各國加強教師教育,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在美國,中小學教師絕大多數是本科學歷,師資培訓主要有兩種觀點和趨勢:一是讓本科畢業生進入研究生院,接受專門的教師職業培訓,目的在於使這些學生具有寬廣的知識背景。小學教師要學習本科段文科課程;中學教師要學習所教專業的學術性課程,接受培訓的師范生將獲得文科碩士學位;另一種趨勢是:只對本科畢業生進行幾個星期的短期培訓,之後,直接讓他們在實際教學中獲得相關知識和經驗。但不管哪種方式進入教師行業的教師,每隔五年都要進行一次脫產學習,接受新的知識和技能,經過考核合格以後,才能再進入新的崗位。
作為職業教師,必須意識到自己是教育者,對人類發展要有深刻的理解,對兒童的教育有深遠影響,為此,必須有厚實的專業知識,廣博的文化知識,以及基於這些素質的實踐中的領導組織能力,有能力培養兒童熱情地生活、學習和自我思考,並有豐富的人文精神。在學校,教師應象有著不同品質和豐富個性的人力資源小組一樣,互相合作和協調,從而使作為一個組織的學校教育活動能得到持續發展。每位教師的技能和品質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會隨著他們的經驗的增長而變化、豐富,教師有必要依據職業、專業、能力、素質和興趣,終身不斷地提高,促進教師素質提高的主要途徑有兩條:一是教師自己每天的教育實踐以及認真的自我研修;二是任命機構組織進行的教師培訓。在當今的環境下,要求教師有統一的理想是不可能的,以終身的品質提高為基礎,確保所有教師普遍掌握基本的技能,擁有基本素質以及促進個人發展和其專業能力的發展非常重要,只有這樣,學校才會有活力,其教育才會有能力。
我國教師教育在九五期間取得很大發展。教師數量迅速增加,教師結構得到了有效調整。1995年到2000年,小學專任教師從560萬增加到590萬,教師學歷合格率不斷提高,1995年到2000年,小學教師學歷不達標的由11.15%下降到3.14%;現在正加快實現小學教師由中等師范學歷向大專學歷過渡,這個過渡將在2010年完成。近年來各級政府和學校都採取有力措施,提高教師隊伍的學歷達標率。但是我國教師教育培訓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不能適應時代要求和教育發展的需要,加強和改進教師教育工作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點。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是教育改革發展中一個永恆的主題。實現這個任務要靠教師教育。「校本培訓」是教師繼續教育的最主要、最經濟,也是最有效的一種形式。
近幾年來,國內對校本培訓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與探索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時全國已經有相當數量的地區具備了比較好的教育城域網路和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但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如何運用計算機網路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化的校本培訓還是一個嶄新的領域,另外,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向縱深發展,廣大教師是實施新課程的主力軍,搞好教師新課程培訓至關重要,因而,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進行這方面的實驗研究,探索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校本培訓的路子,對於教師教育的信息化和現代化,構建科學的、具有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師教育評價與管理體系,使課程改革落到實處,促進教師發展、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的意義
信息化時代的教師教育和科研工作必須登上信息化平台,才能獲得跨越式發展。以教師的發展為本,教師教育應該運用計算機網路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師繼續教育校本培訓作為突破口,只有這樣,才能開創教師教育的新局面,全面提高我校教師的教學和科研水平,才能帶來教師教育的高效益,才能大面積地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通過本課題研究和實驗,必然促使實現優質教育資源最大限度的共享,有利於實現教師教育現代化,從而促使教師「超越自我」,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不斷提高科學研究的質量和水平,必然有利於推進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教師盡快適應新一輪課改的需要,不斷改善教師自身的教學行為,為即將全面鋪開使用課程標准和實驗教材提供成功的實踐經驗和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有利於構建教師繼續教育和教育科研的評價與管理體系,從而加快基礎教育發展步伐,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供高質量的師資隊伍。
三、實驗研究的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是一項綜合性的實踐研究。利用計算機網路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教師繼續教育,充分使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實現優質資源最大限度共享,優化教師學習研究的條件和環境,增加教師有效學習容量,提高教師研究質量,使教師不斷「超越自我」,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和研究水平的提升,不斷改善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從而達到實現教師教育現代化、深化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
研究的基本內容:如何創建有利於學校組織、教師個人繼續教育校本培訓的信息技術環境;如何構建信息環境下校本培訓模式;構建一支素質的教師隊伍。
研究重點: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是如何在教師教育活動中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以及建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校本培訓的新模式。
研究難點:如何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建立教師繼續教育和科學研究有效結合的新模式,以及對這種模式有效運轉的管理機制和評價辦法。
四、研究假設及界定
1、研究假設: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教師繼續教育,豐富教育教學內容,改變教育教學方式,有利於教師確立正確的教育觀、教學觀、人才觀和學生觀。通過組織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校本培訓,把教師從繁重的復雜性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潛心於教育科研,使教師獲得並掌握全新的學習方法,提高教師知識的佔有量,為教師提供創造性的教學方法,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促進教師學習現代碼教學理論,提高業務素質以及教學能力,研究能力、信息能力。
2、假設界定:全校教師均為該項課題的研究對象。
五、實驗周期
本課題實驗研究為期3年(2002年1月——2005年12月)
1、准備階段:(2002年1月-2002年7月)
主要工作:
(1)成立學校實驗課題級和實驗領導機構,分析課題研究所具備的條件,包括硬、軟體:實驗硬體、科研經費來源、實驗的手段、方法等。
(2)制訂落實課題研究方案。
(3)落實實驗人員、經費的籌劃以及實驗教師的培訓。
(4)診斷教師教學現狀、現代教育技術水平及文化底蘊。
2、實施階段(2002年8月-2004年12月)
主要工作:
(1)按實驗計劃開展研究,研究解決實驗過程中的有關問題,按實驗目標要求檢查驗收實驗階段性成果,做到每學期一小結,每學年一總結,並把實驗情況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
(2)建立健全實驗研究檔案,指定專人負責收集整理編寫實驗研究有關資料,做好實驗配套資料的建設工作,確保實驗順利進行。
(3)組織實驗教師到區內外先進實驗點參觀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4)探索網路技術優化教師繼續教育的基本途徑及方法。
3、總結階段(2005年1月——2005年12月)
主要工作:
(1)繼續完善深化網路技術在優化教師繼續教育的模式。
(2)做好兩個階段及實驗周期全程的實驗研究總結、撰寫實驗研究報告等工作。
(3)收集資料及數據,迎接上級主管部門的評估驗收。
六、研究方法
1、文獻法。本課題研究屬於應用研究。積極吸收並充分利用國內外有關教師教育、培訓、學習的有關理論經驗,以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的研究成果是本課題的重要研究方法。
2、綜合分析法。對信息技術環境與學校組織、教師個人、校本培訓以及教學科研與教師培訓之間的關系進行理論分析、弄清楚現代信息技術對提高校本培訓、促進學校組織發展、教師個人發展、推進教育改革的影響和作用。
3、行動研究法。本課題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在學校現有的網路環境基礎上,不斷開發,不斷完善,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分步實施,實現優質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的教育效益。
七、研究過程的基本做法
(一)建立校本培訓的組織結構和運作管理
為了使校本培訓工作順利落實,讓教師們真正學有成效,學校建立了教師學習情況考核評估制度,主要是:
1、成立機構明確職責
成立培訓領導小組,由校長負總責,一名副校長負責組織實施。調動教導處、學科教研組等部門的力量,不斷完善有創新性、有活力的制度體系,包括課程制度、教學制度、教研製度、學習制度、財務制度、評價制度和獎勵制度等學校常規管理制度,從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給教師提供學習和研究的保障。明確領導的職責:
①制定培訓計劃及撰寫培訓總結;
②組織教師自學指定的教材內容,參加校本培訓學習以及校本教研;
③聘請校外教育教學專家及校內外輔導教師;
④落實培訓場地、時間、內容、主講教師和培訓設施;
⑤負責籌措培訓經費,培訓經費納入學校年度經費預算;
⑥負責教師自學和校內集中培訓的檢查、考核,登記學分;
⑦建立校本培訓教師電子檔案庫。
2、實行月考核制度
為了增強學習效果,實行「每月考核,達標有獎,落後受罰」的制度,進行同事互評、教研組評、學校領導小組評,教師之間互相幫助、互相監督、共同提高。學校領導小組每月對教師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核的內容包括「名言錦句」、「教法集錦」、「教學後記」、「課例評議」等,考核的形式分為網頁製作、書面撰寫或背誦、現場評議三種。校本培訓考核合格者,學校給予適當的獎勵,下月兌現;按有關規定折算繼續教育學分,記入繼續教育證書;實行教師培訓與職稱評審、年度考核、評優評模「三掛鉤」制度。
3、定期交流總結
實施「2+1」工程。「2」就是教師每月自薦兩篇教學隨筆(後記)。教科室每月檢查評比並從中精選優秀者或展示,或宣讀,使資源共享,疑義相析。「1」指的是教師每學期至少閱讀一本理論書籍,並在學期結束時寫一篇讀書心得體會並進行交流。
加強課堂研究。成立以校長室為龍頭,教科室、教導處、教研組長、骨幹教師為主的隨堂聽課小組,採用「推門課、預約課、邀請課」等多種聽課形式進行互動式的聽課評課研討活動。每月每人聽課不少於4節。
舉辦「教研組風采展示」。教研組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精心准備「5個1」(一堂課、一份說課、評課、教案和一份教研組風采介紹),最後抽簽決定,由教研組的老師分別從上課、說課、評課和教研組風采介紹四個方面來展示所在教研組。對管理層面來說,針對「5個1」評出5個單項獎和1個綜合獎項。因為上課、說課、評課的人選都是臨時抽簽決定的,每個人都有可能代表教研組展示整體教研水平,為了集體的榮譽也為了個人的發展,教師們都會全身心參與整個活動,這極有利於實現個體發展和集體發展的有機統一。
召開總結交流會。每學期組織一次評估驗收活動,對每一位教師的發展情況作出評價。同時,要求教師交流自己在本學期的發展情況和體會。對成績優秀者給予表彰,對績效少的給予督促指導。
(二)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學習活動
在進行現代教育技術裝備的同時,我們加強對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我校主要立足於校本培訓。在培訓中要求做到兩個結合:學習與應用相結合,應用與科研相結合,邊學邊用,在應用中鞏固提高。著重抓好三個覆蓋率:教師覆蓋率、學科覆蓋率、課時覆蓋率,要求人人都會使用計算機等現代教育技術裝備進行教學,會製作多媒體課件,各科的大部分課時都要使用計算機等多媒體上課。幾年來,學校舉辦計算機和網路操作技術培訓班9期,每期受訓人數都達到100%。還請專家到校培訓8次,外派教師參加各級培訓800多人次。現在全部任課教師都會製作多媒體課件,一半教師會製作網頁,20%教師具有網路開發能力。在城西小學,如果哪個教師還不會使用計算機,說明他是個「科盲」,那是羞恥的事,所以大家學計算機都很勤奮用功。
先進的教學裝備為學校實施現代化管理和教育教學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也為教師繼續教育和專業發展提供了廣闊便捷的平台。現在,教師們上課已不是單純使用課本、黑板、粉筆這些傳統的教學工具,而普遍使用了計算機、液晶投影機、實物展示儀等現代化裝備,根據教學內容需要給出文字、畫面、聲音等信息,學生們學得饒有興趣,課堂氣氛很活躍。教師們備課也用計算機備課。校建立了校園網站,的校園新聞、學校通知、教育科研、教師教案、繼續教育、家校連線等各方面內容,琳琅滿目,豐富多彩。計算機網路等裝備成為教師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利器、瞭望外界的窗口、學習探索的寶庫、提高專來技能和學校辦學水平的平台。
為了提高校本培訓的質量,學校針對不同層次的教師情況,開展了「四個一」系列活動:「成長期」教師參與一項課題研究、讀一本與課題研究或素質教育相關的理論專著、執教一節研究課、撰寫一篇研究論文;「高原期」教師讀一本教育理論專著、執教一節示範課、進行一次說評課、舉行一次專題講座,並進行了常規月、教學開放月、新課程沙龍等校本培訓活動。
在活動中,注重引導教師向未來延伸,適時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注重知識結構不同層次教師整體素質的逐步提高。評價制度的改革也在運行之中,對教師的評價定位於教師有無創新的意識、創新的能力,是否善於把自己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體現在課堂教學上。通過營造競爭進取氛圍,注重活動的創新性、實效性,為不同層次的教師提供揚長舞台和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活動的開展提升著教師素質,一個科研型、創新型的教師群體已日漸形成。
八、實驗研究的成效
(一)構建了網路技術優化教師繼續教育模式。
經過一系列嘗試探索,取得了較好的階段性成果,形成了一個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模式。這個模式的內涵是:以信息技術為平台,通過校本培訓、校本教研,達到提高教師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夯實教師的文化底蘊,強化教師的課堂教學技能的教師專業化發展目標。模式是:構建一個網路學習平台——這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前提;整合三種學習方式:個人自學研修、小組合作交流、專家引領輔導——這是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從四個方面檢驗教師的學習效果:名言錦句、教法集錦、教學後記、課例評析——這是評價教師專業發展的指標。以上我們稱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校本研訓一體化「一三四模式」。流程圖如下:
1、構建一個網路學習平台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跨時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個性化,是網路環境下的現代化教育模式的優勢;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方便的獲取方式,是網路環境下的現代化教育模式的特徵;培養出一批能夠適應網路環境下的現代化教育模式,並能參與網路教育建設的優秀教師隊伍,是網路環境下的現代化教育發展的關鍵。基於這種理性的思考,從1996年開始,我校著於進行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建設,在我市是比較早的學校。經過幾年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共投入資金300多萬元,現在已具備較完善的規模。學校構建了計算機校園網,並與網際網路連接,安裝了雙向可控
多媒體教學系統,擁有計算機197台,60個工作站的計算機教室2間,多媒體語言實驗室1間,專用多媒體教室 4間,各個教師辦公室全部配備了計算機,30多個教室都配備了計算機、液晶投影機、實物展示儀、29寸彩色電視機,建立了教育信息資源庫,有教學素材300多G,教師自製和網上下載的課件素材1500多件,以及各科教學光碟、軟盤、錄像帶一大批。學校的現代化教學裝備達到了普及實驗教學縣(市)雙一類標准,是全市乃至全區教學裝備最好的中小學之一,被自治區教育廳定為全區「校校通」網路工程首批試點學校、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並成為國家教育部「朝陽行動計劃」項目學校、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學校。
計算機校園網、騰圖衛星資源系統為實施校本培訓鋪設了一條寬廣通暢的平台。校園新聞、通知、公告、喜訊、電子教材、教案、教學資源等等一應俱全,每天瀏覽學校的網站已經成為了每個教師的必修課,學校的網站也已經成為學校實現現代化管理的必備平台,給我們學校的管理工作帶來很大的便捷,也實實在在的為教育教學提供了服務。
2、整合三種學習方式
(1)個人自學研修
學校結合當時的教育教學中心工作,向教師推薦有關學習書目,並購買學慣用書給教師自學。如2004年,把學習、實踐、驗證新課程理念作為校本培訓重點內容,要求教師閱讀名教授、名專家的名著名篇尤其是最新著作,例如朱慕菊的《走進新課程》、肖川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邢永富的《現代教育思想》、黃亢美的《小學語文創新教育探引》和《小學語文新理念教例評析》等書。同時要求教師上網查找閱讀有關這方面內容的文章。要求教師在領會作者精闢見解的基礎上,摘抄一些精彩深刻的句子(名言警句)加以反復熟讀背誦。每個月至少背熟10段,一年就有100段,四五年就有四五百段。長此以往,日積月累,教師們就能將先進的教育理論內化為自己的教育思想,將自己的教育理論基礎夯實,並用來支撐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國古代文人歷來提倡讀書要反復熟讀背誦經典名篇名句,城西小學這樣做,無疑是繼承這個優良傳統。
(2)小組合作交流
有個專家說得好:學習是共同合作的探險,而非一趟孤獨之旅。在教師個人自學研修的基礎上,學校要求教師互相研討交流,以達到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對於教師的合作學習,我們的做法是:
①科組教研活動。以年級教研組為單位,圍繞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技能和教學能力的目標,開展基本功訓練、說課、聽課、評課、分析研討、寫教學反思等活動,促進全體教師思想上和業務上的交流,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②學科培訓活動。分學科組織教師集中輔導學習,堅持每周一集中,做到「四定」:定時間、定地點、定人員、定內容,每次培訓都要收到一定成效。
③開辟論壇交流。學校網站為教師開辟了培訓學習論壇,舉行「我的成長故事」、「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大家談」、「與新課標同行,在新課改中成長」等主題言談。教職工及學生都可以登陸到網站上互相交流。論壇成了信息反饋的集散地。
通過靈活多樣的合作學習,教師們不但能「教」會「評」,還會「寫」,養成「學習理論——探索實踐——提高理論」的良好科研習慣。
(3)專家引領輔導
為了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城西小學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讓教師們聆聽教授、專家的新思維新觀點。近幾年,派出教師參加全國性專家學術講座8次、省級講座15次、地區及縣市講座20多次。廣西電教館原館長盧光華、廣西電教館教研部原主任潘志誠、廣西教育學院黎君教授、廣西小學教育研究中心黃亢美、李紅、湯建芬等老師先後到校講學,作了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應用模式、教師教育心理、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等專題講座。教師們從教授、專家面對面的輔導引領中獲得了大量新信息新知識,解決了教育教學中的許多問題和困惑,拓寬了視野,提高了理論水平。
3、四個方面檢驗學習效果。
如何檢驗教師理論學習的效果?如何評價教師的專業發展情況?我們創建了一套評價指標,這就是:
(1)收集背誦「名言警句」:就是前面所說的,要求教師閱讀名教授、名專家的名著名篇後,將自己認為值得欣賞的名言警句摘錄下來,每個月至少10段,反復熟讀背誦。
(2)積累優秀「教法集錦」:要求教師在聽優質課或閱讀教學書刊時,將別人教學的精彩片斷,或者自己上課的精彩環節記錄下來,每個片斷都加上自己的評點,每個月5例以上,其中要熟記2例。雖然是別人的東西,積累多了也會借鑒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3)加強教學反思,堅持寫「教學後記」:包括教學後記、批改後記、測驗後記、教育後記、管理後記等。要求每上完一課書,每次教育學生,都要及時進行反思,用教育理論來觀自己的教學得失,撰寫教學心得。每個月要完成5篇,文字長短不拘。通過一系列反思,使教師反思後知困,知困後思進取。
(4)堅持進行「課例評析」,強化鞏固學習效果:要求教師每月評析5個課例,可以評一課書或一堂課,要以教育理論和新課程標准為依據,提出自己的見解,剖析有一定深度。課例評析是前三種學習、反思得來的東西的綜合運用。現在,學校每次舉行研究課、優質課、說課,參加聽課的教師都能評析得頭頭是道,並且能引用某某教授、專家的觀點,說出自己評析的依據。
學校要求教師將這四項學習研修的內容和心得放到自己的繼續教育網頁上,供大家互相交流切磋,同時作為檢驗教師理論學習和評價其專業發展情況的依據。對每一項學習內容都提出具體任務指標,各人完成任務的情況都記入繼續教育學分登記冊。經過這樣長期不斷的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就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步夯實自己的理論基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實現專業發展的目標。
(二)提高了教師的教學和科研能力。
我校利用計算機網路技術優化教師繼續教育,雖然短短幾年,卻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取得了可喜成績。
教師們熟練地運用計算機等現代教學裝備進行教學,發揮這些先進裝備功能的優勢,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教師們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手段,以教育科研為突破口,構建了新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現在,城西小學已經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基本上實現了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由普通型向特長型轉變。
近幾年,學校承擔國家、省、地市級教育科研課題20項,已有2項國家級、5項省級、1項地級課題成果通過專家評審驗收。教師撰寫的教育教學科研論文有700多篇獲獎,其中20多篇在省級以上報刊書籍發表,製作的CAI課件(或網頁)有30多件獲省級以上獎勵。反映學校教師科研水平的《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一書已於2002年在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教師編寫的《廣西社會科學•貴港版》(小學六年級上冊)教材經自治區教材審查委員會審定後,已由廣西灕江出版社出版。
(三)培養了一批骨幹教師。
經過幾年校本培訓,教師們的教育教學能力和素質有了很大提高,一批教學尖子脫穎而出。目前,學校有全國千名中小學骨幹校長培養對象1人,省級普通話測試員2人,自治區優秀教師2人,地級骨幹教師4人,市級骨幹教師16人,縣市教師繼續教育講師團成員5人,20多人次被評為自治區教育科研先進個人。2002年至今,有30多名教師在全國、自治區、地市、縣市優質課比賽中獲獎。
(四)提升了學校的辦學水平。
教師素質的提高也提升了學校的辦學水平。幾年來,學校被評為全國「電化教育特色學校」、「信息技術人才幼苗培養基地」、「社會公認特色育人成功學校」、「中國少年科學院科普基地」,自治區「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創新教育研究與實驗先進學校」,貴港市「教育質量百佳學校」、「素質教育示範學校」、「教師繼續教育先進學校」。
九、實驗研究的啟迪
學校利用計算機網路優化校本培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做法(「一三四模式」)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當教育改革進行到一定時候,實施素質教育就成為深入推進教育改革的關鍵。近年開始的中小學課程改革,又成為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改革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成長發展,培養大批能夠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課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取決於教師。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良好的師德,而且要具備較強的能夠適應現代教育發展需要的專業技能。目前全國各地都在摸索探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模式,可謂百花齊放,異彩紛呈。我校立足於本校較好的辦學條件,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利用計算機網路所具有的信息量大、及時快捷、交互性強、資源共享等特點,組織教師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學習、借鑒、探索先進的教學方法,使教師的專業技能得以在較高水平上發展,從而提升了學校的辦學水平,在基礎教育中起到了引領作用。學校在探索教師專來發展道路的時間還不長,但成效是明顯的,模式還須進一步完善,並須要上級專家給予論證和指導幫助。
『叄』 新華網評:尊重版權是知識共享的前提,實現知識共享都有哪些途徑
為了實現知識共享,必須按照人際交往規律和知識市場規律建立知識共享機制。V. P. Ko chikar博士認為,知識共享機制的建立涉及三個方面:內容結構——包括企業內外知識的內容、類型定義、編制知識地圖、組織內享有知識內容的審查、編輯、出版、維護等;技術結構——包括建立中央知識管理門戶,對內部網路和外部網路上的知識進行查詢,並提供協作所需的技術和工具。
有兩種方法可以建立這種可持續的商業生態環境。一是建立良好的知識共享機制,讓知識的吸收促進智力的生成。另一方面,它通過外部使用競爭情報來幫助企業做出決策。競爭情報的應用使得沒有必要以犧牲他人為代價來贏得市場優勢。
就像很多公司把經營戰略固定在合作、聯盟、創新上一樣,從而創造了良性競爭的商業生態。並購浪潮也可以說明這一點:只要有共同的利益,最強的競爭對手就能結成聯盟。隨著企業越來越重視競爭情報,企業將變得更加具有社會意識,從而可以有效避免惡性價格戰等事件,企業將因其努力而獲得更多利益。因此,建立可持續的商業生態環境是在這種環境下實現所有企業雙贏的唯一途徑。
『肆』 Web 時代下構建石油知識共享平台
郭攀紅 唐先明 計秉玉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北京 100083)
摘 要 目前石油領域沒有一個匯聚知識、交流知識、傳播知識、連接企業員工知識的社會化的網路平台。基於Web 2.0架構的軟體,構建了知識沉澱、知識共享、知識學習及知識應用的應用環境,可應用於石油知識管理領域中,促進企業的知識能力創新。本文結合實踐經驗,提出並構建了石油知識共享平台,詳細介紹了石油知識共享平台如何實現Web 2.0的架構和理念。
關鍵詞 Web 2.0 知識管理 Wiki
Construction of Petroleum Knowledge Share PlatformIn Web 2.0 Architecture
GUO Panhong,TANG Xianming,JI Bingyu
(SINOPEC Exploration & Proction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Nowadays,the oil fields haven』t a knowledge network platform used for gathering knowledge, exchanging knowledge,propagating knowledge and connecting enterprise staff.This thesis i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some social software based on Web 2.0 architecture,and applied it in oil knowledge management, which constructed a precipitating,sharing,learning and using knowledge environment.In the meantime,this thesis introces that how the oil knowledge Wiki system implement Web 2.0 architecture and some outstanding character.
Key words Web 2.0;knowledge management;Wiki
科研院所承擔著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的重任,支撐著中國科技研究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同時,也為國家石油經濟戰略決策提供重要依據。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是知識高度密集型單位,是知識、研發成果的加工廠,是高水平人才從事創新研究的基地。因此,在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建立知識管理體系、開展知識管理技術的應用尤為重要,可以說知識管理是研究院信息化建設的重點。
隨著Web 2.0架構的廣泛應用,網路上出現了眾多的Web 2.0類型的學習交流網站和工具,但是這些通用型的社會網路工具並不能滿足石油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首先它們的網站定位多以娛樂休閑為主,整個平台內容大而全,無專業性的知識,並且處於一種信息孤島的狀態,沒有進行知識和應用的整合,用戶每天需要登錄不同的網站來獲取信息。同樣,現在也有許多的石油專業信息網站,但是它們大多是傳統的Web 1.0方式,用戶不能有效地分享自己的石油專業知識,只能是少數的管理員添加內容,並且無有效地激勵和管理機制,導致網站中內容不豐富,而且這些網站多是以石油商務性的知識居多,勘探開發專業知識很少。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作為知識的密集區域,每個人手中都有許多的石油專業資料,頭腦中有許多的石油專業知識,但是每個人又都覺得自己的資料不夠用,遇到問題時,沒有地方去請教,沒有地方去查找。其實這個問題的關鍵是:知識是離散的,沒有實現知識的匯聚和關聯;思維是離散的,沒有實現思維的匯聚和關聯。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匯聚知識、交流知識、傳播知識、知識連接你和我的社會化網路平台,因此,建立一個統一的、開放的、集成的石油知識共享平台,能有效地實現石油勘探開發顯性知識及隱性知識的匯聚及分享,成為迫切所需。其作為知識管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石油企業的知識管理戰略的實現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同時,對於企業的內部員工,利用石油知識共享平台可以公平地獲取資源和傳播信息、知識、思想、智慧;可以認識朋友,擴充人脈;可以交流、學習、協作;可以發展、提升;可以積累社會資本,塑造個人品牌,以更好地進行社會生存。
本文將介紹如何運用Web 2.0相關概念及技術工具構建石油知識共享平台,幫助石油企業實現高效的知識系統管理。
1 知識管理及Web 2.0概述
所謂知識管理[1],就是通過管理與技術手段,使人與知識緊密結合,讓知識的沉澱、知識的共享、知識的學習和知識的應用及創新這個 「知識之輪」 循環轉動(圖1),並通過知識共享的文化,提高企業的效益和效率,為企業創造價值,贏得競爭優勢。
如上定義可用一個公式表達如下:
圖1 驅動「知識之輪」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11年博士後學術論壇文集.4
其中 「P」 指人(People);「+」 為管理及技術手段;「K」 為知識(Knowledge);「S」 指共享的文化與氛圍(Share)。這樣看來知識管理簡單地說即是通過技術手段(+)將人(P)與知識(K)充分結合,通過知識共享的管理機制和文化(S),使知識的價值成指數級提升,最終實現知識的社會化。知識的社會化對人類甚至高等動物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自從2004年Web 2.0架構出現[2],互聯網路步入了一個社會化的網路時代,其優秀的技術架構和開放的管理模式為企業知識管理系統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分體現了人與知識的緊密結合。
2004年,O'Reilly公司和MediaLive公司採用頭腦風暴法,在總結Web 1.0的經驗教訓的基礎提出了Web 2.0的理念[5]。Web 2.0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互聯網協會對Web 2.0的定義是:Web 2.0是互聯網的一次理念和思想體系的升級換代,由原來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數資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導的互聯網體系轉變為自下而上的由廣大用戶集體智慧和力量主導的互聯網體系。互聯網2.0內在的動力來源是將互聯網的主導權交還個人從而充分發掘個人的積極性參與到體系中來,廣大個人所貢獻的影響和智慧及個人聯系形成的社群的影響就替代了原來少數人所控制和製造的影響,從而極大地解放了個人的創作和貢獻的潛能,使得互聯網的創造力上升到了新的量級。
Web 2.0作為一種新技術架構,它的服務是由許許多多社會網路服務軟體組成的。比如博客(Blog)/播客(Podcast)、頂客(digg)、維基網路(Wiki)、內容聚合(RSS)、圖像分享(Flickr)、視頻分享(YouTube、土豆網)、網路辦公(Google Docs)、社會書簽(Delicio.us)、社交網路(開心網)、社會標注評論(Diigo)、幻燈片共享(Slideshare)等等。
其特點如下[5 ]:
1)多人參與,利用集體力量和智慧。傳統網站是自上而下的集中發布的舊體系,用戶只能看到設計者讓他們看到的內容。Web 2.0網站則是以用戶為中心,大部分的內容是由用戶貢獻的,是自下而上的由廣大用戶集體智慧共同來創造內容,能夠充分發揮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Web 2.0的靈魂是人。
2)可讀可寫互聯網。在Web 1.0里,互聯網是 「閱讀式互聯網」,用戶只能讀取網路內容,而Web 2.0是 「可寫可讀互聯網」,普通用戶對網路內容可讀、可寫,每個人都能寫入內容。
3)海量的數據。Web 1.0網路內容是封閉而死板的,內容增長能力很弱,Web 2.0網站信奉的是 「數據為王」,將數據變為自我增生( 「Intel Inside」)。它們通常都具有巨大的數據資源,並且內容是開放且活躍的,商業模式就是讓用戶消費這些數據。
4)社會化網路。傳統網站的用戶之間往往是孤立的,Web 2.0網站則加入了社交元素,讓用戶之間能夠建立聯系,把互不溝通的離散人際關系體系轉變成溝通順暢的社會關系網路體系。
Web 2.0對於構建學習型、知識型的組織結構也是一種有力的手段,眾多的社會性軟體服務為人們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支持,與學習的發生和知識的轉化相輔相成。
2 石油知識共享平台架構
石油知識共享平台是為共享石油方面的知識而建立的Web 2.0類型的學習型共享網路,圖2為石油知識共享平台的架構圖,包括功能層和知識應用模型層,通過從知識沉澱、知識匯聚、知識審核、知識存儲、知識關聯、知識互助、知識獲取、個人知識管理到知識應用及知識創新的一整套知識管理流程,來實現隱性及顯性石油專業知識的匯聚及分享。
石油知識共享平台的構建目標主要集中在4個方面:實現匯聚,實現關聯,實現知識的轉化,以及實現個人知識的管理。
2.1 實現匯聚
包括網路資源的匯聚、社會資源的匯聚、知識的匯聚和思維的匯聚。實現匯聚,將能極大地促進知識的利用效率,促進人與知識更和諧地結合。
圖2 石油知識共享平台架構圖
2.2 實現關聯
除了匯聚外,更重要的是要實現關聯,包括網路資源間的關聯(即構建互聯網路)、社會資源間的關聯(即構建人際關系網)、知識的關聯(即構建知識網路)、思維的關聯(即形成集體性智慧)。同時,不僅要實現同類資源內部的關聯,更需要實現資源間的關聯。例如,知識與社會資源的關聯、知識與思維的關聯等。這樣用戶可以找到與自己興趣相符合的學習群體和相關鏈接,輕松方便地查看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不至於在茫茫的網海中搜索尋覓。
2.3 實現知識的轉化
知識包括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隱性知識即人腦思維。知識的最大未知區在於人腦中,所以知識管理的關鍵在於怎樣實現隱性知識的轉化,包括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以及隱性知識向隱性知識直接的轉化。
2.4 實現個人知識的管理
在信息化社會,網路知識無限擴充,並且處於雜亂而無序狀態,所以需要借鑒紙質資料的知識管理過程來構建網路的個人知識管理,把有用的網頁收藏起來,對它高亮標識並注釋以及分類、聚合,形成自己的網路知識收藏;能方便地與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個人收藏,並從其他用戶的收藏中進行有針對性的信息採集,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
石油知識共享平台具有典型的社會網路服務的特點,除了具有社會性、開放性、互動性等特徵外,還具有以下獨特的地方:
1)強調實現實名制。一般的Web 2.0應用中,用戶可以任意注冊,具有虛擬性、匿名性的特徵,容易產生信任危機,而石油知識共享平台將採用企業電子郵件等注冊方式,限制會員的注冊許可權,真正實現實名制,從而讓人形成責任感並減少不信任感,溝通距離會更近。
2)強調通過知識的互幫互助來建立新型的關系。該平台將打破傳統的組織機構的界限,通過知識分享、知識的交流、共同的成長來建立學習型的組織關系。員工與員工之間、員工與領導之間、專家學者與領導之間、領導與領導之間、專家學者及權威人士之間,都可以更加輕松地互相溝通交流,打破了外在條件約束和情感障礙。
3)強調知識權威性的審核和評定。普通的Web 2.0不強調權威性審核,但是石油知識共享平台將強調用戶及知識的權威性的審核和評定,以保證石油專業知識的可靠性和權威性。
3 石油知識共享平台主要功能
石油知識共享平台PKSNS包括以下5個功能模塊:石油知識資訊模塊,石油知識共享模塊,個人知識收藏模塊,石油知識問答及論壇,石油知識網路全書。將來隨著技術和管理理念的提升內容會不斷擴充。
3.1 石油知識資訊模塊
將分專業、分研究方向設置多個欄目,每個欄目由知識工程師設置知識採集的條件,分發爬蟲,到石油專業網站中採集最合適的內容,返回給欄目。同樣地,石油知識共享平台的每個欄目都會有爬蟲去網站中自動的爬取知識,稱為知識爬蟲。這部分就體現了知識的匯聚目標。
採集後的知識並不以時間先後順序放在首頁,而是放在一種類似緩存的地方,用戶可以判斷每個知識的價值,有價值就頂,無價值就踩,越頂排名越靠前,越踩排名越靠後。用戶可以做心情評價,做評論。這體現了知識與思維的關聯。
3.2 石油知識共享模塊
包括書籍共享、文檔共享、圖片貢獻、幻燈片等等,通過這個成果知識共享平台,用戶可以把手中的成果資料共享到平台中。貢獻與獲得成正比。貢獻得越多,所獲得的知識內容也越多;貢獻越少獲得越少,沒有貢獻將沒有獲得。從而發揮用戶共享的積極性,這體現了知識匯聚目標。
在每本項目成果報告頁面上,都關聯項目的圖片冊、項目的匯報錄音、幻燈片等,在同一平台上把各種顯性的知識和隱性的知識關聯起來,體現了系統的構建目標,即知識的關聯。
3.3 個人知識收藏模塊
信息社會,網路知識無限擴充,並且處於雜亂而無序的狀態,在石油知識共享平台可以利用個人知識收藏平台,收藏自己喜歡的網頁,並且點擊編輯後,可以對網頁在線進行標注,包括高亮標識及注釋,成為自己的知識收藏;也可以搜索到感興趣的人,點擊進入他的知識收藏中進行學習。這體現了系統的構建目標,即個人的知識管理和學習的目標。
3.4 石油知識問答及論壇
通過提問、回答、投票、評分4個階段來完成問答流程。這個子系統的功能實現了知識轉化的目標,即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
3.5 石油知識網路全書
採用wiki這種面向社群的協作式方式編纂石油知識網路全書,特點是普通用戶自由創建詞彙,協作編輯共同完成。實行許可權、版本控制,以確保能回滾到最佳內容狀態,這樣有效地保護了知識內容的權威性。
4 應用效果分析——以石油知識網路為例
很多的網路,如網路平台、互動網路平台等,內容過大而過全,但有關石油的內容很少,分類粗糙,詞條的解釋並不專業,且功能較簡單,不能完全滿足應用需求,如沒有英文解釋,沒有相關詞彙,沒有上位詞、下位詞、相關詞等語義邏輯關系,因而這類通用的網路網站不能滿足石油專業知識管理的需求,於是作者建立了針對石油專業應用的知識網路平台,按照勘探、開發、工程及綜合四大類把石油專業主題詞、石油網路全書、實用案例等,採用基於Wiki架構的知識協同建構方式共同來完成,充分發揮用戶的創造力和參與性。
Wiki來源於夏威夷語 「Wee Kee Wee Kee」,即 「快點快點」 之意[5 ],中文譯為 「維基」 或 「維客」。Wiki是一種多人參與的知識集成方式,其通過對信息多人協作、多人維護、自由發表的形式對共同的主題進行補充和豐富,有利於讀者從不同作者的不同角度實現對一個專題的了解。例如,項目長編寫前言,確定目錄,每個子部分由項目組成員來共同完成,如圖3所示。
石油知識網路平台具有嚴格的許可權、版本控制以及審核流程。用戶編輯完成,提交給知識管理員進行審核,審核完以後,編輯才算完成,如果審核不通過,能夠確保回滾到最佳內容狀態。所以採用這種流程的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保護知識內容的權威性,但又不抹殺個人知識共享的積極性。
石油知識網路平台的成果是一個不斷完善的石油專業知識庫,享用這個知識庫的人要比為這個知識庫做貢獻的人多得多。作為一種知識社會性的工具,它在提供知識共享的同時,亦不斷地促進、激發知識的創新。
圖3 Wiki以協作的方式對詞條內容進行編輯
石油知識網路平台將原本雜亂無聯系的詞條以主題詞鏈接的方式連接起來,以線性的網狀組織方式,體現了詞條間的類目關系,加強了對知識信息的導向性挖掘,並以部門、知識等為整體,將知識修改的不同版本列出,方便詞條修改、創建者相互聯系,加強相互之間的交流。
石油知識網路平台與石油網路平台中其他系統進行了有效集成,並且其他任何外部的應用系統都可在線查詢石油詞彙解釋,圖4所示是重大專項的管理信息系統,頁面上滑鼠滑過詞彙後,會自動關聯到石油網路中的解釋,如果沒有這個解釋,會提示您去創建。同時,石油知識網路平台與地理信息系統進行了有效集成,編輯詞條時可以點擊修改和添加地圖,填寫經緯度坐標,然後在GIS中就會自動標注這個詞條的地理位置,點擊後能進入石油網路中詳細查看這個詞條的解釋。
石油知識網路平台已經由知識管理員把《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網路全書》[7]4本全部錄入,共有6000條條目,630萬字,2200幅圖片。廣大的普通用戶可以任意添加詞條,進而擴充石油知識網路平台,因而,石油網路知識的內容會無限的擴充。
石油知識網路平台建立了詞條間的邏輯關聯,詞條間具有語義的邏輯關系,包括同義詞、上位詞、下位詞、英譯名等等,如圖5所示。知識管理員已經把1994年出版的《石油主題詞表》[8]收錄進該平台,收錄主題詞16939條,詳細構建了石油詞彙間的語義邏輯關系,並且普通用戶也可自行添加詞彙邏輯關系,這樣,詞條間的語義關系會更為龐大,更為合理。
石油知識網路是專為石油知識定製,由廣大用戶集體智慧共同創造知識,並且是開放而活躍的新體系。普通用戶對石油知識網路的訪問、詞條的修改、詞條的創建過程中,也是實現對知識的沉澱、知識的共享、知識的學習和知識的應用及創新這個 「知識之輪」的循環驅動。其實PKSNS平台中所有的子系統都具有這個知識流程的驅動過程,是開放而活躍的,是體現群體性智慧的知識管理平台。
圖4 重大專項管理信息系統集成石油知識網路平台詞條解釋
圖5 詞條語義邏輯表
5 小結
石油知識共享平台利用Web 2.0架構下的各種技術手段將石油企業內部員工與石油專業知識充分結合,實現了隱性及顯性石油專業知識的匯聚及分享,並構建了學習型共享組織,倡導了企業知識共享的管理機制和文化,使得石油專業知識的價值成指數級提升,最終將實現石油知識的應用及社會化。
參考文獻
[1]吳慶海,周偉,夏敬華.驅動知識之輪.企業基業常青,http://www.kmcenter.org/ArticleShow.asp? ArticleID=1532.
[2]王偉軍,熊瑞,張揚.Web 2.0與知識管理平台集成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07,(5):37240.
[3]武琳.Web 2.0時代信息交流模式分析[J].情報雜志,2006,(3).
[4]胡科,王榮良.基於Web 2.0的wiki技術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6,(9).
[5]賴曉雲.Wiki在基於網路的研究性學習中的作用[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5,(6).
[6]Murali Raman,Terry Ryan,Lorne Olfman.Design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Wiki technology.
[7]劉寶和.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網路全書[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8.
[8]楊義忠,王承勇,林淑鳳.石油主題詞表[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