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計算機網路安全組成
網路有七層,每層都有安全。中間也就是協議的轉換,所以安全也就是通過控制或者監控支持這些協議的的埠。
物理層:
物理層(physical layer)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相鄰結點之間原始比特流傳輸。物理層協議關心的典型問題是使用什麼樣的物理信號來表示數據0和1。1位持續的時間多長。數據傳輸是否可同時在兩個方向上進行。最初的廉潔如何建立以及完成通信後連接如何終止。物理介面(插頭和插座)有多少針以及各針的作用。物理層的設計主要涉及物理層介面的機械、電氣、功能和過電特性,以及物理層介面連接的傳輸介質等問題。物理層的實際還涉及到通信工程領域內的一些問題。
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的主要功能是如何在不可靠的物理線路上進行數據的可靠傳輸。數據鏈路層完成的是網路中相鄰結點之間可靠的數據通信。為了保證書覺得可靠傳輸,發送出的數據針,並按順序傳送個針。由於物理線路不可靠,因此發送方發出的數據針有可能在線路上出錯或丟失,從而導致接受方無法正確接收數據。為了保證能讓接收方對接收到的數據進行正確的判斷,發送方位每個數據塊計算出CRC(循環冗餘檢驗)並加入到針中,這樣接收方就可以通過重新計算CRC來判斷接收到的數據是否正確。一旦接收方發現接收到的數據有錯誤,則發送方必須重新傳送這一數據。然而,相同的數據多次傳送也可能是接收方收到重復的數據。
數據鏈路層要解決的另一個問題是防止高速發送方的數據把低速接收方「淹沒」。因此需要某種信息流量控制機制使發送方得知接收方當前還有多少緩存空間。為了控制的方便,流量控制常常和差錯處理一同實現。
在廣域網中,數據鏈路層負責主機IMP、IMP-IMP之間數據的可靠傳送。在區域網中,數據鏈路層負責制及之間數據的可靠傳輸。
網路層:
網路層(network layer)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網路中主機間的報文傳輸,其關鍵問題之一是使用數據鏈路層的服務將每個報文從源端傳輸到目的端。在廣域網中,這包括產生從源端到目的端的路由,並要求這條路徑經過盡可能少的IMP。如果在子網中同時出現過多的報文,子網就可能形成擁塞,因為必須加以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
當報文不得不跨越兩個或多個網路時,又會帶來很多新問題。比
在單個區域網中,網路層是冗餘的,因為報文是直接從一台計算機傳送到另一台計算機的,因此網路層所要做的工作很少。
傳輸層: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的主要功能是實現網路中不同主機上的用戶進程之間可靠的數據通信。
傳輸層要決定會話層用戶(最終對網路用戶)提供什麼樣的服務。最好的傳輸連接是一條無差錯的、按順序傳送數據的管道,即傳輸層連接時真正的點到點。
由於絕大多數的主機都支持多用戶操作,因而機器上有多道程序就意味著將有多條連接進出於這些主機,因此需要以某種方式區別報文屬於哪條連接。識別這些連接的信息可以放入傳輸層的報文頭中除了將幾個報文流多路復用到一條通道上,傳輸層還必須管理跨網連接的建立和取消。這就需要某種命名機制,使機器內的進程能夠講明它希望交談的對象。另外,還需要有一種機制來調節信息流,使高速主機不會過快的向低速主機傳送數據。盡管主機之間的流量控制與IMP之間的流量控制不盡相同。
會話層:
會話層(SESSION LAYER)允許不同機器上的用戶之間建立會話關系。會話層循序進行類似的傳輸層的普通數據的傳送,在某某些場合還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增強型服務。允許用戶利用一次會話在遠端的分時系統上登陸,或者在兩台機器間傳遞文件。
會話層提供的服務之一是管理對話控制。會話層允許信息同時雙向傳輸,或任一時刻只能單向傳輸。如果屬於後者,類似於物理信道上的半雙工模式,會話層將記錄此時該輪到哪一方。一種與對話控制有關的服務是令牌管理(token management)。有些協議會保證雙方不能同時進行同樣的操作,這一點很重要。為了管理這些活動,會話層提供了令牌,令牌可以在會話雙方之間移動,只有持有令牌的一方可以執行某種關鍵性操作。另一種會話層服務是同步。如果在平均每小時出現一次大故障的網路上,兩台機器簡要進行一次兩小時的文件傳輸,試想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呢?每一次傳輸中途失敗後,都不得不重新傳送這個文件。當網路再次出現大故障時,可能又會半途而廢。為解決這個問題,會話層提供了一種方法,即在數據中插入同步點。每次網路出現故障後,僅僅重傳最後一個同步點以後的數據(這個其實就是斷點下載的原理)。
表示層:
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用於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對這些功能人們常常希望找到普遍的解決辦法,而不必由每個用戶自己來實現。表示層以下各層只關心從源端機到目標機到目標機可靠的傳送比特流,而表示層關心的是所傳送的信息的語法和語義。表示層服務的一個典型例子就是大家一致選定的標准方法對數據進行編碼。大多數用戶程序之間並非交換隨機比特,而是交換諸如人名、日期、貨幣數量和發票之類的信息。這些對象使用字元串、整型數、浮點數的形式,以及由幾種簡單類型組成的數據結構來表示的。
在網路上計算機可能採用不同的數據表示,所以需要在數據傳輸時進行數據格式轉換。為了讓採用不同數據表示法的計算機之間能夠相互通信而且交換數據,就要在通信過程中使用抽象的數據結構來表示所傳送的數據。而在機器內部仍然採用各自的標准編碼。管理這些抽象數據結構,並在發送方將機器的內部編碼轉換為適合網上傳輸的傳送語法以及在接收方做相反的轉換等噢年工作都是由表示層來完成的。
另外,表示層還涉及數據壓縮和解壓、數據加密和解米等工作(winrar的那一套)。
應用層:
連網的目的在於支持運行於不同計算機的進程彼此之間的通信,而這些進程則是為用戶完成不同人物而設計的。可能的應用是多方面的,不受網路結構的限制。應用層(app;ocation layer)包括大量人們普遍需要的協議。雖然,對於需要通信的不同應用來說,應用層的協議都是必須的。例如:http、ftp、TCP/IP。
由於每個應用有不同的要求,應用層的協議集在OSI模型中並沒有定義。但是,有些確定的應用層協議,包括虛擬終端、文件傳輸、電子郵件等都可以作為標准化的候選。
② 網路ISO七層模型中,每層中可使用的怎樣的安全技術
物理層:設置連接密碼,設置櫥窗。 數據鏈路層:設置ppp驗證、設置交換機埠優先順序、mac地址安全、bp守衛、快速埠等等。 網路層:可以設置路由協議驗證、設置擴展訪問列表、設置防火牆等。 傳輸層:設置ftp密碼,傳輸密鑰等等。 會話層&表示層:公鑰密碼、私鑰密碼應該在這兩層進行設置。 應用層:設置NBAR,設置應用層防火牆等等。 網路協議設計者不應當設計一個單一、巨大的協議來為所有形式的通信規定完整的細節,而應升鋒把通信問題劃分成多個小問題,然後為每一個小問題設計一個單獨的協議。這樣做使得每個協議的設計、分析、時限和測試比較容易。協議劃分的一個主要原則是確保目標系統有效且效率高。為了提高效率,每個協議只應該注意沒有被其他協議處理過的那部分通信問題;為了主協議的實現更加有效,協議之間應該能夠共享特定的數據結構;同時這些協議的組合應該能處理所有可能的硬體錯誤以及其它異常情況。為了保證這些協議工作的協同性,應當將協議設計和開發成完整的、協作的協議系列(即協議族),而不是孤立地開發每個協議。 在網路歷史的早期,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共同出版了開放系統互聯的七層參考模型。一台計算機操作系統中的網路過程包括從應用請求(在協議棧的頂部)到網路介質(底部) ,OSI參考模型把功能分成七個分立的層次。圖2.1表示了OSI分層模型。 ┌—————┐ │ 應用層 │←第七層 ├—————┤ │ 表示層 │ ├—————┤ │ 會話層 │ ├—————┤ │ 傳輸層 │ ├—————┤ │ 網路層 │ ├—————┤ │數據鏈路層│ ├—————┤ │ 物理層 │←第一層 └—————┘ 圖2.1 OSI七層參考模型 OSI模型的七層分別進行以下的操作:第一層 物理層 第一層負責最後將信息編碼成電流脈沖或其它信號用於網上傳輸。它由計算機和網路介質之間的實際界面組成,可定義電氣信號、符號、線的狀態和時鍾要求、數據編碼和數據傳輸用的連接器。如最常用的RS-232規范、10BASE-T的曼徹斯特編碼以及RJ-45就屬於第一層。所有比物理層高的層都通過事先定義好的介面而與它通話。如乙太網的附屬單元介面(AUI),一個DB-15連接器可被用來連接層一和層二。 第二層 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層通過物理網路鏈路提供可靠的數據傳輸。不同的數據鏈路層定義了不同的網路和協議特徵,其中包括物理編址、網路拓撲結構、錯誤校驗、幀序列以及流控。物理編址(相對應的是網路編址)定義了設備在數據鏈路層的編址方式;網路拓撲結構定義了設備的物理連接方式,如匯流排拓撲結構和環拓撲結構;錯誤校驗向發生傳輸錯誤的上層協議告警;數據幀序列重新整理並傳輸除序列以外的幀;流控可能延緩數據的傳輸,以使接收設備不會因為在某一時刻接收到超過其處理能力的信息流而崩潰。數據鏈路層實際上由兩個獨立的哪笑悶部分組成,介質存取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和邏輯鏈路控制層(Logical Link Control,LLC)。MAC描述在共享介質環境中如何進行站的調度、發生和接收數據。MAC確保信息跨鏈路的可靠傳輸,對數據傳輸進行同步,識別錯誤和控制數據的流向。一般地講,MAC只在共享介質環境中才是重要的,只有在共享介質環境中多個節點才能連接到同一傳輸介質上。IEEE MAC規則定義了地址,以標識數據鏈路層中的多個設備。邏輯鏈路控制子層管理單一網路鏈路上的設備間的通信,IEEE 802.2標準定義了LLC。LLC支持無連接服務和面向連接的服務。在數據鏈路層的信息幀中定義了許多域。這些域使得多種高層協議可以共享一個物理數據鏈路。 第三層 網路層 網路層負責在源和終點之間建立連接。它一般包括網路尋徑,還可能包括流量控制、錯誤檢查等。相同MAC標準的不同網段之間的數據傳輸一般只涉及到數據鏈路層,而不同的MAC標准之間的數據傳輸都涉及到網路層。例如IP路由器工作在網路層,因而可以實現多種網路間的互聯。 第四層李彎 傳輸層 傳輸層向高層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網路數據流服務。傳輸層的功能一般包括流控、多路傳輸、虛電路管理及差錯校驗和恢復。流控管理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確保傳輸設備不發送比接收設備處理能力大的數據;多路傳輸使得多個應用程序的數據可以傳輸到一個物理鏈路上;虛電路由傳輸層建立、維護和終止;差錯校驗包括為檢測傳輸錯誤而建立的各種不同結構;而差錯恢復包括所採取的行動(如請求數據重發),以便解決發生的任何錯誤。傳輸控制協議(TCP)是提供可靠數據傳輸的TCP/IP協議族中的傳輸層協議。 第五層 會話層 會話層建立、管理和終止表示層與實體之間的通信會話。通信會話包括發生在不同網路應用層之間的服務請求和服務應答,這些請求與應答通過會話層的協議實現。它還包括創建檢查點,使通信發生中斷的時候可以返回到以前的一個狀態。 第六層 表示層 表示層提供多種功能用於應用層數據編碼和轉化,以確保以一個系統應用層發送的信息可以被另一個系統應用層識別。表示層的編碼和轉化模式包括公用數據表示格式、性能轉化表示格式、公用數據壓縮模式和公用數據加密模式。 公用數據表示格式就是標準的圖像、聲音和視頻格式。通過使用這些標准格式,不同類型的計算機系統可以相互交換數據;轉化模式通過使用不同的文本和數據表示,在系統間交換信息,例如ASCII(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國標准信息交換碼);標准數據壓縮模式確保原始設備上被壓縮的數據可以在目標設備上正確的解壓;加密模式確保原始設備上加密的數據可以在目標設備上正確地解密。 表示層協議一般不與特殊的協議棧關聯,如QuickTime是Applet計算機的視頻和音頻的標准,MPEG是ISO的視頻壓縮與編碼標准。常見的圖形圖像格式PCX、GIF、JPEG是不同的靜態圖像壓縮和編碼標准。 第七層 應用層 應用層是最接近終端用戶的OSI層,這就意味著OSI應用層與用戶之間是通過應用軟體直接相互作用的。注意,應用層並非由計算機上運行的實際應用軟體組成,而是由向應用程序提供訪問網路資源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應用程序介面)組成,這類應用軟體程序超出了OSI模型的范疇。應用層的功能一般包括標識通信夥伴、定義資源的可用性和同步通信。因為可能丟失通信夥伴,應用層必須為傳輸數據的應用子程序定義通信夥伴的標識和可用性。定義資源可用性時,應用層為了請求通信而必須判定是否有足夠的網路資源。在同步通信中,所有應用程序之間的通信都需要應用層的協同操作。
1、數據鏈路層在物理層提供的服務的基礎上向網路層提供服務,其最基本的服務是將源自網路層來的數據可靠地傳輸到相鄰節點的目標機網路層。
為達到這一目的,數據鏈路必須具備一系列相應的功能,主要有:
(1)如何將數據組合成數據塊,在數據鏈路層中稱這種數據塊為幀(frame),幀是數據鏈路層的傳送單位;
(2)如何控制幀在物理信道上的傳輸,包括如何處理傳輸差錯,如何調節發送速率以使與接收方相匹配;
(3)以及在兩個網路實體之間提供數據鏈路通路的建立、維持和釋放的管理。
2、網路層的目的是實現兩個端系統之間的數據透明傳送,具體功能包括定址和路由選擇、連接的建立、保持和終止等。它提供的服務使傳輸層不需要了解網路中的數據傳輸和交換技術。如果您想用盡量少的詞來記住網路層,那就是「路徑選擇、路由及邏輯定址」。
(3)數據鏈路層實現網路安全擴展閱讀
OSI模型有7層結構,每層都可以有幾個子層。 OSI的7層從上到下分別是 7應用層6表示層5 會話層 4傳輸層3網路層2數據鏈路層1物理層
1、應用層
與其它計算機進行通訊的一個應用,它是對應應用程序的通信服務的。例如,一個沒有通信功能的字處理程序就不能執行通信的代碼,從事字處理工作的程序員也不關心OSI的第7層。但是,如果添加了一個傳輸文件的選項,那麼字處理器的程序員就需要實現OSI的第7層。
2、表示層
這一層的主要功能是定義數據格式及加密。例如,FTP允許你選擇以二進制或ASCII格式傳輸。如果選擇二進制,那麼發送方和接收方不改變文件的內容。
如果選擇ASCII格式,發送方將把文本從發送方的字元集轉換成標準的ASCII後發送數據。在接收方將標準的ASCII轉換成接收方計算機的字元集。示例:加密,ASCII等。
3、會話層
它定義了如何開始、控制和結束一個會話,包括對多個雙向消息的控制和管理,以便在只完成連續消息的一部分時可以通知應用,從而使表示層看到的數據是連續的,在某些情況下,如果表示層收到了所有的數據,則用數據代表表示層。示例:RPC,SQL等。
4、傳輸層
這層的功能包括是否選擇差錯恢復協議還是無差錯恢復協議,及在同一主機上對不同應用的數據流的輸入進行復用,還包括對收到的順序不對的數據包的重新排序功能。示例:TCP,UDP,SPX。
5、網路層
這層對端到端的包傳輸進行定義,它定義了能夠標識所有結點的邏輯地址,還定義了路由實現的方式和學習的方式。為了適應最大傳輸單元長度小於包長度的傳輸介質,網路層還定義了如何將一個包分解成更小的包的分段方法。示例:IP,IPX等。
6、數據鏈路層
它定義了在單個鏈路上如何傳輸數據。這些協議與被討論的各種介質有關。示例:ATM,FDDI等。
數據鏈路層:是為了提供功能上和規程上的方法,以便建立、維護和釋放網路實體間的數據鏈路 。
物理鏈路(物理線路):是由傳輸介質與設備組成的。原始的物理傳輸線路是指沒有採用高層差錯控制的基本的物理傳輸介質與設備。
數據鏈路(邏輯線路):在一條物理線路之上,通過一些規程或協議來控制這些數據的傳輸,以保證被傳輸數據的正確性。實現這些規程或協議的硬體和軟體加到物理線路,這樣就構成了數據鏈路。從數據發送點到數據接收點(點到點 point to point)所經過的傳輸途徑。
當採用復用技術時,一條物理鏈路上可以有多條數據鏈路。
7、物理層
OSI的物理層規范是有關傳輸介質的特性標准,這些規范通常也參考了其他組織制定的標准。連接頭、幀、幀的使用、電流、編碼及光調制等都屬於各種物理層規范中的內容。物理層常用多個規范完成對所有細節的定義。示例:Rj45,802.3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網路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數據鏈路層
④ 網路環境中的信息系統各個層次中的安全問題主要有哪些
1.TCP/IP物理層的安全性
TCP/IP模型的網路介面層對應著OSI模型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物理層安全問題是指由網路環境及物理特性產生的網路設施和線路安全性,致使網路系統出現安全風險,如設備被盜、意外故障、設備損壞與老化、信息探測與竊聽等。由於乙太網上存在交換設備並採用廣播方式,可能在某個廣播域中偵聽、竊取並分析信息。為此,保護鏈路上的設施安全極為重要,物理層的安全措施相對較少,最好採用「隔離技術」將每兩個網路保證在邏輯上能夠連通,同時從物理上隔斷,並加強實體安全管理與維護。
2. TCP/IP網路層的安全性
網路層的主要功能主要用於數據包的網路傳輸,其中IP協議是整個TCP/IP協議體系結構的重要基礎,TCP/IP中所有協議的數據都以IP數據報形式進行傳輸。
TCP/IP協議族常用的兩種IP版本是IPv4和IPv6。IPv4在設計之初根本沒有考慮到網路安全問題,IP包本身不具有任何安全特性,從而導致在網路上傳輸的數據包很容易泄漏或受到攻擊,IP欺騙和ICMP攻擊都是針對IP層的攻擊手段。如偽造IP包地址、攔截、竊取、篡改、重播等。因此,通信雙方無法保證收到IP數據報的真實性。IPv6簡化了IPv4中的IP頭結構,並增加了對安全性的設計。
3.TCP/IP傳輸層的安全性
網路傳輸層的安全問題主要有傳輸與控制安全、數據交換與認證安全、數據保密性與完整性等安全風險。主要包括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用戶數據報協議UDP,其安全措施主要取決於具體的協議。TCP是一個面向連接的協議,用於多數的互聯網服務,如HTTP、FTP和SMTP。為了保證傳輸層的安全Netscape通信公司設計了安全套接層協議SSL(SecureSocketLayer),現更名為傳輸層協議TLS(TransportLayer Security),包括SSL握手協議和SSL記錄協議。
4.TCP/IP應用層的安全性
應用層中利用TCP/IP協議運行和管理的程序較多。網路安全問題主要出現在需要重點解決的常用應用系統,包括HTTP、FTP、SMTP、DNS、Telnet等。
具體參考:上海精品課程教材 網路安全技術及應用2版 賈鐵軍
⑤ 網路安全機制包括些什麼
網路安全機制包括接入管理、安全監視和安全恢復三個方面。
接入管理主要處理好身份管理和接入控制,以控制信息資源的使用;安全監視主要功能有安全報警設置以及檢查跟蹤;安全恢復主要是及時恢復因網路故障而丟失的信息。
接入或訪問控制是保證網路安全的重要手段,它通過一組機制控制不同級別的主體對目標資源的不同授權訪問,在對主體認證之後實施網路資源的安全管理使用。
網路安全的類型
(1)系統安全
運行系統安全即保證信息處理和傳輸系統的安全。它側重於保證系統正常運行。避免因為系統的崩潰和損壞而對系統存儲、處理和傳輸的消息造成破壞和損失。避免由於電磁泄翻,產生信息泄露,干擾他人或受他人干擾。
(2)網路信息安全
網路上系統信息的安全。包括用戶口令鑒別,用戶存取許可權控制,數據存取許可權、方式控制,安全審計。安全問題跟踩。計算機病毒防治,數據加密等。
(3)信息傳播安全
網路上信息傳播安全,即信息傳播後果的安全,包括信息過濾等。它側重於防止和控制由非法、有害的信息進行傳播所產生的後果,避免公用網路上自由傳輸的信息失控。
(4)信息內容安全
網路上信息內容的安全。它側重於保護信息的保密性、真實性和完整性。避免攻擊者利用系統的安全漏洞進行竊聽、冒充、詐騙等有損於合法用戶的行為。其本質是保護用戶的利益和隱私。
⑥ 網路安全機制包括些什麼
有三種網路安全機制。 概述:
隨著TCP/IP協議群在互聯網上的廣泛採用,信息技術與網路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安全風險問題的急劇增加。為了保護國家公眾信息網以及企業內聯網和外聯網信息和數據的安全,要大力發展基於信息網路的安全技術。
信息與網路安全技術的目標
由於互聯網的開放性、連通性和自由性,用戶在享受各類共有信息資源的同事,也存在著自己的秘密信息可能被侵犯或被惡意破壞的危險。信息安全的目標就是保護有可能被侵犯或破壞的機密信息不被外界非法操作者的控制。具體要達到: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等目標。
網路安全體系結構
國際標准化組織叢譽型(ISO)在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SI/RM)的基礎上,於1989年制定了在OSI環境下解決網路安全的規則:安全體系結構。它擴充了基本參考模型,加入了安全問題的各個方面,為開放系統的安全通信提供了一種概念性、功能性及一致性的途徑。OSI安全體系包含七個層次: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在各層次間進行的安全機制有:
1、加密機制
衡量一個加密技術的可靠性,主要取決於解密過程的難度,而這取決於密鑰的長度和演算法。
1)對稱密鑰加密體制對稱密鑰加密技術使用相同的密鑰對數據進行加密和解密,發送者和接收者用相同的密鑰。對稱密鑰加密技術的典型演算法是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數據加密標准)。DES的密鑰長度為56bit,其加密演算法是公開的,其保密性僅取決於對虛脊密鑰的保密。優點是:加密處理簡單,加密解密速度快。缺點是:密鑰管理困難。
2)非對稱密鑰加密體制非對稱密鑰加密系統,又稱公鑰和私鑰系統。其特點是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鑰。
(1)非對稱加密系統的關鍵是尋找對應的公鑰和私鑰,並運用某種數學方法使得加密過程成為一個不可逆過程,即用公鑰加密的信息只能用與該公鑰配對的私鑰才能解密;反之亦然。
(2)非對稱密鑰加密的典型演算法是RSA。RSA演算法的理論基礎是數論的歐拉定律,其安全性是基於大數分解的困難性。
優點:(1)解決了密鑰管理問題,通過特有的密鑰發放體制,使得當用戶數大幅度增加時,密鑰也不會向外擴散;(2)由於密鑰已事先分配,不需要在通信過程中傳輸密鑰,安全性大大提高;(3)具有很高的加密強度。
缺點:加密、解密的速度較慢。
2、安全認證機制
在電子商務活動中,為保證商務、交易及支付活動的真實可靠,需要有一種滲猜機制來驗證活動中各方的真實身份。安全認證是維持電子商務活動正常進行的保證,它涉及到安全管理、加密處理、PKI及認證管理等重要問題。目前已經有一套完整的技術解決方案可以應用。採用國際通用的PKI技術、X.509證書標准和X.500信息發布標准等技術標准可以安全發放證書,進行安全認證。當然,認證機制還需要法律法規支持。安全認證需要的法律問題包括信用立法、電子簽名法、電子交易法、認證管理法律等。
1)數字摘要
數字摘要採用單向Hash函數對信息進行某種變換運算得到固定長度的摘要,並在傳輸信息時將之加入文件一同送給接收方;接收方收到文件後,用相同的方法進行變換運算得到另一個摘要;然後將自己運算得到的摘要與發送過來的摘要進行比較。這種方法可以驗證數據的完整性。
2)數字信封
數字信封用加密技術來保證只有特定的收信人才能閱讀信的內容。具體方法是:信息發送方採用對稱密鑰來加密信息,然後再用接收方的公鑰來加密此對稱密鑰(這部分稱為數字信封),再將它和信息一起發送給接收方;接收方先用相應的私鑰打開數字信封,得到對稱密鑰,然後使用對稱密鑰再解開信息。
3)數字簽名
數字簽名是指發送方以電子形式簽名一個消息或文件,表示簽名人對該消息或文件的內容負有責任。數字簽名綜合使用了數字摘要和非對稱加密技術,可以在保證數據完整性的同時保證數據的真實性。
4)數字時間戳
數字時間戳服務(DTS)是提供電子文件發表時間認證的網路安全服務。它由專門的機構(DTS)提供。
5)數字證書
數字證書(Digital ID)含有證書持有者的有關信息,是在網路上證明證書持有者身份的數字標識,它由權威的認證中心(CA)頒發。CA是一個專門驗證交易各方身份的權威機構,它向涉及交易的實體頒發數字證書。數字證書由CA做了數字簽名,任何第三方都無法修改證書內容。交易各方通過出示自己的數字證書來證明自己的身份。
在電子商務中,數字證書主要有客戶證書、商家證書兩種。客戶證書用於證明電子商務活動中客戶端的身份,一般安裝在客戶瀏覽器上。商家證書簽發給向客戶提供服務的商家,一般安裝在商家的伺服器中,用於向客戶證明商家的合法身份。
3、訪問控制策略
訪問控制是網路安全防範和保護的主要策略,它的主要任務是保證網路資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常訪問。它也是維護網路系統安全、保護網路資源的重要手段。各種安全策略必須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起到保護作用。下面我們分述幾種常見的訪問控制策略。
1)入網訪問控制
入網訪問控制為網路訪問提供了第一層訪問控制。它控制哪些用戶能夠登錄到伺服器並獲取網路資源,以及用戶入網時間和入網地點。
用戶的入網訪問控制可分為三個步驟:用戶名的識別與驗證、用戶口令的識別與驗證、用戶帳號的預設限制檢查。只有通過各道關卡,該用戶才能順利入網。
對用戶名和口令進行驗證是防止非法訪問的首道防線。用戶登錄時,首先輸入用戶名和口令,伺服器將驗證所輸入的用戶名是否合法。如果驗證合法,才繼續驗證輸入的口令,否則,用戶將被拒之網路之外。用戶口令是用戶入網的關鍵所在。為保證口令的安全性,口令不能顯示在顯示屏上,口令長度應不少於6個字元,口令字元最好是數字、字母和其他字元的混合,用戶口令必須經過加密,加密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方法有:基於單向函數的口令加密,基於測試模式的口令加密,基於公鑰加密方案的口令加密,基於平方剩餘的口令加密,基於多項式共享的口令加密,基於數字簽名方案的口令加密等。用戶還可採用一次性用戶口令,也可用攜帶型驗證器(如智能卡)來驗證用戶的身份。
2)網路的許可權控制
網路的許可權控制是針對網路非法操作所提出的一種安全保護措施。用戶和用戶組被賦予一定的許可權。網路控制用戶和用戶組可以訪問哪些目錄、子目錄、文件和其他資源。可以指定用戶對這些文件、目錄、設備能夠執行哪些操作。我們可以根據訪問許可權將用戶分為以下幾類:(1)特殊用戶(即系統管理員);(2)一般用戶,系統管理員根據他們的實際需要為他們分配操作許可權;(3)審計用戶,負責網路的安全控制與資源使用情況的審計。用戶對網路資源的訪問許可權可以用一個訪問控製表來描述。
3)目錄級安全控制
網路應允許控制用戶對目錄、文件、設備的訪問。用戶在月錄一級指定的許可權對所有文件和子目錄有效,用戶還可進一步指定對目錄下的子目錄和文件的許可權。對目錄和文件的訪問許可權一般有八種:系統管理員許可權(Supervisor)、讀許可權(Read)、寫許可權(Write)、創建許可權(Create)、刪除許可權(Erase)、修改許可權(MOdify)、文件查找許可權(FileScan)、存取控制許可權(AccessControl)。用戶對文件或目標的有效許可權取決於以下二個因素:用戶的受託者指派、用戶所在組的受託者指派、繼承許可權屏蔽取消的用戶許可權。一個網路系統管理員應當為用戶指定適當的訪問許可權,這些訪問許可權控制著用戶對伺服器的訪問。八種訪問許可權的有效組合可以讓用戶有效地完成工作,同時又能有效地控制用戶對伺服器資源的訪問,從而加強了網路和伺服器的安全性。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網路將日益成為工業、農業和國防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交換手段,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認清網路的脆弱性和潛在威脅,採取強有力的安全策略,對於保障網路信息傳輸的安全性將變得十分重要。
⑦ 兩個網路之間在數據鏈路層實現互聯的設備是什麼
兩個網路之間在數據鏈路層實現互聯的設備是網橋。
網橋作為早期的兩埠二層網路設備,被用來連接不同網段。網橋的兩個埠分別有一條獨立的交換信道,不是共享一條背板匯流排,可隔離沖突域。網橋比集線器性能更好,集線器上各埠都是共享同一條背板匯流排的。後來,網橋被具有更多埠、同時也可隔離沖突域的交換機所取代。
網橋連接兩個區域網,它能將一個大的LAN分割為多個網段,或將兩個以上的LAN互聯為一個邏輯LAN,使LAN上的所有用戶都可訪問伺服器。
擴展區域網最常見的方法是使用網橋。最簡單的網橋有兩個埠,復雜些的網橋可以有更多的埠。網橋的每個埠與一個網段相連。
(7)數據鏈路層實現網路安全擴展閱讀:
網橋的工作原理:
網橋將兩個相似的網路連接起來,並對網路數據的流通進行管理。它工作於數據鏈路層,不但能擴展網路的距離或范圍,而且可提高網路的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
網路1和網路2通過網橋連接後,網橋接收網路1發送的數據包,檢查數據包中的地址,如果地址屬於網路1,它就將其放棄,相反,如果是網路2的地址,它就繼續發送給網路2。
這樣可利用網橋隔離信息,將同一個網路號劃分成多個網段(屬於同一個網路號),隔離出安全網段,防止其他網段內的用戶非法訪問。由於網路的分段,各網段相對獨立,一個網段的故障不會影響到另一個網段的運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網橋
⑧ 網路加密
信息安全包括 系統安全 和 數據安全 。
系統安全一般採用防火牆、病毒查殺等被動措施;數據安全主要採用現代密碼技術對數據進行主動保護,如數據保密、數據完整性、數據不可否認與抵賴、雙向身份認證等。
密碼技術是保證信息安全的核心技術。
名詞解釋
明文(plaintext):未被加密的消息;
密文(ciphertext):被加密的消息;
密碼演算法:也叫密碼(cipher),適用於加密和解密的數學函數。通常有兩個相關函數:一個用於加密,一個用於解密。
加密系統:由演算法以及所有可能的明文,密文和密鑰組成。
加密(encrypt):通過密碼演算法對數據進行轉化,使之成為沒有正確密鑰的人都無法讀懂的報文。
解密(decrypt):加密的相反過程。
密鑰(key):參與加密與解密演算法的關鍵數據。
一個加密網路不但可以防止非授權用戶的搭線竊聽和入網,保護網內數據、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也是對付惡意軟體的有效方法之一。
鏈路加密保護網路節點之間的鏈路信息安全,節點加密對源節點到目的節點之間的傳輸鏈路提供加密保護,端點加密是對源端點到目的端點的數據提供加密保護。
鏈路加密 又稱為在線加密,在數據鏈路層對數據進行加密,用於信道或鏈路中可能被截獲的那一部分數據進行保護。鏈路加密把報文中每一比特都加密,還對路由信息、校驗和控制信息加密。所以報文傳輸到某節點時,必須先解密,然後再路徑選擇,差錯控制,最後再次加密,發送到下一節點。
鏈路加密的優點 :實現簡單,在兩個節點線路上安裝一對密碼設備,安裝在數據機之間;用戶透明性。
鏈路加密的缺點 :1.全部報文以明文形式通過各節點;2.每條鏈路都需要一對設備,成本高。
節點加密 除具有鏈路加密的優勢外,還不允許報文在節點內以明文存在,先把收到的報文進行解密,然後採用另一個密鑰進行加密,克服了節點處易受非法存取的缺點。
優點是比鏈路加密成本低,且更安全。缺點是節點加密要求報頭和路由信息以明文傳輸,以便中間節點能得到如何處理消息的信息,對防止攻擊者分析通信業務仍是脆弱的。
端對端加密 又稱脫線加密或包加密、面向協議加密運行數據從源點到終點的傳輸過程中始終以密文形式存在,報文在到達終點前不進行解密。
端對端加密在傳輸層或更高層中實現。若在傳輸層加密,則不必為每個用戶提供單獨的安全保護機制;若在應用層加密,則用戶可根據自己特定要求選用不同加密策略。鏈路是對整個鏈路通信採取加密,端對端則是對整個網路系統採取保護措施。
優點:成本低,可靠性高,易設計、易實現、易維護。
目前已公開發表的各種加密演算法有200多種。
根據對明文的加密方式不同進行分類,加密演算法分為分組加密演算法和序列加密演算法。
如果經過加密所得到的密文僅與給定的密碼演算法和密鑰有關,與被處理的明文數據段在整個明文中所處的位置無關,就稱為分組加密演算法。
如果密文不僅與最初給定的密碼演算法和密鑰有關,同時也是被處理的數據段在明文中所處的位置的函數,就成為序列加密演算法。
按照收發雙方的密鑰是否相同分為對稱加密演算法(私鑰加密演算法)和非對稱加密演算法(公鑰加密演算法)。
一個加密系統的加密和解密密鑰相同,或者雖不同,但是由其中一個可以容易的推導出另一個,則該系統採用的是對稱加密演算法。
1976年美國Diffe和Hallman提出非對稱加密演算法。
主要特點是對數據進行加密和解密時使用不同的密鑰。每個用戶都保存一對密鑰,每個人的公開密鑰都對外開放。加入某用戶與另一用戶通信,可用公開密鑰對數據進行加密,而收信者則用自己的私有密鑰進行解密,加密解密分別使用不同的密鑰實現,且不可能由加密密鑰推導出解密密鑰。
著名的非對稱加密演算法有RSA、背包密碼、McEliece密碼、Diffe-Hellman、Rabin、Ong-FiatShamir、零知識證明的演算法、橢圓曲線、EIGamal密碼演算法等。最有影響力的是RSA,能抵抗目前為止已知的所有密碼攻擊。
⑨ 網路安全學習的步驟是什麼
1、先學網路的基本知識:網路的體系結構以及每層的作用、各種協議、路由設備的基本了解---《計算機網路原理》。
2、對各種協議的功能、作用的理解---《TCP/IP協議結構》。
3、路由和交換這一塊:
路由協議:靜態路由、RIP、EIGRP、OSPF、IS-IS、BGP!
交換:VTP、STP、三層交換!!
策略:ACL、過濾!!
4、學習網路管理:SNMP,簡單對網路進行監控!!
5、再學安全方面的知識:IDS、IPS、P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