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控制測中考試第一個填空是"國家大地控制網由什麼組成"的試卷
國家大地控制網由國家測繪局布設的高精度GPS A、B級網,總參測繪局布設缺橋的GPS 一、二級網,中國地震局、總參測繪局、中國科學院、國家如扮首測繪局共建的中國地殼運動渣數觀測網組成。
B. 什麼是itrf97參考框架
ITRF97(國際地球參考框架1997)是一種由國際地球科學聯合會(IUGG)所推薦的地球參考框架,它是一種全球性的地球參考備卜陪系統,用於定義和測量地球的位置和運動。它是一種三維空間參考系統,由一個坐標系統和一個參考時間系統組成,可以用來定義和測量地球的位置和運動。ITRF97的坐標系統是一個地心直角坐標系,由X,Y和Z三個軸組成,其中X軸指向地球赤道,Y軸指向地球赤道東經90度,Z軸指向地球軌道軸。參考時間系統是一個歷元仿蠢系統,由一個歷元時間和一個歷弊燃元時間系統組成,歷元時間是指一個特定的歷元,而歷元時間系統是指一個用於描述歷元時間的系統。ITRF97的坐標系統和參考時間系統可以用來測量地球的位置和運動,以及地球上的物體的位置和運動。
C. 中外地震研究機構有哪些
隨著人口的密集化和建築高度的增加,地震一旦發生,給人類造成的創痛就非常巨大,因此世界各國都在地震研究與應對地震上不敢鬆懈,成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和研究部門,組織了地震學會並建立了地震網路。
中國地震局
中國地震局是管理全國地震工作的國務院直屬單位,成立於1971年,當時叫做國家地震局,1998年更為現名。中國地震局負責擬定國家防震減災工作的發展戰略、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地震行業標准並組織實施;組織編制國家防震減災規劃,擬定國家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建立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備案制度,指導全國地震災害預測和預防,研究提出地震災區重建防震規劃的意見。中國地震局負責制定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或地震動參數區劃圖,並負責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審定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確定抗震設防要求。
中國地震局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震局實施領導,管理全國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制定全國地震監測預報方案並組織實施,提出全國地震趨勢預報意見,確定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報國務院批准後組織實施。中國地震局承擔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的辦事機構職責,對地震震情和災情進行速報,組織地震災害調查與損失評估,向國務院提出對國內外發生破壞性地震做出快速反應的措施建議。
中國地震局還負責確定地震科技的發展規劃,組織地震科技研究和國家重點地震科技項目攻關,組織協調地震應急、救助技術和裝備的研究開發,承擔地震科技方面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承擔國際禁止核試驗的地震核查工作,並對地震研究和建設的經費與專項資金的使用進行管理和監督。此外,中國地震局對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進行指導。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其前身為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成立於1980年1月1日,是國務院針對我國20世紀70年代中期嚴峻的地震形勢決策組建的。地震預測研究所通過對地震過程的觀測、模擬和預測理論及方法研究,探索地震孕育、發生和發展規律,促進地震科學發展,為地震監測預報和防震減災服務。地震預測研究所主要在地震科學研究、地震預測研究、地震觀測方法與技術研究和其他相關方面做一些研究工作。
通過開展震源環境、地震過程和震源破裂機理等地震科學的基礎研究,地震預測研究所為地震預測提供理論依據。地震預測研究所以地震預測試驗場為基地,在地震構造和地殼精細結構、高解析度動態地殼形變、地震活動亮余性、震源參數變化等研究的基礎上,建立地震孕育、發生和發展的物理和數學模型,對中期和長期地震危險趨勢做洞賀出定量化的預測;開展地震前兆機理研究,探索短期與臨震預測理論和新方法。
地震預測研究所還負責開展防震減災類觀測專用設備的研製工作,承擔地殼運動觀測網路數據中心的維護與運轉、數據分析處理、質量監控和數據服務工作。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其歷史可追溯到1930年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第一個地震台——北京西郊鷲峰地震台,目前研究所已經納入公益性科研院所系列,是中國地震局直屬單位。地球物理研究所進行地震學、地球內部物理學、地磁學和工程地震學四個主要學科的研究工作。
地球物理研究所設有可以獲取首都圈地區全部地震台網數據的北京數字地震台網中心,研究所內的中美合作中國數字地震台網(CDSN)為全球地震台網(GSN)重要組成部分,能實時獲取全球地震數據。研究所建立了地震信息節點,具有大規模科學計算和大型磁碟陣列數據存儲能力。研究所擁有先進的地震深部探測設備系統和寬頻帶流動地震觀測設備,在青藏高原等地球科學熱點地區開展了多項重大國際合作科學探測項目。
地球物理研究所擁有國內先進的零磁空間實驗室、標准低頻震動計量實驗室、地震電磁關系模擬和岩石磁學實驗室,以及高溫高壓震源物理實驗室。依託這些完備的基礎科研條件,研究所在地震孕育與發生機制、地震災害預測與工程應用領域,開展了地球物理學相關的基礎研究和應用敬顫滾研究。
另外,地球物理研究所還是很多國際地震委員會中國機構的所在地,中國地震學會、全國地震標准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等組織也設在研究所。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成立於2006年9月28日,是由原中國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中國地震局地球所儀器廠、中國地震局宣教中心及北京香山地震綜合實驗台等4個單位(部門)為主整合組建。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是國家地震災害防禦體系建設的技術支撐、條件保障和隊伍培訓機構。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承擔全國地震災害防禦工作發展規劃的調研,負責全國地震災害防禦業務的牽頭及技術指導工作;承擔震災預防重大工程項目的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設計的編制和項目實施工作;承擔防震減災法規及技術標准編制工作;承擔地震安全性評價技術標準的編制、推廣與應用工作。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負責注冊地震安全性評價工程師繼續教育及技術指導工作;承擔地震計量標准檢定工作;承擔大中城市及重點監視防禦區地震構造調查、基礎探測工作;承擔大中城市和民居抗震能力評價和重大工程地震預警工作;承擔震害防禦相關的科學研究及技術研發工作和國際合作項目。另外,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還參與制訂全國防震減災科學普及、宣傳教育規劃及計劃,參與策劃和實施全國性重大宣傳活動,負責科普宣傳及創作活動的協調指導和培訓,指導科普基地建設工作。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成立於2004年10月18日,是由原中國地震局地震信息中心、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技術部及預報部、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前兆信息等4個單位(部門)為主整合組建。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是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業務樞紐、核心技術平台和基礎信息國際交流的重要窗口。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承擔著全國地震監測、地震中短期預測和地震速報;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應急響應和指揮決策技術系統的建設和運行;全國各級地震台網的業務指導和管理;各類地震監測數據的匯集、處理與服務;地震信息網路和通訊服務以及地震科技情報研究與地震科技期刊管理等。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承擔震情值班、災情速報和地震快速反應工作,形成應急觸發、指揮系統啟動、災情收集一條龍工作模式;承擔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技術系統和地震速報技術系統維護和運行,大震應急與指揮決策的技術支持;承擔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地震應急的基礎數據收集、整理與入庫。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負責國外7級、我國周邊地區6級和國內5級以上地震、首都圈有感地震的速報和首都圈強震烈度速報;承擔全國各類地震台網業務協調、技術指導和服務;承擔觀測資料質量監控和技術牽頭工作;承擔國家地震台網設計、技術改造與技術管理;承擔中國全球地震台網設計、建設、技術改造與技術管理;負責國家數字地震台網中心和首都圈台網中心技術系統的運行與維護;負責全國各類測震台網數據匯集、分類、入庫與服務;負責全國地震資料的分析處理與地震目錄、觀測報告的編制;負責全國地震資料和首都圈資料的分析處理與地震目錄、觀測報告的編制;負責觀測數據管理、數據共享服務、數據產品網路發布及國際資料交換;開展數字地震觀測技術、台網(台陣)技術、數字地震資料解釋與地震信息處理技術的應用研究與開發。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負責全國地殼形變、電磁、地下流體資料的匯集、分析處理、分類、入庫與服務;負責重大前兆異常落實工作;負責地震前兆台網中心技術系統的運行與維護;負責觀測數據管理、數據共享服務、數據產品網路發布及國際資料交換;負責全國地震科技文獻資源的收集、整理、集成和共享。
中國地震學會
中國地震學會是由我國從事地震科技研究和參與我國防震減災事業的科技工作者自願結成的、依法登記成立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公益性的、全國性的學術團體,成立於1979年11月21日。中國地震學會是發展我國地震科技事業的一支重要社會力量,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
中國地震學會通過開展地震科學技術的學術交流和討論,推動了地震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在發掘和培養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普及地震科學技術知識等方面,充分發揮了在技術政策、法規制定和重大決策中的科技咨詢作用,為防震減災事業做出了貢獻。
中國地震學會圍繞地震科技和防震減災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組織學術討論會、報告會和各種講座以及科學考察等活動;編輯出版《地震學報》等學術刊物、科技教材、科技音像製品、科普宣傳等資料;開展防震減災科學普及活動,宣傳地震科學技術經驗,推廣地震科學技術成果,舉辦有關科技展覽;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同國外地震科學技術團體和科技工作者交往與合作。
中國地震學會可以對國家政策制定和國民經濟建設發揮一定的科技咨詢作用,通過對會員防震減災工作建議和意見的收集與上報,保證科技工作者的意見和呼聲在政策制定中起到參考作用。
全球地震台網
全球地震台網(Global Seismographic Network,簡稱GSN),是一個由美國地質調查局國家地震信息中心(USGS)和美國地震學聯合研究會(IRIS)合作成立的地震研究機構,這個機構致力於與國際社會一道進行用於地球觀察、監測、研究和教育等多用途的科學設備的安裝和運行維護。全球地震台網由150多個放置在全球各地的地震監測器構成,這些監測器能實時記錄地震,然後將數據傳送到人造衛星或輸送到網路。最後,這些數據會匯集到一個地震活動資料庫,對這些數據進行集中分析,進而總結地震發生前表現出來的趨勢和模式。
全球地震台網設置在全球各地的地震檢測器,可以高保真地測量和記錄地震發生的情況,包括高頻度的強烈地震到由這樣的地震所引起的周圍發生的地震和餘震。全球地震台網監測點的設立主要是為了地震學的研究,但這些檢測設備對於其他學科的研究也有幫助,並且其應用有延伸到其他學科的趨勢。很多地震台網的監測站同時也用於氣壓、氣候等氣候情況的監測和記錄。
美國國家地震監測台網系統
美國國家地震監測台網系統(Advanced National Seismic System,簡稱ANSS)是美國地震觀測台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個由7 000個左右布設在地面和建築物內的振動測量系統組成的美國全國性的觀測網路。美國國家地震監測台網系統提供給個人實時地震信息以備地震應急響應;提供給工程師關於建築物和場地效應信息;提供給科學家高質量的地震數據來更好地了解地震過程、固體地球結構及動力學過程。
ANSS致力於建立和維持一個貫穿全美國的高質量的現代化地震觀測網路。收集關鍵技術數據,提供有效的信息產品和服務;持續記錄和分析地震數據,以及時提供可靠的地震信息和其他地震擾動信息;連續監測美國國內的地震,以及其他地震擾動,如地震造成的海嘯、火山爆發等;全面的測量場地,以及建築物和關鍵建築結構的強地震震動,力量集中在城市及靠近活斷層的地區,當地震發生時,對於離震中一段距離的地區,可能的話在強震到達幾秒鍾前給出警告,對海嘯和火山爆發自動給出警報。
日本地震研究部門
日本的地震管理機構為日本國土交通省氣象廳地震火山部,其下設置了地震海嘯監測科和地震預測情報科兩個科所,對地震進行監測並負責發布地震預報信息。日本的地震研究機構主要為設置在各大學里的地震研究所,其中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和京都大學地震預測研究所在地震研究方面比較有影響力。
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致力於探索地震火山運動的成因,並在減小地震災害上做全面的研究工作。在基礎研究中,通過對重力場變化研究、地殼形變觀測和衛星監測等新技術手段的充分運用,以及關於地震與潮汐現象的聯系,來研究地震的產生機理;在地震預報上,通過與其他國際組織合作,依託於地震監測儀器的記錄,來做出地震的預測預報工作。京都大學地震預測研究所是於1990年6月整合了多個地震研究部門而成立的,研究所作為地球科學的研究基地,在地球科學的基礎研究和地震預測預報方面注意與其他研究機構密切合作,在闡明地震發生機制、建立地震預測技術系統、減小地震災害損失上做出了許多貢獻。研究所設立的觀測站,重新安裝了許多地震災害監測的儀器,在地震監測方面發揮著比較重要的作用。
D. 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的研究方向
近年來地震研究所在GPS應用與現今地殼運動研究,寬頻帶數字地震觀測技術,衛星激光測距,重力觀測技術發展與重力測量,地球固體潮形變觀測技術與理論研究,地震預測預報研究,水庫誘發地震研究等地震科學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特別是在GPS技術跟蹤、引進、消化與應用方面,促成了「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路」的立項與或埋實施衫明螞;由王琪研究員撰寫的論文「Present-day Crustal Deformation in China Constrained by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Measurements」發表於美國《科學》雜志(Vol.294 No.5542),標志著我國在此領域的研究進入國際先進水平;由地震研究所專家作為核心成員研發的「基於GIS的地震預報分析軟體」推廣應用於全國三十餘個省級地震部門的地震分析、會商和預報工作中;「九五」、「十五」期間,國槐者家數字化測震台網建設中21個超寬頻帶和110個甚寬頻帶數字地震儀全部由地震研究所研製生產,地震研究所的寬頻帶地震計還是裝備印度尼西亞、阿爾及利亞、烏茲別克、哈薩克、秘魯、緬甸以及南極等境外地震台網的主力;
E.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的主要任務
承擔地震中期和長期預報任務;
承擔地震預報攻關研究任務;
開展地震數值預測理論與方法研究。以地震預測試驗場為基地,在地震構造和地殼精細結構、高解析度局睜動態地殼形變、地震活動性、震源參數變化等研究的基礎上,建立地震孕育、發生和發展的物理和數學模型,對中期和長期地震危險趨勢做出定量化的預測;
開展地震前兆機理研究。基於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基礎學科,開展強震孕育、發生、發展過程及其前兆機理等方面的理論問題研究,探索短期與臨兄告震預測理論和新方法,服務於地震短臨預測工作; 承擔現場流動觀測任務;
開展對構造活動、地震過程的觀測方法研究,發展流動觀測技術,開展防震減災類觀測專用設備的研製工作; 承擔地殼運動觀測網路數據中心的維護與運轉、數據分析處理、質量監控和數據服務工作;
承擔中羨臘明國地震局交辦的其他工作。
F. 地殼是怎樣運動的
地殼運動是復雜多樣的,根據地殼運動的性質和方向,可以分為水平運動和升降運動兩種。
水平運動是指組成地殼的岩層沿平行於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它使岩層發生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相對方向的水平運動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皺山系,相反方向的水平運動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大量資料證明,地殼運動的主要表現是其各個部分不斷發生著水平運動。
升降運動是指組成地殼的岩層作垂直於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即上升或下降的運動。它使岩層表現為隆起或凹陷,從而引起地勢的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
地殼運動的速度是不均勻的。地震以其突然、瞬間、劇烈的特殊運動形式,使人們直接感受到地殼運動的發生;而普遍的,經常的地殼運動,由於進展滾滲十純凱分緩慢,不易被人們直接察覺,但它控制著地表滄海桑田的變遷,影響著各種地質作用的發生,塑造著新的構造形態。
地質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可以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的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大褲脊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其次是重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