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議程設置的說明
議程設置是大眾傳播媒介影響社會的重要方式,其觀點主要來自政治學,李普曼的《輿論》最早提出該思想,被認為是傳播學領域的奠基之作。
議程設置(agenda setting)的基本思想最初來自於美國新聞工作者和社會評論家沃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922年,李普曼在其經典著作《輿論學》(Public Opinion)中提出了他的觀點:「新聞媒介影響『我們頭腦中的圖像』」,這成為議程設置理論的雛形。
1963年,伯納德·科恩(Bernard Cohen)提出了對「議程設置」最有影響力的表述:「在多數時間,報界在告訴它的讀者該怎樣想時可能並不成功;但它在告訴它的讀者該想些什麼時,卻是驚人地成功」 ,這更清楚的指出了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
1968年,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兩位研究人員馬爾科姆·麥肯姆斯(Maxwell McCombs)和唐納德·肖(Donald Shaw)對李普曼的思想進行了實證性研究,他們對1968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傳播媒介的選舉報道對選民的影響進行了調查分析,並於1972年在《輿論季刊》上發表了論文——《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作為他們研究的總結。其主要含義是:大眾媒介注意某些問題而忽略另一些問題的做法本身就可以影響公眾輿論,而人們一般傾向於了解大眾媒介注意的那些問題,並採用大眾媒介為這些問題所確定的優先次序來確定自己對這些問題的關注程度。他們的研究標志著一個新的傳播效果理論——「議程設置(agenda-setting)理論」的誕生。這個理論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議題從媒介議程向公眾議程的傳播過程,另一個方面是公眾在頭腦中形成這些議題和對象時新聞媒介所起的作用。
《新聞學大辭典》將議程設置理論解釋為:「由馬爾科姆·麥克姆斯和唐納德·肖於1972年提出。……核心觀點是:大眾傳播媒介在一定階段內對某個事件和社會問題的突出報道會引起公眾的普遍關心和重視,進而成為社會輿論討論的中心議題。」美國學者沃納·塞佛林和小詹姆斯·坦卡德在其《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一書中,對議程設置理論提出了較為理性的認識,認為「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就是指媒介的這樣一種能力:通過反復播出某類新聞報道,強化該話題在公眾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而在中國學者郭慶光教授的《傳播學教程》一書中,他認為議程設置的中心思想是: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 。
根據麥肯姆斯和肖的研究,媒介的議程設置效果還要看公眾與媒介的接觸頻率、公眾對媒介的需要程度、當時人際交流的情況、不同公眾的興趣等因素的影響。而且,人際交流和親身觀察以及很多具體情況也會增大或減弱媒介議程設置的效果。另外一些學者通過研究發現,時間在媒介的議程設置中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媒介議程設置的效果並不是立即出現的,一般都是在新聞報道幾周之後。同時,公眾對信息的接受量一般是有一定限度的,過多的議程往往會削弱媒介議程設置的效果。麥克姆斯和肖的一項研究發現,公眾的議事日程中不能超過5-7個議題,否則受眾就會忽略很多媒介認為重要的議題。
傳統媒體(報紙、廣播、電視)的議程設置功能,已經被眾多的學者接受,並從政治、社會生活的多方面進行了實證研究。人們也普遍意識到傳統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對公眾議程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卻又是強大的。但是,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路作為新媒體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由於網路傳播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有著很強的互動性,網路受眾可以自由地選擇信息和表達觀點,既是傳播者又是接受者;同時,以頭版或頭條形式出現的傳統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在網路上也不再那麼明顯;再者,網路上的信息量是傳統媒體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很多學者認為,在網路傳播中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將會弱化,甚至不再存在。
㈡ 與傳統媒體比較,在網路傳播中進行議程設置有哪些不同
議程設置:議程設置是大眾傳播的重要社會功能和效果之一.是通過大眾媒介形成或影響輿論的理論假設.
70年代,美國傳播學者 麥康(McCombs,M)和肖(Shaw.D)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在公眾對社會公共事務中重要問題的認識和判斷與傳播媒介的報道活動之間,存在著一種高度對應德關系,即傳播媒介作為」大事」加以報道的問題.
同樣也作為大事反映在公眾的意識中;傳播媒介給予的強調越多,公眾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越高.根據這種高度對應的相關關系,麥庫姆斯和肖認為大眾傳播具有一種形成社會」議事日程」的功能,傳播媒介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公眾矚目的焦點和對社會環境的認知.後來也有一些研究對報紙,廣播電視媒介等不同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的特點進行了探討.
議程設置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斷.
特點:1)傳播效果分為認知、態度和行動三個層面,議程設置功能假說是這個過程的最初階段,即認知層面的階段.
2)議程設置功能考察的整體的大眾傳播具有較長時間跨度的一系列報道活動所產生的中長期的、綜合的、宏觀的社會效果.
3)議程設置功能暗示了傳播媒介是從事「環境再構成作業」的機構.
有關議程設置的直接表述最先見於1958年諾頓·朗(Norton Long)的一篇文章中:
在某種意義上說,報紙是設置地方性議題的源動力.在決定人們將會談論些什麼,以及多數人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是什麼這些問題上,它起著很大的作用.
「新聞時效性」是關乎媒體議程影響力的重要因素.而網路,的時效性,當屬現在最快.關乎媒體議程影響力的重要因素,網路是不可比擬的.
網路和議程設置理論出現的時間是接近的.議程設置理論是在傳統的大眾媒介的基礎上提出的,可以說這個理論的提出者沒有考慮到網路這個新一代媒體.所以議程設置理論在針對網路討論時是有所變化的.
並且根據,議程設置理論中的特點分析.議程設置功能考察的整體的大眾傳播具有較長時間跨度的一系列報道活動所產生的中長期的、綜合的、宏觀的社會效果.
顯然網路,是具有議程設置這個功能點的.
其次,在某種意義上說,報紙是設置地方性議題的源動力.在決定人們將會談論些什麼,以及多數人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
網路,雖然是現代化的一個虛擬平台,但是他也具備,設置議題的原動力.也再在決定人們將會談論些什麼,以及多數人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
然電視、廣播等的現場直播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和加強了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方式與功能,但由於出版製作的時間、空間限制,由於內容甄別和把關的需要,通常不可能做到新聞信息的實時傳播.
網路媒體完全可以做到實時更新、實時報道.也正是由於這個「時間差」的存在,使得網路媒體擺脫了只是轉載傳統大眾傳媒新聞內容的狀況.實時互動性這個特點,使得網路媒體得以通過對新聞事件的價值判斷、加工手法等對傳統平面傳媒的媒體議程設置產生實質性影響.
需要說明的是,在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實現形式中,現場直播也是廣播和電視能夠採用的手段,這一點也充分體現了傳統大眾媒體的快速實時性特點.但是,廣播電視的直播一般適用於偶然性和突發性的新聞事件,而現實生活中,實時性互動傳播在傳統電子媒體的日常新聞傳播過程中並不是報道的主要形式.
而從網路中,這樣一個新媒介,立即衍生出一個,多元互動性的影響 .
多元互動性是網路媒體區別於傳統媒體的另一個重要屬性.網路媒體的多元互動性可以幫助受眾形成公眾議程.網路媒體作為一個被多元要素影響的媒體,一部分傳播權力分散到廣大網民手中,傳統新聞發布的單向度信息傳播變成了互動性多向度信息傳播.傳統媒體不再是第一手的、或者唯一的新聞來源,多元化的傳播者、復合式的傳播形態、多樣的傳播渠道等因素,使得以網民為代表的公眾可以自行選擇、加工信息,並通過網路傳播形成網上輿情.一些重大事件,如SARS事件、農民工工資問題等,網上輿情對於媒體的議程設置起了很大作用,進而影響到政府議程.
㈢ 請問在新媒體背景下議程設置的表現是什麼是不是那些新聞網站的標題或者是論壇的標題以及微博的熱點話題
議程設置最早見於美國傳播學家麥庫姆斯和肖的論文《大眾傳媒的議程設置功能》中,他們認為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程度的判斷。隨著新興媒體平台的不斷出現,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發布議題的主體,這導致傳統的以大眾傳媒為主體的議程設置發生了重組性的改變。接下來將以熱搜排行榜為例論述新媒體時代下議程設置的改變。
一.議程設置主體的泛化
在傳統媒體時代,議程設置的傳播主體是大眾傳媒,是「傳媒精英」,他們通過設置議題來影響受眾,受眾往往處於被動接受狀態,不能自由選擇議題,也不能自己設置議題。但是在現在的新媒體時代,賦予了每個人公開發表自己言論,評論他人言論的機會,在這個話語平機,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議程設置的主體。例如,網紅papi醬就是通過在微博發布視頻而走紅的,她的視頻就可以看做是設置的議題。
二.議程設置內容的泛娛樂化
在傳統媒體時代,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代表的是黨、政府、人民的利益,發布的也是與之有關的議題。但是在新媒體時代,議程設置內容的出現了泛娛樂化。花邊新聞、八卦新聞經常霸佔微博熱搜排行榜前幾名,鹿晗等流量明星出現在飛機場之類的消息動輒成為榜首,而一些真正利於人民的問題熱度卻遠不如此。
三.議程設置渠道的多元化
在傳統媒體時代,大眾傳媒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對公眾進行議程設置,渠道種類少,傳播范圍也比較小。在新媒體時代,由於各種各樣新媒介新技術的普及,議程設置的渠道和方式變得多元化。微博熱搜排行榜就是一種議程設置的渠道,排名靠前的議題更容易影響更多受眾,因此出現了很多明星或企業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買熱搜」的情況
四.用戶屬性的多樣化
在傳統媒體時代,由於傳播技術的不發達,傳播的信息能保存的時間不夠長,傳播的距離也不夠遠。然而在新媒體時代各種媒介以及互聯網的普及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信息傳播的及時性也有很大的提高,使越來越多的受眾可以接受到傳播內容,參與到其中。之前的滴滴事件,各行各業的人都發聲了,這是傳統的議程設置達不到的效果。
五.影響效果的不確定性
在傳統媒體時代,大眾傳媒對議題具有主導作用,議題的選擇、傳播等環節都是按照傳播主體的意願進行的。而在新媒體時代,傳播渠道、傳播人群、傳播主體都變得多樣化,大眾傳媒無法控制議題所產生的影響。不確定性體現在受眾擁有了輿論監督的權利,可以隨意發表自己的觀點,不同的人對事件的不同解讀都可能影響到其他人對該事件的看法,之前對於王鳳雅事件的錯誤解讀就他們一家形成了傷害。
㈣ 什麼是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媒體怎麼運用其功能去影響輿論的
在傳媒生態日益變化的歷程中,危機事件造成了不同以往的傳播環境。無論是2008年初的南方雪災,還是5月的汶川大地震,抑或是9月的「三鹿奶粉事件」,這些都成為考驗媒體實力和社會責任的標桿。通過比較幾次危機事件,筆者看到媒體在面對危機時,不再是沉默無聲,而是在堅持導向性的同時進行議程設置,更好地發揮了輿論引導作用。
議程設置之具體表現美國傳播學家拉斯韋爾曾將環境監視、社會協調和社會遺產傳承視為媒體最重要的三項功能。在公共危機來臨時,媒體既要快速准確地傳遞危機信息,又要引導輿論,發揮其重大影響。
1.媒體設置報道時間:及時報道
議程設置理論研究的范圍,是大眾傳播具有較長時間跨度的報道活動所產生的社會效果。它在時間范圍上,是媒體中長期的系列報道活動。而對於公共危機而言,它是突然爆發,負面影響力強。那麼,及時地揭示危機信息,是媒體議程設置的關鍵要素。
在「三鹿奶粉事件」中,我國媒體表現出非同尋常的迅速敏捷。不光滿足了受眾最基本的知情權,也及時地化解了猜疑誤解,將真相公布於眾,從根本上破除了謠言。
2.媒體設置報道內容:人文訴求
公共危機發生後,會引起民眾恐慌,在面臨追求新聞效應和人文關懷的窘境中,大眾傳媒的新聞選擇至關重要。筆者認為:新聞報道的首要內容,是密切關系人民生活的危情訊息。當然,這種選擇必須建立在媒體全面客觀的報道上。
「三鹿奶粉事件」中,媒體意識到人文訴求的重要性,充分發揮環境監視的效力,直指危機事件的主要源頭。媒體將報道視角充分投向民眾最關心的事情,從民眾的切身利益出發,突出各階段報道的重點,這樣才真正承擔起社會喉舌的職責。
3.媒介積極行動:引導輿論
日常生活中,媒體的議程設置主要是通過報道的選擇和呈現來完成的。在危機關頭,大眾媒體一方面要發揮社會監督的功能,通過新聞觸角及時發現社會中的陰暗面,使被監督者迫於輿論壓力作出反應;另一方面,要多發揮撫慰力量,給受眾帶來危機關頭的心理安慰。這次事件中,因為嬰幼兒事關千家萬戶的幸福,新華社接連播發多條稿件,追蹤事件進展。這種連續性的追蹤報道,不光讓受眾了解災情信息,還發揮了主流媒體的功能,將公眾的注意力集中在政府所及范圍,引導了社會輿論。議程設置的負面效應我們在肯定媒體作為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它們設置議程時的負面影響及社會後遺症。
1.社會和受眾角度。首先,媒體議程設置過度可能引起輿論壓力,形成社會意見壓迫。在危機發生初期,媒體積極全面的報道無可非議,但是在危機後期,媒體應把握信息報道的度,避免給當事人及企業造成過度壓力;其次,媒體議程設置不當,可能誤導輿論,影響受眾正確認知。危機事件的發生,給受眾帶來身體和精神上諸多傷害,此時急需媒體准確全面的報道。但若報道延遲或內容不當,會使受眾產生懷疑和追問,直接影響媒體的聲譽。議程設置的關鍵是對事實客觀全面的報道,這樣才能滿足受眾基本的知情權。
2.媒體角度。大眾傳媒進行環境再構成時,必須把握好議程設置的度和量。否則,將給媒體自身發展帶來羈絆,嚴重損害其最有價值的媒體信譽。同時,這也會弱化媒介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違反新聞工作者職業准則。而新聞媒體擁有客觀、准確、平衡的報道方式和實事求是的評論方法,才是獲得公信力的有效手段。有效地發揮議程設置能力那麼,在現代社會中媒體如何充分發揮其輿論導向作用呢?
首先,在公共危機事件中,媒體要尋求新聞價值與政府宣傳的契合點。危機事件是突然襲來的事件, 具有很強的新聞價值,進行議程設置要掌握好量和度的把握。我國的媒體面對兩個報道取向——政府還是社會,要綜觀全局,在把握正確的宣傳導向時聚焦社會問題。在具體操作時,一方面要明確正面宣傳、積極鼓動、做好輿論導向;另一方面,我國媒體要掌握當時的現實情境,做到既最大程度實現新聞價值, 又能正確引導社會輿論。
其次,媒體要重視對危機事件本身和普通群眾的報道。媒體具體操作時,應該更加重視人文關懷,給予客觀公正的報道, 並且履行好傳播信息、溝通危情、監督政府,撫慰協調的功能。
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事件,新聞媒體必須積極有效地發揮自己的議程設置能力。在這場傳媒戰役中,媒體不僅僅是盡職盡責,而要在協調多方利益的前提下,有效介入危機事件。這樣才能最大地化解公共危機,為社會穩定與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
㈤ 網路時代議程設置功能失效了嗎
議程設置功能最早見於美國傳播學家M.E.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於1972年在《輿論季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題目是《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該理論認為大眾媒介雖然不能直接決定人們怎麼想,但可以左右人們想什麼。大眾媒介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相關議題來影響人們去關注某些事實或意見,並通過設置議題不同顯著度的方式來影響人們討論議題的順序。
有人說,在網路時代,網民自主選擇的權利提高了,不再是被動地局限媒體為我們設置的議程圈層里,我們有自己的價值選擇標准並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議程選擇思維模式,因此在網路時代,議程設置功能已經失效了?
答案是否定的。
(1)大眾媒體議程設置的長期作用
大眾媒體對於受眾的傳播效果分為認知、態度和行動三個層面,這些層面同時也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效果形成過程的不同階段,「議程設置功能」假說的著眼點是這個過程的最初階段,即認知層面上的效果。認知是態度的基礎和前提,而態度又是行動的先要條件,因此對受眾認知方面的影響是最深刻的。而這種認知效果的紮根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大眾媒體「長期洗禮」的過程,要想一下子擺脫大眾媒體對於議程設置框架的束縛是痴人說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是創造就是模仿,嬰兒牙牙學語,不也是模仿,人一生下來就自然而然身處在媒體為我們構築的信息環境,我們只能模仿媒體傳遞出來的價值觀,對於這種認知模式也已經習以為常。因此大眾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的作用已經根深蒂固。
(2)議程的話語分析
傳統的議程設置中的議題是經民意調查出的公開話題,而網路上的所謂的公眾議程只是少數網友討論的話題,而大多數網友並不是以網路為直接信息來源,所以網路上的公眾議程對於議程設置理論並沒有直接影響。
網路上的很多的輿論中心一開始只是被少數網友所關注,而只有經大眾媒體轉發,才使得該輿論中心成為大眾關注的話題。因此大眾媒體的中介作用不容小覷。大眾媒體的「引發輿論」功能就是通過議程設置所實現的,這是這個時代所賦予的特徵,也是這個時代受眾所賦予的權利。
(3)網路對議程設置的影響
在一個民主的國家,媒體議程一般來自於部分公眾的議程,網路只是部分群體議程的表達渠道,它並沒有改變整個制度結構,所以目前還不能說,議程設置功能在網路上失效了。
但是網路確實給大眾媒體議程設置造成了沖擊,它的表現不是設置方向發生逆轉(公眾議程反過來影響大眾媒體議程),而是大眾媒體設置普遍性議程的能力下降。
㈥ 如何積極營造網上主流輿論
1、重視網上輿論陣地建設。
規范網上信息傳播秩序,最重要的是充分發揮重點網站在信息傳播中的標桿示範和引導網上輿論的主力軍作用。
一是要謀劃好重點新聞網站的建設和發展規劃,把重點新聞網站的建設作為黨和政府佔領輿論陣地、主導新興媒體、維護信息安全、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戰略舉措來抓。
二是大力推進重點新聞網站的改革創新,解決好普遍存在的體制不活、自主經營能力不足、競爭力不強等問題,提高重點新聞網站的綜合競爭能力,保證在網上的信息源頭優勢。
三是貫徹黨對宣傳思想工作的要求,組織好重點新聞網站的正面宣傳,發揮好引導輿論的重要作用。深入宣傳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宣傳黨和政府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重大舉措,幫助群眾深入理解重大方針政策;大力宣傳各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推動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生動實踐,努力營造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網上輿論氛圍。四是加強重大主題策劃,綜合運用網路媒體的各種宣傳手段,加大對黨和政府的重要會議、重大活動和重大部署等的網上宣傳強勢,使黨和政府的決策主張深入人心。
2、提高網上輿論引導能力。
在開放的網路媒體中,任何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接受者和發布者,加大了黨和政府對輿論導向的難度。適應網路的特點,不斷提高網上輿論引導能力和水平,是新時期宣傳思想工作對互聯網宣傳提出的新要求。
一是建立信息披露機制,防範輿論危機傳播。堅持從「網上來」到「網上去」,建立網上新聞發言人制度,適時組織網上信息發布,滿足人們對公共信息的需求。特別是要增強對突發事件的輿論把握能力和引導能力,搶占輿論引導先機和主動,最大限度地壓縮小道消息、政治謠言和攻擊性言論在網上的傳播空間。
二是針對網上強大的炒作力量,建立與之匹配的正面引導力量。培育一支政治素質高、有影響力的網上評論隊伍,積極組織評論員參與網上跟帖和討論,號召廣大黨政幹部參與網評,擴大網上主流聲音,增強正面控制力;注重培養「意見領袖」,增強網上權威聲音的力量,通過有號召力的正面言論孤立非主流言論。
三是引導群眾通過網路有序參與國家政治生活。根據網上宣傳形勢的需要,利用網路的互動功能組織在線交流、網上訪談、網上討論等活動,引導網民發言討論,把網民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方臘裂向。四是科學設置網上宣傳議程,圍繞時政新聞熱點和網上熱點難點問題,適時發表政策解讀文章與正面評論,主動引導網上輿論熱點。
3、構建網路信息預警體系。
以網上輿情的收信反映為基礎,逐步建立健全輿情研判、輿情回應、輿情反映、問題處置等相配套、成體系的工作機制,是有效開展網上輿論引導的基礎性如兆工作。建立反應靈敏的耳目,完善網上輿情跟蹤機制、分析上報機制、監測機制、快速處理機制,加強網路輿情的 事先掌握、過程分析和走向預測,增強防範和化解網上輿論危機的能力,例如用樂思網路輿情監測系統,建立起快速的只能輿情搜集中心。暢通網上輿情搜集渠道,組建以相關部門為依託、以網站為主要渠道的輿情搜集系統,建立部門聯動機制、輿情通報機制,及時搜集網上輿情。密切跟蹤網上輿情動態,既要及時搜集社會公平、腐敗問題、仇富現象等容易引發公眾輿論的具有前瞻性的信息,更輪橡閉要從「網下」抓「 網上」,通過網上的議論、網下社會各群體關注熱點的變化,洞察輿論的新走向。加強網路輿情分 析工作,形成輿情研判例會制度,定期對網上重大輿情進行研判,特別是要對重點網站後台監控系統過濾掉的有害信息進行分析,掌握更具動態、深層次的輿情。強化新聞網站的輿情監測功能,建立有害信息快速處理機制和網路輿情信息監控系統,使輿情掌握與堵截有害信息、加強正面輿論引導等應急處置手段有機結合。
㈦ 全媒體時代,如何積極有效應對網路輿情
全媒體時代,如何積極有效應對網路輿情
業界認為媒體微博主要有三個功能:形象塑造、關系建設、公共信息服務。微博有很多優點,諸如穩定、簡單、快捷;但微博也有其致命缺陷,例如其龐大、廣泛、不確定的受眾面讓用戶不好把握這樣的多元互動。基於視野窄化的原理,從個人情趣愛好出發,微博用戶會選擇具有某些一致性的人進行關注,這種用戶偏好聚合下的自我的議程設置,逐漸形成一個輿論群體。要想使得自我議程設置成為公眾議題,媒體微博必須要善於分析自身受眾心理,發布適合一部分受眾的內容,不斷提高粉絲的參與度。媒體微博在運營時要注重策略調整,通過形象塑造、信息推送、意見領袖、話題策劃等策略增加自身微博的影響力。
微博言論空間的自由性及巨大的發表空間極大地促進了信息的公開透明,其裂變的傳播效果增強了微博輿論監督功能。媒體微博在其傳統媒體的強大的影響力基礎上提高了信息的實效性,通過強互動凝聚輿論力量,在熱點事件當中自成一派,引導輿論走向,形成密集的監督網。在新媒體時代,如何做好輿論話題的引導,如何掌握主動權,這是我們當下急需的。
一、學習認識新媒體,進一步認識新媒體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新媒體有著明顯不同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媒體的特性,認清這些特性,才能更好地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新媒體在信息發送上具有即時性。傳統媒體反映的是新近發生的事實,而新媒體卻能將正在發生的事實瞬間告知公眾。這給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帶來了新的挑戰,政府部門和傳統媒體必須轉變觀念,學習認識新媒體,通過新的傳播渠道及時發言、傳播資訊。一些政府部門已經開設了官方網站、博客、微博等,積極疏通傳播渠道。事實證明,善於運用新媒體,及時回應民意訴求,對密切與群眾的關系,對提升自身影響力,都十分有利。
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上具有互動性。無論是參與網上討論、轉發手機簡訊,還是轉載網路言論,受眾常常集信息的接受與傳播於一體,傳統媒體時代「我播你看」的單向流動,正向「全民參與」的傳播模式發展變革。這帶來了傳播內容的極大豐富,各種信息都被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社會思想意識加速多元化,傳統的輿論引導格局正經受著深刻的沖擊。新媒體的出現,既為公眾參與政治生活開辟了新通道,也為黨和政府與公眾之間的良性互動提供了無限可能。領導幹部需要改變執政理念與方式,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和途徑,搭建起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優化決策流程和執政方式的新平台,及時、全面地與公眾溝通。
新媒體在信息接收上具有集群性。集群式接收、個性化傳播是新媒體的又一明顯特徵。不同年齡、收入、職業、興趣的人們在對信息的鑒別、篩選上,具有一定范圍內的趨同性,這種趨向促進了新媒體的發展,新媒體的出現又加速集群性進一步走向深入。輿論格局的變化,對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繼續延續以往「批量生產」式的傳播方式,傳播效果必然要大打折扣。
二、善於運用新媒體,是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的新突破口
置身新媒體時代,怎樣更好地傳播主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怎樣更好地化解矛盾、在危機事件發生後掌握主動地位,怎樣更好地聽取群眾呼聲、進一步改進工作,都是擺在執政黨和各級政府面前的重要命題。媒體技術、傳播手段的更新,為進一步聯系群眾、更好地服務群眾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一要合理設置議程。傳統媒體主導的傳播形態,其特點是「一對多」,媒體往往能夠引導和控制輿論,起到議程設置的作用。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如果點擊率夠高、轉發量或轉載量夠大,普通人的言論一樣能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引發社會大討論,傳播形態變為「多對多」。研究發現,在新媒體環境下,媒體與受眾之間存在著雙向互動設置議程的復雜關系。這就要求執政黨、政府部門必須遵守新聞傳播規律,主動出擊,善於運用傳播技巧,使媒體願意圍繞自己發布的信息進行報道,並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互動,產生放大效應,合理地為公眾設置議程。
二要處理好突發事件。突發事件消息的瞬間廣泛傳播,是新媒體凸顯威力的重要表現。然而,怎樣恰當處理好突發事件消息的發布,一直以來都是政府部門深受困擾的一個問題,新媒體的介入,使這種困惑更加凸顯。當前,新媒體逐漸成為熱點新聞的首發媒體,而政府部門和傳統媒體卻頻頻在第一時間失語。公眾被具有震撼性的消息「擊中」後,很快開始參與各種猜測和討論,這固然印證了新媒體傳播之快、影響之大,但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也是權威解釋缺席後情緒焦慮的一種反映。在傳播技術足以顛覆傳播形態的今天,不敢說、不願說、說不好都需要摒棄和改變,人們呼喚政府部門改變心態,尊重公眾的知情權,真正從有利於事情解決的立場出發,在提高執政能力和水平的前提下,利用好新媒體這支利器,將事件真相和處理結果及時告知公眾,平息不實傳聞,主導社會輿論。
三要做好輿情分析。從根本上講,網路輿情監測要求達到實時性、全面性和准確性。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能滿足系統輿情信息服務市場三個要素,實時性:輿情獲得越早,給應對和處置留下的餘地就越大,而網路輿情的發展往往是爆發式的,機會稍縱即逝,一旦錯失最佳時機將追悔莫及;全面性:網路輿情容易攻其一點,不及其餘,信息量大,容易使很多重要信息被忽略;准確性:海量信息條件下,如何准確地掌握問題核心,不為紛擾所困,是得出正確判斷的關鍵。「輿情是社會的脈搏」,隨著網民隊伍不斷壯大,網路輿情越來越受重視。源自網路的言論和現實意見相互影響、融合,往往成為社會情緒的晴雨表。由於參與的門檻低,同時具有一定的隱匿性,網路輿情某種程度上更為真實地反映了大眾心聲。善於傾聽,及時捕捉網路輿論熱點,了解不同階層群眾的想法和願望,並對公眾的訴求整理、吸納之後轉化為決策依據,對密切黨群關系、構建和諧社會,都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三、善於管理新媒體,打造積極健康的話語場
新媒體發展迅猛,出乎很多人的預料。人們在為它推動公眾知情權、參與權建設叫好的同時,也逐漸認識到,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它需要接受相應的監督管理,規避可能帶來的弊端。首先要正視新媒體時代的輿論特點。匿名發言會降低傳播者的責任感,致使網路上出現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身處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時候人們來不及辨識事實真相,就開始表態發言,加速了不實消息的散播;有的網站或網民為了提高點擊率,將一些垃圾信息、不健康不道德的信息也放到了網上……網路傳播的即時性、廣泛性在這些時候「助紂為虐」,致使網路輿論走向暴力和失范,網路監管也成了一個世界難題。其次要加強立法,促進新媒體健康發展。很多國家都在網路安全、信息自由、未成年人上網保護等領域進行了立法。當前急需建立和完善與新媒體直接相關的法律制度,將新媒體置於相關部門有效監管之下。新媒體存在的輿論風險,不僅需要執政黨和政府部門高度關注,公眾也需對此廓清認識,提高媒介素養。要使公眾了解,在享受言論自由的同時,虛擬世界同樣也要講大局、負責任,網路世界中的個人言行,一樣要接受法律法規的監管。監督的作用體現在一方面優化自媒體輿論生態,另一方面培養網民的權利意識,鼓勵網民以公開的、合法的途徑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新的傳播格局,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極大挑戰,但挑戰與機遇往往並存。適時開通微博,利用這個傳播平台,給信息插上飛速傳播的翅膀,粘合更多的網友擴大自己的網上陣地,從而在這個網路輿論場中查知民意、發出聲音、引導輿情,這是時代賦予傳統媒體的使命,更是傳統媒體轉型的契機
㈧ 網路輿論監督與傳統監督相比具有什麼新特點
網路輿論監督作為一種網路信息交流與傳播方式,具有網路傳播的范圍廣、效率高、速度快、互動靈活的特點。同時,作為一種監督形式,又有傳統媒體輿論監督的特性。
(一)網路監督者可以自我設置議程
「議程設置理論」是由美國傳播學家M.E.麥庫姆斯提出的,他認為大眾傳播具有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以此影響著人們對事件重要性的判斷。
「議程設置理論」是針對傳統媒體而言的。在傳統媒體時代,傳播權集中在少數媒介手裡,媒介不但享有信息的發布、傳播權,還可以掌握信息的流向和流量,在傳播中是處於主導地位的。而受眾則是被動的,缺乏同時接觸多個媒介的有效渠道,其主動性的發揮受到極大的限制。
而網路媒體則打破了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基礎。因為網路環境是一種開放的環境,信息的傳播不可能被完全控制。在網路媒體中,傳播權被分散到了廣大受眾手中,網路信息的流向和流量的很難受到控制,受眾在信息傳播中有了很大的主動性。這就建構了一種新的傳受關系,即信息的傳播者與受眾處在相對平等的地位上,從而奠定了網路傳播中網民自我議程設置的基礎。這一點,在微博中體現得極為充分。Web2.0使得網路的互動性加強,每一個網民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每一個網民都可以發布信息並引導一個話題,也就是這種自媒體可以自我設置信息傳播的議程。
自我議程設置就是網民利用取得的信息,依據自己的理解,對信息的傳播採取控制,以達到設置議程的目的。自我議程設置是對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擴展,有時它也可能為傳統媒體「設置議程」。
網民自我設置議程使得網路輿論監督更廣泛、更快捷、更公平也更能代表大眾。它可以打破單一媒體監督的片面性與私利性,可以反映各方面的利益,使監督更具有廣泛性的特點。
(二)網路傳播具有「公共領域」中自由、開放、交互性的特點,使得網路監督更透明、更真實、更公平
「公共領域」是指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由各種對話構成。公民可以自由地組合、集合,可自由地表達思想與意見。其核心內涵是平等開放、自由討論、理性批判、關注普遍利益、達成共識。
由於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平台,所有人都可以參與輿論監督,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路發布自己的意見與見解。這種開放性與互交性就形成了網民的「公共領域」。網路信息傳播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足不出戶,就可與別人進行交流,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世界各地發生的重大新聞,具有開放性、即時性的特點,在提高信息傳播速度的同時,也增加了信息的公開性。
網路輿論監督利用網路這個開放的平台,在輿論監督中不僅快速、便捷,而且廉價、有效。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得到充分的實現。具有「公共領域」中自由、開放、交互性的特點。
(三)網路傳播「處處是中心,無處是邊緣」的特點,使得網路監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監督的范圍更廣
「處處是中心,無處是邊緣」是由麥克盧漢提出的,他認為廣播電視的出現使得原有以期刊報紙為中心的信息傳播方式瓦解,信息的傳播范圍擴大了。
與廣播電視相比,網路信息傳播的速度更快、范圍更廣、成本也更低。網民可以將自己感興趣的事件發布到網上,引起他人的注意。通時也可以通過網路了解世界各地發生的事情,並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就這一點來講,網路信息傳播才真正實現了「處處是中心,無處是邊緣」。
網路傳播的這種特點,使網路輿論監督更具廣泛性,無論是監督主體還是被監督主體,都更具廣泛性。只要你可以利用網路,只要你在這個社會中活動,就可能成為網路輿論的監督者,同時也被整個社會所監督。
(四)網路傳播使監督的成緩宏本更低、效率更高、形成的輿論壓力更大
傳統的輿論監督成本很高。一是監督渠道不暢造成的時間成本,二是監督手段匱乏造成的人力投入成本,三是難以取得信息而造成的監督范圍過小。還有,監督者不可避免地會危及到被監督都的權力、地位或安全。可能造成被監督者對監督者進行打擊和報復,使監督者承擔監督的風此寬險成本,從而使大家不願或不敢監督。
互聯網的出現,解決輿論監督的渠道與范圍的問題,同時在網路輿論監督中,監督者具有的匿名的特徵,可以很好地保護監督者的權益,降低了擾扒冊監督的風險成本。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參與到監督中來,增加監督的效果。廣泛的監督主體更易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提高輿論監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