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網路安全需求分析
說了這么多感覺挺高大尚的。網路安不安全還是需要看人。 最主要要的事web電腦的安全,這里破了,其他的基本都好破。可以騙內部人員密碼,可以暴力破解。 現在的網路都是很安全的,哪裡來的黑客攻擊我倒。只要伺服器抗ddos,根本不受影響。被人盜了,都是內部有後門,內部人員得問題。給員工好好發工資,穩住人心,管理最主要,管理不好,人心渙散,該走就走,該盜還是會被盜得。
② 企業對網路安全的需求都有哪些
企業對安全方案的需求
早在20世紀90年代,如果企業和政府機構希望能具有競爭力,他們就必須對市場需求作出強有力的響應。這就引發了依靠互聯網來獲取和共享信息的趨勢。然而,隨著經濟狀況在近年來所發生的轉變,市場的焦點又返回到了基本的原則。目前,企業和政府領導者們都認識到,對未來增長和生產效率產生最大約束的因素就是網路安全性和可用性。
生產效率為什麼如此重要呢?生產效率的提高與營業收入的增長是直接相關的:
如果生產效率增長率為2.5%,那麼營業收入每隔三十年就能翻一番。
如果生產效率增長率為10%,那麼營業收入每隔七年就能翻一番。
近年來的經濟挑戰強調的是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進而推動未來增長,而基於互聯網的生產效率工具則取決於網路安全性和可用性。
網路的轉型
在過去,網路大多是封閉式的,因此比較容易確保其安全性。那時的安全性是取決於周邊環境的,因為網路本身是一個靜態的環境。周邊環境是很容易定義的,網路智能是不需要的,而簡單的安全性設備足以承擔封堵安全性漏洞的任務。
然而,網路已經發生了變化,時至今日,確保網路安全性和可用性已經成為更加復雜的任務。市場對於網路支持居家辦公方式、分支機構連通性、無線移動性和新的企業到企業戰略的需求不斷增加,現代的網路周邊環境的封閉性已經被打破。在今天的情況下,用戶每一次連接到網路之後,原有的安全狀況就會發生變化。所以,很多企業頻繁地成為網路犯罪的犧牲品,因為他們的業務不斷增長,目前所使用的針對早期、不很復雜的網路而設計的安全設備都已經無能為力了。
目前市場中所部署的多數安全解決方案都要求客戶將安全功能與聯網戰略分離開來,這樣才能應用不能識別網路的、不是針對與網路服務合作而設計的工具。這就使得此類網路極其脆弱,在現代黑客所發起的狡猾的攻擊面前不堪一擊。
泛濫成災的互聯網攻擊
發動毀滅性網路攻擊並不困難。有很多種攻擊工具都可以很容易地從互聯網上找到和下載。網路攻擊的次數在迅速增多。據聯邦調查局(FBI)統計,70%的安全犯罪都是由內部人員實施的。(然而,近期證據還表明,外部攻擊的次數也在增多。)
考慮到業務的損失和生產效率的下降, 以及排除故障和修復損壞設備所導致的額外開支等方面,對網路安全的破壞可以是毀滅性的。此外,嚴重的安全性攻擊還可導致企業的公眾形象的破壞、法律上的責任、乃至客戶信心的喪失,並進而造成無法估量的成本損失。
隱私權與安全性立法對行業的影響
目前(美國)在醫療保健(HIPAA)、金融服務(GLBA)和零售(在線隱私權法案)等某些行業中,強制實施隱私權和安全性的聯邦法案和相關規定已經作為法律頒布實行。HIPAA就是"醫療保險可移植性與可信度法案",到2003年4月,該法案中所規定的機構都必須遵守隱私權法規。該法案中所包括的機構應該以下列方式開始自己的HIPAA規劃過程:進行網路安全性分析(如思科公司所提供的安全性狀況評估)並進行隱私權與商業策略差距分析(思科公司生態系統合作夥伴可以提供)。
③ 網路安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網路安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取得了積極進展,互聯網已經成為多個領域的重要輔助手段,對提高工作效率和改變生活方式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隨著網路個人信息的增多,以及人們對網路的依賴,網路安全問題成為了制約網路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網路安全問題還對用戶的信息及財產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和威脅。為此,我們應對網路安全問題引起足夠的重視,應從網路安全現存問題入手,分析問題的成因,制定具體的應對策略,保證網路安全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提高網路安全性,為用戶營造一個安全穩定的網路環境。
網路安全的概念分析
網路安全從本質上來講就是網路上的信息安全,就是指網路系統中流動和保存的數據,不受到偶然的或者惡意的破壞、泄露、更改。系統連續正常的工作,網路服務不中斷。從廣義上來說,凡是涉及網路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實性和可控性的相關技術和理論都是網路安全所要研究的領域。從本質上來講,網路安全就是網路上的信息安全,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受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廣義來說凡是涉及網路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實性和可控性的相關技術和理論都是網路安全所要研究的領域。
網路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從目前網路安全所暴露出的問題來看,重要包括兩個大的方面,即自然因素引起的網路安全問題和人為因素引起的網路安全問題,以下我們著重分析這兩種網路安全問題。
1、自然因素及偶發因素引起的網路安全問題
計算機系統硬體和通訊設施極易遭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如:各種自然災害(如地震、泥石流、水災、風暴、建築物破壞等)對計算機網路構成威脅。還有一些偶發性因素,如電源故障、設備的機能失常、軟體開發過程中留下的某些漏洞等,也對計算機網路構成嚴重威脅。此外管理不好、規章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水平較低、操作失誤、瀆職行為等都會對網路安全造成威脅。
2、人為因素引起的網路安全問題
從計算機網路的實際使用來看,人為因素引起的網路安全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網路應用中的不安全問題
在網路的應用中,由於網路具有較為開放的特徵,因此在網路中信息的傳輸和交換非常頻繁,由此造成的信息安全也成為了網路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互聯網中,用戶之間由於現實的數據傳輸需求,需要保證自己的網路終端屬於開放的狀態,由此就給他人以植入木馬程序等電腦病毒的機會。所以,網路使用中存在的不安全問題是網路安全問題的重要類別。
(2)操作系統本身存在的安全漏洞和缺陷
在網路應用中,操作系統是網路終端用戶的重要軟體系統。雖然操作系統在開發過程中均會對安全設置予以高度重視,並在使用中起到一定的安全防護作用。但是隨著網路黑客手段的升級,操作系統本身存在的.安全漏洞和缺陷逐漸被網路黑客所破解,由此給網路用戶的信息和資金安全帶來了較大的影響。為此,我們必須對操作系統本身存在的安全漏洞和缺陷有足夠的重視,採取積極措施予以彌補。
(3)資料庫存在的安全隱患
在互聯網使用中,不管是網路用戶終端還是各個網站,都會有相應的資料庫。在資料庫中,存儲著大量的信息數據和關鍵信息。其中有些涉及個人隱私,有些則是涉及資金安全的重要信息。但是從目前資料庫建設來看,資料庫的安全防禦措施比較薄弱,一旦遇到網路入侵,難以形成對數據信息的有效保護,資料庫的安全隱患已經成為網路安全的重要問題之一。
(4)網路防火牆存在的安全漏洞和局限性
為了提高網路終端用戶的安全防禦能力,網路防火牆系統是重要的網終端防禦系統。但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困擾以及網路防火牆技術的限制,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網路防火牆不可避免的存在安全漏洞和局限性,這一缺陷導致了網路防火牆只能抵禦一般性網路攻擊,一旦遇到升級版本的計算機病毒,將無法形成對系統的保護,進而給網路安全造成嚴重影響。
網路安全問題的應對策略分析
考慮到網路安全問題造成的嚴重影響,以及網路安全的重要性,在網路使用過程中,我們應對網路安全問題進行認真分析,應從網路發展實際出發,圍繞著網路安全存在的問題,制定具體的應對策略,保證網路安全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提高網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進網路的快速健康發展,為網路用戶提供一個安全的網路環境。為此,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制定網路安全問題的應對策略:
1、建立完善的網路安全管理制度,應對網路安全突發事件
為了防範網路系統突然遭遇外界因素干擾進而發生安全問題,應在網路使用過程中,根據自身需要,建立完善的網路安全管理制度,保證對網路安全問題能夠有夠的預見,並做到在網路安全突發事件中能夠採取有效措施予以應對。考慮到網路安全面臨的現實影響和威脅,我們應在建立完善的網路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礎上,對網路系統和數據進行備份,避免因外界因素導致數據損壞或丟失。
2、對操作系統進行及時更新,堵塞操作系統的安全漏洞
從目前計算機操作系統的發展來看,操作系統的研發部門能夠在操作系統使用一段時間後意識到其存在的漏洞和缺陷,能夠通過定期對操作系統進行升級和更新的辦法有效堵塞操作系統的安全漏洞,從而滿足操作系統的安全性能指標,提高操作系統的防禦能力。所以,我們應在網路使用過程中,對操作系統進行及時更新,防患於未然。
3、在網路終端系統中安裝殺毒軟體,提高防禦能力
從目前網路使用過程來看,計算機病毒作為一種特殊代碼,無法從根本上予以消除。為了保證網路終端能夠滿足安全性能要求,我們應在網路終端系統中安裝殺毒軟體,定期對網路終端系統進行殺毒,保證網路終端系統能夠抵禦病毒攻擊,提高網路終端系統的安全性。在當前網路保護中,安裝殺毒軟體是一種保護系統安全的有效方式,我們應廣泛採用。
4、採用信息加密技術,提高資料庫的安全性
考慮到數據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在網路使用中,我們應結合資料庫的使用特點,對資料庫中的信息採取加密技術,防止資料庫中的數據被盜用,提高數據的安全性。在資料庫信息加密過程中,我們可以採用最新的加密技術,並不定期的更新密鑰,保證資料庫不被計算機病毒和黑客入侵,達到保護資料庫安全的目的。
5、安裝高版本的防火牆,採用防火牆和密碼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安全性
對於計算機終端而言,防火牆對防禦外界攻擊提高系統安全性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我們應在計算機終端上積極安裝高版本的防火牆,提高防火牆的防禦能力,滿足計算機終端的防禦需要,同時,我們還可以採用防火牆與密碼相結合的方式,提高防火牆和計算機終端的安全性,有效解決網路安全問題。所以,應在每一個計算機終端上都安裝防火牆。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路安全問題不容忽視。為此,我們應從網路安全制度建設、操作系統更新、安裝殺毒軟體、採用信息加密技術和安裝高版本防火牆等手段,有效提高網路安全性能,滿足網路安全發展需要。
;④ 什麼是網路安全 網路安全的發展現狀如何
1、網路安全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因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
2、網路安全的發展現狀: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網路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保證。有很多是敏感運飢信息,甚至是國家機密。所運歷以難免會旁悄搜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人為攻擊(例如信息泄漏、信息竊取、數據篡改、數據刪添、計算機病毒等)。同時,網路實體還要經受諸如水災、火災、地震、電磁輻射等方面的考驗。
⑤ 網路信息系統安全性分析
給我分哦,謝謝
http://bbs.wuyou.net/viewthread.php?tid=8894
網 絡 安 全 畢 業 論 文
網路安全的具體含義會隨著「角度」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從用戶(個人、企業等)的角度來說,他們希望涉及個人隱私或商業利益的信息在網路上傳輸時受到機密性、完整性和真實性的保護,避免其他人或對手利用竊聽、冒充、篡改、抵賴等手段侵犯用戶的利益和隱,同時也避免其它用戶的非授權訪問和破壞。從網路運行和管理者角度說,他們希望對本地網路信息的訪問、讀寫等操作受到保護和控制,避免出現「陷門」、病毒、非法存取、拒絕服務和網路資源非法佔用和非法控制等威脅,制止和防禦網路黑客的攻擊。 對安全保密部門來說,他們希望對非法的、有害的或涉及國家機密的信息進行過濾和防堵,避免機要信息泄露,避免對社會產生危害,對國家造成巨大損失。 從社會教育和意識形態角度來講,網路上不健康的內容,會對社會的穩定和人類的發展造成阻礙,必須對其進行控制。 從本質上來講,網路安全就是網路上的信息安全,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受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廣義來說,凡是涉及到網路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實性和可控性的相關技術和理論都是網路安全所要研究的領域。網路安全涉及的內容既有技術方面的問題,也有管理方面的問題,兩方面相互補充,缺一不可。技術方面主要側重於防範外部非法用戶的攻擊,管理方面則側重於內部人為因素的管理。如何更有效地保護重要的信息數據、提高計算機網路系統的安全性已經成為所有計算機網路應用必須考慮和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不同環境和應用中的網路安全
運行系統安全:即保證信息處理和傳輸系統的安全。它側重於保證系統正常運行,避免因為系統的崩潰和損壞而對系統存貯、處理和傳輸的信息造成破壞和損失,避免由於電磁泄漏,產生信息泄露,干擾他人,受他人干擾。 網路上系統信息的安全:包括用戶口令鑒別,用戶存取許可權控制,數據存取許可權、方式控制,安全審計,安全問題跟蹤,計算機病毒防治,數據加密。 網路上信息傳播安全:即信息傳播後果的安全。包括信息過濾等。它側重於防止和控制非法、有害的信息進行傳播後的後果。避免公用網路上大量自由傳輸的信息失控。 網路上信息內容的安全:它側重於保護信息的保密性、真實性和完整性。避免攻擊者利用系統的安全漏洞進行竊聽、冒充、詐騙等有損於合法用戶的行為。本質上是保護用戶的利益和隱私 .
網路安全的結構層次主要包括:物理安全、安全控制和安全服務。
1: 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是指在物理介質層次上對存貯和傳輸的網路信息的安全保護。也就是保護計算機網路設備、設施以及其它媒體免遭地震、水災、火災等環境事故以及人為操作失誤或錯誤及各種計算機犯罪行為導致的破壞過程。物理安全是網路信息安全的最基本保障,是整個安全系統不可缺少和忽視的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環境安全:對系統所在環境的安全保護。
設備安全:主要包括設備的防盜、防毀、防電磁信息輻射泄漏、防止線路截獲、抗電磁干擾及電源保護等;
媒體安全:包括媒體數據的安全及媒體本身的安全。
目前,該層次上常見的不安全因素包括三大類:
1)自然災害(比如,地震、火災、洪水等)、物理損壞(比如,硬碟損壞、設備使用壽命到期、外力破損等)、設備故障(比如,停電斷電、電磁干擾等)。此類不安全因素的特點是:突發性、自然性、非針對性。這種不安全因素對網路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威脅最大,而對網路信息的保密性影響卻較小,因為在一般情況下,物理上的破壞將銷毀網路信息本身。解決此類不安全隱患的有效方法是採取各種防護措施、制定安全規章、隨時數據備份等。
2)電磁輻射(比如,偵聽微機操作過程),乘機而入(比如,合法用戶進入安全進程後半途離開),痕跡泄露(比如,口令密鑰等保管不善,被非法用戶獲得)等。此類不安全因素的特點是:隱蔽性、人為實施的故意性、信息的無意泄露性。這種不安全因素主要破壞網路信息的保密性,而對網路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影響不大。解決此類不安全隱患的有效方法是採取輻射防護、屏幕口令、隱藏銷毀等手段。
3)操作失誤(比如,偶然刪除文件,格式化硬碟,線路拆除等),意外疏漏(比如,系統掉電、「死機」等系統崩潰)。此類不安全因素的特點是:人為實施的無意性和非針對性。這種不安全因素主要破壞網路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而對保密性影響不大。解決此類不安全隱患的有效方法是:狀態檢測、報警確認、應急恢復等。 顯然,為保證信息網路系統的物理安全,除在網路規劃和場地、環境等要求之外,還要防止系統信息在空間的擴散。計算機系統通過電磁輻射使信息被截獲而失秘的案例已經很多,在理論和技術支持下的驗證工作也證實這種截取距離在幾百甚至可達千米的復原顯示給計算機系統信息的保密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危害。為了防止系統中的信息在空間上的擴散,通常是在物理上探取一定的防護措施,來減少或干擾擴散出去的空間信號。這對重要的政策、軍隊、金融機構在興建信息中心時都將成為首要設置的條件。
正常的防範措施主要在三個方面:
1、 對主機房及重要信息存儲、收發部門進行屏蔽處理 即建設一個具有高效屏蔽效能的屏蔽室,用它來安裝運行主要設備,以防止磁鼓,磁帶與高輻射設備等的信號外泄。為提高屏蔽室的效能,在屏蔽室與外界的各項聯系、連接中均要採取相應的隔離措施和設計,如信號線、電話線、空調、消防控制線,以及通風波導,門的關起等。
2、 對本地網、區域網傳輸線路傳導輻射的抑制,由於電纜傳輸輻射信息的不可避免性,現均採用了光纜傳輸的方式,大多數均在Modem出來的設備用光電轉換介面,用光纜接出屏蔽室外進行傳輸。
3、 對終端設備輻射的防範
終端機尤其是CRT顯示器,由於上萬伏高壓電子流的作用,輻射有極強的信號外泄,但又因終端分散使用不宜集中採用屏蔽室的辦法來防止,故現在的要求除在訂購設備上盡量選取低輻射產品外,目前主要採取主動式的干擾設備如干擾機來破壞對應信息的竊復,個別重要的首腦或集中的終端也可考慮採用有窗子的裝飾性屏蔽室,此類雖降低了部份屏蔽效能,但可大大改善工作環境,使人感到在普通機房內一樣工作。
安全控制是指在網路信息系統中對存貯和傳輸的信息的操作和進程進行控制和管理,重點是在網路信息處理層次上對信息進行初步的安全保護。安全控制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1)操作系統的安全控制。包括:對用戶的合法身份進行核實(比如,開機時要求鍵入口令)、對文件的讀寫存取的控制(比如,文件屬性控制機制)。此類安全控制主要保護被存貯數據的安全。
2)網路介面模塊的安全控制。在網路環境下對來自其他機器的網路通信進程進行安全控制。此類控制主要包括身份認證、客戶許可權設置與判別、審計日誌等。
3)網路互聯設備的安全控制。對整個子網內的所有主機的傳輸信息和運行狀態進行安全監測和控制。此類控制主要通過網管軟體或路由器配置實現。需要指明的是,安全控制主要通過現有的操作系統或網管軟體、路由器配置等實現。安全控制只提供了初步的安全功能和網路信息保護。
安全服務是指在應用程序層對網路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信源的真實性進行保護和鑒別,滿足用戶的安全需求,防止和抵禦各種安全威脅和攻擊手段。安全服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和完善現有操作系統和網路信息系統的安全漏洞。安全服務的主要內容包括:安全機制、安全連接、安全協議、安全策略等。
1)安全機制是利用密碼演算法對重要而敏感的數據進行處理。比如,以保護網路信息的保密性為目標的數據加密和解密;以保證網路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和合法性為目標的數字簽名和簽名驗證;以保護網路信息的完整性,防止和檢測數據被修改、插入、刪除和改變的信息認證等。安全機制是安全服務乃至整個網路信息安全系統的核心和關鍵。現代密碼學在安全機制的設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安全連接是在安全處理前與網路通信方之間的連接過程。安全連接為安全處理進行了必要的准備工作。安全連接主要包括會話密鑰的分配和生成和身份驗證。後者旨在保護信息處理和操作的對等雙方的身份真實性和合法性。
3)安全協議。協議是多個使用方為完成某些任務所採取的一系列的有序步驟。協議的特性是:預先建立、相互同意、非二義性和完整性。安全協議使網路環境下互不信任的通信方能夠相互配合,並通過安全連接和安全機制的實現來保證通信過程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公平性。
4)安全策略。安全策略是安全體制、安全連接和安全協議的有機組合方式,是網路信息系統安全性的完整的解決方案。安全策略決定了網路信息安全系統的整體安全性和實用性。不同的網路信息系統和不同的應用環境需要不同的安全策略。
網路安全的目標 通俗地說,網路信息安全與保密主要是指保護網路信息系統,使其沒有危險、不受威脅、不出事故。從技術角度來說,網路信息安全與保密的目標主要表現在系統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實性、可靠性、可用性、不可抵賴性等方面。
1:可靠性
可靠性是網路信息系統能夠在規定條件下和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功能的特性。可靠性是系統安全的最基於要求之一,是所有網路信息系統的建設和運行目標。網路信息系統的可靠性測度主要有三種:抗毀性、生存性和有效性。
2.抗毀性是指系統在人為破壞下的可靠性。比如,部分線路或節點失效後,系統是否仍然能夠提供一定程度的服務。增強抗毀性可以有效地避免因各種災害(戰爭、地震等)造成的大面積癱瘓事件。 生存性是在隨機破壞下系統的可靠性。生存性主要反映隨機性破壞和網路拓撲結構對系統可靠性的影響。這里,隨機性破壞是指系統部件因為自然老化等造成的自然失效。 有效性是一種基於業務性能的可靠性。有效性主要反映在網路信息系統的部件失效情況下,滿足業務性能要求的程度。比如,網路部件失效雖然沒有引起連接性故障,但是卻造成質量指標下降、平均延時增加、線路阻塞等現象。 可靠性主要表現在硬體可靠性、軟體可靠性、人員可靠性、環境可靠性等方面。硬體可靠性最為直觀和常見。軟體可靠性是指在規定的時間內,程序成功運行的概率。人員可靠性是指人員成功地完成工作或任務的概率。人員可靠性在整個系統可靠性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系統失效的大部分原因是人為差錯造成的。人的行為要受到生理和心理的影響,受到其技術熟練程度、責任心和品德等素質方面的影響。因此,人員的教育、培養、訓練和管理以及合理的人機界面是提高可靠性的重要方面。環境可靠性是指在規定的環境內,保證網路成功運行的概率。這里的環境主要是指自然環境和電磁環境。
3:可用性
可用性是網路信息可被授權實體訪問並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網路信息服務在需要時,允許授權用戶或實體使用的特性,或者是網路部分受損或需要降級使用時,仍能為授權用戶提供有效服務的特性。可用性是網路信息系統面向用戶的安全性能。網路信息系統最基本的功能是向用戶提供服務,而用戶的需求是隨機的、多方面的、有時還有時間要求。可用性一般用系統正常使用時間和整個工作時間之比來度量。可用性還應該滿足以下要求:身份識別與確認、訪問控制(對用戶的許可權進行控制,只能訪問相應許可權的資源,防止或限制經隱蔽通道的非法訪問。包括自主訪問控制和強制訪問控制)、業務流控制(利用均分負荷方法,防止業務流量過度集中而引起網路阻塞)、路由選擇控制(選擇那些穩定可靠的子網,中繼線或鏈路等)、審計跟蹤(把網路信息系統中發生的所有安全事件情況存儲在安全審計跟蹤之中,以便分析原因,分清責任,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審計跟蹤的信息主要包括:事件類型、被管客體等級、事件時間、事件信息、事件回答以及事件統計等方面的信息。)
4: 保密性
保密性是網路信息不被泄露給非授權的用戶、實體或過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即,防止信息泄漏給非授權個人或實體,信息只為授權用戶使用的特性。保密性是在可靠性和可用性基礎之上,保障網路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保密技術包括:防偵收(使對手偵收不到有用的信息)、防輻射(防止有用信息以各種途徑輻射出去)、信息加密(在密鑰的控制下,用加密演算法對信息進行加密處理。即使對手得到了加密後的信息也會因為沒有密鑰而無法讀懂有效信息)、物理保密(利用各種物理方法,如限制、隔離、掩蔽、控制等措施,保護信息不被泄露)。
⑥ 網路安全有哪些需求
計算機網路安全措施 計算機網路安全措施主要包括保護網路安全、保護應用服務安全和保護系統安全三個方面,
⑦ 信息與網路安全需要大數據安全分析
信息與網路安全需要大數據安全分析
毫無疑問,我們已經進入了大數據(Big Data)時代。人類的生產生活每天都在產生大量的數據,並且產生的速度越來越快。根據IDC和EMC的聯合調查,到2020年全球數據總量將達到40ZB。2013年,Gartner將大數據列為未來信息架構發展的10大趨勢之首。Gartner預測將在2011年到2016年間累計創造2320億美元的產值。
大數據早就存在,只是一直沒有足夠的基礎實施和技術來對這些數據進行有價值的挖據。隨著存儲成本的不斷下降、以及分析技術的不斷進步,尤其是雲計算的出現,不少公司已經發現了大數據的巨大價值:它們能揭示其他手段所看不到的新變化趨勢,包括需求、供給和顧客習慣等等。比如,銀行可以以此對自己的客戶有更深入的了解,提供更有個性的定製化服務;銀行和保險公司可以發現詐騙和騙保;零售企業更精確探知顧客需求變化,為不同的細分客戶群體提供更有針對性的選擇;制葯企業可以以此為依據開發新葯,詳細追蹤葯物療效,並監測潛在的副作用;安全公司則可以識別更具隱蔽性的攻擊、入侵和違規。
當前網路與信息安全領域,正在面臨著多種挑戰。一方面,企業和組織安全體系架構的日趨復雜,各種類型的安全數據越來越多,傳統的分析能力明顯力不從心;另一方面,新型威脅的興起,內控與合規的深入,傳統的分析方法存在諸多缺陷,越來越需要分析更多的安全信息、並且要更加快速的做出判定和響應。信息安全也面臨大數據帶來的挑戰。安全數據的大數據化
安全數據的大數據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數據量越來越大:網路已經從千兆邁向了萬兆,網路安全設備要分析的數據包數據量急劇上升。同時,隨著NGFW的出現,安全網關要進行應用層協議的分析,分析的數據量更是大增。與此同時,隨著安全防禦的縱深化,安全監測的內容不斷細化,除了傳統的攻擊監測,還出現了合規監測、應用監測、用戶行為監測、性能檢測、事務監測,等等,這些都意味著要監測和分析比以往更多的數據。此外,隨著APT等新型威脅的興起,全包捕獲技術逐步應用,海量數據處理問題也日益凸顯。
2) 速度越來越快:對於網路設備而言,包處理和轉發的速度需要更快;對於安管平台、事件分析平台而言,數據源的事件發送速率(EPS,Event per Second,事件數每秒)越來越快。
3) 種類越來越多:除了數據包、日誌、資產數據,安全要素信息還加入了漏洞信息、配置信息、身份與訪問信息、用戶行為信息、應用信息、業務信息、外部情報信息等。
安全數據的大數據化,自然引發人們思考如何將大數據技術應用於安全領域。
傳統的安全分析面臨挑戰
安全數據的數量、速度、種類的迅速膨脹,不僅帶來了海量異構數據的融合、存儲和管理的問題,甚至動搖了傳統的安全分析方法。
當前絕大多數安全分析工具和方法都是針對小數據量設計的,在面對大數據量時難以為繼。新的攻擊手段層出不窮,需要檢測的數據越來越多,現有的分析技術不堪重負。面對天量的安全要素信息,我們如何才能更加迅捷地感知網路安全態勢?
傳統的分析方法大都採用基於規則和特徵的分析引擎,必須要有規則庫和特徵庫才能工作,而規則和特徵只能對已知的攻擊和威脅進行描述,無法識別未知的攻擊,或者是尚未被描述成規則的攻擊和威脅。面對未知攻擊和復雜攻擊如APT等,需要更有效的分析方法和技術!如何做到知所未知?
面對天量安全數據,傳統的集中化安全分析平台(譬如SIEM,安全管理平台等)也遭遇到了諸多瓶頸,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高速海量安全數據的採集和存儲變得困難
——異構數據的存儲和管理變得困難
——威脅數據源較小,導致系統判斷能力有限
——對歷史數據的檢測能力很弱
——安全事件的調查效率太低
——安全系統相互獨立,無有效手段協同工作
——分析的方法較少
——對於趨勢性的東西預測較難,對早期預警的能力比較差
——系統交互能力有限,數據展示效果有待提高
從上世紀80年代入侵檢測技術的誕生和確立以來,安全分析已經發展了很長的時間。當前,信息與網路安全分析存在兩個基本的發展趨勢:情境感知的安全分析與智能化的安全分析。
Gartner在2010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未來的信息安全將是情境感知的和自適應的」。所謂情境感知,就是利用更多的相關性要素信息的綜合研判來提升安全決策的能力,包括資產感知、位置感知、拓撲感知、應用感知、身份感知、內容感知,等等。情境感知極大地擴展了安全分析的縱深,納入了更多的安全要素信息,拉升了分析的空間和時間范圍,也必然對傳統的安全分析方法提出了挑戰。
同樣是在2010年,Gartner的另一份報告指出,要「為企業安全智能的興起做好准備」。在這份報告中,Gartner提出了安全智能的概念,強調必須將過去分散的安全信息進行集成與關聯,獨立的分析方法和工具進行整合形成交互,從而實現智能化的安全分析與決策。而信息的集成、技術的整合必然導致安全要素信息的迅猛增長,智能的分析必然要求將機器學習、數據挖據等技術應用於安全分析,並且要更快更好地的進行安全決策。
信息與網路安全需要大數據安全分析
安全數據的大數據化,以及傳統安全分析所面臨的挑戰和發展趨勢,都指向了同一個技術——大數據分析。正如Gartner在2011年明確指出,「信息安全正在變成一個大數據分析問題」。
於是,業界出現了將大數據分析技術應用於信息安全的技術——大數據安全分析(Big Data Security Analysis,簡稱BDSA),也有人稱做針對安全的大數據分析(Big Data Analysis for Security)。
藉助大數據安全分析技術,能夠更好地解決天量安全要素信息的採集、存儲的問題,藉助基於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機器學習和數據挖據演算法,能夠更加智能地洞悉信息與網路安全的態勢,更加主動、彈性地去應對新型復雜的威脅和未知多變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