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設置 > 網路議程設置經典案例

網路議程設置經典案例

發布時間:2023-08-10 02:38:15

Ⅰ 與傳統媒體比較,在網路傳播中進行議程設置有哪些不同

議程設置:議程設置是大眾傳播的重要社會功能和效果之一.是通過大眾媒介形成或影響輿論的理論假設.
70年代,美國傳播學者 麥康(McCombs,M)和肖(Shaw.D)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在公眾對社會公共事務中重要問題的認識和判斷與傳播媒介的報道活動之間,存在著一種高度對應德關系,即傳播媒介作為」大事」加以報道的問題.
同樣也作為大事反映在公眾的意識中;傳播媒介給予的強調越多,公眾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越高.根據這種高度對應的相關關系,麥庫姆斯和肖認為大眾傳播具有一種形成社會」議事日程」的功能,傳播媒介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公眾矚目的焦點和對社會環境的認知.後來也有一些研究對報紙,廣播電視媒介等不同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的特點進行了探討.
議程設置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斷.
特點:1)傳播效果分為認知、態度和行動三個層面,議程設置功能假說是這個過程的最初階段,即認知層面的階段.
2)議程設置功能考察的整體的大眾傳播具有較長時間跨度的一系列報道活動所產生的中長期的、綜合的、宏觀的社會效果.
3)議程設置功能暗示了傳播媒介是從事「環境再構成作業」的機構.
有關議程設置的直接表述最先見於1958年諾頓·朗(Norton Long)的一篇文章中:
在某種意義上說,報紙是設置地方性議題的源動力.在決定人們將會談論些什麼,以及多數人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是什麼這些問題上,它起著很大的作用.
「新聞時效性」是關乎媒體議程影響力的重要因素.而網路,的時效性,當屬現在最快.關乎媒體議程影響力的重要因素,網路是不可比擬的.
網路和議程設置理論出現的時間是接近的.議程設置理論是在傳統的大眾媒介的基礎上提出的,可以說這個理論的提出者沒有考慮到網路這個新一代媒體.所以議程設置理論在針對網路討論時是有所變化的.
並且根據,議程設置理論中的特點分析.議程設置功能考察的整體的大眾傳播具有較長時間跨度的一系列報道活動所產生的中長期的、綜合的、宏觀的社會效果.
顯然網路,是具有議程設置這個功能點的.
其次,在某種意義上說,報紙是設置地方性議題的源動力.在決定人們將會談論些什麼,以及多數人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
網路,雖然是現代化的一個虛擬平台,但是他也具備,設置議題的原動力.也再在決定人們將會談論些什麼,以及多數人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
然電視、廣播等的現場直播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和加強了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方式與功能,但由於出版製作的時間、空間限制,由於內容甄別和把關的需要,通常不可能做到新聞信息的實時傳播.
網路媒體完全可以做到實時更新、實時報道.也正是由於這個「時間差」的存在,使得網路媒體擺脫了只是轉載傳統大眾傳媒新聞內容的狀況.實時互動性這個特點,使得網路媒體得以通過對新聞事件的價值判斷、加工手法等對傳統平面傳媒的媒體議程設置產生實質性影響.
需要說明的是,在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實現形式中,現場直播也是廣播和電視能夠採用的手段,這一點也充分體現了傳統大眾媒體的快速實時性特點.但是,廣播電視的直播一般適用於偶然性和突發性的新聞事件,而現實生活中,實時性互動傳播在傳統電子媒體的日常新聞傳播過程中並不是報道的主要形式.
而從網路中,這樣一個新媒介,立即衍生出一個,多元互動性的影響 .
多元互動性是網路媒體區別於傳統媒體的另一個重要屬性.網路媒體的多元互動性可以幫助受眾形成公眾議程.網路媒體作為一個被多元要素影響的媒體,一部分傳播權力分散到廣大網民手中,傳統新聞發布的單向度信息傳播變成了互動性多向度信息傳播.傳統媒體不再是第一手的、或者唯一的新聞來源,多元化的傳播者、復合式的傳播形態、多樣的傳播渠道等因素,使得以網民為代表的公眾可以自行選擇、加工信息,並通過網路傳播形成網上輿情.一些重大事件,如SARS事件、農民工工資問題等,網上輿情對於媒體的議程設置起了很大作用,進而影響到政府議程.

Ⅱ 在傳播學議程設置功能理論中有「媒介使用越方便省力,越能適應受眾的導向需求」的結論,不懂,求解!

聯想一下歷史和實際情況,就容易理解了。
比方說:當初是報紙一家獨大,後來出現的廣播,相比之下,廣播更為實用方便吧,出現的廣播劇:「外星人入侵地球事件」,引起了眾多人的恐慌,尤其是婦女,因為她們在做家務的時候,喜歡收聽廣播。
再後來出現電視,娛樂功能更為強大,更喜歡迎合受眾,比如美國的暴力影視。
再後來的網路,不僅綜合功能強大,而且還能增加互動功能,更得人們的青睞,很多的網路熱點話題其實一半是由網民推動起來的,正式如此,議題設置更為適應受眾的導向需求。
現在的手機媒體微博微信,也是使用越方便,越能適應受眾的導向需求。

其實怎麼說呢?任何一個理論超出一定的范圍後,都會變成謬論,想想看,現在網路是最大化的開放與自由,手機媒體幾乎是人手一部了,但是為什麼我們還是有很多痛苦的事情呢?這些媒介不可否認傳播了一些議題,但更多的是在娛樂化、低俗化,對於有點冷靜分析的人來說,一點也不能或者反映不出他們的導向需求。

Ⅲ 網路時代議程設置功能失效了嗎

議程設置功能最早見於美國傳播學家M.E.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於1972年在《輿論季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題目是《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該理論認為大眾媒介雖然不能直接決定人們怎麼想,但可以左右人們想什麼。大眾媒介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相關議題來影響人們去關注某些事實或意見,並通過設置議題不同顯著度的方式來影響人們討論議題的順序。

有人說,在網路時代,網民自主選擇的權利提高了,不再是被動地局限媒體為我們設置的議程圈層里,我們有自己的價值選擇標准並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議程選擇思維模式,因此在網路時代,議程設置功能已經失效了?

答案是否定的。

(1)大眾媒體議程設置的長期作用

大眾媒體對於受眾的傳播效果分為認知、態度和行動三個層面,這些層面同時也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效果形成過程的不同階段,「議程設置功能」假說的著眼點是這個過程的最初階段,即認知層面上的效果。認知是態度的基礎和前提,而態度又是行動的先要條件,因此對受眾認知方面的影響是最深刻的。而這種認知效果的紮根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大眾媒體「長期洗禮」的過程,要想一下子擺脫大眾媒體對於議程設置框架的束縛是痴人說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是創造就是模仿,嬰兒牙牙學語,不也是模仿,人一生下來就自然而然身處在媒體為我們構築的信息環境,我們只能模仿媒體傳遞出來的價值觀,對於這種認知模式也已經習以為常。因此大眾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的作用已經根深蒂固。

(2)議程的話語分析

傳統的議程設置中的議題是經民意調查出的公開話題,而網路上的所謂的公眾議程只是少數網友討論的話題,而大多數網友並不是以網路為直接信息來源,所以網路上的公眾議程對於議程設置理論並沒有直接影響。

網路上的很多的輿論中心一開始只是被少數網友所關注,而只有經大眾媒體轉發,才使得該輿論中心成為大眾關注的話題。因此大眾媒體的中介作用不容小覷。大眾媒體的「引發輿論」功能就是通過議程設置所實現的,這是這個時代所賦予的特徵,也是這個時代受眾所賦予的權利。

(3)網路對議程設置的影響

在一個民主的國家,媒體議程一般來自於部分公眾的議程,網路只是部分群體議程的表達渠道,它並沒有改變整個制度結構,所以目前還不能說,議程設置功能在網路上失效了。

但是網路確實給大眾媒體議程設置造成了沖擊,它的表現不是設置方向發生逆轉(公眾議程反過來影響大眾媒體議程),而是大眾媒體設置普遍性議程的能力下降。

Ⅳ 新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核實踐發生了哪些變化

經典新聞傳播理論對推動人類傳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在新的傳播環境下,新聞傳播理論受到了挑戰。網路媒體的普及使傳播環境發生了裂變,一些適用於傳統媒體的理論在網路時代依然適用,但是也有不少理論不能適應新的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議程設置理論是傳播學效果研究的經典理論,本文探討議程設置理論在新的媒體環境下的變化。

議程設置理論概述
議程設置理論的基本思想最初來自於美國新聞工作者沃特·李普曼。早在20世紀20年代,李普曼就提出,大眾傳媒的報道活動是一種營造「擬態環境」的活動。「擬態環境」是指存在於我們頭腦中的關於世界的看法,與現實相比,這種看法總是不完整的,並且通常是不準確的。①這種「擬態環境」是由媒體設置而形成的。他認為,我們的行為是對這個「擬態環境」的反應,而並非對真實環境的反應,我們只能看見媒體所反映的現實,這成為議程設置理論的思想發端。1972年和1976年,美國傳播學者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在總統競選研究中,通過定量研究證實了這一理論假說,他們的研究標志著議程設置理論的誕生,為傳播效果研究開辟了新的視野。
隨後,有眾多傳播學者對此作了進一步研究,使這一理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我國學者郭慶光在其《傳播學教程》中對議程設置理論這樣表述: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播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②如今,在網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麥克盧漢所預言的「地球村」時代已經到來。網路中多元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權的泛化,使受眾的自主性和互動性大大增強,使傳統媒體中議程設置理論的基礎被打破,新的傳播模式中議程設置理論發生了改變。

新的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的變化
隨著實證研究和理論探討的展開,「議程設置功能」的有關概念也不斷趨於細致化和明確化。議程設置理論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這是廣受關注的話題。在新的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主要在以下幾方面發生了變化或得到了修正。
1.受眾的地位改變,議題設置主體發生變化
傳統傳播過程中的受眾總是被動地接收媒體提供的新聞信息,無法同媒體進行平等的交流與對話,他們只能在媒體為之設置的議題中挑選和接收信息。而在新媒體時代,網路傳播釋放了受眾參與信息傳播的主動性,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需要來挑選新聞信息,或發表自己的看法。互聯網因其網路分布式傳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體的控制權,能實現傳者與受者的互動雙向交流,公眾和媒體成為議程設置的共同主體。
新媒體時代,議程設置主體也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首先,議程設置主體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其次,議程設置主體地位具有平等性,不同的議程設置主體間呈現互動交叉性。③這就是新聞傳播領域出現的「二重議程設置」現象,即在傳統的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之外又出現了 「網民議程設置」,使原先「沉默的大多數」不僅不再沉默,而且積極參與到社會議題的討論中來。
2.公眾的自我議程設置出現,個人議題更易轉化為公共議題
在新媒體時代,公眾議題是自我形成,而不是設置形成的。公眾議題形成的過程或方式也變得很簡單,那就是「互動」,公眾在互動中選擇哪些事情或議題是重要的。網路時代公眾自我議程設置功能的實現,是對「議程設置」理論內涵的補充和延伸。如果公眾自我設置議程引發社會普遍關注,那麼這一議程就會進入傳統媒體的議程范圍,在網路傳播中,某一網民自我設置議程如果能很快引起大量網民關注,也就會很快引起傳統媒體的關注。④傳統媒體關注後又會很快轉化為公共議題。總之,個人議題更加容易轉化為公共議題,網民成為許多議題的第一設置者,經過網民的激烈討論互動以及各大媒體的轉載和重新設計,最後上升為人人皆知的熱門議題。
3.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弱化,網路媒體增強了議程設置的時效性
網路媒體改變了網民的思維方式、信息接收方式,實現了從下向上的傳播,不僅可以放大一些重要新聞的影響力,也會弱化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有些議題可能是傳統媒體比較關注的問題,但如果網路媒體不予重視,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影響力就會弱化。
另一方面,網路媒體增強了議程設置的時效性。根據心理學中的「首因效應」,人們在接受外部信息時往往更相信第一次看到、聽到的情況。網路媒體的快捷性等優勢,使它可以在突發事件發生時隨時隨地發布消息。比如,在溫州動車事故等突發事件發生後,微博等自媒體就同步直播事件的進展,在第一時間為公眾設置議題。因此,新聞時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媒體對公眾議程的設置能力。
4.媒體間的議程設置進一步發展
議程設置不僅存在於媒體與公眾、媒體與政府之間,同時,不同的媒體之間也存在著議程設置。在網路媒體出現以前,傳統媒體一直是公共議題的設置者,並且引導著公共輿論。然而,由於互聯網的低門檻、信息發布的自主性和互動性強等特點,每一位網民都可以成為議程設置者。一旦網民設置的議題被廣泛關注和討論,該議題的重要性和顯著性就會大大提升,很快傳統媒體就會將這一網路議題引用過來,進行深入討論。凡是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重大議題,都存在著傳統媒體和網路媒體積極互動的現象。比如在2012年的寧波PX事件中,由於網民對這一問題的爭議以及意見領袖在微博上的助力,使該議題在網路上被迅速擴散和傳播,隨後傳統媒體相繼跟進報道,最終促成了事件的解決。另一方面,一些強勢媒體的報道也會對一些小媒體的報道產生影響,比如人民日報及中央電視台側重於報道哪些方面的新聞,各省、市媒體就會以此為導向來組織相關新聞報道。

結 語
互聯網的出現對傳統媒體產生了強有力的沖擊和影響,也因此為議程設置理論研究提供了新視角。新媒體的出現也促使傳統的議程設置理論發生了變化。大眾媒體議程設置的功能沒有終結,但的確在弱化,而社會生活並未因此就失去了議程的設置,各種議題仍然在公眾中不斷地傳播著。正如麥庫姆斯所言:「不可否認,網際網路的確會帶來新聞媒介議程設置效果上的一些變化,但在目前看來,這些變化僅僅是某種程度上的變化,細節上的變化,而不是議程設置本質上的變化。」⑤
注釋:
①【美】麥庫姆斯著,郭鎮之 徐培喜譯:《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24頁
②劉德傑:《網路傳播中的「議程設置」探析》,《新聞窗》,2009年第4期,第88頁
③徐春霞:《新媒體時代的議程設置「主體」分析》,《新聞窗》,2009年第6期,第77頁
④谷頻:《網路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軍事記者》,2004年第11期,第48頁
⑤董文娜:《網路時代議程設置理論的新變化》,《青年記者》,2010年2月下,第37頁

Ⅳ 如何正確引導網路輿論

政府如何回應網路輿情?
在處置網路輿情引導網路輿論的過程中,如何消解各方的猜疑與分歧、體現權力的公信力,考驗著黨委政府的決心;如何在各種批評和指責中與網路民眾展開全方位的溝通和交流,錘煉著每位領導幹部的智慧。網路治理的建設期,掌握輿情處置的時、度、效原則是各級領導幹部克服「本領恐慌」提高科學應對水平的秘籍。
1、掌握時間。可以搭建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系統類似輿情預警機制網路輿情管理平台。一要快速度。第一時間搶占輿論的制高點,在輿情處置的黃金時間里及時發出正面聲音,和「謠言」賽跑,做到關鍵時候不失語。二要適時機。需要表明立場和態度之時,馬上回應,堅決不能拖拖拉拉,防止因議論而陷入被動;存有爭議的焦點問題並非越快越好,而是要慎重對待,根據調查情況,選擇 合適時間節點適時引導。
2、把握尺度。一要注意廣度。向社會提供全方位信息,滿足不同社會群體不同層次的信息需求,消除可能產生負面輿論熱點的信息盲點,真正遏制謠言,引 導輿論走向。二要考慮深度。輿情處置回應必須把握好邊界和底線,爭取冷熱均衡、疏密得當、深淺適宜。三要嚴把精度。回應要解決輿論關心的焦點問題、抓住莫 衷一是的熱點問題和網友應知而未知的盲點問題,引發共鳴,進而有效地引導輿論。
3、注重效果。一要見到成效。當下,輿情事件下的網路輿論正由喧囂嘩然逐步趨於理性,一些無良媒體和公知興風作浪的空間正受到擠壓,網路民眾體現出 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我們要認真研究網路傳播規律,調整輿情處置和輿論引導方式,運用網友能接受的網言網語,加強溝通交流,積極打通兩個輿論場。二要建立長 效。輿情應對和輿論引導要標准兼治,建立常態監測和研判、預警、應急機制;要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動,發揮各媒體優勢,立體化、多 渠道展開輿論疏導,不斷提高應對網路輿情水平。
在有效處置網路輿情化解輿論危機的課題上,要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積極科學應對。堅守網路輿情應對三原則,不僅可以讓網路秩序和正義不再迷失在路上,而且還可以讓輿情處置應對的自信悄然回歸。

Ⅵ 阿卡普爾科模型

哈貝馬斯將大眾傳媒的出現視為資產階級公共領域形成和瓦解的線索之一。在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發生時,「信息的交流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商品交換的要求,信息本身成為了商品。……一部分現成的信息材料被定期翻印,匿名發表——這樣,它們就獲得了公共性。」①「藉助於新聞媒體,政府當局已經把社會變成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公共事務。」②在公共領域政治功能轉型時「傳播機構最初的基礎被徹底顛覆了……由於商業化以及在經濟、技術和組織上的一體化,它們變成了社會權力的綜合體……公共傳媒的批判功能不斷受到侵害。」 ③即,傳媒公私性質的變化是公共領域轉型的線索。哈貝馬斯認為大眾傳播機構的出現,使得公共利益「實際上是一種精心策劃的公共輿論。」④在大眾傳播的時代,信息失去了公共性而成為大型社會機構的產品。大眾傳媒主導了輿論,公眾失去了批判的能力,淪為輿論的傀儡:公眾(Public)成了大眾�Mass、公眾傳媒成了大眾傳媒、公眾輿論成了大眾輿論。
大眾傳播理論中的議程設置理論⑤給出了哈貝馬斯意義上大眾輿論具體的注釋。具有個人傳媒特徵⑥的網路的出現,極大地擴展了個體自我傳播的時空界限和傳播對象的范圍,改變了個體與大眾媒體間「別回嘴」⑦單向的交流方式;網路中雙向的交流方式有助於恢復個體的批判性,為實現由「商談形成的公共輿論」對抗大眾輿論提供了可能。理論上,網路提供了個體與大眾之間(或者是個體交往和制度交往)平等對話的條件,可以被視為建設(重建)公共領域的曙光。本文,採用「阿卡普爾科模型」的第1、3種模式定性分析BBS上形成的議題,分析(1)、個體在網路上進行議程設置的能力,(2)、網路議題和大眾媒體議題之間的議程設置關系;從經驗上探討網路空間里,恢復真實交往、形成公共輿論的可能。進而,思考網路形成公共領域的潛力。
一、調查方法
1、模型選擇
「阿卡普爾科模型」第1種模式:一系列主要議題的新聞報道與集中的公眾議程的比較。第3種模式:調查在一段時期內媒介就某一單個議題的報道對公眾意見傾向的關系。⑧其中模式1,大眾媒體的議程排序參照李本乾、張國良的研究結果。⑨本文所稱的大眾媒體,相應指的也是主流媒體。
2、樣本選擇
研究選擇了某BBS上的議題作為研究對象,有以下兩個原因:(1)該BBS是以學生為主體,具有民間性質;群體的教育背景較好,其完全的自主性可以作為大眾媒體的空白對照;(2)該BBS是目前我國最優秀的校園BBS,在線人數最多,討論水平最高,討論尺度最為寬松。
(1)模式1的樣本來源:8月16日某BBS上某版(以社會熱點問題討論為主)內的全天225個議題(議題篩選見樣本處理)。8月23日某BBS上近期100個熱門議題(涵蓋該BBS中所有熱門議題)。
(2)模式3的樣本來源:以「金牌」為檢索詞,檢索某BBS上某某版內關於奧運金牌的議題得到23個議題,帖子數166個。
3、樣本處理
(1)模式1的樣本處理:由於是調查的目的是了解網路上日常議題和大眾媒體議題之間的相互關系;所以,刪除強制回帖的議題,刪除具有特殊時間段的議題如:奧運、抗日紀念日、亞洲杯、高校招生(但是保留由以上議題引發的討論性議題)的議題,以及版規討論、歷史常識介紹;合並了相同ID設置的重復議題。從當天301個議題中篩選出225個議題。按照李本乾、張國良的分類主題進行歸類統計。對一個提議中涉及到不同的主題或主題不明確的,則在每個相關主題相應都計入;如議題「如此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我看越少越好」涉及到社會和教育兩個主題,則在這兩個主題中議題數上各加1個。
8月23日某BBS上近期100個熱門議題,由於網路議題的特點,按照龔蕾的分類增加了:情感生活、休閑娛樂、日常生活等主題。⑩統計方法同上。
(2)模式3的樣本處理:按照帖子與主流媒體觀點相一致、沖突以及持中間立場進行分類。
4、分析方法
(1)本文中將BBS上樓主(第一個發貼的人)的帖子稱為議題,通過統計不同類型議題的數量,定性描述不同分類主題在BBS上議程排序。
(2)通過統計回帖的數量來確定:議題是否被重視、網民間交往是否形成了討論。
(3)因為考慮到瀏覽次數並不能反映作者和讀者間的互動,所以不考慮帖子被瀏覽的次數。但是,瀏覽數量可以作為熱門帖子的衡量標准。
二、結果及分析
1、模式1的統計結果及分析
表1以議題的數量來確定主題的排序,可以見,BBS的主題排序和大眾傳媒相比較,存在自身的主題排序,即獨立於大眾媒體的議程設置。
表2以熱門議題的來確定主題的排序,即,以回帖的數量和被瀏覽次數來確定主題的排序。和表1相比,可以見BBS上獨立於大眾媒體的議程設置更為明顯,休閑娛樂、情感生活是BBS上主要的議題。表2的數據也從龔蕾的研究中得到了驗證。紒紜矠
以上兩個結果似乎反映了BBS上存在著獨立的議程設置。但李本乾、張國良的研究結果�9�表明,大眾的具體議題存在著許多前置因素,而沒有表現出直接出的議程設置效果。BBS上議題的前置因素可能由於(1)以學生為主體,(2)網友獵奇和求異心理決定的:前一個因素決定了BBS上教育的議題和休閑娛樂、情感生活議題排序要高於大眾媒體的排序,而經濟類的議題排序較低。後一個因素則影響了貼子的人氣和議題的重復設置:熱門貼的其中一個評價標準是瀏覽該議題的人數決定的,一個新奇的標題往往有助於跳高議題的瀏覽量;對於自己熟悉的議題,發貼者往往更傾向於自己發貼而不願意跟貼。
另外,從本研究選擇的參照系來看,其主題排序來自《人民日報》、《解放日報》、《雲南日報》和《新民晚報》等綜合性的報紙,而沒有統計專業性報紙的議題。其次,該參照系沒有考慮被調查對象的身份因素和閱讀習慣等心理行為因素。
根據以上校正,只排序社會、政治、教育三個主題,則可以發現BBS上的主題排序與大眾傳媒的主題排序相關:都是社會、政治、教育。這個假設在對超過150個回帖的熱門議題的分析中(見表3),得到了間接的證明:大眾傳媒決定了BBS上議題的重要性(統計方法同上)。
從表3可以看出大眾主題在BBS上仍然佔有主導地位:盡管BBS上個體可以通過設置議題來引發討論,但是網友關注的更多是大眾主題,也就是,大眾媒體設置的議程。
2、模式3的統計結果及分析
8月16日起,某出現了直接以奧運金牌為標題議題《中國隊拿的金牌有什麼意思?》;20日版內轉載了一篇題為《警惕奧運金牌的陷阱》一文,將奧運金牌的討論推向了高潮;在24日以版內合集的形式出現以《奧運會金牌數量是跟國家實力和國運成正比》為題的文章,討論接近尾聲。該議題歷時9天,發表議題23個,回帖143個。與此相關議題延伸到對奧運精神的思考等問題,形成了版內討論的小高潮。同期主流媒體則未有相似的報道。但BBS上群體的立場卻和主流媒體對奧運金牌的報道立場基本是一致的。
雖然,版內出現了23個議題中,有15個與主流媒體的立場相沖突,但是從帖子總的數量分析BBS上網民的立場,可以發現網民的基本立場和主流媒體保持一致:肯定奧運金牌對於民族自豪感、象徵國運昌盛具有正面的意義。這部分帖子佔了43.4%。持中間立場的的帖子基本認同金牌的價值,但,要求在體育和其他社會問題、競技體育和大眾體育之間保持良好的平衡。這部分帖子佔了21.7%。也就是肯定的立場佔了近2/3強;並且,考慮到該版面討論的寬松程度。所以,可以認為在BBS上出現了大眾議程設置的現象。
三、討論
以上調查簡單勾勒了大眾媒體對網路議程設置的線索,對網路和大眾媒體之間的相互影響還有待於更深入的實證研究。然而,本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結論:網路解放了個體交往的時空邊界,為個體設置公共議題提供了可能;但是,個體在網路上進行議程設置的能力十分有限,網路中仍然存在大眾媒體的議程設置現象。
1、個體在BBS上設立的議題不是自覺地以普遍價值為目的,而是以宣洩情緒為目的。
「公眾輿論試圖為社會領域建立的法律除了普遍性和抽象性的形式標准外,還要求自身具有合理性這一客觀標准。」紒紝矠而BBS上的議題則多以宣洩情緒為目的。龔蕾的研究表明情感和休閑娛樂是BBS重要的議題,三個調查案例中這兩個主題佔了50%到70%不等紒紞矠,其比例與本項調查結果基本一致。藍勁松、詠鵬的研究也表明網民將BBS作為化解壓力的渠道。
涉及到社會熱點問題,將問題指向普遍合理性標准時,議題作者往往表現出極端立場和武斷的態度,而非以探討真理為目的。如有網友評價BBS上的討論「寫作文要在最後拔高一下,升華一下主題,和大道理聯系一下。……平凡事中上綱上線。丁點兒大的事要和民族命運、大學前途聯系在一起;一個特例可以推出社會的腐敗、學校的墮落。」 紒紟矠從表4也可以看到,對問題能持批判立場的帖子只佔了21.7%。非商談的交流方式,往往將議題限制在單純的「支持」和「反對」上。
2、個體可以在BBS上設立議題,但是展開討論的能力十分有限。
BBS上某個議題如果要形成議程設置,則必需具備一定的回帖數量和持續足夠長的保留時間,但網路行為的特徵限制了個體間展開討論,形成議程設置的可能性。
熱點議題持續的時間大體都在一周到半個月左右,而且,議題的交流缺乏連貫性。這些特點在本次調查以及陳彤旭、鄧理峰的研究中得到了體現紒紡矠。以某為例,8月16日,版內議題301個,回帖367個,平均每個議題只得到1.2個回復。從8月16日到22日,版內有議題2634個,回帖2149個,平均每個議題得到的回復不足1個。一周內被瀏覽超過100次,或回復超過10個的議題只有42個,只佔總議題的1.6%。再如本次調查的「奧運金牌」的議題持續了9天,而沒有進一步的討論。
造成BBS上議題回復少、持續時間短的現象,可能是由網民的行為習慣和BBS的管理方式決定的。網路上海量信息決定網民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認真閱讀每一個議題。以某為例,每天更新的議題數量約為300個。而且,一般發帖子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宣洩情緒紒紣矠,缺乏理性的思考。此外,BBS上保存議題的時間是有限制,議題的時效性顯著。還以某為例,可以瀏覽到一周之內的議題,可以檢索到10天內的議題。
3、BBS上設立的議題和制度的聯結能力有限。
存在著網路推進了民主化進程這樣的提法,而且,也可以舉出若干例子;但是,這種樂觀的情緒必須將網路和現實中制度的運作聯結在一起討論才更具說服力,需要分析案例因果流向的關系。
BBS是否具有聯結制度的能力,要從BBS與制度間關系來探討。對於BBS的作用典型的論述是這樣的:「在事態得到緩解,或情緒得到釋放後,BBS議題常常就發生衰變乃至終止,這表明BBS有類似社會安全閥的意義。」紒紤矠也就是說,制度將網路虛擬生活視為對現實生活的保護帶、緩沖帶,而不是將其視為個體和制度間對話的平台。對BBS這種定位限制了網路交往對制度交往的建設性輸出。
四、思考
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概念具有烏托邦的性質,以恢復人際交往為目的,向我們展示了「自由世界」的某些特徵:多元共處,非「策略」、非暴力等。所以,可以運用公共領域的概念分析社會子領域間的權力關系,「通過網路是否能夠實現公共領域」的立論顯然太強;而一些相對弱的立論如 「網路為民主化開辟了新的道路」等 「技術決定論」立場,則十分有吸引力。
然而,要理解網路在什麼樣的程度上成為人類解放的條件,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網路的技術內涵。技術解放了人類活動邊界;同時也孤立了個體、削弱了個體的話語能力。網路已經提供了一個個體與個體、個體與「大眾」間商談的平台,但是在這個平台上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商談。「只有當公眾輿論或多或少是經過討論,即根據重要信息、具有充分理由,以及是人的自發活動能夠由下層形成時,才是有價值的。」 紒紥矠
1、網路也是工具的,網路形成的社會是制度對個體生活的延伸而非個體生活對制度的超越。
網路和其他技術一樣是人類目的理性的體現,沒有先驗的價值取向。網路拓展了人類的交往的時空邊界,如BBS為每一個個體提供了面向群體進行自我傳播的條件。但是,相應制度如政府、大眾傳媒、商業組織等大型機構的網路化,改變了網路傳播的私人性質、賦予其越來越多的大眾傳播性質、實現了對個體更有效力的控制。個體在網路上相應的空間越來越狹小。不僅如此,網路的普及加劇了原本錯綜復雜的制度間競爭。「通過媒體與互聯網為其他國家設置議程,這已經成為國際政治中一種軟力量的入侵。」紒紦矠
此外,網路社會的出現並不會改善社會階層間的對抗,而是改變社會分層的狀況、擴大了「知溝」效應。「未來社會將出現兩大互相對抗的新的階級或階層,即掌握和控制信息的群體�knows和不佔有信息的群體�knows-nots,前者是網路中的技術強者而後者為弱者。」紓紛矠技術掌握者制定規范、單向地和具有同樣技術水平的網路使用者進行約定,只是象徵性地照顧技術上的弱者。
2、網路形成的是一個自覺的虛擬空間,而構築現實空間的元素則具有神秘性,不可反思。
個體參與了網路中虛擬空間的建構,能自覺地意識到:網路的交往的虛擬性質。相應,也能夠自覺地限制著虛擬生活的范圍。而構建現實空間的元素大大超出了個體參與的能力而具有神秘性,強迫個體接受既定的「真實」,限制了個體的反思活動:制度生活的真實性遠遠高於網路生活。
以BBS中的交往為例,表現為個體自覺地意識到了網路主體和網路行為的虛擬性。藍勁松、詠鵬的研究表明紓紜矠擁有兩個以上ID的網民佔90%以上,網民會根據不同的需要使用不同的ID。該調查還顯示95%以上的網民接受BBS的虛擬性——解除了現實交流中的許多禁忌,將它作為化解心理壓力的途徑,但一般不會將BBS上建立的關系反射到現實生活中。即,個體參與了網路虛構的過程,從而意識到「這是假的」;因此,可以自覺地限制網路「真實」侵蝕現實「真實」。
相反,現實生活的構建過程獨立於個體的參與,個體無力反思現實的空間,而不得不接受其真實性。例如,大眾媒體延伸了人們「聽」、「看」、「想」的范圍,擴展了人們周圍的世界。但在這個擴展和延伸了的世界中,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不可能親身參與、親自體驗。因此,制度中的大型機構能創造出網路交往更加真實的「世界」。
3、網路促生了亞文化群體的形成,但是這些群體的活動仍然被局限在制度范圍之內。
雖然,網路提供了一個與制度協商的平台,但是網路中形成的議題最主要還是局限在休閑娛樂、個人情感交流上。其中,一些亞文化群體的網路社區尤為引人注目。這些亞文化網路社區,以相近的價值觀為基礎,交往中比較容易形成共識。例如網路中非商業目的的音樂、體育、電玩等BBS,一些BBS的主題甚至細分到以某個明星、某個游戲為主。這類網路議題在形式上確實形成以「真實性、正當性、真誠性」為目的的交往;網路社區中個人通過協商完全自主的設立了「公共性」議題。但是,這些社區本身卻是消費文化在網路中的延伸。馬爾庫賽對消費文化的批判同樣適合於這種現象,「正是這合理的世界,單靠設備的分量和能力,封閉了一切逃避行為。……對立面的征服和同一,在高級文化向通俗文化轉變中找到它的意識形態榮譽。這種征服和同一是在增長起來的滿足的物質基礎上進行的。」紓紝矠
另一方面,也不能落入馬爾庫塞的窠臼,將解放的希望寄託在亞文化群體身上。「有一些亞階層……他們全都在民主過程之外存在著;他們的生活最直接最現實地要求結束不可容忍的條件和制度。因此,即使他們的意識不是革命的,他們的敵對行為也是革命的。」紓紞矠因為,在網路中亞文化群體中形成的議題,除了其虛擬性和消費性主題的特點外,這類議題是在預設的合理性標准下形成的,沒有探討議題合理性的必要。而設置這些合理性標準的則是制度交往。因此,這些議題游離於普遍價值,是邊緣性的議題。以本研究為例,邊緣性的議題占熱門議題的80%以上,但是回帖的數量只徘徊在20、30個;而且一般是對發貼人的支持和鼓勵,沒有商榷的願望。
綜上所述,真正的解放必須指向「如何形成批判主體」。建設(恢復)公共領域的希望還必須落實到恢復主體的批判性上。只有批判的主體活動,才能形成具有批判性的議題;只有批判性的議題,才能將活動導向發現普遍的價值。

閱讀全文

與網路議程設置經典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共享中心沒有網卡 瀏覽:483
電腦無法檢測到網路代理 瀏覽:1341
筆記本電腦一天會用多少流量 瀏覽:468
蘋果電腦整機轉移新機 瀏覽:1343
突然無法連接工作網路 瀏覽:952
聯通網路怎麼設置才好 瀏覽:1180
小區網路電腦怎麼連接路由器 瀏覽:923
p1108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178
怎麼調節台式電腦護眼 瀏覽:596
深圳天虹蘋果電腦 瀏覽:834
網路總是異常斷開 瀏覽:575
中級配置台式電腦 瀏覽:888
中國網路安全的戰士 瀏覽:597
同志網站在哪裡 瀏覽:1370
版觀看完整完結免費手機在線 瀏覽:1424
怎樣切換默認數據網路設置 瀏覽:1072
肯德基無線網無法訪問網路 瀏覽:1246
光纖貓怎麼連接不上網路 瀏覽:1368
神武3手游網路連接 瀏覽:930
局網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