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聯合作戰指揮手段主要集中體現為聯合作戰什麼
方式表現形式:多元一體化的指揮
未來不能去適應,只能去創造。世界上沒有一場可以復制的戰爭。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對象、不同層次的聯合作戰行動,為獲得最大作戰指揮效能,必須靈活選擇指揮方式,進行最優的系統整合,聚焦到「多元一體化的指揮」上。
1、網路節點式指揮。在作戰指揮系統中,根據戰場態勢和作戰任務等具體情況,由處在網路中最佳節點的指揮機構實施指揮。基於指揮節點進行作戰優選,可以許可權跨越指揮層次,實現按級指揮和越級指揮的高度融合,使各種作戰力量、作戰單元、作戰要素能夠整體聯動、同頻共振、有效聚合。
為解決C4ISR系統在互聯、互通、互操作,信息共享及系統計算、存儲、通信、信息表示和網路運行等方面的不足,美國防部加緊推進全球信息柵格GIG,構建起分布式、網路化、覆蓋多維戰場空間的無縫鏈接指揮控制體系,呈現出的網路中心戰樣式,其指揮方式就是網路節點式。比如,打贏信息化戰爭,必須通過網路來強化對戰場電磁分布的「通視」能力。
通過對戰場電磁環境的感知,在共享網路中組合出整個戰場的電磁情況分布圖,再結合動態不間斷的電磁跟蹤,即可形成戰場電磁情況綜合態勢圖,而作戰對手的重心往往電磁信號密級。可見,分析電磁情況綜合態勢圖,實施最優的網路節點式指揮,對敵關鍵部位予以網路攻擊或電磁對抗,對於瓦解對手作戰體系至關重要。
2、動態分權式指揮。指揮職權能夠根據戰場態勢的變化在指揮者與被指揮者間進行動態分配,是集中指揮與分散指揮在信息化作戰的綜合運用。得益於網路技術的發展,指揮信息能夠在情報信息網、指揮控制網、火力打擊網和綜合保障網等職能分網之間按需流動,在需要的時間傳送到需要的點位。
如此以來,該集中時集中,該分權時分權,實現了指揮任務的動態分工,再也不用所有人員必須高度集中才能一體辦公或聯合作戰。當然,職權動態分配還須具備:對戰場態勢的實時共享;對整體意圖的一致理解;對分權規則的共同遵守。
總之,面對戰爭這一復雜的巨系統,不依據態勢變化,進行合理分權,將難以一體化集中指揮。可以說,實施動態分權,是為了更好地整體聯合。
研究表明,陸情數據更新頻率以作戰分隊2分鍾、作戰部隊5分鍾、作戰集團指揮所5分鍾、聯合指揮部20分鍾為宜;空情數據更新頻率以作戰分隊5-10秒為宜;天情數據更新頻率以20分鍾為宜;電磁態勢數據更新頻率以4分鍾為宜;氣象水文數據更新頻率以20分鍾為宜。資料顯示,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中央司令部的戰場態勢圖滾動更新間隔時間為2.5分鍾。
3、虛擬游動式指揮。指揮機構在戰場上並不是以固定不變的實體存在,而是根據需要在多維空間虛擬設置,並能在游動狀態下完成指揮控制協調任務。軍事網格超強的整體聯動能力、自主優化能力、資源管理能力、邏輯集中能力及虛擬動態能力等,有能力做到「指揮員到哪,哪就是一個指揮所」,實現物理分散、邏輯集中。
就外軍實踐看,20世紀80年代駐歐洲的美軍訓練演習,師基本指揮所轉移時間為36-48小時/次,戰術指揮所為12-24小時/次;而1991年的海灣戰爭,美第7軍軍長小弗蘭克斯曾在地面戰役階段,或乘裝甲指揮車或乘黑鷹直升機前往一線部隊進行指揮,已經顯示了信息系統對戰場機動指揮的支撐作用。
從我軍演習看,在全軍炮兵旅跨區基地化訓練「火力2015·青銅峽」演習中,紅藍雙方很難捕捉到對方指揮所的位置,不是因為偽裝隱藏得好,而是因為指揮所都是動態的、游動的。
4、行動調控自主指揮。在信息系統的支持下,互不隸屬的作戰單元,根據作戰行動和自身能力,圍繞指揮員意圖,自行調整和控製作戰行動,以求最佳作戰效果。自主指揮是智能化指揮的一種集中體現,分為無指令自適應和局部協同微調兩個層級。在沒有指揮指令的情況下,作戰單元能根據戰場實際情況,自行調控攻防狀態,研判攻擊或迴避。
阿富汗戰場上的美軍「捕食者」無人機,雖然誤擊誤傷事件不斷,但作為未來無人化作戰的先鋒,已初步具備了行動調控自主指揮能力,可以在戰場上空連續盤旋50多個小時,具備了對目標的「查打一體」能力。
最近,萬眾矚目的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的AlphaGo與李世石的圍棋五番大戰,以4:1的最終結局,宣告人類在又一個引以為傲的智能高地上敗北,同時也意味著我們可以在機器智能領域取得更大的進展,會催生更多的聰明武器和自主化無人平台,會使指揮信息系統克服智能輔助決策上的瓶頸,走向智能化戰爭的時代。AlphaGo技術的成熟,預示著行動調控自主指揮這一方式已經呈現曙光,太陽終究必將升起,它不會理會你是否已經起床,是否已經做好准備,這是戰爭變革的必然規律。
5、態勢跟蹤精確指揮。依照實時更新的戰場態勢圖及情報共享,及時對作戰單元在時間、空間、目標、方向、力量以及作戰節奏和速度等全領域上實施動態的近實時精確指揮,有利於對敵要害目標和關鍵環節予以精確釋能。精確指揮的基礎,是強大的指揮信息系統,是感測網、控制網和交戰網的無縫鏈接。精確指揮的內容,是強調決策的精確、計劃的精確和控制的精確,除戰略全局「勢」的營造,更重視具體環節的能力塑造。
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美軍的空中打擊行動大多都是依據預先計劃好的「空中作戰指令」來實施。到了阿富汗戰爭,飛行員則可以利用態勢感知系統直接接受目標指示,作戰中80%的打擊目標都是在飛機升空後的飛行過程中臨機賦予的。
而美軍千里擊斃本?拉丹的特種作戰行動,奧巴馬總統則是在會議室屏幕前對作戰態勢進行了實況掌控,其態勢的跟蹤與呈現、指揮的精準與實時,令人震驚不已、唏噓贊嘆。「機上運籌、屏前決策和網上指揮」,已成為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指揮的基本特徵,指揮信息系統成為支撐作戰指揮的基本平台和指揮人員必須掌握的「手中武器」。
6、互訪共議同步指揮。指揮者依託信息系統的網路環境,藉助於各指揮節點間情報共享和互聯互通互操作能力,圍繞總的行動企圖,通過網路節點共訪,實現群體性虛擬互訪共議,同步指揮其他力量,協同本級完成任務,或是調整本級主動與其他作戰力量協同行動。機械化戰爭及其以前的戰爭條件下,由於受信息獲取、傳遞、處理、分發手段的限制,加上對抗雙方廣施詐術迷惑和欺騙對方,致使「戰爭中行動所依據的情況有3/4好像隱藏在雲霧里一樣,是或多或少不確定的。」
作戰過程中,指揮員需要「一半的精力用於搞清楚山那邊有什麼。」指揮控制的總體方式,可稱為「逐級反饋按級控制」。而信息技術的發展,既凝聚了人類的智慧與技能,又延伸了人類的智能與技能。指揮信息系統作為新型作戰指揮工具,具有「無疆界、零距離、即時性」特徵,為變革控制協調方式提供了先進的自動化技術支撐。
7、網路聯控式指揮。指揮機構利用指揮信息系統,向不同領域中的各參戰力量實施全方位、全過程、全時段、高效能的控制,這在戰役戰術互聯網已高效運行的美俄軍隊中已較為普及。從火力硬摧毀的角度看,是即時響應火力請求,就近組成火力打擊系統。
運行機理是:將作戰地域網格劃分,網格中心設置指揮節點,整體組成指揮網;研判戰場態勢,部署武器平台,組成火力平台網;作戰中兩網動態聯結,哪裡需要火力,就使用就近火力平台和指揮網節點組成臨時火力單元系統,從而提高火力反應速度和作戰指揮效能。
從信息軟打擊的角度看,近年來發達國家研發的「震網」、「毒蛆」、「高斯」和「迷你火焰」等病毒武器,摧毀能力不亞於火力毀傷。與一般的計算機病毒相比,震網等病毒已具備武器級別,而且結構復雜、注入手段多樣化、潛伏能力強並具有精確攻擊能力,能夠以國家關鍵基礎設施為精確攻擊目標,根據指令在特定時間對特定目標展開精確攻擊。
8、網路中心式指揮。指揮員利用指揮信息系統,對分散在不同地點的作戰力量實施以隨機調控為主的一種指揮自動化方式。俄軍認為,換裝現代化武器裝備只能提升部隊戰鬥力25%~30%,而實現指揮自動化可使戰鬥力倍增。
俄軍按照「網路中心指揮」原則,著力解決諸軍兵種指揮系統兼容,以及從固定指揮所向野戰指揮所過渡問題,計劃2020年前建成全軍統一、覆蓋戰略戰役戰術各層級,集情報、偵察、指揮控制、精確打擊於一體的新型自動化指揮系統。美軍作為網路中心戰的鼻祖,隨著雲計算技術的快速發展與軍事拓展應用,整合優化包括網路安全、戰場情報系統、後勤信息系統在內的海量數據處理能力,又提出了「作戰雲」概念。
根據美軍設想,未來10年左右時間「作戰雲」將實現一個包括各種戰斗機、情報支援飛機、衛星、艦艇和直升機在內的軍事雲計算平台網路,每個作戰平台都是「作戰雲」的一個節點,既可向雲中上傳信息,也可從雲中下載信息。這將為整個作戰體系帶來更加便捷的信息優勢和決策優勢。
這些訓練有素、全球部署的美軍網路戰部隊,可能穿過「棱鏡門」軟體便道,翻越路由器「陳倉暗道」,進入智能手機「晶元天窗」,在全球互聯互通的網路空間肆意行動,被蘭德公司稱為信息時代的「核武器」,已經成為當前網路空間安全實實在在的最大威脅。誰能否認,對網路化部隊的指揮方式,不就是網路中心式指揮嗎?
9、集分耦合式指揮。信息化條件下,各參戰力量能實現信息共享,各指揮層級對戰場情況的掌控處於同一信息層面,為高度集中與適度分散相結合的集分耦合式指揮創造了條件。唯有集分結合,才能收放有度;唯有靈活指揮,才好能力耦合。美軍認為,新質作戰能力作為軍隊戰鬥力的核心倍增器,應與傳統作戰能力放在統一的戰爭設計框架中統籌思考,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才能綜合制勝。
為打造「2020年聯合部隊」,美軍基於任務、職能和地理區域靈活編組部隊,強化聯合訓練,提高應對多種安全威脅的能力。例如,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構建了國家網路靶場,為網路安全和作戰訓練提供逼真的技術環境。2001年以來,美軍經常參與國土安全部組織的「網路風暴」演習,主導北約國家部隊組織的「鎖盾」系列網路安全演習,平均每兩年舉行一次代號為「施里弗」的太空作戰演習。
「施里弗」太空作戰演習看似與網路行動無關,其實自2005年以來美軍舉行的四次演習中,特別檢驗了太空作戰行動與網路空間作戰行動的融合,就多次對跨域作戰概念進行了系統驗證,這種若隱若現的集分耦合式指揮顯示出了強大的跨域融合能力。
10、超常折疊式指揮。將以往由上到下、由前向後、循序漸進的指揮環節和內容,超常壓縮到一個時間段里進行,甚至在制定作戰計劃時,便超常規地將時間序列由後向前推。比如,打五天的仗,就從第五天倒過來擬訂作戰計劃。這就如同人們卷涼席,由後向前操作更容易。
研究表明,該方式可明顯減少重復作業,提高作戰效率。「順序作戰向並行作戰」轉變的美軍,也採取過該樣式。
伊拉克戰爭中,多國多種參戰單位幾乎同一時刻展開,通過採取「折疊」或者說「壓縮」、「合並」指揮程序和內容,實現了高效指揮。之所以能夠合並程序、並行推進,得益於諸軍兵種按照共同規定、規范執行法定模式。
② 韓國正式加入了北約網路防禦中心,這意味著什麼
韓國正式加入了北約網路防禦中心,這不僅意味著韓國的網路安全與北約網路防禦中心息息相關,同時也意味著我們與韓國進行網路交易必須謹慎再三。
韓國能夠加入北約網路防禦中心並不是一個奇怪的事情,因為韓國一直都是緊跟著美國的步伐走的,目前韓國加入北約網路防禦中心只不過是高調宣布自己再一次跟著美國而已,這沒什麼奇怪的。韓國也真的是一個奇怪的國家,明明韓國與日本是世仇,但是韓國卻能夠在美國的協調下與日本相處的極為和諧,現在韓國成為首個加入北約網路防禦中心的亞洲國家,這並不意味著韓國的科技實力就很強,這只意味著韓國再一次捆綁在了美國的車上而已。
③ 塵封的記錄:1952年UFO干擾北約演習,不明飛行物到底意欲何為
1952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在北海舉行了9個國家、80,000名軍事人員、1,000架飛機和200艘軍艦參與的龐大實彈演習,但正在這次名為“Mainbrace行動”中遭遇了多次UFO事件!
另一個時間上也非常詭異,在新年度預算進入決策前,似乎有一種要錢的姿態,但不管如何,這UFO現象肯定是存在的,不過到底是什麼,連美軍都用不明飛行物代替,我們還有什麼話可說的?
④ 韓國加入北約網路防禦中心,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北約擴張太過嚴重
北約是一個歐洲的軍事組織,在冷戰時期創立的用以對抗蘇聯的華約組織,由美國主導的組織,但是後來蘇聯冷戰後被迫解體,華約組織也就隨著瓦解了,但是北約組織卻並沒有就此解散,而是逐漸開始進行擴張,因為蘇聯雖然解體了,但是俄羅斯的軍事力量還是十分強大,依舊是最強的軍事強國之一,歐洲各國為了對抗俄羅斯,於是不但沒有解散北約組織,還對北約組織成員國進行不斷擴張,已經擴張到了俄羅斯的家門口,整個歐洲幾乎都已經被北約拿下。
⑤ 請問USO是什麼(詳解)最轟動的USO事件是哪次
USO 是「不明潛水物」 unidentified(不明的),submerged(水下的) object(物體)。
最轟動的USO事件發生在1990年,當時北約正在北大西洋進行軍事演習的數十艘軍艦向USO發射了大量魚雷,但均未能擊中。
⑥ 美俄網路對峙,俄羅斯准備好了嗎
日前,美國正式宣布針對「伊斯蘭國」組織發動網路攻擊,作為打擊極端主義勢力的另一重要力量,俄羅斯也先後多次針對「伊斯蘭國」組織展開網路攻防。
近年來,俄羅斯網路作戰力量倍增,早在烏克蘭危機期間,俄烏雙方就在網路空間狹路相逢,頻繁交手。自蠕蟲病毒Stuxnet爆發之後,俄羅斯政府開始密切關注網路入侵的防禦問題,俄國防部正式組建專門的網路部隊,以對抗來自其他國家的網路攻擊,並在必要時發動反擊。
當前,網路空間已經成為繼陸、海、空、天之後的第五維空間,並開辟了地緣政治的新時代。一場圍繞網路安全的攻防之戰正悄然興起,網路空間也已成為大國博弈的焦點所在,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新疆域。目前俄軍正在加緊布局網路作戰,並先後在愛沙尼亞、喬治亞和烏克蘭等數次沖突中頻現網路攻擊實力,俄軍網路戰實力不容小覷。
「沙場」練兵
目前,俄政府正在武裝力量內部建立網路部隊,以保障武裝部隊的信息系統,並在近期加快了專業網路部隊和網路安全力量的建設力度。
進入21世紀,網路空間逐漸發展成為第五維作戰空間,傳統戰爭也隨之發生急劇變化。早在2009年,美軍就組建了網路戰司令部,憑借其在信息產業領域的雄厚基礎,在網路安全領域握有近乎「單向透明」的優勢。俄羅斯也不甘落後,迅速推出了自己的網路戰戰略。俄軍認為,網路戰可用於對敵實施直接軍事打擊,效果與傳統火力突擊相似,因此將網路戰作為一種變相突擊作戰的「第六代戰爭」。
俄羅斯對網路戰的理論研究很早就已經起步,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為俄軍網路戰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目前俄軍已充分認識到,隨著信息網路技術延伸到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俄軍可以利用網路戰充分發揮非對稱作戰優勢。在軍事行動中,俄軍可以通過網路攻擊破壞敵民用網路,從而擾亂其正常的社會秩序;破壞敵方的指揮控制系統,可以大大降低敵軍的快速反應能力;打擊敵方軍事和通信及其他關鍵基礎設施,在傳統戰爭開始之前削弱敵作戰實力和反應能力。
目前,俄政府在武裝力量內部建立網路部隊,以保障武裝部隊的信息系統,並在近期加快了專業網路部隊和網路安全力量的建設力度。近年來,俄多次組織網路演習,意在全面評估俄國內網路穩定性,檢驗俄網軍防禦作戰實力,研究制定有效措施以提升俄網路防護能力。
多管齊下
建立法理依據、吸納優秀人才、加強網路安全領域科學研究及網路基礎軟硬體設施研發,俄羅斯加緊布局網路戰。
近年來,俄羅斯加強了對網路安全領域的研究,俄《網路安全戰略構想草案》中就明確指出,「隨著信息技術向生活各個領域滲透能力大幅增強,對個人、社會和國家安全造成了一系列新的威脅,原有的某些威脅也進一步增大。」尤其是「斯諾登事件」的爆發,美國利用「棱鏡計劃」針對網路空間進行監視丑聞事件的曝光,更加劇了俄羅斯對網路安全問題的擔憂。
隨著俄羅斯國內經濟的逐步好轉,信息化和網路建設也進入了加速發展階段,俄羅斯也日益注重加強「第五維空間」的安全維護。目前俄羅斯正在加緊制定國家層面的《網路安全戰略》,在網路安全頂層設計上逐步達成共識。近年來俄陸續公布了《俄羅斯網路立法構想》、《俄羅斯聯邦信息和信息化領域立法發展構想》、《信息安全學說》等綱領性文件,起草和修訂了《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法》、《信息權法》等20餘部法律。通過這些網路立法建設,加強了俄應對網路安全的能力,為俄加強網路安全領域執法提供充分的法理依據。
目前俄羅斯已完成網路安全部隊的組建,並通過建立專門應對網路戰爭的兵種,不斷地吸納優秀的編程人員。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俄羅斯計算機教育相當出色,每年軍方和地方院校都有大批優秀的計算機和網路專業學生畢業,俄羅斯黑客更是廣泛活動於互聯網的各個領域。由於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俄羅斯黑客普遍擁有強烈的愛國之心,俄軍方更是招募到優秀的俄籍黑客為軍隊服務。作為一種技術密集型兵種,網路安全部隊組建的先決條件是擁有一支數量與質量兼優的人才隊伍,俄軍方在人才隊伍擴充方面出台了多項舉措。
俄羅斯還非常注重加強網路安全領域科學研究。根據俄聯邦安全會議批準的《俄羅斯聯邦保障信息安全領域科研工作的主要方向》,俄政府和軍方明確網路安全領域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重點,以實現提升重要信息基礎設施的可靠性,改進網路空間內國家信息資源的安全保障措施等戰略目的。
近期俄羅斯加強了網路基礎軟硬體設施上的研發力度,先後開發出了「厄爾布魯士-2C」、「厄爾布魯士-4C」等為代表的微處理器晶元,研發了「Rupad」系列平板電腦產品。這些設施可軍民兩用,可以有效提高俄軍方在網路基礎設施領域的控制實力。
聚焦實戰
建設以網路戰為代表的新一代作戰力量,以非對稱手段贏得軍事實力的相對平衡,成為其現有條件下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的重要戰略選擇。
「兩極」格局解體以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戰略觀念並未發生轉變。目前北約持續東擴,俄羅斯的戰略空間持續遭到壓縮,美俄兩個大國對峙局面時有發生,在網路安全領域這一戰略博弈新疆域也是如此。
由於歷史原因,俄網路空間安全的維護力度遠不能與其對網路的依存度相適應,網路安全曾一度面臨巨大威脅。網路安全的戰場上,早已硝煙彌漫,「戰火」甚至已經燃燒到了克里姆林宮。目前俄安全部門已將克里姆林宮的內部網路與網際網路隔絕開來,同時全面禁止U盤等移動設備在克里姆林宮內的使用。巨大的網路安全壓力迫使俄羅斯加強了網路安全領域研究,推行國家網路安全戰略,全面提升俄軍網路作戰實力。
由於國力所限,俄羅斯已難以與西方國家展開全面軍備競賽,建設以網路戰為代表的新一代作戰力量,以非對稱手段贏得軍事實力的相對平衡,成為其現有條件下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的重要戰略選擇。俄國防部網路司令部的組建,使俄在網路力量組織架構上的「三駕馬車」基本成形,內務、安全與軍隊三大系統下轄的網路力量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可以有效減少由於定位不清、職責不明引起的浪費與內耗,大大提高俄網路力量的使用效率。
隨著新軍事變革的深入,俄羅斯高層對國家網路安全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信息網路安全已被納入國家安全戰略。目前俄國內普遍認為,社會穩定、公民權利和自由的保障、法制秩序以及國家財富和國家領土完整的維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信息安全保護是否有效。為保證在戰時能有效遂行作戰任務,俄軍方正在努力提升網路戰的攻防實力,建設一支攻防兼備的網路作戰力量。未來俄軍將強化以網路戰為基礎的電子干擾和輿論信息戰,建構「網路威懾」力量,力求使網路戰從理論到實踐更加完善。
實戰案例
2007年4月,愛沙尼亞決定將位於首都塔林的蘇軍紀念銅像移到軍人墳場,這一舉動遭到俄政府的強烈抗議。隨後,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愛沙尼亞境內包括政府、銀行、新聞媒體在內的各大網站相繼遭到攻擊,整個國家秩序陷入一片混亂。事後愛沙尼亞國防部長表示其遭到的網路攻擊是「沒有被注意到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並譴責俄羅斯對其發動網路戰。
2008年8月8日,俄羅斯和喬治亞軍隊因南奧塞梯問題交火後,喬治亞互聯網遭受到有組織的大規模攻擊。在烏克蘭危機期間,俄羅斯也開展了富有成效的網路信息戰,而且伴隨著有組織的互聯網宣傳活動。雖然這些未曾載入史冊的戰斗遭到了俄官方的否認,但不可否認的是,俄羅斯目前擁有包括無線數據通信干擾器、網路邏輯炸彈病毒和蠕蟲、網路數據收集計算機和網路偵察工具、嵌入式木馬定時炸彈等先進的網路武器,其網軍擁有強大的作戰實力。
⑦ 韓國加入北約合作網路防禦卓越中心,還有哪些國家加入了北約網路防禦中心
北約網路防禦中心都是歐美國家
北約組織是一個在冷戰時期的產物,當時世界上有著龐大的兩大陣營,一個是美國主導的北約組織,一個是前蘇聯的華約組織,隨著蘇聯國家解體後,華約組織也隨著解散了,但是北約組織卻被保留了下來,並且北約成員國都有著相同的防禦系統,在近年來更是不斷進行擴張,北約成員國幾乎涵蓋了整個歐洲,這些成員國也建立起來的防禦體系和網路安全防禦體系也得到了提升,所以北約的網路安全防禦中心就是歐洲北約成員國和美國加拿大。
⑧ 美國互聯網戰略的成立意圖
成立網路戰司令部其實是美國網路空間國家安全戰略的一部分。其主要意圖在於:
1 由攻擊代替防禦,實現網路威懾戰略。
美國具備了網路威懾的條件:在互聯網13台根伺服器中,有10台在美國;微軟的操作系統已經占據個人電腦操作系統的85%以上;思科核心交換機遍布全球網路節點;英特爾的CPU(中央處理器)占據全球計算機90%以上的市場份額。
美軍還具備網路攻擊的經歷,在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中,美軍都曾經通過網路攻擊,摧毀對手的信息系統,達到癱瘓對手的目的。可以說,網路威懾要甚於核威懾。
2 全面發展「先發制人」的網路攻擊能力。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引入網路戰概念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將其應用於戰爭的國家。2008年年初,布希賦予國防部更大的網路戰反制權,允許美軍主動發起網路攻擊。要求美軍具備進入任何遠距離公開或封閉的計算機網路的能力,然後潛伏在那裡,保持「完全隱蔽」,並「悄悄竊取信息」,最終欺騙、拒絕、瓦解對方系統,兵不血刃地破壞敵方的指揮控制、情報信息和防空等軍用網路系統,甚至可以悄無聲息地破壞、控制敵方的商務、政務等民用網路系統。
3 明確將我軍列為主要網路對手。
美軍為了網路武器的研發進行了高額投入,將我國作為其假想敵人,在不同場合故意誇大我軍的網路攻擊能力。同時,美軍通過在全球監聽系統、網路過濾系統、商業軟體預埋間諜軟體等多種手段,大量竊取我國情報。
4 頻繁的網路攻防演習顯示威懾力量。
美國2006年和2008年先後進行了代號為「網路風暴Ⅰ」、「網路風暴Ⅱ」的網路攻防對抗演習。據悉初步定於2010年的「網路風暴Ⅲ」演習已經開始籌備,屆時將有包括日本的15個國家參與。網路防禦體系已經納入北約戰略規劃之中。
美國網路空間戰對我國信息安全戰略有如下啟示:
一是有序管理。我國對信息安全問題一直十分重視,但近年來形成的條塊管理體製造成國家信息安全管理出現多頭管理的局面,缺乏國家層面上的統一協調和管理。
二是實現技術自主。我國網路領域的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很高,重要信息系統安全存在隱患。微軟操作系統等重要信息化裝備留有後門等間諜軟體已不是秘密,黑屏事件、微軟終端「五國」MSN(即時通信工具)事件足以證明美國可以隨時對我國發動信息攻擊。實現技術自主,加大對「核高基」技術和產品的投入非常重要。
三是系統可控。對於目前不能夠實現技術自主的信息系統,應當加強風險評估、分級管理,實行等級保護,做到系統安全可控。
四是加強國際合作。我國應加強國際合作,特別是加強全球范圍內的信息安全的共同治理,共同應對跨國信息安全問題。積極參與下一代互聯網游戲規則的制定,利用國內廣大的市場和產業,提高信息領域的話語權。
⑨ 北約舉行大規模網路防禦演習圖文介紹
北約2008年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設立了網路戰防禦中心,該中心自2010年起舉行「鎖定的盾牌」年度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