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教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佛法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而是「不二」,是超越任何二元的事物觀念,也不是「一」,因為有「一」,就有「非一」,可否領悟?
如此推理,佛法不執著有神論,也不執著無神論,因為有和無已經落入二邊之見。但是不執著不等於不說,故此佛經中也有不少地方說到神。一般佛經以中道的觀點來說神通,皆為宣法之方便,若有人執著於玄學,是為心靈解脫障礙之一。
稱呼不過是人類造作的一個名詞,看所包含的意義有沒有涉及到才是關鍵。佛經中有「心外求法即為外道」之言,此處的外道毫無貶低之意,而是在說明倡導學佛者要向心內問法之意,佛法主要談心法,不執著於教徒或非教徒之名相(莫將不執著歪曲成不可以說)。
佛教中有唯識學,沒有唯心學,什麼叫唯識 ?
唯識、也稱唯心。梵語摩恆刺多、漢譯日唯,是簡別義。梵語毗若底,漢譯日識,是了別義。《成唯識論》卷七說: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識自相故,識相應故,二所變故,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唯言但遮愚夫所執,定離諸識實有色等。
識之一詞包含了八識心王,五十-心所,十一種色法,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六種無為。八識是識的自體,五十一心所與識相應,十一種色法是識所變現,二十四不相應行法在心、心所:色法上分位假立,六種無為是識的實性。這一切都不離識,總立識名。唯是遮遣愚夫所執識外實有色等,所以唯識並不否定依因待緣生起的宇宙差別現象,色心諸法,但不離心而已。
唯心,心是集起義。《法苑義林唯識章》說:識者心也,由心集起采畫為主之根本,故經曰唯心;分別了達之根本,故論稱唯識,或經義通因果,「論說唯在因,但稱唯識,識了別義,在因位中識用強故,說識為唯,其義無二。《二十論》雲:心意識名之差別。
經中多稱唯心,論中多稱唯識。識之與心同是一體,只是從作用的不同,約通因果與唯在因的區別,建立了識與心的異名。
B. 佛教如何看待放高利貸的人的果報
印光大師:佛教徒不可因貪高利而放款,一則自己沒有保障,二則
對人剝削太多,有傷慈悲,最好不做。 非法所得的財富,例如:竊取他物、違法貪污、抵賴債物、吞沒寄存、欺罔共財、因便侵佔、借勢茍得、經營非法、詐騙投機、放高利貸等,則為佛教所不許。 ,,,,,
在
《中阿含經》里也有提到取財有六種非道,不可為之,即:(一)種種戲求財物者為非道,如賭博、競勝、比武等皆是。(二)非時行求財物者為非道,非時行是指
晝夜顛倒,不顧家庭眷屬,如玩弄娼妓,不務正業,即世間的浪盪子。(三)飲酒放逸求財物者為非道,酒能亂性,飲酒的人必多放逸,不事生產。(四)親近惡知
識求財物者為非道,指親近惡友不但不能得財,反而有傾家盪產,甚至喪命的災禍。(五)常喜妓樂求財物者為非道,指性好歌舞娼妓,任意浪費。(六)懶惰求財
物者為非道,指性好游盪,不喜作業,凡寒熱飢飽都有借口,不肯作事。
以上六種皆是消耗財物不能生產,不但現世勞神喪財,身敗名裂,而且來生墮苦趣,失人身,所以說是非道,亦即非人倫善道也。
C. 佛教怎麼看待放高利貸,做假酒的人的因果報應
高利貸果報當然是貪心使然,貪了不應多貪的利息,雖說你情我願,但大家借高利貸有幾個情願的。貪的果報在餓鬼道受苦完,重來人間生貧窮人家。假貨果報屬於欺騙性質,比較嚴重的,比如假葯之類,害死人,死後在地獄受苦完畢,重來人間生下賤人家,經常被騙,家中常遇偷盜。
D. 佛教怎樣看待錢財
錢財不善也不惡,如果用好了,那就有大利益,用不好,則有大過患。
如同一把利刃,可以用來砍柴,也可以用來殺生,關鍵是用的人怎麼用他。
E. 對於網路借貸說出自己看法
感覺是不能玩的
F. 學佛在家居士,和一個沒有見過面的網友家鄉人,突然問你借錢,你是借還是不借好呢
不糾結。學佛,居士,善心。和借不借錢是兩回事。我們一心向善,就是說不做壞事,心中有佛。並不是誰來借錢都給他們。我們不是開銀行的。我們沒必要用自己的錢給別人花。如果他們是騙子,你也幫他們嗎。沒那個義務。就是不借。你說呢?
G. 請問佛教對貸款和分期付款是怎麼看待的這是不是一種提前享受呢
在佛教的眼裡,所謂福報,是包含了財、智兩方面的,一方面是財務的獲得,一方面是智慧的開啟。作為一個人的財富,主要收獲在於前世和今生。今生的財富其實在上一世就已經決定了你這一世的財富所得了的,你提前預支,那麼必然隨後的日子就會缺乏,那麼勢必就要勤做善事來積累此世的福報,否則沒有行善,而光是超額消費、提前消費,勢必就會越過越窮,福報提前就被自己消耗完畢了。所以佛教不是不贊成貸款和分期付款,而是強調在這樣的基礎上,更要發心行善。
H. 對網路貸款的看法
網路貸款也正在成為一種趨勢,藉助互聯網的優勢,可以足不出戶完成貸款申請的各項步驟,包括了解各類貸款的申請條件,准備申請材料,一直到遞交貸款申請,都可以在互聯網上高效完成。
網路貸款交易的虛擬性,導致無法認證借貸雙方的資信狀況,容易產生欺詐和欠款不還的違約糾紛。
如果網路貸款經由網路平台代為發放,那麼在網路平台疏於自律,或內部控製程序失效,或被人利用等情況下,則可能出現捏造借款信息而非法集資的情形。
網路平台發布的大量放貸人信息中,有不少是以"貸款公司"、"融資公司"等名義對外發放貸款。而事實上,必須是經國家批準的金融機構方可從事信貸融資等金融服務,擅自從事金融活動者往往會因為"非法集資"、"非法吸引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管理秩序而被追究法律責任。
I. 佛教如何看待負債累累無力償還,企業經營無望。
佛說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造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經營企業沒有利潤負債累累,這是過去生沒有修財布施。故雖有發財的緣,而沒有發財的果。你可以拿出一部分錢,修財布施。過幾年,可能命運就會扭轉。印經,租場地(贊助也可以)請人宣傳聖賢教育,得福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