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網路獲取到的信息如何甄別
第二單元我們主要講的就是如何有效獲取信息,在這里我們講了獲取信息的兩個渠道:直接獲取和間接獲取。直接獲取主要是通過眼、耳、身等感官直接與事物接觸,我們經常參加的實踐和參觀等活動,都是直接感受和獲取信息。間接獲取信息的方式包括與他人的溝通、查閱書籍、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我們在網際網路查詢的學習中學會了如何明確搜索目標、利用一定的查詢技巧、使用不同的搜索引擎來對信息進行搜索。我們還講了與網際網路相關的一些服務,例如e-mail的建立和使用,並且根據相關法律讓大家熟知了關於信息安全的相關內容。
如何從大量過剩的甚至虛假的信息中發現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是我們在這一節中共同探討的問題。
『貳』 如何正確對待網路
1、適度正確使用網路。
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徵之一。作為現代社會的未成年人不可能完全摒棄網路。網路的豐富性與趣味性容易使孩子沉迷其中,網路已經成為現代孩子必須要面對的一道坎。大禹治水,堵不如疏,網路亦然。
可以與孩子進行友好約定,在網路使用時間和使用內容等方面進行約定,形成健康的網路使用習慣,有利於未成年孩子的健康成長發展。
2、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每個人都有獲得他人肯定的心理需要。事實證明,很多未成年人之所以沉迷網路,往往與現實中的諸多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有關系。
(2)如何看網路信息價值擴展閱讀:
網路的正確使用方式
1、善於利用網路學習
網路上的內容是非常豐富多彩的,所以,我們應該很好的利用網路,很多知識性的內容都可以在網上找到,我們要善於充分利用它,不要做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浪費時間。
2、不在網路上瀏覽不良信息
網上有一些信息並不是很健康,那麼,對於我們來說,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慾望,不去瀏覽一些負面新聞,更不應該去瀏覽一些色情、暴力的網站,讓自己自覺抵制不良內容。遇到不良信息時,應當積極進行舉報。
『叄』 如何正確對待網路信息
1、立場要正確。有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立場猶如看風景的角度,所處位置的不同,看到的結果自然有區別。對於接觸到的網路信息,要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確看待。
2、認知須理性。當看到一些群體性事件信息和一些社會熱點事件時,我們理應做到謹慎對待。不能僅憑一知半解,僅憑個人喜好就發表一些過激的言論。切忌網路跟風,避免被一些別有居心的人所利用。自己需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每接觸到一條網路信息,首先就要在內心問問自己,這信息是否真實?產生的原因?對自身有什麼借鑒?目前,網路監管還不是很完善,這就要靠網民自己提升自我網路素質,承擔起網路責任,做一名擁有網路道德的網民。
3、吸收應有度。正所謂過猶不及,每一條網路信息都可能真?可能假?可能有價值?可能沒有價值?如何才能以有限的精力去獲取更多有價值的網路信息。首先,要有針對性。需要什麼樣的信息才去搜集什麼信息。其次,要有選擇性。並不是搜集到的每一條信息都是有價值的。我們在吸收網路信息時,理應做到由表及裡,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總結經驗,交流經驗,最終指導實踐。
『肆』 現代互聯網的價值在於什麼
個人覺得幾乎所有能想到的互聯網產品都能用這個概念去解釋,這是經濟學的魅力了。好吧,試著用這個概念去簡單解釋一些有代表性的互聯網產品的「價值」:Google:把「信息」看成商品,你要獲取它是要付出代價的,比如跑圖書館或找朋友詢問等,這其中包含的金錢和時間都是交易成本,搜索引擎把這降低了許多;正常的經濟物品,價格降低了,需求會上升,所以結果是,其他條件不變,互聯網時代的人會比以往更喜歡去獲得信息。Amazon:這個比較簡單,因為有涉及實際的物品,但值得注意的是,電商除了減少實體店鋪租金等成本外。還減少了關於商品價格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使人們較少的花時間去詢價和議價,這是另一方面對降低交易成本的貢獻了。
Yahoo:「新聞資訊」也是商品,通常來說,要得到它需要去報攤購買(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而且「新聞資訊」這一商品的提供者可以認為是新聞工作者,報社和報攤這兩種組織也是為了降低交易而存在的,但是互聯網作為傳播渠道也許能比這兩種組織得效率更高,更好的降低交易成本。Facebook:社交網路,這其中的物品可以簡單認為是「情感」,要獲取它你需要跟家人朋友等接觸互動,互聯網的存在使這一過程變得輕松簡單了,少了很多花在這上面交通飯局等時間和金錢的交易成本。從比較單一純粹的角度去做解釋,很不周全,但希望你能理解我想表達的意思。
『伍』 如何利用網路快速檢索到有價值的知識信息
就是的,我感覺也是,都是為了爭排名,到處是關鍵字,但都沒有有用的信息
『陸』 互聯網的價值在於什麼
信息對我們是何等重要!互聯網的形成原因是什麼?就是為了獲得更多的信息。互聯網的技術被叫做什麼?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 看看國內外成功的企業,哪一家不是在特定的時期實現了人們對信息需求而獲得成功?商業黃頁的出現讓那個時期的人們能夠像使用電話簿一樣查到分散在網路中的網站,Yahoo的出現提升了人們獲得信息的質量,Google又開創了一個新的信息收集時代。還有像Youtube or Facebook這類的網站也是在滿足人們獲得特定范圍內的信息而獲得的成功。國內的Taobao最大優勢在於同類商品的信息集中,讓你從容的選擇商品。所有這些網站真正產生價值的原因就是:信息的集中 信息集中的價值就是讓我們有限的生命里獲取更多的知識去了解我們的世界。當我們浮躁的討論什麼創意、什麼模式、什麼技術的時候,是否想過這些東西應該建立在信息集中這個原則之上呢?看看「雲安全」的實現方法或者是某些ERP軟體,所有的一切最終都實現了一個目的,信息集中。開動自己的腦筋,實現某一領域的信息集中,成功就在眼前。
『柒』 網路信息評估方法有哪些
1. 權重評估分析法:
1.1 信息來源評估
一條信息是大媒體公布的還是小道消息,是知名人物說的還是小角色。
是在有https的網站上的內容還是http網站上的。
一般事件大網站,權威媒體一般是比較准確的。
1.2 專業評估
非專業人士如果發表專業領域的看法,笑笑就可以了,別當真。
如果是和專業人士觀點背道而馳,那麼非專業人士很可能就是在胡攪蠻纏。
你想想看對方和你一樣都是不懂這個專業的,怎麼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2.3 能力評估
如果一個人教你做了一件他自己都沒做成的事情,你就要值得懷疑。大部分情況下是騙子,少部分情況下是迫於一些現實原因沒法完成。
如果一個人本身就混的不成功,來傳授「成功」的秘訣,十有八九是這個人想推銷「成功學」騙錢。如這個人十分成功,那可能還真是「成功學」(雖然你不一定用得上)。
這里答主有一個正面例子:Ray Dalio,橋水投資的創始人。身價 $18.1 billion 美金
Ray Dalio - Wikipediaen.wikipedia.org
做了一個成功學的短視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9XGUpQZY38www.youtube.com
身價不是上億美金,不要談什麼狗屁「成功學」。
雖然答主認為這沒啥用處,如果各位真想用「雞湯」找回點信心,去看名人傳記,或者這些當代名人的「言論」,會比「職業雞湯作家」更加接近現實。
2.4 機會成本評估
主要看一個人的時間有多值錢。
這里是考慮機會成本,也就是信息來源的作者如果不去干這件事,他能賺多少錢,而不是他有多少錢!
如果一個人十分繁忙,還在百忙之間來發表評論。那說明可能關繫到自己切身利益。
如果結論並沒有對其自身利益產生影響,很可能是這個人真的想給大眾一個真理。
一個靠寫營銷文賺錢的和一個名校博士/企業高管,都發表了對一個事件的看法,你覺得應該相信誰?
名校博士/企業高管如果不寫文章對他來說毫無影響,用這些時間去工作可以賺得比寫文章多得多的回報。之所以這么做,如果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就是真的想傳播一下真理。
而營銷文不一樣, 如果不寫,他們就沒有工資,所以觀點切實的影響了他們的利益。這時候就不要去相信這些觀點。(當然不排除某些「用愛發電」的營銷號)
2. 邏輯推理分析法
2.1 權威例外&結論利益評估
一般來說權威是准確的,但當這些內容影響到了他們自身利益的時候,他們一般不會說實話和真話。而是用「官話」搪塞或者蒙蔽一些事實,斷章取義。
大多數人是理性的動物,是靠利益驅動的。
要會判斷兩個相反的結論對誰有好處。
屁股決定腦袋,尤其是對一些活在上流社會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他們說得大部分話首先會考慮對自己有沒有影響。
如果有影響,他們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觀點。
如果沒影響,他們會選擇較為「正確」的觀點,這里的「正確」大部分情況指政治正確。
2.2 影響力原因
很多人喜歡用人數衡量一個人是否權威。有一定道理,但不絕對。
首先要看粉絲是為什麼來的,娛樂明星,或者節目主持人,一般粉絲都是因為,顏值,名氣而來的,而非這個人有多麼專業。所以在科學問題上不要相信這些人的言論,也不要去聽信他們對於一些技術,社會問題的解釋。
2.2 驗證困難性
很多觀點有驗證困難性。這要歸結到一個比較常見的邏輯語句 「→」
比如:事件A→事件B
如果事件A沒有發生,那麼B無論發不發生,邏輯都是自洽的。
驗證建立在事件A幾乎不可能發生,或者很難判斷A發生了,這種驗證就是無效的。
或者是B事件沒法精確驗證
比如:轉發這條說說,就能有好運。
怎麼樣判斷你有沒有「好運」就是沒法精確驗證的事情。
或者是B時間永遠正確/在你所能見到的時間尺度上永遠正確
那麼無論A發不發生,這條邏輯始終成立。
大部分的胡攪蠻纏都是在玩弄這個簡單的邏輯符號。
2.3 邏輯自查
有很多文章是前後有邏輯漏洞的,如果你邏輯非常清晰就能很快找出其中的漏洞。當然這需要一定的功底,所以不像上面那些方法簡單啊。但用好這一條確是比上面更有用。
2.4 敘述模糊
一些概念如果非常模糊,或閉口不談,那就是這部分內容沒法邏輯上自圓其說,所以故意不寫清楚。
2.5 邏輯模糊&敘述模糊:局限性
這個不適用於故事性例子。如果作者功底厲害,完全可以編一個敘述詳細,並且幾乎沒有邏輯漏洞的故事。這個只適用於類似,證明和議論類的觀點。
2.6 奧卡姆剃刀 (從簡原則)
有些情況下是兩種理論都可以完美解釋一個現象,這時候選取奧卡姆剃刀原理(選擇比較簡單的那個),對另一個復雜的原理持懷疑態度。(可能是真的,但是需要對方給出證明)
3. 計算機科學方法
3.1 加權求和
你不會判斷,就看其他人怎麼判斷這個人,你覺得最靠譜的人怎麼判斷這個人。多聽取一些其他人是怎麼判斷的。
同時判斷投票者的價值,也就是加權。
你比較相信的人,從來不說假話的人有較高的權重。
你不相信的人,原來騙過你的人有較低的權重。
有權威出處的,專業的,機會成本高的,能力強的,判斷出錯率少,和屁股利益沒有沖突的,有較高權重。
上文已經介紹了怎麼樣設置權重在此不錯贅述。
3.2 搜索引擎判斷法
google搜索靠前的一般是比較靠譜的
wiki上英文詞條解釋一般是比較靠譜的
網路上搜索靠前的熱點事件和ACG文化是比較靠譜的
網路上對於一些中國名人的解釋一般會比wiki詳細
4. 對錯界限模糊判斷
4.1 自身利益判斷
很多觀點對錯很難界定,無非就是「誰賺錢,誰虧錢」,「誰吃肉,誰喝湯」的問題。這就要看問題對你有沒有影響了。
尤其是你可以改變結果的問題。需要考慮自己的機會成本(時間,金錢)的情況下好好的研究一下該怎麼選擇,別讓自己被騙吃虧。
如果你的選擇影響不了結果,那麼別浪費時間了。這瓜不甜,把時間花在能改變的結果的事情上。
『捌』 如何判斷網路上各種信息的價值
判斷網路信息的價值 有共同的一個評估標准 鎖定行為
『玖』 網路信息的主要傳播渠道有哪些如何判斷網路信息的價值
應用最多的渠道是即時通訊工具,其次是論壇、視頻網站和博客
一般來說,網路信息的價值判斷,主要包括:
真實性判斷
權威性判斷
時效性判斷
趣味性判斷
實用性判斷
『拾』 使用網路信息資源應該注意哪些問題越多越好······
還有多瀏覽一些隨自己有利的電腦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