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們對待網路熱詞的態度
網路語言對現代漢語的發展利弊共存。
它給漢語言的發展注入了的新的活力,首先,網路語言簡潔生動,傳遞迅速。網路快餐時代講究「快捷,方便,經濟」的原則。被簡化和縮略的網路用語成了最有效的工具。數字、符號、拼音、漢字、英文字母雜糅在一起,看上去似乎沒有任何規律,但其實無論是諧音詞、簡縮略語、借用還是疊加等等各種方式,都比原來傳統的表達方式更加簡單易用。其次,網路語言張揚個性,崇尚創新。網路語言是基於年輕人需要有一套專屬的區別於傳統的表達方式而產生的語言系統,它通過廣泛的的群體創作產生、流傳,這其中所折射出的正是年輕人對於創新創造的渴求,對於張揚個性的期待。在現實生活中被壓抑了的創新激情,可以在網路中得到充分的體現。為了要脫穎而出,就必須與眾不同。網路語言成了網友展示其個性的最好的工具,風趣幽默、新奇的網語自然能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現代的年輕人追求一種特立獨行的自我表現方式,這使得以年輕人為主體的網友不僅主動地使用網路語言,而且積極地創作網語,使得幾乎每天都有新生的網語出現,這也是網路語言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的主要原因。從這個意義上說,網路語言有著極其頑強的生命力。
但是,網路語言也給漢語帶來了某些負面影響。 比如,有些網語內容淺薄、粗俗,產生很多不文明現象,頻繁出現的網路臟話還有「WBD」(王八蛋)、「NQS」(你去死)、「NMD」(你媽的)等等。這些網語趣味低俗,許多就是現實生活中粗話臟話的翻版。它們主要來自游戲、聊天、網上論戰等網路活動,而上網的人群多以自控能力較差,模仿能力較強的青少年為主。一旦長久接觸使用的話,會帶來比較嚴重的後果。再比如,網語的使用會給書面語言的交流帶來一定的混亂。不規范的網語和規范的現代漢語日益頻繁的交叉,可能會污染書面語言的使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人們的溝通交流。 更重要的是,網路語言會對漢字系統產生損害。學生因為上網人數眾多,對於新奇簡便和身份認同情有獨鍾,而且小學生對於復雜的漢字還不太會寫,於是,受網路語言影響的孩子們用數字、字母、諧音借代的辦法使用語言文字。比如用:)代替「笑」,用T_T代替「哭」,這種由好奇、方便而採用的書寫形式,很可能成為他們今後難以改變的書寫習慣,進而影響漢字的純潔和規范。
所以,90後必須從網路語言中吸其精華,祛除糟粕。對於一些下流低俗的網路用語,90後要從自身做起,堅決予以抵制,消除網路上的不文明現象,努力創造一個綠色、文明的網路環境。同時,要確定用語環境。許多網路用語只限於網路交際,不能用於中小學生作文中,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提倡認認真真地講普通話、寫規範字。
在互聯網日新月異的成長之下,網路信息更新的速度到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地步。網路熱詞的不斷誕生,一方面反應了網民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讓網民的感情得到了釋放。歷史上,人們為了表達對事物的感情,誕生了民謠、順口溜等這些短小精悍,而又飽含信息的語言文字。而在如今互聯網時代,民謠、順口溜這樣在當時似乎短小精悍的文字,在如今似乎變得有些臃腫,進而用網路熱詞來代替。比如打醬油、富二代、躲貓貓這些詞語只有幾個字,但在詞語後面卻深刻的反應了一種社會現象,網民的感情通過網路熱詞不斷的傳遞和釋放。
網路熱詞時代的社會化生存
由於這些詞語過於短小,有時候僅憑字面意思難以弄明白詞語背後深刻的含義。你不懂詞,在互聯網里沒法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這樣說。過去只有報紙或者權威傳播工具才能造詞,現在在互聯網上,只要你弄出好玩的,互聯網上很多人會幫你傳播。所有網民都在這里給知識添磚加瓦,每個網友的價值在這里得到了很大的肯定,這是文化民主、詞的民主化。
如果我們不試圖就搞明白詞的含義,有時候對新聞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難度。目前,很多新聞都開始引用熱詞來滿足讀者的胃口。隨著網路熱詞的不斷發展,也加快了解讀網路熱詞媒體的誕生,互動網路CEO潘海東認為,WIKI模式正在改變世界。互動網路這幾年的積淀,已經擁有近500萬詞條、49億文字以及500萬張圖片。隨著網路熱詞的發展,互動網路的發展也步入了快車道。在某種程度來說,互動網路已經成為了網路熱詞的發源地。所以,互動網路這次戰略轉型為詞媒體,也是有著水到渠成的優勢。
所謂詞媒體,就是指以詞作為核心傳播內容的全新媒體形態,其利用詞具有的對特定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進行超濃縮、利於口口相傳的特性優勢,最大限度地加快媒體信息的傳播和記憶速度。
網路熱詞的發源地即民意發源地
萬瑞數據網路輿情監測分析師高代鵬認為,網路熱詞的發源地,從某種程度來說,也可以說是民意代表陣地。隨著熱詞的發展,民意的集中表現力也就越來越強,如何積極有效的傳遞民意,將是互動網路未來的巨大挑戰。每一個網路熱詞的背後都有一個個鮮活的事件, 網民的高度參與使一個個事件在互聯網上迅速放大, 備受世人關注。而由此形成網路輿論的圍攻、網民群體起鬨等現象,這些手段使不少當事官員紛紛落馬。當事件在網路上迅速傳播時, 相關當事部門和官員沒有主動出擊、正面與當事者對話溝通,由此激化矛盾, 並率先在互聯網上爆發。
網路剛好為公眾提供了觀點的自由市場的技術支持和操作平台,也為個體的個性表達提供了便利,它實現了從個體影響到立體幾何形式擴張後,某些個人代表性的觀點會演變成一種集體表達。事實上,網路流行語言也是群體意見最簡易快捷的另類表達 。還有,群體中的個人會表現出明顯的從眾心理,勒龐稱之為群體精神統一性的心理學規律 。當某種言語、某個段子在小群體內受到熱捧時,可能就會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在網路上逐漸風行。賈君鵬事件即為例證,本來只是句近乎調侃的話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卻在網上引起巨大反響,點擊量、跟帖者者甚眾,最終成就了網路奇跡。究其原因,網民們的好奇心、窺伺癖和從眾心理不可忽視。
隨著網路熱詞的高速增長,如何有效傳播民意,引導民意積極傳播,將給互動網路帶來極大的挑戰。
② 網路熱詞和熱詞的區別
網路熱詞和熱詞的區別:
熱詞范圍更廣。
網路熱詞規定了范圍是在網路。
③ 網路詞語和網路用語有區別嗎
沒有什麼區別,本質是沒有差別,而且二者也是沒有界限的,
④ 如何看待 網路熱詞
一些熱門網路用語反映出人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豐碩發展成果惠及千家萬戶,百姓日子越過越滋潤。跳廣場舞、跑馬拉松、去健身房……這類「燃燒我的卡路里」的健康生活方式成為時尚。人們通過「確認過眼神」「土味情話」「皮一下」這些風趣的語言,歡樂了自己,也感染了別人。
正能量
一些熱門網路用語傳遞正能量,為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對那些不關注客觀事實,以抬杠為目的,為反對而反對的人,廣大網民稱之為「杠精」,對認可的做法和事情,大家也毫不吝惜「skr」一下,點贊稱道;而「C位」永遠留給最受矚目的那個人,同時身處「C位」也意味著肩負更多的責任。
更有一些網路熱詞飽含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拜「錦鯉」表達的是對詩和遠方的憧憬和嚮往;而「佛系」心態這類熱詞,則折射出部分群體尤其是年輕人,在面對社會壓力時的些許無奈和自我調整的嘗試。
⑤ 如何看待網路熱詞
網路語言對現代漢語的發展利弊共存。
它給漢語言的發展注入了的新的活力,首先,網路語言簡潔生動,傳遞迅速。網路快餐時代講究「快捷,方便,經濟」的原則。被簡化和縮略的網路用語成了最有效的工具。數字、符號、拼音、漢字、英文字母雜糅在一起,看上去似乎沒有任何規律,但其實無論是諧音詞、簡縮略語、借用還是疊加等等各種方式,都比原來傳統的表達方式更加簡單易用。其次,網路語言張揚個性,崇尚創新。網路語言是基於年輕人需要有一套專屬的區別於傳統的表達方式而產生的語言系統,它通過廣泛的的群體創作產生、流傳,這其中所折射出的正是年輕人對於創新創造的渴求,對於張揚個性的期待。在現實生活中被壓抑了的創新激情,可以在網路中得到充分的體現。為了要脫穎而出,就必須與眾不同。網路語言成了網友展示其個性的最好的工具,風趣幽默、新奇的網語自然能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現代的年輕人追求一種特立獨行的自我表現方式,這使得以年輕人為主體的網友不僅主動地使用網路語言,而且積極地創作網語,使得幾乎每天都有新生的網語出現,這也是網路語言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的主要原因。從這個意義上說,網路語言有著極其頑強的生命力。
但是,網路語言也給漢語帶來了某些負面影響。 比如,有些網語內容淺薄、粗俗,產生很多不文明現象,頻繁出現的網路臟話還有「WBD」(王八蛋)、「NQS」(你去死)、「NMD」(你媽的)等等。這些網語趣味低俗,許多就是現實生活中粗話臟話的翻版。它們主要來自游戲、聊天、網上論戰等網路活動,而上網的人群多以自控能力較差,模仿能力較強的青少年為主。一旦長久接觸使用的話,會帶來比較嚴重的後果。再比如,網語的使用會給書面語言的交流帶來一定的混亂。不規范的網語和規范的現代漢語日益頻繁的交叉,可能會污染書面語言的使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人們的溝通交流。 更重要的是,網路語言會對漢字系統產生損害。學生因為上網人數眾多,對於新奇簡便和身份認同情有獨鍾,而且小學生對於復雜的漢字還不太會寫,於是,受網路語言影響的孩子們用數字、字母、諧音借代的辦法使用語言文字。比如用:)代替「笑」,用T_T代替「哭」,這種由好奇、方便而採用的書寫形式,很可能成為他們今後難以改變的書寫習慣,進而影響漢字的純潔和規范。
所以,90後必須從網路語言中吸其精華,祛除糟粕。對於一些下流低俗的網路用語,90後要從自身做起,堅決予以抵制,消除網路上的不文明現象,努力創造一個綠色、文明的網路環境。同時,要確定用語環境。許多網路用語只限於網路交際,不能用於中小學生作文中,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提倡認認真真地講普通話、寫規範字。
⑥ 每年網路熱詞梗都不同,這算是一種變相的文化發展嗎
由於各種熱點事件,每年都會產生一些新的網路熱詞。比如2018年的網路流行詞彙,IP、游戲主播、選秀節目、動漫、網紅等元素依然火熱。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讓人們對快餐式的文化和娛樂愈加沉迷。那2018年的網路熱詞都有哪些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個年度熱詞,一個年度的縮影。語言和文字,從它們誕生之初。便以一種無處不在的姿態,記錄、傳播、影響著每一代人的生活與思想。或幽默或自黑或調侃的處事風格,記錄著我們與這個時代的交集與溫度。我並不是認為這個是一種變相的文化發展。我倒是覺得這個可以認為是那一年很多人所認同所喜歡的一種態度一種風格。
⑦ 舉例說明什麼是網路詞語你認為網路詞語的使用需要規范嗎為什麼
今年比較火的網路熱詞
我的內心已經是崩潰的。
明明可以考臉吃飯,卻偏偏要靠才華。
who are you 弄啥嘞
然並卵
我覺得網路詞語就是比較能夠直白的表現一個的處境與內心吧!娛樂性比較強。所以叫網路詞語嘛!
⑧ 今年網路熱詞有什麼啊像坑爹什麼的,都什麼意思啊全點的
第一,從政治角度來看,我認為網路熱詞一方面反映了一個時期的熱點話題及民生問題,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在這個時期里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和事物,它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徵。例如,「蛋形蝸居」「集裝箱蝸居」,在苦澀自嘲背後反映的是「蝸居族」最深切的無奈,同時也反映了我國目前房價過高的現狀,這也正是目前我國人們普遍關心的話題。另一方面,網路熱詞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互聯網的輿論監督作用。隨著網路熱詞的流行,它長久的駐足在人們的腦海中,取代了新聞標題,顛覆了獲取新聞的傳統方式。而這些熱點詞彙,正直指時政熱點、爆料趣聞新事、調侃民生百態,憑借其包羅萬象而又風趣生動、簡潔精準而又利於口口相傳的特性,成為人們茶餘飯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由互聯網的輿論監督作用轉向人民大眾的監督。
第二,從經濟角度來看,「蒜你狠」「姜你軍」這些熱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別是去年國內CPI指數的上升,今年各地方政府CPI調控數字都有一定程度的上調,大部分公布的是4%。CPI的上升告訴我們,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迫在眉睫,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應是在於科技進步,是在於擴大消費,我們必須走內生增長、創新驅動的自主發展道路;而圍繞「保障房」、「三網融合」、「閑置土地」等今年經濟生活中的熱點詞彙,更是有利於我們盤點熱點現象,解讀國家政策,展顯成就效應等。
第三,從文化角度來看,網路熱詞也具有文化上的意義。許多死文字開始起死回生。如「囧」本義「光明」,但是在網路語言中,它是「郁悶、悲傷、無奈」的意思;再如「烎」, 原意也是「光明」。不過網友使用此字時沒有完全遵照原意,而是賦予它一種熱血沸騰、永不言敗的精氣神。其他的如「給力」「浮雲」「杯具」這些網路語言豐富了漢語詞彙和人們的表達,這是在網路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網路文化對社會影響的一種體現。
最後,網路熱詞並非都是具有積極促進作用,有一些網路熱詞並無實際意義,而是網路發展的產物或是相關機構炒作的結果。例如:「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這個網路熱詞曾在網路上風靡一段時間,同時也出現了很多調侃的版本,如:「XX,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而此類熱詞在人們視野里存活的時間不會很長,因為其是相關公司炒作的結果,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對此,我認為針對一些網路熱詞我們要區別去對待。
熱詞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徵,也是時代發展的一個必然產物,我想我們在利用熱詞進行調侃或是交流的同時,也要透過熱詞背後所反映的實質性問題進行細致的思考,學會辨別真假信息,學會不誤傳一些對社會發展不利的熱詞,充分發揮網路熱詞成為重要文化現象的積極作用。
⑨ 求網路熱詞及其意思
網路熱詞很多,比如給力、櫃族、經濟適用墓地、我爸是李剛、羨慕嫉妒恨等。
1、給力:作為形容詞,意思為「很帶勁」、「很夠味」「很了不起」的意思。
2、櫃族:即概括了擁有集裝箱的「小戶型」的新族群現象,兩個集裝箱重疊在一起算躍層,苦澀自嘲背後反映的是「蝸居族」最深切的無奈。
3、經濟適用墓地:則指我國殯葬行業的費用太高,反映了「活得起,死不起」的喪葬怪現象。
4、我爸是李剛:形容有底氣、有資本、氣焰囂張、有恃無恐,是對特權階層的譏諷。
5、羨慕嫉妒恨:表示人因不滿情緒的遞增而強烈到差不多不能自持。
⑩ 如何看待網路流行詞
對於學生作文中出現網路流行詞語的現象,人們看法不同。一些人認為網上的流行詞語不規范,會對語言造成污染,應當禁止在學生作文中出現;另一些人則認為它自由活潑、生動幽默,是語言多樣性和充滿活力的表現。
這個看似復雜的問題,需要我們用文化理性去思考,從語言學科的視角去判斷,以文章的傳播功能加以審視。具體來講,就是要分清網路詞語的不同屬類(前提),分清表義功能上優劣的界限(實質),分清使用的場合(解決方案)。
從屬類看,網路流行詞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網路專指詞,即隨著網路科技的發展,譯入、引入或組合而成的新增語匯,如「博客」「微博」「在線」「網迷」等;另一種是網路代替詞,即網民在網上寫作、聊天、發帖時使用的非正式詞語,如「光光」(獨身男人)「神馬」(什麼)「烘陪雞」(homepage)之類。這兩種詞語都因網路傳播而出現,都可看作是網路流行詞或網路「熱詞」,但它們的功能、屬性和用途相差甚遠。前者為新義詞,意義是增殖的,即漢語中原來沒有相應的詞彙。比如「播客」「網路推手」這類詞,互聯網出現前不可能存在。而後者多為同義詞,在漢語中已有相應的詞語,只不過採取了「另類」的表述形式。一般而言,專指詞比較規范,由有文化修養的人根據表達需要新增而來;而代替詞則大多不規范,是網友在交流中漸次約定俗成的。
事實上,人們有爭議的網路詞語主要指向網路代替詞語,因為它們大多使用不規范,而且用於即時、隨意、感性的表達,追求情緒宣洩或戲謔搞笑,有明顯的低俗化傾向。例如,當用「青蛙」「狼族」「驢友」等詞彙指代某一類人時,已超出了善意的嬉戲而多少帶有侮辱色彩,無疑屬於不文明現象。
從功能看,詞語規范的目的在於更好地表達與交流,而表義混亂的詞語難以增強語言的活力,無法促進語言的發展。判斷詞語優劣有一個重要標准,就是看其表義是否准確。例如「主頁」一詞言簡義明,而用「烘陪雞」替換「主頁」,反倒使人不知所雲。需要強調的是,不論通過什麼介質書寫,錯別字的出現都是不規范現象,其後果是引起表義錯位,造成交際障礙。遺憾的是,眼下網路代替詞中的錯別字現象十分嚴重,諸如把「壓力」寫成「鴨梨」,把「喜歡」寫成「稀飯」,把「版主」寫成「板豬」等。至於用「走召弓雖」來表示「超強」,用「天才」來表示「天生蠢才」一類,更是不能允許。比方說,當用「鴨梨」代替「壓力」,面對「那裡的鴨梨很大」這樣的句子時,人們該如何理解呢?是「那裡出產的鴨梨大」,還是「那裡的環境條件給人的壓力大」?因此,從中、小學到大學的各種作業、習作、論文,應當堅決杜絕網路代替詞的滲入和影響;語言教學一定要堅持基本的原則和要求,不能趕時髦、湊熱鬧。
從傳播看,網路代替詞應當在特定范圍內存在。為保證語言教育和信息傳遞不受干擾,應當把網路代替詞限定在網上聊天、發帖、個人郵件、手機簡訊等范圍之內。隨著網路功能的擴展,各種新聞已實現網上傳播,許多文件、文獻、事務文書、科研資料等也會通過網路傳播,這時就得拒絕代替詞的侵擾——這也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不使用不規范網路詞語的前提條件。
分清使用場合,給其生存的空間,也是考慮到語言本身就是生態化、多樣化的存在,更何況人際交流狀態需要多樣化的語言形式。例如,不能因為有「再見」這個正規詞,就取消「拜拜」這個非正規詞。從交流空間來講,網上比紙質有更大的自由性和靈活性,交流的渠道、方式也更加豐富多樣。於是,隨意表達和零星片斷、通俗形象和輕松活潑、情緒宣洩和調侃逗笑也就在所難免,沒必要非得追求正規書面語言的典雅與莊重。
此外,對網路詞語的判斷還要參照漢語的表達習慣。在網路流行語中,有不少不合漢語習慣的表達形式,如「BTW」「555」「3Q」之類。對於不上網的人來說,看後如墜「雲霧」。在這一問題上,以往的經驗教訓值得注意。例如,比起直譯的「祖母綠」「德謨克內西」,意譯的「翡翠」「民主」更符合漢語習慣。作為俗文化表達形式的網路代替詞,大多如同流行歌曲一樣,只是曇花一現,便成了過眼雲煙,空耗人們的察識而已;而且,其中一些詞原本就是「鬧著玩」,屬於無聊的文字游戲,沒有實質的意義和功能。如果不加分析地收集、編纂網路代替詞,弄不好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現在有人在編《「汗」語言字典》,所謂的「汗語」指「使人流汗的語言」,這本身就不嚴肅,有獵奇、炒作之嫌——難道有必要建立有別於「漢語」習慣的「汗語」習慣嗎?
當然,並非所有網路代替詞都不規范,也有一些符合漢語習慣且有表現力的。如「灌水」一詞,原意與寫字無關,現在網路流行語中用來指「發無聊的帖子」,形象而生動。問題在於,網路代替詞孰優孰劣不可能由正在學習語言的學生去判斷,只好交給時間來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