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問題 > arpa用於什麼網路系統

arpa用於什麼網路系統

發布時間:2022-06-28 18:45:13

❶ 1. 最早的網路叫什麼名字,它主要應用於哪個領域起什麼作用是怎樣工作的

Internet的最早起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為現代計算機網路誕生的標志。 從六十年代起,由ARPA提供經費,聯合計算機公司和大學共同研製而發展起來的ARPAnet網路。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於軍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於這樣的指導思想:網路必須經受得住故障的考驗而維持正常的工作,一旦發生戰爭,當網路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擊而失去工作能力時,網路的其他部分應能維持正常的通信工作。ARPAnet在技術上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TCP/IP協議簇的開發和利用。作為Internet的早期骨幹網,ARPAnet的試驗並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較好地解決了異種機網路互聯的一系列理論和技術問題。 1983年,ARPAnet分裂為兩部分,ARPAnet和純軍事用的MILNET。同時,區域網和廣域網的產生和逢勃發展對Internet的進一步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NSFnet。NSF在全美國建立了按地區劃分的計算機廣域網並將這些地區網路和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起來。NFSnet於1990年6月徹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 NSFnet對Internet的最大貢獻是使Internet向全社會開放,而不象以前的那樣僅供計算機研究人員和政府機構使用。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聯合建立了一個非盈利的組織—先進網路科學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Science Inc.)。ANS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全美范圍的T3級主幹網,它能以45Mbps的速率傳送數據。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幹網都與ANS提供的T3級主幹網相聯通。 Internet的第二次飛躍歸功於Internet的商業化,商業機構一踏入Internet這一陌生世界,很快發現了它在通信、資料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於是世界各地的無數企業紛紛湧入Internet,帶來了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飛躍。

❷ 什麼是ARPA

我來說:

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美國遠景研究規劃局。

該局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要研製一種嶄新的、能夠適應現代戰爭的、生存性很強的網路,目的時對付來自前蘇聯的核進攻威脅。這個網路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計算機網路。

❸ 阿帕網的分類

ARPA網採用兩類通信處理機:交換處理機(IMP)和終端交換處理機(TIP)。主機通過IMP入網,每台IMP又可通過寬頻通信電纜與若乾颱IMP連接,位速率為 50~1000千位/秒。終端或小型機通過TIP連網。IMP和TIP採用多處理機模塊式結構,稱為PLURIBUS技術。它允許把20台主機和數百台終端接到一個節點上,可利用高速的地面和衛星通信線路。ARPA網選用分布式網路拓撲結構,採用多重連接方式,任何一對節點都有一條以上通路,使網路響應時間快,可靠性高,便於擴展,而造價最低。ARPA網採用分組交換技術。主機或終端都按一定格式發送報文,一個報文的長度不得超過8095位。由IMP將報文按一定格式拆成1024位的信息包或分組(標題中應包括地址、分組長度和序號)作為一個整體傳輸。一個分組從一個節點傳輸到另一個節點的時間小於0. 5秒,平均為0. 2秒。
IMP 根據網路的負載情況和拓撲結構動態地確定傳輸路徑,因此一個報文內各分組實際上可能沿著不同的路徑傳輸,到達目的地後再由TIP組裝成報文。IMP的控製程序由12個子程序組成,用來實現網路進程管理和虛擬電路管理等功能,包括報文的拆裝、接收、發送、檢驗、隊列控制、路徑選擇、報文轉移(從一台電傳機傳到另一台電傳機)、程序變換、程序和設備的動態監測、收集IMP、TIP與線路的狀態信息和網路工作統計數據,發送到網路控制中心等。
TIP除上述控製程序外還有虛擬終端規程,以實現數據重組(如變換代碼和報文格式),使異種機間進行數據交換。
ARPA網採用分布式網路操作系統RSEXEC,能自動分配連網的計算機資源。為了保證網路的可靠性,ARPA網採用多重連接方式,至少要有2根相鄰的傳輸線或一台IMP發生故障,才會使一個節點停止工作,IMP應用多處理機模塊式結構,並採用24位循環校驗,使傳輸誤差降低到10-12位。為了迅速檢測故障點,建立了網路控制中心(NCC),用來監測傳輸線路或IMP的故障、主機的容量和線路的通信量。各IMP均備有自動裝入設備,在IMP的存儲器發生故障時或要修改程序的情況下使NCC能將一份操作程序自動裝入任一台IMP。ARPA網還在斯坦福研究所設有網路信息中心(NIC),給ARPA網的用戶提供各節點上可利用的硬體和軟體資源的信息。

❹ 57. 網際網路(Internet)前身ARPAnet主要是用於__用途。

C 軍事
ARPANET是互聯網的始祖。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設計開發,ARPANET在洛杉磯的加利福尼亞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斯坦福大學、猶他州大學四所大學的4台大型計算機採用分組交換技術,通過專門的介面信號處理機(IMP)和專門的通信線路相互連接。起初是為了便於這些學校之間互相共享資源而開發的。ARPANET採用了包交換機制。70年代,TCP/IP協議成功的擴大了數據包的體積,進而組成了互聯網。

1962年,MIT教授利克萊德(J.C.R. Licklider),發表一篇論文,提出「星雲網路」(Galactic Network)的概念。利克萊德的構想,顯然受到威納討論人腦/機器互動,以及一個系統內組織結構關系的控制學所影響。在他的筆記,也是最早記載有關網際網路構想的書面文件中,利克萊德提出將全球計算機連結,以便可以從任一節點獲取資料的觀念。現代的網路精神,可以說是從這篇文章開始萌芽的。

後來,在同一年,利克萊德成為ARPA(美國高等研究計劃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的領導人。為了實現這個把全世界計算機聯結起來的構想,利克萊德不但在自己的任期內身體力行,也不斷向後繼者,如勞倫斯?羅伯特(Lawrence G. Roberts)等人鼓吹網路概念的重要性。

如此,等到勞倫斯*羅伯特成為ARPA的主持人之後,終於在1968年誕生了ARPANET(阿帕網路)。如同現代計算機起源於二次大戰,網路其實是冷戰時代的產物。至於美國軍方為何會如此支持這個計劃,完全是出於戰略的考量——將計算機系統與北約串聯成一個網路。這樣即使任何一個節點遭到蘇聯炸彈的攻擊,連成一氣的信息系統也不會因此癱瘓,還是可以繞道傳送訊息。在網路上,信息得以以違反數學原則的方式傳送。不管路徑多麼繁復,經過多少國家,能達到目的地就是最好的路徑。

❺ 阿帕網是什麼

與很多人的想像相反,Internet並非某一完美計劃的結果,Internet的創始者也絕不會想到它能具有目前的規模和影響。在Internet面世之初,沒有人能想到它的商業用途,更沒有人想到它會進入千家萬戶。

從某種意義上,Internet可說是美蘇冷戰的產物。

在美國,20世紀60年代是一個很特殊的時代。60年代初,古巴核導彈危機發生,美國與原蘇聯之間的冷戰狀態隨之升溫,核毀滅的威脅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熱點話題。在美國實行對古巴封鎖的同時,越南戰爭爆發,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發生政治危機。由於美國聯邦經費的刺激和公眾恐懼心理的影響,「實驗室冷戰」也開始了。人們普遍認為,能否保持科學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將決定戰爭的勝負。而科學技術的進步依賴於電腦領域的發展。到了60年代末,每一個主要的聯邦基金研究中心,包括純商業組織、大學,都擁有了由美國新興電腦工業提供的最新技術裝備的電腦設備。與此同時,電腦中心互聯以共享信息的思想得到迅速發展。

美國國防部認為,如果僅有一個集中的軍事指揮中心,萬一這個中心被原蘇聯的核武器摧毀,全國的軍事指揮將處於癱瘓狀態,其後果不堪設想。因此,有必要設計這樣一個分散的指揮系統——它由一個個分散的指揮點構成,當部分指揮點被摧毀後,其他點仍能正常地工作,而這些分散的點又能通過某種形式的通信網路取得聯系。

為此,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召開科技顧問會議進行長時間的討論,並向國會正式提出建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簡稱,阿帕網之名淵源於此)。該局著手研究建立一個在核打擊下仍能連接全國重要軍事基地和機構的計算機網路。

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歷經近10年的探索之後,1969年,洛杉磯加州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研究院等四個站點,實行了歷史性的聯結,組成了計算機網路,並命名為阿帕網(ARPAnet)。同年,出現了Internet歷史上第一個徵求網路用戶意見的文件,形成了Internet向全網用戶發布工作文件的主要形式,為Internet開放式的發展模式奠定了基礎。

當初,阿帕網從軍事要求上置於美國國防部高級機密的保護之下,從技術上它還不具備向外推廣的條件。隨後,Internet的主要功能相繼問世,包括遠程登錄、文件傳輸和電子郵件等,並得到了推廣使用。1973年,它還實現了從美國到英國倫敦的首次國際連接。

1972年,在美國華盛頓召開了首屆計算機通信國際會議。會上,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的鮑勃·凱恩向1000多名與會代表演示了阿帕網在40台機器之間的通信,引起了轟動。不過,Internet的電子郵件等基本功能,當時僅在阿帕網內的不同網點之間進行。這次會議決定創立一個協議,使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計算機網路之間能夠相互通信。1974年,鮑勃·凱恩和斯坦福大學的文頓·瑟夫合作,提出了著名的TCP/IP協議。

IP即Internet上進行通信的協議,TCP即傳輸控制協議。TCP/IP協議規范了網路上的所有通信設備,尤其是一個主機與另一個主機之間的數據往來格式及傳送的方式。TCP/IP是Internet的基礎協議,也是一種電腦數據打包和定址的標准方法。在數據傳送中,可以形象地理解為有兩個信封。

TCP和IP就像是信封,要傳遞的信息被劃分成若干段,每一段塞入一個TCP信封,在該信封面上記錄有分段號的信息,再將TCP信封塞入IP大信封,發送上網。在接受端,一個TCP軟體包收集信封,抽出數據,按發送前的順序還原,並加以校驗,若發現差錯,TCP將會要求重發。因此,TCP/IP在Internet中幾乎可以無差錯地傳送數據。

TCP/IP協議不再被當作保密技術,而是一個向全社會公開的通信協議,因此很多網路公司為了使自己的軟、硬體產品能夠在網上推廣應用,紛紛在自己的軟、硬體產品中加入對TCP/IP協議的支持,使TCP/IP協議逐漸得到了全社會的認可。1983年,伯克利加州大學推出了包含TCP/IP協議通信模塊的UNIX操作系統,從此,TCP/IP協議被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認定為阿帕網的標准協議,並在社會上廣泛流行開來,最終誕生了真正的Internet。

在這段時期里,出現了許多重要的網路。美國威克森大學創建了一個專門用於集中研究計算機科學方面的網路,其後一些單位和學者也加入進去,形成CS網。北卡羅來納大學創立了傳播網路新聞的計算機網路Usenet,現在,Usenet已成為Internet用戶工具集中功能最大的一部分,能向所有的Internet用戶提供全世界的最新消息。紐約城市大學也創立了傳播新聞的Bit網。

與此同時,湯姆·詹尼斯設計了專門用於個人計算機的布告牌系統(Fide BBS)。隨後,他又建立了一種通過數據機和電話線來連接所有Fide BBS的網路系統Fide網。由於這種網以個人計算機為基礎,而個人計算機又遍布全世界,因此Fide網連接了各種用戶,成為Internet中非常巨大的一個網路。

將不同的網路互相連接在一起,即成為一個「網間網」,英語稱為「Interconnect networks」,簡寫作「Internet」。以後互相連接起來的整個網路命名稱作「Internet」。

1969年試驗時的網路只有四個節點主機,在以後的20年中,網路節點不斷增多。1989年突破10萬台,1990年主機超過30萬台。也正是1990年,作為現代網際網路前身的阿帕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退出了歷史舞台。

❻ ARPA主要是做什麼的

成立背景

前蘇聯在1957年發射了Sputnik(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引起美國民眾對「科技落後」的恐懼,1958年2月,為安撫老百姓,由美國國會撥款,在美國國防部的五角大樓建立特殊部門「高等研究計劃局」,簡稱「阿帕」(ARPA)。

成立目的

該部門以「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為核心,專門攻堅那些僅停留在理論上的高新科技,以保證美國科技「永遠」領先世界為使命。

內容摘錄自袁載譽所著《互聯網簡史》(中國經濟出版社),想了解互聯網發展歷史建議入手

❼ 什麼叫ARPA網

1969 ARPA網(阿帕網),美國國防部原打算用作軍事用途的網路,成了互聯網的雛形
是現在英特網的前身

❽ 什麼是arpanet什麼是cernet

arpant(ARPA)互聯網的前身,主要做信息處理的,美國的機構。

cernet全稱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是國家投資建設的。

互聯網(internet),又稱國際網路,指的是網路與網路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路,這些網路以一組通用的協議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路。

發展歷程:

internet表示的意思是互聯網,又稱網際網路,根據音譯也被叫做網際網路(Internet)、英特網,是網路與網路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路。

這些網路以一組通用的協議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且巨大的全球化網路,在這個網路中有交換機、路由器等網路設備、各種不同的連接鏈路、種類繁多的伺服器和數不盡的計算機、終端。使用互聯網可以將信息瞬間發送到千里之外的人手中,它是信息社會的基礎。

網際網路始於1969年的美國。是美軍在ARPA(阿帕網,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首先用於軍事連接,後將美國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猶他州大學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這個協定由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

❾ Arpa網是什麼

聯網發展到今天,已成為現代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了加深讀者對互聯網的認識,本報特約互聯網撰稿人萬贇先生,在認真考究的基礎上,為本報撰寫了一批介紹互聯網的發展歷史及對互聯網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的文章,以饗讀者。 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互聯網的前身——阿帕網是美國國防部為抵禦前蘇聯的核打擊而建造的通訊網路。事實並非如此。 從時間上看,阿帕網的產生正好是美蘇冷戰的關鍵時期。1957年前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Sputnik)發射成功後,美國政府為了迎頭趕上,立即作出兩個回應,即創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和國防部高級研究規劃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前者是為了發展航空技術與前蘇聯直接競爭,後者是為了研究萬一遭受蘇聯核打擊的應急技術准備。而阿帕網就是國防部高級研究規劃署支持的一個項目。 當然,阿帕網的產生並非一蹴而就。在這一過程中,有三個對阿帕網的產生有鋪墊性貢獻的重要人物值得一提。他們一個是頗有建樹的心理學教授,一個是推銷員出身的國防部長,還有一個是軍人出身的美國總統。可以說沒有他們就沒有高級研究規劃署,當然在某種意義上講也就沒有阿帕網。他們對阿帕網的影響也讓我們看到了美國科技政策的實施過程和政府對科技開發的前瞻性思路。 這位軍人出身的美國總統,就是二戰期間指揮諾曼底登陸,後來成為美國第34任總統的艾森豪維爾。他非常重視科學家的建議,並且如果有可能,他也總是讓他的科學顧問給他提供決策意見。由於艾氏對軍方的不信任,所以當他考慮挑選國防部長時,他提拔了一個跟軍方毫不相乾的商界人才來坐這個位置,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推銷員出身的國防部長、寶潔公司當時的總裁內爾·麥克羅伊。 麥克羅伊在寶潔工作的最大收獲,是他發現寶潔的研發部門對其研究人員的研究興趣從不幹涉,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研究他們感興趣的東西。而這種不幹涉政策卻大大提高了整體研究效率和創新水平,從而使寶潔公司在產品研發方面相對於其它公司一直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麥克羅伊就任後通過調查發現軍方在研發方面各自為政的情況很嚴重,許多項目在不同的軍種單位被重復立項,導致研究經費浪費嚴重,而有價值的跨軍種的研究項目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於是他給國會打了一個報告,要求劃撥經費建立一個由國防部直接領導的研發組織,負責前瞻性的科研項目的開發,從而與前蘇聯抗衡,這就是國防部高級研究規劃署。該署於1958年正式成立,這時距離前蘇聯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僅一年。美國政府科技政策的調整能力和國會對他國科技挑戰的迅速反應能力及計劃實施效率由此可見一斑。 麥克羅伊把寶潔公司的傳統也移植到規劃署里來,科研人員基本上可以隨心所欲地研究他們認為有價值的項目。同時規劃署頻頻與各大科研院校展開合作,資助的項目五花八門。這就為以後麻省理工學院那位心理學教授的計算機人機共生研究事業,以及阿帕網的立項創造了一個寬松有利的萌發環境。 約瑟夫·立克里德在被規劃署聘任為信息處理技術辦公室主任之前,是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的主任,也是該實驗室的創辦人。他是個頗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從心理學背景出發,很快發現並定位了計算機的發展方向應該是最大限度地對人類行為提供決策支持。計算機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完全取代人在各個層面的重復性工作,從而把人類徹底解放出來,僅僅作決策。要達到他構想的這個最終目標,一個大前提,就是要消除當時的「巴別塔」現象,即每個型號的計算機都各有一套自己獨特的控制語言以及計算機文件的組織方式,而這些結構的差異使任何兩台不同型號的機器之間無法展開合作。 立克里德組織了一個由當時計算機專家組成的,稱為「星際網路」的專業人士社團。通過這個社團網路,先進的計算機思想得以傳播、批判和實踐。立克里德最具劃時代意義的構想,就是通過這個星際網路社團傳播出去的。他提出:「或許只有在很少的場合(我們才需要)讓所有的或絕大部分計算機能夠在一個集成網路里相互合作,但即便如此,在我看來,開發集成網路操作功能也是很重要的。」 這就是阿帕網的產生以及後來的互聯網雛形的最初設想。在立克里德卸任之後,他的接班人——羅伯特·泰勒同其他互聯網的眾多先驅一起具體實施了阿帕網。 分組交換的思想 眾所周知,互聯網上數據的基本傳輸方式是分組交換(Packet Switching)。簡單地說,分組交換就是計算機將要傳輸的數據分割成一個個標准大小的數據包,然後給每個數據包加上發送地址等傳送信息發送出去。在傳輸過程中,這些數據包被裝載到幀(Frame)上,然後從一個路由器被傳送到另一個,直至到達目的地為止。 很多關於互聯網的書和文章充分肯定了分組交換思想的重要性和獨創性。因為在此之前,信息的電子傳輸主要是以脈沖信號為主。阿帕網(ARPA)的設計需要第一次使大規模的實驗分組交換分布式網路成為可能。事實上,最初阿帕網能夠吸引眾多科學家和企業界重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想看一看這種想法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後來的事實證明了分組交換分布式網路完全可以高效率地傳輸信息。 學術界公認分組交換技術是英國人多納德·戴維斯和美國人保羅·巴蘭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分別獨立發明的。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兩個人都不是通訊領域的專家。戴維斯發明分組交換技術的動機是希望增加人機互動性。他在研究分時系統過程中發現信道資源有很大的浪費,他想應該有一個辦法可以將整個信道充分利用起來。於是他嘗試將用戶的傳輸信息分割成標准大小的信息片,然後通過網路共同傳輸,每個用戶不再單獨佔用信道。他給這種傳輸方式命名為「分組交換」。巴蘭則從另一個角度出發,他當時主要是研究如果前蘇聯對美國進行核打擊,美國的通訊系統如何自存活。最初,他認為冗餘性網路是自存活通訊的最關鍵技術。換句話說,如何使一個節點與多個節點連接,從而使任何兩點之間的通訊可以有多種路徑,是通訊網路是否能夠自存活的關鍵。可是,當他在整理自己的這一思想並撰寫著作的過程中發現,其實最關鍵的技術還不是冗餘性網路,而是將信息分割開來發散到網路中。這樣,即便部分信息被攔截,其他信息還有可能一次到達,而被攔截的信息可以重發,這樣整體效率就能得到提高,同時信息的保密性也得到加強。他稱這一技術所支持的網路為「分布式自適應消息塊網路」。顯然這個名字沒有「分組交換」來得簡潔,有點兒拗口,所以最終被以「分組交換」的名字使用開來了。現在看來,最終的「分組交換」的思想對互聯網的成熟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歷史性意義,但它是不是具有獨創性的呢? 分組交換的思想從通訊領域來看,當然具有獨創性,因為它標志著一種徹底不同的通信方式。但如果從整個人類社會自產業革命以來的技術革新看,它並不獨特,因為它和網路分層技術一樣,都是現代工業發展在通訊領域對標准化和高效率分工的必然要求。有趣的是,分組交換的思想在剛剛被提出時遭到當時通信領域很多權威專家的質疑,很多人認為這根本不可能被實現。正像當年福特的大規模生產模式最早在美國推出時,也遭到了當時在歐洲的汽車製造業的權威人士的質疑一樣。福特在籌建他的第一個汽車組裝工廠時,主流的汽車生產模式依然是歐洲的手工作坊。這種生產方式不可能滿足大眾需求。福特開創性地發明了流水線生產方式。他把整個汽車的零件標准化,並將盡量多的標准化部件集成為一體,這樣一來,整個車的復雜性降低,質量的可控程度提高,更重要的是,標准化的零部件使流水線組裝成為可能。仔細對比一下,我們就會發現,福特車生產方式的標准化與分組交換中信息(數據包)傳遞方式的標准化有著共同的思路,就是通過流程標准化的方式來提高生產或傳輸效率。 「期貨交易」這一發明可以看做是經濟領域里的分組交換,因為它將原來需要買家和賣家一對一進行交易的農產品的質量和數量都標准化,並且設立了一個中介組織(交易所)來統一安排交易。這樣,使對貨物有不同數量和質量需求的買賣雙方不必非要等到找到合適的另一方時才能進行交易。相同質量的產品可以統籌交易,在一起統一運輸,因而可以充分利用運輸空間,如此種種優勢,使大規模交易成為可能。 除了以上講的類似性以外,分組交換、汽車的大規模生產和期貨交易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與傳統解決方案相比它們更能夠滿足大量用戶的需求,並且,只有在這個前提下,它們所帶來的收益才可以超過操作成本。所以從這個角度講,這些創新其實都是市場在不斷擴張過程中,要求對其運作信息載體進行技術更新的歷史必然趨勢。

閱讀全文

與arpa用於什麼網路系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共享中心沒有網卡 瀏覽:527
電腦無法檢測到網路代理 瀏覽:1377
筆記本電腦一天會用多少流量 瀏覽:598
蘋果電腦整機轉移新機 瀏覽:1381
突然無法連接工作網路 瀏覽:1081
聯通網路怎麼設置才好 瀏覽:1230
小區網路電腦怎麼連接路由器 瀏覽:1058
p1108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215
怎麼調節台式電腦護眼 瀏覽:721
深圳天虹蘋果電腦 瀏覽:957
網路總是異常斷開 瀏覽:618
中級配置台式電腦 瀏覽:1017
中國網路安全的戰士 瀏覽:638
同志網站在哪裡 瀏覽:1422
版觀看完整完結免費手機在線 瀏覽:1464
怎樣切換默認數據網路設置 瀏覽:1114
肯德基無線網無法訪問網路 瀏覽:1290
光纖貓怎麼連接不上網路 瀏覽:1501
神武3手游網路連接 瀏覽:969
局網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