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的功能和作用。
物理層:對應於網路的基本硬體,這也是Internet物理構成,即我們可以看得見的硬體設備,如PC機、互連網伺服器、網路設備等,必須對這些硬體設備的電氣特性作一個規范,使這些設備都能夠互相連接並兼容使用。
·網路介面層:它定義了將數據組成正確幀的規程和在網路中傳輸幀的規程,幀是指一串數據,它是數據在網路中傳輸的單位。
·互聯網層:本層定義了互聯網中傳輸的"信息包"格式,以及從一個用戶通過一個或多個路由器到最終目標的"信息包"轉發機制。
·傳輸層:為兩個用戶進程之間建立、管理和拆除可靠而又有效的端到端連接。
·應用層:它定義了應用程序使用互聯網的規程。
『貳』 網路協議的概念。OSI各層的特點和作用。尤其是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的功能
有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第一層:物理層(PhysicalLayer)
規定通信設備的機械的、電氣的、功能的和規程的特性,用以建立、維護和拆除物理鏈路連接。具體地講,機械特性規定了網路連接時所需接插件的規格尺寸、引腳數量和排列情況等;電氣特性規定了在物理連接上傳輸bit流時線路上信號電平的大小、阻抗匹配、傳輸速率距離限制等;功能特性是指對各個信號先分配確切的信號含義,即定義了DTE和DCE之間各個線路的功能;規程特性定義了利用信號線進行bit流傳輸的一組操作規程,是指在物理連接的建立、維護、交換信息時,DTE和DCE雙方在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比特(bit)。
屬於物理層定義的典型規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物理層的主要功能:
為數據端設備提供傳送數據的通路,數據通路可以是一個物理媒體,也可以是多個物理媒體連接而成.一次完整的數據傳輸,包括激活物理連接,傳送數據,終止物理連接.所謂激活,就是不管有多少物理媒體參與,都要在通信的兩個數據終端設備間連接起來,形成一條通路.
傳輸數據.物理層要形成適合數據傳輸需要的實體,為數據傳送服務.一是要保證數據能在其上正確通過,二是要提供足夠的帶寬(帶寬是指每秒鍾內能通過的比特(BIT)數),以減少信道上的擁塞.傳輸數據的方式能滿足點到點,一點到多點,串列或並行,半雙工或全雙工,同步或非同步傳輸的需要.
完成物理層的一些管理工作.
物理層的主要設備:中繼器、集線器。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DataLinkLayer)
在物理層提供比特流服務的基礎上,建立相鄰結點之間的數據鏈路,通過差錯控制提供數據幀(Frame)在信道上無差錯的傳輸,並進行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數據鏈路層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質上提供可靠的傳輸。該層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定址、數據的成幀、流量控制、數據的檢錯、重發等。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幀(frame)。
數據鏈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幀中繼等。
鏈路層的主要功能:
鏈路層是為網路層提供數據傳送服務的,這種服務要依靠本層具備的功能來實現。鏈路層應具備如下功能:
鏈路連接的建立,拆除,分離。
幀定界和幀同步。鏈路層的數據傳輸單元是幀,協議不同,幀的長短和界面也有差別,但無論如何必須對幀進行定界。
順序控制,指對幀的收發順序的控制。
差錯檢測和恢復。還有鏈路標識,流量控制等等.差錯檢測多用方陣碼校驗和循環碼校驗來檢測信道上數據的誤碼,而幀丟失等用序號檢測.各種錯誤的恢復則常靠反饋重發技術來完成。
數據鏈路層主要設備:二層交換機、網橋
第三層是網路層(Network layer)
在計算機網路中進行通信的兩個計算機之間可能會經過很多個數據鏈路,也可能還要經過很多通信子網。網路層的任務就是選擇合適的網間路由和交換結點, 確保數據及時傳送。網路層將數據鏈路層提供的幀組成數據包,包中封裝有網路層包頭,其中含有邏輯地址信息- -源站點和目的站點地址的網路地址。
如果你在談論一個IP地址,那麼你是在處理第3層的問題,這是「數據包」問題,而不是第2層的「幀」。IP是第3層問題的一部分,此外還有一些路由協議和地址解析協議(ARP)。有關路由的一切事情都在第3層處理。地址解析和路由是3層的重要目的。網路層還可以實現擁塞控制、網際互連等功能。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數據包(packet)。
網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網路層主要功能:
網路層為建立網路連接和為上層提供服務,應具備以下主要功能:
路由選擇和中繼
激活,終止網路連接
在一條數據鏈路上復用多條網路連接,多採取分時復用技術
差錯檢測與恢復
排序,流量控制
服務選擇
網路管理
網路層標准簡介
網路層主要設備:路由器
第四層是處理信息的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第4層的數據單元也稱作數據包(packets)。但是,當你談論TCP等具體的協議時又有特殊的叫法,TCP的數據單元稱為段(segments)而UDP協議的數據單元稱為「數據報(datagrams)」。這個層負責獲取全部信息,因此,它必須跟蹤數據單元碎片、亂序到達的數據包和其它在傳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危險。第4層為上層提供端到端(最終用戶到最終用戶)的透明的、可靠的數據傳輸服務。所謂透明的傳輸是指在通信過程中傳輸層對上層屏蔽了通信傳輸系統的具體細節。
傳輸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傳輸層是兩台計算機經過網路進行數據通信時,第一個端到端的層次,具有緩沖作用。當網路層服務質量不能滿足要求時,它將服務加以提高,以滿足高層的要求;當網路層服務質量較好時,它只用很少的工作。傳輸層還可進行復用,即在一個網路連接上創建多個邏輯連接。傳輸層也稱為運輸層.傳輸層只存在於端開放系統中,是介於低3層通信子網系統和高3層之間的一層,但是很重要的一層.因為它是源端到目的端對數據傳送進行控制從低到高的最後一層.
有一個既存事實,即世界上各種通信子網在性能上存在著很大差異.例如電話交換網,分組交換網,公用數據交換網,區域網等通信子網都可互連,但它們提供的吞吐量,傳輸速率,數據延遲通信費用各不相同.對於會話層來說,卻要求有一性能恆定的界面.傳輸層就承擔了這一功能.它採用分流/合流,復用/介復用技術來調節上述通信子網的差異,使會話層感受不到.
此外傳輸層還要具備差錯恢復,流量控制等功能,以此對會話層屏蔽通信子網在這些方面的細節與差異.傳輸層面對的數據對象已不是網路地址和主機地址,而是和會話層的界面埠.上述功能的最終目的是為會話提供可靠的,無誤的數據傳輸.傳輸層的服務一般要經歷傳輸連接建立階段,數據傳送階段,傳輸連接釋放階段3個階段才算完成一個完整的服務過程.而在數據傳送階段又分為一般數據傳送和加速數據傳送兩種。傳輸層服務分成5種類型.基本可以滿足對傳送質量,傳送速度,傳送費用的各種不同需要.
第五層是會話層(Session layer)
這一層也可以稱為會晤層或對話層,在會話層及以上的高層次中,數據傳送的單位不再另外命名,統稱為報文。會話層不參與具體的傳輸,它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話管理在內的建立和維護應用之間通信的機制。如伺服器驗證用戶登錄便是由會話層完成的。
會話層提供的服務可使應用建立和維持會話,並能使會話獲得同步。會話層使用校驗點可使通信會話在通信失效時從校驗點繼續恢復通信。這種能力對於傳送大的文件極為重要。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構成開放系統的高3層,面對應用進程提供分布處理,對話管理,信息表示,恢復最後的差錯等.會話層同樣要擔負應用進程服務要求,而運輸層不能完成的那部分工作,給運輸層功能差距以彌補.主要的功能是對話管理,數據流同步和重新同步。要完成這些功能,需要由大量的服務單元功能組合,已經制定的功能單元已有幾十種.現將會話層主要功能介紹如下.
為會話實體間建立連接。為給兩個對等會話服務用戶建立一個會話連接,應該做如下幾項工作:
將會話地址映射為運輸地址
選擇需要的運輸服務質量參數(QOS)
對會話參數進行協商
識別各個會話連接
傳送有限的透明用戶數據
數據傳輸階段
這個階段是在兩個會話用戶之間實現有組織的,同步的數據傳輸.用戶數據單元為SSDU,而協議數據單元為SPDU.會話用戶之間的數據傳送過程是將SSDU轉變成SPDU進行的.
連接釋放
連接釋放是通過"有序釋放","廢棄","有限量透明用戶數據傳送"等功能單元來釋放會話連接的.會話層標准為了使會話連接建立階段能進行功能協商,也為了便於其它國際標准參考和引用,定義了12種功能單元.各個系統可根據自身情況和需要,以核心功能服務單元為基礎,選配其他功能單元組成合理的會話服務子集.會話層的主要標准有"DIS8236:會話服務定義"和"DIS8237:會話協議規范".
第六層是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這一層主要解決用戶信息的語法表示問題。它將欲交換的數據從適合於某一用戶的抽象語法,轉換為適合於OSI系統內部使用的傳送語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轉換數據服務。數據的壓縮和解壓縮, 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層負責。例如圖像格式的顯示,就是由位於表示層的協議來支持。
第七層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為操作系統或網路應用程序提供訪問網路服務的介面。
應用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通過 OSI 層,信息可以從一台計算機的軟體應用程序傳輸到另一台的應用程序上。例如,計算機 A 上的應用程序要將信息發送到計算機 B 的應用程序,則計算機 A 中的應用程序需要將信息先發送到其應用層(第七層),然後此層將信息發送到表示層(第六層),表示層將數據轉送到會話層(第五層),如此繼續,直至物理層(第一層)。在物理層,數據被放置在物理網路媒介中並被發送至計算機 B 。計算機 B 的物理層接收來自物理媒介的數據,然後將信息向上發送至數據鏈路層(第二層),數據鏈路層再轉送給網路層,依次繼續直到信息到達計算機 B 的應用層。最後,計算機 B 的應用層再將信息傳送給應用程序接收端,從而完成通信過程。下面圖示說明了這一過程。
OSI 的七層運用各種各樣的控制信息來和其他計算機系統的對應層進行通信。這些控制信息包含特殊的請求和說明,它們在對應的 OSI 層間進行交換。每一層數據的頭和尾是兩個攜帶控制信息的基本形式。
對於從上一層傳送下來的數據,附加在前面的控制信息稱為頭,附加在後面的控制信息稱為尾。然而,在對來自上一層數據增加協議頭和協議尾,對一個 OSI 層來說並不是必需的。
當數據在各層間傳送時,每一層都可以在數據上增加頭和尾,而這些數據已經包含了上一層增加的頭和尾。協議頭包含了有關層與層間的通信信息。頭、尾以及數據是相關聯的概念,它們取決於分析信息單元的協議層。例如,傳輸層頭包含了只有傳輸層可以看到的信息,傳輸層下面的其他層只將此頭作為數據的一部分傳遞。對於網路層,一個信息單元由第三層的頭和數據組成。對於數據鏈路層,經網路層向下傳遞的所有信息即第三層頭和數據都被看作是數據。換句話說,在給定的某一 OSI 層,信息單元的數據部分包含來自於所有上層的頭和尾以及數據,這稱之為封裝。
例如,如果計算機 A 要將應用程序中的某數據發送至計算機 B ,數據首先傳送至應用層。 計算機 A 的應用層通過在數據上添加協議頭來和計算機 B 的應用層通信。所形成的信息單元包含協議頭、數據、可能還有協議尾,被發送至表示層,表示層再添加為計算機 B 的表示層所理解的控制信息的協議頭。信息單元的大小隨著每一層協議頭和協議尾的添加而增加,這些協議頭和協議尾包含了計算機 B 的對應層要使用的控制信息。在物理層,整個信息單元通過網路介質傳輸。
計算機 B 中的物理層收到信息單元並將其傳送至數據鏈路層;然後 B 中的數據鏈路層讀取計算機 A 的數據鏈路層添加的協議頭中的控制信息;然後去除協議頭和協議尾,剩餘部分被傳送至網路層。每一層執行相同的動作:從對應層讀取協議頭和協議尾,並去除,再將剩餘信息發送至上一層。應用層執行完這些動作後,數據就被傳送至計算機 B 中的應用程序,這些數據和計算機 A 的應用程序所發送的完全相同 。
一個 OSI 層與另一層之間的通信是利用第二層提供的服務完成的。相鄰層提供的服務幫助一 OSI 層與另一計算機系統的對應層進行通信。一個 OSI 模型的特定層通常是與另外三個 OSI 層聯系:與之直接相鄰的上一層和下一層,還有目標聯網計算機系統的對應層。例如,計算機 A 的數據鏈路層應與其網路層,物理層以及計算機 B 的數據鏈路層進行通信。
『叄』 傳輸層區域網技術的主要特點
1、OSI七層模型由下至上分別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傳輸層是網路層的上層協議。
2、區域網只涉及到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連網路層都不涉及,更不用提傳輸層了,所以這個問題本身是矛盾的。
『肆』 在科技中,網路層有什麼特點呢
基於密碼的攻擊很具有生命力,在IPv6環境下同樣面臨著這樣的威脅。雖然在網路IPv6下IPsec是強制實施的,但是在這種情況下,用戶使用的操作系統與其他訪問控制的共同之處就是基於密碼進行訪問控制。對計算機與網路資源的訪問都是由用戶名與密碼決定的。對那些版本較老的操作系統,有些組件不是在通過網路傳輸標識信息進行驗證時就對該信息加以保護,這樣竊聽者能夠獲取有效的用戶名與密碼,就擁有了與實際用戶同樣的許可權。攻擊者就可以進入到機器內部進行惡意破壞。IPv6下IPsec工作的兩種模式(傳輸模式和隧道模式)都需要密鑰交換這樣的過程,因此對密鑰的攻擊仍然具有威脅。
盡管對於攻擊者來說確定密鑰是一件艱難而消耗資源的過程,但是這種可能性實實在在存在。當攻擊者確定密鑰之後,攻擊者使用泄露密鑰便可獲取對於安全通信的訪問權,而發送者或接收者卻全然沒有察覺攻擊,後面所進行的數據傳輸等等遭到沒有抵抗的攻擊。進而,攻擊者使用泄露密鑰即可解密或修改其他需要的數據。同樣攻擊者還會試圖使用泄露密鑰計算其它密鑰,從而使其獲取對其它安全通信的訪問權。應用程序層攻擊的目標是應用程序伺服器,即導致伺服器的操作系統或應用程序出錯。這會使攻擊者有能力繞過正常訪問控制。攻擊者利用這一點便可控制應用程序、系統或網路,並可進行下列任意操作:讀取、添加、刪除或修改數據或操作系統 ;引入病毒,即使用計算機與軟體應用程序將病毒復制到整個網路;引入竊探器來分析網路與獲取信息,並最終使用這些信息導致網路停止響應或崩潰;異常關閉數據應用程序或操作系統;禁用其它安全控制以備日後攻擊。
『伍』 簡述OSI中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的功能及特點
1.物理層
物理層是OSI的第一層,它雖然處於最底層,卻是整個開放系統的基礎。物理層為設備之間的數據通信提供傳輸媒體及互連設備,為數據傳輸提供可靠的環境。
媒體和互連設備物理層的媒體包括架空明線、平衡電纜、光纖、無線信道等。通信用的互連設備指DTE和DCE間的互連設備。DTE即數據終端設備,又稱物理設備,如計算機、終端等都包括在內。而DCE則是數據通信設備或電路連接設備,如數據機等。數據傳輸通常是經過DTE
DCE,再經過DCE
DTE的路徑。互連設備指將DTE、DCE連接起來的裝置,如各種插頭、插座。LAN中的各種粗、細同軸電纜,T形接頭、插頭,接收器,發送器,中繼器等都屬於物理層的媒體和連接器。
2.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可以粗略地理解為數據通道。物理層要為終端設備間的數據通信提供傳輸媒體及其連接。媒體是長期的,連接是有生存期的。在連接生存期內,收發兩端可以進行不等的一次或多次數據通信。每次通信都要經過建立通信聯絡和拆除通信聯絡兩過程。這種建立起來的數據收發關系就叫做數據鏈路。而在物理媒體上傳輸的數據難免受到各種不可靠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差錯,為了彌補物理層上的不足,為上層提供無差錯的數據傳輸,就要能對數據進行檢錯和糾錯。數據鏈路的建立、拆除,對數據的檢錯、糾錯是數據鏈路層的基本任務。
3.網路層
網路層的產生也是網路發展的結果。在聯機系統和線路交換的環境中,網路層的功能沒有太大意義。當數據終端增多時。它們之間有中繼設備相連。此時會出現一台終端要求不只是與惟一的一台而是能和多台終端通信的情況,這就產生了把任意兩台數據終端設備的數據鏈接起來的問題,也就是路由或尋徑。另外,當一條物理信道建立之後,被一對用戶使用,往往有許多空閑時間被浪費掉了。於是人們自然會希望讓多對用戶共用一條鏈路。為解決這一問題,就出現了邏輯信道技術和虛擬電路技術。
在具有開放特性的網路中的數據終端設備,都要配置網路層的功能。現在市場上銷售的網路硬體設備主要有網關和路由器等。
『陸』 數據鏈路層、互聯層、傳輸層、應用層的特點各是什麼
路層:在兩個主機上建立數據鏈路連接,向物理層傳輸數據信號 網路層:負責路由選擇合適的路徑進行阻塞控制
傳輸層:向用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服務
應用層:保持應用程序之間建立連接所需要的數據記錄,為用戶服務。
『柒』 傳輸層與網路層區別
傳輸層是兩台計算機經過網路進行數據通信時,第一個端到端的層次,具有緩沖作用。
當網路層服務質量不能滿足要求時,它將服務加以提高,以滿足高層的要求;當網路層服務質量較好時,它只用很少的工作。傳輸層還可進行復用,即在一個網路連接上創建多個邏輯連接。
傳輸層是OSI中最重要, 最關鍵的一層,是唯一負責總體的數據傳輸和數據控制的一層.傳輸層提供端到端的交換數據的機制.傳輸層對會話層等高三層提供可靠的傳輸服務,對網路層提供可靠的目的地站點信息。
傳輸層也稱為運輸層.傳輸層只存在於端開放系統中,是介於低3層通信子網系統和高3層之間的一層,但是很重要的一層。
因為它是源端到目的端對數據傳送進行控制從低到高的最後一層. 有一個既存事實,即世界上各種通信子網在性能上存在著很大差異.例如電話交換網,分組交換網,公用數據交換網,區域網等通信子網都可互連,但它們提供的吞吐量,傳輸速率,數據延遲通信費用各不相同.對於會話層來說,卻要求有一性能恆定的界面.傳輸層就承擔了這一功能.它採用分流/合流,復用/介復用技術來調節上述通信子網的差異,使會話層感受不到.此外傳輸層還要具備差錯恢復,流量控制等功能,以此對會話層屏蔽通信子網在這些方面的細節與差異.傳輸層面對的數據對象已不是網路地址和主機地址,而是和會話層的界面埠. 上述功能的最終目的是為會話提供可靠的,無誤的數據傳輸.傳輸層的服務一般要經歷傳輸連接建立階段,數據傳送階段,傳輸連接釋放階段3個階段才算完成一個完整的服務過程.而在數據傳送階段又分為一般數據傳送和加速數據傳送兩種。傳輸層服務分成5種類型.基本可以滿足對傳送質量,傳送速度,傳送費用的各種不同需要. 傳輸層的協議標准有以下幾種. ISO8072:稱為"面向連接的傳輸服務定義". ISO8072:稱為"面向連接的傳輸協議規范 網路層 網路層的產生也是網路發展的結果.在聯機系統和線路交換的環境中,網路層的功能沒有太大意義.當數據終端增多時.它們之間有中繼設備相連.此時會出現一台終端要求不只是與唯一的一台而是能和多台終端通信的情況,這就是產生了把任意兩台數據終端設備的數據鏈接起來的問題,也就是路由或者叫尋徑.另外,當一條物理信道建立之後,被一對用戶使用,往往有許多空閑時間被浪費掉.人們自然會希望讓多對用戶共用一條鏈路。
為解決這一問題就出現了邏輯信道技術和虛擬電路技術. ⑴網路層主要功能 網路層為建立網路連接和為上層提供服務,應具備以下主要功能. 1. 路由選擇和中繼. 2. 激活,終止網路連接. 3. 在一條數據鏈路上復用多條網路連接,多採取分時復用技術. 4. 差錯檢測 5. 排序,流量控制. 6. 服務選擇. 7. 網路層管理. 8.分段和合段 9.流量控制 10.加速數據傳送 11.復位 ⑵網路層標准簡介 網路層的一些主要標准如下. ISO.DIS8208:稱為"DTE用的X.25分組級協議". ISO.DIS8348:稱為"CO 網路服務定義"(面向連接). ISO.DIS8349:稱為"CL 網路服務定義"(面向無連接). ISO.DIS8473:稱為"CL 網路協議". ISO.DIS8348:稱為"網路層定址". 除上述標准外,還有許多標准。這些標准都只是解決網路層的部分功能,所以往往需要在網路 層中同時使用幾個標准才能完成整個網路層的功能.由於面對的網路不同,網路層將會採用不同的 標准組合. 在具有開放特性的網路中的數據終端設備,都要配置網路層的功能.現在市場上銷售的網路硬 設備主要有網關和路由器
『捌』 傳輸層和網路層又什麼區別
在協議棧中,傳輸層位於網路層之上,傳輸層協議為不同主機上運行的進程提供邏輯通信,而網路層協議為不同主機提供邏輯通信。這個區別很微妙,但是卻非常重要。讓我們用一家人作為類比來說明一下這個區別。 設想一下有兩所房子,一個位於東海岸而另一個位於西海岸,每所房子里都住著12個小孩。東海岸的房子里的小孩和西海岸房子里的小孩是堂兄妹。兩所房子里的孩子喜歡互相通信——每個孩子每周都給每一個堂兄妹寫一封信,每一封信都由老式的郵局分別用信封來寄。這樣,每一家每周就都有144封信要送到另一家(這些孩子如果可以用電子郵件的話就可以省掉很多錢了!)在每一家裡面.都由一個孩子——西海岸的房子里的Ann和東海岸房子里的BilI——負責郵件的收集和分發。每周Ann都從她的兄弟姐妹那裡收集起來信件,並將這些信件送到每天都來的郵遞服務員那裡。當信件到達西海岸的房子,Ann又將這些信件分發給她的兄弟姐妹。BilI在東海岸有著同樣的工作。 在這個例於中,郵遞服務提供著兩所房子之間的邏輯通信——郵遞服務在兩所房子之間傳遞郵件,而不是針對每個人的服務。另一方面,Ann和BilI提供堂兄妹之間的邏輯通信——Ann和BilI從他們的兄弟姐妹那裡收集郵件並將郵件遞送給他們。注意,從這些堂兄妹的角度看,Ann和BilI是郵件的服務人,盡管他們倆只是端到端寄送服務的一部分(終端系統部分)。這個例子是傳輸層和網路層之間的關系的一個形象比喻: 主機(也稱為終端系統)=房子 進程=堂兄妹 應用程序消息=信封里的信 網路層協議=郵遞服務(包括郵遞員) 傳輸層協議=Ann和Bill 繼續我們的這個例子,Ann和Bill各自在他們的家中做所有的工作:他們不負責各個郵遞中心的郵件分類工作以及將郵件從一個中心送到另一個中心的工作。這正與傳輸層協議在終端系統中的作用一樣。在一個終端系統中,傳輸層協議將應用進程的消息傳送到網路邊緣(也就是網路層),反之亦然:但是它並不涉及消息是如何在網路層之間傳送的工作。事實上,正如圖1中所說的,中間路由器對於傳輸層加在應用程序消息上的信息不能做任何識別和處理。 繼續我們的例子,假設Ann和Bill都去度假了,另外一對堂兄妹——Susan和Harvey代替——他們來提供家庭內部的郵件收取和分發工作。不幸的是,Susan和Harvey所提供的收集和分發工作與Ann和Bill所提供的不完全相同。對於年齡更小的Susan和Harvey來說,他們收集和分發郵件的頻率比較少,而且偶爾會發生丟失信件的事情(這些信件偶爾被家裡的狗吃掉了)。這樣,這一對堂兄妹Susan和Harvey提供了一套不同於Ann和Bill的服務(也就是說,服務模型不同)。打比方來說,正如一個計算機網路可以接受不同的傳輸層協議一樣,每一個協議為應用程序提供不同的服務模型。 Ann和Bill所可能提供服務明顯地受限於郵遞服務所提供的服務。例如,如果郵遞服務並不提供在兩所房子之間傳遞郵件所需要的最大時限(如3天),那麼Ann和Bill也就不能保證各個堂兄妹之間的郵件的最大延遲。同樣,傳輸層協議所提供的服務也通常受限於位於其下方的網路層協議。如果網路層協議不能提供主機之間傳送的4—PDU的延遲和帶寬保證,那麼傳輸層協議也不能提供進程之間傳送的消息的延遲和帶寬保證。 然而,即使當下面的網路層協議使得網路層並不能提供某些相應服務時,傳輸層協議仍然可以提供某些特定服務。例如,即使下面的網路層協議並不是可靠的,也就是說,即使網路層協議丟失、篡改或者復制了傳送的數據包,傳輸層協議也可以提供可靠的數據傳輸服務。另一個例子是,即使網路層不能保證4—PDU的保密性,傳輸層協議也可以通過加密的方式來保證應用程序消息不被入侵吝讀取。我們會在以後的文章里逐漸接觸到這些問題。
『玖』 計算機網路體系共分基層每層有什麼特點
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機的互連,它的基本功能是網路通信。網路通信根據網路系統不同的拓撲結構可歸納為兩種基本方式:第一種為相鄰結點之間通過直達通路的通信,稱為點到點通信;第二種為不相鄰結點之間通過中間結點鏈接起來形成間接可達通路的通信,稱為端到端通信。很顯然,點到點通信是端到端通信的基礎,端到端通信是點到點通信的延伸。
點到點通信時,在兩台計算機上必須要有相應的通信軟體。這種通信軟體除了與各自操作治理系統介面外,還應有兩個介面界面:一個向上,也就是向用戶應用的界面;一個向下,也就是向通信的界面。這樣通信軟體的設計就自然劃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模塊,形成用戶服務層US和通信服務層CS兩個基本層次體系。
端到端通信鏈路是把若干點到點的通信線路通過中間結點鏈接起來而形成的,因此,要實現端到端的通信,除了要依靠各自相鄰結點間點到點通信聯接的正確可靠外,還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在中間結點上要具有路由轉接功能,即源結點的報文可通過中間結點的路由轉發,形成一條到達目標結點的端到端的鏈路;第二,在端結點上要具有啟動、建立和維護這條端到端鏈路的功能。啟動和建立鏈路是指發送端結點與接收端結點在正式通信前雙方進行的通信,以建立端到端鏈路的過程。維護鏈路是指在端到端鏈路通信過程中對差錯或流量控制等問題的處理。
因此在網路端到端通信的環境中,需要在通信服務層與應用服務層之間增加一個新的層次來專門處理網路端到端的正確可靠的通信問題,稱為網路服務層NS。
對於通信服務層,它的基本功能是實現相鄰計算機結點之間的點到點通信,它一般要經過兩個步驟:第一步,發送端把幀大小的數據塊從內存發送到網卡上去;第二步,由網卡將數據以位串形式發送到物理通信線路上去。在接收端執行相反的過程。對應這兩步不同的操作過程,通信服務層進一步劃分為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
對於網路服務層,它的功能也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建立、維護和治理端到端鏈路的功能;二是進行路由選擇的功能。端到端通信鏈路的建立、維護和治理功能又可分為兩個側面,一是與它下面網路層有關的鏈路建立治理功能,另一是與它上面端用戶啟動鏈路並建立與使用鏈路通信的有關治理功能。對應這三部分功能,網路服務層劃分為三個層次:會晤層、傳輸層和網路層,分別處理端到端鏈路中與高層用戶有關的問題,端到端鏈路通信中網路層以下實際鏈路聯接過程有關的問題,以及路由選擇的問題。
對於用戶服務層,它的功能主要是處理網路用戶介面的應用請求和服務。考慮到高層用戶介面要求支持多用戶、多種應用功能,以及可能是異種機、異種OS應用環境的實際情況,分出一層作為支持不同網路具體應用的用戶服務,取名為應用層。分出另一層用以實現為所有應用或多種應用都需要解決的某些共同的用戶服務要求,取名為表示層。
『拾』 網路層與傳輸層有什麼異同
網路層使用IP地址實現從源IP到目標IP地址的數據包傳輸,而傳輸層使用介面號實現源進程到目標進程的數據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