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你怎樣看待網路語言對漢字規范化的沖擊
本人不喜歡網路語言,也從來不用。大家之所以喜歡用時因為網路用語可以興手捏來,不用在腦中思索。還有就是有賴人打錯字不願意改,大夥感到「前衛」就此傳播了下去。(一個巴掌拍不響)但那些「有趣」的網路用語毫無深意,更無一定的使用價值,反而使新一代青少年在正規的,幾千年歷史的漢字與其之間徘徊不定,擾亂了國家正常教育。
② 語言和文字的區別與關系
語言和文字的區別與關系
語言和文字的區別與關系區別:
語言和文字是兩種不同的符號系統。語言是聲音(vocal)符號,文字是圖像(visual)符號。有很多語言沒有文字,如中國的仫佬語、毛南語。同時有不少文字留存於世,而它對應的語言已經滅絕,如拉丁文、西夏文。
關系:
先有語言,後有文字。後者作為記錄前者的一種工具,出現的時間要比前者的晚得多。某種語言不一定會有文字,但沒有語言就不會有文字。
以上是一點粗淺的認識,其中的「語言」為自然語言,不涉及人造語言(如計算機語言)。如果詳細談論,那非成語言學家不可。
語言和文字的區別和關系,可以概括為:語言就是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文字作為形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屬於語言系統,是語言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語言和文字之間的關系是包含和被包含的關系,即文字包含於語言之中。
求語言和文字的區別與關系語言是音義結合體。文字是記錄語言的工具。有文字就肯定有語言,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語言都有文字。語言學研究的內容是指前者——音義結合體,而研究後者的被稱為文字學。世界上文字學的研究並不是很興盛,因為印歐語系採用字母一類表音體系的文字。不過漢字比較獨特,是表意體系的文字,能從字形中依稀辨別出意義來,而且中國古代也有通過文字研究語言的傳統,所以中國的文字學研究水平很高,尤其是清朝的時候達到鼎盛。
語言和文字的關系呢,就是文字是記錄讀音的,就算是像漢字一樣表意體系的文字,也是和讀音相聯系的,我們在看書的時候會感覺到腦子里有一個聲音在跟著念,就是這個道理。還有一個聯系就是有文字就已經有語言,文字不能脫離語言獨立存在。
語言和文字的區別和聯系語言學綱要語言學類J,全書共分9章,分別為:語言的社會功能,語言是符號系統,語音,語法,詞義,文字和書面語,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語言的接觸,語言系統的發展。貫穿全書的語言結構的總框架是瑞士語言學家德·索緒爾在本世紀初闡述的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作者力圖用這兩種關系來組織和安排各種語言現象。
求關於原始語言和文字的資料,謝謝朋友``不好意思``我在網上幫你找了很久也沒有找到你想要的答案```下面給你些參考``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語言:ke../view/9793.htm
文字:ke../view/32894.htm
請問歌和文字的關系無所假烈風,
分鬃線道絣。
無言被人覺,
真堪托死生。
相見也依依。
語言與文字的區別與聯系關於網路語言是否有利於語言發展,語言與文字很容易混為一談。語言與文字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有形式以及傳播方式和時間上的差異。說在嘴上的叫口頭語言,寫在紙上的叫書面語言也就是文字。網路語言可以看作是一種語言的延伸渠道,不必大驚小怪,更不必視為洪水猛獸。重要的是加以引導,使之服務於經濟社會的發展。
漢語言和文學的關系漢語言的主要目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漢語及語言學、中國文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語音實驗技能、中文信息處理技術、漢語教學法;
3.具有哲學和文史知識基礎,以及較強的寫作能力和社會調查能力;
4.了解我國有關語言文字的方針、政策、法規和當前語文文字工作任務;
5.了解語言文字研究的理論前沿和漢語科技應用的前景;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相關的課程有:語言學概論、現代漢語、古代漢浯、文學概論、中國文學史、中國語言學史、計算語言學、漢語史、漢語方言調查、邏輯學、歐美語言學、實驗語音學、中文信息處理等。
而漢語言文學則不盡相同:
1.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關於語言、文學的基本理論;
2.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知識以及新聞、歷史、哲學、藝術等學科的相關知識;
3.具有文學修養和鑒賞能力以及較強的寫作能力;
4.了解我國關於語言文字和文學藝術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本學科的前沿成就和發展前景;
6.能閱讀古典文獻,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它囊括的課程有:語言學概論、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現當代文學史、馬克思主義文論比較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外國文學史、民間文學、漢語史、語言學史學等。
語文是什麼?語言和文字語文一詞在不同的學科里有不同的所指。
在「語言文字」這一短語中,語言是狹義的,特指口語。語言文字的實質即廣義的語言。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言語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言語文化。
語文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簡稱。(錢威、徐越化中學語文教學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語文也是語言文字或語言和文學的簡稱。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
語文是新中國人文教育科學中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以啟迪並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以同化現代化的書面語言交際規范和同化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共同人文心理為任務的基礎學科。
總類:科學;分類:人文科學;子類:人文教育科學;屬:中國人文教育科學中一個基礎學科。足夠與同屬的別種學科如政治、歷史相區分,也全面而真實地反映了本學科的本質屬性。
語文是偏重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學科總稱,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中國由於古代文獻豐富,文字比較特殊,語文比較發達,廣義的語文也應該包括語言學,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總稱,但現在由於國際學術分科中語言學是一大類,所以目前反而是語文學從屬於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中國語文教科書一般講授的是漢語文。
清朝歷史上官方使用的語言和文字是什麼語言和文字?我在徐州聖旨博物館里見到的聖旨都是滿、漢兩種語言寫的,漢文行款從右向左,滿文書寫從左向右,兩種文字均向聖旨中間延伸,書寫結束後,鈐上皇帝玉璽,年號、時間以及受封人姓名、官銜等。
③ 網路流行語言與現代漢語詞彙發展的關系
密不可分 與時俱進
「百年中文,內憂外患」。然而,通過官方介入,行政干預網路語言傳播的做法,尤其是新聞報道禁止使用若干網路語言的做法,筆者並不贊同。
20世紀初葉的中國,也曾有這樣一場類似通用漢語與網路語言之爭的「論戰」———這就是文言與白話之爭。爭論中,新文化運動急先鋒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傅斯年的《文學革新申義》,魯迅的《估「學衡」》、《答KS君》、《十四年的「讀經」》,以及文言保守派的林琴南的《論古文之不當廢》,章士釗的《評新文化運動》和《評新文學運動》,都以其嚴密的邏輯分析,淵博的文學功底,見證了這場文化大撞擊的激烈和震盪。雖然,論戰的結果使得文言文逐漸退出社會生活的舞台,然而林琴南、章士釗的文章依然具有可讀性和歷史參考性,文言文依舊是民族的瑰寶。
當時的北洋軍閥政府在這場新文化運動中都做了些什麼?翻看當時的一些資料,所看到的,只是文言與白話代表觀點的猛烈交鋒和論戰,自始至終,沒有政府的強力介入。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語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英國,政府不主動干預語言文化市場的具體運作,但通過多種渠道給予經典與創新劇團、劇目強有力的資助、扶持,其中藝術委員會是一個最主要的運行機構。以英格蘭藝術委員會為例,它成立於1946年,實行非政府運作,但代表政府輔佐藝術發展。它的經費來源於英國文化媒體體育部,是英國最大的藝術撥款機構,如2003~2006年的經費預算超過10億英鎊,由該委員會自行控制,對某些處於發展關鍵時期的機構進行戰略性指導,給予資助。政府引導下的語言文化自由,也帶來了英國語言文化產業的繁榮。
語言文化在維持其獨立性的同時,也需要兼容並蓄的博大。據報道,英國的中小學正在大力推行漢語教學,英國人對漢語的學習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英國文化協會每年培訓30名以上的漢語教師,以彌補漢語學習熱潮帶來的師資缺口。而據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漢辦)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國外學習漢語的人數已經超過3000萬人,大約100個國家的各級各類教學機構教授中文課程,其中大學2300餘所,「漢語熱」正在全球范圍內掀起。近日,歐洲首個孔子學院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大學掛牌成立。難道他們就不害怕漢語言的「侵略」嗎?
網路語言的出現,經歷了萌芽、發展到壯大的過程,其被國人接受的過程,反映了語言的市民化和草根民眾爭取話語自由的新趨勢。國家頒布了民法和刑法等法規,對於語言侵權的行為自有制裁和懲戒,在這個議題上,政府可以充當守夜人的角色,而不是嚴厲的裁判和不合理規則的制定者。對於新生事物的合理與否,歷史才是最好的見證者。
胡適先生曾說過: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誠哉斯言。
④ 網路語言對漢語的污染
網路語言在一定范圍內有著廣泛的歡迎度和頑強的生命力,還是有不少優點的。網路語言輕松新奇,既簡單易用,又能節省上網時間,既能體現體現個性又輕松幽默。PS是英文photoshop的簡稱。下面是數字代替漢字的情況,比如520(我愛你)、5555(嗚嗚嗚的哭聲)…… 還有故意表示可愛的說法,比如將「東西」說成「東東」,「一般」說成「一般般」 。各大電視、報刊雜志對於網路語言的青睞,更是對其的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網路語言已如狂瀾洶涌,沖擊著漢語言教學,沖擊著悠久的漢語和漢字。從網路語言的構成、使用來看,網路語言是一種漢字、數字、字母、符號等雜糅使用的極不規范的語言,它不是漢語言的積極發展,更不是漢語和漢字的現代化演變,而是「對漢語的一種污染」,我們應當按照語言發展的規律及時予以引導和規范。
⑤ 請大家說一下網路詞語給漢語造成的影響或者是網路流行語言與現代漢語詞彙發展的關系!
首先,我個人覺得,網路流行語作為一種奇異的語言現象,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它對漢語的影響也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一方面,網路語言的盛行使得語言表達更加豐富,人們之間的溝通變得新奇簡單、簡單、幽默,符合了現代社會的多元化的特點。不僅節省時間而且
彰顯個性;另一方面,網路語言也給規范漢語的運用帶來不小的沖擊。它不斷追求個性、不斷創新的洪流中,語言的粗俗化也是確實成為了一幫人的低級趣味。青少年正在接受教育的階段,如果長期使用網路語言,會使自己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和運用能力下降。不僅如此,這些網路流行語一旦出現在需要使用規范語言的地方,就顯得格格不入。處於中小學階段接受教育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一但受到網路詞語影響過深,學生們很難把握網路流行詞與規范用語的使用。常常混淆不清,弊大於利。
網路語言是一種文化的傳播,規范使用網路語言,不濫用網路語言,不片面追求新奇,是我們對待網路語言的正確途徑。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網路語言的盛行也有它獨立的地位與作用。我們應該正確對待網路用語,充分發揮語言的魅力與價值。既要從中發現它有利的一面,又要摒棄其中的弊端。正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附:(個人覺得這個問題提得不錯,以後有機會用這種問題,也許可以把它做成PPT)
⑥ 網路語言對現代漢語有何影響
網路語言一方面豐富了現代漢語的詞彙、豐富了現代漢語表達方式的趣味性和多樣性;一方面網路語言草根創造的特性又會破壞現代漢語的純潔性,加大漢語規范工作的難度。
⑦ 網路詞語給漢語造成的影響
如果用多了網路語言,那麼在高考,中考的作文里不免會無意用到網路詞語。
雖然網路用語給人們有一種親切感,但是,習慣了的話就會轉移到現實上去,讓人會覺得你很沒水平。
和家長溝通的時候可能會說幾句聽不懂的話,代溝也就自然而然的大了。
網路語言對漢語是污染「網路語言對漢語是一種污染,是小群體為了團體交流方便,根據自己的愛好編造出來的,這是一個不健康的苗頭」
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語言專家李如龍指出,這些年輕人使用的是一種網路簡約化交流方式,網路語言是這一群體的特定語言和代碼。家長的擔憂有一定道理的,值得語言學家關注,但目前還不能斷定因為使用網路語言而使得代溝加深。
王教授認為,網路語言是年輕人的一種調侃語言,它也有個生命力的問題。對網路語言要有個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過程。對網路語言的出現不要大驚小怪,不要視為洪水猛獸,應當客觀地來看待網路語言對學生的影響,不能將網路語言一棍子打死。網路語言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象,已一定人群中得到了公認,目前也沒必要人為地去阻止它。比如說一些大眾俚語、俗話就有很強的生命力,事實證明,這些語言對社會只有好處而沒有弊端。倘若是些類似江湖黑話等不健康的語言,就應當堅決制止。
王教授指出,社會發展越快越迅猛,語言就會不斷地被豐富,被更新。對於出現的網路流行語言,不能簡單地判斷對錯,它進入人們的生活需要一個逐步被接受的過程,因此對網路語言寬容比扼殺更重要。現在很多老師和家長會擔心作文中大量使用網路語言會影響孩子的考試成績,這種想法其實是不科學的。在我國大力提倡全面進行素質教育的今天,素質教育取代應試教育是一個必然趨勢,一些有鮮活生命力的語言將不再成為高考作文的禁忌。網路語言作為一種靈活變通的表達方式與常規語言相比具有新奇、簡單、有幽默感的特點,應當對它報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同時,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網路語言的研究,分清楚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並加強對學生的正面引導,促使其使用規范性的語言文字,畢竟傳統的語言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
調查結果顯示,近三成市民表示網路語言與平時生活中所用的語言差別不大,而七成以上的市民則認為這些語言用在生活中讓人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