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EVDO的網路結構里包含哪些網元
EV-DO系統結構如圖所示,由無線接入網和核心網組成。
網元主要就是AN、PCF、ANAAA、PDSN/FA、AAA、HA。具體介紹如下:
無線接入網包括接入網(AccessNetwork、AN)、分組控制功能(PacketControlFunction,PCF)和接入網鑒權/認證/計費(AN-AAA)等功能實體。AN完成基站收發及其控制功能。PCF完成A8和A10連接的建立和分組數據業務節點(PacketDataServiceNode,PDSN)的選擇功能。AN-AAA完成接入鑒權的演算法和參數,執行接入鑒權功能。
核心網主要包括PDSN及其AAA等功能實體。PDSN主要完成分組數據會話的建立、管理和釋放功能。AAA負責於用戶有關的登記、鑒權和計費功能。在移動IP的情況下,核心網還包括功能外部實體(ForeignAgent,FA)和歸屬代理(HomeAgent,HA)。FA是作為移動IP技術中的外部代理,負責登記、計費和轉發用戶數據等工作,可與PDSN合設。HA是IPSec安全隧道的起點,用於提供用戶漫遊時的IP地址分配、路由選擇合數據加密等功能。
EV-DO介麵包括以下幾個介面:
A8/A9:AN與PCF之間的內部介面,A8承載業務數據,A9承載信令;
A10/A11:PCF與PDSN之間的介面,也稱R-P介面,A10承載數據,A11承載信令;
A12:AN與AN-AAA之間的介面,用於承載用戶接入鑒權的消息;
A13:源AN與目標AN之間的介面,在會話切換時,源AN和目標AN通過A13傳遞原有會話的配置信息。
B. 數字移動通信系統中,哪個網元不屬於核心網
不太明確你想知道通信核心網的哪些方面,以下為通信核心網的網元及相關參數,希望對你有益:
移動核心網的網元包括移動交換中心MSC和用戶歸屬位置寄存器HLR。按照設備具體功能劃分,移動交換中心包括VMSC(端局)、GMSC(關口局)、TMSC(長途話務匯接局)和STP(信令轉接點)。
一 移動通信核心網的主要運行參數
無論是MSC或HLR,從系統架構來看均包含了硬體和軟體兩個部分,期主要參數均分為硬體參數和軟體參數。硬體參數主要包括核心單元的硬體處理能力和存儲能力,以及外圍單元的吞吐能力;軟體參數主要包括設備對各種業務和流程的處理能力。從參數是否隨業務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來分,參數又可以分為靜態參數和動態參數。其中靜態參數指在硬體和軟體配置一定的情況下用戶表示硬體和軟體的總體處理能力的指標,其不會隨著業務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動態參數指隨著用戶數、用戶行為的變化而引起變動的核心網網元的CP負荷、中繼和信令佔用率等方面的參數。相關參數如下:
歸屬位置寄存器HLR主要配置及運行參數
硬體/軟體 序號 參數名稱 類型 單位 參數指標含義
硬體 1 AC容量 靜態 萬戶 HLR能支持的最大鑒權數
硬體 2 HLR容量 靜態 萬戶 HLR能支持的最大用戶數
硬體 3 HLR中的鑒權數 動態 萬戶 HLR中已存在的鑒權數
硬體 4 HLR中的用戶數 動態 萬戶 HLR中已存在的用戶數
硬體 5 信令負荷 動態 ERL/線 每中繼線承載的信令消息量
硬體 6 CP負荷 動態 % 主處理器負荷
移動交換中心MSC主要配置及運行參數
硬體/軟體 序號 參數名稱 類型 單位 參數指標含義
硬體參數 1 VLR容量 靜態 萬戶 VLR資料庫的存儲能力
2 中繼容量 靜態 E1 配置的中繼埠數
3 信令埠數 靜態 64kb/s 配置的信令處理單元數
4 VLR佔用率 動態 % 網上用戶數/VLR容量
5 CP負荷 動態 % 主處理器負荷
6 中繼實裝率 動態 % 實開中繼/中繼容量*100%
7 話務負荷 動態 ERL/線 每中繼線承載的話務量
8 信令負荷 動態 ERL/線 每中繼線承載的信令消息量
軟體參數 1 配置的BHCA值 靜態 KBHCA 配置的每小時能處理的呼叫數
2 實際BHCA值 動態 KBHCA 每小時實際處理的呼叫數
3 BHCA負荷比 動態 % 實際BHCA值/配置BHCA值
其他指標 1 網上用戶數 動態 萬戶 VLR中實際使用的用戶數
2 用戶開機率 動態 % 開機用戶
3 交換系統接通率 動態 % 交換系統接通次數/試呼次數
C. 有沒有做過移動項目的,知道什麼是網元嗎
網元由一個或多個機盤或機框組成, 能夠獨立完成一定的傳輸功能。
如PDH設備、SDH-ADM、DACS、TEM、REG、PCM等等。
網管系統中的網元其實和這個差不多,
簡單理解就是網路中的元素,網路中的設備。
D. LTE 的網路結構中有哪些網元
3GPP對LTE項目的工作大體分為兩個時間段:2005年3月到2006年6月為SI(StudyItem)階段,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2006年6月到2007年6月為WI(WorkItem)階段,完成核心技術的規范工作。在2007年中期完成LTE相關標准制定(3GPPR7),在2008年或2009年推出商用產品。就目前的進展來看,發展比計劃滯後了大概3個月[1],但經過3GPP組織的努力,LTE的系統框架大部分已經完成。 LTE採用由NodeB構成的單層結構,這種結構有利於簡化網路和減小延遲,實現了低時延,低復雜度和低成本的要求。與傳統的3GPP接入網相比,LTE減少了RNC節點。名義上LTE是對3G的演進,但事實上它對3GPP的整個體系架構作了革命性的變革,逐步趨近於典型的IP寬頻網結構。 3GPP初步確定LTE的架構如圖1所示,也叫演進型UTRAN結構(E-UTRAN)[3]。接入網主要由演進型NodeB(eNB)和接入網關(aGW)兩部分構成。aGW是一個邊界節點,若將其視為核心網的一部分,則接入網主要由eNB一層構成。eNB不僅具有原來NodeB的功能外,還能完成原來RNC的大部分功能,包括物理層、MAC層、RRC、調度、接入控制、承載控制、接入移動性管理和Inter-cellRRM等。Node B和Node B之間將採用網格(Mesh)方式直接互連,這也是對原有UTRAN結構的重大修改
E. td—lte epc所包括的主要網元及架構有哪些
EPC主要包括三大網元:MME(移動性管理實體),S-GM(業務網關),P-GW(PDN網關)
MME負責NAS安全性,空閑模式處理,EPS承載控制,主要負責UE和核心網之間的信令交互。
S-GM負責傳輸用戶IP數據包,在於其他3GPP技術如GPRS何UMTS互動式作為對外的介面
P-GW負責用戶IP地址分配和業務QoS保證,並根據PCRF規則進行基於流量的計費。可以作為對外的介面和cdma2000、WiMAX等非3GPP的技術交互工作。
F. 移通網路主要有哪些設備組成
這里沒有辦法貼圖。我盡量講得詳細一些吧。
整個移動網路分為核心網部分和無線部分。無線部分比較簡單,有基站發射器BTS和基站控制器BSC。核心網部分又分為語音核心網和數據核心網。語音核心網為了保證高通話質量是有獨立的骨幹網的,並不通過Internet。其主要的部分是移動交換中心MSC,歸屬位置寄存器HLR,簡訊中心SMSC,智能網控制節點SCP等網元,以及之間的中繼傳輸。目前主要的傳輸是SS7 over E1的,不是internet的TCP/IP。
手機到手機的流程主要是:MSa(主叫手機)發起呼叫,通過BTSa,BSCa到MSCa,由MSCa根據所攜帶的被叫號碼到HLRb進行位置查詢,然後,將呼叫通過骨幹網路由到MSCb,再到BSCb,BTSb,然後對MSb(被叫手機)進行Paging(尋呼)。MSb響應後,呼叫建立。
當然,這只是很簡單的說了一下,復雜的話,學個一年半載的也不過分,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