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網路葯理學如何寫論文
網路葯理學寫論文的材料素材:
1、從要研究的方劑/中葯中獲得有效成分。
2、根據有效成分預測靶基因。
3、根據表型獲得對應的靶基因。
4、有效成分對應的靶基因與表型對應的靶基因取交集。
5、構建中葯/方劑有效成分靶基因網路。
寫作技巧
基於系統生物學的理論,對生物系統的網路分析,選取特定信號節點(Nodes)進行多靶點葯物分子設計的新學科。網路葯理學強調對信號通路的多途徑調節,提高葯物的治療效果,降低毒副作用,從而提高新葯臨床試驗的成功率,節省葯物的研發費用。
其中中葯/方劑通過某某基因調節某某通路治療表型的研究,研究側重於細節研究,把網路葯理學當作篩選靶基因、通路的手段,再用常規的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的技術加以驗證。如果研究細節到位,可以沖擊3-10分作用的SCI期刊。
② 網路葯理學可以與哪些技術結合
網路葯理學可以跟網路技術相結合,也就是在網路上的一些。軟體或者平台都可以跟網路葯理學進行相結合。因為在這幾年來,網路葯理學都是通過網路方法來分析葯物,靶點,還有就是和疾病之間的一些相互關系。
所以他具體的話就是可以跟網路的相關技術來進行相結合,也就是說在網路發達的今天,這些都是可以作為葯理學研究的一些工具。然後網路分析、網路方法都是其中的一些方法,然後網路葯理學就可以跟這些工具進行相結合來研究葯理學的這一門學科。
而且中醫是一個復雜的化學體系,是需要網路去記錄一些東西,然後來進行相關的研究的。所以網路葯理學就可以跟以上這些東西去進行相結合,然後開展研究。
③ 網路葯理學的利弊
網路葯理學的利:網路葯理學是基於系統生物學的理論,對生物系統的網路分析,選取特定信號節點進行多靶點葯物分子設計的新學科。網路葯理學強調對信號通路的多途徑調節,提高葯物的治療效果,降低毒副作用,從而提高新葯臨床試驗的成功率,節省葯物的研發費用。
網路葯理學的弊:疾病靶點的選取過於主觀在網路葯理學研究的文章中,往往疾病靶點會到成百上千個,這個時候如果中葯的成分比較少的話,就會出現葯物靶點與疾病靶點的交集在各自總體的比例中失衡。
網路葯理學的發展背景:
葯物研發模式中,主要遵循「一個葯物、一個基因、一種疾病」的模式,這是導致70%的新葯在臨床試驗失敗的主要原因。實際上,臨床上的多種慢性病如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是多基因、多因素作用的疾病,僅根據單一作用靶點難以達到良好治療的效果。
以腫瘤的發生為例:形成一個立方厘米的實體瘤需要10年的時間,經過6大步驟:克服凋亡、抑制衰老(無限增殖)、分泌自我增殖信號、對生長信號不敏感、血管新生和侵襲,其中有大量的基因和蛋白參與作用。
④ 網路葯理學的介紹
網路葯理學是基於系統生物學的理論,對生物系統的網路分析,選取特定信號節點(Nodes)進行多靶點葯物分子設計的新學科。網路葯理學強調對信號通路的多途徑調節,提高葯物的治療效果,降低毒副作用,從而提高新葯臨床試驗的成功率,節省葯物的研發費用。
⑤ 網路葯理學的名稱
中文名稱:網路葯理學
英文名稱:network pharmacology
⑥ 網路葯理學有用嗎
有。
網路葯理學是基於系統生物學的理論,對生物系統的網路分析,選取特定信號節點(Nodes)進行多靶點葯物分子設計的新學科。網路葯理學強調對信號通路的多途徑調節,提高葯物的治療效果,降低毒副作用,從而提高新葯臨床試驗的成功率,節省葯物的研發費用。
⑦ 網路葯理學的研究模型有哪些
首先確定什麼樣的動物模型,急性或亞急性或慢性毒性試驗。癌症模型中,骨髓微核試驗,精子異常,顯性致,致畸試驗,代謝試驗
⑧ 網路葯理學中degree是什麼
網路靶標。2007年英國Dundee大學、葯理學家AndrewLHopkins率先提出了此概念,之後,網路葯理學被迅速應用於眾多領域的研究中,顯示出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應用價值。其中的degree是網路靶標。
⑨ 網路葯理學的發展背景
在以前的葯物研發模式中,主要遵循「一個葯物、一個基因、一種疾病」的模式,這是導致70%的新葯在臨床試驗失敗的主要原因。實際上,臨床上的多種慢性病如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是多基因、多因素作用的疾病,僅根據單一作用靶點難以達到良好治療的效果。以腫瘤的發生為例:形成一個立方厘米的實體瘤需要10年的時間,經過6大步驟:克服凋亡、抑制衰老(無限增殖)、分泌自我增殖信號、對生長信號不敏感、血管新生和侵襲,其中有大量的基因和蛋白參與作用。
基於網路葯理學形成葯物分子設計新模式,是發展創新葯物的重要途徑。
⑩ 什麼是系統葯理學
系統葯理學(Systems Pharmacology)是一種學科,它是多學科交叉的產物,包括經典葯理學、化學生物學、生物化學和結構生物學、基因組學、病理學,醫學以及應用數學、計算機技術、生物信息學等。
系統葯理學是多學科交叉的產物,包括經典葯理學、化學生物學、生物化學和結構生物學、基因組學、病理學,醫學以及應用數學、計算機技術、生物信息學和「-omics」方法,同時涵蓋了大量實驗學科包括從細胞、組織到器官的研究技術。系統葯理學被認為是未來轉化醫學的核心技術。
1.1 ADME/T評價與葯代計量學
葯物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謝(metabolism)及排泄(excretion)過程的是葯物發現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進程。葯物分子進入機體,首先要克服ADME/T屏障,才可能是活性分子。這些分子和機體內的靶標結合進而產生葯效,葯物將會在網路水平以及器官整體水平上和機體發生相互作用。因此ADME/T 評價、葯物計量學、葯代計量學分析是葯物早起開發和化學分子成葯性的關鍵內容之一。
1.2 系統打靶和通路關聯
發現和闡明活性物質、發現靶標是葯物發現研究的核心。然而傳統的基於還原論的做法是通過分析化學手段獲取化學成分,採用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技術開展實驗驗證,尋找可能的靶點。當前開展網路靶標預測、葯物-靶標關聯是多靶標葯物發現的新思路。
1.3 網路葯理學建模和分析
網路葯理學是從系統生物學,特別是從生物網路的角度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認識葯物與機體的相互作用並指導新葯發現。網路葯理學藉助高通量組學數據、分子網路數據以及計算機模擬分析,進而從靜態和動態角度研究葯物的作用機制和促進葯物創新。
1.4 多尺度系統整合
從系統水平,揭示葯物和生物系統內基因、蛋白質,以及生化網路等各組成之間,在時間次序和空間位置上的相互關系和系統動力學功能。從而在不同層次信息上理解生物系統的復雜生命行為,最終實現在給定條件下對生物系統的干預、改造和修復。
提出背景
編輯 語音
系統葯理學或系統葯物學(Systems Pharmacology)概念和術語提出於1992年4月在廣州召開了首屆全國中西醫學比較研討會,大會上曾邦哲(曾傑)提出了系統醫葯學(systems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的概念和模型 [1] ,採用圖論和網路拓撲學方法,闡述了神經、內分泌、免疫與血管系統的機能活動與代謝器官的物質、能量代謝系統穩態模型,以及神經、內分泌與免疫細胞系統與基因、蛋白質、脂類等分子系統的雙向調控生命活動與發育的過程。
2008年,2012年,NIH連續舉辦了第一、二屆定量與系統葯理學(Quantitative and Systems Pharmacology, QSP) 研討會。兩次會議將學界、產業界與政府機構(包括FDA)中從事葯理學、系統生物學的專家們聚集起來討論未來葯物研發的新趨勢。會議的核心議題:是否能夠通過將系統生物學systems biology與葯理學pharmacology進行交叉,融合出一個新的學科---定量與系統葯理學(Quantitative and Systems Pharmacology, QSP),從而大大促進發現、開發和臨床應用治療葯物的進程?在經過後續一年多的斟酌、討論和咨詢後,終於《定量與系統葯理學白皮書》問世:Quantitative and Systems Pharmacology in the Post-genomic Era: New Approaches to Discovering Drugs and Understanding Therapeutic Mechanisms. 該成果標志著Systems Pharmacology新學科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