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計算機】什麼是社會網路
社會網路是指社會個體成員之間因為互動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關系體系,社會網路關注的是人們之間的互動和聯系,社會互動會影響人們的社會行為。
『貳』 什麼是網路社會問題
道德自控能力不強
大學生的道德自律意識如何,直接關繫到其道德自控能力的強弱,從而影響其道德行為的產生。在網路社會中,我們發現某些大學生的道德自控能力不強。往往憑借網路的隱蔽性、虛擬性等特徵,在網路中無拘無束地進行各種活動,沒有把握自由的邊界,一部分大學生由於自身的道德自控能力不強,在缺乏規范性的網路社會中很容易產生一些道德問題行為。
(四)對現實的不適應
網路與現實形成了兩個不同的「道德環境」。現實生活中每個大學生都必須與身邊的老師、同學接觸,其現實的道德行為受外界的接觸人員的監督和自身道德意識的約束,他必須按照一個社會人的道德標准行動。而調查顯示,很多大學生由於對現實交際的恐懼而更熱衷於網上交友。這不僅削弱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也帶來了網路上的道德冷漠現象,使他們對各種網路不道德現象置若罔聞, 甚至會做出一些在物理空間難以做出的粗暴、無禮的舉動。
二、客觀原因
(一)網路生活的開放性加大 , 缺乏規范性
網路生活的最大特徵之一就是它的開放性。隨著網路的普及,這一特徵越來越表現為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進入網路生活中去,也就是說網路生活中有著很大的自由空間。由於目前網路中的規范性缺乏,因此,網路成為了大學生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這種極具開放性但缺乏規范性的網路環境,給大學生的道德問題行為的提供了客觀條件。
(二)網路文化的多元性加強,缺乏主導性
網路文化是指基於網路技術而產生的以網上生活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文化生活現象。它主要由網路技術文化、網路規則文化和網路觀念文化組成,其核心是網路觀念文化。由於這種多元性的網路文化缺乏一種主導性意識形態的引導,這就使得人們在各種網路文化的沖擊與影響下,導致他們的價值觀念的多樣性。價值觀念的多樣性就意味著人們的價值取向的無主導型。不同的價值觀念有時會出現沖突現象,再加上一部分大學生還沒有形成正確而穩定的價值觀,這就很容易使一部分大學生在面對形形色色的網路文化時,很難把握哪種文化是積極的、先進的。也就是說,他們的道德判斷力在多種文化觀念的沖擊下,變得十分脆弱,很容易受不良思想文化信息的侵蝕,從而導致他們在網路生活中產生道德問題行為。
(三)網路信息的誘惑性增強,缺乏防範性
網路中的「黃色信息」 、「 黑色信息」與「灰色信息」對一些自控能力較差的大學生極具誘惑性,對大學生的網路行為構成很大的影響。因此,由於網路信息具有較大的誘惑 ,而網路本身對不良信息的防範性缺乏,這就使得大學生思想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蝕,導致其道德防禦力減弱,從使他們產生網路道德問題行為。
(四)網路交往的虛擬性加大,與現實性契合不夠
網路作為一種虛擬空間的存在 , 發生在其中的各種活動都是現實活動在虛擬空間的延伸。因此,網路交往作為網民的一種主要網路活動,具有虛擬性的特徵。因此,很多大學生的網路交往都是在虛擬化的網路環境中完成的,與現實性契合不夠,即他們的網路交往相對於現實交往而言發生了某種偏差。由於網路交往的虛擬,使交往雙方不道出真實身份就可以進行交流與溝通。這一特殊情況使得一部分大學生在交往過程中放棄現實道德的約束 ,導致他們進行網路交往的道德他律性減弱。道德他律性的減弱,必然會導致主體在進行活動時,因缺乏外部的監督而趨向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這樣就使得主體在選擇某種行為時往往隨心所欲,以自己的個人感受作為行為選擇的唯一標准,不顧他人的反應或感受,從而導致網路道德問題行為的產生。
『叄』 網路社會這一詞最早是由誰提出來的
網路社會這一詞最早是由誰提出來的,沒有明確的記錄
網路社會的特徵有:
1)開放性:Internet網是一個開放的網路,網路上的每一處信息資源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開放的,平等的,人與人之間可以開放地進行交流、學習。
2)復雜性:網路畢竟是一個虛擬的社會,人與人之間不可能面對面交流、溝通。有一句話說:「盡管上網吧,即使屏幕那頭是一條狗,也沒人會知道。」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未成年人沉迷於網路聊天和網路游戲中,荒廢學業,虛度青春。
3)全球性:網路把全球縮小到一台電腦上,通過一根網線,世界就呈現在你面前了。 4)豐富性:網路上的資源豐富多彩,用一個搜索引擎,搜尋到的網頁就可達到幾十、幾百萬。
5)虛擬性:網路社會是人們通過網線虛構的一個社會,看不到彼此,卻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既真實又虛幻。
『肆』 網路社會的介紹
網路社會是一種全新的社會結構,這一社會結構源於社會組織,社會變化以及由數字信息和通信技術所構成的一個技術模式之間的相互作用。
『伍』 什麼是社會網路
社會網路(socialnetwork)是一種基於「網路」(節點之間的相互連接)而非「群體」(明確的邊界和秩序)的社會組織形式,也是西方社會學從1960年代興起的一種分析視角。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行和新的通訊技術的興起,社會呈現越來越網路化的趨勢,發生「社會網路革命」(socialnetworkrevolution),與移動革命(mobilerevolution)、互聯網革命(internetrevolution)並列為新時期影響人類社會的三大革命.
社會網路是指社會個體成員之間因為互動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關系體系,社會網路關注的是人們之間的互動和聯系,社會互動會影響人們的社會行為。
社會網路是由許多節點構成的一種社會結構,節點通常是指個人或組織,社會網路代表各種社會關系,經由這些社會關系,把從偶然相識的泛泛之交到緊密結合的家庭關系的各種人們或組織串連起來。社會關系包括朋友關系、同學關系、生意夥伴關系、種族信仰關系等。
社會網路分析是社會科學領域的叫法。類似的東西在物理和計算機領域叫復雜網路。在數學領域叫做圖論。也有一些學者叫網路科學。基本的東西都類似,但關注的點不同。就和一個男人有時是爸爸,有時是兒子,有時是孫子。
最早的溯源可以歸到哥尼斯堡七橋問題。莫雷諾在上世紀初開始將可視化和類似的網路分析技術應用在分析社會現象上,比如女生的午餐關系。之後生物領域和社會領域分別獨立發展出比較完善的分析技術。集大成者是Harvard的HarrisonWhite,許多之後著名的學者都是他的徒子徒孫。
很難說SocialNetworkAnalysis是一門特定的學科。更多的應用是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有時候也會作為一種研究視角(perspective)。當然,也產生了一些中層的理論(theory),比較常見的是Granovetter的弱聯系理論,Burt的結構洞理論,Watts的小世界模型,Barabasi的PowerLaw。
之前的社會科學往往關注個體(或者行動者,如企業、個人)的特性,而忽略個體之間的關系。而社會網路的研究正是研究關系的方法、視角。最大的特徵在於考慮了個體之間的互相依賴,更接近於現實社會。將這些關系用如題頭所示的圖片展示出來,可以直觀的看到各個行動者在網路中的位置和網路整體結構。
『陸』 網路社會群體是什麼
利用互聯網建立的社會群體就是網路社會群體。如微信群、QQ群就是。
『柒』 網路社會的名稱確定
為了區別Network society和Cyber society的同一個漢譯詞「網路社會」在漢語語境中的兩種不同所指,即區分作為信息化社會的共同的社會結構形態和基於互聯網技術架構的網路空間中的新的社會形式,有的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建議,比如用「網路社會」來指涉前者(Network society),而用「賽博社會」(Cyber society的直譯)來指涉後者。但從目前的社會學相關文獻來看,關於「賽博社會」的稱謂的應用者很少,而且呈萎縮的趨勢。當然學術界也可以進一步商榷,另行確定Cyber society的一個漢語對應的合適的譯詞,從而與「網路社會」(Network society)區分開。
對於「網路社會」名稱確定,我們在這里提出兩種不成熟的建議。一種是用「網路社會」指涉前者(Network society),而用「虛擬社會」(Virtual society)指涉後者(Cyber society),從而得以在漢語中明確區分。不過這樣的話,由於虛擬社會強調Cyber society 的互動環境和空間的技術因素,即網路空間是一個互聯網虛擬技術架構的抽象的電子空間,雖然它與Cyber society 並不矛盾,但畢竟不等同於Cyber society,這是該建議的缺點。另一種是用「網路化社會」指涉前者(Network society),而用「網路社會」指涉後者(Cyber society)。這種建議似乎符合當前關於「網路社會」研究的實際情況,其主要缺點,在於兩個漢語名稱在構成上過於接近,易於混淆。提出各種設想的目的,都是為了使兩種「網路社會」的所指在漢語和英語的用詞上得到統一,避免由於語言上的混亂和模糊處理導致不必要的誤解和紛爭。
除了漢語「網路社會」的語用誤讀導致諸多分歧和混亂之外,基於網路空間的所謂「網路社會」的英文選擇目前也很混亂。比如有的人用network society,也許這種用法意指computer network society,即「電腦網路」社會。但一般將network society理解為「日常現實空間中的社會形態」的「網路社會」,而不將它指稱「網路空間」(cyber space)的社會形式。另外,還有人用network community來指稱基於網路空間的「網路社會」的。「community」一般被譯作「共同體」或「社區」。但「community」和「society」是有區別的。「community」指由諸如血緣、鄰里和朋友關系作為聯系紐帶的社會類型,而「society」則是以契約、交換和計算等理性關系為紐帶的社會類型。
鑒於這些眾所周知的分歧,我們建議,在沒有找到更好的用詞之前,「網路社會」的英文表述,仍然沿用西方一般的用法,即用Network society作為現實社會一種新社會結構形態的「網路社會」,以Cyber society來指涉存在於電腦網路空間(cyber space)的「網路社會」,就如同本文在開始時提到的那樣。至於Virtual society(虛擬社會),則是描述「網路社會」的另一種提法,主要是為了強調該社會的互動環境和空間的「虛擬性」,它與Cyber society並不矛盾。
『捌』 為什麼網路社會是非傳統的人與人之間普遍交往的社會
這與網路社會的特點有關。
非傳統,一是因為網路社會是信息化的虛擬社會。信息化首先是數字化。網路社會的生存是以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為條件的,信息形態是二進制的計算機語言。信息作為一種資源,流動和使用越多,其再生性和價值越強,這與傳統物質資源恰好相反,將根本改變物質資源為主的人的生存方式, 從而改變人的生產、工作、生活方式。信息化其次是交互的。網路社會是人類的電子信息共同體,它所實現的是信息的共享,必將突破傳統社會中表現在物質資源上的私有。
非傳統,二是因為網路社會是虛擬社會,但是也是虛擬實在的社會。網路社會是虛擬實在的,而不是虛無縹緲的。這種客觀存在,把人們從三維空間拉到了多維空間而已。
普遍交往,是因為網路社會在拓展人類生存空間的同時,也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交往空間,深刻地改變著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 老說法叫「地球村」,確實沒有過時,網路社會「把距離和時間縮小到零」,人與人的交往形成了一種新型的「網路共同體」,每個人被動融入其中,發生著普遍的聯系。
『玖』 網路社會和現實中的社會,有什麼區別
網路好多是虛擬的網路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很多人在網路上的表現都和現實生活中差距很大,比如說有的人在現實當中非常的沉默寡言,而在網路上則變得侃侃而談,有的人在現實的生活中從不向人吐露心事,在網路上則願意向陌生人傾訴,
『拾』 網路用語「社會」是什麼意思
該詞字面上的含義為形容對方很厲害,有著社會大哥霸氣的氣場,一般人都惹不起不敢惹,比較常見的用法是嘲諷一些比較喜歡放狠話愛裝逼的小年輕,例如之前網路上火起來的不怕事的校園初一扛把子,以及你若是感覺你有實力和我玩,良辰不介意奉陪到底的葉良辰...等等。
該詞是由早先的「社會我x哥」、「社會我x姐」...演變而來的,真正火起來是源自於一張「社會社會」的表情包,常在聊天中被大家使用,使得該詞不斷的走紅網路,被大家所熟知。
(10)什麼叫做網路社會擴展閱讀
網路語言是指產生並運用於網路的語言。網路語言從網路中產生或應用於網路交流的一種語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標點、符號、拼音、圖標(圖片)和文字等多種組合。這種組合,往往在特定的網路媒介傳播中表達特殊的意義。20世紀90年代誕生初,網蟲們為了提高網上聊天的效率或詼諧、逗樂等特定需要而採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語言了。進入21世紀的十多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革新,這種語言形式在互聯網媒介的傳播中有了極快的發展。目前,網路語言越來越成為人們網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要注意的是,部分網路語言並不符合我們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定,因此並不具備教學意義,不能引進教學領域。
2018年9月,北京市多個區近期出台了各自的2018年政務公開工作要點,各區要求對政務「兩微一端」加強管理,不得發布與政府職能沒有直接關聯的信息,善於使用網言網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