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網路語佛佛是什麼意思
南北朝 時, 夏 主 赫連勃勃 , 南朝 稱其為 佛佛 。見《宋書·索虜傳》。
Ⅱ 各位,你們一直說的佛佛佛是什麼意思
佛是梵語 覺悟的意思 一切眾生都可以覺悟。離開這個娑婆世界.
Ⅲ 有網友知道網路語:佛佛是什麼意思嗎或者重慶語:佛佛是什麼意思
就是所有的佛,每尊佛,就和我們平時說人人一樣。
Ⅳ 佛佛網路詞是什麼意思
真修凈土真念佛!
三藏十二部。讓與別人悟。
八萬四千門。饒與別人行。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之外。不用一字。
各自去掃凈室一間。供佛像一尊。
每日燒清香一爐。換清水一碗。
夜來上明燈一盞。
紙畫木雕。即同真佛。
愛如父母。敬如君王。
早晚朝參。必誠必敬。
拜如山倒。起似雲升。
出而問訊。入而問訊。
五里十里。常如佛前。
一飲一食。先須供養。
舉目動口。無不是佛。
一串數珠不離手。
一句彌陀不離口。
高聲念。低聲念。
六字念。四字念。
緊念。緩念。
朗念。默念。
合手念。跪膝念。
面佛念。朝西念。
敲魚念。掏珠念。
行道念。禮拜念。
獨自念。同眾念。
在家念。在外也念。
閑也念。忙也念。
住也念。 坐也念。卧也念。
連夢中也念。才是真念。
念得心酸淚下。
念得火滅灰寒。
念得神號鬼哭。
念得天喜地歡。
一聲佛振動了魔王宮殿。
一聲佛粉碎了劍樹刀山。
一聲佛為百劫千生消業障。
一聲佛為四恩三有啟因緣。
正是:
榨到油來。擊撞之聲益很。
船當浪起。搖棹之聲益悲。
鑊湯在後。蓮池在前。
雖有千萬人阻我不念。不可得也。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Ⅳ 佛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呢
學佛點滴——對佛教的理解 ⊙什麼是佛?能覺是佛。我們每一個眾生都具一個能夠覺知萬事萬物的心性,這個能覺的心性就叫做佛。你相信自己有這個能力嗎?你相信自己會有一天對宇宙人生的真相洞察無礙嗎?如果你相信的話,那你就相信自己就是一個未來佛。未來佛就是一個未來的覺悟者。如果你不相信,你還是一個未來佛,為什麼呢?因為不管經過多少磨難,你總有一天會覺悟,因為能覺的心是我們本具的,所謂天真自然佛,人人本具之。對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了、完全清楚了。這樣的人我們稱他為佛。⊙什麼是佛教?佛教是教育。 用這個自性本具的能覺之心來教化自性暫迷的迷惑之心就叫做佛教。雖然我們說佛教是佛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我們常常誤會,以為有一個他來教育我,而實際上是把我們自己的覺悟之心顯揚出來。佛像、經典、僧眾只是起了一個增上緣。就是幫你覺悟向上的一個好緣。⊙學佛,誰是我們的老師和榜樣?釋迦佛是我們自性本覺的榜樣和老師雖然自性本覺,佛教本有,但僅僅靠自己獨覺的畢竟是少數,所以大多數眾生是需要導師和榜樣的,換句話說,我們需要導師的指引、善知識的指點,這樣我們可以少走彎路、不走彎路。釋迦牟尼就是我們根本的老師,我們稱他為本師。⊙老師的使命是什麼?老師的使命就是幫助我們開啟自性的智慧釋迦牟尼佛並不是自己發明了什麼真理,然後再灌到我們眾生的腦子里來,不是的。而是告訴我們:智慧和德能是我們自性本有的,不需要向外去求,只要把妄想和執著去掉就可以了。⊙佛陀四十九年說法,內容是什麼?四十九年說法無非是說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說法,說小說大、說漸說頓、說偏說圓、說有說空,無非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訴我們,人生就是我們自己,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佛能給人以禍福嗎?不能,沒有學佛的人以為佛能給人以禍福,其實不是的。打個比喻,法官定案,他要以公正法律為依據,法官不能給人以禍福,佛也如是。一切因果報應就象水往低處流一樣自然而然,沒有誰在主宰。就象古人說的好: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其實是把宇宙間的禍福之理說盡了。就像現代的醫學界也證實了,說慌的人體內會分泌毒素。⊙佛能保佑我們不生病嗎?如果我們妄念連連、惡業不斷,佛是無能為力的。佛只能告訴我們,人為什麼會生病,如何避免。我們如果按照佛的話去做,身體自然會健康起來。就象父母隨時隨處護念兒女,但是不能保證兒女不惹禍,父母只能教育兒女怎麼做。佛也如是,可見教育才是最大的保佑。再說我們天天念佛,心地平和,妄念減少,免疫力自然增強。我們可以在緣上下功夫,惡緣斷了,惡果自然就不能結了。⊙在災難降臨的剎那間,有可能感通佛菩薩而避免災禍嗎?可能。因為心、佛、眾生是三位一體的,可以說感通佛菩薩,也可以說是自心的「一心」所起的作用,自心就是佛。平常我們的覺悟之心被煩惱所復蓋,智慧和德能都無法顯現,現在臨時抱佛腳,一句「阿彌陀佛」一句「觀音菩薩」自心的智慧顯現了,能力也顯現了,所以剎那間便消除了災禍、你說這是自力還是佛力,實在說自力和佛力是同一個力,自他不二么。釋迦佛在菩提樹下覺悟成道,第一句話就說:「奇哉,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可知眾生和佛相比,就多了一點煩惱。⊙修行,以什麼為標准?佛經是我們修行的標准我們的自性是否覺悟了?覺悟到什麼程度?我們本具的正知正見是否具備了?具備的是否圓滿?我們自性的清凈心是否現顯了?現顯了多少?我們要用佛經來印證,來對照,來檢查。看一看自己的起心動念、日常生活起居、待人接客是否與佛經吻合。如果不相應,就要修行。⊙什麼是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錯誤的想法、看法、做法。⊙什麼是住持三寶? 就是佛像、佛經、僧眾。如果沒有住持三寶,如來的家業就不能傳承和弘揚了,我們修行交流也缺少了方便。佛像是提醒我們自性要覺悟,因為沒有一個人每天跟在你的背後,要你覺悟。而佛像就有這個妙用,我們每天拜佛,看到佛像就知道要像佛一樣覺悟。如果你拜佛不是為了覺悟,那就不是修行。經典是幫助你樹立正知正見,正知正見雖說是你自性本具,但是你現在迷了自性,分不清對錯、好惡、正邪,所以暫時需要用外面的經典幫你打開自性的法寶。佛經好比是一條渡船,你到了對岸,渡船你就不需要了。僧眾是和合僧團,是佛法的承傳者、傳播者、帶動者。我們看到出家人,就想到我也要象出家人一樣清凈無染、為法獻身。⊙什麼是自性三寶?自性三寶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自性三寶就是覺、正、凈。歸依佛就是歸依自性覺;歸依法就是歸依自性的正知正見;歸依僧就是歸依自性的清凈心。你想一想,佛像可以被毀,經典可以被燒,僧眾可能被驅散,而自性的覺正凈恆常無變,我們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歸依處——自性三寶。然後我們又不離開住持三寶而進行修行。自性三寶是本體,只要本體在,有體一定會有相。⊙念佛、讀經、參禪、持咒,目的是什麼?念佛、讀經、參禪、持咒,目的是得清凈心不學佛的人常常誤會,以為念佛是求佛保佑,如果你讀了一些佛經,你就會知道,念佛是為了得清凈心,《彌陀經》上說「一心不亂」;《圓覺經》上說:「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實在說學佛很簡單,二個字「除妄」而已,但是又很復雜,勞累世尊四十九年說法,就二個字,我們學了幾十年,還是起心動念。所以佛很慈悲,給我們說凈土經典,一而再,再而三,勸我們念佛求生西方。佛號入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這就是念佛得清凈心的原理。當我們有了清凈心,其實我們什麼都得到了,因為自性的道德、能力都能顯現了,與如來性相無別。如果自己沒有清凈心,整天胡思亂想,佛就是想幫你,也無能為力。佛對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保佑。就象父母告誡你,待人要有禮貌,千萬不要打架。這就是父母對你的保佑,你要做到了,你才會平安,你若做不到,這個保佑就落空了。我們常常聽到,危難時刻念一句佛號,會有不可思議的改變,為什麼呢?因為「一心」啊!只要有了一心,自心就是如來,就有不思議的道德和能力。《彌陀經》上說「一心不亂」,就是把最大的秘密告訴我們了。⊙熟讀經典的用處是什麼?熟讀經典才能提起觀照 佛經是從佛的清凈心中流露出來的寶藏,與我們眾生的自心是相應的。所以佛經能幫助我們自心覺悟,我們熟讀以後,生活中就能提起觀照,不致於迷失方向。⊙怎樣從夢中去體會能作夢的心性和所作夢的幻相?我們有做夢的經驗,夢是我們的心變現出來的,那麼整個夢境就代表我們的心,心是「能變」,心能變出夢境,夢是「所變」,夢是心所變的,如果在這里硬是要分一個真假的話,能變的心是真的,所變的夢是假的。夢雖然是假的,但是它能起作用,夢中有歡喜和恐懼。比如H20,它能變化出蒸汽、冰塊、水,蒸汽能蒸饅頭、開火車、冰塊有冷凍和阻隔的作用、水可以洗衣服、洗菜。由此看來,我們隨著事物的現象可以找到它的本體,而這一個本體又可以變現許許多多的相貌,每一個相貌又顯示出不同的作用。「心性」看不見、摸不著,比如「真空」,「現象」無處不在,比如「妙有」,真空不空,因為它能變,妙有不有,因為它生滅無常。我們希望做一個好夢,那我們懂得了這個道理,就知道首先要有一個好心,因為清凈的本心所現的相,一定是一個好相,一個清凈庄嚴的國土。人生如夢,你知道這個夢是從那裡變出來的呢?你想一想「能做夢的心」和「所做的夢」,試著找一找它的「能變」和「所變」。⊙真心有多大?真心遍滿虛空我們不知道,我們的真心有多大,我們的眼睛能看東西,會看很遠吧,你看到以後,你就會作出判斷,這是什麼東西。如果我們眼睛所到之處,心力無法達到,那我們就不能判斷,可見凡是眼到之處心都能到了。你想一想我們的心有多大呢?佛告訴我們,我們的真心遍滿虛空法界。佛說的對嗎?信解行證,相信是不夠的,還要理解;理解以後還要實行,實行以後才能證明。證明以後你才會覺的:佛的經典和你見到的沒有兩樣。⊙如何知道臨終以後的去向? 人臨終以後,身體會涼,但是總會有一個地方最後才涼,你只要看這最後微熱的地方是什麼位置,你就知道他到那一道去了。頭頂——是聖人;眼部——升為天道眾生;心窩——轉為人道眾生;腹部——下墮為鬼道眾生;膝蓋——下墮為畜生道眾生;腳底——下墮為地獄道眾生。但是你要試探,一定要小心奕奕,否則會令他下墮。⊙佛為什麼稱二足尊?福慧圓滿二足尊福和慧兩樣都好,當你妄心滅盡的時候,就是福慧圓滿之時,那是什麼樣子呢?那就是圓滿佛果,歸無所得。為什麼歸無所得呢?因為是你本來就有的,不是從外面加進來的。我們稱佛為二足尊,意思就是說福和慧都滿足了,沒有欠缺了。這是我對佛教的理解,不知是否正確?希望老師和同修幫我修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