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腦主板常見的英文縮寫是什麼啊
電腦主板常見的英文縮寫為Mobo,主板(英語:Motherboard,Mainboard,簡稱Mobo),又稱主機板、系統板、邏輯板、母板、底板等,是構成復雜電子系統例如電子計算機的中心或者主電路板。
電腦主板連接整合了顯卡、內存,CPU等各種硬體,使其相互獨立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各司其職,共同維持電腦的正常運行。筆記本追求便攜性,其體積和重量都有較嚴格的控制,因此同台式機不同,筆記本主板集成度非常高,設計布局也十分精密緊湊。
(1)網路用語lpx是什麼意思啊擴展閱讀
主板結構分為AT、Baby-AT、ATX、Micro ATX、LPX、NLX、Flex ATX、E-ATX、WATX以及BTX等結構。
其中,AT和Baby-AT是多年前的老主板結構,已經淘汰;而LPX、NLX、Flex ATX則是ATX的變種,多見於國外的品牌機,國內尚不多見。
E-ATX和W-ATX則多用於伺服器/工作站主板;ATX為市場上最常見的主板結構,擴展插槽較多,PCI插槽數量在4-6個,大多數主板都採用此結構。
Micro ATX又稱Mini ATX,是ATX結構的簡化版,就是常說的「小板」,擴展插槽較少,PCI插槽數量在3個或3個以下,多用於品牌機並配備小型機箱;而BTX則是英特爾制定的最新一代主板結構,但尚未流行便被放棄,繼續使用ATX。
❷ virtual CD是什麼意思
虛擬光碟機的意思
Daemon Tools 3.47 漢化版
http://nj.onlinedown.net/soft/3617.htm
什麼是虛擬光碟機
虛擬光碟機是一種模擬光碟機(CD-ROM)工作的工具軟體,可以生成和你電腦上所安裝的光碟機功能一模一樣的虛擬光碟機,一般光碟機能做的事虛擬光碟機一樣可以做到,它的工作原理是先虛擬出一部或多部(最多23部,我想是因為英文只有26個字母,盤符最少要也就只有26個,軟碟機占兩個,硬碟最少要佔一個,所以就只剩下23個了)虛擬光碟機後,將光碟上的應用軟體,鏡像存放在硬碟上(就像很早以前的HD-COPY一樣,可以選擇壓縮),並生成一個虛擬光碟機的鏡像文件,然後就可以在Windows95/98/NT中將此鏡像文件放入虛擬光碟機中來使用,所以當您日後要啟動此應用程序時,不必將光碟放在光碟機中(沒有光碟機也可以運行),也就無需等待光碟機的緩慢啟動,只需要在插入圖標上輕按一下,虛擬光碟立即裝入虛擬光碟機中運行,快速又方便.
虛擬光碟機的特點用途
虛擬光碟機有很多一般光碟機無法達到的功能,例如運行時不用光碟,即使是沒有光碟機也可以,同時執行多張光般軟體,快速的處理能力,容易攜帶等.虛擬光碟機具有以下特點及用途:
高速CD-ROM
虛擬光碟直接在硬碟上運行,速度可達200X;虛擬光碟機的反應速度非常之快,播放影像文件流暢不停頓.一般硬碟的傳輸速度為10-15MB/S左右,換算成光碟機傳輸速度(150K/S)等於100X.如今主板大都集成Ultra DMA硬碟控制器.
筆記本最佳伴侶
虛擬光碟機可解決筆記電腦沒有光碟機,速度太慢,攜帶不易,光碟機耗電等問題;光碟鏡像可從其它電腦或網路上復制過來.
MO最佳選擇
虛擬光碟機所生成的光碟(虛擬光碟)可存入MO盤,隨身攜帶則MO盤就成為"光碟MO",MO光碟機合一,一舉兩得.
虛擬光碟機DaemonTools實用教程
http://www.dddlpx.com/xxlr1.asp?ID=7100
❸ 主板結構都有哪幾種..現在主流是哪種MATX和ATX有什麼不同
下面是一些關於主板的名詞解釋,自己慢慢看吧,可能比較專業,一時看不大懂,呵呵!
前端匯流排
前端匯流排是將信息以一個或多個源部件傳送到一個或多個目的部件的一組傳輸線。通俗的說,就是多個部件間的公共連線,用於在各個部件之間傳輸信息。人們常常以MHz表示的速度來描述匯流排頻率。匯流排的種類很多,前端匯流排的英文名字是Front Side Bus,通常用FSB表示,是將CPU連接到北橋晶元的匯流排。計算機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是由CPU和北橋晶元共同決定的。
CPU插槽類型
我們知道,CPU需要通過某個介面與主板連接的才能進行工作。CPU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採用的介面方式有引腳式、卡式、觸點式、針腳式等。而目前CPU的介面都是針腳式介面,對應到主板上就有相應的插槽類型。不同類型的CPU具有不同的CPU插槽,因此選擇CPU,就必須選擇帶有與之對應插槽類型的主板。主板CPU插槽類型不同,在插孔數、體積、形狀都有變化,所以不能互相接插。Socket 775 Socket 754 Socket 939 Socket 940 Socket 603 Socket 604 Socket 478 Socket A Socket 423 Socket 370 SLOT 1 SLOT 2 SLOT A Socket 7
支持CPU類型
是指能在該主板上所採用的CPU類型。CPU的發展速度相當快,不同時期CPU的類型是不同的,而主板支持此類型就代表著屬於此類的CPU大多能在該主板上運行(在主板所能支持的CPU頻率限制范圍內)。CPU類型從早期的386、486、Pentium、K5、K6、K6-2、Pentium II、Pentium III等,到今天的Pentium 4、Duron、Athlon XP、至強(XEON)、Athlon 64經歷了很多代的改進。每種類型的CPU在針腳、主頻、工作電壓、介面類型、封裝等方面都有差異,尤其在速度性能上差異很大。只有購買與主板支持CPU類型相同的CPU,二者才能配套工作。
HyperTransport匯流排技術
HyperTransport雙向傳輸匯流排技術,相對於過去的PCI匯流排設計而言,Hyper Transport技術從根本上有了顯著的提高。從單純的數據比較來看,Hyper Transport在數據傳輸率上達到了驚人的12.8GB/s,這個數值相比Intel最新3GIO技術的最初理論傳輸率高出了很多(3GIO早期產品的帶寬設計為2.5GB/s,遠景規劃為10GB/s)。同目前的PCI匯流排而言,HyperTransport的數據傳輸率高出了整整96倍以上
南橋晶元
南橋晶元(South Bridge)是主板晶元組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位於主板上離CPU插槽較遠的下方,PCI插槽的附近,這種布局是考慮到它所連接的I/O匯流排較多,離處理器遠一點有利於布線。相對於北橋晶元來說,其數據處理量並不算大,所以南橋晶元一般都沒有覆蓋散熱片。南橋晶元不與處理器直接相連,而是通過一定的方式(不同廠商各種晶元組有所不同,例如英特爾的英特爾Hub Architecture以及SIS的Multi-Threaded「妙渠」)與北橋晶元相連。南橋晶元負責I/O匯流排之間的通信,如PCI匯流排、USB、LAN、ATA、SATA、音頻控制器、鍵盤控制器、實時時鍾控制器、高級電源管理等,這些技術一般相對來說比較穩定,所以不同晶元組中可能南橋晶元是一樣的,不同的只是北橋晶元。所以現在主板晶元組中北橋晶元的數量要遠遠多於南橋晶元。例如早期英特爾不同架構的晶元組Socket 7的430TX和Slot 1的440LX其南橋晶元都採用82317AB,而近兩年的晶元組845E/845G/845GE/845PE等配置都採用ICH4南橋晶元,但也能搭配ICH2南橋晶元。更有甚者,有些主板廠家生產的少數產品採用的南北橋是不同晶元組公司的產品,例如以前升技的KG7-RAID主板,北橋採用了AMD 760,南橋則是VIA 686B。 南橋晶元的發展方向主要是集成更多的功能,例如網卡、RAID、IEEE 1394、甚至WI-FI無線網路等等。主板中間靠下的那個較大的晶元,就是主板的南橋晶元
北橋晶元
就是主板上離CPU最近的一塊晶元,負責與CPU的聯系並控制內存,作用是在處理器與PCI匯流排、DRAM、AGP和L2高速緩存之間建立通信介面。北橋晶元提供對CPU類型,主頻,內存的類型,內存的最大容量,PCI/AGP插槽等設備的支持。北橋起到的作用非常明顯,在電腦中起著主導的作用,所以人們習慣的稱為主橋(Host Bridge)。
板載音效卡
主板上附帶的音效輸出晶元,支持獨立音效輸出,常見為ALC650、CMI9761A。
板載網卡
板載網卡是指整合了網路功能的主板所集成的網卡晶元,與之相對應,在主板的背板上也有相應的網卡介面(RJ-45),該介面一般位於音頻介面或USB介面附近。板載RTL8100B網卡晶元,以前由於寬頻上網很少,大多都是撥號上網,網卡並非電腦的必備配件,板載網卡晶元的主板很少,如果要使用網卡就只能採取擴展卡的方式;而現在隨著寬頻上網的流行,網卡逐漸成為電腦的基本配件之一,板載網卡晶元的主板也越來越多了。在使用相同網卡晶元的情況下,板載網卡與獨立網卡在性能上沒有什麼差異,而且相對與獨立網卡,板載網卡也具有獨特的優勢。首先是降低了用戶的采購成本,例如現在板載千兆網卡的主板越來越多,而購買一塊獨立的千兆網卡卻需要好幾百元;其次,可以節約系統擴展資源,不佔用獨立網卡需要佔用的PCI插槽或USB介面等;再次,能夠實現良好的兼容性和穩定性,不容易出現獨立網卡與主板兼容不好或與其它設備資源沖突的問題。板載網卡晶元以速度來分可分為10/100Mbps自適應網卡和千兆網卡,以網路連接方式來分可分為普通網卡和無線網卡,以晶元類型來分可分為晶元組內置的網卡晶元(某些晶元組的南橋晶元,如SIS963)和主板所附加的獨立網卡晶元(如Realtek 8139系列)。部分高檔家用主板、伺服器主板還提供了雙板載網卡。板載網卡晶元主要生產商是英特爾,3Com,Realtek,VIA和SIS等等。
硬碟介面
硬碟介面是硬碟與主機系統間的連接部件,作用是在硬碟緩存和主機內存之間傳輸數據。不同的硬碟介面決定著硬碟與計算機之間的連接速度,在整個系統中,硬碟介面的優劣直接影響著程序運行快慢和系統性能好壞。從整體的角度上,硬碟介面分為IDE、SATA、SCSI和光纖通道四種,IDE介面硬碟多用於家用產品中,也部分應用於伺服器,SCSI介面的硬碟則主要應用於伺服器市場,而光纖通道只在高端伺服器上,價格昂貴。SATA是種新生的硬碟介面類型,還正出於市場普及階段,在家用市場中有著廣泛的前景。在IDE和SCSI的大類別下,又可以分出多種具體的介面類型,又各自擁有不同的技術規范,具備不同的傳輸速度,比如ATA100和SATA;Ultra160 SCSI和Ultra320 SCSI都代表著一種具體的硬碟介面,各自的速度差異也較大。
顯卡插槽標准
即顯卡介面標准,常見的有AGP 2X/4X/8X,還有最新的是PCI-Express X16介面。
PCI
(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一種解壓縮卡及PC機中相應的解壓槽。
磁碟陣列類型
1)IDE磁碟陣列(按使用硬碟可分為ATA和S-ATA)。2)SCSI-to-SCSI,中低端市場定位、豐富的SCSI磁碟陣列產品線可以滿足不同的需求。3)Fiber-to-Fibre,高端產品,所有的先進技術都在FC磁碟陣列系統中體現--完善的硬體冗餘、Cableless無線纜模塊化設計、渦輪散熱系統、LES監控模塊、GUI的管理軟體等等。其中全光纖產品內部使用FC硬碟,無論是外部主機通道還是內部磁碟通道都是2Gb/s帶寬。市場是也有半光纖產品,即內部使用SATA或SCSI硬碟,外部主機通道是2G Fibre。針對伺服器擴容的存儲系統,可以採用DAS、SAN、NAS的方式。
磁碟陣列模式
磁碟陣列,簡單說就是利用多個硬碟同時工作,來保證數據的安全以及存取速度的。它共有九個模式,以數字命名,為RAID 0、RAID1到RAID 7以及RAID 0+1,而目前最常見的是RAID 0、RAID 1、RAID 5和RAID 0+1這四種模式。
電源迴路
電源迴路是主板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是對主機電源輸送過來的電流進行電壓的轉換,將電壓變換至CPU所能接受的內核電壓值,使CPU正常工作,以及對主機電源輸送過來的電流進行整形和過濾,濾除各種雜波和干擾信號以保證電腦的穩定工作。電源迴路的主要部分一般都位於主板CPU插槽附近。
COM介面
COM介面是指Component Object Mode介面,是微軟定義的標准介面。
CMOS電池
主板上自帶的一顆鈕扣電池,主要負責記錄主板上的CMOS設置信息。
BIOS
計算機用戶在使用計算機的過程中,都會接觸到BIOS,它在計算機系統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塊主板性能優越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主板上的BIOS管理功能是否先進。 BIOS(Basic Input/Output System,基本輸入輸出系統)全稱是ROM-BIOS,是只讀存儲器基本輸入/輸出系統的簡寫,它實際是一組被固化到電腦中,為電腦提供最低級最直接的硬體控制的程序,它是連通軟體程序和硬體設備之間的樞紐,通俗地說,BIOS是硬體與軟體程序之間的一個「轉換器」或者說是介面(雖然它本身也只是一個程序),負責解決硬體的即時要求,並按軟體對硬體的操作要求具體執行。BIOS晶元是主板上一塊長方型或正方型晶元,BIOS中主要存放:自診斷程序:通過讀取CMOS RAM中的內容識別硬體配置,並對其進行自檢和初始化;CMOS設置程序:引導過程中,用特殊熱鍵啟動,進行設置後,存入CMOS RAM中;系統自舉裝載程序:在自檢成功後將磁碟相對0道0扇區上的引導程序裝入內存,讓其運行以裝入DOS系統;主要I/O設備的驅動程序和中斷服務;由於BIOS直接和系統硬體資源打交道,因此總是針對某一類型的硬體系統,而各種硬體系統又各有不同,所以存在各種不同種類的BIOS,隨著硬體技術的發展,同一種BIOS也先後出現了不同的版本,新版本的BIOS比起老版本來說,功能更強。BIOS的功能 CMOS與BIOS的區別 升級BIOS的作用
支持內存最大容量
主板所能支持內存的最大容量是指最大能在該主板上插入多大容量的內存條,超過容量的內存條即便插在主板上,主板也無不支持。主板支持的最大內存容量理論上由晶元組所決定,北橋決定了整個晶元所能支持的最大內存容量。但在實際應用中,主板支持的最大內存容量還受到主板上內存插槽數量的限制,主板製造商出於設計、成本上的需要,可能會在主板上採用較少的內存插槽,此時即便晶元組支持很大的內存容量,但主板上並沒有足夠的內存插槽供適用,就沒法達到理論最大值。比如KT600北橋最大能支持4GB的內存,但大部分的主板廠商只提供了兩個或三個184pin的DDR DIMM內存插槽,其支持最大內存容量就只能達到2GB或3GB。
主板結構
由於主板是電腦中各種設備的連接載體,而這些設備的各不相同的,而且主板本身也有晶元組,各種I/O控制晶元,擴展插槽,擴展介面,電源插座等元器件,因此制定一個標准以協調各種設備的關系是必須的。所謂主板結構就是根據主板上各元器件的布局排列方式,尺寸大小,形狀,所使用的電源規格等制定出的通用標准,所有主板廠商都必須遵循。主板結構分為AT、Baby-AT、ATX、Micro ATX、LPX、NLX、Flex ATX、EATX、WATX以及BTX等結構。其中,AT和Baby-AT是多年前的老主板結構,現在已經淘汰;而LPX、NLX、Flex ATX則是ATX的變種,多見於國外的品牌機,國內尚不多見;EATX和WATX則多用於伺服器/工作站主板;ATX是目前市場上最常見的主板結構,擴展插槽較多,PCI插槽數量在4-6個,大多數主板都採用此結構;Micro ATX又稱Mini ATX,是ATX結構的簡化版,就是常說的「小板」,擴展插槽較少,PCI插槽數量在3個或3個以下,多用於品牌機並配備小型機箱;而BTX則是英特爾制定的最新一代主板結構。ATBaby ATATXMicro ATXBTX
MATX和ATX有什麼不同:
其實MATX與ATX架構的主板同樣適合用作媒體中心電腦,選擇何者取決於兩點:功能與體積。
首先談談體積。MATX主板體積較小,佔用機箱內部的面積小;相反,ATX主板必須使用較大的機箱才能裝下,用戶家裡客廳的影音器材櫃未必能裝得進去。
其次是功能方面。用戶只要選購一塊多功能的MATX主板,媒體中心電腦所需的大部分功能都已整合在主板上。這時,如果不計算顯示卡,你需要額外購買的只有音效卡和電視卡。當然,有一點要注意,現在不少PCI-E顯示界面的MATX主板為縮小體積,主板上只設計了兩根PCI插槽,剛好能安裝上述兩種擴展設備卡--電視卡和音效卡。但是,用戶若想在將來再增加一塊視頻剪輯卡或HDTV高清電視接收卡就不行了。
❹ 圖集的SG是什麼意思
國家建築標准設計分有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代號。建築專業的代號為J、結構為G、給水排水為S、暖通為K、動力為R、弱電為X、人防為F。
人防圖集在專業分類前添加F。
專業代號前面字母(S、C可以沒有),S為試用圖集代號,C為參考圖集代號,標准圖集無此項。
❺ cpu晶元上面:intel FW82801DB F416016 SL6DB INTEL PHILIPPINES 怎樣看它是什麼型號
先下載個CPU-Z來看下
主板的命名一般分為四部分(視具體產品而定),第一部分為支持的處理器類型,第二部分為晶元組廠家,第三部分為晶元組類型(此前三部分為主體),第四部分為後綴,表示主板的不同版型。
GIGA(技嘉)主板的編號規則
許多朋友在選擇電腦配件的時候,總是對於記憶那些繁瑣的編號在與之配合那些性能參數很頭疼,其實大多數配件廠商對於其產品的命名都是有著很清晰的規律性的,而且都是嚴格遵守的,所以有些時候,了解這些編號的含義,對於選購產品有著很大的便利。
筆者一直在對這樣的編號進行整理、總結,現在找出了GIGA主板的命名規律,並且得到了GIGA公司的證實。下面把我的總結給大家進行一個羅列,希望大家了解之後會對購買有所幫助:
GIGA公司的產品,編號首先是公司的名稱,所以所有主板上首先標示「GA-」,這兩個字母就不必多嘴了。
GIGA的產品編號共有4段,採用「GA-(F1)(F2)(F3)(F4)」的方式表示。
F1
F1這一段是一位數字,表示支持CPU類型。現在有5、6、7、8四種。
其中「5」指的是586系列產品,也就是說基於Pentium、Pentium MMX、AMD K5、AMD K6、Cyrix 5x86、Cyrix 6x86等CPU的產品,當然,這些產品基本上已經退出市場了,所以現在不是很常見。
「6」表示686系列產品,就是說Pentium Ⅱ、Pentium Ⅲ、Celeron、Celeron Ⅱ等,現在算是比較流行的產品。
「7」指得是當前很紅火的K7系列產品,包括Athlon、新Athlon、Duron系列CPU,也就是說用於AMD的。
「8」是高端產品,國內就不多見了,面向的是Willamette和Foster兩款CPU。
F2
F2這一段是一位字母,表示採用晶元組的類型。有如下的21個,有些地方還有重復:
A表示採用Ali公司的主板晶元組,現在已經很少見了。
B表示的是Intel 440BX,很「經典」的產品。
C分別指Camino(Intel 820)或Intel Colusa的晶元組,要配合前面的F1來判斷,6C肯定是指820,8C肯定是指Colusa了,重復不會影響判斷。
D表示AMD IGD4晶元組,就是最新的760。
E表示的是Intel 440 EX,另外,在OEM市場裡面還可能表示是Serverworks的產品,因為在零售市場上不會出現,不影響「E」的識別。
G指的是Intel 440 GX,主要面向Xeon的CPU,國內很少見。插一句,按照Intel的分類,Xeon也應該屬於686系列產品,所以在GIGA主板編號上見到G應該是:「6G」。
I表示Irongate,就是AMD 750,當然,出現I的時候肯定是「7I」。
K指Intel 840,也許下一個統治市場的主板晶元組就是它。
L表示VIA的PL 133或KL 133,很明顯,6L表示PL 133,因為它是面向Intel P6的,7L表示KL 133,因為它是面向AMD K7的。
O指的是Solano,不認識嗎?它可是當前最紅火的Intel 815啊!
P表示VIA的PM 133,市場上並不多見。
R表示VIA的PR266或PM266,一樣是通過前面的6或7分辨。
S指的是SiS產品,目前國內很少見。
T指的是Intel的Timan或Tehama,當然,Timan前面肯定是6,Tehama前面肯定是8。
V說明是VIA的主板晶元組,如果是6V,表示的就是VIA 693A/694X/PLE 133,如果是7V,表示的就是KX 133或者KLE 133。
W是Whitney,就是Intel 810的名字。
Z最早指的是Intel 440 ZX,如今又加上了KT 133/KM 133,當然也是通過6Z和7Z分辨。
F3
F3表示主板的結構,用一位字母表示:
A--Baby AT
F--Flex ATX
L--LPX
M--Micro ATX
N--NLX
O--Mini NLX
X--ATX
很明顯,咱們現在最常見的就是「X」。
F4
F4表示這塊主板其他的特性,一般用1到4位的字母或數字,而且可以相互組合使用。
7表示採用Socket 370 CPU插座,用於強調部分產品使用,現在已經沒有Slot 1的產品了,所以許多採用Socket 370插槽的主板也不會再標上「7」了。
A表示Audio,說明這塊主板上集成音效卡。
B表示改主板南橋晶元使用的是VIA 686B,也就是說支持UDMA 100。
C表示Basic,就是「精簡、簡化」的意思。另外,在820系列產品中,C表示不支持Rambus的產品,如6CXC。
D是指雙(Dual)CPU,國內GIGA的雙CPU產品好像還不多見。
E是電腦行業一貫的用詞,Enhanced,增強版的意思。
F表示的是「多媒體」,指該主板集成了音效卡、顯示卡、特別是加強了數字控制面板(Digital Flat Panel)的部分。
G表示集成顯示卡,VGA。
H表示用於高端(High-end),特指該主板在集成顯示卡的基礎上還有SCSI控制和網卡。
L就是LAN,自然是集成網卡的了。
M當然是Multimedia,主板上集成了音效卡、顯示卡之後,就被叫做M。
R是Rack Server,在集成顯示、網卡的基礎上,還有SCSI或IDE的Raid控制功能,用於數據伺服器。
S就不必多說了,主板本身集成SCSI,雖說國內還不多見,這種設計在國際上已經很流行了。
T的意思就是Twin,就是\\\'雙子星\\\'的設計,主板上同時安放Socket 370和Slot 1或者同時安裝Slot 1和Slot 2。
U表示Ultra 2/Ultra 160 SCSI,主板集成增強型SCSI。
W就是Workstation,工作站需要的就是SCSI和網卡,因此集成了SCSI控制和網卡的主板被稱作W。
Z指的是集成顯示卡、音效卡加網卡,適用於家庭組建小型網路,Z這個字母本身沒有什麼意義。
另外還有一些特別針對某些產品才使用的編號:
-4X表示強調該產品採用的是694X晶元組,因為按照編號原則,693A、694X從編號上都是6VM7,所以加上-4X來分別。
-4E僅僅用在替換-4X,說明它是694X的增強版。
-e,注意這個e是小寫,僅用來表示810e,因為intel命名810e用的是小寫,所以這里也跟著改一下。如6WX7-e。
+也是表示增強的意思(不過好像軟體方面見到的比較多),僅僅用於693A系列產品。
好了,了解編號的含義,就不難從編號看出主板的性能、配置,對於選購,相信有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