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問題 > 信息要經過什麼才能成為網路信息

信息要經過什麼才能成為網路信息

發布時間:2022-07-21 04:01:34

A. 網路簡訊的發展過程

網路手機簡訊的發明人是芬蘭人,因為北歐人的感情比較含蓄,不喜歡通過電話來表達,於是就突發奇想發明了簡訊。網上有人說網路簡訊的發明者是美國人馬丁·庫珀,他是摩托羅拉的員工,發明的是手機,不是網路簡訊。世人把1973年第一部手機的問世歸功於當年的摩托羅拉總設計師馬丁·庫珀,而直到將近20年之後手機最具價值的一項附加服務網路簡訊才宣告誕生。1992年,Acision公司將首套Short Message Service Centre(SMSC)網路短消息服務中心系統投向市場,而當初其設計目的則主要是為了調查和改善發展中手機市場的可靠性,隨後挪威的本土電信Telenor公司成為了SMSC的第一家簽約公司。
從最初簡單的SMSC box到現在的AcisionIP SMSC系統,Acision公司將簡訊息文字服務的單路處理速度提升到了16,000條每秒,而其上限永無止境。基於對如今的技術發展水平的預期,Acision公司未來的IMS-enabled平台將能為用戶提供更高品質服務的同時降低費用支出,對市場來說這項技術的價值不可估量,SMSC的創新永遠不會停止。
1992年,SMSC 1.0版本只具備每秒鍾處理10條簡訊的能力,直到1999年業內才算見到了第一套高速SMSC系統,Acision公司將其處理能力提升到了500條每秒,而目前最新的Acision IP SMSC系統又將這一數字提升了32倍。
盡管移動市場發展飛速,不過簡訊仍然是其最重要的一項附加價值服務。據此前IDC公司統計,文字簡訊仍是亞太地區手機用戶普及率最高的一項移動服務,即使在簡訊的發展中市場,例如西歐簡訊服務的使用率也達到了90%。
Acision公司的市場部經理Steven van Zanen表示:「簡訊對於這個星球上的幾乎所有移動網路服務商的收入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短消息服務中心系統的15年發展歷程中,簡訊取得了全面的成功。不過,我們的任務仍然沒有完成,Acision將堅持對自己系統進一步提升,提供更新更尖端的技術以保持我們在這一行業15年來的領先地位。」
1992年,世界上第一條簡訊在英國沃達豐的網路上通過電腦向手機發送成功,從而宣布網路手機簡訊誕生。至於中國的第一條簡訊誕生於何時何地已無從知曉,但據考證,中國的移動通信網路早在1994年就具備了簡訊功能,只是那時有手機的人根本不需要它罷了。隨著手機的日益普及,從1998年開始,移動、聯通先後大范圍拓展簡訊業務:2000年,中國手機簡訊息量突破10億條;2001年,達到189億條;2004年,數字飛漲到900億條。於是網路簡訊理所應當地成為了第五種傳播工具,「簡訊生活」的提法也因此誕生;於是從1998年至今,七年的時間里,不管你願意與否,網路簡訊已逐漸走入我們的生活,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的生活也因簡訊而改變著。 網路簡訊是伴隨數字移動通信系統而產生的一種電信業務,通過移動通信系統的信令信道和信令網,傳送文字或數字簡訊息,屬於一種非實時的、非語音的數據通信業務。
網路簡訊可以由移動通信終端(手機)始發,也可由移動網路運營商的簡訊平台伺服器始發,還可由與移動運營商簡訊平台互聯的網路業務提供商SP(包括ICP、ISP等)始發。
從實現簡訊業務功能的技術手段而言,通過手機終端發送和接收點對點消息雖然占據主流地位,但並非唯一形式,固定電話、小靈通以及互聯網正在成為新的工具和載體。
在簡訊業務發展之初,網路簡訊的發送和接收是手機開始,最終到手機,中間經過GSM網/CDMA網、網路簡訊中心等網路要素;隨著簡訊點播及定製業務的出現,手機和互聯網站、簡訊增值業務系統可以互相發送簡訊,互聯網站和簡訊增值業務系統成為新的網路要素,GSM/CDMA網、簡訊中心仍保持著簡訊網路核心地位;隨著以固定電話網為基礎的「小靈通」手機在中國出現,簡訊業務擴展到固定網,終端不再局限於手機,小靈通手機或特殊固定終端都可以成為簡訊的發送和接收方,網路基礎也不再局限於GSM/CDMA網等數字移動網,固定網也可以成為簡訊的網路基礎,簡訊網路要素發生了顯著變化。
伴隨著網路簡訊從手機擴展到小靈通及固定終端、從數字移動通信網擴展到固定電話網,人們對簡訊的認識也不再僅看作是數字手機的「專利」,業務形態在改變、網路要素在變化、信息內容在豐富,這一過程中始終不變的只有兩點:
一是網路簡訊的信息長度,始終是不超過160個英文或數字字元,或70個漢字,這與簡訊基於通信系統的信令網傳送內容的機制密切相關。二是網路簡訊傳遞的方式——存儲轉發,當用戶無法接收時,簡訊不會丟失,暫時存放在簡訊中心,當用戶重新登錄進網的時候,簡訊會迅速遞交到用戶手機上。
這些與生俱來的特點,使網路簡訊具備了傳遞准確可靠、迅速及時的優點,使網路簡訊具備了影響人們的習慣的基本條件!
網路簡訊作為手機上的一種業務,讓本來具有語言傳遞功能的手機變成了電報式的解讀工具,讓耳朵閑置,讓文字彰顯更大的作用;網路簡訊作為用文字傳遞信息和溝通的一種方式,讓拇指靈敏發達起來,讓嘴巴休息,現代電信的業務具有了技術和文化的雙重色彩。

B. 網路信息 指的是什麼

網路信息是指通過計算機網路可以利用的各種信息資源的總和。

具體的說是指所有以電子數據形式把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形式的信息存儲在光、磁等非紙介質的載體中,並通過網路通信、計算機或終端等方式再現出來的資源統稱為網路信息。

網路信息發布渠道或平台較多,如:搜索引擎等,網路信息是跨國界流動的,信息流引領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

(2)信息要經過什麼才能成為網路信息擴展閱讀:

網路信息的特點:

(1)實效性強

傳統的商務信息,由於傳遞速度慢、傳遞渠道不暢,經常導致"信息獲得了但也失效了"。網路信息則可有效地避免這種情況。由於網路信息更新及時、傳遞速度快,只要信息收集者及時發現信息,就可以保證信息的實效性。

(2)網路信息增長迅速

internet環境的自由使得發布信息不僅僅局限於出版社,任何政府、研究結構、大學、公司、社會團體、個人都可以毫無限制地在網上發布信息。

(3)准確性高

網路信息的收集,絕大部分是通過搜索引擎找到信息發布源獲得的。在這個過程中,減少了信息傳遞的中間環節,從而減少了信息的誤傳和更改,有效地保證了信息地准確性。

C. 網路信息資源獲取的途徑有哪些可以通過何種途徑將自己的信息發布到網上

網路上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免費網路信息發布資源。在網路上,行業內的網站外,還可以利用風靡全球的『搜索引擎』發布信息。提供搜索服務的網站在向用戶免費提供搜索服務的同時,向商家收取廣告費用。商家通過繳納廣告費,使自己的企業得到更高的曝光度。現在,國內大家比較熟悉的有『網路』、『谷歌』、『搜搜』這一類網路資源的利用,需要公司資金的不間斷支持,接下來,我們說說其他不是很相關的網路資源的利用。也就是廣告行業里比較流行的『軟文廣告』。這類信息多以側面宣傳為思路,而且宣傳的效果更為深入,使企業形象得到很好的放大。提供這類平台的網路有鋼鐵行業網站的論壇,地方信息港的論壇,搜索引擎網的貼吧,等等。這類宣傳手段要求信息主管有較好的文字功底,大家可以多加聯系。
網路宣傳的渠道和手段還有很多,比如:QQ群、HI群,聊天工具,手機簡訊群發軟體,公司網站的建設,等等。橙子

D. 什麼是「網路信息」「網路信息」是信息接收與發送的增強功能,用戶可以通過數

網路信息是指在互聯網上運用網路技術發布的信息,也同時作為信息源。
網路信息發布渠道或平台較多,如:搜索引擎等,網路信息是跨國界流動的,信息流引領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
網路信息的特徵主要表現為:廣泛性、共享性、傳播性。網路信息因其范圍極其廣泛,因而其類型也非常復雜多樣,可以由不同的標准進行不同的劃分。

E. 網路是通過什麼傳遞信息的

進入網際網路的電腦都遵循著一個稱為TCP/IP的傳遞信息的規則。在發送信息時,先把信息分成一個個的小包,在小包上標明要接收信息的計算機的「門牌號碼」,即IP地址。然後由網路中的稱做路由器的「指揮官」,根據「門牌號碼」確定這些信息小包傳送的路徑。當信息小包傳送到接收的計算機後,小包合並成原來信息的模樣,這樣就完成了信息的傳遞。
什麼是網路傳播,這是關繫到網路傳播學的任務和研究對象的首要問題。
在回答什麼是網路傳播之前,首先需要研討什麼是傳播。許多學者對於傳播作過種種描述和解釋,有的把它說成是「信息共享」,有的把它說成是「勸服影響」,也有的把它說成是「刺激反應」,還有人認為,傳播是人類傳遞或交流信息的社會性行為;等等。郭慶光教授在其新著《傳播學教程》中認為:「所謂傳播,即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
那麼何謂網路傳播?
中國現代媒體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詩蘭認為,網路傳播有三個基本的特點: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鏈接方式。因此,其給網路傳播下的定義是:以全球海量信息為背景、以海量參與者為對象,參與者同時又是信息接收與發布者並隨時可以對信息作出反饋,它的文本形成與閱讀是在各種文本之間隨意鏈接、並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種意義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6期第49頁)。
有學者認為「網路傳播」是20世紀90年代出現於傳播學中的一個新名詞,是相對三大傳播媒體即報紙、廣播、電視之外的新傳播途徑和方式,是以多媒體、網路化、數字化技術為核心的國際互聯網路,也被稱作網路傳播,是現代信息革命的產物[1]
)。
綜合來說,所謂網路傳播其實就是指通過計算機網路的人類信息(包括新聞、知識等信息)傳播活動。在網路傳播中的信息,以數字形式存貯在光、磁等存貯介質上,通過計算機網路高速傳播,並通過計算機或類似設備閱讀使用。網路傳播以計算機通信網路為基礎,進行信息傳遞、交流和利用,從而達到其社會文化傳播的目的。網路傳播的讀者人數巨大,可以通過互聯網高速傳播。

F. 什麼是網路信息資源

網路信息資源含義
在探討網路信息資源的含義之前,我們首先應明確對信息資源(IR)概念的理解。目前關於信息資源的含義有很多中不同的解釋,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一是俠義的理解,認為信息資源就是指文獻資源或者數據資源,或者各種媒介和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文字,聲像,印刷品,電子信息,資料庫等,。這都是限於信息本的身。而是廣義的理解,認為信息資源是信息活動中各種要素的總稱,這既包含惡劣信息本身,也包含了信息相關的人員,設備,技術和資金等各種資源。
隨著互聯網發展進程的加快,信息資源網路化成為一大潮流,與傳統的細細資源相比,網路信息資源在數量,結構,分布和傳播的范圍,載體形態,內涵傳遞手段,等方面都顯示出新的特點。這些新的特點賦予了網路信息資源新的內涵。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產物,網路信息資源也稱虛擬信息資源,它是以數字化形式記錄的,以多媒體形式表達的,存儲在網路計算機磁介質,光介質以及各類通訊介質上的。並通過計算機網路通訊方式進行傳遞信息內容的集合。簡言之,網路信息資源就是通過計算機網路可以利用的各種信息資源的總和。目前網路信息資源以網際網路信息資源為主,同時也包括其他沒有;連入網際網路的信息資源。
2. 網路信息資源的特點
2.1存儲數字化
信息資源由紙張上的文字變為磁性介質上的電磁信號或者光介質上的光信息,是信息的存儲和傳遞,查詢更加方便,而且所存儲的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無損耗地被重復使用。以數字化形式存在地信息,既可以在計算機內高速處理,又可以通過信息網路進行遠距離傳送
2.2 表現形式多樣化
傳統信息資源主要是以文字活數字形式表現出來的信息。而網路信息資源則可以是文本,圖像,音頻,視頻,軟體,資料庫等多種形式存在的,涉及領域從經濟,科研,教育,藝術,到具體的行業和個體,包含的文獻類型從電子報刊,電子工具書,商業信息,新聞報道,書目資料庫,文獻信息索引到統計數據,圖表,電子地圖等
2.3 以網路為傳播媒介
傳統的信息存儲載體為紙張,磁帶,磁碟,而在網路時代,信息的存在是以網路為載體,以虛擬化的姿勢狀態展示的,人們得到的是網路上的信息,而不必過問信息是存儲在磁碟上還是磁帶上的。體系那了網路資源的社會性和共享性。
2.4 數量巨大,增長迅速
CNNIC一年兩次發布的《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全面反映和分析了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以其權威性著稱。從本次報告中可以看出,截至到2002年12月31日,我國上網計算機數量為2083萬台;CN下注冊的域名數量達到17.9萬個;網站數量達到了37.1萬個;國際出口帶寬總量為9380M。
2.5 傳播方式的動態性
網路環境下,信息的傳遞和反饋快速靈敏,具有動態性和實時性等特點。信息在網路種的流動性非常迅速,電子流取代惡劣紙張和郵政的物流,加上無線電和衛星通訊技術的充分運用,上傳到網上的任何信息資源,都只需要短短的數秒鍾就能傳遞到世界各地的沒一個角落。
2.6 信息源復雜
網路共享性與開放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所取和存放信息,由於沒有質量控制和管理機制,這些信息沒有經過嚴格編輯和整理,良莠不齊,各種不良和無用的信息大量充斥在網路上,形成了一個紛繁復雜的信息世界,給用戶選擇,利用網路信息帶來了障礙。
.

G. 關於網路和信息

Windows 系統(包括Windows 95/98/2000)提供了一種很方便的區域網連接方式,即工作組聯網方式。利用Windows 系統的這一功能,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把家庭之間或單位部門內部的計算機連成一個小區域網,不僅可以做到軟硬體資源共享,而且通過運行NetMeeting 還能實現簡單的網上會議功能。

一、硬體連接

硬體包括: 網卡、電纜、接頭及集線器。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區域網的規模對這些價格並不太貴的硬體酌情選擇。

1.網卡

建議使用PCI匯流排類型的乙太網卡,這樣可以省去許多麻煩,因為Windows 98或Windows 2000系統一般可以自動識別這種類型的網卡並正確設置它的各項參數。家庭之間聯網選用傳輸速率為10Mbps的網卡即可,單位或部門內部聯網最好選用100Mbps的網卡。若選用ISA匯流排類型的網卡,可能需要用戶自己安裝驅動程序並設置各項參數。

2.電纜和接頭

建議選用5類線(5級UTP電纜)或超5類線和RJ45型接頭。與集線器連接時,將RJ45接頭的卡子向下,由左至右編號為1~8,依次接上5類線的白橙、橙、白綠白、藍、白藍、綠、白棕、棕等8根線。當然,接法並不是惟一的,只要保證直通即可,但100Mbps的區域網最好採用這種接法。若兩台計算機直接相連,則在連接頭時須將編號為1和3以及2和6的兩對線交叉連接。也可選用同軸電纜和BNC T型接頭,這時必須同時選用兩個終接器,接在電纜的兩端。

3.集線器

若僅將兩台機器聯網,可以不用集線器(即採用上述的交叉連線方式)。將部門內的多台機器聯網時則需選用集線器,集線器有5口、8口、16口和24口之分,可根據聯網的規模來選擇相應口數的集線器。

將買來的網卡插入主板上相應的插槽中,按上述線序接好RJ45接頭(一定要卡緊接頭),並插入網卡和集線器的插孔中,硬體連接便宣告完成。

二、系統設置

下面以Windows 2000系統為例說明系統設置的操作步驟。
1.設置網卡

安裝好網卡後重啟系統,Windows系統一般能自動識別並設置網卡。否則,可以打開"控制面板",選擇"添加/刪除硬體",利用向導將網卡添加到系統中,必要時還要安裝驅動程序。安裝設置完成後,打開"設備管理器",若網卡工作正常,則在"網路適配器"中能看到網卡的圖標(注意:圖標上必須既無"×"也無"!",否則可能是被禁用或工作不正常)。

2.設置IP地址

用滑鼠右鍵單擊"網上鄰居",選擇"屬性",進入"網路和撥號連接"窗口,右鍵單擊"本地連接"圖標(該圖標在安裝設置完網卡後自動出現),選擇"屬性",進入"本地連接屬性"窗口(如圖1所示),在這里可以看到連接時選用的網卡和可採用的協議,選擇"Internet協議(TCP/IP)",單擊"屬性"按鈕,進入"Internet協議(TCP/IP)屬性"窗口(如圖2所示),選擇"使用下面的IP地址",輸入IP地址和相應的子網掩碼,IP地址建議使用C類地址,如200.200.200.xxx,子網掩碼選默認的即可(255.255.255.0),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您所連接的區域網內部,各台計算機的IP地址必須不同。輸入完IP地址和子網掩碼後單擊"確定"即可完成IP地址的設置。在"本地連接屬性"窗口中若選擇"連接後在任務欄中顯示圖標",則區域網連接時,能夠在任務欄上出現連接圖標,並且當發送/接收數據時該圖標會有相應的顏色變化。

3.設置網路標識

用滑鼠右鍵單擊"我的電腦",選擇"屬性",打開"系統特性"窗口。選擇"網路標識"選項卡,單擊"屬性"按鈕,打開"標識更改"窗口(如圖3所示),輸入計算機名,在"隸屬於"一欄中選擇"工作組"按鈕,並輸入設定的工作組名。需要注意的是,區域網中的所有計算機必須隸屬於同一工作組。單擊"確定",完成對網路標識的設置。

4.設置共享資源

Windows 2000系統默認的共享資源有"列印機"和"任務計劃",其他的共享資源必須由用戶設置。打開"我的電腦"或"資源管理器",找到要設置成共享資源的文件夾,用滑鼠右鍵單擊相應的圖標,選擇"屬性",進入該資源的屬性窗口,在"共享"選項卡(如圖4所示)中選擇"共享該文件夾",輸入共享名,並可通過單擊"許可權"按鈕進入該資源的許可權窗口,進行共享許可權設置。許可權設置完成後返回屬性窗口,單擊"確定"完成設置共享資源。

三、系統應用

1.訪問共享資源

雙擊"網上鄰居",進入"網上鄰居"窗口,雙擊"鄰近的計算機",若聯網正確,則在"鄰近的計算機"窗口中會看到區域網中的所有計算機的名稱,雙擊計算機名稱圖標,就可訪問相應的計算機上的共享資源。

2.發送控制台消息

打開"控制面板",雙擊"管理工具",打開"計算機管理"(如圖5所示),用滑鼠右鍵單擊"計算機管理(本地)"或點擊"操作"菜單項,在"所有任務"中選擇"發送控制台消息"(如圖6所示),打開"發送控制台消息"窗口(如圖7所示),單擊"添加"按鈕,輸入要接收消息的計算機名稱,然後在"消息"窗口中輸入消息內容,單擊"發送"按鈕即可完成控制台消息的發送。發送和接收過程如圖8、9所示。

3.實現網上會議

使用Microsoft提供的NetMeeting("開始"*"附件"*"通訊")可以實現簡單的網上會議功能。第一次運行NetMeeting時,必須按照向導程序的指示對NetMeeting進行配置。首先,是NetMeeting的功能介紹,單擊"下一步",出現"個人消息"窗口,這時需要輸入必要的個人消息,包括姓名、電子郵件地址以及位置等,單擊"下一步"進行目錄設置,取消"當NetMeeting啟動時登錄到目錄伺服器",然後進行帶寬設置,可選擇"區域網",接著選擇"在桌面顯示NetMeeting圖標"和"在任務欄上顯示NetMeeting圖標",最後是調節音頻設置,完成後便可隨時啟動NetMeeting。要進行網上會議,必須保證區域網上的計算機都在運行NetMeeting。邀請其他計算機參加會議,可在"呼叫"中選擇"新呼叫",然後輸入要呼叫的計算機名稱,單擊"呼叫"即可。呼叫成功後,雙方即可通過麥克風和耳機(音箱)對話; 通過對"共享程序"的設置來進行雙方系統的互操作;通過"聊天室"可以與其他人進行鍵盤上的字元信息交互; 通過"白板"可以與其他人進行圖形方面信息的交互; 通過"傳送文件"可以與其他人進行文件交互等等。NetMeeting還有許多其他的功能,您可以親身一試。

這個網站里全是教程,你下載一套用好了

H. 信息在網路上傳播的過程

一、信息技術的發展與信息傳播
回顧人類傳播史,我們不難發現,信息技術的發展起著歷史性杠桿作用。信息技術的每次創新,都帶來了信息傳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給人類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推動著人類的文明不斷向更高層次邁進。信息技術強而有力地改變著人類生產與生活的面貌,信息技術集中反映的標志就是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人類的信息傳播迄今可分為5個階段(口頭傳播階段、文字傳播階段、印刷傳播階段、電子傳播階段、網路傳播階段),前一個階段向後一階段的躍升無不以信息技術的革命性進步為前提。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路傳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網路傳播作為一種全新的現代化傳播方式,有著與傳播媒體截然不同的新特徵。網路傳播給我們的時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傳播方式,使人們如虎添翼。網路傳播是人類有史以來增長最快的傳播手段。網路傳播在中國的出現和對中國文明的意義,不亞於中國人發明紙張的意義。
網路傳播對於社會的影響是全面的,不僅影響著政治和經濟方面,而且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網路傳播正在以不可抵擋的勢頭,迅速滲透到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思想以及文化等諸多領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改變著世界的面貌。
然而,網路傳播的特性決定了它與傳統大眾傳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系列負面作用,如意識形態和文化滲透、假新聞假信息傳播、色情泛濫、個人隱私遭到侵犯、知識產權遭到侵犯等等。所有這些,都期待著我們去研究和探討。
因此,建立網路傳播學的理論體系,並加快培養網路傳播方面的人才,以加快中國網路傳播業的發展,是一件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
二、傳統的傳播學理論難以合理解釋網路傳播現象,使得網路傳播學的建立成為必要
網路傳播的出現和發展,拓寬了傳播的廣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類多種信息傳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實現面對面傳播,又可以實現點對點傳播。當信息面對多個上網用戶傳播時,網路傳播可謂大眾傳播工具,而個別獨立的上網用戶之間的交流可謂點對點的人際傳播。網路傳播將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融為一體。這種全新的、特殊的傳播方式使傳統的大眾傳播理論面臨挑戰。
網路傳播融合了大眾傳播(單向)和人際傳播(雙向)的信息傳播特徵,在總體上形成一種散布型網狀傳播結構,在這種傳播結構中,任何一個網結都能夠生產、發布信息,所有網結生產、發布的信息都能夠以非線性方式流入網路之中。網路傳播將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融為一體。網路傳播兼有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優勢,又突破了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局限。
網路傳播具有人際傳播的交互性,受眾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饋信息,發表意見。同時,網路傳播中,受眾接受信息時有很大的自由選擇度,可以主動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同時,網路傳播突破了人際傳播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局限,在總體上,是一種多對多的網狀傳播模式。
在傳播學研究中,考察和分析各種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眾傳播活動中的作用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這種研究稱為「控制研究」。它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對傳媒機構及其活動的控制和影響,二是考察傳媒機構的內部制度對信息的生產、加工和傳播活動的制約。
對於傳統的大眾傳播媒體來說,社會控制不難實施。國家和政府通過規定大眾傳播體制,制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來保障媒介活動為國家制度、意識形態以及各種國家目標的實現服務。包括對媒體的活動進行法制和行政的管理,對媒體的創辦進行審批登記;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內容的傳播;分配傳播資源等等。
對於無邊無際的網路世界而言,這種實實在在的社會控制幾乎無法做到。由於網路傳播容量的無限性,物質載體的無形性,僅從技術上來看,要想控制網路傳播都是不可能的。每天,互聯網上都會有成百成千的新網站出現,要想控制住每一個網站對信息的傳播完全是空想。國家無法對其進行審批登記,也無法用經濟力量對其進行控制(建立一個網站的資金非常之少),甚至想要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的傳播,都不可能完全做到。社會控制,對於網路來說,顯得十分蒼白無力。
眾所周知,在傳統的「沙漏式」傳播模式下,記者和編輯站在「把關人」的崗位上,控制著新聞信息的生產與傳播,決定著從四面八方涌來的新聞的命運:讓哪些新聞通過這個狹窄的「漏口」傳播出去;哪些新聞不能傳播,就地「封藏」。不僅如引,他們還擔負著「議程設置」的職責,即將某信息放在何版面(節目)位置刊播、設計多大版面(節目時間)刊播、以什麼方式組織報道,等等。
在網路時代,受眾擁有前所未有的權力:不僅可以自由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網上自由地發布信息;信息的重要與否,不再完全由傳播者決定,而是可以由受眾自己決定。盡管在許多場合下,例如知名的新聞類網站,對網路新聞仍然有編輯權,仍然有網路記者和網路編輯在充當「把關人」角色,但是,由於受眾享有極大的選擇權和主動權,新聞傳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權力在向受眾傾斜。所有這一切都將使社會控制趨向弱化。
在網路傳播中,受眾可以對信息進行自由選擇,包括選擇信息內容和信息的接收形式以及接收時間和順序。網上媒體採用多媒體技術向網上發布信息,不僅發布關於該信息的文本,還能顯示圖像、聲音,供受眾自由選用。在信息的編排上,網上媒體除少數重大新聞事件採取同步傳播外,對大多數信息採取非同步傳播,將各種信息散布在網上,並隨時更新,讓受者去「點播」,使受者可以隨時在網上按自己喜愛的順序瀏覽或下載新聞信息。
在網路傳播中,有條件的受眾可以直接參與到信息的生產和傳播過程中去,成為名副其實的傳者。在網路傳播中,受眾與新聞傳播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直接的雙向交流。由於網路新聞傳播較之傳統新聞媒體的傳播屬性上所具有的種種差異,因而在互聯網的新聞傳播領域,以往一些傳統的新聞理論與新聞實踐的界線正在變得模糊以至消失:
一是新聞傳播的區域界線。新聞信息一經上網,在空間上立即可以覆蓋全球,成為在全世界范圍內傳播的信息。
二是發布信息的時間界線。一個網路新聞媒體可以按照不同的時間梯度發布信息,即時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會並存於一個新聞網站中。以往新聞傳媒特別是報刊媒體的刊期界線,在網際信息傳播中已經開始消失。
三是各類傳媒信息傳播方式的界線。網路新聞傳播可以同時調動文字、圖片、聲音和影像手段,增強傳播效應,同時,還可以在網上運行各種內容豐富的信息資料庫。以往報刊、廣播和電視各種新聞傳播媒體獨有的優勢,在網際新聞傳播中已經開始融為一體,加之傳統媒體未曾擁有過的信息傳播優勢,網路新聞媒體已經將這一切化合成一種人類歷史上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
總之,網路傳播對傳統的傳播理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使傳統的傳播理論面臨挑戰,造成社會控制的弱化,傳播效果研究面臨新課題,從而使得網路傳播學的建立成為必要。
三、什麼是網路傳播
什麼是網路傳播,這是關繫到網路傳播學的任務和研究對象的首要問題。
在回答什麼是網路傳播之前,首先需要研討什麼是傳播。許多學者對於傳播作過種種描述和解釋,有的把它說成是「信息共享」,,有的把它說成是「勸服影響」,也有的把它說成是「刺激反應」,還有人認為,傳播是人類傳遞或交流信息的社會性行為;等等。郭慶光教授在其新著《傳播學教程》中認為:「所謂傳播,即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
那麼何謂網路傳播?
中國現代媒體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詩蘭認為,網路傳播有三個基本的特點: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鏈接方式。因此,其給網路傳播下的定義是:以全球海量信息為背景、以海量參與者為對象,參與者同時又是信息接收與發布者並隨時可以對信息作出反饋,它的文本形成與閱讀是在各種文本之間隨意鏈接、並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種意義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6期第49頁)。
還有人認為,「網路傳播」是近年來廣泛出現於傳播學中的一個新名詞。它是相對三大傳播媒體即報紙、廣播、電視而言的。網路傳播是指以多媒體、網路化、數字化技術為核心的國際互聯網路,也被稱作網路傳播,是現代信息革命的產物(《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6期第49頁)。
我們認為,所謂網路傳播其實就是指通過計算機網路的人類信息(包括新聞、知識等信息)傳播活動。在網路傳播中的信息,以數字形式存貯在光、磁等存貯介質上,通過計算機網路高速傳播,並通過計算機或類似設備閱讀使用。網路傳播以計算機通信網路為基礎,進行信息傳遞、交流和利用,從而達到其社會文化傳播的目的。網路傳播的讀者人數巨大,可以通過互聯網高速傳播。
四、網路傳播學的研究對象
我們剛才界定了網路傳播學中的網路傳播定義,它明白無誤地確立了網路傳播學的研究對象——人類網路傳播活動。
網路傳播學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是傳播學的子學科。傳播學亦稱「傳學」,研究人類一切信息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規律及其同人和社會關系的一門新興學科。傳播學研究傳播的概念和本質,信息與對象交互作用的規律,信息的產生與獲得、加工與傳遞、效能與反映,各種符號系統的形成及其在傳播中的作用,各種傳播媒介本身的地位和作用,傳播與社會各領域、各系統的關系等。傳播學將傳播分為四個層次:(1)人的內向傳播。如自言自語,觸景生情,自我進行信息交流。(2)人際傳播。即個人與個人之間符號交流的行為。(3)組織傳播。即團體成員之間或團體之間的符號交流行為。(4)大眾傳播。即以印刷或電子為媒介,有目的的面向許多人的符號交流行為。20世紀30年代發韌於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傳到西歐和日本,並逐漸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重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門設立了國際傳播問題研究委員會,定期交流各國學者對傳播學的研究成果。
網路傳播是一種基於網路的信息雙向交流。信息其實就是一種不確定性的減少或消除。網路傳播學是以人類的網路傳播活動為研究對象的。作為人類網路傳播內容的信息,能夠使人類減少或消除不確定性。
網路傳播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影響著人類知識的組織、傳遞和獲取,對人類的文化和政府的政策帶來深刻的影響。傳播作為聯系信息生產、積累和獲取的中心環節,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網路傳播作為信息交流、傳播的一種重要渠道,使信息得以廣泛散發、吸收和利用。網路傳播在人類的信息流通過程中將佔有重要的地位,信息技術與手段的變革將對人類信息流通活動的方式產生深刻的影響。
五、網路傳播學的學科屬性
我們認為,網路傳播學屬於社會科學。理由主要有以下兩條。
1.網路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我們可以認定網路傳播學屬於社會科學。因為,網路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網路傳播活動,而人類網路傳播活動無疑是一種社會現象。雖然,網路傳播學的研究中要涉及到大量的技術問題,但是,這改變不了網路傳播學的社會科學性質。
2.絡傳播學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是傳播學的子學科。而傳播學屬於社會科學。我們由此也可以斷定網路傳播學屬於社會科學。
六、網路傳播學的相關學科
網路傳播學的相關學科主要有:傳播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新聞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等。
網路傳播學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是傳播學的子學科。而在網路傳播活動中涉及到大量的政治問題,例如國際政治斗爭往往會在網路傳播中充分得以體現,如一些西方國家利用互聯網進行政治顛覆活動。網路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網路傳播活動,而人類網路傳播活動是一種社會現象,在研究中要運用到社會學的原理和方法。網路傳播活動是人的活動,研究中要運用心理學的方法與理論研究網路傳播者和受眾的心理活動。網路傳播過程中要涉及到經濟投入、產出問題,要運用經濟學原理研究低成本高收益。網路傳播學是計算機技術高度發展的產物,在研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技術問題。
七、網路傳播學的研究現狀與前瞻
進入90年代中期,互聯網的規模快速擴張,成為全球最大的、最流行的計算機信息網路。它打破了傳統的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地緣文化的概念,形成了虛擬的以信息為主的跨國界、垮文化、跨語言的全新空間。在這一背景下,國內外學術界立刻形成了對互聯網的評介、研究的熱潮,新聞傳播學者亦對互聯網在信息傳播領域產生的變革性影響給予了充分關注。
按照美國傳播學者的定義,一種媒體使用的人數達到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才能被稱為大眾傳媒。在美國,達到5000萬人使用的界限標準的大眾傳媒,廣播用了38年,電視用了13年,有線電視用了10年,而互聯網只用了5年。到1998年底,美國的網路用戶已達6200萬。因此,互聯網作為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大傳播媒體的概念被提出。從1995年起,國內的報刊社、廣播電台、電視台紛紛在網上建立網站。在這一背景下,新聞傳播學者開始將互聯網研究的重點放在了其網路作用方面。
1997年10月16日—17日,中國報刊月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央視調查咨詢公司在北京聯合主辦了「全國電子報刊經營現狀與發展趨勢研討會」。30餘家中國新聞機構出席了這次會議。這是中國網路新聞媒體進行的第一次網路信息傳播領域的理論研討會議。由於當時中國新聞媒體上網者很少,只有人民日報網路版、華聲報電子版等少數中國新聞機構在會上作了介紹性發言,會議邀請了華爾街日報網路版主管給中國新聞界介紹他們的經驗和體會。
1999年7月1—2日,中國記協在杭州主持召開了』99全國網路新聞媒體理論研討會。50餘家中國新聞機構網路版的負責人出席了這次會議。30多家新聞機構向大會提交了論文。10多家新聞機構的代表在會議上發言,與會代表從近年來各自的網路新聞傳播實踐出發,廣泛交流了對網路信息傳播各個領域的看法。
1.國外的研究
國外不少代表性的相關著作在國內外形成很大影響,而且這些著作大多被翻譯成中文。其中包括尼葛洛龐蒂的《數字化生存》(胡泳等譯,海南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比爾·蓋茨的《未來之路》(辜正坤主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未來時速:數字神經系統與商務新思維》(蔣顯NFDA1、姜明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埃瑟·戴森的《2.0版數字化時代的生活設計》(胡泳、范海燕譯,海南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尼爾·巴雷特的《數字化犯罪》(郝海洋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唐·泰普斯科特的《數字化成長——網路世代的崛起》(陳曉開、袁世佩譯,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查克·馬丁的《數字化經濟》(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等。
這些譯著雖然並不能被看作是網路傳播學的著作,只能說是相關著作,但是它們打開了國內各界人士的眼界,促使中國人關注正在來臨的信息時代、網路時代、數字時代。其中《數字化生存》一書1998年被《新周刊》第53期評為《20年來最有影響的20本書》之一。
2.國內著作
國內學者近年來,撰寫了多種評介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聯網的專著。如胡泳、范海燕合著的《網路為王》(海南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是國內第一部全面介紹互聯網的誕生、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的著作。緊隨其後出版的是羅伊撰寫的《無網不勝》(兵器工業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郭良主編的《網路文化叢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97年12月出版)由8位年輕學者執筆,共7本著作組成,力圖用中國人的視角,從文化的角度考察網路。作為中國學者為網路時代立言的原創著作,繼續推出的有蕭琛撰寫的《全球網路經濟》(華夏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陳炎撰寫的《Internet改變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嚴耕主編的《透視網路時代叢書》(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姜奇平主編的《數字論壇叢書》(海洋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劉吉和金吾倫的《千年警醒:信息化與知識經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明安香的《信息高速公路與大眾傳播》(華夏出版社1999年2月)等。
3.網路傳播研究狀況
網路傳播的研究,已成為國內外新聞傳播學者的一個新領域。近年來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得到拓展,甚至連研究本身都與網路緊密結合,包括從網上獲取資料、網上采訪、網上調查等等。
新聞傳播學者和直接從事網路傳播的新聞傳播者撰寫的大量文章和論文,可分為以下方面:探討網路傳播對大眾傳播理論的影響,探討網路傳播與傳統新聞傳媒的關系,探討新聞媒體網站的建設與經營,對國外網路傳播法規的評介,對新聞從業人員使用網路狀況的調查,碩士博士學位論文。
總起來看,對網路傳播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因此,現階段描述性的,對策性的,解釋性的成果為多。
4.網路傳播學研究前瞻
進入2000年以後,隨著網路傳播業的蓬勃發展,為網路傳播學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同時,國外相關研究成果也通過各種形式,尤其是互聯網,傳入中國,擴展了網路傳播學研究者的視野。網路傳播業的發展,促使新聞傳播學的高等教育機構籌劃如何培養網路新聞學或網路傳播學的高級專門人才,激勵新聞傳播學的高等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對網路傳播學的原理方法作深入的研究。可以預計網路傳播學在21世紀必然會掀起一個新的研究熱潮

I. 無線上網信息傳遞是通過什麼完成的

有熱點的地方有可以用3g吧?那電信的熱點就是信號收發器。一層一層上下傳輸,並且下載到你要看到的東西。
建議網路-無線網路工作原理

閱讀全文

與信息要經過什麼才能成為網路信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共享中心沒有網卡 瀏覽:527
電腦無法檢測到網路代理 瀏覽:1377
筆記本電腦一天會用多少流量 瀏覽:597
蘋果電腦整機轉移新機 瀏覽:1381
突然無法連接工作網路 瀏覽:1079
聯通網路怎麼設置才好 瀏覽:1230
小區網路電腦怎麼連接路由器 瀏覽:1057
p1108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215
怎麼調節台式電腦護眼 瀏覽:719
深圳天虹蘋果電腦 瀏覽:955
網路總是異常斷開 瀏覽:618
中級配置台式電腦 瀏覽:1015
中國網路安全的戰士 瀏覽:638
同志網站在哪裡 瀏覽:1422
版觀看完整完結免費手機在線 瀏覽:1464
怎樣切換默認數據網路設置 瀏覽:1114
肯德基無線網無法訪問網路 瀏覽:1290
光纖貓怎麼連接不上網路 瀏覽:1499
神武3手游網路連接 瀏覽:969
局網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