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慢慢變成看客甚至脫離社交網路是怎樣的體驗
一,說明你越來越成熟,二,說明你的閱越來越豐富,三,你越來越看淡社交,實際上,你會越來越看重某些事情,比如十年好友,四,你學會獨立看待問題事物。這些都不是問題,你只是需要看透,但是不說透。慢慢調整你的人生。你需要提煉,往更高層次走
B. 看客式的心理是不是中國的一個民族劣根
中國一直以來的看客現象都非常的嚴重,雖然說喜歡湊熱鬧也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只是為了看過癮,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冷漠的對待,那麼就成為了一種應該受到譴責的行為了,那麼,中國人的看客心理怎麼來的呢?
C. 誰知道看客網的最新網址、
http://www.kankbook.com/看客中文網
D. 網路主播能迅速找到看客嗎
一般都有訪客記錄的,你點擊追的訪客記錄看有沒有相關的信息,有的話就看這個,否則是看不了的。
E. 看客的網路語言
看客,在反應歷史題材的作品中用的比較多,用我們現在的語言就是「觀眾
F. 如何看待看客行為
今天,如果你稍微有些生活經驗,見識過幾個所謂「看客」現象就不會是什麼難事。無論是在線上還是在線下!當然線上「看客」圍觀是我們網路時代的特產,它為大家充分的「品頭論足」提供了更方便、更自由和更廣闊的舞台。
新的時代賦予了看客新的呈現模式,如今「張著嘴」看「殺羊」幾乎絕跡了,但是假如正好有機會趕上「殺羊」的場面,估計看的人也是還會有。不信你看,街上無論是出個交通意外還是其它隨便的什麼意外,總有人會熱情洋溢的圍上去津津有味的觀賞、品評。
公道的說,看客現象在今天也不是全然沒有積極作用,比如對於某些「公共道德」問題就存在著積極的監督功能。這個也不用多解釋,只要是混網路的,沒幾個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當然,隨之而來的網路暴力等負面現象也的確令人擔憂!
如果「看客」心理不能在人類的心理活動中消失的話,我想我們只能盡可能的優化它,使它沒有那麼「惡」才好……魯迅筆下的看客,具體是什麼,我也不敢下定義,但我卻實實在在地知道生活中的看客,我們這兒不管過喪事,婚事,誰家過事都請管事的經理,經理安排人的項目里就有一項看客,看客是固定一個熱情又會說話的精明人負責,過事的主人家的所有親戚都由看客的人接待,但也有另一種看客,就是村上鄉黨鄰居給過事主人送了禮,執筆收禮的人將人名子寫在一張或兩張三張的紙上交給經理,經理在把這些名單交給看客的一兩個人或三四個人,讓他們分路沿門叫人,說是某某家看客,這里的看客是請送過禮的人去主人家入席吃飯的意思。1.關於魯迅筆下的「看客」,還是首先來看他自己來解釋吧!
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觫(【hú sù】意思為發抖),他們就看了滑稽劇。北京的羊肉鋪前常有幾個人張著嘴看剝羊,彷彿頗愉快,人的犧牲能給與他們的益處,也不過如此。而況事後走不幾步,他們並這一點愉快也就忘卻了……
這段一針見血的文字出自魯迅的《墳·娜拉走後怎樣》!「張著嘴」這個入木三分的刻畫,曾經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2.關於「看客」在我們學過的魯迅課文中的具體表現。
在魯迅的筆下,「看客」是個屢見不鮮的話題。《孔乙己》、《藤野先生》、《祝福》、《葯》,林林總總、密密壓壓的各款「看客」,擠在我們語文課本選給我們『欣賞』的魯迅各種題材的文章里。想來大家既便不能全部記的,總有那麼一兩個例子還忽閃在你學生時代的印記里。
《藤野先生》中這樣寫道:
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 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
對於中國人的「劣根性」,魯迅先生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看客」現象顯然也是這劣根性中的一部分(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外國人好像也不例外。似乎人類都普遍存在著這個惡習),在這一段中魯迅尖銳的揭露了那個時代的看客嘴臉,甚至毫不客氣的自我刨露「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
《祝福》中有這樣的描寫:
有些老女人沒有在街頭聽到她的話,便特意尋來,要聽聽她這一段悲慘的故事。直到她說到嗚咽,她們就一齊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嘆息一番,滿足的去了,一面還紛紛評論著。
看客對於別人的不幸天然懷著一股熱情,甚至要「特意尋來」,要看到她講的「嗚咽」,雖然也會留下眼淚,雖然也會嘆息,歸根結底要獲得的是那份「滿足」。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的滿足感,是多麼殘忍和殘酷的一種感受啊!
無論是看孔乙己笑話的看客;看著侵略者處決同胞的看客;看祥林嫂悲慘遭遇的看客;看革命者被砍頭「熱鬧」的看客,看客的本質都是無知而無情的,都是以別人的不幸來慰藉自己不幸的可恨可悲的麻木不仁的——「惡」。
3.關於魯迅筆下「看客」所處的時代特徵。
魯迅的筆下的看客,具有他那個時代所特有的社會特徵。關於魯迅作品評判的那個時代背景,我在另外一個回答「為什麼魯迅的《吶喊》,都沒有喚醒麻木不仁的國人?」中曾經有過較為詳細的解析,這里就不再重復了
G. 在互聯網上沉默的人,大多數是哪些年齡階段的人群
每個人都有沉默的權利,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互聯網上,這和年齡並沒有直接的關系。
不可否認的是,現在很多人都把互聯網當做自己傾訴的通道,發泄自己在生活中的不滿,分享給更多人自己的開心,可能現實生活中內向不愛交際的人,在互聯網上侃侃而談成為大家羨慕的對象;也或許現實生活中每天都在高談闊論的人在互聯網上只會默默看著他人的傾訴。
90後對於互聯網的需求更多的是消遣,忙碌的工作讓這個年齡段的人無暇去享受互聯網的樂趣,與此同時也會有更多的聲音來講述生活的艱辛或者小確幸。80後對於互聯網相對會更加沉默一點,他們的重心在家庭在事業,使用互聯網的頻率相對就已經很低了。而60後和70後是超過年輕一代的互聯網使用大軍,他們有時間有故事在互聯網上分享生活、傳遞樂趣、講述故事,他們多姿多彩的人生急需一個出口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出口就是互聯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