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問題 > 什麼網路設備需要壓縮性能

什麼網路設備需要壓縮性能

發布時間:2022-08-02 02:10:55

❶ 什麼是網路互聯,常用的網路互聯設備有哪些

網路互聯是指將兩個以上的通信網路通過一定的方法,用一種或多種網路通信設備相互連接起來,以構成更大的網路系統。網路互聯的目的是以實現不同網路中的用戶可以進行互相通信、共享軟體和數據等。

網路互聯的類型主要包括: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編輯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網路互聯物理層機械性能:介面的形狀、尺寸的大小、引腳的數目和排列方式等。電氣性能:介面規定信號的電壓、電流、阻抗、波形、速率及平衡特性等。工程規范:介面引腳的意義、特性、標准。工作方式:確定數據位流的傳輸方式,如:單工、半雙工或全雙工。物理層協議有:美國電子工業協會(EIA)的RS232,RS422,RS423,RS485等;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的X.25、X.21等;物理層的數據單位是位(BIT),典型設備是集線器HUB。網路互聯鏈路層鏈路層屏蔽傳輸介質的物理特徵,使數據可靠傳送。內容包括介質訪問控制、連接控制、順序控制、流量控制、差錯控制和仲裁協議等。鏈路層協議有:協議有面向字元的通訊協議(PPP)和面向位的通訊協議(HDLC)。仲裁協議:802.3、802.4、802.5,即:CSMA/CD()、TokenBus、TokenRing鏈路層數據單位是幀,實現對MAC地址的訪問,典型設備是交換機Switch。網路互聯網路層網路層管理連接方式和路由選擇。連接方式:虛電路(VirtualCircuits)和數據報(Datagram)服務。虛電路是面向連接的(Connection-Oriented)數據通訊的一次路由,通過會話建立的一條通路。數據報是非連接的(Connectionless-Oriented),每個數據報都有路由能力。網路層的數據單位是包,使用的是IP地址,典型設備是路由器Router。這一層可以進行流量控制,但流量控制更多的是使用第二層或第四層。網路互聯傳輸層提供端到端的服務。可以實現流量控制、負載均衡。傳輸層信息包含埠、控制字和校驗和。傳輸層協議主要是TCP和UDP。傳輸層位於OSI的第四層,這層使用的設備是主機本身。網路互聯會話層會話層主要內容是通過會話進行身份驗證、會話管理和確定通訊方式。一旦建立連接,會話層的任務就是管理會話。網路互聯表示層表示層主要是解釋通訊數據的意義,如代碼轉換、格式變換等,使不同的終端可以表示。還包括加密與解密、壓縮與解壓縮等。網路互聯應用層應用層應該是直接面向用戶的程序或服務,包括系統程序和用戶程序,例如www、FTP、DNS、POP3和SMTP等都是應用層服務。數據在發送時是數據從應用層至物理層的一個打包的過程,接收時是數據從物理層至應用層的一個解包的過程,從功能角度可分為三組,1、2層解決網路信道問題,3、4層解決傳輸問題,5、6、7層處理對應用進程的訪問。從控制角度可分為二組,第1、2、3層是通信子網層,第4、5、6、7層是主機控制層。

❷ 網路設備

電腦構成有主機、顯示器、鍵盤、滑鼠、音箱。還有列印機和掃描儀,是電腦重要的輸出、輸入設備。

主機,是電腦最主要的設備,相當於人的大腦一樣,幾乎所有的文件資料和信息都由它控制,您需要電腦完成的工作也都由它主要負責,它還要給其他的電腦設備分配工作,其他的設備因此也都叫做外圍設備。主機具體如何工作,我們在後面再詳細介紹。

顯示器,是電腦主要的輸出設備,它的重要任務是將主機的所思所想的結果展示在大家面前,它由一根視頻電纜與主機的顯示卡相連。以前,大家多用14英寸(屏幕對角線的長度,1英寸=2.56cm)的球面顯示器,由於電腦及其相關設備的飛速發展,現在15英寸的顯示器也已逐漸在退出主流地位。目前17英寸的彩顯已非常流行,成為主流配置的趨勢日趨明顯。平面直角顯示器的屏幕幾乎在一個平面上,再也不象以前的顯示器那樣中間凸起,畫面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大量純平面的顯示器也已上市,這許多新型顯示器在考慮了實用的同時,也更符合綠色環保要求,使電腦用戶的視覺感觀得到最好的保護和最大的享受。

鍵盤,它的功能跟顯示器相反,負責對主機系統的「輸入」,用戶對電腦的工作要求。用戶的指令必須通過它才能告訴主機電腦的「腦」。通過它,電腦才知道要做什麼。而且目前鍵盤對電腦來說還是一個不可替代的輸入設備。

滑鼠,隨著Windows圖形操作界面的流行,很多命令和要求已基本上不需再用鍵盤輸入,只要通過操作滑鼠的左鍵或右鍵就能告訴電腦要做什麼。因此,雖然很小的滑鼠,卻給電腦使用者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和許多的樂趣。

音箱,為了適應電腦多媒體化的需要,現在,有聲有畫的多媒體電腦家族越來越壯大,為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增添了很多的色彩,同時也成了吸引很多電腦愛好者的原因,主機的聲音通過音效卡傳送給音箱,再由音箱表達出來,真正把多媒體的效果體現出來。

列印機,跟電腦關系很緊密。與顯示器一樣,列印機也是一種常用的輸出設備,通過一根並口電纜與主機後面的並行口相連。列印機有三種類型:針式列印機、噴墨列印機和激光列印機,其性能是逐級遞增的。

為了更好地理解電腦是如何工作的,我們需要再花點時間重點了解一下電腦的主機。我們拆散主機,它的主要構件就是主機板、內存條、硬碟驅動器、軟盤驅動器、光碟驅動器、音效卡、顯示卡及數據機。

主機板,是一台主機的骨架,大多數設備都得通過它連在一起; CPU,英文名叫Central Processing Unit,意思就是中央處理器,它是主機的心臟,統一指揮調度電腦的所有工作。平常大家說的486、586、奔騰、PII、Celron就是指不同的CPU。

內存,英文名叫 Read Arandom Memory,簡稱RAM,是電腦工作過程中貯存數據信息的地方,它的單位叫做「兆」位元組,用「M」表示(1M = 1024K,1K = 1024位元組,1個漢字占兩個位元組,1M 大約相當於50萬漢字),一般大家都省略了「位元組」兩個字,只稱「兆」。現在的機器一般都安裝32M或64M的內存。

硬碟,是平時安裝各種軟體和存貯文件的地方,相當於主機的肚子,用戶的 Windows98,各種游戲軟體或是文件信函全放裡面,以前硬碟容量較少,只有幾百兆,目前一般都有 6G、8G 或 10G 以上的大容量(1G = 1024M),而且目前已經出現了20G及以上的硬碟,是真正的海量存儲器。

軟碟機,分3.5英寸和5英寸兩種,目前常用的都是 3.5英寸軟碟機,可讀寫3.5英寸軟盤,3.5英寸軟盤有1.44M位元組的容量,您可以用軟盤復制一些不太大的程序和文件用以隨身攜帶,或拷貝一個文件和另外一台電腦進行文件交換,還可以把主要的文件信息備份一份在軟盤上,以防電腦出故障時丟失數據。

光碟機,也叫做CD-ROM驅動器,意思就是只讀光碟驅動器(只能讀,不能寫),一張 CD-ROM光碟一般能存放 650M 左右的數據,可以用來存放一些大型的軟體,假如沒有它,現在很多的大型軟體如WIN98、 Office 2000 等,用3.5英寸的軟碟機要裝多少張呢。

光碟機的一個主要性能指標是「倍速」,倍速是以每秒從光碟機讀取150K位元組為基準計算的。兩倍速即表示每秒可從光碟機讀取2x150K=300K位元組(1K=1024位元組),目前常用的光碟機已經能達到32倍速或48倍速,百倍速光碟機也快上市了。

顯示卡,是一種常見的電腦擴展卡,它負責將主機運算和處理的結果和主機的狀態告訴顯示器。

音效卡,負責將主機處理出來的聲音讓音箱(或揚聲器)「說」出來。

主機的構成和各組件的分工已經簡單介紹完了,電腦和它的一些外圍設備列印機也作了介紹,現在我們總結一下前面的內容。電腦中最主要的部件或設備是主機,用來顯示電腦的工作情況的設備是顯示器,向主機輸送命令的主要設備是鍵盤。電腦的輔助設備有:滑鼠、手寫板等。使我們能夠聽到電腦所發出的聲音的設備是音箱;我們只需通過各種電纜把它們連起來,就可以得到一台我們平時所說的完整的電腦。

計算機網路常用設備的作用

1、中繼器

中繼器是一種解決信號傳輸過程中放大信號的設備,它是網路物理層的一種介質連接設備。由於信號在網路傳輸介質中有衰減和雜訊,使有用的數據信號變得越來越弱,為了保證有用數據的完整性,並在一定范圍內傳送,要用中繼器把接收到的弱信號放大以保持與原數據相同。使用中繼器就可以使信號傳送到更遠的距離。

2、集線器

集線器是一種信號再生轉發器,它可以把信號分散到多條線上。集線器的一端有一個介面連接伺服器,另一端有幾個介面與網路工作站相連。集線器介面的多少決定網路中所連計算機的數目,常見的集線器介面有8個、12個、16個、32個等幾種。如果希望連接的計算機數目超過HUB的埠數時,可以採用HUB或堆疊的方式來擴展。

3、網關

網關(Gateway)是連接兩個不同網路協議、不同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網路的設備。網關有兩種:一種是面向連接的網關,一種是無連接的網關。

網關可以實現不同網路之間的轉換,可以在兩個不同類型的網路系統之間進行通信,把協議進行轉換,將數據重新分組、包裝和轉換。

4、網橋

網橋(Bridge)是網路結點設備,它能將一個較大的區域網分割成多個網段,或者將兩個以上的區域網(可以是不同類型的區域網)互連為一個邏輯區域網。網橋的功能就是延長網路跨度,同時提供智能化連接服務,即根據數據包終點地址處於哪一個網段來進行轉發和濾除。

5、路由器

路由器(Router)是連接區域網與廣域網的連接設備,在網路中起著數據轉發和信息資源進出的樞紐作用,是網路的核心設備。當數據從某個子網傳輸到另一個子網時,要通過路由器來完成。路由器根據傳輸費用、轉接時延、網路擁塞或信源和終點間的距離來選擇最佳路徑。

6、交換器

交換器是一種可以根據要傳輸的網路信息構造自己的「轉發表」,做出轉發決策的設備。交換器是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新設備,它的出現解決了區域網中網段劃分之後,網段中子網必須依賴路由器進行管理的局面,還解決了傳統路由器低速、復雜、昂貴所造成的網路瓶頸問題。

7、數據機

數據機是一種能夠使電腦通過電話線同其他電腦進行通信的設備。因為電腦採用數字信號處理數據,而電話系統則採用模擬信號傳輸數據。為了能利用電話系統來進行數據通信,必須實現數字信號與模擬式的互換。

數據機的功能由三個因素來確定:速率、錯誤糾正和數據壓縮。目前市場上的數據機重要有四種:外置數據機、內置數據機、PCMCIA卡式數據機(主要用於筆記本電腦)、電纜數據機。

數據機具有兩個功能:一是調制和解調功能,二是提供硬體糾錯、硬體壓縮、通信協議等功能。當這兩個功能都是由固化在數據機中的硬體晶元來完成時,即其所有功能都由硬體完成,這種數據機俗稱為硬「貓」。目前大多數的數據機都是硬「貓」。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❸ 關於網際網路的連接設備

都是簡介,詳細的看後面的網址,找的辛苦,樓主要送分哦!

集線器
開放分類: 網路輸入輸出設備

集線器的英文稱為「Hub」。「Hub」是「中心」的意思,集線器的主要功能是對接收到的信號進行再生整形放大,以擴大網路的傳輸距離,同時把所有節點集中在以它為中心的節點上。它工作於OSI(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參考模型第一層,即「物理層」。集線器與網卡、網線等傳輸介質一樣,屬於區域網中的基礎設備,採用CSMA/CD(一種檢測協議)訪問方式。

集線器屬於純硬體網路底層設備,基本上不具有類似於交換機的"智能記憶"能力和"學習"能力。它也不具備交換機所具有的MAC地址表,所以它發送數據時都是沒有針對性的,而是採用廣播方式發送。也就是說當它要向某節點發送數據時,不是直接把數據發送到目的節點,而是把數據包發送到與集線器相連的所有節點,如圖所示。http://ke..com/view/7770.html?wtp=tt

中繼器(REPEATER)中繼器是網路物理層上面的連接設備。適用於完全相同的兩類網路的互連,主要功能是通過對數據信號的重新發送或者轉發,來擴大網路傳輸的距離。

中繼器是對信號進行再生和還原的網路設備 OSI 模型的物理層設備
--------------------------------------------------------------------------------------
中繼器(RP repeater)是連接網路線路的一種裝置,常用於兩個網路節點之間物理信號的雙向轉發工作。中繼器是最簡單的網路互聯設備,主要完成物理層的功能,負責在兩個節點的物理層上按位傳遞信息,完成信號的復制、調整和放大功能,以此來延長網路的長度。由於存在損耗,在線路上傳輸的信號功率會逐漸衰減,衰減到一定程度時將造成信號失真,因此會導致接收錯誤。中繼器就是為解決這一問題而設計的。它完成物理線路的連接,對衰減的信號進行放大,保持與原數據相同。一般情況下,中繼器的兩端連接的是相同的媒體,但有的中繼器也可以完成不同媒體的轉接工作。從理論上講中繼器的使用是無限的,網路也因此可以無限延長。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網路標准中都對信號的延遲范圍作了具體的規定,中繼器只能在此規定范圍內進行有效的工作,否則會引起網路故障。
-----------------------------------------------------------------------------------------
中繼器(Repeater)工作於OSI的物理層,是區域網上所有節點的中心,它的作用是放大信號,補償信號衰減,支持遠距離的通信。
中繼器是一個小發明,它設計的目的是給你的網路信號以推動,以使它們傳輸得更遠。它就像馬拉松比賽中的飲料站。當信號通過中繼器時,網路信號拿起一杯飲料,喝一口,將剩下的潑到自己頭上,拋掉杯子,如果確信沒人看見它們,就跳上一輛車。
由於傳輸線路雜訊的影響,承載信息的數字信號或模擬信號只能傳輸有限的距離,中繼器的功能是對接收信號進行再生和發送,從而增加信號傳輸的距離。它是最簡單的網路互連設備,連接同一個網路的兩個或多個網段。如乙太網常常利用中繼器擴展匯流排的電纜長度,標准細纜乙太網的每段長度最大185米,最多可有5段,因此增加中繼器後,最大網路電纜長度則可提高到925米。一般來說,中繼器兩端的網路部分是網段,而不是子網。
中繼器可以連接兩區域網的電纜,重新定時並再生電纜上的數字信號,然後發送出去,這些功能是ISO模型中第一層--物理層的典型功能。中繼器的作用是增加區域網的覆蓋區域,例如,乙太網標准規定單段信號傳輸電纜的最大長度為500米,但利用中繼器連接4段電纜後,乙太網中信號傳輸電纜最長可達2000米。有些品牌的中繼器可以連接不同物理介質的電纜段,如細同軸電纜和光纜。中繼器只將任何電纜段上的數據發送到另一段電纜上,並不管數據中是否有錯誤數據或不適於網段的數據。http://ke..com/view/103471.html?wtp=tt
交換器

交換器
交換器即是交換式的集線器。交換器與集線器在網路內的功用大致相同,其間最大的差異在於交換器的每個埠(port)都享有一個專屬的頻寬並具備資料交換功能,使得網路傳輸效能得於同一時間內所能傳輸的資料量較大;而集線器為則是所有的埠(port)共享一個頻寬。http://ke..com/view/973052.html?wtp=tt
路由器(Router)是計算機名詞。
要解釋路由器的概念,首先要介紹什麼是路由。所謂「路由」,是指把數據從一個地方傳送到另一個地方的行為和動作,而路由器,正是執行這種行為動作的機器,它的英文名稱為Router。是使用一種或者更多度量因素的網路層設備,它決定網路通信能夠通過的最佳路徑。路由器依據網路層信息將數據包從一個網路前向轉發到另一個網路。偶爾也稱為網關(盡管網關的這個定義現在己經過時)。

路由器是互聯網路中必不可少的網路設備之一,路由器是一種連接多個網路或網段的網路設備,它能將不同網路或網段之間的數據信息進行「翻譯」,以使它們能夠相互「讀」懂對方的數據,從而構成一個更大的網路。 路由器有兩大典型功能,即數據通道功能和控制功能。數據通道功能包括轉發決定、背板轉發以及輸出鏈路調度等,一般由特定的硬體來完成;控制功能一般用軟體來實現,包括與相鄰路由器之間的信息交換、系統配置、系統管理等。

路由器的功能
簡單的講,路由器主要有以下幾種功能:
第一,網路互連,路由器支持各種區域網和廣域網介面,主要用於互連區域網和廣域網,實現不同網路互相通信;
第二,數據處理,提供包括分組過濾、分組轉發、優先順序、復用、加密、壓縮和防火牆等功能;
第三,網路管理,路由器提供包括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容錯管理和流量控制等功能。

路由器(Router)是一種負責尋徑的網路設備,它在互連網路中從多條路徑中尋找通訊量最少的一條網路路徑提供給用戶通信。路由器用於連接多個邏輯上分開的網路。對用戶提供最佳的通信路徑,路由器利用路由表為數據傳輸選擇路徑,路由表包含網路地址以及各地址之間距離的清單,路由器利用路由表查找數據包從當前位置到目的地址的正確路徑。路由器使用最少時間演算法或最優路徑演算法來調整信息傳遞的路徑,如果某一網路路徑發生故障或堵塞,路由器可選擇另一條路徑,以保證信息的正常傳輸。路由器可進行數據格式的轉換,成為不同協議之間網路互連的必要設備。
路由器使用尋徑協議來獲得網路信息,採用基於「尋徑矩陣」的尋徑演算法和准則來選擇最優路徑。按照OSI參考模型,路由器是一個網路層系統。路由器分為單協議路由器和多協議路由器。

為了完成「路由」的工作,在路由器中保存著各種傳輸路徑的相關數據--路由表(Routing Table),供路由選擇時使用。路由表中保存著子網的標志信息、網上路由器的個數和下一個路由器的名字等內容。路由表可以是由系統管理員固定設置好的,也可以由系統動態修改,可以由路由器自動調整,也可以由主機控制。在路由器中涉及到兩個有關地址的名字概念,那就是:靜態路由表和動態路由表。由系統管理員事先設置好固定的路由表稱之為靜態(static)路由表,一般是在系統安裝時就根據網路的配置情況預先設定的,它不會隨未來網路結構的改變而改變。動態(Dynamic)路由表是路由器根據網路系統的運行情況而自動調整的路由表。路由器根據路由選擇協議(Routing Protocol)提供的功能,自動學習和記憶網路運行情況,在需要時自動計算數據傳輸的最佳路徑。

為了簡單地說明路由器的工作原理,現在我們假設有這樣一個簡單的網路。如圖所示,A、B、C、D四個網路通過路由器連接在一起。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在如圖所示網路環境下路由器又是如何發揮其路由、數據轉發作用的。現假設網路A中一個用戶A1要向C網路中的C3用戶發送一個請求信號時,信號傳遞的步驟如下:

第1步:用戶A1將目的用戶C3的地址C3,連同數據信息以數據幀的形式通過集線器或交換機以廣播的形式發送給同一網路中的所有節點,當路由器A5埠偵聽到這個地址後,分析得知所發目的節點不是本網段的,需要路由轉發,就把數據幀接收下來。

第2步:路由器A5埠接收到用戶A1的數據幀後,先從報頭中取出目的用戶C3的IP地址,並根據路由表計算出發往用戶C3的最佳路徑。因為從分析得知到C3的網路ID號與路由器的C5網路ID號相同,所以由路由器的A5埠直接發向路由器的C5埠應是信號傳遞的最佳途經。

第3步:路由器的C5埠再次取出目的用戶C3的IP地址,找出C3的IP地址中的主機ID號,如果在網路中有交換機則可先發給交換機,由交換機根據MAC地址表找出具體的網路節點位置;如果沒有交換機設備則根據其IP地址中的主機ID直接把數據幀發送給用戶C3,這樣一個完整的數據通信轉發過程也完成了。

從上面可以看出,不管網路有多麼復雜,路由器其實所做的工作就是這么幾步,所以整個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基本都差不多。當然在實際的網路中還遠比上圖所示的要復雜許多,實際的步驟也不會像上述那麼簡單,但總的過程是這樣的。

增加路由器涉及的基本協議
路由器英文名稱為Router,是一種用於連接多個網路或網段的網路設備。這些網路可以是幾個使用不同協議和體系結構的網路(比如互聯網與區域網),可以是幾個不同網段的網路(比如大型互聯網中不同部門的網路),當數據信息從一個部門網路傳輸到另外一個部門網路時,可以用路由器完成。現在,家庭區域網也越來越多地採用路由器寬頻共享的方式上網。
http://ke..com/view/1360.html?wtp=tt
關於網卡名稱
計算機與外界區域網的連接是通過主機箱內插入一塊網路介面板(或者是在筆記本電腦中插入一塊PCMCIA卡)。網路介面板又稱為通信適配器或網路適配器(adapter)或網路介面卡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但是現在更多的人願意使用更為簡單的名稱「網卡」。

網卡功能簡述
網卡是工作在數據鏈路層的網路組件,是區域網中連接計算機合傳輸介質的介面,不僅能實現與區域網傳輸介質之間的物理連接合電信號匹配,還涉及幀的發送與接收、幀的封裝與拆封、介質訪問控制、數據的編碼與解碼以及數據緩存的功能等。http://ke..com/view/4230.html?wtp=tt

❹ 網路設備共有幾種

·物理層(Physical Layer) 我們知道,要傳遞信息就要利用一些物理媒體,如雙紐線、同軸電纜等,但具體的物理媒體並不在OSI的7層之內,有人把物理媒體當作第0層,物理層的任務就是為它的上一層提供一個物理連接,以及它們的機械、電氣、功能和過程特性。 如規定使用電纜和接頭 的類型,傳送信號的電壓等。在這一層,數據還沒有被組織,僅作為原始的位流或電氣電壓處理,單位是比特。 ·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 數據鏈路層負責在兩個相鄰結點間的線路上,無差錯的傳送以幀為單位的數據。每一幀包括一定數量的數據和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和物理層相似,數據鏈路層要負責建立、維持和釋放數據鏈路的連接。在傳送數據時,如果接收點檢測到所傳數據中有差錯,就要通知發方重發這一幀。 ·網路層(Network Layer) 在計算機網路中進行通信的兩個計算機之間可能會經過很多個數據鏈路,也可能還要經過很多通信子網。網路層的任務就是選擇合適的網間路由和交換結點, 確保數據及時傳送。網路層將數據鏈路層提供的幀組成數據包,包中封裝有網路層包頭,其中含有邏輯地址信息- -源站點和目的站點地址的網路地址。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該層的任務時根據通信子網的特性最佳的利用網路資源,並以可靠和經濟的方式,為兩個端系統(也就是源站和目的站)的會話層之間,提供建立、維護和取消傳輸連接的功能,負責可靠地傳輸數據。在這一層,信息的傳送單位是報文。 ·會話層(Session Layer) 這一層也可以稱為會晤層或對話層,在會話層及以上的高層次中,數據傳送的單位不再另外命名,統稱為報文。會話層不參與具體的傳輸,它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話管理在內的建立和維護應用之間通信的機制。如伺服器驗證用戶登錄便是由會話層完成的。 ·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這一層主要解決擁護信息的語法表示問題。它將欲交換的數據從適合於某一用戶的抽象語法,轉換為適合於OSI系統內部使用的傳送語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轉換數據服務。數據的壓縮和解壓縮, 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層負責。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需要以及提供網路與用戶應用軟體之間的介面服務。集線器應該算1層設備!網卡是2層設備!交換機主要是2層設備!但是有些有路由功能的交換機就是2~3層的設備!路由器定義為3層設備!但是有些路由器是3層以上設備

求採納

❺ 網路負載均衡的常見產品

1.天融信負載均衡
天融信網路衛士TopApp-LB負載均衡系統是一款融合了智能帶寬控制功能的鏈路及伺服器負載均衡產品。通過對網路出口鏈路和伺服器資源的優化調度,TopApp-LB負載均衡系統讓大規模的應用部署輕松實現,同時達至最穩定的運行效果,最高的資源利用率,最佳的應用性能和用戶體驗。大量的企事業單位通過TopApp-LB負載均衡系統順利實現了應用部署,滿足了信息化發展的需求,並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二合一負載均衡
集成高性能鏈路負載均衡和伺服器負載均衡,保證應用數據在錯綜復雜的網路中獲得最佳傳輸路徑。完善的鏈路、應用服務健康檢查機制,及時診斷出不能正常工作或負載過重的鏈路和伺服器。能夠根據應用、鏈路的健康狀況,智能調整流量在多鏈路、多伺服器之間的分配,並自動完成切換,提升網路和應用的可用性。
·精確流量控制提升帶寬價值
創新的端到端精確帶寬控制與均衡技術避免了傳統隊列機制所帶來的廣域網下行帶寬的浪費,真正實現優先順序管理、帶寬限制、帶寬保障以及帶寬的公平使用,提升帶寬價值。
·高可用性保證
實現多機集群及Active-Standby、Active-Acitive模式的高可用性部署,最大化應用運行時間,避免了設備或網路故障對業務的影響。
·強化的安全保護
狀態檢測防火牆實現高性能的訪問控制,雙向NAT支持多對一、一對多和一對一等多種方式的地址轉換,IP/MAC地址自動掃描及綁定,有效抵禦數十種網路攻擊。
·易於使用及部署
單臂、雙臂可選的接入模式最大程度上減少用戶網路結構的調整。負載均衡演算法的自適應管理、內置中國ISP地址列表、伺服器故障自動通知及應用故障自動修復等降低了用戶配置管理的復雜性。
2.F5負載均衡器
目前全球范圍內應用最為廣泛的負載均衡設為為美國F5公司。F5公司於2000年底進駐中國,目前已分別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深圳、珠海設立了辦事機構。在華擁有超過500位的F5認證工程師,為遍布全國的用戶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持。在國內業界,F5產品已經成為了主流負載均衡技術的代名詞。
產品技術特點:
1)全面的負載均衡
BIG-IP LTM(本地流量管理)包含靜態和動態負載均衡方法,包括動態速率、最少連接和觀察模式的動態平衡,這些方法用於以整體方式跟蹤伺服器的動態性能。這保證了始終選擇最佳的資源,以提高性能。可支持所有基於TCP/IP協議的伺服器負載均衡。可支持最小連接數、輪詢、比例、最快響應、哈希、預測、觀察、動態比例等負載均衡演算法。
2)應用狀態監控
BIG-IP LTM提供的監視器,用於檢查設備、應用和內容的可用性,包括適合多種應用的專用監視器(包括多種應用伺服器、SQL、SIP、LDAP、XML/SOAP、RTSP、SASP、SMB等),以及用於檢查內容和模擬應用調用的定製監視器。
3)高可用性和交易保障
BIG-IP LTM提供了次秒級系統故障切換和全面的連接映射,無論出現何種系統、伺服器或應用故障,都能保證它是一個高可用的解決方案。BIG-IP LTM可以主動檢測和響應任何伺服器或應用錯誤。
4)支持NAT地址轉換
提供NAT地址轉換功能,能夠實現動態或靜態地址轉換。
5)支持訪問控制列表
能夠實現防火牆的基本功能,建立訪問控制列表,拒接IP網段或埠號嗎。
6)廣域流量管理器(插件模塊)
為在全球各地的多個數據中心中運行的應用提供高可用性、最高的性能和全局管理。
7)鏈路控制器(插件模塊)
無縫地監控多個WAN連接的可用性和性能,智能地管理站點的雙向流量,從而提供容錯的、經過優化的互聯網接入。比如管理控制CT和CNC的網路流量。
8)應用防火牆(插件模塊)
該模塊可加入到F5設備中,為設備提供更高級的安全服務。
9)支持路由
該功能為F5設備中基本功能,但只支持靜態路由,如果使用較為高級的OSPF路由協議,需要購買單獨的模塊來支持。
擴展應用-降低伺服器負載
1)內容轉換
BIG-IP LTM為將許多繁雜或者重復功能卸載到集中的高性能網路設備上提供了全面的解決方案。SSL、壓縮以及BIG-IP LTM的其它多項功能提供了一個完整的內容轉換網關,可重定向、插入或者全面轉換應用內容,以實現有效且高效的應用集成。
2)OneConnect
F5 OneConnect? 將數百萬個請求匯聚為幾百個伺服器端的連接,確保後端系統能夠高效地處理這些連接,從而使伺服器容量提高60%。
3)高速緩存
智能緩存功能通過將重復流量從Web和應用伺服器上卸載,使伺服器容量提高9倍,從而實現顯著的成本節約。該功能也是業內唯一提供多存儲庫緩存的解決方案,能夠針對各應用或部門管理不同的緩存庫,為高優先順序的應用提供精確的智能控制。
4)SSL加速和卸載
每個BIG-IP LTM設備提供了硬體加速方式的SSL加密,以消除應用伺服器的SSL負擔。通過加快設置和批量加密,企業可以採用更安全的密碼將全部通信遷移到SSL,幾乎不會導致應用性能下降或瓶頸。
優化的應用
1)智能應用交換
BIG-IP LTM擁有讀取所有IP應用的獨特能力,因此,它可以轉換並且持續保留特定供應商的應用伺服器(Microsoft、IBM、Oracle、SUN等)的獨特信息; Web服務應用的XML數據;或者指示移動/無線應用的定製數值。您的企業可以藉助BIG-IP LTM轉換、記錄以及持續保留有效負載或數據流的能力,實現更高的可靠性和可擴展性。
2)智能壓縮
將應用性能提高至3倍,同時使帶寬的使用量減少80%。使用業界標準的gzip和DEFLATE壓縮演算法減少HTTP流量,通過更慢/低的帶寬連接降低帶寬消耗量,縮短用戶下載時間。這一功能對於壓縮多種類型的文件提供了豐富的支持能力,包括HTTP、XML、JavaScript、J2EE應用等。
3)靈活的第4至7層流量整形
通過為更高優先順序的應用分配帶寬,控制流量峰值,並且根據第4層或第7層參數確定流量的優先順序,保證最佳的應用性能。即目前我們IDC機房在核心交換機上所啟用的QOS功能。
4)TCP Express
BIG-IP LTM的高度優化的TCP/IP堆棧(稱為TCP Express?)將TCP/IP技術和最新RFC的改進功能,與F5開發的多項改進和擴展功能相結合,最大限度降低了擁塞、丟包和恢復的影響。BIG-IP LTM是一個全代理設備,因此,TCP Express可以屏蔽並且透明地優化伺服器或客戶端上運行的原有的或者不兼容的TCP堆棧。這樣可以使用戶的性能提高2倍,並且使帶寬效率提高4倍,同時降低您的伺服器上的連接負載。
安全的應用
1)基礎防火牆功能——數據包過濾
BIG-IP LTM集成了一個控制點,用於定義和執行基於第4層的過濾規則(基於PCAP,類似於網路防火牆),以提高網路防護能力。
2)資源隱藏和內容安全
BIG-IP LTM對所有應用、伺服器錯誤代碼和真正的URL參考實現了虛擬化和隱藏,因為這些可能為黑客提供關於基礎架構、服務及其相關漏洞的信息。敏感的文檔或內容將不允許離開您的站點。
3)定製的應用攻擊過濾
全面的檢測和基於事件的策略為搜索、檢測和應用多種規則阻止已知第7層攻擊提供了顯著增強的能力。BIG-IP LTM還採用安全的應用模板阻止已知攻擊和針對應用業務邏輯的攻擊。額外的安全層可防止黑客、病毒和蠕蟲,同時為合法流量提供持續的服務。
4)隔離協議攻擊
BIG-IP LTM提供了協議無害處理 (Protocol Sanitization) 和充分TCP終止 (Full TCP Termination)點來單獨管理客戶端和伺服器端連接,以保護所有後端系統和應用免遭惡意攻擊。
5)網路攻擊防護
BIG-IP LTM作為安全代理,可防護DoS攻擊、SYN Flood以及其它基於網路的攻擊。諸如SYNCheck?等特性可為部署在BIG-IP設備後的伺服器提供全面的SYN Flood保護。BIG-IP LTM採用Dynamic Reaping(獲取空閑連接的一種自適應方法)過濾掉負載最重的攻擊,同時為合法連接提供不間斷的服務。
6)有選擇的加密
BIG-IP LTM提供了業界最具選擇性的加密方法,對數據進行整體、部分或有條件的加密,從而保護並優化不同用戶之間的通信。
7)Cookie加密
透明地分配給合法用戶的Cookie和其它令牌都經過加密。企業可獲得針對全部帶狀態的應用(電子商務、CRP、ERP和其它關鍵業務應用)的卓越安全性,以及更高的用戶身份信任度。
8)高級SSL加密標准
BIG-IP LTM採用市場上最安全的SSL加密技術,支持更高標準的AES演算法,而無需額外的處理成本。
9)抓包工具
提供tcpmp工具作為抓包分析使用,可用於故障處理,流量分析等方向。
3.深信服
深信服應用交付AD產品具備伺服器負載均衡、鏈路負載均衡、單邊加速、智能優化技術、SSL加速、商業智能分析等優勢功能,將用戶訪問請求智能匹配到最優的鏈路,並為用戶選擇響應最快的伺服器,提升用戶使用體驗,並為企業提供科學管理的決策。
產品技術特點:
深信服AD系列產品不僅包含傳統的鏈路負載均衡以及伺服器負載均衡的所有功能,同時具備單邊加速、DNS透明代理、鏈路繁忙控制、智能路由、商業智能分析等眾多快速、智能的優化技術,能夠最大程度提升用戶的訪問體驗。
單邊加速功能
客戶端無需安裝任何插件和軟體即可提升用戶訪問速度,這使得用戶可以更快更穩定地訪問發布內容,打造穩定智能的業務發布平台。
商業智能分析
深信服AD應用交付產品區別於傳統負載均衡設備,更加關注企事業單位應用的整體交付過程中與業務、網路優化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其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在保證應用交付過程中穩定性的前提下,不僅可以知悉組織網路和伺服器的運行狀況,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組織分析自身的業務系統運行狀況,以此為高層的網路優化和業務優化提供決策依據。
鏈路負載和伺服器負載二合一
深信服AD產品包括鏈路優化和伺服器優化,四到七層負載均衡,實現對各個鏈路以及伺服器狀態的實時監控,同時根據預設的規則將請求分配給相應的鏈路以及伺服器,以此最終實現數據流的合理分配,使所有的鏈路和伺服器都得到充分的利用,擴展應用系統的整體處理能力,提高應用系統的穩定性,改善用戶的訪問體驗,降低組織IT投資成本。
高投資回報比
深信服AD系列應用交付產品打破國外廠商壟斷,在同等投入水平下,具備鏈路、伺服器二合一負載均衡解決方案,並直接開通SSL加速、緩存、壓縮等眾多優化功能,獲得超出業界同類產品的設備性能
功能價值
DNS透明代理:即使內網用戶DNS伺服器配置不良,亦能實現上網鏈路的最佳選擇,鏈路擁塞控制實時檢測多鏈路狀態,避免將請求發送給已過載的鏈路,提升鏈路使用率,實現鏈路保護鏈路健康檢查鏈路健康檢查,及時排除鏈路故障。伺服器負載均衡技術演算法豐富:輪詢、加權輪詢、加權最小連接、URL散列、動態反饋、最快反應等滿足客戶多種負載形式的需求,將用戶訪問請求合理的分配,實現業務快速、智能、穩定的訪問。支持入站/出站雙向負載入站流量及出站流量均支持負載均衡,提升組織多鏈路資源的帶寬利用率。將用戶訪問均衡的分配給各台伺服器,提升伺服器響應速度,伺服器資源利用率,以及訪問請求的響應速度數據壓縮緩存及http壓縮,答復降低伺服器壓力,縮短用戶下載資源的時間,提升效率單邊加速客戶端無需安裝任何插件及軟體情況下,大幅提升訪問速度,改善用戶體驗SSL加速將SSL加解密工作轉交給應用交付設備,降低對伺服器資源的佔用,提升伺服器響應能力伺服器健康檢查伺服器健康檢查並及時發現故障伺服器,保障用戶訪問的連貫性商業智能分析技術功能功能價值鏈路負載報表提供流量、訪問次數、帶寬利用率等面數據統計,幫助管理人員直觀的了解鏈路運行狀態伺服器負載報表提供流量、訪問次數、並發連接數等數據,幫助管理人員直觀了解伺服器運行狀態商業決策BI提供用戶時段分析、用戶地域分析、用戶類別分析等數據,讓企業決策者清晰了解訪問者分布及特點,為管理提供智慧決策依據穩定性統計具備鏈路穩定性及伺服器穩定性報表,管理人員可查看各鏈路、伺服器狀態是正常、繁忙還是故障,便於及時調整設備管理技術功能功能價值智能告警系統當伺服器、應用系統故障時,以郵件、簡訊等方式通知管理員,以便及時維護並保障業務正常全中文界面圖形化配置界面,具備配置向導輔助配置,大大降低配置難度多級授權管理用戶與角色相分離,實現管理許可權最大化細分,保障組織信息管理安全性安全防護DOS攻擊及ARP欺騙防護手段阻擋來自互聯網的攻擊,提高系統安全性配置備份/恢復支持從設備圖形配置界面直接備份及恢復備份配置,便於設備管理。
4.梭子魚
梭子魚負載均衡機通過為多台伺服器進行流量均衡、網路入侵防護等流量優化和安全掃描機制,實現應用的高可用性和安全性,並通過完善的伺服器健康檢查機制,為應用提供冗餘。梭子魚使用軟、硬體一體化設計,避免了根據伺服器台數和埠數的收費方式,為用戶提供性價比極高的應用安全負載均衡。
高可用性與高可擴展性
據行業分析報告,目前只有不到20%的核心應用實現了高可用性。應用高可用性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包括了持續工作時間的延長、應用的擴容和攻擊的防護。梭子魚負載均衡機使用完善的伺服器健康檢查對真實伺服器進行實時監控,確保用戶的請求始終到達健康的伺服器,得到正常的響應。對於梭子魚負載均衡機自身的高可用性,可以通過梭子魚負載均衡機的集群部署實現。
對於高流量的應用環境,梭子魚負載均衡機通過動態權重分配機制根據每台伺服器的實時處理能力進行流量的均衡。對於需要會話保持的應用,梭子魚負載均衡機提供源IP會話保持以及7層的cookie會話保持功能。
易於管理和維護
梭子魚負載均衡機部署簡單。通過伺服器自動發現功能和友好的Web配置界面,幫助用戶輕松完成配置。同時,梭子魚通過集成的IPS為應用提供實時的安全防護。
梭子魚負載均衡機的Web管理界面提供完善的數據統計,對設備的性能、流量等數據進行實時統計,同時提供易於操作的服務配置頁面,為管理員提供方便的管理。
5.萬任科技
概述
萬任鏈路負載均衡機是一款高效的多條Internet鏈路帶寬路由及管理解決方案。任一規模的企業都可以選用萬任鏈路負載均衡機來管理自己的互聯網帶寬,萬任鏈路負載均衡機可以優化多條鏈路的帶寬使用率,例如,從ISP接入的專線。設備的鏈路自動糾錯能力可以保證企業互聯網接入沒用中斷。對於當今的企業而言,網路帶寬和高可用性與業務的流暢運行息息相關。萬任鏈路負載均衡機將客戶端與Internet帶寬進行整合,以此為用戶提供一個最優的多鏈路高速訪問。通過帶寬管理和服務質量(QoS)功能,萬任鏈路負載均衡機能將帶寬優先分配給核心網路應用業務。
功能
1、會話保持設置,保障業務延續性、可用性。2、分發互聯網的流量,解決南北互通。3、鏈路備份,提高鏈路冗餘。4、帶寬疊加,減少互聯網接入的成本。5、鏈路自動探測糾錯與健康檢查6、智能負載均衡/手動負載均衡7、按內網地址選路/按外網地址選路
8、按應用選路
優勢
國內不同的電信運營商互聯網線路互相訪問時速度差異很大,為提高訪問效率企業通常租用多條不同的運營商的互聯網線路。然而存在流量負載分擔不均、鏈路資源利用率低下、網路不穩定等問題。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使用負載均衡設備來改善用戶體驗,提高網路帶寬利用率。UniERM通過智能的互聯網線路流量管理和控制技術保證網路持續高效運行。支持帶寬疊加:將多條寬頻綁定成一條,降低對網路的投資,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高效穩定的網路環境。支持線路備份:當一條鏈路出現故障時,可以迅速切換到其他可用鏈路,保證網路的高可用性和業務延續性。解決南北互通問題:有效解決了南北因電信、網通的差異導致了普遍存在的「南北互通」問題。支持多鏈路負載均衡:高度保證企業網路的穩定性和業務的延續性避免系統宕機、鏈路中斷或擁塞等對企業運營帶來不利影響。擁有多項先進的技術:集HTTP壓縮,SSL加速、智能數據壓縮、基於內存的高速緩存、TCP連接復用、單邊TCP加速等多項技術於一身,減少響應時間,顯著改善終端用戶體驗。豐富的演算法與策略:擁有多種均衡演算法和豐富的負載均衡策略,讓用戶更高效合理的使用網路資源,極大提升鏈路利用效率,保障業務高效運行。保障關鍵業務:支持鏈路、應用狀態監控,支持會話保持,避免業務訪問中斷,保障關鍵業務的延續性。安裝部署配置簡便:安裝簡單,部署方便,圖形化的配置界面,簡單直觀,降低用戶配置復雜度,便於系統管理和維護。
6.品安科技
品安科技的品安科技AD產品是品安科技自主研發,擁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涵蓋負載均衡、應用加速及應用安全功能的應用交付控制器。該產品內聚了獨有的多核多線程調度、告訴協議棧等關鍵技術,能極大的提高伺服器的可用性,保障鏈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高效的將應用交付給客戶,改善用戶訪問體驗,降低IT投資成本。
特點優勢:
1 、All in One, One for ALL 多種功能為一體。應用交付控制器是集成多功能通信管理平台,把主流應用流量管理和性能增強功能集成到一個功能強大的平台上,包括二到七層服務負載均衡(SLB)、高速緩存(Cache)、鏈路負載平衡(LLB)、SSL加速、HTTP壓縮、群集、應用安全防火牆(Webwall)和全局服務負載平衡(GSLB)。該平台加快了應用傳輸速度並簡化了這一過程。
2 、High Performance 高性能。通過採用多種性能增強技術,特別是具有革命性的國內獨有技術,即高速協議棧技術,將應用交付控制器提供的所有功能集成在一起,極大的地優化了各個功能的處理過程,實現了數據動態管理,從而保證網路應用和服務能夠高速和可靠地運行。
3 、TCP off loading 網路卸載。應用交付控制器在實現服務負載均衡時,通過特有的連接復用等性能優化技術,在穩定的實現服務負載均衡功能的基礎上,能夠在高負載的情況下大大減小後台的負載總量,使得服務提供設備能夠處理更多的並發請求,從而提供更優的性能價格比。在結合Cache功能應用時,應用交付控制器甚至能夠成百倍地減小對後台的負載,提供令人驚喜的表現。
4、Flexibility 靈活。在實現高處理能力和功能的同時,應用交付控制器相對與其它產品配置、管理和維護更加簡單和人性化。同時結合獨有的強大本地化技術支持和研發力量,能夠及時准確的提供全面的技術服務,為用戶提供長期創造價值。

❻ MJPEG,H.264有什麼不同

M-JPEG源於JPEG壓縮技術,是一種簡單的幀內JPEG壓縮,壓縮圖像質量較好,在畫面變動情況下無馬賽克,但是由於這種壓縮本身技術限制,無法做到大比例壓縮,錄像時每小時約1-2GB空間,網路傳輸時需要2M帶寬,所以無論錄像或網路發送傳輸,都將耗費大量的硬碟容量和帶寬,不適合長時間連續錄像的需求,不大實用於視頻圖像的網路傳輸。
MPEG是壓縮運動圖像及其伴音的視音頻編碼標准,它採用了幀間壓縮,僅存儲連續幀之間有差別的地方 ,從而達到較大的壓縮比。
MPEG現有MPEG—1、MPEG—2和MPEG—4三個版本,以適應於不同帶寬和圖像質量的要求。
①、MPEG—1的視頻壓縮演算法依賴於兩個基本技術,一是基於16*16(像素*行)塊的運動補償,二是基於變換域的壓縮技術來減少空域冗餘度,壓縮比相比M-JPEG要高,對運動不激烈的視頻信號可獲得較好的圖像質量,但當運動激烈時,圖像會產生馬賽克現象。
MPEG-1以1.5Mbps的數據率傳輸視音頻信號,MPEG-1在視頻圖像質量方面相當於VHS錄像機的圖像質量,視頻錄像的清晰度的彩色模式 ≥240TVL,兩路立體聲伴音的質量接近CD的聲音質量。
MPEG-1是前後幀多幀預測的壓縮演算法,具有很大的壓縮靈活性,能變速率壓縮視頻,可視不同的錄像環境,設置不同的壓縮質量,從每小時80MB至 400MB不等,但數據量和帶寬還是比較大。
②、MPEG-2它是獲得更高解析度(720*572)提供廣播級的視音頻編碼標准。
MPEG-2作為MPEG-1的兼容擴展,它支持隔行掃描的視頻格式和許多高級性能包括支持多層次的可調視頻編碼,適合多種質量如多種速率和多種解析度的場合。
它適用於運動變化較大,要求圖像質量很高的實時圖像。
對每秒30幀、720*572解析度的視頻信號進行壓縮,數據率可達3-10Mbps。
由於數據量太大,不適合長時間連續錄像的需求。
③、MPEG-4是為移動通信設備在Internet網實時傳輸視音頻信號而制定的低速率、高壓縮比的視音頻編碼標准。
MPEG-4標準是面向對象的壓縮方式,不是像MPEG-1和MPEG-2那樣簡單地將圖像分為一些像塊,而是根據圖像的內容,其中的對象(物體、人物、背景)分離出來,分別進行幀內、幀間編碼,並允許在不同的對象之間靈活分配碼率,對重要的對象分配較多的位元組,對次要的對象分配較少的位元組,從而大大提高了壓縮比,在較低的碼率下獲得較好的效果, MPEG-4支持MPEG-1、MPEG-2中大多數功能,提供不同的視頻標准源格式、碼率、幀頻下矩形圖形圖像的有效編碼。
總之,MPEG-4有三個方面的優勢:
①、具有很好的兼容性;
②、MPEG-4比其他演算法提供更好的壓縮比,最高達 200:1;
③、MPEG-4在提供高壓縮比的同時,對數據的損失很小。
所以,MPEG-4的應用能大幅度的降低錄像存儲容量,獲得較高的錄像清晰度,特別適用於長時間實時錄像的需求,同時具備在低帶寬上優良的網路傳輸能力。

H.264是 ITU-T的VCEG(視頻編碼專家組)和ISO/IEC的MPEG(活動圖像編碼專家組)的聯合視頻組(JVT:joint video team)開發的一個新的數字視頻編碼標准,它既是ITU-T的H.264,又是ISO/IEC的MPEG-4的第10 部分。
1998年1月份開始草案徵集,1999年9月,完成第一個草案,2001年5月制定了其測試模式TML-8,2002年6月的 JVT第5次會議通過了H.264的FCD板。
目前該標准還在開發之中,預計明年上半年可正式通過。
H.264和以前的標准一樣,也是 DPCM加變換編碼的混合編碼模式。

但它採用「回歸基本」的簡潔設計,不用眾多的選項,獲得比H.263++好得多的壓縮性能;加強了對各種信道的適應能力,採用「網路友好」的結構和語法,有利於對誤碼和丟包的處理;應用目標范圍較寬,以滿足不同速率、不同解析度以及不同傳輸(存儲)場合的需求;它的基本系統是開放的,使用無需版權。

在技術上,H.264標准中有多個閃光之處,如統一的VLC符號編碼,高精度、多模式的位移估計,基於4×4 塊的整數變換、分層的編碼語法等。
這些措施使得H.264演算法具有很的高編碼效率,在相同的重建圖像質量下,能夠比H.263節約50%左右的碼率。
H.264的碼流結構網路適應性強,增加了差錯恢復能力,能夠很好地適應IP和無線網路的應用。
其實現在多數的什麼H.264都是 H.263++通過改進後的演算法,是壓縮率變的小了點!如果是從單個畫面清晰度比較,MPEG4有優勢;從動作連貫性上的清晰度,H.264有優勢

❼ 校園網網路設備的選型

120元的,TP-LINK就夠了。

❽ 數字電視的視頻壓縮技術

論文題目是:數字電視接收機的視頻壓縮技術
幫寫內容:(1)選題依據及研究意義;
(2) 選題研究現狀;
(3)研究內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
等)

一共是三點,請大家教一下我這三點該怎麼寫?!

註明:論文我已經寫好了:下面是論文提綱(含論文選題、論文主體框架)
論文選題:數字電視接收機的視頻壓縮技術

第一章:緒論
一、數字電視的發展及視頻壓縮的必要性;
二、視頻圖象數字壓縮的客觀依據;
三、數字電視與接收機(機頂盒);
四、電視信號模數轉換標准;
第二章:數字電視機頂盒技術
一、什麼是數字電視機頂盒;
二、數字電視機頂盒的基本原理;
三、數字電視機頂盒的結構;
四、數字電視機頂盒的主要技術;
第三章:視頻壓縮編碼技術
一 空間或時間性編碼;
二. 加權;
三. 遍歷(Scannng);
四. 熵編碼;
五. 空間性編碼器;
六. 時間性編碼;
七. 運動補償;
八. 雙向編碼;
九. I、P 和B 畫面;
十. MPEG 壓縮器;
十一. 預處理;
十二. 類和級;
十三. 小波;
第四章:視頻圖象壓縮標准
一、H.261標准;
二、JPEG標准;
三、MPEG-1壓縮編碼標准;
四、MPEG-2壓縮編碼標准;
五、MPEG-4壓縮編碼標准;
結束語 ;
參考文獻 ;
問題補充:題目是學校幫我選擇的! 大家可以幫忙把這三點寫一下嗎? 我真不知道該怎麼寫! 或者大家幫我寫前兩點也好了~ 謝謝幫我忙的所有朋友! 拜託各位了!我開題16號就要交了

看看這個能不能幫您!
一、如何選擇問題

我一起縈繞於懷的,是在寫博士論文開題報告的一年多時間里,導師薛瀾教授反復追問的一個問題:「你的 puzzle 是什麼?」多少次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問題就是,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為什麼發展不起來。」薛老師問題以其特有的儲蓄,笑而不答。我在心中既惱火又懊喪:這么簡單的道理,這么明顯的答案,到底哪兒不對了?!

奧妙就在於提出問題的「層次」。不同於政策研究報告,學術文章聚集理論層面、解決理論問題。理論是由一系列前設和術語構造的邏輯體系。特定領域的理論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疇和研究範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視角和範式下,理論才能夠對話;只有通過對話,理論才能夠發展。極少有碩博論文是創造新理論的,能這樣當然最好,但難度很大。我們多數是在既有理論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因此,在提出問題時,要以「內行」看得懂的術語和明確的邏輯來表述。審視我最初提出的問題「中國半導體產業為什麼發展不起來」,這僅僅是對現象的探詢,而非有待求證的理論命題。我的理論命題是:「中國產業政策過程是精英主導的共識過程嗎?」在這個命題中,「政策過程」、「精英政治」、「共識訴求」三個術語勾勒出研究的理論大體范圍和視角。

其次,選擇問題是一個「剝筍」的過程。理論問題總是深深地隱藏在紛繁復雜的現實背後,而發現理論問題,則需要運用理論思維的能力。理論思維的訓練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過初學者也不必望而卻步,大體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劃定一個「興趣范圍」,如半導體產業、信息產業、農村醫療、高等教育體制等,廣泛瀏覽相關的媒體報道、政府文獻和學術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結」或「熱點」。第二步,總結以往的研究者大體從哪些理論視角來分析「症結」或「熱點」、運用了哪些理論工具,如公共財政的視角、社會沖突範式等。第三步,考察問題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們自己的研究空間和研究的可行性。例如,西方的理論是否無法解釋中國的問題?或者同一個問題能否用不同的理論來解釋?或者理論本身的前提假設、邏輯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過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點。不過還要注意我們研究在規定的一到兩年時間內,是否可能完成?資料獲取是否可行?等等。

最後,如何陳述問題?陳述問題實質上就是凝練核心觀點的過程。觀點應當來自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和總結,而不是為了套理論而「削足適履」。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充滿動態的、豐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當的術語、准確的邏輯表述出來呢?雄心勃勃的初學者往往提出宏偉的概念或框架,但我的建議是盡可能縮小研究范圍、明確研究對象,從而理清對象的內存邏輯,保證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規范的學

術論文。如「中國半導體產業政策研究」就是一個非常含糊的陳述,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收縮話題:( 1 )時間:從 1980 年到 2000 年;( 2 )對象:政府的叛亂者和決策行為,而不是市場、企業、治理結構等;( 3 )視角:政治和政府理論中的精英研究;( 4 )案例: 908 工程、 909 工程、 13 號文件和《電子振興》,這是發生在 1980 - 2000 年間半導體政策領域的兩個重大工程和兩個重要文件。通過這樣的明確界定,我們將目光集中在「政策過程」、「精英」、「共識」幾個顯而易見的概念上,問題也就水落石出了。同時,問題清楚了,我們在篩選信息和資料時也就有了明確的標准,在這個「信息冗餘」的時代,能夠大大提高研究效率。

二、 如何做文獻綜述

首先需要將「文獻綜述( Literature Review) 」與「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scription) 」區分開來。我們在選擇研究問題的時候,需要了解該問題產生的背景和來龍去脈,如「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歷程」、「國外政府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政策和問題」等等,這些內容屬於「背景描述」,關注的是現實層面的問題,嚴格講不是「文獻綜述」,關注的是現實層面問題,嚴格講不是「文獻綜述」。「文獻綜述」是對學術觀點和理論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獻綜述是評論性的( Review 就是「評論」的意思),因此要帶著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 (critical thinking) 來歸納和評論文獻,而不僅僅是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堆砌」。評論的主線,要按照問題展開,也就是說,別的學者是如何看待和解決你提出的問題的,他們的方法和理論是否有什麼缺陷?要是別的學者已經很完美地解決了你提出的問題,那就沒有重復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獻綜述的意涵,現來說說怎麼做文獻綜述。雖說,盡可能廣泛地收集資料是負責任的研究態度,但如果缺乏標准,就極易將人引入文獻的泥沼。

技巧一:瞄準主流。主流文獻,如該領域的核心期刊、經典著作、專職部門的研究報告、重要化合物的觀點和論述等,是做文獻綜述的「必修課」。而多數大眾媒體上的相關報道或言論,雖然多少有點價值,但時間精力所限,可以從簡。怎樣摸清該領域的主流呢?建議從以下幾條途徑入手:一是圖書館的中外學術期刊,找到一兩篇「經典」的文章後「順藤摸瓜」,留意它們的參考文獻。質量較高的學術文章,通常是不會忽略該領域的主流、經典文獻的。二是利用學校圖書館的「中國期刊網」、「外文期刊資料庫檢索」和外文過刊閱覽室,能夠查到一些較為早期的經典文獻。三是國家圖書館,有些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圖書,學校圖書館往往沒有收藏,但是國圖卻是一本不少(國內出版的所有圖書都要送繳國家圖書館),不僅如此,國圖還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國政治和政府的外文書籍,從互聯網上可以輕松查詢到。

技巧二:隨時整理,如對文獻進行分類,記錄文獻信息和藏書地點。做博士論文的時間很長,有的文獻看過了當時不一定有用,事後想起來卻找不著了,所以有時記錄是很有必要的。羅僕人就積累有一份研究中國政策過程的書單,還特別記錄了圖書分類號碼和藏書地點。同時,對於特別重要的文獻,不妨做一個讀書筆記,摘錄其中的重要觀點和論述。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到真正開始寫論文時就積累了大量「干貨」,可以隨時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問題來組織文獻綜述。看過一些文獻以後,我們有很強烈的願望要把自己看到的東西都陳述出來,像「竹筒倒豆子」一樣,洋洋灑灑,蔚為壯觀。彷彿一定要向讀者證明自己勞苦功高。我寫過十多萬字的文獻綜述,後來發覺真正有意義的不過數千字。文獻綜述就像是在文獻的叢林中開辟道路,這條道路本來就是要指向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當然是直線距離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風景頗多,迷戀風景的人便往往繞行於迤邐的叢林中,反面「亂花漸欲迷人眼」,「曲徑通幽」不知所終了。因此,在做文獻綜述時,頭腦時刻要清醒:我要解決什麼問題,人家是怎麼解決問題的,說的有沒有道理,就行了。

三、如何撰寫開題報告

問題清楚了,文獻綜述也做過了,開題報告便呼之欲出。事實也是如此,一個清晰的問題,往往已經隱含著論文的基本結論;對現有文獻的缺點的評論,也基本暗含著改進的方向。開題報告就是要把這些暗含的結論、論證結論的邏輯推理,清楚地展現出來。

寫開題報告的目的,是要請老師和專家幫我們判斷一下:這個問題有沒有研究價值、這個研究方法有沒有可能奏效、這個論證邏輯有沒有明顯缺陷。因此,開題報告的主要內容,就要按照「研究目的和意義」、「文獻綜述和理論空間」、「基本論點和研究方法」、「資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驟」這樣幾個方面展開。其中,「基本論點和研究方法」是重點,許多人往往花費大量筆墨鋪陳文獻綜述,但一談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時但寥寥數語、一掠而過。這樣的話,評審老師怎麼能判斷出你的研究前景呢?又怎麼能對你的研究方法給予切實的指導和建議呢?

對於不同的選題,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異。一個嚴謹規范的學術研究,必須以嚴謹規范的方法為支撐。在博士生課程的日常教學中,有些老師致力於傳授研究方法;有的則突出討論方法論的問題。這都有利於我們每一個人提高自己對研究方法的認識、理解、選擇與應用,並具體實施於自己的論文工作中。

❾ 簡單易懂的解釋網路設備!如:交換機 路由 ADSL

路由器術語
要解釋路由器的概念,首先得知道什麼是路由。所謂「路由」,是指把數據從一個地方傳送到另一個地方的行為和動作,而路由器,正是執行這種行為動作的機器,它的英文名稱為Router,是一種連接多個網路或網段的網路設備,它能將不同網路或網段之間的數據信息進行「翻譯」,以使它們能夠相互「讀懂」對方的數據,從而構成一個更大的網路。

簡單的講,路由器主要有以下幾種功能:
第一,網路互連,路由器支持各種區域網和廣域網介面,主要用於互連區域網和廣域網,實現不同網路互相通信;
第二,數據處理,提供包括分組過濾、分組轉發、優先順序、復用、加密、壓縮和防火牆等功能;
第三,網路管理,路由器提供包括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容錯管理和流量控制等功能。
為了完成「路由」的工作,在路由器中保存著各種傳輸路徑的相關數據--路由表(Routing Table),供路由選擇時使用。路由表中保存著子網的標志信息、網上路由器的個數和下一個路由器的名字等內容。路由表可以是由系統管理員固定設置好的,也可以由系統動態修改,可以由路由器自動調整,也可以由主機控制。在路由器中涉及到兩個有關地址的名字概念,那就是:靜態路由表和動態路由表。由系統管理員事先設置好固定的路由表稱之為靜態(static)路由表,一般是在系統安裝時就根據網路的配置情況預先設定的,它不會隨未來網路結構的改變而改變。動態(Dynamic)路由表是路由器根據網路系統的運行情況而自動調整的路由表。路由器根據路由選擇協議(Routing Protocol)提供的功能,自動學習和記憶網路運行情況,在需要時自動計算數據傳輸的最佳路徑。
為了簡單地說明路由器的工作原理,現在我們假設有這樣一個簡單的網路。如圖所示,A、B、C、D四個網路通過路由器連接在一起。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在如圖所示網路環境下路由器又是如何發揮其路由、數據轉發作用的。現假設網路A中一個用戶A1要向C網路中的C3用戶發送一個請求信號時,信號傳遞的步驟如下:
第1步:用戶A1將目的用戶C3的地址C3,連同數據信息以數據幀的形式通過集線器或交換機以廣播的形式發送給同一網路中的所有節點,當路由器A5埠偵聽到這個地址後,分析得知所發目的節點不是本網段的,需要路由轉發,就把數據幀接收下來。
第2步:路由器A5埠接收到用戶A1的數據幀後,先從報頭中取出目的用戶C3的IP地址,並根據路由表計算出發往用戶C3的最佳路徑。因為從分析得知到C3的網路ID號與路由器的C5網路ID號相同,所以由路由器的A5埠直接發向路由器的C5埠應是信號傳遞的最佳途經。
第3步:路由器的C5埠再次取出目的用戶C3的IP地址,找出C3的IP地址中的主機ID號,如果在網路中有交換機則可先發給交換機,由交換機根據MAC地址表找出具體的網路節點位置;如果沒有交換機設備則根據其IP地址中的主機ID直接把數據幀發送給用戶C3,這樣一個完整的數據通信轉發過程也完成了。
從上面可以看出,不管網路有多麼復雜,路由器其實所作的工作就是這么幾步,所以整個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基本都差不多。當然在實際的網路中還遠比上圖所示的要復雜許多,實際的步驟也不會像上述那麼簡單,但總的過程是這樣的。

目前,生產路由器的廠商,國外主要有CISCO(思科)公司、北電網路等,國內廠商包括華為等。

交換機的英文名稱之為「Switch」,它是集線器的升級換代產品,從外觀上來看,它與集線器基本上沒有多大區別,都是帶有多個埠的長方體。交換機是按照通信兩端傳輸信息的需要,用人工或設備自動完成的方法把要傳輸的信息送到符合要求的相應路由上的技術統稱。廣義的交換機就是一種在通信系統中完成信息交換功能的設備。
「交換」和「交換機」最早起源於電話通訊系統PSTN。我們以前經常在電影或電視中看到一些老的影片時常看到有人在電話機旁狂搖幾下(注意不是撥號),然後就說:給我接XXX,話務員接到要求後就會把相應端線頭插在要接的端子上,即可通話。其實這就是最原始的電話交換機系統,只不過它是一種人工電話交換系統,不是自動的,也不是我們所指的計算機交換機,但是今天的交換機也就是在這個電話交換機技術上發展而來的。
交換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理編址、網路拓撲結構、錯誤校驗、幀序列以及流量控制。目前一些高檔交換機還具備了一些新的功能,如對VLAN(虛擬區域網)的支持、對鏈路匯聚的支持,甚至有的還具有路由和防火牆的功能。
交換機擁有一條很高帶寬的背部匯流排和內部交換矩陣。交換機的所有的埠都掛接在這條背部匯流排上。控制電路收到數據包以後,處理埠會查找內存中的MAC地址(網卡的硬體地址)對照表以確定目的MAC的NIC(網卡)掛接在哪個埠上,通過內部交換矩陣直接將數據迅速包傳送到目的節點,而不是所有節點,目的MAC若不存在才廣播到所有的埠。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一方面效率高,不會浪費網路資源,只是對目的地址發送數據,一般來說不易產生網路堵塞;另一個方面數據傳輸安全,因為它不是對所有節點都同時發送,發送數據時其它節點很難偵聽到所發送的信息。這也是交換機為什麼會很快取代集線器的重要原因之一。

交換機與集線器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在OSI/RM(OSI參考模型)中的工作層次不同
交換機和集線器在OSI/RM開放體系模型中對應的層次就不一樣,集線器是同時工作在第一層(物理層)和第二層(數據鏈路層),而交換機至少是工作在第二層,更高級的交換機可以工作在第三層(網路層)和第四層(傳輸層)。
(2)交換機的數據傳輸方式不同
集線器的數據傳輸方式是廣播(broadcast)方式,而交換機的數據傳輸是有目的的,數據只對目的節點發送,只是在自己的MAC地址表中找不到的情況下第一次使用廣播方式發送,然後因為交換機具有MAC地址學習功能,第二次以後就不再是廣播發送了,又是有目的的發送。這樣的好處是數據傳輸效率提高,不會出現廣播風暴,在安全性方面也不會出現其它節點偵聽的現象。
(3)帶寬佔用方式不同
在帶寬佔用方面,集線器所有埠是共享集線器的總帶寬,而交換機的每個埠都具有自己的帶寬,這樣就交換機實際上每個埠的帶寬比集線器埠可用帶寬要高許多,也就決定了交換機的傳輸速度比集線器要快許多。
(4)傳輸模式不同
集線器只能採用半雙工方式進行傳輸的,因為集線器是共享傳輸介質的,這樣在上行通道上集線器一次只能傳輸一個任務,要麼是接收數據,要麼是發送數據。而交換機則不一樣,它是採用全雙工方式來傳輸數據的,因此在同一時刻可以同時進行數據的接收和發送,這不但令數據的傳輸速度大大加快,而且在整個系統的吞吐量方面交換機比集線器至少要快一倍以上,因為它可以接收和發送同時進行,實際上還遠不止一倍,因為埠帶寬一般來說交換機比集線器也要寬許多倍。
總之,交換機是一種基於MAC地址識別,能完成封裝轉發數據包功能的網路設備。目前,主流的交換機廠商以國外的CISCO(思科)、3COM、安奈特為代表,國內主要有華為、D-LINK等。

網卡也叫「網路適配器」,英文全稱為「Network Interface Card」,簡稱「NIC」,。網卡是區域網中最基本的部件之一,它是連接計算機與網路的硬體設備。無論是雙絞線連接、同軸電纜連接還是光纖連接,都必須藉助於網卡才能實現數據的通信。
網卡的主要工作原理是整理計算機上發往網線上的數據,並將數據分解為適當大小的數據包之後向網路上發送出去。對於網卡而言,每塊網卡都有一個唯一的網路節點地址,它是網卡生產廠家在生產時燒入ROM(只讀存儲晶元)中的,我們把它叫做MAC地址(物理地址),且保證絕對不會重復。
我們日常使用的網卡都是乙太網網卡。目前網卡按其傳輸速度來分可分為10M網卡、10/100M自適應網卡以及千兆(1000M)網卡。如果只是作為一般用途,如日常辦公等,比較適合使用10M網卡和10/100M自適應網卡兩種。如果應用於伺服器等產品領域,就要選擇千兆級的網卡。

集線器,英文名又稱Hub,在OSI模型中屬於數據鏈路層。價格便宜是它最大的優勢,但由於集線器屬於共享型設備,導致了在繁重的網路中,效率變得十分低下,所以我們在中、大型的網路中看不到集線器的身影。如今的集線器普遍採用全雙工模式,市場上常見的集線器傳輸速率普遍都為100Mbps。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下集線器的幾個概念:

共享型

集線器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共享型模式,就是指在有一個埠在向另一個埠發送數據時,其他埠就處於「等待」狀態。為什麼會「等待」呢?舉個例子來說,其實在單位時間內A向B發送數據包時,A是發送給B、C、D三個埠的(該現象即緊接下文介紹的IP廣播),但是只有B接收,其他的埠在第一單位時間判斷不是自己需要的數據後將不會再去接收A發送來的數據。直到A再次發送IP廣播,在A再次發送IP廣播之前的單位時間內,C,D是閑置的,或者CD之間可以傳輸數據。如圖1,我們可以理解為集線器內部只有一條通道(即公共通道),然後在公共通道下方就連接著所有埠。

IP廣播

所謂IP廣播(也稱:群發),是指集線器在發送數據給下層設備時,不分原數據來自何處,將所得數據發給每一個埠,如果其中有埠需要來源的數據,就會處於接收狀態,而不需要的埠就處於拒絕狀態。舉個例子來說:在網內時,當客戶端A發送數據包給客戶端B時,集線器便將來自A的數據包群發給每一個埠,此時B就處於接收狀態,其它埠則處於拒絕狀態;在網外也如此,當客戶端A發送域名「www.163.com」時,通過集線器,然後經過DNS域名解析把IP地址(202.108.36.172)發回給集線器。此時,集線器便群發給所有接入的埠,需要此地址的機器便處於接收狀態(客戶端A處於接收狀態),不需要則處於拒絕狀態。

單位時間

這應該是最簡單的一個名詞了,也可以理解為Hub的工作頻率,比如工作頻率為33MHz的Hub,那麼在單位時間內Hub能做什麼事呢?上面在解釋共享型的時候已經舉了個例子,但是有一點在這需要解釋的是,比如我們有的時候會看到A在向B發送數據的「同時」,C也在向D傳送數據,這看起來似乎有點矛盾,也確實是這樣,那為什麼會看起來2者同時在進行呢?因為A在第一個單位時間內發送數據給B的時候,由於廣播的原因,B、C、D在第一個單位時間內會同時接受廣播,但是C,D會從第2個單位時間開始拒絕接收A發來的數據,因為C和D已經判斷出這些數據不是他們需要的數據。而且在第2個單位時間的時候C也發送一個數據廣播,A,B,D都接受,但是只有D會接收這些數據。這些操作只用2到3個單位時間,但是我們卻很難察覺到,感覺上就是在同時「進行」一樣

網橋(Bridge)是一個區域網與另一個區域網之間建立連接的橋梁。網橋是屬於網路層的一種設備,它的作用是擴展網路和通信手段,在各種傳輸介質中轉發數據信號,擴展網路的距離,同時又有選擇地將有地址的信號從一個傳輸介質發送到另一個傳輸介質,並能有效地限制兩個介質系統中無關緊要的通信。網橋可分為本地網橋和遠程網橋。本地網橋是指在傳輸介質允許長度范圍內互聯網路的網橋;遠程網橋是指連接的距離超過網路的常規范圍時使用的遠程橋,通過遠程橋互聯的區域網將成為城域網或廣域網。如果使用遠程網橋,則遠程橋必須成對出現。在網路的本地連接中,網橋可以使用內橋和外橋。內橋是文件服務的一部分,通過文件伺服器中的不同網卡連接起來的區域網,由文件伺服器上運行的網路操作系統來管理。外橋安裝在工作站上,實現兩個相似或不同的網路之間的連接。外橋不運行在網路文件伺服器上,而是運行在一台獨立的工作站上,外橋可以是專用的,也可以是非專用的。作為專用網橋的工作站不能當普通工作站使用,只能建立兩個網路之間的橋接。而非專用網橋的工作站既可以作為網橋,也可以作為工作站。

在一個計算機網路中,當連接不同類型而協議差別又較大的網路時,則要選用網關設備。網關的功能體現在OSI模型的最高層,它將協議進行轉換,將數據重新分組,以便在兩個不同類型的網路系統之間進行通信。由於協議轉換是一件復雜的事,一般來說,網關只進行一對一轉換,或是少數幾種特定應用協議的轉換,網關很難實現通用的協議轉換。用於網關轉換的應用協議有電子郵件、文件傳輸和遠程工作站登錄等。 網關和多協議路由器(或特殊用途的通信伺服器)組合在一起可以連接多種不同的系統。和網橋一樣網關可以是本地的,也可以是遠程的。目前,網關已成為網路上每個用戶都能訪問大型主機的通用工具。

中繼器(Reperter)

中繼器(RP repeater)是連接網路線路的一種裝置,常用於兩個網路節點之間物理信號的雙向轉發工作。中繼器是最簡單的網路互聯設備,主要完成物理層的功能,負責在兩個節點的物理層上按位傳遞信息,完成信號的復制、調整和放大功能,以此來延長網路的長度。由於存在損耗,在線路上傳輸的信號功率會逐漸衰減,衰減到一定程度時將造成信號失真,因此會導致接收錯誤。中繼器就是為解決這一問題而設計的。它完成物理線路的連接,對衰減的信號進行放大,保持與原數據相同。 一般情況下,中繼器的兩端連接的是相同的媒體,但有的中繼器也可以完成不同媒體的轉接工作。從理論上講中繼器的使用是無限的,網路也因此可以無限延長。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網路標准中都對信號的延遲范圍作了具體的規定,中繼器只能在此規定范圍內進行有效的工作,否則會引起網路故障。乙太網絡標准中就約定了一個乙太網上只允許出現5個網段,最多使用4個中繼器,而且其中只有3個網段可以掛接計算機終端

閱讀全文

與什麼網路設備需要壓縮性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共享中心沒有網卡 瀏覽:527
電腦無法檢測到網路代理 瀏覽:1377
筆記本電腦一天會用多少流量 瀏覽:596
蘋果電腦整機轉移新機 瀏覽:1381
突然無法連接工作網路 瀏覽:1078
聯通網路怎麼設置才好 瀏覽:1230
小區網路電腦怎麼連接路由器 瀏覽:1056
p1108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215
怎麼調節台式電腦護眼 瀏覽:718
深圳天虹蘋果電腦 瀏覽:954
網路總是異常斷開 瀏覽:617
中級配置台式電腦 瀏覽:1014
中國網路安全的戰士 瀏覽:637
同志網站在哪裡 瀏覽:1420
版觀看完整完結免費手機在線 瀏覽:1464
怎樣切換默認數據網路設置 瀏覽:1113
肯德基無線網無法訪問網路 瀏覽:1290
光纖貓怎麼連接不上網路 瀏覽:1498
神武3手游網路連接 瀏覽:969
局網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