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行為屬於網路暴力
日常生活中網路暴力處處不在,特別是有些明星和流量小生都受到過威脅,比如說手機上收到過恐嚇信息有電話的騷擾,甚至有些會藉助平台發一些恐嚇和威脅的信息,這些都是屬於網路暴力,也算是非常刺激人心態的事情。
在當今社會這樣的現象時常都會有,現在的平台本來就是屬於一個比較開放式的網路,也是比較開放,所以任何人都有在網上自由發信息的權利,所以網路暴力是處處不在的。
一、發威脅信息
可能有很多明星或者流量明星都受到過信息的威脅,這些信息一般都存在著各種方面的內容,而且會傷及到家人朋友等等這些信息,非常的刺眼。甚至有些受到的威脅信息,一天幾十上百甚至上千個,所以很多人完全受不了網路暴力,如果出現這樣的現象,作為本人可以選擇正確的方式來處理和解決。
⑵ 文化人類學可以研究網路暴力嗎
文化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1.田野調查法
田野調查法也稱為田野工作,是一種對一個社會及其生活方式親身從事的長期性的調查和體會工作。
2.實地參與觀察法
這是文化人類學最有特色的研究法。文化人類學家特別注重通過直接的觀察,收集每一手證據。
3.全面考察法
採用這種方法,人們在選擇研究一種人類行為時,必須全面考察與之相關聯的問題。
4.比較法
比較法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中無時無刻不在使用。
5.概念分析法
概念分析法即構建一個或若干個概念以分析各種社會文化現象。它首先從個別文化的經驗材料中歸納出一般原則,然後把它作為分析文化的工具,以分析其他文化現象。
⑶ 什麼是網路暴力
就是網上罵人的,就叫做網路暴力
⑷ 網路暴力屬於民法還是刑法
法律分析:網路暴力屬於民法還是刑法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般不違反刑法,網路暴力更多是違反民法。所以大多數網路暴力不會判刑坐牢,更多的是賠償責任。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便違反刑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條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通過信息網路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⑸ 國內對網路語言暴力有哪些研究
隨著互聯網在青少年中的普遍使用,網路語言暴力作為語言暴力的一種新型表現形式,其負面影響引發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針對青少年網路語言暴力的現象,國外研究成果較為成熟,在國內,尤其針對中學生群體,研究數目甚少,尤其在網路語言暴力本質研究,群體認知情況,具體案例研究方面從未涉及。因此,本文採取了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2所中學144名在校中學生進行問卷,以及對6名在校老師進行訪談,以調查研究我國中學生網路語言暴力現象並試圖研究以下四個問題:1)我國中學生對網路語言暴力的認知情況如何,並且認知情況是否與性別、學習成績、上網頻次、上網目的有關聯?2)引起我國中學生網路語言暴力現象的因素有哪些?3)網路語言暴力現象對我國中學生有哪些危害?4)針對我國中學生網路語言暴力危害的解決措施有哪些?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受試者對網路語言暴力的總體認知率不高,存在一定的認知缺陷,且其認知程度受到性別、學習成績、上網頻率以及上網目的的影響,其中女性、學習成績高於平均水平、上網頻次高以及經常以休閑娛樂或網路社交為目的的調查對象,表現出相對較高的認知水平。調查還發現,受試者對不同形式的語言暴力,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對文字形式的認知率比圖片形式的要高。相當一部分受試者表明總是或經常遭受網路語言暴力,一部分受試者存在總是或經常使用網路語言暴力的行為。其次,本文分別從學生和老師的角度,了解其對網路語言暴力產生的不同原因、危害及稀釋對策的態度。在產生網路語言暴力產生的原因方面,學生更傾向於整體的網路環境和網民的素質為主導因素,教師更強調是由於青少年本身自製力的一定缺失以及不完善的網路監管。在網路語言暴力產生的危害方面,師生均強調了網路語言暴力對身心兩方面均產生危害,老師還提供了相關案例。在針對網路語言暴力危害的對策方面,學生更認同國家相關部門制定法律進行監管,老師強調了校園網路的監管以及家校合力的重要性。希望通過本文的相關研究,能使各界對我國中學生網路語言暴力現狀有所了解,並得以重視。促使學校加強網路語言暴力知識的普及以提高青少年認知水平,家長對青少年上網內容進行適度控制,給相關教育部門為推進學校精神文明建設做出有效決策而提供參考,同時也將為有關專家和學者在今後對網路語言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鑒。
⑹ 什麼是網路暴力網路暴力的形式和特點有哪些
進入信息時代後,網路的影響更見壯大,很多網路事件成為人們爭相討論的焦點話題,其影響力已經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網路的影響無孔不入。但實踐證明,網路是一柄「雙刃劍」,利弊共存:
一方面,網路的廣闊的言論空間和更多的言論自由推進了社會民主化的進程,滿足了人們行使當家做主權利的需要;
另一方面,謠言、情緒型輿論的滋生和泛濫、網路暴力事件的頻發等各種負面影響使得網路成了一個喧囂無序、雜亂無章的「菜市場式」的空間。
學者稱網路為「歷史上最接近真正無政府主義狀態的東西」。在網路虛擬世界裡,不管現實生活中網民有多大的物質重壓與精神壓抑,都可以自由而肆無忌憚地在這里宣洩,還有可能由此引發大眾對同一焦點事件的集體泄憤。與此同時,網路虛擬性也使得有效的監督機制變得力不從心,再加上在虛擬環境下,網民的誠信意識及道德意識極容易走向缺失,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一些無從證實的傳聞、流言、誹謗、謊言等各種不健康信息在網路里卻可以大行其道。
4.傳播效果容易失控
現在看來,網路暴力似乎總有失控的趨勢,對當事人造成很大的身心傷害。這是怎麼回事呢?
大多數網路暴力看起來似乎總發端於對不合情理現象的討伐,這本身無可非議,但由於總是在狂熱、非理性的支配下,再加上網路傳播結構的開放性和流言傳播的易失實性,使得網路暴力很容易出現差錯或被人利用,使無辜的當事人蒙冤。
網路暴力的背後是以訛傳訛在作祟,這些虛假或片面消息的擴散傳播,影響受眾在不理性的情況下做出非理性舉動。導致結果是,無論被討伐人如何道歉都不足以緩解網路暴力的事態發展,連事件的發起者站出來要求人們取消打擊行為,也都不得要領,
最終走向了暴力的極端而無法收拾。「銅須門事件」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
當事人即使在道歉後也不能擺脫困境,事件的發起者聲明事件原委「純屬杜撰」,要求網民取消進一步的行動,也不能緩解事態發展。
⑺ 我的論文題目是 淺論網路暴力行為的法律問題 的選題目的和意義怎麼寫
21世紀,計算機的普及和網路高速公路的迅速發展為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廣泛地進行信息的交流和溝通提供了便利,人們只要坐在電腦前運用谷歌、網路等搜索引擎就能知曉世界各地的新聞,使網上的信息雜而廣卻快速地充斥著人們的頭腦。互聯網不僅帶給人類一場技術革命,它也重新構建了人類的互動方式、價值觀念和生活形態。21世紀互聯網已經深入人心,虛擬社會就像現實社會一樣復雜。2008年「網路暴力第一案」的宣判使司法第一次進入網路暴力案件中,也拉開了大眾對於探討網路暴力的序幕。在網路上爆發的「人肉搜索」所代表的網路暴力事件也讓人們看到了網路的陰暗面,而網路上頻頻爆發的謠言、誹謗、罵戰等網路暴力也使這個陰暗面正在消極的增大。網路暴力行為具有如此強的威力本質上源於互聯網龐大的用戶群體的集合行為,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點,網路暴力行為同時也對多方造成了負面影響,這也是本文所要探究的。本文的研究類型屬於定性研究,運用個案訪談法並輔以事件分析,探討網路暴力行為對個體、法律和社會道德所造成的危害,並以集合行為理論、沖突論探討網路暴力行為的成因。本研究主要包括六個部分。第一部分闡述選題的緣起及意義、相關文獻及理論依據的梳理以及研究過程,說明本文是以網路暴力行為作為文章主線,集合行為理論及沖突論為理論視角對本篇論文進行闡述。第二部分介紹網路及網路的發展狀況,並解釋網路暴力行為的內涵及其實質。第三部分通過對「史上最毒後媽」事件、「李剛門」事件、「銅須」事件這三個案例的描述和分析,將網路暴力行為分為三類,即網路輿論暴力、網路謠言、人肉搜索,使網路暴力行為更加具體、清晰。第四部分主要論述網路暴力行為對個體、法律、社會所造成的危害,正是這些潛藏的威脅引發對網路暴力行為的反思。第五部分分別從社會現實根源、群體形成過程及群體心理三個角度對網路暴力行為的成因進行分析。第六部分也就是本文的結論,主要對本研究進行總體概述及展望。
收起
⑻ 什麼是網路暴力,網路暴力的形式和特點
什麼是網路暴力:
目前,對於網路暴力學術上還沒有統一的界定,有人稱網路暴力是指網民在網路上的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在網路上的延伸。有人稱網路暴力是在狂熱、非理性的情緒支配下,網民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網路事件發表網路言論。這些言論超越了正常的理性范圍,也超越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不僅在虛擬空間上對當事人給予道德的審判和批判,而且也對當事人的現實生活產生直接的影響。它往往是匿名的、群體性的攻擊行為,雖然攻擊者的身份是虛擬的,但給當事人所帶來的傷害卻是真實的。
網路暴力的形式:
網路暴力除了語言暴力以外,還表現出了行為上的暴力。在網路中,人們往往無視法律責任的存在,事先並不徵求當事人同意,就隨意在網上公布屬於當事人隱私的信息,造成對當事人法律權利的侵犯。有的網路事件還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行動和言論侵擾,致使其人身權利受損。網路暴力中這種暴戾的心態和行為方式是與文明社會直接相違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