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網路祭掃」平台上線,在網上該如何祭掃
為積極應對當前疫情防控嚴峻形勢,減少人員聚集,多個地區殯葬服務機構已暫停現場祭掃服務,大力倡導居家文明祭掃、網上祭掃。為方便市民在疫情期間辦理相關事項,我市數字社會綜合應用平台「津心辦」會同市民政局貼心上線清明專區,方便您用文明祭奠方式緬懷親人。
青松翠柏低頭默哀,陣陣松濤輕輕祈禱。在代祭掃現場,哀樂奏響,全體參加人員默哀三分鍾,隨後濟南市章丘區民政局領導宣讀祭文,南陵園工作人員列隊前往園區,擦拭墓碑,懷著虔誠的心情向逝者敬獻鮮花並三鞠躬,為身在異地、異國的人士或行動不便的市民以及因疫情影響不能親臨現場祭掃的群眾祭掃。群眾可向公墓提出申請,由公墓工作人員通過擦拭墓碑、敬獻鮮花,按要求實時傳送圖片或視頻文檔等方式代為祭掃。
『貳』 網路上墳是什麼意思
一般有兩種解釋吧;
一、屬於調侃——騙鬼。
二、網上上墳(網上掃墓)是通過在網上設立一個網上陵墓,然後在該網上陵墓進行上香獻花等方式祭拜的掃墓形式。網上掃墓是民政部發文明確提倡的綠色掃墓方式。
『叄』 為什麼要網上祭奠英烈
網上祭奠英烈是為了表達對英烈的敬意,也希望他們的優良傳統能得到進一步傳承。宗旨是傳播文明、引領風尚。網上祭奠英烈的優點如下:
其一:文明快捷。繚繞的爐煙,無影;搖曳的燭光,無芒。在網路上,獻上一束康乃馨、玫瑰或是飾有滿天清明節天山網開通網上祭祀活動星的花環,留下一段感言——所有這些沒有嗆人的煙霧,沒有振耳的聲響,有的卻是催人淚下的音樂和感人肺腑的留言。隨著現代文明進程的加快,許多城市開始對實地祭奠燒紙燃炮進行限制,網上祭奠更方便、快捷、環保,政府鼓勵。
其二:跨越時空。現實的紀念館,那些遠走他鄉的親友也許永遠無緣前往。現實的豪華墓地,凡夫俗子也許永遠不可建造。互聯網是一個跨越時空的虛擬平台,空間阻隔和時間限制被完全地打破;隨著滑鼠的點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時,悼念者隨時隨地都可訪問網上紀念館,獻一束鮮花,留一支旋律,點一支跳動的燭光,誦一段超度的經文,在留言簿上找尋久未謀面的舊友親朋,在論壇上記錄自己的追思和感懷。也可以在這里建立網墓,各種風格隨心所欲。
其三:精神永恆。互聯網的時間永恆,空間無限。網上紀念館可無限地存放照片、文集,逝者的音容笑貌,親友的深切懷念,照片、獻詞、歌燭,都化為多媒體文件,永久保存,無限擴容,不因歲月的流逝而磨蝕,不因空間的轉移而損耗。網上祭祀讓逝者的精神融入永恆,讓每一個生命的故事永遠流傳。
簡介網上祭祀
網上祭祀是近年來才興起的一種全新的祭祀方式,它是藉助互聯網跨越時空的特性,將現實的紀念館與公墓"搬"到電腦上,方便人們隨時隨地祭奠已逝親人。它不悖於傳統祭祀方式,只是傳統祭祀方式的繼承與延伸。通俗的講就是利用網路進行祭祀活動,網路祭祀是對現實祭祀的一種補充。逝者家屬在相關網站上為逝者注冊一塊虛擬"墓碑",並附其生平簡介等相關信息,輸入祭掃人的名字,選擇鮮花、花燭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託思念。
『肆』 多地開通網上祭掃平台,在網路上如何祭掃
多已開通的網上祭掃平台,居民可以在網路上緬懷逝者。祭掃的流程是比較簡單的,可以關注當地的微信公眾號,然後點擊下方的雲祭掃,還可以選擇水果、燒紙、獻供等選項,最後填寫主題留言進行追思就可以。
總結
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方式,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也希望人們的思想可以進步一下,不要那麼的固執,可以試著接受一下雲祭掃,不要認為這樣做就沒有真心。
『伍』 網路祭祀亂象,你能接受「網路祭祀」嗎
網路祭祀,是最近年來才興起的一種全新的祭祀方式,利用互聯網的方便性,將現實的公墓祭祀,給超脫空間的平移到電腦上操作,或是手機上操作,方便遠在外地的親人們隨時隨地祭奠已逝親人。其實,網路祭祀不悖於傳統祭祀方式,在我眼裡,它只是傳統祭祀方式的繼承與延伸,簡單的講吧,其實就是逝者家屬在相關網站上為逝者注冊一塊虛擬“墓碑”,並附其生平簡介等相關信息,輸入祭掃人的名字,選擇鮮花、花燭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託思念,一種對現實祭祀方式的補充和拓展,但是只要心意到位,意義是一樣的。
網路祭祀,每一個新興產業的形成,都是為了便民,為民,節省資源空間的,但是也要對此及時的更新和補充,讓系統更加的完善,讓信息更加的保密,讓氛圍更加的和諧。
『陸』 雲祭拜什麼意思
雲祭拜就是通過祭祀平台獻上一束花、獻上一首歌、留言或朗讀祭文、點上一支燭、上一炷香和獻上一杯祭酒等等方式,寄託哀思,一樣能表達我們的懷念之情,達到祭奠先人,追思哀悼的目的。這種「文明祭祀」只是改變了形式,並沒有改變我們的祭祀內容和本質。
『柒』 網路祭奠的介紹
「網路祭奠」亦稱作「網上祭拜」、 「網上祭奠」、「網上祭掃」、「在線祭拜」、「在線祭掃」等,是指利用互聯網技術,在網路平台上為逝者建墓、祭掃的過程。網路祭奠服務通常由一些營利或非盈利的紀念網站或紀念平台向公眾提供,也有專門為某位逝者或某些歷史災難而建的個人紀/專題念網站。據統計,到2009年底,提供收費網上祭拜服務的中文紀念網站已經近千家。2011年7月28日,時逢甬溫線特大鐵路事故發生1周,網民們自發在網路上祭奠遇難者,通過微博等多種渠道寄託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