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問題 > 網路迷走神經是什麼意思

網路迷走神經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8-05 06:35:11

Ⅰ 什麼是迷走神經

迷走神經為第10對腦神經,是腦神經中最長,分布最廣的一對,含有感覺、運動和副交感神經纖維。
迷走神經支配呼吸、消化兩個系統的絕大部分器官,如心臟等器官的感覺、運動以及腺體的分泌。因此,迷走神經損傷可收起循環、消化和呼吸系統功能失調。

參考資料:
迷走神經(n.vagus) 為混合神經,含有四種纖維成分。特殊內臟運動纖維起於延髓的疑核,支配咽、喉的橫紋肌。一般內臟運動纖維起於延髓的迷走神經背核,此核發出的副交感節前神經纖維,在臟器內或其附近的副交感神經節內換神經元後,發出副交感節後神經纖維分布到胸、腹腔的臟器,控制平滑肌、心肌和腺體的活動。一般內臟感覺纖維的胞體位於頸靜脈孔下方的下神經節內,其中樞突止於孤束核,周圍突也分布於胸、腹腔的臟器。一般軀體感覺纖維數量最少,胞體位於頸靜脈孔內的上神經節內,中樞突止於三叉神經脊束核,周圍突分布於硬腦膜以及耳廓和外耳道的皮膚。
迷走神經是腦神經中行程最長,分布范圍最廣的神經,於舌咽神經根絲的下方自延髓橄欖的後方出入腦,經頸靜脈孔出顱腔。之後下行於頸內、頸總動脈與頸內靜脈之間的後方,經胸廓上口入胸腔。在胸部,左、右迷走神經的走行和位置各異。左迷走神經在左頸總動脈與左鎖骨下動脈之間下降至主動脈弓的前面,經左肺根的後方,分出數小支分別加入左肺叢,然後在食管前面分散成若干細支參與構成食管前叢,並向下延續成迷走神經前干。右迷走神經經右鎖骨下動脈的前面,沿氣管右側下降,繼在右肺根後方分出數支,參加右肺叢,然後分出分支在食管後面構成食管後叢,在食管下端合成迷走神經後干。迷走神經前、後干向下與食管一起穿膈的食管裂孔進入腹腔,至賁門附近,前、後干分為終支。迷走神經的分支如下。
1. 頸部的分支
(1) 喉上神經 始於下神經節,沿頸內動脈與咽側壁之間下行,在平舌骨大角處分為內、外二支。內支含一般內臟感覺纖維,穿甲狀舌骨膜入喉,分支分布於聲門裂以上的喉粘膜;外支細小,含特殊內臟運動纖維,支配環甲肌。
(2) 頸心支 一般有上、下兩支,下降入胸腔參加心叢的組成。
(3) 咽支 主含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常為兩支,起自下神經節,參加咽叢的組成。
(4) 耳支 含一般軀體感覺纖維,發自上神經節,向後外分布於耳廓後面及外耳道的皮膚。
(5) 腦膜支 含一般軀體感覺纖維,發自上神經節,分布於顱後窩硬腦膜。
2. 胸部的分支
(1) 喉返神經 發自迷走神經的胸段,但立即向上返至頸部,左右兩側的返回部位有所不同。左喉返神經發出的位置較低,從前向後繞過主動脈弓返至頸部。右喉返神經發出的位置略高,從前向後繞過右鎖骨下動脈返至頸部。在頸部,喉返神經於氣管與食管之間的溝內上行,經環甲關節的後方入喉,支配除環甲肌以外的全部喉肌並分布於聲門裂以下的喉粘膜 。喉返神經的末支稱喉下神經。
喉返神經含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和一般內臟感覺纖維,是喉肌的重要運動神經,在其入喉前與甲狀腺下動脈的終支互相交錯,神經多數經過動脈後方,但也有經過動脈前方的,所以在甲狀腺手術結扎動脈或用止血鉗夾血管時,應注意避免損傷此神經。
(2) 支氣管支、食管支和胸心支 是迷走神經在胸部發出的數條小支,分別加入肺叢、食管叢和心叢。
3. 腹部的分支 迷走神經前、後干於賁門附近分別發出分支分為胃前支和肝支、胃後支和腹腔支。含一般內臟運動和感覺纖維。
(1) 胃前支 在小網膜內循胃小彎向右行,分支分布於胃前壁和十二指腸上部。有以下諸分支:賁門支,分布於賁門附近;前胃壁支,常為3~4小支,分布到胃體前壁;「鴉爪」形支,分布於幽門竇、幽門管、幽門及十二指腸上部,此支與胃的排空運動有密切關系。前二支是重要的胃酸分泌神經。
(2) 肝支 行於小網膜內,隨肝固有動脈走行,參與形成肝叢,分布至膽道和肝,與肝的分泌活動有關。
(3) 胃後支 循胃小彎深面向右行,分支分布至胃後壁。有以下諸分支:胃底支,後胃壁支,常為數支,分布於胃後壁;「鴉爪」形支,分布於幽門竇和幽門管。前二支是胃蠕動、胃感覺和胃酸的分泌神經。
(4) 腹腔支 較粗大,行向後下方,加入腹腔叢。以後與交感神經纖維一起隨腹腔干、腸系膜上動脈和腎動脈及它們的分支分布於肝、脾、胰、小腸、結腸左曲以上的大腸、腎以及腎上腺等。
在甲狀腺手術中,有可能誤傷喉上神經外支和喉返神經。喉上神經外支損傷後表現為聲調降低。喉返神經損傷時,由於大部分喉肌癱瘓,可致聲音嘶啞或發音困難。雙側損傷時,如聲門裂閉合可造成呼吸困難,甚至窒息。

掏耳朵為什麼會引起咳嗽?
有些人在掏耳朵時,嗓子卻感到發癢,甚至會引起一陣咳嗽。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人的耳道皮膚和咽喉粘膜在神經分布上還有一段「親緣」關系哩。人體內的第10對腦神經(共有2對腦神經),也就是迷走神經,它包含有運動和感覺兩種神經纖維,與其它腦神經相比,迷走神經行程最長,分布也廣,從運動器官到感覺器官從頸部到胸腔,直至腹腔,因其「遠走他鄉」,「容易迷路」,所以叫迷走神經。它不僅分支管理喉頭粘膜傳來的感覺,而且還分出小支延伸到外耳道,特別是外耳道後壁的皮膚上有不少它的小分支。人體神經的傳導線路比任何精密電路的電線分布還要復雜。
當刺激神經「總電纜」里的任何一根分支時,同時就有可能牽動其他部分。
有些人掏耳朵時,由於刺激了耳道皮膚內的迷走神經的細小分支,大腦一時錯誤地認為,迷走神經的其它分支也受到了刺激。這樣,使人感覺到似乎喉頭也有東西在刺激發癢,於是「假情報」傳至大腦便會引起咳嗽,以清除可能闖進來的「異物」或「粘痰」。
相反,當咽喉粘膜有了毛病的時候,也會影響到耳朵,這就是有些嗓子痛的病人(象患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喉炎、氣管炎等)為什麼同時會引起耳朵癢或痛的道理。遇到這種情況,只有等嗓子的毛病痊癒後,耳朵癢痛的感覺自然也就消失了。

Ⅱ 迷走神經用什麼表示

迷走神經為混合神經,其運動纖維起自疑核,與舌咽神經並行,穿出腦干後經頸靜脈孔出顱腔,供應除軟齶肌和莖咽肌以外的所有咽、喉、軟齶的肌肉。感覺神經元在頸靜脈孔附近的頸神經節和結神經節。頸神經節的周圍支傳導一部分外耳道、鼓膜和耳廓的一般感覺;中樞支入三叉神經的腦干脊髓核。結神經節的周圍支傳導咽、喉、氣管、食管及各內臟的感覺,和咽、軟齶、硬齶,會厭等部分的味覺;中樞支入孤束核。副交感神經起自第四腦室底部的迷走神經背核,布於內臟器官。
中文名
迷走神經
外文名
(vagus nerve)
作用
支配呼吸、消化兩個系統
性質
混合神經
組成
四種纖維成分
快速
導航
生理學特點
纖維組成
含有軀體運動、內臟運動、內臟感覺、軀體感覺四種纖維。
1.軀體運動纖維:支配咽喉的骨骼肌,可隨意運動。
2.內臟運動副交感纖維:為迷走神經的主要成分,分布於胸腔內臟器(如氣管、支氣管、肺、心臟等)和腹腔內臟器(如肝、胰、脾、腎、腎上腺以及胃至橫結腸間的消化管等),調節這些器官的活動。
3.內臟感覺纖維:傳導胸、腹腔內臟的感覺沖動。
4.軀體感覺纖維:傳導耳廓、外耳道及胸膜的一般感覺。迷走神經主幹損傷時表現為心率加快、惡心、嘔吐、呼吸深慢等,由於咽喉肌癱瘓,可出現聲音嘶啞、語言困難、吞咽障礙等。
生理學特點
迷走神經在頸、胸、腹均發出多個分支,支配頸部、胸腔內器官及腹腔內大部分臟器,通過傳導器官和臟器的感覺沖動及控制心肌、平滑肌和腺體活動來調節循環、呼吸、消化三個系統。
(一)循環系統:
支配心臟的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行走於迷走神經干中,這些節前神經元的胞體位於延髓的迷走神經背核和疑核。節後纖維支配竇房結、房室交界、心房肌、房室束及其分支,其中右側迷走神經主要支配竇房結,左側迷走神經主要支配房室交界區,迷走神經也支配心室肌,但其纖維末梢的數量遠較心房肌中少。心迷走神經節後纖維末梢釋放的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Ach)作用於心肌細胞膜上的M型膽鹼能受體後可引起心率減慢(即負性頻率作用)、房室結傳導減慢(即負性傳導作用)、心房肌收縮力減弱(即負性肌力作用),對心室肌也具有直接抑製作用,但心房肌對Ach的反應較心室更加敏感。此外,迷走神經纖維末梢釋放的Ach與血管平滑肌的M型膽鹼能受體結合,導致一氧化氮釋放,引起血管舒張。主動脈弓壓力感受器的傳入神經纖維行走於迷走神經干內,進入延髓到達NTS,當動脈血壓升高時壓力感受器傳入沖動增多,通過相關的心血管中樞整合作用,使心迷走緊張、心交感和交感縮血管緊張降低,其效應為心率減慢、心輸出量減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動脈血壓下降,動脈血壓升高時反之,從而對動脈血壓進行快速調節。主動脈體內化學感受器的感覺信號也經迷走神經傳入NTS,在低氧、窒息、失血、動脈血壓過低和酸中毒時使心血管活動發生改變。
(二)呼吸系統:
迷走神經支氣管支與交感神經共同構成肺叢,發出細支支配支氣管、肺。迷走神經末梢釋放Ach與氣道表面的上皮和分泌細胞M型膽鹼能受體結合,引起纖毛擺動頻率增加和氣道黏液分泌增加,與支氣管平滑肌的M型膽鹼能受體結合,引起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支氣管收縮、氣道張力增加。在肺部,迷走神經參與肺擴張反射,當肺擴張時牽拉呼吸道,使呼吸道擴張,刺激牽張感受器,沿迷走神經傳入沖動進入延髓,加速吸氣過程轉換為呼氣過程,使呼吸頻率增加。此外,主動脈體內化學感受器在動脈血氧分壓降低、動脈二氧化碳分壓或氫離子濃度升高時受到刺激,感覺信號經迷走神經傳入NTS,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三)消化系統:
在頸胸部,迷走神經的喉上神經分支主要支配環甲肌,緊張聲帶,並傳導分布區的一般內臟感覺沖動。迷走神經的喉返神經分支運動纖維支配除環甲肌以外的所有喉肌,感覺纖維分布於聲門裂以下的喉黏膜。迷走神經咽支支配咽縮肌和軟齶肌的活動及咽黏膜感覺。

Ⅲ 刺激迷走神經是什麼意思

迷走神經刺激術的理論,是在1988年由美國的一位醫師Jacob
Zabarra所提出,他認為刺激迷走神經可能改變大腦內的電位,因而阻斷甚至預防癲癇之發作,至於為何刺激迷走神經可以產生控制癲癇發作的效果,目前則尚未有真正的定論,但是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刺激迷走神經確實是可以有效控制癲癇的發作。此構想後來經由Cyberonics公司設計出一個神經刺激系統NeuroCybernetic
ProsthesisSystem(簡稱NCP),並且實際在臨床上運用於癲癇病人。
迷走神經刺激術實際的進行過程是這樣的,首先經由外科手術將線圈放在左頸部內的迷走神經上,並且將刺激裝置埋在胸前,接著在每一次的病患就診時,醫護人員透過儀器來調整刺激裝置中的參數與模式,機器就會依照設定好之模式,自動刺激迷走神經來達到控制癲癇發作的目的。如果病患的癲癇發作是有前兆,當病患在家中或是其它場合感覺有前兆出現時,尚可使用一個內部含有磁鐵的小構造,將它在胸前劃過,就可以產生額外的刺激,來中斷即將發生的癲癇發作、或者減短發作時間、或減輕發作的嚴重程度。

Ⅳ 為什麼叫「迷走神經」而不叫「走迷神經」或者其他好記的名字。

我是覺得迷走神經功能很復雜,所以這么命名的,不過我沒有查到相關資料,所以只是猜測。走迷是不是有點動態的感覺。

Ⅳ 迷路神經是什麼意思

腦子不清醒

Ⅵ 什麼叫迷走-迷走反射

迷走神經除支配心臟的活動以外,對主動脈弓的壓力變化有較大的影響,當該區壓力升高時,可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經興奮,從而產生降壓效應,即迷走神經反射,故迷走神經在生理學的學名又稱降壓神經。

迷走神經解釋:

迷走神經為混合神經,其運動纖維起自疑核,與舌咽神經並行,穿出腦干後經頸靜脈孔出顱腔,供應除軟齶肌和莖咽肌以外的所有咽、喉、軟齶的肌肉。感覺神經元在頸靜脈孔附近的頸神經節和結神經節。頸神經節的周圍支傳導一部分外耳道、鼓膜和耳廓的一般感覺;中樞支入三叉神經的腦干脊髓核。

結神經節的周圍支傳導咽、喉、氣管、食管及各內臟的感覺,和咽、軟齶、硬齶,會厭等部分的味覺;中樞支入孤束核。副交感神經起自第四腦室底部的迷走神經背核,布於內臟器官。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迷走神經;網路-迷走神經反射

Ⅶ 什麼是迷走神經有什麼作用

迷走神經為第10對腦神經,是腦神經中最長,分布最廣的一對,含有感覺、運動和副交感神經纖維。
迷走神經支配呼吸、消化兩個系統的絕大部分器官,如心臟等器官的感覺、運動以及腺體的分泌。因此,迷走神經損傷可收起循環、消化和呼吸系統功能失調。

Ⅷ 迷走神經為什麼叫迷走神經

這和它的解剖特點相關。迷走神經名稱的來源是因為迷走神經是最長的腦神經,其末梢彌漫在腹腔、胸腔內,不易區分,因此稱為「迷走」神經。

Ⅸ 迷走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區別是什麼

迷走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主要區別如下:

1、傳輸機制不同

迷走神經的傳輸機制:感覺神經元在頸靜脈孔附近的頸神經節和結神經節。頸神經節的周圍支傳導一部分外耳道、鼓膜和耳廓的一般感覺;中樞支入三叉神經的腦干脊髓核。結神經節的周圍支傳導咽、喉、氣管、食管及各內臟的感覺,和咽、軟齶、硬齶,會厭等部分的味覺;中樞支入弧束核。副交感神經起自第四腦室底部的迷走神經背核,布於內臟器官。

副交感神經的傳輸機制:由腦乾的某些核團及脊髓骶段的灰質中間外側柱發出節前神經元,混合於腦神經(主要為面神經、舌咽神經及迷走神經)或脊神經中行走,到達器官內或器官旁,與副交感神經節中的節後神經元發生突觸聯系,隨後節後神經元分布於內臟器官、平滑肌和腺體,並調節其功能活動。

2、作用不同

迷走神經的主要作用是:調節循環、呼吸、消化三個系統;

副交感神經的主要作用是:維持安靜時的生理需要。

3、分類不同

迷走神經根據作用可分為:循環系統迷走神經、呼吸系統迷走神經、消化系統迷走神經三個類別;

副交感神經根據部位可分為:腦部副交感神經和骶部副交感神經兩個類別。

閱讀全文

與網路迷走神經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共享中心沒有網卡 瀏覽:527
電腦無法檢測到網路代理 瀏覽:1376
筆記本電腦一天會用多少流量 瀏覽:596
蘋果電腦整機轉移新機 瀏覽:1381
突然無法連接工作網路 瀏覽:1078
聯通網路怎麼設置才好 瀏覽:1230
小區網路電腦怎麼連接路由器 瀏覽:1055
p1108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215
怎麼調節台式電腦護眼 瀏覽:718
深圳天虹蘋果電腦 瀏覽:954
網路總是異常斷開 瀏覽:617
中級配置台式電腦 瀏覽:1013
中國網路安全的戰士 瀏覽:637
同志網站在哪裡 瀏覽:1420
版觀看完整完結免費手機在線 瀏覽:1464
怎樣切換默認數據網路設置 瀏覽:1113
肯德基無線網無法訪問網路 瀏覽:1290
光纖貓怎麼連接不上網路 瀏覽:1497
神武3手游網路連接 瀏覽:969
局網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