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何為「吃瓜群眾」
「 不明真相的群眾」是一些地方在發布有關群體性事件的信息時愛用的詞句。它經常出現在群體性事件過後的官方解釋或見諸媒體的新聞通稿中,通常的表述是「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一般在發生群眾大規模聚集的事件後,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會不假思索地祭出這一說法,且使用一分為二劃分陣營的方法,指大部分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受「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蠱惑與挑唆。老百姓對此不滿,乾脆稱呼自己為「吃瓜群眾」。
Ⅱ 【請教】什麼是「群眾」什麼是「吃瓜群眾」為什麼叫做「吃瓜群眾」為什麼會流行「吃瓜群眾」這個詞
吃瓜群眾,網路流行語,指在網路上「不發言只圍觀」的普通網民。人們常以「吃瓜群眾」自嘲或互嘲,用來表示一種不關己事,不發表意見僅圍觀的狀態。還有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等說法。
Ⅲ 什麼是吃瓜群眾
Ⅳ 吃瓜群眾是啥意思
」吃瓜群眾「是一個網路用語,表示不關己事、不發表意見僅圍觀。
在網路論壇中,人們發帖討論問題,後面往往有一堆人排隊跟帖,或發表意見,或不著邊際地閑扯。因此就有人將「不發言只圍觀」的普通網民稱為「吃瓜群眾」,人們頻頻以「吃瓜群眾」自嘲或互嘲,用來表示一種不關己事、不發表意見僅圍觀的狀態。
吃瓜群眾的含義理解:
1、「吃瓜群眾」不僅體現在生活狀態上,更是一種心態,他們身份卑微又追求認可,他們尋求「存在感」、「歸屬感」和「成就感」,這樣的人群在目前的國內網民中占據了絕大多數的比例。
2、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吃瓜群體」即草根群眾,「吃瓜群眾」喜歡的就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
(4)網路群體有哪些吃瓜群眾真愛粉擴展閱讀:
吃瓜群眾的特徵:
一、無意識人格得勢,有意識人格消失,
1、本能得到釋放,
由於群體是個無名氏,個人在群體中不必承擔責任,所以本能中的惡魔被釋放,無法無天。
2、智力水平降低,
在群體心理中,個人才智被削弱,個性也被削弱,無意識的品質佔了上風,故群體一般只有很普通的品質,不能完成需要高智力的工作。
二、情感和行動的傳染性,
群體中每種感性和行動都極具傳染性,能夠迅速地傳播。
三、易受暗示並轉化為行動,
群體中的人好像被催眠一樣,進入完全失去人格意識的狀態,意志力和辨別力不復存在,一切感情和思想受催眠師左右,變得唯命是從,會做出與個人性格和習慣極為矛盾的舉動。
四、群體可以表現得比個人更好或更壞,
群體表現得好壞取決於環境和群體所接受的暗示性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吃瓜群眾
Ⅳ 為什麼叫「吃瓜群眾」
首先「不明真相的群眾」是一些地方在發布有關群體性事件的信息時愛用的詞句。它經常出現在群體性事件過後的官方解釋或見諸媒體的新聞通稿中,通常的表述是「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一般在發生群眾大規模聚集的事件後,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會不假思索地祭出這一說法,且使用一分為二劃分陣營的方法,指大部分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受「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蠱惑與挑唆。以前在戲院看戲的時候,前排都有人賣瓜子之類的零食,人們買來邊吃瓜變看戲。後來在網路中就引申為對於網上或者現實生活中的事情不了解,不清楚,對於他人發表的評論不關心,或者不表達意見,也就是打醬油的時候「圍觀」一下。
Ⅵ 吃瓜群眾是什麼意思吃瓜群眾出自哪裡
不發言只圍觀的普通網民稱為吃瓜群眾。
最開始在論壇、IM群中,經常有人發言討論一些問題,後面就一堆人圍觀扯淡,於是有人將「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用於形容圍觀某事物的人們。
「吃瓜群眾」不僅體現在生活狀態上,更是一種心態,他們身份卑微又追求認可,他們尋求「存在感」、「歸屬感」和「成就感」,這樣的人群,在目前的國內網民中,占據了絕大多數的比例。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吃瓜群體」即草根群眾,「吃瓜群眾」喜歡的就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
2017年7月18日,教育部、國家語委在北京發布《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7)》,吃瓜群眾入選2016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新詞、2016年度十大網路用語。
Ⅶ 什麼叫吃瓜群眾
」吃瓜群眾「是一個網路用語,指在網路論壇中,人們發帖討論問題,後面排隊跟帖,不著邊際地閑扯的人,因為他們的常用語就是「前排出售瓜子」「前排吃瓜子」。 2016年,有人將「不發言只圍觀」的普通網民稱為「吃瓜群眾」,用來表示一種不關己事、不發表意見僅圍觀的狀態。
2016年12月14日,入選語言文字規范類刊物《咬文嚼字》雜志社發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語」。2017年7月18日,教育部、國家語委在北京發布《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7)》,吃瓜群眾入選2016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新詞、2016年度十大網路用語。
詞語來源
「吃瓜群眾」中的「瓜」,實際上是「瓜子」的意思。在論壇、IM群中,經常有人發言討論一些問題,後面就一堆人圍觀扯淡,此時就會形成如下面的蓋樓、刷屏:
「前排出售瓜子」「前排吃瓜子」「前排吃瓜」「吃瓜群眾」「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
於是就乾脆有人將「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用於形容圍觀某事物的人們。再後來,」吃瓜群眾「就已經幾乎等同於」群眾「一詞,可以用任意形容詞來修飾,例如」目睹了整個事件的吃瓜群眾「、」然而吃瓜群眾早已看穿了一切「、」吃瓜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2016年,有人將「不發言只圍觀」的普通網民稱為「吃瓜群眾」,用來表示一種不關己事、不發表意見僅圍觀的狀態。
還有個反朔求源的說法,在《禮記》里找到,是這么說的:為天子切瓜,削皮後要切成四瓣,再從中間橫斷,用細葛布蓋著呈上去;為諸侯國的國君切瓜,削皮後把瓜切成兩半,再從中間橫斷,用粗葛布蓋著呈上去;給大夫只削皮就夠了。士和庶人自己削瓜,削皮後把瓜蒂去掉直接咬著吃。所以,自古以來,自己吃瓜的,都是不知內幕的「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