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智慧養老是怎麼樣的服務模式
在我國的智慧養老服務模式有四種:
一、社區養老是將機構養老中的服務引入社區,實行社區在家養老,它吸收了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方式的優點和可操作性,把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最佳結合點集中在社區。
二、居家養老以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服務一般是三無老人,核心是上門服務。
三、虛擬養老充分利用網路信息服務平台,當老年人有服務需求時,撥打一個電話給信息服務平台,信息服務平台就會按照老年人的要求,讓服務員工上門為老年人提供服務,同時對服務質量進行監督。
四、機構養老為老年人提供飲食起居、清潔衛生、生活護理、健康管理和文體娛樂活動等綜合性服務的機構,直接為老人提供養老服務。
(1)老年人如何提供網路服務擴展閱讀
隨著科技進步,新型養老方式日趨流行,社會上也涌現出一系列如只為父母設計的智能床墊等高科技產品,提升老人的晚年生活質量,最大程度的解決空巢老人寂寞的問題,是智慧養老,候鳥式養老,信息化養老,中國式養老的新形勢。智慧養老經過一年多的良好運營與快速成長,獲得了政府、行業、公眾及媒體的廣泛關注與認可。讓老人充分享受物聯網帶來的便捷和舒適。
2. 適合老年人的網路營銷方式
抖音直播,各類直播
3. 聯通的自有營業廳都有哪些助老服務
答:現金繳納通信費用與其他支付方式並行,所有營業廳除具備線上支付、銀行卡繳費外,必須滿足現金繳費,同時各廳自備零錢,滿足老年客戶需求;提供代客取號服務,為不懂取號流程、不會手機操作的老年用戶主動提供代客取號服務,避免無效等待;賬單或通話詳單列印,對老年客戶有賬單列印需求的,取得客戶確認後由營業員代為列印。在貴州省旗艦廳、標准廳布置「愛心專席」、「助老專席」,為老年人、特殊人群提供專屬服務,店長為老年人服務第一對接人。 為老年人提供老花鏡,完善無障礙設施,對於老人終端卡頓、網路檢測等問題加強助老服務。並為殘疾人或特殊人群提供貼心上門服務。
4. 如何讓老年人享受「互聯網+」的便利
網上購物、網上繳費、網上預約掛號……互聯網時代,生活愈發便利,動動手指就可享受服務。然而,在我們感受互聯網科技帶來的便利時,老年人群體卻逐漸與時代「脫節」。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原本便利的技術反而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不便。在漸漸步入老齡社會的中國,全社會都在體驗著互聯網便利之際,互聯網如何「+」上年邁的老人,值得思考。
E時代,互聯網便利如何惠及老人?
智能養老的時代即將到來,這種將互聯網、物聯網與養老服務結合的形式,可以讓養老生活更加個性化、人性化。調查發現,老年人的智能養老,最大的阻礙問題就是自己的思想觀念轉變問題,老年人思想觀念的阻礙問題有很多,而且多樣化。
比如,有的老人覺得,「互聯網+」離自己很遠,思想觀念還是停留在一二十年前。除了「觸網」難,如今智能手機里花樣繁多的功能使用也令老年人感到難以掌握,智能手機對他們來說並不「智能」。有的老人覺得,自己根本就不懂電腦,不懂智能手機,不懂互聯網,不懂智能設備,所以不願意主動、積極地面對「互聯網+」的時代浪潮。有的老人覺得,兒女們整天低著個頭看手機,玩電腦,進入互聯網世界,好像兒女們和自己是兩個不同的世界,變得越來越難以和兒女們溝通,自己也越來越感覺孤獨,寂寞。
「互聯網+養老」作為新興業態,由於仍然處於「互聯網+」的初級階段,大部分僅僅停留在「互聯網+傳統養老」的層面,還沒有真正地到達「互聯網+現代養老」的層面,以及因為老年人群體的特殊性,使得這種新興業態的發展,仍然面臨著思想觀念、知識普及、盈利模式、群體培育、路徑保障等挑戰。而最大挑戰來自於思想觀念和知識普及的問題。
互聯網社會如何與老人「互聯」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表示,互聯網科技的快速發展對包括中老年人在內的所有公民提出更高的學習要求,但中老年人接受新事物能力有限是客觀現實,所以,技術的發展需要兼顧到這部分人群的需求。
「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讓技術來適應人,而不是讓人去適應技術。現代科技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不能只顧『瘋跑』,應該對技術發展提出『適應性』要求。」夏學鑾認為,目前網路科技產品都將目光集中在年輕人群體上,而忽視了老人的使用需求。「現代科技應當增加便利性,讓產品更『傻瓜』,服務中老年群體,而不是讓這一群體逐漸被『邊緣化』。」
根據民政部2013年公布的數據,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到2020年將突破2.43億,2025年將達到3億。龐大的老年人群體如何融入互聯網時代,值得人們思考。
老年人「互聯網+」,在路上
據了解,近年有一些互聯網企業和運營商推出了專為老年人設計的互聯網產品和硬體產品。
智能安防是家庭生活中最有必要建立的,很多時候老人獨自在家,家人並不能時刻關注其狀態,很容易被壞人趁虛而入,這就意味著必須有個代替家人關注老年人生活狀態的東西,不僅僅是要防止來自外界的傷害,當老年人自己發生危險狀況時,可以及時聯系家人,這才是目前最需要的安防系統。
社區醫療是智慧社區其中一環,用戶通過智慧社區系統終端工具之家庭數字室內機,可將日常醫療保健測出(如血壓、提重、身高、體溫等)上傳至智慧社區雲伺服器,系統將進行智能分析並通過數學室內對講平台反饋給用戶,以及時掌握自身的身體狀況,加強保養,從而提高身體健康水平。
智慧社區購物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現代社會對老人來說變化的太快了,家中兒女不常在的時候只能自己去購買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上樓下樓也極為不便。有了智慧社區,藉助於客廳中的生活電視機或平板,就可以邊看電視看購物。電視上的商家都是社區周圍的商家,買東西下單後就可以直接送上門。
智慧家政按一個鍵就能直接連通到客服熱線,客服人員會提供代撥電話、代發簡訊、呼叫家庭保姆、找維修工等服務。
調查發現,中老年人在接觸互聯網和科技產品時,遇到的最大的障礙就是操作流程過於繁瑣。因此老年人的「互聯網+」還在路上,也希望商家在研發老年產品時一定要在解決老年人需求的同時讓老年人感覺舒心、方便,更要有尊嚴的體驗智能科技產品。畢竟能夠安全、舒適、開心地在自己家中養老,和兒女們的關系還能保持很好,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晚年幸福,對家庭和社會也是一件幸事。
5. 老人不會使用互聯網,我們該如何幫助他們
互聯網真的是普及到了每個人的生活當中,有很多的年輕人都會使用互聯網。畢竟互聯網也是非常的方便,還能夠給年輕人帶來一定的樂趣。但是有很多的老年人也都是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他們也都不會使用互聯網這么高科技的東西。有很多的年輕人也都會手把手教老年人,但是有不少老年人也都感覺學習互聯網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其實年輕人也沒有必要過多的去教老年人一些高科技的東西,可以適當的教老年人如何使用互聯網打電話或者是發信息。
適當的教老年人使用互聯網希望人們可以適當的教老年人使用互聯網手機,有些時候可以告訴老年人怎麼使用互聯網手機發信息或者是打電話。這樣的話也方便老年人更好的聯繫到自己的親人,有些時候並不需要過多的去教老年人使用互聯網。這樣的話也是為老年人更好的著想,還能夠讓老年人更加方便的使用互聯網。
6. 怎樣幫助老人建立起照顧他們的社交網路
60年代前期的人群線上社交可能性不大,畢竟年歲已高並且對互聯網太陌生,但是60年代後期的人對對互聯網感興趣,相對熟悉,且社交需求很高,我父母也是很典型的例子,這個市場我挺看好的,做了測試也驗證了細分需求,想想,為什麼我們的父母在微信里很活躍,想想其中的關系,也就找到思路了
每次看到爸媽說無聊,我就想勸他們上網去找點好玩的事,可是他們卻嫌麻煩,看不懂。而身邊的夥伴又不多,實在是挺著急。看電視會越看越呆的,但是讓他們參加什麼活動又摸不準。於是我搜索了一下國內的相關中老年人社交網站,發現還真有一大把,有的甚至發展了四五年,可是卻都是不動聲色。瀏覽進去,看到里邊的中老年人相互留言那麼開心,就覺得有這么個平台,怎麼社會關注力不夠?如何才能推進中老年人社交網路的發展呢?當看到越來越多的老夥伴們加入了,我想我爸媽肯定也會加入的。
開設電腦互助學習班。在社工的幫助下,學員們輕松愉快地學會電腦操作。
越來越多的爺爺奶奶開始農場偷菜、空間分享、微博互粉、朋友圈點贊。他們不僅熱衷與兒孫們互動,也建立起自己的老年朋友圈。一些爺爺奶奶通過社交網路相約老友下棋、跳舞、打麻將、散步,節省了不少電話費。閑來無事又不想出門,老人們會在社交網路上互相聊聊。
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第33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在6.18億中國網民中,50歲以上網民佔比7%,較2012年增長0.8%。老年人面對社交網路這一新鮮事物的認同感源自很多方面:首先,子女外出工作、孫輩外出讀書,在空巢家庭里,網路里與子孫見面,消除了他們缺少陪伴的孤獨。其次,社交網路以廉價的方式為他們搭建了一個「老年朋友圈」,相約出門娛樂、相伴分享生活,社交網路便捷而實用。
對於老年人而言,社交網路更像是一味心靈養生湯。多元的信息讓本來平平淡淡的老年生活更加豐富。盧森堡大學研究員安雅·萊斯特(Anja Leist)分析稱:老年人合理參與社交網路,不但能夠帶來輕松愉悅的心情,還能延緩大腦功能的衰退。抑鬱症、老年痴呆症也將得到有效預防或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社交網路也會給老年人帶來一些消極影響,例如負面新聞、信息竊取、中獎詐騙、治病偏方等,剛接觸社交網路的爺爺奶奶,對信息判斷和分析經驗不足,很容易掉進網路違法犯罪的陷阱里。因此,政府與公益組織也可學習經驗,為長者開設健康上網學習班,幫助老年人避免這些消極影響。
7. 對老年人上網有哪些建議
一個一尺見方的視頻,一個鍵盤,一個小小滑鼠,把我們老年人帶入到網路世界,在這里我們可以交到朋友,在這里我們可以查到有用信息,在這里我們可以購物等。
但是還有老年人不太會上網,還有老年人因為上網而帶來的問題,下面的一些建議可以讓我們老年人知道如何正確對待網路。
(1)轉變網路觀念
我們老年人要學會上網,首先要轉變對網路的觀念。這里的轉變要從兩方面著手:
第一個老年人自己要轉變,就是這樣新的事物來了我是什麼態度,如果我不學,那麼這種方式只會遠離社會,所以現在我們想跟上時代的步伐,老年人只有去了解社會,融入社會,這樣才能夠在這個社會里頭有我們的位置,否則的話就真的成了沒用的人了。
第二個是讓社會轉變觀念,包括家庭、子女。我們要想辦法讓這些年輕人對我們老年人上網要有積極的態度。如果子女們了解了我們上網的積極方面,他們就會指導我們上網,遇到問題他們也不會打擊我們。這無疑對我們學會上網是非常有利的。
(2)考慮參加培訓
不可否認,我們老年人的學習是吃力的,而且動作也很慢,所以如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參加培訓班。
我們對培訓班也要有一個正確的選擇,那些僅僅講理論的不行。要選擇那種個別輔導的班,再讓我們一步步地親手實踐,這樣符合我們老年人的心理,也才能讓我們真正學會。
(3)勤學勤問勤練習
對於我們老年人來說,有時真的感覺電腦很復雜,但我們也不要有畏難情緒。遇到問題,我們可以常向身邊的人請教。例如在家我們可以向子孫們請教,向鄰居們請教;在外面,我們老年人之間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只要我們有信心,勤學習,勤練習,網路其實是很簡單的。
(4)充分利用網路
網路世界豐富精彩,不但能聊天、玩游戲,還有文學、藝術、保健等各種知識應有盡有,所以我們老年人要充分利用它。利用好了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會獲得很大的便利,最起碼自己有病不用上醫院,自己就可以求醫了。
(5)不要把友情當戀情
我們老年人要牢記,上網目的是為了「找樂」,豐富晚年精神生活。「異性相吸」、「日久生情」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無可厚非。但是人是高級動物,是有理性的,思想感情應受家庭、社會、道德、法律、客觀現實的約束,在上網的老年中有不少是單身男女或在感情方面有過傷痛,如把握不住,很可能會被虛擬不現實的網路造成更大傷害。
當然,有個別通過網路結成連理也不能不說是一樁美事,但畢竟是極少數。所以,我們老年人一旦發現友情產生了曖昧關系也不要怕,要及早收心面對現實,並暗示對方也要理智。千萬不要冷言惡語傷害對方。都是過來的人了,要相信對方。只要你能諒解、尊重對方也會尊重你的;處理得好你們的友情會得到升華。
(6)真誠對待網友
上網的老年人由於地域、民族、文化、職業、個人修養等差異,思維方式也不盡相同。但共同點是一致的,上網都是為了「找樂」,豐富晚年生活。所以我們要學會交友,要把自己位子放低點,真誠地對待每位網友,不要為上述所謂差異影響和氣。那樣會使我們自己、對方,甚至其他網友都不舒服。只要我們都把對方當做好兄弟、好姐妹,相信你的朋友會遍天下。
(7)增強防騙意識
我們老年人都有豐富的人生閱歷,一般來說很少會受騙,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老年人都有在網上被騙的經歷。
網路被騙,多以財產為目的。我們老年人上網遇到財產等問題時要多留個心眼,那些違反常理大都可疑,因為天上不會掉陷餅。如果有一些時候確實拿不到主意,可以與子女協商一下,徵求一下他們的意見。
(8)上網時間要節制
年輕人上網容易上癮,個別老年人上網也會上癮,而且老年人上網成癮的危害更大,因為我們的身體比較不如年輕人。所以,上網不能沒完沒了憑自己興趣,要定時。俗話說「玩物喪志」、「美味不可多得」,網路也是這樣,不能太貪戀。如無休止的在線,長此以往,勢必給身心帶來傷害。
8. 老年人不會上網怎麼辦
老人在沒人陪伴時常常會覺得孤寂,無處排解這股煩悶的情緒,久而久之可能就會憋出病來。其實,老人學會上網也是好的,不僅能排解寂寞,讓自己的大腦保持年輕,還能擴大自己的交友圈。
1、老年人上網可預防大腦老化,對大腦的保健十分有幫助。適當地學習上網和使用搜索引擎可幫助維持老年朋友大腦的年輕狀態,使老年朋友更有活力。大腦更年輕對於預防老年痴呆症更有幫助。
2、此外,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掌握一樣樂器、多做志願者的工作、玩有挑戰性的新游戲、參加訓練班、接受新思想新事物、適度運動、去陌生地旅行都能有效鍛煉大腦,延緩大腦的衰老。
3、其實,老人應該多給自己設置困難。這是因為,年齡越大,應對計劃、安排和多任務處理等復雜情況的能力就會越差。
如果一直從事一些讓自己感到特別舒服和特別得心應手的事情,那麼大腦學習機制就容易停滯不前。而一些稍微讓自己感到不太舒服的活動,則會讓人更加開放,更坦然地把握和接受新體驗和學習良機。
老人學會上網的好處
老人一人在家會倍感孤獨,這時候不若去學習如何上網,上網的好處很多,一起來看看。
1、廣交了朋友
通過博客、電子信箱和QQ等,不但聯繫到而且見到了多年不見的同學、戰友、同事,而且還結識了許多新朋友。
2、增添了樂趣
上網本身就是一種樂趣,如果再裝點好玩的游戲等,就更會趣味橫生了。比如打各種游戲、打麻將、打紙牌、下棋等等,都可在網上進行。坐在家裡網上炒股、理財,也不用再到證卷大廳或銀行去擠位置了。可以極大地豐富晚年生活,有利於身心健康。